乙肝大三阳患者肝细胞损伤与6项免疫指标相关性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103.29 KB
- 文档页数:2
乙肝六项检测的临床意义乙肝六项是指乙肝血清标志物6项检测,一般医院只检测乙肝5项,俗称"乙肝两对半"。
乙肝病毒是一种脱氧核糖核酸。
感染人体后可有3种抗原及相应的3种抗体,表面抗原,用HBsAg表示,核心抗原,用HBcAg表示,e抗原,用HBeAg表示。
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3种相应的抗体,即表面抗体(抗-HBs)、核心抗体(抗-HBc)、e抗体(抗-Hbe)。
由于人体免疫功能强弱不一,乙肝病毒在人体内复制千差万别,乙肝6项可呈现20多种不同脑感的阳性组合模式,介绍10种常见的模式(+阳性-阴性)五项指标12345678910HBsAg + + + + - + + - - -抗-HBs - - - - + - - + - -HBeAg + - - - - + - - - -抗-HBe - - - + - - + + + -抗-HBc + + - + - - - - + +第一种俗称"大三阳"。
说明病毒不断在体内复制繁殖,传染性强。
如果ALT也增高者,应及时治疗;家庭成员也应查肝功和乙肝系列,如果检测结果都为阴性者,应尽快注射乙肝疫苗。
第二种说明有病毒复制繁殖,有传染性;如果是由"大三阳"转变而来,肝功正常,且无症状,说明病毒复制趋于停止,传染性变小,病程处于稳定阶段。
第三种较常见,我国有HBsAg阳性者达1.2亿之多。
其意义有以下四种:一,可能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本人不发病,但有传染性;二,可能为已发病,但为乙肝早期,有传染性;三,可能由"大三阳"转变而来,提示病毒复制趋于停止,传染性变小;四.可能为病毒核心部分DNA与肝细胞核心部分合为一体,已无传染性。
第四种俗称"小三阳"。
说明病毒复制停止或复制受到抑制,传染性小或无。
第五种病毒感染后或注射乙肝疫苗后,病毒被清除病已有免疫力,无传染性。
第六种俗称"双阳",说明是乙肝病毒感染早期,传染性很强。
《乙肝诊断、报告指南》及乙肝监测考试题目一、单选题:1. 诊断乙肝最重要的依据是( A )A. 乙肝五项指标B. 肝功能C. 乙肝病毒 DNAD. 临床表现2. 乙肝大三阳是指( A )A. HBsAg、HBeAg、抗-HBc 阳性B. HBsAg、抗-HBe、抗-HBc 阳性C. 抗-HBs、HBeAg、抗-HBc 阳性D. 抗-HBs、抗-HBe、抗-HBc 阳性3. 下列哪项对判断乙肝病毒复制活跃有较大意义( C )A. HBsAg 阳性B. 抗-HBs 阳性C. HBeAg 阳性D. 抗-HBe 阳性4. 乙肝小三阳患者,若乙肝病毒 DNA 定量升高,提示(C)A. 病情稳定B. 病毒变异C. 传染性强D. 免疫耐受5. 反映乙肝患者肝细胞受损最敏感的指标是(A)A. 谷丙转氨酶B. 谷草转氨酶C. 胆红素D. 凝血酶原时间6. 诊断乙肝病毒携带者主要依据(A)A. 乙肝五项指标B. 肝功能C. 乙肝病毒 DNAD. 有无症状7. 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常检测(A)A. HBsAgB. HBeAgC. 抗-HBcD. 乙肝病毒 DNA8. 乙肝患者出现黄疸,首先考虑(A)A. 肝细胞性黄疸B. 溶血性黄疸C. 梗阻性黄疸D. 药物性黄疸9. 对乙肝有免疫力的指标是(B)A. HBsAg 阳性B. 抗-HBs 阳性C. HBeAg 阳性D. 抗-HBe 阳性10. 乙肝疫苗接种成功的标志是(B)A. HBsAg 阳性B. 抗-HBs 阳性C. HBeAg 阳性D. 抗-HBe 阳性二、多选题:1. 下列哪些指标可用于乙肝的诊断(ABCD)A. 乙肝五项指标B. 肝功能C. 乙肝病毒 DNAD. 临床表现E. 腹部超声解析:乙肝五项指标能明确乙肝感染状态;肝功能可反映肝脏受损情况;乙肝病毒 DNA 可了解病毒复制程度;临床表现对诊断也有辅助作用,综合这些都可用于乙肝诊断。
2. 乙肝患者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有(ABCD )A. 乏力B. 纳差C. 黄疸D. 肝区疼痛E. 发热解析:乏力、纳差、黄疸、肝区疼痛等都是乙肝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而发热不一定是乙肝的典型表现。
肝细胞损伤的免疫学机制1. 前言肝细胞是人体最重要的内脏器官之一,它在人体生命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肝细胞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病毒感染、药物和毒物作用、自身免疫等,导致肝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肝细胞损伤的免疫学机制是一个深入的领域,本文将探讨这一话题。
2. 肝细胞免疫系统肝脏是一个免疫器官,它对于外来病原体具有非常强的免疫反应。
肝细胞表面的细胞膜受体和细胞因子参与了肝细胞和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这些免疫细胞包括: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NKT细胞)、疏髓样细胞(dendritic cells),以及各种淋巴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
3. 肝细胞受到病毒感染的免疫学机制病毒感染是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肝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肝细胞感染病毒时,会引发多种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因子释放和细胞毒性T淋氨酸(CTL)细胞的激活。
这种免疫反应使得肝细胞受到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导致肝细胞死亡。
4. 肝细胞免疫系统对抗细胞毒性T细胞的机制肝细胞免疫系统可以识别细胞毒性T细胞并在一定程度上挽救肝细胞损伤。
肝细胞表面的MHC-I分子可以识别到CTL上的CD8分子,从而激活CTL。
激活的CTL释放细胞毒素进入肝细胞,导致肝细胞死亡。
然而,肝细胞表面的「类MHC-I-like」CD1d分子和表面上的免疫球蛋白类A(IgA)等免疫分子可以识别并作用于NKT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从而抑制CTL的激活,保护肝细胞,减轻肝细胞死亡。
5. 自身免疫对肝细胞的影响自身免疫是一种因身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而导致对自身健康组织的攻击性反应。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重要的自身免疫病,多发于女性。
这种病是由于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肝细胞视为外来物质而进行攻击,导致肝细胞损伤和死亡。
这种疾病可以通过控制免疫反应来治疗,例如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抗体等药物。
6. 结论总之,肝细胞损伤的免疫学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免疫因素的交互作用。
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肝病。
10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IL-6和TNF-a水平检测分析
黄长生
【期刊名称】《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1(27)5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a)和白细胞介素-6(IL-6)于乙肝肝硬化发病和转归相关性。
方法:用双抗体夹心法和IL-6反应细胞株CESS测定法分别检测肝硬化100例患者血浆中TNF-a和IL-6水平。
结果:患者血清中的IL-6和TNF-a及反映肝纤维化指标的质酸(HA)、层黏蛋白(LN)、Ⅳ胶原-C(Ⅳ-C)均高于正常组(P<0.001)。
TNF-a和IL-6与HA、LN、Ⅳ-C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TNF-a和IL-6水平于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并可能反映肝脏损害程度。
【总页数】1页(P835)
【作者】黄长生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吉林长春13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42
【相关文献】
1.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清TNF-a与IL-6水平检测分析 [J], 金粉勤;薛锋
2.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IL-6、TNF-a、ET-1水平的影响 [J], 席海龙;王水珠;席锦蓉
3.Graves病患者血清Visfatin、IL-6及TNF-a水平与甲状腺功能相关性研究 [J], 王小英;高琳;廖鑫;阳琰
4.损伤控制骨科治疗策略对严重多发伤骨折患者损伤程度及血清IL-6、TNF-a,CRP 水平的影响 [J], 王卫
5.散结镇痛胶囊对PCM破溃期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清IL-6,IL-8,TNF-a水平的影响[J], 蔡百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乙肝大三阳详细分析版权:武汉肝病医院()一、什么是乙肝大三阳?乙肝大三阳简称大三阳,即乙肝五项1,3,5阳性。
乙肝五项具体为: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这五项。
乙肝大三阳为比较常见的乙型肝炎病毒性疾病。
二、乙肝大三阳的传播途径有哪些?1.血液传播:血液传播主要包括经血液和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介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注射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传播,以及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均归类为血液传播途径。
WHO资料显示,通过血液传播乙肝病毒的证据是确凿的。
2.母婴传播: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重要的传播途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约有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获得的。
母婴传播可分为宫内传播(较为罕见,多数研究表明<2%)、产程传播和产后感染。
母婴传播率主要取决于母亲血液中是否存在HBeAg.我国1979年、1992年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均显示我国大部分的感染者是由于母婴感染所致,这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乙肝高流行地区感染模式一致。
3.性传播:乙肝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均可检出乙肝病毒,在密切的性接触时,这些体液可透过破损的粘膜而引起感染。
美国纽约的男同性恋者乙肝病毒感染率比对照组高13倍,感染率与性接触对象数目成正比。
对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的配偶进行追踪分析,在婚后的第1、3、5年检测,受访的100名配偶乙肝表面抗原检出率分别为20%、31%和42%。
对200名多个性伙伴的女性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乙肝病毒感染标志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乙肝病毒感染率达55?15%,证明乙肝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
4.医源传播:医院或者其他一些公共场合医疗器材的共用,也有可能导致乙肝病毒感染。
5.亲密接触传播: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乙肝病毒。
CA-199与肝损害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杨爱青【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CA-199水平与肝损害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分别测定慢性轻度乙型肝炎、慢性中度乙型肝炎、慢性重度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清CA-199水平.结果:乙肝慢性轻度、中度、重度及肝硬化患者血清CA-19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乙肝慢性中度患者血清中CA-199水平明显高于轻度患者血清中CA-199水平,乙肝慢性重度及肝硬化患者血清中CA-199水平显著高于中度患者血清中CA-199水平,乙肝慢性重度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CA-199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清中CA-199水平随着肝损害程度加重而升高,其可作为评估肝损害严重程度的指标.【期刊名称】《赣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3)006【总页数】2页(P865-866)【关键词】CA-199;慢性肝炎;肝硬化;肝损害【作者】杨爱青【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江西,鹰潭,3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231CA-199 是 Koprouski等[1]1979 年从人结肠癌细胞株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糖蛋白,主要在胎儿的小肠粘膜杯状细胞、胰胆管上皮细胞及成人胰腺癌、胃癌、结肠癌中合成,主要用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对某些良恶性消化道肿瘤也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肝硬化患者 CA-199升高,推测与肝细胞再生有关[2],细胞膜上大分子糖肽含量升高,细胞在进行分裂时也有糖蛋白的增长,而肝细胞恶变可能发生在肝细胞再生的过程中,故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CA-199浓度较正常人有局部升高的趋势[3-6]。
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慢性乙肝及肝硬化患者血清中CA-199水平变化与肝损害的关系,为临床提供评估肝损害严重程度的一个无创性指标。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40例慢性乙肝及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乙肝慢性轻度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5岁),乙肝慢性中度患者40例(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0岁),乙肝慢性重度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8岁),肝硬化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2岁),以上所有患者均临床检查诊断确诊病例。
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价值探讨发布时间:2022-07-28T02:21:10.897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4月7期作者:陈苗红[导读]陈苗红(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目的:针对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价值探讨。
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11月收治的20例乙型肝炎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ID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研究组(n=10),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电化学发光法对患者进行检测,将两组患者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及其准确率进行比较。
结果:研究组采取电化学发光法对HBeAg、HBsAg、HBcAb、HBeAg以及HBsAb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的患者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临床中对乙型肝炎病毒患者采取电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具有更高的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检验方法;血清学标志物;临床对比乙型病毒肝炎又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就极有可能演变为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等终末期肝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高危疾病之一。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乙肝在我国具有较高的携带率,患者长期携带乙肝病毒不仅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不利,而且对家庭以及社会也会带来持续的负面影响,因此,早期对患者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对患者后续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断研究,人类对于HBV肝细胞作用的免疫调节有了深入的了解,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
感染了乙肝病毒后,经过1-2个月的潜伏期,开始出现症状。
在潜伏期末血液中就能依次检测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随之出现核心抗体(抗-H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