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部技术手册-人机舒适性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46 MB
- 文档页数:36
整车集成篇第二章人机校核2.1 人体乘坐舒适性2.1.1 人体姿态角度Ramsis里面的二维人体模型是95%SAE人体,其默认最舒适角度如下图1所示:图1 RAMSIS默认舒适角度Ramsis中的靠背角调节角度是5°-40°,躯干角是60°-130°,膝盖角是80°-180°,踝角是87°-135°,基本上能够反映大部分人体常规姿态。
而实际在汽车设计当中,人体有一个设计舒适角度,见表1和图2示意。
表1 舒适角度舒适角度最佳角度20°<A1<30°25°95°<A2<110°95°95°<A3<135°125°85°<A4<110°87°25°<A5<60°80°<A6<165°170°<A7<190°图2 人体姿态角度示意当然,设计值并非一成不变的,对于微型车以及后排乘客而言,某些角度是能够在上述舒适角度范围之外的,特别是臀部角度以及后排乘客的踝角。
比如还有一种设计,根据车型种类来定义人体角度,见表2。
表2 根据车型定义人体舒适角度范围臀部角度膝关节紧凑型轿车90°-95°115°-120°小型轿车95°125°中型轿车95°-100°125°-130°大型轿车100°130°在实际的人机校核当中,一般根据上述经验角度来验证人体姿态的舒适性,如果超出了舒适范围,则在有足够布置空间的状态下,考虑适当调整人体。
2.1.2 座椅使用舒适性一般座椅的设计H点位置与人体的H点轨迹是一致的,因此首先可以查看座椅行程轨迹的可行性。
一般情况下,汽车设计当中驾驶员座椅主要考虑5%女性-95%男性之间所有的人体情况。
2007年(第29卷)第7期汽 车 工 程Aut omotive Engineering2007(Vol .29)No .72007129汽车内部布置设计中人体模型姿势控制与舒适性评价 原稿收到日期为2006年5月30日,修改稿收到日期为2006年10月8日。
丁 华1,王岱斐2,夏长高1(11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镇江 212013; 21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上海 200021)[摘要] 以刚体空间运动学为基础,讨论了作为关节链结构的人体模型及其在空间的位置和方位的数学表示方法,研究了物体在空间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
探讨了人体模型的正向和逆向运动学控制方法,提出了运用正向和逆向运动控制法联合控制人体数字模型的控制策略,构建了舒适性的模糊评价规则,并用于人体模型姿势的舒适性评价。
关键词:汽车;车身内部布置;人机工程;舒适性Manikin Posture Contr ol and Comfort Evaluati on in Vehicle Interi or LayoutD i n g Hua 1,W ang Da i fe i 2&X i a Changgao111School of Auto m obile and Traffic Engineering,J iangsu U niversity,Zhenjiang 212013; 21Shanghai General M otors,Shanghai 200021[Abstract] Based on s patial kine matics of rigid body,a mathe matical exp ressi on f or j ointed manikin and its s patial positi on and orientati on is discussed and the translati onal and r otati onal transf or m of the objects in s pace is studied .Both for ward and reverse kine matical contr ol methods of manikin are investigated .And a strategy f or f or 2ward /reverse combined contr ol of manikin is p r oposed .By using fuzzy mathe matic method,a fuzzy evaluati on rule for co mf ort is constructed t o evaluate the comf ort of manikin posture .Keywords:Veh i cle;I n ter i or l ayout ;Ergonom i cs ;Co m fort前言内部布置在汽车车身设计中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车辆的操纵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汽车座舱设计的人机交互与舒适性在汽车座舱设计中,人机交互和舒适性是两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人机交互指的是人与汽车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操作方式,而舒适性则关注乘客在驾驶过程中的舒适感受。
本文将探讨汽车座舱设计中的人机交互和舒适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人机交互人机交互是汽车座舱设计中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一个良好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提高驾驶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在这方面,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考虑的。
1.1 操作界面布局汽车座舱设计应该将各种操作界面布局合理地安置在方便乘客操作的位置。
例如,驾驶员面板上的仪表盘和中控台上的多媒体屏幕应该位于可触及和可见的范围内,以方便驾驶员观察和操作。
1.2 操作方式为了提高操作的便利性,汽车座舱设计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操作方式。
传统的按钮和触摸屏之外,还可以考虑使用语音识别、手势控制等新兴的交互方式,以满足不同乘客的需求。
1.3 提示和反馈一个良好的人机交互系统需要及时地给予乘客提示和反馈。
比如,当乘客在操作中犯错时,座舱设计可以通过声音、光线或者振动的方式提醒乘客,并给予相应的反馈,以降低操作失误的风险。
二、舒适性舒适性是汽车座舱设计中另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驾驶员和乘客在长时间的驾驶过程中需要保持舒适的姿势和身体状态。
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考虑的。
2.1 座椅设计座椅是汽车座舱中最重要的舒适因素之一。
座椅应该具备良好的支撑力和调节性,以适应乘客的身体特点和需求。
此外,座椅还应该考虑到通风、加热等功能,以提供更舒适的乘坐体验。
2.2 空调和环境控制汽车座舱中的空调和环境控制系统也是舒适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空调系统应该能够快速有效地调节座舱的温度,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天气条件。
此外,空气质量的控制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乘客需要呼吸到清新的室内空气。
2.3 噪音和振动控制汽车座舱设计需要考虑到减少噪音和振动的影响。
优秀的隔音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外部噪音对乘客的干扰,而坚固的车身结构和悬挂系统可以减少路面振动对乘客的影响,提供更为安静和平稳的乘坐环境。
汽车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驾驶舒适性与便捷性现代汽车设计不仅仅注重外观和性能,还强调驾驶舒适性与便捷性。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科学,研究如何在人类使用产品或系统时优化互动界面,以提高用户体验。
在汽车设计中,人机工程学的原则可以应用于提升驾驶员的舒适性和驾驶操作的便捷性。
一、座椅设计在汽车设计中,座椅是直接接触驾驶员身体的部件,因此它的设计对于驾驶舒适性至关重要。
座椅的舒适性取决于其人体工程学设计,包括座椅形状、材料选择、头枕和支撑等。
合适的座椅设计可以减少驾驶员在长时间驾驶中的疲劳感,提高驾驶舒适性。
二、仪表盘和控制面板布局汽车仪表盘和控制面板的布局需要符合人机工程学原则,以提供便捷性和易用性。
在设计仪表盘时,需要将常用的控制按钮放置在驾驶员容易触及和操作的位置上,以减少驾驶员的注意力转移。
此外,使用清晰易读的指示器和显示器也可以提高驾驶员的操作便捷性。
三、操控性与人机界面操控性是指驾驶员操作汽车时的手感和反馈感。
人机界面则是指驾驶员操作汽车时与汽车系统进行互动的方式,如方向盘、油门和刹车踏板等。
良好的操控性和人机界面设计可以使驾驶员更加轻松地控制汽车,并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四、噪音和振动控制在汽车设计中,噪音和振动对于驾驶舒适性的影响不容忽视。
合适的隔音材料和减震措施可以降低汽车内部和外部噪音的传递,提供一个安静和舒适的驾驶环境。
此外,减少汽车的振动也对驾驶员的舒适性具有重要意义。
五、人机交互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机交互技术在汽车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触摸屏、语音识别和手势控制等技术可以使驾驶员更加方便地操作车辆和访问汽车系统。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驾驶员的便捷性,也增强了驾驶员与汽车之间的互动体验。
综上所述,人机工程学在汽车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关乎驾驶员的驾驶舒适性和操作便捷性。
通过合理的座椅设计、仪表盘和控制面板布局、操控性和人机界面的优化、噪音和振动的控制,以及人机交互技术的应用,汽车设计师可以为驾驶员提供更好的驾驶体验。
H点设计、人机布置分析汽车H点是与操作方便性及坐姿舒适性相关的车内尺寸的基准点,驾驶员以正常姿势入座后,其体重的大部分通过臀部由座椅和坐垫制成,一部分通过脚作用于汽车地板上。
在汽车的这种特定的约束坐姿下,驾驶员在操作时省去上部的活动必然是绕通过H点的转动。
并且H点是确定眼椭圆的基准点,汽车H点还影响驾驶员的手控界面,并且是许多法规项目的基准,也是汽车部分操作性和舒适性设计的基准,所以正确的确立H点对整车设计十分重要。
1.1H点设计1.1.1 与H点设计相关尺寸:a.H点b.H点高度(H30)c.方向盘直径(W9)d.加速器跟点(AHP)e.座椅参考点(SgRP)1.1.2汽车的分类A类车辆——H点高度(H30)小于405mm,方向盘直径(W9)小于450mm。
此类汽车包括乘用车、多用乘用车和轻型客车。
B类车辆——H点高度(H30)在405mm和530mm之间,方向盘直径(W9)在450mm和560mm之间。
此类车辆包括中型、重型卡车和公共汽车。
1.1.3 H点的设定1.1.3.1 初选汽车H点的高度根据经验初定一个H点的高度。
初定H点方法⑴首先建立整车坐标系,通常情况下,X与车身纵向相同的水平面,0点为前轮中心从车头到车尾方向为X轴正向;Y与X水平垂直,通常选择车身下横梁比较平整的面,Y向O面为车身对称中心面,向右为正,向左为负;Z向垂直于XY面,向上为正,向下为负。
⑵确定前轮心的X值和Z值。
前轮心基本与X方向0点坐标一致,Z向可近似于Z轴0点一致。
⑶确定防火墙的位置。
轮心确定后,需按车型定义选择相应的轮胎型号,得出轮胎半径,通常情况下,前置前驱的车型,防火墙位置在前轮后部相切的位置,前置后驱车型应考虑发动机纵置占用的空间和变速器占用的空间,这样既可估算出防火墙的位置。
此外,车辆的级别和动力总成大小,以及动力总成布置形式位置对防火墙的确定都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因素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
1.1.3.4 踵点基准点的确定防火墙位置确定、轮胎大小确,在这两项基础上基本就可以大概确定踵点和加速踏板的位置。
姓名:王桃英学号:S0704111汽车驾驶座椅的人机工程学与舒适性随着汽车的技术进步及其普及,人们对汽车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关注驾驶的舒适性。
座椅的设计无法完全保证舒适性,但是可以减少引起不舒适性的因素,避免不舒适感觉的产生。
1汽车座椅舒适性的指标体系设计根据人机工程学原理,为保证良好的舒适性,针对静态舒适性,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 座椅应可调节,能使乘坐者变换姿势,并大范围满足各类人体的乘坐要求;(2) 座椅应能使乘坐者保持舒适坐姿,靠背结构和尺寸应给腰部充分的支撑,使脊柱接近于正常弯曲状态。
(3) 座椅的尺度必须与相对的人体测量值配合;(4) 座椅的设计必须能提供坐在其上的人体有足够的支撑与稳定作用;(5) 靠背,特别是在腰部的支撑,可降低脊柱所产生的紧张压力;(6) 座垫必须有充分的衬垫和适当的硬度,使之有助于将人体重量的压力分布于坐骨结节附近。
(7)座椅前缘处,大腿与椅子之间压力应尽量减少。
据此,将座椅的特性分为几何、调节及物理特性(见图1) 。
座椅的各种特性都会影响到乘坐舒适性。
2 座椅的研究现状汽车驾乘人员经常抱怨座椅在乘坐时不够舒适,其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首先,国产经济型轿车多是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合资的产品,大部分车型都是借鉴国外的同型轿车的技术开发设计而成,不论主要零部件,还是关键技术、工艺,甚至是座椅的外形尺寸都一并借鉴过来。
而国外同型轿车座椅的外形尺寸都是根据欧美人的体形而设计的,中国人和欧美人在人体结构尺寸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主要反映在轿车座椅上,因此,中国用户乘坐国产经济型轿车感觉极不舒适,这一缺点反映出国产经济型轿车生产厂家对国外轿车技术的引进停留在简单仿制阶段。
其次,国产经济型轿车座椅多采用价格低材料。
这主要是经济型轿车生产厂家对经济型轿车概念的误解,经济型轿车不仅仅价格低,更不是低质低价的代名词,经济型轿车应该是老百姓的价格、配置上的实用和造型上的新颖这三大特点的集中体现。
1目录前言 (2)一、设计题目 (3)1 课程设计的意义 (5)2 课程设计设计内容 (5)3 课程设计设计思路 (5)3.1分析现状 (5)3.1.1配件质量不过关 (5)3.1.2装配质量不过关 (6)3.1.3材料性能差 (6)3.1.4驾驶室的设计 (6)3.2改进的思路 (7)3.3改进 (7)3.3.1生产过程的改进 (7)3.3.1驾驶室的改进 (7)4课程设计过程小结 (10)4.1 课题内容小结 (10)4.2 课程设计小结 (10)附录: (11)参考文献 (13)前言车辆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行车安全尤为关键。
据了解我国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超过了十万人。
探讨解决汽车行车安全的有效实现途径,通过对影响系统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分析系统可靠性,对可靠性降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提出人-机-环境系统的可靠性分析的可行性策略。
人因工程的原则是设计出适合于人的特性的系统。
为了设计和改善人-机-环境系统,必须知道系统中进行作业的人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移动范围等形态特性、并根据这些特性来设计显示装置和操作器具。
人体测量的资料在现代工业化生产中是一切产品的基础,它不仅与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和效率等方面有关,并且不像在手工业生产时代的生产者和使用者个人之间直接接触一般是可能的,但是在今天,制造者与使用者是互不相识的。
因此更有必要收集各种不同代表性的身体尺寸,按年龄、性别以及其他特征进行分类和整理。
有了完善的人体尺寸数据,还只是达到了第一步,而学会正确的使用这些数据才能说真正达到了人体工程学的目的。
2《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车体类产品的人机系统分析二、主要内容人-机-环境这一系统工程作为一门交叉性边缘的新的学科,其主要研究人、机与环境系统,使这一组合达到最优化,研究的内容不但有机械与电子方面的,还有环境工程与系统工程方面的,甚至还包括人机工程学与安全人机工程学方面的知识,其中人机与环境系统可靠性只是该门学科所研究的主要内容的一个方面。
汽车设计中的人体工学与舒适性研究在汽车设计中,人体工学和舒适性的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汽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其设计应该考虑到人体的构造和人体工学特点,以提供最佳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重点探讨人体工学和舒适性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人体工学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人体工学是研究人体与技术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在汽车设计中,人体工学的应用旨在使驾驶员和乘客在驾驶过程中保持合适的姿势和舒适感。
以下是一些人体工学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座椅设计:座椅是驾驶员和乘客直接接触的部分,其设计应该考虑人体的曲线和姿势。
座椅的高度、角度和曲线应根据人体工学原理进行调节,以提供最佳的支撑和舒适感。
仪表盘和控制按钮:仪表盘和控制按钮的布局应根据人体工学原理进行设计,以便驾驶员能够方便地操作。
按钮的位置和大小应该符合人体的操作习惯,以减少驾驶员操作的疲劳和错误。
驾驶位置调节:驾驶员的身高、体重和肢体长度各不相同,汽车设计应提供可调节的驾驶位置,以适应不同身材的驾驶员。
调节座位高度、倾斜角度和方向盘位置,可以提供最佳的驾驶姿势和视野范围。
第二部分:舒适性在汽车设计中的重要性舒适性在汽车设计中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可以提高驾驶员和乘客的乘坐体验,并减少驾驶过程中的疲劳感。
以下是舒适性在汽车设计中的重要性:振动和噪音控制:汽车行驶过程中会产生振动和噪音,这些因素会影响乘坐的舒适性。
汽车设计师应考虑到减少噪音和振动的方法,如使用隔音材料和改进悬挂系统,以提供安静和平稳的行驶环境。
空调和座椅加热/通风系统:汽车中的空调系统和座椅加热/通风系统可以提供适宜的温度和通风环境,以增加乘坐的舒适感。
这些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到舒适度和节能性。
储物空间和便利设施:汽车内的储物空间和便利设施的设计也应注重舒适性。
例如,合理设置的杯架和储物盒可以方便驾驶员和乘客使用。
总结:人体工学和舒适性在汽车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人体工学设计可以提供最佳的驾驶姿势和舒适感,而注重舒适性的设计则可以提高乘坐体验和减少驾驶过程中的疲惫感。
轿车内部人机分析何淼陈久川河北省廊坊市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材料系摘要:本文概述分析轿车车身内部布置,主要讲述了如何确定H 点以及由此得出的1.适宜驾驶位置时的H点及H点行程1.1H点及H点行程H点是人体身躯与大腿的连接点,即胯点(Hip point)。
汽车的实际H点,表示驾驶员或乘员入座后胯点在车身中的实际位置,汽车实际H点是与操作方便性及坐姿舒适性相关的车内尺寸的基准点,是确定眼椭圆在车身中位置的基准点,它的位置还直接影响到驾驶员的手伸及界面的定位,各种操纵杆件和仪表的布置,转向盘位置的布置,头部的间隙空间和顶盖高度的确定等许多方面。
而在汽车车身总布置阶段的关键步骤就是要确定设计H点。
所谓设计H点是指在车室内部布置设计时,为了使驾驶员驾驶和乘坐时有舒适的坐姿而确定H点位置,在设计中设计H点可以有多个。
最后设计H点一般为95th百分位人体模型按其定位后符合舒适性要求时的设计H点,而最前H点是指5th百分位人体模型按其定位后符合舒适性要求时的设计H点。
最前设计H点与最后设计H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即为H点行程。
1.2 适意H点1.2.1适意H点位置线适意H点是指适意驾驶位置时的H点。
这些点随H点与踵点的高度(H30)和人体百分位的不同而变化,聚集成线,即为驾驶员适意驾驶位置的H点位置线。
1.2.2 适意H点Y坐标确定根据在轿车整体总布置中所给定的转向盘Y坐标,可以得出驾驶员H点的Y坐标值。
原则上,两者应尽量相同。
但由于布置上很难安排得完全相等,会有一定得偏差,一般在30mm 以内为宜。
而为了达到良好的视野,R点(即最后H点)对路面的距离尽可能选择大一点(目前约为400~500mm)[1]。
1.3 H点水平行程的估算驾驶员H点水平行程根据适意坐姿下的H点位置线来确定,并以能满足设计预定百分比的驾驶员使用为原则,即要达到一定适用级。
适用级越高,满足面越宽,使用人数百分比越大。
一般情形下,90%和95%的适用级比较常用,尤其是90%的适用级,其意义为满足第95百分位至第5百分位身材驾驶员的需要。
汽车座椅人机舒适性及布置设计指导汽车座椅是影响驾驶员和乘客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机舒适性及布置设计对于汽车座椅的设计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人体工学、座椅材料和功能性布置三个方面探讨汽车座椅人机舒适性及布置设计的指导。
首先,人体工学是指研究人类在特定工作环境下,为了适应其工作姿势、工作强度和工作节奏所采取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方式。
在汽车座椅设计中,人体工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座椅的形状和结构应与人体曲线相匹配,以提供良好的支撑和舒适的坐姿。
其次,座椅的高度和角度应可调节,以适应不同身高和体型的驾驶员和乘客。
此外,座椅的头枕和腰靠应能够提供良好的支撑,以减轻颈椎和腰椎的疲劳。
人体工学设计还应考虑到座椅的材料选择和使用寿命,以确保长时间使用时的舒适性和耐久性。
其次,座椅材料对于人机舒适性有着重要影响。
座椅的材料应具有透气性、舒适性和耐磨性。
透气性是指座椅能否在长时间使用时提供足够的通风,以防止皮肤过热和出汗。
舒适性是指座椅能否提供足够的软硬度和弹性,以减轻长时间坐姿带来的不适。
耐磨性是指座椅的材料能否经受长时间使用和摩擦,以保持良好的外观和舒适性。
目前,许多汽车座椅采用高级材料,如皮革或织物,以提供更高的舒适性和耐用性。
最后,座椅的功能性布置是汽车座椅设计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座椅的功能性布置应考虑到驾驶员和乘客的实际需求。
例如,座椅上应配备方便调节的控制装置,如显著的调节按钮和旋钮,以便驾驶员和乘客在行车过程中可以方便地调整座椅的位置和角度。
此外,座椅上还可以配置高级功能,如座椅加热和通风、按摩功能等,以提供更高的舒适性和愉悦感。
座椅的功能性布置还应与车内其他设备相协调,以确保驾驶和乘坐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人机舒适性及布置设计对汽车座椅的设计至关重要。
人体工学、座椅材料和功能性布置是指导汽车座椅人机舒适性及布置设计的关键要素。
通过合理的人体工学设计、选择优质的座椅材料和考虑功能性布置,可以提高汽车座椅的舒适性和使用寿命,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更好的乘坐体验。
总布置篇第一章人机舒适性要求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乘坐舒适性:前排人员坐姿要求,后排人员坐姿要求;操作舒适性:驾驶员前部手控舒适区,前车门手控舒适区,后车门手控舒适区,座椅下部手控舒适区,机盖开度舒适性要求,后背门(后行李厢)开度舒适性要求;3.1 乘坐舒适性3.1.1 前排人员坐姿要求前排人员包括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在布置上需要满足相应的布置要求,一般情况下,驾驶员与副驾驶员设计坐姿一致,驾驶员还需特别关注下肢的布置角度要求,下图为驾驶员对人体主要关节角度的一般性要求————95%美国男性5%美国女性关节名称舒适角度最佳角度靠背角 20°<A1<30° 25°H: 胯点 95°<A2<110° 95°G: 膝关节 95°<A3<135° 125°CH:踝关节 85°<A4<110° 87°E:肩部点 25°<A5<60°C:肘关节 80°<A6<165°P:腕关节 170°<A7<190°M:指关节T: A点·舒适驾驶姿态-H点根据舒适驾驶姿态进行确定,不同车型的空间、坐姿角度的具体要求如下表所示。
表对于不同车型来说座椅靠背角度一般:25°为最佳舒适状态,靠背角度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做相应的调整;踝关节角度一般:87°为最佳舒适状态,关节角度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方向盘与踏板之间的关系-方向盘和油门踏板位置根据95%美国男性四肢的舒适角度进行确定图·方向盘中心与H点的间距-纵向长度:405-415mm-垂直高度:370-380mm·方向盘下端与座椅垫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方向盘间隙-方向盘间隙:最小165mm·座椅调节滑轨的行程包括最前位置和最后位置。
-最前位置:5%的美国女性-最后位置:95%的美国男性*如果是大中型汽车,H点可以位于最后位置的前方表-座椅调节滑轨倾斜角:3°-5°·头部间隙-顶盖装饰板与驾驶员视点之间的高度:200mm -230mm ·视觉-确定H点应在考虑前后视野的基础上寻求良好的视觉效果3-2)横向H点位置·应考虑以下因素:-内部乘员宽度-车顶纵梁(横向头部间隙)-方向盘-踏板-等等·内部乘员宽度-肩部空间和臀部空间-考虑到车门内饰和副仪表板的有效空间表·H点位置表·横向头部间隙表·方向盘和踏板踏板的分类:手动挡踏板和制动档踏板手动挡踏板的外形尺寸制动档踏板的外形尺寸油门踏板、制动踏板、离合踏板的相对位置的确定图*SgRP( 座椅参考点): H点注:*1) 右置: 最小155;*2) 右置: 同样概念说明:1.θ1 1°- 2°(正常:1.5 °)L ( 方向盘与H点在平面上的长度): 0-10mm注:*2 H点为座椅调节范围·如果是紧凑型和小型轿车,应考虑到乘客空间比后乘客厢更为重要。
但是,大中型轿车则不同。
·一般来说,后乘客空间是根据车辆等级采用下列一些人体模型建立起来的。
表4-1)沿长度和高度方向的H点位置·后H点取决于前H点和后车轮中心·正常情况下,地板护面到H点的高度为300mm表·检查头部向后摆动间隙4-2)沿宽度方向的H点位置·H点的位置应根据95%的美国男性进行确定而不考虑车辆的尺寸-95%美国男性尺寸表-后H点离车中心至少为250mm-后H点离轮罩内侧至少900mm以避免臀部与轮罩进行干涉-后H点应象前H点一样考虑头部间隙表表-由于造型原因,后排横向头部间隙在正常情况下至少要比前横向头部间隙大5mm3.1.2 后排人员的坐姿要求相对于前排乘客来说,后排乘客对腿部的要求没有前排的那么多,其它关节位置的角度要求可参考前排乘员来进行设计,但后排乘客需要考虑头部后仰空间的要求,要保证后排乘员头部运动的过程中不会碰到行李舱隔板装置,具体区域如下图所示:图安全带、高位制动灯、行李隔板及其它装饰板布置时要注意满足乘员头部空间的要求,不要超过上图所示的乘员头部轮廓线。
3.2 空间要求的具体定义3.2.1 头部空间的定义头部空间是针对大众人群的,因此定义头部空间时需要考虑95%的人体的头部包络线图图如图所示1. W27——头部间隙斜向空间;2. H35——纵向空间;3. W35——横向空间。
设计时为保证人体舒适性需要满足前期策划时定义的工程目标值3.2.2 肩部空间、臀部空间前期策划时要考虑驾驶员、乘员的肩部空间、臀部空间,可以参考竞品车定义其工程目标值。
图如图所示1. W3——肩部空间;2. W5——臀部空间设计时需要满足前期策划时的工程目标值3.2.3 后排乘员膝部空间前排座椅调整到最后位置时,后排乘员的膝部最小间隙为51mm,如图所示:图3.2.3 脚部空间脚部空间主要是评价人进出车辆方便性的一个指标图如图所示1. L18——车门开启最大时,从门槛内饰上方的102mm处测得的座垫与内饰件最小距离2. 四门车——前排L18最小值为440mm、后排最小值为300mm。
3. 两门轿车——前排L18最小值为440mm、后排最小值为200mm3.2.4 小腿与门槛外板的间隙人下车时小腿与门槛外板要留有一定的间隙,主要是考虑5%的女性在下车时小腿与门槛不相撞即可,如下图所示图3.2.5 方向盘与坐垫的间隙考虑人机舒适性,方向盘下端与坐垫要有足够的间隙图如图所示H74——方向盘下端和坐垫的最小间隙推荐值为150mm。
3.3 车门扶手舒适区域前、后车门扶手的高度要定义在扶手舒适区域内图图图1.定位扶手使驾驶员可以紧握方向盘并把胳肘放在扶手上歇息,为适应胳肘要求,可把扶手固定在H点与胳肘舒适区域前部的边缘之间。
2.外扶手高度应在内扶手高度的25mm 之内。
3.整个胳肘舒适区域的扶手宽度为:50-60mm4.为了方便前臂,整个前臂舒适区域具有30mm 的最小扶手宽度。
3.4 车内中间扶手箱舒适区域 3.4.1 扶手箱的高度车内中间扶手箱的高度根据车门扶手的高度来确定,车内中间扶手的高度应在车门扶手高度的25mm 之内满足人机舒适性的要求。
图3.4.1 扶手箱的宽度适用两人的扶手宽度最少为:100mm;适用壹人的扶手宽度最少为:50mm。
图图3.5 车门内拉手舒适区域(适合所有类型的车门内拉手)车门内拉手在车门内扶手上面,其高度根据车门内扶手的高度而定。
图1. 车门内拉手的最小抓握长度120mm要在B区域内,如果拉手的长度超过120mm可以在C区域内;2. 抓握区域最小半径5mm;3. 建议抓握直径最小25mm,最大50mm。
车门内拉手的类型:a. 杯型拉手;b. 全握式拉手;c. 带型拉手;d. 棒式拉手3.5.1 杯型拉手图杯型拉手的尺寸要求为:1. 抓握打开宽度:最小30mm;2. 拉手深度:最小36mm;3. 上部最近接触点的间隙最小30mm。
3.5.2 全握式拉手图全握式拉手的尺寸要求为:抓握打开宽度:最小35mm3.5.3 带式拉手图带式拉手的尺寸要求为:1. 最小手指间隙:40mm;2. 上部(斜向间隙)30mm外侧(横向间隙)。
3.5.4 棒式拉手图图棒式拉手的尺寸要求为:1. 手进入/外侧间隙:最小20mm ;2. 手进入/上部间隙:最小40mm;3. 手进入/下部间隙,棒顶端至罩盖下端:最小30mm。
3.4 进车车辆方便性的要求车辆进出高度主要进出车辆方便性的测量方法。
前期定义时要全面考虑人机舒适性的要求,定义足够的出入空间·进入高度-前(H11):从前H点X平面至H点位置上方装饰车身开启处的垂直尺寸。
·进入高度-后(H12):从后H点至H点前方330mm的一个截面上部装饰车身开启处的垂直尺寸。
·出口高度-后(H69):从后H点至上部装饰车身开启处的垂直尺寸。
它位于装饰车身开启处与后H点上方483mm一个水平面相交处前方254mm这个位置。
图如图中所示车辆进出高度的参考值为1. H11——进入高度-前:770-800mm;2. H12——进入高度-后:760-810mm;3. H69——出口高度-后:710-780mm。
设计时要满足前期定义的工程目标值1.2 操作舒适性1.2.1 驾驶员手控操纵区域为方便驾驶员在正常驾驶位置时的操纵,仪表台及其周边的按钮装置要布置在驾驶员受控区域内。
图1. 曲面A——三指手控区域(旋转类按钮例如:空调旋钮、收音机旋钮等要布置在此区域内);2. 曲面A沿X方向前移50mm——手指手控区域(触摸类按钮例如电动后视镜开关、除霜加热开关、A/C开关等要布置在此区域内);3. 曲面A沿X方向后移50mm——全握手控区域(抓握类机构例如换挡机构、驻车制动机构等要布置在此区域内)。
1.2.2 前车门合理手控区域前车门上面的控制开关、车门开启手柄等控制器要布置在相应的控制曲线之内。
上部手控界限以水切为界。
图1. 红色线框——“无倾斜”控制要求曲线;2. 曲线A沿X方向前移100mm(H点上方128mm)——需用手全握进行操纵的控制曲线,例如车门开启手柄;3. 曲线A沿X方向前移100mm(H点下方100mm)——无需用手全握进行操纵的控制曲线。
1.2.3 前车门下部合理控制区域随座椅前后移动的控制器要布置在相应的操纵区域内,方便操纵。
图图中所示4条曲线——随座椅前后移动的控制器的控制曲线。
1. 曲线A——身体无倾斜时手指操纵的控制范围;2. 曲线B——身体无倾斜时指尖操纵的控制范围;3. 曲线C——身体倾斜时手指操纵的控制范围;4. 曲线D——身体倾斜时指尖操纵的控制范围。
*注:安装座椅边侧控制器至少要在正常坐垫以下75mm以确保进出汽车的使用者在坐垫下压时不会接触控制器。
1.2.4 后车门合理控制区域后车门内饰上的控制器要布置在相应的操纵区域内图图中所示的曲线——不随座椅前后移动的控制器边界线1. 图中所示红色线框——用手全握操纵的控制器边界曲线,例如手动玻璃升降器等;2. 红色线框的I、D两点向下延伸至G点——无需用手全握操纵的控制器边界线,例如电动玻璃升降器开关等。
1.2.5 后车门下部合理控制区域座椅上的控制器要布置在相应的操纵区域内图图中所示4条曲线——不随座椅前后移动的控制器的控制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