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微粒的危害及预防
- 格式:ppt
- 大小:4.64 MB
- 文档页数:24
浅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与控制对策摘要】输液是一种静脉滴入的较大剂量的注射液,具有高效、速效的特点,临床应用极广,但是,由于它提供了一条直接对外的通道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在临床工工作中,应严格把握输液适应症,把好输液关,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输液微粒污染。
【关键词】微粒污染危害控制1 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取决于物理的大小、形状、化学性质及堵塞人体血管的部位、血运阻断的程度和人体对微粒的反应。
我国1990年的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μm的不溶性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1]。
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μm,而那些直径在50μm左右的有害微粒进入血管,则直接造成毛细血管栓塞,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导致水肿和炎性反应。
较小的微粒可能被巨噬细胞吞食,致使巨噬细胞增大,在毛细血管或细小的动脉内形成肉芽肿,阻塞人体微循环系统,引起脑、肺、眼等器官的组织改变,如慢性纤维性肺炎、肺栓塞、颅内肉芽肿、视网膜肉芽肿及肾血栓等,还有的引起血小板溶解性出血。
2 输液微粒污染的来源主要来源于药物不溶微粒、输液器具、配药及输液操作技术欠佳、输液环境不洁等。
2.1 药物不溶微粒。
药液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及出厂前未经严格把关,达不到《中国药典》规定的微粒标准。
2.2 输液器具。
带空气过滤装置及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虽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目前的终端滤器对直径5μm以下的微粒滤除率较低,不能滤去所有微粒;塑料管中的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或因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切割、组装、摩擦等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也成为污染微粒。
2.3 操作不当引起的微粒污染。
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导致内筒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造成细菌、微生物、尘埃及操作人员的手带入微粒污染,以及外筒与内筒因反复摩擦造成注射器本身微粒增加;加药针头穿刺胶塞致橡胶微粒增加;割锯安瓿后不消毒掰开及抽吸药液时按传统抽药方式,将安瓿倒置,安瓿断口处的微粒混入药液中,造成不溶性玻璃微粒的污染;静脉注射药物时,通常将注射器直接与头皮针连接,使药液不通过过滤网直接进入静脉及临床使用三通装置,当从侧孔推注药液时,就会把药液中的不溶性微粒直接注入病人的血管中,引起严重的微粒污染[2];操作时无菌观念淡漠、技术不过关等养成一些不良习惯,也是引起输液微粒污染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静脉输液微粒预防和控制措施静脉输液微粒是指输注液体中存在的不溶于水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5μm,少数可达50^300μm o这种非代谢性颗粒杂质主要由外界引入,是输液不良反应的重要诱因。
2015版《中国药典》对输液微粒的限度作了明确的规定,静脉输液装量为IoonI1.或IoOnI1.以上,210Um的微粒数不得过25粒,≥25μm的微粒数不得过3粒Q输液微粒污染会造成静脉炎、过敏反应等危害,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巨大隐患。
因此,控制输液微粒污染是减少输液不良反应、保障静脉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
一、静脉输液微粒的来源微粒污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1、环境因素由于空气环境的污染,致使药物配置使用过程中空气中的致病菌或灰尘微粒进入血液。
2、药物因素药液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受到污染、输液溶媒选择不当、输液中加入药物及配伍不当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输液微粒的产生及增加。
3、输液配制因素护士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微粒:1)玻璃安薇颈的切割及消毒不严格。
切割安裁时,砂轮与玻璃摩擦可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砂粒,切割距离越长、切割次数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
此外,消毒不严格,切割过程中产生的微粒也会随输液进入人体。
2)注射器型号选择及使用方法不当。
注射器针头越大、使用次数越多产生微粒越多;加药时针头扎进胶塞的角度、手持注射器手法、与产生微粒的多少有关。
二、静脉输液微粒的危害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血管栓塞在静脉输液中会出现一些大于微毛细血管的微粒,这些微粒会滞留在微毛细血管内而引起栓塞,进而影响到血管的正常代谢功能,致使细胞损坏以及组织坏死Q2、静脉炎微粒进入人体后随血液循环损伤血管内皮,引起血小板聚集,可造成静脉炎。
有研究表明,静脉输液的病人中大概有60%会因为静脉输液中的微粒而应发静脉炎。
3、肉芽肿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容易剌激组织增生形成肉芽肿,它可发生在肺脏、脾脏、脑、心脏、肝脏、肾脏等部位。
少数肉芽肿对机体影响不大,但大量肉芽肿的发生可直接干扰这些重要脏器的机能,甚至危及生命。
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摘要】目的:旨在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原因、对人体的危害,从而制定预防措施,达到预防或减少输液微粒污染及输液反应。
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际,分析造成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并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总结出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如药物因素、溶媒选择、操作因素、输液器具、环境及空气微粒污染等,针对以上因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
结论:输液微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必须把好药物关、器具关、操作技术关和环境空气净化等各个环节,将输液微粒降低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4-0236-03医院感染的控制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推行医院感染“零宽容”的理念,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
据统计,90%的住院患者需要进行静脉输液治疗,而静脉用药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静脉输液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μm,大的直径可达50~300μm,肉眼只能见50um以上的,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临床输液中最为常见的微粒有:(1)尘埃微粒:空气中的烟尘、粉尘,特别是病房中人走动时会带起大量尘埃、纤维、细菌;(2)玻璃屑:切割安瓿操作方法不规范而产生;(3)橡胶微粒:穿刺胶塞或胶塞受溶液侵蚀剥脱而造成;(4)塑料微粒:一次性输液器塑料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生产过程中的切割组装等摩擦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5)药物结晶:某些药物放置过久,温湿度及PH变化,可发生分解或聚合而产生杂质;(6)碘化合物:各种碘剂消毒液的使用,随静脉穿刺或加药时消毒瓶塞的穿刺而进入人体;(7)棉纤维:过滤介质的自身脱落;(8)脂肪栓:脂肪乳乳化不完全。
输液不溶微粒污染的危害输液过程中,有不少病人会私自调整点滴速度。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输液不溶微粒污染的危害,一起来看一看吧。
输液不溶微粒污染的危害输液中的微粒质量控制为限度检查,也就是说有微粒是肯定的,无微粒是相对的,只是控制在一定的粒径范围内。
微粒包括空气中的烟尘、粉尘,生产过程中的玻璃屑,橡胶瓶盖的橡胶微粒,输液袋、输液管中的塑料微粒,药物结晶及石棉纤维等。
当这些微粒被带入肌体,进入血液循环后,易堵塞毛细血管,造成局部组织栓塞、坏死或引起肉芽肿。
微粒超标可直接导致病人在半小时内死亡。
人体最窄处的毛细血管是不超过10毫微米的,因此一旦输液药品微粒过大,就会在血管内造成堵塞。
武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纪小龙指出,药品进入血液后,全身所有的静脉血都要回流到一个屏障器官,即肺脏,它能起到过滤器的作用,所以只要是直径大于毛细血管最窄处的颗粒都会被肺过滤出来,只能停留在肺里。
这些颗粒无法通过代谢排出体外,这样就会造成肺部堵塞,肺部血管本来都是通畅的,这些颗粒积聚在肺部就使得氧气交换不够,人体呼吸困难。
相对而言,口服药要经过肠道吸收,将身体不需要的或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过滤掉,之后才进入肝脏代谢,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就会降低血药浓度,进而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的几率。
而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相对就大,而且快,甚至有些过敏反应是致命的。
输液药品微粒过大,长期积累,易造成肺部堵塞,影响肺脏功能。
相对于口服药而言,频繁地输液可能还会对身体的一些器官造成影响。
输液的弊端1.容易引起感染输液时如果注射器、针头和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不严,有可能使针眼红肿、化脓,严重的还能引起全身感染。
2.输液更易引发不良反应相比口服药和肌肉注射,输液时药品不经过任何屏障直接进入血管,一旦过敏,患者可能在几分钟内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如果输液速度过快,有可能因循环负荷过重造成肺水肿。
3.耗时费钱输一次液,少则一小时,多则四、五小时,显然比口服药和肌注浪费时间。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来源,及其危害,制定预防措施。
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
结果输液微粒形成的来源包括配制前的原料,容器及输液用具,配制中的橡胶塞,玻璃安瓿微粒,环境空气,以及人为因素可能产生微粒。
了解其危害,做好预防措施。
结论减少临床输液微粒的产生应从各个环节开始,必须加强对各方面的严格监控和管理。
标签:静脉微粒污染;来源;危害;预防措施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静脉输入的药液中存在直径为1~15 μm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大的直径可达50~300 μm,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过程。
本文现就输液配制前,配制中微粒的来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做以下叙述。
1配制前微粒来源为原材料,容器及输液用具1.1原料如果水溶性的或大分子的颗粒杂质存在于输液的原材料中,则成品会出现小白点、乳光、发混等现象。
活性炭杂质的含量多,对药液的澄明度和稳定性都有影响。
1.2容器及输液用具1.2.1PVC输液袋PVC输液袋的成分主要为聚氯乙烯和某些增塑剂,聚氯乙烯的耐热性和透明性均较差,因此很容易出现白块和小白点,在强烈振荡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轻度乳光,增加输液微粒。
故对PVC输液袋的产品质量要严格把关。
1.2.2注射器、输液器不洁净普遍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同样存在潜在污染问题。
每个厂家的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灭菌方法都不一样,有的外包装简陋,可能因装卸运输时过度挤压而引起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破损漏气,从而导致细菌热原污染,有的在生产过程中带有未塑化的离子微粒异物或是混入尘埃、纤维等杂质,导致静脉微粒污染。
2输液配制中微粒来源2.1橡胶塞橡胶塞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为天然橡胶,此外还有大量附加剂。
注射剂接触到橡胶塞后,可导致药液变混、出现异物。
随着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的广泛应用,输液微粒污染的概率也随着增高。
因这些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制剂多采用橡胶塞的玻璃瓶装,配液过程中,会反复穿刺橡胶塞,从而切割下橡胶皮屑。
输液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在西方国家,输液是仅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而在中国,输液简直成为一种就医文化,输液对人体的危害可不小。
下面店铺和大家一起学习输液微粒对人体的危害。
输液微粒对人体的危害任何液体药品在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不溶性微粒,国家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标准。
国家《药典》中规定的液体药品中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径不能超过10毫微米。
但是有调查却发现,市场上销售的很多输液药品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径都超过了这一规定,有的甚至达到50毫微米以上。
人体最窄处的毛细血管是不超过10毫微米的,因此一旦输液药品微粒过大,就会在血管内造成堵塞。
近几十年来,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人的肉眼可以看到直径在50微米以上的微粒,而恰恰是那些直径在2~50微米之间,肉眼看不见,会移动,不能在体内代谢的有害微粒进入了血管。
在一次检测中,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
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
而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
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
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
输液的风险引发输液反应输液需要遵循无菌原则,并受到患者体质的影响,发热、过敏性休克、静脉炎等都是常见的输液反应。
输液的药物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微粒,如果它们堵在细小的血管中,可能聚集,引起栓塞。
增加循环负担输液需要把药物溶解在盐水或糖水中,如果一次输两袋500毫升的液体,相当于短时间增加了1升的血容量。
一个体重为60千克的人,正常情况下全身血量约为4~5升,粗略估算,输液1升相当于加大了20%的循环负荷。
输液微粒的危害卫生部的调查数据显示,最常见的被滥用抗生素是用于输液的青霉素。
那么,下面是店铺给你介绍的输液微粒的危害,希望对你有帮助。
输液微粒的危害人体最窄处的毛细血管不超过10毫微米,一旦输液药品微粒过大,就会在血管内造成堵塞。
药品进入血液后,直径大于毛细血管最窄处的颗粒都会被肺过滤出来,停留在肺里,致使肺形成纤维化,呼吸能力就会下降,同时可能影响全身氧的供应。
输液时会开放静脉,大量微粒会随着输入液体一同进入人体,增加宝宝免疫力负担。
据统计用电镜观察每瓶输入人体的液体里有大约30万个直径在10--30Å玻璃碎屑及橡胶微粒,而人体毛细血管直径只有10Å,所以这些看不见的微粒将沉积在肺脏导致肺功能下降,现代人肺功能下降、肺活量降低与此不无关系!相对而言,口服药要经过肠道吸收,将身体不需要的或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过滤掉,之后才进入肝脏代谢,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就会降低血药浓度,进而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的几率。
而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相对就大,而且快,甚至有些过敏反应是致命的。
输液药品微粒过大,长期积累,易造成肺部堵塞,影响肺脏功能。
相对于口服药而言,频繁地输液可能还会对身体的一些器官造成影响。
任何液体药品在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不溶性微粒,国家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标准。
国家《药典》中规定的液体药品中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径不能超过10毫微米。
但是有调查却发现,市场上销售的很多输液药品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径都超过了这一规定,有的甚至达到50毫微米以上。
人体最窄处的毛细血管是不超过10毫微米的,因此一旦输液药品微粒过大,就会在血管内造成堵塞。
不当的输液的对策1、去正规的医院或诊所看正规的医生,根据病情用药而不是为了其它去输液!2、医护人员规范操作,避免污染和减少微粒的产生,同时使用合乎要求的液体、输液器、注射器,尽可能过滤掉微粒。
宝宝过度输液的危害1、降低宝宝抵抗力。
长时间的输液,宝宝身体对药物产生了依赖,以至于再发生感冒发烧时,宝宝即使只是普通的鼻流清涕,也会慢慢出现发烧病症,主要就是因为宝宝的抵抗力越来越低了。
输液微粒污染名词解释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溶液中含有微小颗粒或微粒污染物的现象。
这些微粒可以是来源于输液器材、药物、溶剂等的残留物、氧化物或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附着物。
输液微粒污染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并引发输液相关的并发症。
输液器材造成的微粒污染主要来源于输液器皿、输液管道和输液针头等。
这些器材在制造、包装、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带入微小颗粒或微粒污染物。
此外,一些低质量的器材可能含有更多的微粒杂质。
药物是另一个常见的微粒污染来源。
在制药过程中,药物可能因为不当的制备、分装或保存等问题导致微粒污染。
此外,溶液的稀释、沉淀和共存等也可能导致微粒污染的产生。
溶剂作为溶液的基础,也可能含有微粒污染物。
例如,水中存在的微小颗粒物、溶解氧化物或硬水垢等污染物可能对溶液的纯净度产生影响。
微生物也是输液微粒污染的重要来源。
在制药、输液器材的制备和使用过程中,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可能附着于或污染药物和器材表面,形成微生物微粒污染。
这些微生物污染不仅有可能导致患者感染,还可能引发输液系统感染,增加患者并发症的风险。
输液微粒污染可能对患者产生多种不良影响。
首先,微粒颗粒可能引起机械性刺激和炎症反应,导致局部或全身组织损伤。
其次,微粒污染可能引发输液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皮疹、呼吸道症状等。
此外,一些微粒污染物还可能增加血栓或栓塞的风险,导致血流受阻,甚至引发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为了预防输液微粒污染,有几个重要的原则需要遵循。
首先,使用符合标准的高质量器材,如无菌的输液器皿、无菌的输液管和针头。
其次,选择高纯度的药物和溶剂,并严格控制其制备、分装和保存的条件。
最后,注意输液环境和操作规范,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潜在的微生物污染。
总之,输液微粒污染是输液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通过严格控制器材质量、药物和溶剂的纯度以及操作规范,可以有效预防输液微粒污染的发生,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 处理发热的关键在于诊断⽽不是急于输液退热,但⼀些⼈过于迷恋消炎药抗⽣素,这是国内医疗体制的长期误导所致。
下⾯店铺和⼤家⼀起学习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
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 据统计⽤电镜观察每瓶输⼊⼈体的液体⾥有⼤约30万个直径在10--30Å玻璃碎屑及橡胶微粒,⽽⼈体⽑细⾎管直径只有10Å,所以这些看不见的微粒将沉积在肺脏导致肺功能下降,现代⼈肺功能下降、肺活量降低与此不⽆关系! 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进⼊⾎液循环,极易出现肺⾁芽肿、肺⽔肿、静脉炎症和过敏反应等。
因此,静脉输液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式。
近⼏⼗年来,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逐渐被⼈们所认识。
⼈的⾁眼可以看到直径在50微⽶以上的微粒,⽽恰恰是那些直径在2-50微⽶之间,⾁眼看不见,会移动,不能在体内代谢的有害微粒进⼊⾎管,导致了各种输液污染病。
很多病⼈患上了输液病 静脉输液和⼝服药物的最终效果是完全⼀致的。
如果病⼈胃肠功能正常,是万万不可滥⽤静脉输液的。
滥⽤静脉输液⼀则多花钱,⼆则可使你的⾝体受到伤害,严重的甚⾄断送性命。
那么,什么情况才能静脉输液给药呢?专家认为只有3种情况: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浓度才能紧急处理的情况。
多年来,医学界⼀直延⽤⽼⼀辈专家提出的“能⼝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静滴”的⽤药原则,但是现在,很多病⼈因为输液好得快,⽆论什么病都要求输液。
特别是换季之时,感冒发烧的患者⼤幅增加,各⼤医院输液室⼈满为患,⽽实际上,⼤部分患者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其实根本⽤不着输液,吃些药,多休息休息就会好。
输液的5⼤危害 1、发热反应 输⼊致热物质、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被污染等原因,都会导致病⼈发冷、打寒战和发热,严重者⾼热达40~41摄⽒度。
2、肺⽔肿 因为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过多液体,使循环⾎容量急剧增加,⼼脏负担过重⽽引起⽔肿,严重者有⽣命危险。
浅谈静脉输液中的隐形杀手—输液微粒摘要:输液微粒可在毛细血管或细小的动脉内形成肉芽肿,阻塞人体微循环系统,引起脑、肺、眼等器官的组织改变,如慢性纤维性肺炎、肺栓塞、颅内肉芽肿、视网膜肉芽肿及肾血栓等,还有的引起血小板溶解性出血。
以上危害尤以肺脏多见。
但输液微粒至今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人们常用“隐形杀手”来形容输液中的微粒。
关键词:输液微粒;危害;未引起重视静脉输液现在是我国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手段,很多人稍有不适就要输液,但输液又是一把双刃剑,有时会有过敏反应,有的人因为滥用抗生素、激素而使病情加重甚至无法控制,特别是液体中的微粒造成的危害,至今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人们常用“隐形杀手”来形容输液中的微粒一点也不过。
1.微粒的定义及分类输液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有热原反应及过敏反应,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在液体中有许多肉眼看不到的非代谢的颗粒杂质,称为微粒。
微粒分类共分为四大类:黏土微粒: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它可以吸附重金属如:铅、铜、铬、锌等,并能运载及释放有害物质。
尘埃微粒:燃烧不完全的烟(煤)尘、粉尘等。
有机微粒:腐烂植质、病毒、细菌、真菌及孢子、植物花粉、昆虫的磷片等。
其它微粒:塑料、橡胶、碳颗粒、脂肪栓、棉纤维、玻璃屑、纸屑、结晶体等。
2.临床常见的微粒常见的十类微粒:玻璃屑微粒、橡胶微粒、塑料微粒、活性炭微粒、尘埃微粒、滑石粉微粒、纤维素微粒、胶体微粒、脂肪栓微粒、药物结晶体微粒。
微粒在液体中是非故意加入的可游动的、不溶性的外源物质及可溶而未溶的物质药物,其直径一般只有1-25 μm,也有50-300 μm或更大的颗粒。
肉眼只能见到50 μm以上的微粒。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多数为胶塞微粒。
3.微粒污染的来源3.1 输液器具,注射器具在生产过程中常带入微粒.这些微粒有的是塑料器具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有的是因生产环境组装过程中带入的微粒;3.2 注射用水不纯配备大量输液用水,应符合药典中注射用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