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睡眠障碍
- 格式:ppt
- 大小:6.24 MB
- 文档页数:71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摘要:睡眠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高发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可导致病情加重,影响预后,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中医护理在脑卒中睡眠障碍的防治具有特色。
本文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总结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中医护理方法,为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及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脑卒中;睡眠障碍;中医护理脑卒中主要指各类因素导致的脑血管循环障碍,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睡眠障碍是脑卒中术后的高发并发症之一,研究显示卒中后出现睡眠障碍的患者占比20-78%[1]。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会对认知、神经功能的恢复造成一定的影响,引发程度不一的负面情绪,血压、血糖波动加大,加重病情。
西医对脑卒中后睡眠的治疗以镇静催眠药物为主,长期用药副作用明显,可产生耐药性和成瘾性。
中医护理遵循辨证施护的原则,具有便捷、经济、安全且疗效理想等优势,如中药贴敷、足浴、耳穴压豆等,临床应用广泛。
本文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中医病机中医学中并无睡眠障碍这一病名,根据其症状表现,可将其纳入“目不暝”“不得眠”“不得卧”“不寐”等范畴。
针对其病因病机,历代医家作出诸多论述。
如《景岳全书》云:“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
外邪侵心,统摄肺腑之能下降,进而导致不寐;营主血,血虚则心神失氧,魂不舍守,导致不寐。
《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情志不畅导致病邪侵脾胃,胃气失和,导致不寐。
中医学认为脑卒中后不寐的主要病机为阴阳不调、营卫不和。
对该疾病的治疗遵循调和虚实的原则,通过补虚泻实调理脏腑,促进阴阳恢复平衡,营卫合和[2];同时还要注重安神镇静和情志调节,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2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中医护理干预2.1 中医药物干预2.1.1 内服药物中药是治疗睡眠障碍的研究特点,相关研究显示,加味酸枣仁汤治疗卒中后失眠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3]。
2020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卒中相关睡眠障碍(SSD)是卒中后常见症状,临床多见却易被忽视。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对于各种类型SSD的评估及管理提出推荐意见,以期对SSD的临床规范化处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的定义和分类鉴于目前对卒中患者出现的睡眠障碍尚无明确定义,因此本共识结合文献研究,经过专家讨论,提出SSD的概念。
它是指在卒中后首次出现或卒中前已有的睡眠障碍在卒中后持续存在或加重,并达到睡眠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考虑到卒中与睡眠障碍实际出现的可能时间顺序,SSD实际上包括两种类型:卒中后睡眠障碍和卒中伴随睡眠障碍(即既往睡眠障碍在卒中后持续存在或加重)。
本共识涉及的卒中类型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脑梗死和脑出血。
睡眠障碍类型包括失眠、日间思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EDS)、睡眠呼吸障碍(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SDB)、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sleep apnea,OSA)、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entral sleep apnea,CSA)或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 syndrome,RLS)/睡眠中周期性肢体运动(periodic limb movements of sleep,PLMS)、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circadian rhythm sleep-wake disorders,CRSWDs)。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流行病学睡眠障碍在一般人群中患病率为21%,而SSD患病率国外报道为44%~78%,国内报道为62%~80%。
卒中后睡眠障碍张轩;薛蓉【摘要】Sleep disorder is one of the common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stroke, which includes excessive daytimesleepiness,insomnia,parasomnia,narcolepsy,circadian rhythm disorder,sleep related movement disorders and sleep-disodered breathing.Various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e 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such as neurobiological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In this article,we briefly reviewthe change of post-stroke sleep structure as well as epidem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睡眠障碍是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包括日间嗜睡、失眠、异态睡眠、发作性睡病、昼夜节律紊乱、睡眠相关运动障碍及睡眠呼吸障碍。
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神经生物学因素及社会心理学因素。
本文就卒中后睡眠结构变化、睡眠障碍的表现形式、流行病学及其病理生理机制做一综述。
【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6(031)012【总页数】4页(P1291-1294)【关键词】睡眠障碍;卒中;睡眠障碍,昼夜节律性【作者】张轩;薛蓉【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天津 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天津 30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薛蓉,女,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睡眠中点与抑郁的关系目录1. 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脑卒中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 (3)1.3 抑郁与睡眠之间的关系 (4)2. 文献综述 (5)2.1 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 (6)2.2 脑卒中与老年抑郁的关系 (8)2.3 睡眠质量与抑郁之间的联系 (9)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0)3.1 研究目的 (11)3.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4. 研究方法 (13)4.1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 (14)4.2 数据收集与资料分析方法 (14)4.3 研究工具与测量 (15)5. 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 (16)5.1 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现状 (17)5.2 睡眠障碍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18)5.3 影响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分析 (19)6. 睡眠中点与脑卒中患者抑郁之间的关系 (21)6.1 睡眠中的点突变定义 (22)6.2 睡眠中点对抑郁情绪的影响 (23)6.3 脑卒中患者群体中的睡眠中点特点 (24)7. 数据分析 (25)7.1 数据处理方法 (26)7.2 统计分析方法选择 (27)7.3 结果解释与讨论 (28)8. 结果分析与讨论 (30)8.1 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的现状 (31)8.2 睡眠质量与抑郁情绪的相关性分析 (32)8.3 睡眠中点因素对抑郁情绪的影响 (33)1. 内容综述脑卒中作为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在脑卒中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睡眠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常面临入睡困难、睡眠中断、早醒等睡眠问题,这些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还可能导致情绪障碍,如抑郁。
睡眠中点(sleep midpoint)指的是在睡眠周期中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的特定阶段,通常被认为是从入睡后第小时到第90分钟这一时间段的睡眠。
这一时期的睡眠质量对整体睡眠结构至关重要,且与认知功能、情绪调节及免疫系统等多个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卒中之后,警惕“睡眠障碍”再将一军睡眠障碍为脑卒中病患常见并发症种类。
详细类型包含异常状态睡眠、失眠、白天嗜睡、昼夜节律紊乱、发作性睡病、睡眠呼吸障碍、睡眠相关运动障碍。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疾病的发生和诸多原因存在关联性。
在此其中,包含了社会、心理学因素以及生物学因素。
睡眠障碍会出现在全部年龄段。
当脑卒中患者发生睡眠障碍之后,生活质量变差。
最新出版的睡眠障碍国际分类,把这种疾病分为八类,详细是:睡眠相关呼吸障碍、睡眠障碍、中枢性过度嗜睡障碍、异态睡眠、睡眠-觉醒昼夜节律障碍、睡眠相关运动障碍以及其他运动障碍。
最近几年,以来睡眠障碍和脑血管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临床中研究的热点话题。
脑卒中急性期睡眠呼吸障碍在临床中相当常见。
这种情况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脑室速患者的疾病预后。
脑卒中之后非呼吸相关睡眠障碍、日间嗜睡、异态睡眠、失眠昼夜节律紊乱、发作性睡病。
睡眠相关运动障碍并没有引发医生的重视。
当前有很多证据表明:非呼吸相关睡眠障碍,特别是失眠、日间嗜睡也是引起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这种情况在极大程度上对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特此,笔者与您谈一谈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相关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脑卒中患者睡眠结构1.1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睡眠结构有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在疾病急性期之内睡眠效率降低,这些患者的总睡眠时间缩减,N1睡眠增多、N2和慢波睡眠减少或者入睡后觉醒时间增加,这些病患没有出现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改变。
也有文献表明:REM潜伏期和脑卒中3个月之后功能结局成正比。
和疾病预后比较好的脑卒中患者相比来讲,基本预后比较差的脑卒中患者REM潜伏期显著下降,丘脑卒中急性期病患睡眠结构紊乱,具体表现为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效率降低、N2和慢波睡眠减少。
脑卒中急性期病患睡眠结构改变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其一为神经组织受损以及水肿。
其二为脑卒中之后肢体活动受限疼痛。
其三为医院环境因素。
比如病房内噪音以及持续性光照。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5-羟色胺(5-HT )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选取20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评分分为睡眠障碍组(SD 组,PSQI 评分7~14分)和无睡眠障碍组(non-SD 组,PSQI 评分15~21分)。
对比2组血清NSE 、IL-1β、5-HT 水平,探讨血清NSE 、IL-1β、5-HT 表达情况与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关系。
结果200例脑卒中患者中出现睡眠障碍56例,发生率为28.00%。
SD 组患者血清NSE 、IL-1β水平及NIHSS 评分均显著高于non-SD 组(t =7.880、9.405、5.814,P <0.05),而SD 组血清5-HT 水平低于non-SD 组(t =8.789,P <0.05)。
随着睡眠障碍程度的加重,患者血清NSE 、IL-1β水平明显升高(t =4.184、3.774,P <0.05),而血清5-HT 水平降低(t =3.167,P <0.05)。
睡眠障碍患者血清NSE 、IL-1β水平与PSQI 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 =0.341、0.363,P <0.05),而血清5-HT 水平与PSQI 评分呈负相关(r=0.438,P <0.05)。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NIHSS 评分高(OR =1.367,95%CI 1.018~1.835,P <0.05)、血清NSE (OR =1.386,95%CI 1.120~1.716,P <0.05)与IL-1β(OR =1.149,95%CI 1.063~1.243,P <0.05)高表达及血清5-HT (OR =0.770,95%CI 0.667~0.889,P <0.05)低表达是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P <0.05)。
2020卒中后睡眠障碍诊断与治疗(全文)睡眠障碍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在卒中人群中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3~5倍,对卒中患者的预后有不良影响,积极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s,PSSD)可促进卒中患者的恢复。
本文就PSS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1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PSSD可分为呼吸相关性睡眠障碍和非呼吸相关性睡眠障碍。
前者包括OSA、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entral sleep apnea,CSA)和混合性呼吸暂停等,其中OSA最常见;后者主要包括失眠、睡眠过多、睡眠运动相关障碍、异态睡眠等。
研究显示,超过70%的急性卒中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比普通人群高3-5倍。
其中,在卒中的急性期,睡眠呼吸障碍见于50%以上的卒中患者,是很常见的PSSD表现形式之一,卒中不仅会增加睡眠呼吸障碍的发生率,也会改变睡眠呼吸障碍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另外,在卒中的急性期失眠的发生率常高达30%-68%,而在卒中后恢复期失眠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日间嗜睡及睡眠需求增多,发生在约50%的急性卒中患者中,随着卒中后时间的推移,嗜睡的程度往往会有所改善。
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 syndrome,RLS)/睡眠中周期性肢体运动(periodic limb movements during sleep,PLMS)等与睡眠相关的运动障碍在卒中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2.4%,有感觉异常的患者可能比没有感觉异常的患者发生率更高。
有研究发现,卒中患者出现发作性睡病比例为0.5%,这与健康人群中的发病率基本相似。
快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是卒中患者较常见的睡眠障碍亚型,有研究显示急性卒中患者RBD的发病率为10.9%,脑干部位梗死患者RBD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梗死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