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考文言虚词必考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虚词归纳总结一、之1、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必考实词与虚词一、16个虚词1.【之】①代词,代人、代事、代物,即他(们)、她(们)、它(们)公与之乘(《曹刿论战》)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②指示代词,表近指,这(这件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③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④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⑤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陋室铭》)⑥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⑦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公将鼓之(《曹刿论战》)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⑧动词到、往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2.【其】①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②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 他、它(不加“的”)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世家》)③指示代词,其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④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译作“难道”,后一个译作“恐怕”】3.【而】①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②连词,表承接“就、接着”或不译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③连词,表转折但是,可是,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④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或不译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⑤连词,表修饰“地、着”或不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4.【以】①介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介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两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把、拿、用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④连词,表示目的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⑤连词,表示结果以致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⑥连词,表示承接,“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⑦动词认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①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在、从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出师表》)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介词,表示动作的对象向、对、同、给、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介词,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被受制于人④介词,表示比较比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⑤介词,表原因由于,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乃】①副词,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才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②副词,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就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③副词,表示出人意料竟、竟然,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④副词,判断句中表判断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⑤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于是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①连词,表假设即使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②连词,表转折虽然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8.【为】①动词,表判断是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②动词,表动作行为做可以为师也(《〈论语〉十二章》)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④介词,表示被动(常与“所”连用,也有单用) 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⑤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着、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9.【者】①结构助词……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作亭者谁(《醉翁亭记》)②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①副词,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③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④连词,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⑤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11.【则】①连词,表承接。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虚词精讲(12个)一、之1、人称代词,他(们),她(们),代人。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见他们的车印混乱,远看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③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2、代词,它,它们,代物。
①驱之别院。
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
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抬头观看它们(久了),脖子因此变僵硬了。
3、指示代词,它,指……①操蛇之神闻之,拿/持蛇的神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
②闻之,欣然规往。
听说太守派人找不到桃花源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4、助词1)、助词,的。
以君之力。
凭你的力量。
2)、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4)、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①公将鼓之。
鲁庄公打算击鼓进军。
②怅恨久之。
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5)、动词,到,去,往。
①辍耕之垄上。
停止耕作到田边高地上。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去南海,怎么样?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又暗地里派吴广到次所旁丛祠中。
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⑤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于1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地点,对象,可译为“在”“到”“从”“向”“对”“给”。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兵败之时受任,在危难之中奉命。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次到草庐之中来看望我。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色是从蓝草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④告之于帝。
向神话中的天帝禀告了这件事。
⑤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对桓帝、灵帝没有不叹息痛恨的。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表被动,可译为“被”。
①吾不能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我不能拿十万的将士,被别人控制。
②人之食于虎,无怪矣。
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
3、表比较,可译为“比”“过”“跟……相比”。
2015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虚词“之”用法讲解
2015年中考已经进入倒计时,中考语文中文言文是一个必考而且非常重要的考点,下面为各位考生带来了2015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虚词”之用法讲解,具体内容请看下文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18 个常考的文言虚词E 而 S 所H 何、乎 W 为N 乃 Y 焉、也、以、因、于、与Q 其、且 Z 则、者、之R 若✮✮✮✮✮一、连词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国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过秦论》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开,万夫莫开。
《蜀道难》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2、表递进: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劝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3、表承接(顺承):时间上的先后,就、接着、然后,或不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尉剑挺,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石钟山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4、表转折: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归去来兮辞》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蹇叔哭师》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核舟记》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5、表假设:假如、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6、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笑着制止)默而识之。
《论语》7、表因果:因而、因此、所以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大价钱,因此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
)8、表目的:来、为了、以便二、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三、副词:如、好像四、固定用法1、既而:不久2、而已:通常放在句末,“罢了”一、什么(地方、原因......)1、何以:凭(用)什么2、何为:做(为)什么二、怎么;怎样;为什么......1、何则:为什么?这是因为2、何如:怎么样3、奈何:为什么三、多么何其四、其他一、语气词1、用在句末,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吗、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韩愈)翻译: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呢?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苏轼)翻译: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吗?2、表揣测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韩愈)翻译: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3、表感叹或祈使语气:啊、呀4、表停顿,不译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2015中考语文知识点之文言虚词且副词用法
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中考语文必考十四个虚词一、之1.附加在词或短语后边,表示它前边的词或短语是定语。
“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八语上册《爱莲说》) 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八语上册《桃花源记》)2.附加在一个句子的主语或谓语之间,表示这个句子不独立成句:或者只作全句的一个成分——主语、宾语、状语,或者是复句的一个分句。
③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性深山巨谷中。
(八语下册《送东阳马生序》)④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七语上册《〈论语〉十则》)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八语上册《爱莲说》)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九语上册《隆中对》)⑦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列子·愚公移山》)3.附加在主语和由“于、与”组成的介词短语之间,表示这个介词短语的主语连续,把停顿放在介词短语后边(有时用“也”字),“之”有突出这个介词短语的明显作用。
例如:⑧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韩愈《进学解》)——先生在为人处事方面,可说是完美无缺了。
4.附着在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的后边,凑一个音节,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⑨公将鼓之。
(九语下册《曹刿论战》)⑩“怅恨久之”。
(九语上册《陈涉世家》)。
(1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八语下册《岳阳楼记》)(12)是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成居者未之知也。
(八语下册《满井游记》)5.附加在前置宾语和动词谓语之间,表示宾语的前置。
(13)何陋之有。
(八语上册《陋室铭》)(14)是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成居者未之知也。
(八语下册《满井游记》)二、其作副词,表示语气。
位置有时在句首,有时在句中。
大体有三种情况:1.在疑问句或陈述句里,表示猜度、商议的语气,含有“大概、恐怕”一类的意思。
①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语上册《〈论语〉十则》)2.在祈使句中,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含有“还是”或“该、可”一类的意思。
②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九语上册《唐雎不辱使命》)3.在反问句中,有强化反问语气的作用,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语。
中考文言文必考虚词详解中考文言文必考虚词详解——因因⑴于是,就。
例:①虎因喜,计之曰。
②因取刃杀之。
③因屏人曰。
④因拔刀斫前奏案。
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⑥因谗之曰。
⑵依照,根据。
例:①罔不因势象形。
(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因:这里有随着的意思。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
)④因其固然。
⑶依靠,凭借。
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②吏因以巧法。
③我欲因之梦吴越。
④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⑤伺者因此觉知。
⑥因河为池。
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⑧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⑷趁着,趁此。
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不如因善遇之。
③因击沛公于坐。
④因入京师。
⑸通过,经由。
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⑹因为。
例: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③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⑺缘由,机缘。
例:于今无会因。
⑻沿袭。
例:因遗策。
⑼继续。
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中考文言文必考虚词详解——于于⑴对,对于。
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⑵在。
例: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②乃设九宾礼于庭。
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⑶与,跟,同。
例:①幻者而同于真邪?真者而同于幻邪?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③燕王欲结于君。
④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⑷到。
例: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⑸从,自。
例: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②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⑹在……方面。
例: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⑺比。
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
(本义项是指后一个”于”。
)⑻被。
例:①君幸于赵王。
②受制于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015考生必备——中考文言虚词梳理(新增考点)
常用虚词梳理:“之”“其”“以”“于”“为”“然”
不死背,重在语境中理解,先辨析词性(动词?名词?不译?)再判断内容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物。
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具答之(《桃花源记》)
④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楚人怜之;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
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⑦闭之,则有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核舟记》之,指代窗户。
)
⑧持就火炀之(《活板》代指“铁板”)
⑨不以木为之者(《活板》代指“活字印,字模子”)
2.指示代词,这,此,常译作“这件事”。
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
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④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⑥固以怪之矣
(二)助词
1.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如:
①览物之情;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③鸿鹄之志
④圣贤之道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王之蔽甚矣。
⑤烫熨之所及也;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3.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4.语气助词。
补足调整音节,一般不翻译。
如:
①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去”、“往”。
如: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②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其】
(一)代词
1.人称代词,多为第三人称,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的)
②不可知其源
③百姓多闻其贤
④增其旧制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些”。
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③其喜洋洋者也。
(《醉翁亭记》)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那里《小石潭记》)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如: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天下之所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何以战;可以一战;必以情;必以信(《曹刿论战》)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
①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
②以衾拥覆。
(《送东阳马生序》)
③必以分人
④诚以吾众诈自称
醒能述以文
能以径寸之木
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介词,用,拿。
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介词,用。
以一平板按其面介词,用,拿。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如:
①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③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
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⑤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连词,连接两个分句,表目的,翻译为“用来”。
)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
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3.如,及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三)用作副词:
通“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四)动词(属于实词)可译为“认为”。
如:
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
1.引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作“在”“从”“到”等。
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2.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作“向”“对”“对于” “给”等。
如:
①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3.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如:
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
②皆以我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为】
(一)wéi
1.表动作行为,做。
如:
①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鱼我所欲也》)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③为坛而盟(《陈涉世家》)
④为宫室,器皿
⑤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陈涉世家》)
⑥行拂乱其所为
唐人尚未盛为之动词,做。
2.是。
如:
①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皆为板本动词,是
3.成为,变成。
如:
①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
4.指心理活动。
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5.表示被动,译作“被”。
如:
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②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二)wèi
1.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③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如:
①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鱼我所欲也》)
【然】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的样子”;还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如:
①杂然前陈。
(《醉翁亭记》)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怡然自乐
颓然
烨然
豁然开朗
欣然规往
屋舍俨然
满目萧然
翼然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2.指示代词,译作“这样”“如此”。
如:
①然则(这样------那么)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
3.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如: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涉世家》)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4.是的,对的
①吴广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