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疑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疑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

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便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主体精神和创造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如果将设疑巧妙地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但能使学生拥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而且留给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留足学

生自由思考的余地,并以此突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设疑于导入处,主动探究

我们知道学生的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学习应

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有了精彩的情境,学生就能绽放问题情境的全部

美丽(情境的趣味性、问题性、应用性)。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教师出示一些平面图形让学生比较大小,教师问学生:“这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吗?”学生回答不相等,教师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方格大小不一样。师追问设疑:“还有别的方法吗?”生开始小声议论,进行探究。学生原有的知识已经不能解决新问题,产生知识上的疑问。他们急切需要新的知识来化解这疑团,从心底里发出“我要学!”可见情境过后问题的呈现带给学生无穷的挑战。

疑问是课堂教学美的升华,能有力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无限的时空领域纵横驰骋,自由翱翔,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二、设疑于探究时,丰富想象

学生仅仅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敢于探究的精神是不够的。作为教师,

学习上的主导者,要适时创设机会,保证充分时间,引导学生质疑。某教师在执教《最大公约数》时,让学生玩小棒分组的游戏,这

可以说是一个老游戏,但他提出了新的要求,看谁分组的方法多,谁就获胜。通过几组测试,很快有同学发现了,小棒多一些,分组的方法多一些。这时候,老师没有否定他们的说法,而是小组之间进行再次竞赛,进一步激发学

生探究的欲望。通过事实使学生明白分组方法的多少取决于约数的多少。《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简而言之,就是教师不能把现成的概念、公式等以成人化的描述硬塞给学生,而要让学生在自我的活动过程中探究出结果。这探究的经历意味着学生要面临许多困惑、迷茫,也可能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后依然前途茫茫。但过程是美丽的,是最具包蕴性的时刻,是学生生存、成长与成熟、创造,所必经的过程。

在教学《圆周长》的时候,我设计了以下片段:

(1)四人一组合作,想办法得到圆形物体的周长(如:象棋子、圆形木片、画在纸上的圆),并把得到的数据填入相应的表格中。

(2)反馈:说说你是怎样得到圆的周长?有的说:用绳子绕着圆形物体一周,再量绳子的长度,得到了圆

的周长;

有的说:将象棋子或圆形木片紧贴着直尺滚动一周,得到它的周长;

……

(3)画在纸上的圆难住了大家,怎么办呢?于是大家七嘴八舌,

有先将这个圆纸片剪下来,粘在硬纸板上,剪下来再滚一周的;也有将这个圆纸片剪下后,对折多次后量出一小段的长度,再乘以段数,(这里包含了微积分的思想)。也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不用这样麻烦,只要用直径×3.14 就可以了。

我(一愣)随即板书:直径×3.14 我问:“3.14 是什么意思?”生:“3.14 是圆周率。”

我又问:“圆周率又是什么?”这时学生提到了祖冲之,提到了 3.1415926--3.1415927 之间等。

还有人提出:“周长是直径的 3 倍多一点。”我再次追问:“你有没有亲自验证过这个公式怎么来的?”生:“没有。”我又设疑道:“那你们能像当年第一个发现这个规律的希腊科学

家阿基米德一样亲自去研究一下好吗?”于是学生经历了把圆周长和直径加一加,减一减,乘一乘、除一

除的过程,从和、差、积、商当中找规律,发现只有用圆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有规律。是不是学生已经知道了圆周长是它直径的3 倍多一点后,就不必再有“把圆周长和直径加一加,减一减,乘一乘、除一除”的过程呢?不

是,在这里,设计这样的疑问是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方法的获得。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最有用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的思想和学习的方法。

三、设疑于反思,触动思考

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数学

的发现来自直觉,而分析直觉理解的原因是通向证明的道路。必须让学生学会反思,对自己的判断与活动甚至语言表达进行思考并加以证实,以便有意地了解自身行为后面潜藏的实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深入到数学化过程之中,也才能真正抓住数学思维的内在本质。根据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教师有意识地设置“疑问”,能激起学生急于填补,消除“疑问”,并使之完美、完善的欲望。就促使反思活动能更好地进行,以达到反思的效果。

在一个真实的课堂里,孩子是永远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创造力、富有生命力的,而这离不开学生自己的反思过程。

四、设疑于生活,体会知识无处不在

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毕竟很短暂。养成孩子们良好的设疑习惯,

会体会到学习的无限乐趣。我们知道“明白”和“懂得”是成功的表现,但“疑问”属于黎

明前的那一点曙光。小学生面对数学教学中所设的层层疑问,会通过积极、充满紧张的思维活动将它描绘得绚丽无比,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生气,真正奏响一支课堂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