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历史和现状
- 格式:ppt
- 大小:118.59 KB
- 文档页数:24
⾮营利组织的起源与发展第三章⾮营利组织的起源与发展第⼀节国际⾮营利组织的起源与演变⼀、国际⾮营利组织的源头“⾮营利组织”、“⾮政府组织” =“⾮桌⼦家具”联合国的官员⾮营利组织肇始于16-17世纪,20世纪70年代是其勃兴时期,经历了⼀个漫长的演进过程。
许多慈善机构脱离了教会,私⼈慈善逐渐发展起来以政治权益和话语权为基础的、带有政治⾊彩的⾮营利组织。
社会运动,产⽣了代表各种群体的⾏会组织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宗教的经典论述,宗教有四种历史形态:原始宗教、国家宗教、民间宗教和世界宗教。
原始宗教是对原始社会⽒族部落⽣活的幻想反映,是最早产⽣的宗教形态,包括⾃然崇拜、⽣殖崇拜、⿁魂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天神崇拜、⾏业神崇拜等内容,其崇拜⽅式主要是巫术、禁忌和献祭。
国家宗教是伴随着民族国家的产⽣⽽形成的,它是原始宗教民族国家化的结果,是对民族国家社会⽣活的幻想反映。
如古代埃及宗教(消亡)、古代巴⽐伦宗教(消亡)、古代印度宗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古代中国宗教(商周宗教和儒教)、古代希腊罗马宗教(消亡)、古代以⾊列宗教(摩西教和犹太教)、古代波斯宗教(琐罗亚斯德教)、古代⽇本宗教(神道教)等民间宗教是作为国家宗教的异端⽽出现的新型宗教,⼀般由个⼈创⽴。
除三⼤世界宗教外,主要有犹太教、摩尼教、耆那教、道教、锡克教等。
世界宗教是民间宗教进⼀步发展的结果。
古印度帝国孔雀王朝的(准)国教(佛教)、罗马帝国的国教(基督教)、阿拉伯帝国的国教(伊斯兰教),最终发展为世界宗教。
(⼆)源头之⼈道主义传统⼈道主义的理解Humanitarianism ,⼈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艺复兴时期的⼀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爱护⼈、尊重⼈,做到以⼈为本、以⼈为中⼼的这样⼀种世界观。
“⼈道主义,在⽂艺上系⿎吹⾃由思想的主义,原在排斥教会的束缚,以⼈道取代神道,亦为⼈⽂主义的展现,在伦理上则与博爱主义相同,主张超越⼈种、国家、宗教等所有的差别,承认⼈⼈平等的⼈格,互相尊重,互相扶助,以谋⼈类全体之安宁幸福为理想的主义。
关于非营利组织与政府职能转变论文关键词:非营利组织政府职能转变论文摘要:作为支撑政府——市场——社会三足鼎立的一支重要力量,非营利组织承担着政府改革后转移出的部分社会经济职能,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非营利组织发展与政治体制改革相辅相成,其生存和发展需要政府职能的转变,为其提供发展的空间;而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挥将有效促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正确定位。
因此,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需要行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彻底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为非营利组织提供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促进其功能的更好发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政府治理环境的变化,在“世界结社革命”的浪潮中,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也纷纷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建立和发展起来,承担着政府改革后转移出的部分社会经济职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非营利组织面临着更多的发展难题。
由于政府角色定位不明确,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非营利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极其有限。
因此,从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视角出发,探讨和分析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问题,对非营利组织自身的发展以及政府角色的正确定位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问题表现非营利组织又称第三部门,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以服务于社会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组织。
依据美国学者萨拉蒙的定义,非营利组织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以及非政治性。
[1]它是在西方福利国家面临危机的背景下,随着西方各国的政府治理运动而迅速崛起,并成为支撑政府—市场—社会三足鼎立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国非营利组织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我国非营利组织兴起和发展的背景我国非营利组织是伴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开展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
第一章非营利组织概述第一节非营利组织的界定及特征一、非营利组织的含义(一)不同术语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独立部门(independent sector)慈善组织(charitable organization)志愿者组织(voluntary organization)免税组织(tax-exempt 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社会经济(social economy)公民社会(socialsociety)……(二)定义方式面界定法:法律上的定义;根据组织的资金来源加以定义;根据组织的目的或功能进行界定;“结构——运行”型定义余界定法:非政府的界定;非市场的界定;非营利的界定凡不是根据政府间协议建立的国际组织都可以被看作非政府组织”。
----联合国经社理事会1952年288(x)号决议和1968年的1296号决议.在一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一部分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且其不以营利为目的。
即使如有赚取任何利润,也不可以将此利润分配。
工会、商会、政党、利润共享的合作社或教会均不属于非政府组织。
——世界银行非营利组织指符合下列要求的信托机构、公司或者其他团体:1.为了公共目标而设立;并且2.其收入和财产不得分配给成员或者其负责人员,除非是作为对他们所提供服务的合理补偿。
——《南非1997年非营利组织法》日本的重富真一在结合亚洲国家具体国情的基础上认为一个组织如果具备了下述六个特征就可以被称为非政府组织,这六个特征分别是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发性、持续性、形式性、利他性、慈善性。
二、非营利组织的特征正式性;非营利-非分配性;非政府性;自治性;自愿性第二节非营利组织的类型一、非营利组织国际分类体系(ICNPO)文化与休闲:文化与艺术;休闲;服务性俱乐部。
当前我国民间组织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一、研究背景(一)民间组织概念民间组织(英译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是中国官方使用的概念,又称民间非营利组织,包括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i] 民政部门根据其性质和任务将社团分为学术性、行业性、专业性和联合性四大类,典型名称如协会、学会、联合会、研究会、联谊会、促进会、商会等。
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
[ii] 基金会分为面向公众募集的基金会即公募基金会和不得面向公众募集的基金会即私募基金会。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iii] 包括教育类、科技类、文化类、体育类、卫生类、劳动类、民政类等。
(二)与民间组织相关的几个概念由于强调的角度与重点不同,目前国际上对区别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社会组织有不同的称谓。
如“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非政府组织(NGOs,No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独立部门(Independent Sector)”、“慈善组织(Charitable Sect or)”、“公益组织(Philanthropie Organizations)”、“志愿组织(Vos,Volunteer Organizations)”、“免税组织(Ttax-exempt Sector)”等等。
“非营利组织”是国际学术界广泛使用的一个术语,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介于政府和社会个体之间向社会或集体提供社会服务的组织,在中国,非营利组织有两大阵营,一是官方非营利组织,如公益性事业单位,二就是民间非营利组织,即民间组织;“第三部门”是一个相对中性的概念,由美国学者莱维特(Levitt)最先使用。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历史和现状一、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和发展我国非营利组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漫长的发展过程。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被学者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新中国建立。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自下而上式的行业协会、互助与慈善组织、学术性组织以及政治性组织等六类非营利组织,这些组织都是一些民间团体和个人自发组织起来的。
第二阶段从1949至1978年,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后,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清理整顿工作,取缔和转化了一批非营利组织。
因此,非营利组织在这个阶段受到了政府的严密控制和支配,政府管理的色彩较为浓厚。
第三个阶段从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也反映到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上来,非营利组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了迅速增加和提高,并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非营利组织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无论从从业人员的数量、组织规模和组织功能等方面来衡量,非营利组织所取得的发展成绩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特点1.非营利组织类型多样80年代以前,主要只有高度行政化的工青妇、文联、工商联、科协等九大团体,而目前中国的全国性社团按照官方的分类标准(主体功能)可分为17类:产业部门、社会服务与社会福利、公共事物、信息与技术服务、卫生、体育、教育、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环境能源、企业行业组织、职业组织、地区组织、个人联谊以及其它组织。
2.活动领域呈现多元化的格局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活动一般都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
3.活动方式以信息宣传与教育为主中国的非营利组织所起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信息、宣传与教育服务。
事实上这也是非营利组织的特色和与政府、企业的差异所在。
由于非营利组织掌握的资源非常有限,有的甚至完全依赖志愿者,因此它不可能像政府、企业一样以提供物质服务为主,而更多地以提供信息、教育与宣传服务为主。
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现状及挑战当前,中国非政府组织已逐步进入大发展的历史时期。
一方面是国内非政府组织大量涌现,另一方面则是境外非政府组织大举涌入,二者相互交织,共同促进。
对此,需要正确认识并引导其健康发展。
非政府组织:在中国进入大发展时期(一)非政府组织产生的必然性及大发展的特定历史条件。
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以民间性、非营利性、公益性、自愿性与组织性为特征,与政府及企业相比有其独特优势,它最初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人类社会与政治经济条件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仅靠政府与企业所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大量涌现,所以非政府组织就应运而生,它是时代的产物,是推动公民社会发展为相对独立于国家与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
当今非政府组织的大发展则是以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社会现代化、全球化为特定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的全球化阶段中,非政府组织蓬勃发展:一是各国产业结构与社会形态发生重大转变,政府改革与私有化导致非政府组织大发展;二是发展中国家非政府组织开始成为重要力量;三是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大量介入国际事务。
至此,以非政府组织为代表的公民社会出现了欲与国家、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发展势头。
(二)中国非政府组织大发展的条件已初步具备。
经过长达27年的经济持续高增长,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3.65万亿元,财政收入2.63万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1.15万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
2003年,中国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42.16部,其中手机普及率为每百人21.02部,出国旅游人数高达2000万。
中国现有1亿网民,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届三年,并从2005年开始进入“后过渡期”。
大致上,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从1949年到1966年的初始发展期;2、从1966年到1978年的停滞期;3、从1978年到1995年,因改革开放导致社会团体大量涌现;4、从1995年中国举办世妇会至今,中国非政府组织自主性有所增强,整体能力和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数量激增。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启示【摘要】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本文将分析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历史背景、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资金来源和社会影响。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外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经验也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包括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和运作,以及注重公益理念,积极发挥社会作用。
这些经验和启示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为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国外非营利组织、发展、历史背景、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资金来源、社会影响、经验、启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公益理念、社会作用1. 引言1.1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启示国外非营利组织在世界各国发展壮大,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变的重要力量。
它们通过开展各种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环境资源,提升社会公益意识等方式,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经验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模式、资金来源、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经验,我国非营利组织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实现更高效的公益目标。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和运作,是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整体水平的关键措施。
注重公益理念,积极发挥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作用,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经验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希望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能够不断学习和创新,为社会公益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2. 正文2.1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历史背景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欧洲,当时一些慈善团体和宗教组织开始在社会中出现。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社会问题逐渐增加,这些组织的作用也逐渐扩大。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社会主义思想和民主运动的兴起,非营利组织的数量和影响力逐渐增加。
我国非政府组织(NGO)发展困境探析作者:杨娟赵静来源:《大经贸》2016年第03期【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政府组织(NGO)迅猛发展,然而,基于我国特殊的国情,NGO的发展成长由于其先天不足面临着许多困境,如:行政依附性,资金人才短缺等。
因此,通过对其面临的困境进行全面的分析,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NGO更好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发展困境公民社会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NGO)以迅雷之势在世界各地涌现,其发展速度之快,涉及领域之多,影响范围之大,令人震惊。
一、NGO慨念“非政府组织”又称“非营利性组织”,“第三部门”等。
“第三部门”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莱维特使用的,在此之前人们往往将社会组织一分为二,非公即私。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莱维特认为这种分法忽略了一大批处于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社会组织。
他们所从事的都是政府或私营部门“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的事情。
他将这类组织统称为“第三部门”。
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全国共有非政府组织44.6万个。
二、发展困境NGO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在其发展过程总暴露出许多新的问题。
学者王名指出我国NGO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政社不分、经费、能力不足、法制缺陷。
(一)、过度依赖政府,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活动能力。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及政府本位意识的影响,政府不肯向社会放权,加上,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界限模糊,因此,对政府依赖性比较大,缺乏本应该有的独立性和自主活动能力。
我国NGO和西方国家的NGO依然存在着一些差别。
学者王名就曾指出,有必要将NGO 划分为“自上而下NGO”和“自下而上NGO”,而我国由于特殊的中国国情和政治发展历史,大部分的NGO都是属于自上而下的NGO,而这一现象的出现也是与中国政治改革的政策密切相关的,因此,这些NGO大部分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政府的照顾,受政府的控制。
一方面,一部分NGO是政府的“代言人”,派出机构,与政府不可避免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部分NGO,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自身活动的展开,或者由于自身种种因素的限制,不得不主动地与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而不惜丧失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活动的能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十多年来,国内应环境问题而建立的环境NGO也发展较快,走过了兴起、发展和壮大三个阶段。
现在主要有下列四类:由政府部门发起成立的环境NGO,由民间自发组成的环境NGO,学生环境社团及其联合体,国际环境NGO驻大陆机构。
这些环境NGO都很活跃,在短短的十多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总体来说,当前我国环境NGO人才、资金匮乏,规模小,国际交流少,整体能力较差。
且国内相关的NGO管理制度有较大缺陷,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也不完善,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环境NGO在环境保护上作用的发挥。
针对当前问题,我国环境NGO在以后的发挥过程中,应加强与政府、企业、公众的合作,增加互动,整合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在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高效解决环境问题。
关键词:环境NGO, 合作, 现状, 未来发展浅谈中国环境NGO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使我国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鉴于此,以及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和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即将在北京召开的奥运会也以“绿色”为其主题。
“限塑令”也得以推行。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全国企业也开始了声势浩大的“节能减排”、提高单位能耗产出的运动,环境问题得到了全国人民的重视,能有今天局面,中国的环境NGO是起到了重大作用的。
1.中国环境NGO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致力于自然环境保护和改善的NGO都称为环境NGO。
与其他NGO一样,它具有组织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非宗教性等共同特征以及其独有的环境公益性的特征。
我国环境NGO分四种类型。
一是由政府部门发起成立的环境NGO,如中华环境联合会、中华环境基金会等;二是由民间自发组成的环境NGO,如“自然之友”、“地球村”、以非营利方式从事环境活动的其他民间机构等;三是学生环境社团及其联合体,包括学校内部的环境社团、多个学校环境社团联合体等;四是国际环境NGO驻大陆机构。
非营利组织简介模版[正文]非营利组织简介1. 组织背景非营利组织(NPO)是一个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的组织,其目标不是盈利而是服务社会、帮助弱势群体和推动社会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个非营利组织,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使命和愿景。
2. 组织名称组织名称:XX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3. 基金会使命基金会的使命是通过提供教育、医疗、环保和社区服务等项目,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并推动社会的公正与发展。
基金会积极致力于打造一个更美好、更有希望的社会。
4. 组织历史基金会成立于XXXX年,在过去的XX年间一直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
通过与政府、企业和其他机构的合作,基金会逐渐扩大了其影响力和服务范围。
5. 组织核心价值观基金会秉持以下核心价值观:- 爱心和关怀:基金会通过行动表达对弱势群体的爱心和关怀,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升生活质量。
- 公正与公平:基金会致力于推动社会公正与公平,关注社会不平等问题,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
- 合作与创新:基金会倡导与各方合作,通过创新的项目和方法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
6. 项目介绍基金会开展多个项目,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典型项目:- 教育项目:基金会在教育领域开展多项项目,包括设立奖学金、修建学校、提供教育培训等,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
- 医疗项目:基金会在医疗领域提供医疗援助、设立医疗中心、培训医疗人员等,努力提升健康服务水平,改善居民的医疗条件。
- 环保项目:基金会重视环境问题,开展环保项目以提高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推广绿色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
- 社区服务项目:基金会通过社区服务项目改善弱势社群的生活条件,例如提供食品援助、举办技能培训等,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等等。
7. 项目成果与影响多年来,基金会的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和积极的社会影响。
通过教育项目,基金会帮助了数以千计的贫困学生获得了教育机会,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通过医疗项目,基金会改善了许多地区的医疗条件,提供了及时和优质的医疗服务;环保项目和社区服务项目也在各自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弱势社群的生活水平。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作用(文法学院行政管理08-2班毕崇明 0801070901)摘要: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在近几年已成为世界性话题。
小到社区的邻里纠纷垃圾分类,大到各种国际纷争和区域冲突,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几乎都涉及到这些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企业的社会组织。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在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和影响也渗透到了千家万户。
本文将在中国国情下探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作用。
关键词:组织非营利发展作用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非营利组织是英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的中译,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1]。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非营利组织都并非是一个具有明确内涵和外延的术语,各个国家和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侧重,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较为流行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Lester Salamon)教授提出的所谓五特征法,即将具有以下5个特征的组织界定为非营利组织:(1)组织性;(2)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
这一定义被用于萨拉蒙教授主持的对全球42个国家非营利组织开展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后来常为人们所引用。
在这一定义的5个特性中,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被公认为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组织性被视为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
定义中国非营利组织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属于非政府体系的社会组织,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但并非面面俱到,需要客观而动态地加以观察和理解。
在当前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历史条件下,较宽泛的界定标准将有利于更好地推动相关社会组织的发展。
二、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相比较于发达国家的还很不成熟,但是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也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和特色。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启示一、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历史与现状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外非营利组织在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对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以及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和启示。
二、国外非营利组织的运营和管理模式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如何管理和运营是非常关键的。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分析国外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以及其运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我们还将提出一些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和运营的启示。
三、国外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分析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剖析国外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影响力,讨论其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经验和启示,以及这些经验和启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四、国外非营利组织的经济影响力分析国外非营利组织不仅在社会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经济领域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分析国外非营利组织在经济领域中的影响力,探讨其在经济领域中的精准定位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借鉴意义。
五、国外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结构和领导力研究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结构和领导力极为重要,对于一个组织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深入探究国外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结构和领导力,分析其成功的组织结构和领导力特征,以及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借鉴意义。
六、国外非营利组织案例分析1.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作为美国著名的非营利组织之一,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在医学研究和教育领域有着很高的声誉。
该组织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运营机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 medical education 和 clinical research 体系,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医学人才,促进了医学研究和教育的发展。
同时,该组织还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提高了国际医学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2.英国动物救援协会英国动物救援协会是英国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动物保护组织之一。
我国非营利组织研究的演进摘要:以社会历史背景为主线,梳理中国非营利组织研究的演进,不仅使读者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研究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且能使研究者更好的洞悉中国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存在的遗漏,把握今后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方向、重点及趋势,更好的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建设和研究,并且认为非营利组织将以网络为基点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关注网络草根组织的建设与发展,针对其出现的问题探索改进的路径。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研究演进;社会历史背景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4005002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社团的发展及研究成果新中国的成立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自此我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之间中国社团仍然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唯一代表。
面对当时复杂的社团局面,党和政府针对当时社团的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措施,一方面,制定相应的法规,从法律上保护公民结社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对社团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和整顿。
在这一时期,我国社团研究主要集中于法规的制定,如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会议通过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这是第一部关于公民结社的行政法规。
紧接着1951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公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进行了有关具体规定。
初步形成了一条有关社团管理的法规,为依法管理社团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
2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前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及研究成果2.1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前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步入正轨。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出现了大量流动的资源,产生了宽松的社会政治空间,人民生活状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信息量的增加及信息流动速度的加快,都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上开放后社会问题的加剧,在中国由民众创建的各种社团、基金会数量越来越多,这些组织具有自身独特的使命、资源和运行模式,汇集众多人力物力,逐渐成长为独立于第一部门和第二部门之外的一个自成体系的部门,即第三部门,也即非营利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