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精品]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13
2.4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目标】1.掌握我国旱灾的类型、特点、时空分布与灾情。
2.掌握我国受台风、寒潮影响的主要地区及其危害。
3.理解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师首先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对课本的预习,让学生与大家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了解。
通过举例说明和互相交流.做好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的梳理引导,并给予积极评价. 二、自主学习 一、旱灾1.特点:我国发生范围①________、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②________气象灾害。
2.区域差异 (1)旱灾多发中心3.时空特点:与涝灾⎩⎪⎨⎪⎧时间上⑦空间上交错4.灾情(1)表现:农牧业灾情重;工矿、⑧________受旱灾危害巨大。
(2)原因:a .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的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b.⑨____________组合不平衡,特别是北方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但水资源少。
二、台风灾害三、寒潮灾害1.发生时间:我国寒潮主要发生在9月至次年5月。
每年⑬________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
2.源地与路径3.山脉走向对寒潮活动的影响4.寒潮影响的地区差异四、气象灾害多发区21____________、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1.华北地区灾害种类:⑳________、寒潮、○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2.华北地区多发原因3.华北旱灾(1)特点:○25____________,强度最大,○26____________。
(2)类型:春旱、○27__________、春夏连旱、○28__________、春夏秋连旱甚至连年干旱。
(3)灾情a .变化⎩⎪⎨⎪⎧有加重趋势已成为我国○29 的区域b .原因:国家首都所在地区,各类产业发达,工程设施密集,工农业和生活用水量都很大。
4.华北沙尘暴(1)时间:多发生于○30________。
(2)内涵:是○31________和○32________两者兼有的总称。
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旱灾和台风灾害——————情景导入先思考———————民政部网站2015年7月9日消息,5月以来,云南省多地持续出现高温少雨天气,造成玉米、荞麦、烤烟、药材、水果等作物受灾,部分地区水源干枯,人畜饮水出现困难。
截至7月9日9时统计,昆明、玉溪、楚雄等7市(自治州)39个(县、市、区)418.2万人受灾,125.5万人因旱需生活救助,其中98.8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417.8千公顷,其中绝收59.4千公顷;83.5万头(只)大牲畜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15.9亿元。
思考探究:(1)我国旱灾发生有什么特点?提示: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灾害。
(2)旱灾发生会造成哪些危害?提示:农业减产;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紧张;林地大面积受灾,森林火灾频发;河流断流、湖泊干涸、部分野生动植物死亡,生物多样性减少。
——————基础知识要记牢———————一、旱灾1.特点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2.分布多发中心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3.区域差异(1)时间上的交替性:①现象: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再转旱等。
②地区: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
(2)空间上的交替性:①现象: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
②原因:受不稳定的季风气候影响。
5.灾情(1)状况:农牧业灾情重,工矿、城市受旱灾危害巨大。
(2)原因:干旱发生季节与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特别是北方地区。
二、台风灾害1.源地西北太平洋是热带气旋的主要发源地。
2.分布(1)空间分布具有沿海重、南方重的特点。
(2)杭州湾以南的台风频次远高于以北地区。
(3)广东和海南东部沿海的台风频次约占50%左右。
3.危害(1)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灾情最重。
(2)随着经济的发展,台风灾害造成的损失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重点难点掌握好———————一、旱灾1.我国旱灾的特点及成因2.我国四个旱灾多发区及其成因二、我国的台风灾害框图法理解记忆我国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气旋、风雹、冷冻、雪灾、热浪、干热风、连阴雨、沙尘暴、浓雾等,其时间、空间上分布有以下规律:——————— 应用体验不可少 ——————(浙江高考)影响我国的台风有西移、西北移、转向三种移动路径,其中转向路径台风常到达我国东部海面或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后转向东北方向,路径呈抛物线状。
课时2 寒潮与台风[学习目标定位] 1.能概括说出影响我国最深刻的寒潮和台风的主要特征。
2.学会独立分析并明确阐述我国寒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
3.知道寒潮及台风带来的灾害性天气及其主要危害,了解寒潮入侵和台风登陆我国的主要路径。
一、影响我国的寒潮1.概念:寒潮是指规模较大、势力较强、温度较低的冷气流侵袭现象。
它是①冬半年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2.特点:寒潮具有②降温快、温度低、来势猛、③风力强、规模大、④范围广的特点。
3.主要路径: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来自⑤北冰洋地区和⑥西伯利亚北部。
寒潮入侵我国的主要路径主要有三条。
a⑦西路,b⑧中路,c⑨东路。
4.危害:一是对北方的农作物如冬小麦会造成⑩冻害;二是南方的经济作物如柑橘、香蕉等有可能被冻死;三是在草原牧区,暴风雪覆盖草场,造成“⑪白灾”;四是在干燥地区,寒潮可以引起⑫沙暴;五是寒潮可以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
思考1.一提到寒潮,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它的“过”,那么寒潮对人类有益处吗?答案有益处。
(1)寒潮有助于地表的热量交换;(2)寒潮是风调雨顺的保证,能缓解我国冬季的旱情;(3)寒潮带来的低温是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能减轻作物的病虫害;(4)寒潮能带来风力资源,是一种无污染的宝贵动力资源。
2.寒潮暴发后,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强度有明显差异吗?答案侵入我国的寒潮强度,在不同的地区有明显的差异。
在我国,寒潮强度以西北和东北地区最强,向华中、华南地区逐渐减弱,沿海和青藏高原地区最弱。
寒潮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山脉的层层阻挡和地表摩擦力的影响,强度逐渐变弱。
3.寒潮只产生降温、大风天气,不产生降水过程吗?答案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寒潮侵袭时,不仅引起流经地区剧烈降温和大风天气,也可能产生降水过程。
冬半年,寒潮天气突出表现为大风和降温。
在淮河以北,由于空气比较干燥,很少降水,有时偶有降雨;淮河以南暖空气比较活跃,含有水汽较多,降水机率多一些。
二、影响我国的台风1.概念:台风是西太平洋热带地区热带气旋的通称。
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旱灾和台风灾害——————情景导入先思考———————民政部网站2015年7月9日消息,5月以来,云南省多地持续出现高温少雨天气,造成玉米、荞麦、烤烟、药材、水果等作物受灾,部分地区水源干枯,人畜饮水出现困难。
截至7月9日9时统计,昆明、玉溪、楚雄等7市(自治州)39个(县、市、区)418.2万人受灾,125.5万人因旱需生活救助,其中98.8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417.8千公顷,其中绝收59.4千公顷;83.5万头(只)大牲畜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15.9亿元。
思考探究:(1)我国旱灾发生有什么特点?提示: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灾害。
(2)旱灾发生会造成哪些危害?提示:农业减产;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紧张;林地大面积受灾,森林火灾频发;河流断流、湖泊干涸、部分野生动植物死亡,生物多样性减少。
——————基础知识要记牢———————一、旱灾1.特点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2.分布多发中心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3.区域差异(1)时间上的交替性:①现象: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再转旱等。
②地区: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
(2)空间上的交替性:①现象: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
②原因:受不稳定的季风气候影响。
5.灾情(1)状况:农牧业灾情重,工矿、城市受旱灾危害巨大。
(2)原因:干旱发生季节与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特别是北方地区。
二、台风灾害1.源地西北太平洋是热带气旋的主要发源地。
2.分布(1)空间分布具有沿海重、南方重的特点。
(2)杭州湾以南的台风频次远高于以北地区。
(3)广东和海南东部沿海的台风频次约占50%左右。
3.危害(1)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灾情最重。
(2)随着经济的发展,台风灾害造成的损失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重点难点掌握好———————一、旱灾1.我国旱灾的特点及成因2.我国四个旱灾多发区及其成因二、我国的台风灾害框图法理解记忆我国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气旋、风雹、冷冻、雪灾、热浪、干热风、连阴雨、沙尘暴、浓雾等,其时间、空间上分布有以下规律:——————— 应用体验不可少 ——————(浙江高考)影响我国的台风有西移、西北移、转向三种移动路径,其中转向路径台风常到达我国东部海面或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后转向东北方向,路径呈抛物线状。
图甲是西太平洋台风转向点的平均经纬度图,括号内是台风统计次数,实折线上各点表示纬度,虚折线上各点表示经度。
图乙是西太平洋部分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台风转向点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的时段是( )A.5~6月B.6~8月C.8~10月 D.10~11月2.图乙中的台风靠近台湾时,对台湾的危害不包括( )A.狂风 B.暴雨C.赤潮 D.风暴潮解析:1.C 2.C 第1题,图甲中左侧纵坐标为纬度,右侧纵坐标为经度。
实线上各点为纬度,虚线上各点为经度。
读图可知8月前台风转向点不断向东北移动,8月后则向东南移动。
第2题,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中心附近空气强烈旋转上升,形成狂风和特大暴雨,在沿海形成巨浪,淹没低地。
赤潮是由于污水富营养化形成的。
3.干旱灾害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
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
(2)分析②、③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
(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
解析:第(1)题,理解题目中“旱灾最严重”应是因旱灾损失的粮食和旱灾面积在全国各大区中所占比重最大。
即B 和C 最高,由图中信息可知②区B 为32%,C 为51%,均是全国最高。
第(2)题,②区位于华北平原,春季我国东部的锋面雨带还没有移到本区,因此,降水少;而春季太阳直射点北移,这里太阳高度增大,气温回升很快,土壤水分蒸发旺盛,造成②区春旱严重。
夏秋季节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③区处于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天气炎热干燥,形成伏旱。
第(3)题,①地区是我国东北,这里有全国最大的林区,由于干旱而导致树木缺水、枯枝落叶干燥易燃,很容易引发森林大火。
利用遥感技术可及时发现着火点的位置及火区的范围,为迅速组织扑救提供可靠的资料。
答案:(1)②区。
依据: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
(2)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
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
(3)森林火灾,遥感技术。
P47思考提示 我国东部深受季风影响,季风区内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
东部是我国工农业发达、人口集中区,对降水的需求量高,所以一旦干旱,易成旱灾。
P49思考提示 沿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区、农业区、渔业区,人口密集,城市、港口众多。
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风暴潮会形成海水倒灌,海堤决口、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会造成城市、港口及生命线工程的破坏、船舶的毁坏及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建筑物破坏等损失,威胁沿海经济发展。
—————— 情景导入先思考 ———————2016年1月21日至25日,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大江南北的多地“噤若寒蝉”,大雪乃至暴雪纷飞。
浙江省气象台监测,24日9时天目山顶出现了极端低温零下20 ℃,突破了浙江有气象观测设备以来测到的最低气温,截至24日14时,浙江受灾人口56.2万人;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8亿元人民币;倒塌房屋28间、严重损坏房屋58间。
思考探究:(1)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应为什么灾害? 提示:寒潮灾害。
(2)该灾害在我国主要发生在什么季节?提示:春季(3~4月更强)和秋季(10~11月更强)。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教材问题提示]寒潮灾害和气象灾害多发区一、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
(2)高峰期⎩⎪⎨⎪⎧春季:3~4月,更强秋季:10~11月2.源地与路径3.灾情状况 (1)灾情严重的原因:①北方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的起始或末尾。
②寒潮:影响范围大,频次高。
(2)区域差异:①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
②次数: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二、气象灾害多发区 1.种类干旱、寒湖、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2.原因3.华北旱灾(1)特点: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灾情最重。
(2)类型:春旱、初夏旱、春夏连旱、夏秋连旱、春夏秋连旱甚至连年干旱等。
(3)灾情:①变化:有加重趋势,为我国最缺水的区域。
②原因:国家首都所在地,各类产业发达,工程设施密集,工农业和生活用水需求量都很大。
4.沙尘暴(1)时间:多发生于春季。
(2)内涵: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
(3)界定: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4)灾情:华北地区损失十分严重。
——————重点难点掌握好———————一、寒潮灾害图示法理解华北地区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应用体验不可少——————2016年1月20日开始中国南方出现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根据中国气象局的数据,在北方全国范围内的普遍降温还达不到历史低温极值,南方部分地区低温低于历史同期极值纪录。
读寒潮—大风—雪灾的灾害链图,回答1~2题。
1.形成此次灾害的近地面天气系统是( )A.冷锋B.暖锋C.准静止锋 D.气旋2.图中①②③④所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A.①雪灾②大气污染③生物冻害④低温B.①雪灾②大气污染③低温④生物冻害C.①大气污染②雪灾③生物冻害④低温D.①低温②大气污染③雪灾④生物冻害解析:1.A 2.B 寒潮是冬半年的快行冷锋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做题时注意灾害之间的联系:农牧区雪灾与①雪灾有关;沙尘暴会造成②大气污染;③低温会造成④生物冻害。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山东省历年降水距平百分率。
(图中黑直线表示年降水趋势)材料二华北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1)华北地区干旱与沙尘暴多发的季节都是________(季节),解释其成因。
(2)2010年以来,山东大旱,试分析这种灾害加剧的成因。
解析:第(1)题,华北地区的干旱和沙尘暴多发季节是春季,其成因可从气温、降水、沙源、天气、植被等方面分析。
第(2)题,山东干旱威胁加剧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注意分析角度的全面性。
答案:(1)春季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导致土壤水分减少;土质更加松软干燥,沙源增多;受冷空气进退影响,大风天气多;植被盖度低。
(2)①气候干旱,降水减少,且年降水量分配不均。
②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蒸发量增加。
③人口增多,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用水量增加,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
4.下图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当地菜农在寒潮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解析:第(1)题,根据等值线的数值变化、延伸方向及弯曲状况进行描述。
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变化趋势。
一是总体分布变化趋势,二是受地形影响的局部差异。
总体上等值线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数值自西北向东南递减,表明寒潮发生总次数自西北向东南越来越少。
长治盆地处等温线向南凸,表明该处与同纬度的高原、山地相比,数值较大,寒潮发生次数偏多。
第(2)题,浇水可以增加地面的热容量,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趋势,有利于减少寒潮的影响。
答案:(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
纬度位置;地形。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P54思考提示 1.①气候干旱、土质疏松,风力侵蚀越来越重;②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导致毁林开荒、滥伐森林,使植被覆盖率降低;③过度放牧、滥挖药材使草原退化,沙化土地扩大等。
2.春季正值小麦生长季节,需水量大,降水少会影响其生长。
冬季小麦处于休眠状态,降水少不影响小麦的生长,不会成灾,所以没有“冬旱”之说。
一、选择题1.我国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根本原因是( ) A .降水变率大,集中在7、8月份 B .冬季风通道C .植被覆盖率低,蒸发强烈D .临近沙源地解析:选A 我国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根本原因是降水变率大,降水集中在7、8月份;特别是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农业灌溉又需要大量的水源,因此春旱特别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