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 4.2 自然灾害.
- 格式:ppt
- 大小:3.99 MB
- 文档页数:37
第四章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第1节自然灾害的成因本章内容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自然灾害的成因。
详细地阐述了影响我国的常见的自然灾害——地震、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等的成因。
2.自然灾害的防避。
从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介绍地震、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防避措施。
区域认知:辨识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归纳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综合思维:分析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理解自然灾害造成的主要危害。
地理实践力:通过对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
人地协调观:从灾害成因的角度理解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常见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2、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教师准备:挂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导入新课】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中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严重。
2018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台风灾害为主。
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3亿人次受灾,589人死亡,46人失踪,524.5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9.7万间房屋倒塌,23.1万间严重损坏,120.8万间一般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20814.3千公顷,其中绝收258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644.6亿元。
同学们了解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和成因吗?一、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自然灾害: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人类活动也会触发或者诱发自然灾害。
世界上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洪涝>干旱>风暴潮>火山爆发>滑坡>风雹>泥石流灾害损失大小的影响因素:自然异变的强度、自然异变的速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产业分布我国政府采用的自然灾害分类方案:二、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地震概念:一定区域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地震灾害:由地震造成的灾害。
按成因机制划分地震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诱发地震,前三种属于天然地震。
构造地震由岩层断裂或错位而引发,约占全球地震数90%以上,破坏力最大。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1(一)干旱分布地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
产生原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危害:①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②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改进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调水。
春旱主要发生华北地区。
伏旱(夏旱),以长江中下游多见。
(二)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世界主要发生地区: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区。
自然原因:(气候)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③台风的影响;④厄尔尼若现象(水文水系);(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⑦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⑧地势低洼(海河、珠江);人为原因: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如渭河流域)危害:①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②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③有的会危及人民的生命。
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②退耕还湖;③修建水利工程;④修建分洪区;⑤裁弯取直,加固大堤;⑥开挖入海河道(淮河);⑦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三)台风——热带气旋发生时间:多发生夏秋季节。
世界上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有三个: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危害:台风灾害由狂风、巨浪、暴雨、风暴潮造成。
引发洪涝,冲毁农田和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通信和输电线路。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1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一、自然灾害1. 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2.自然灾害系统由孕灾环境(四大圈层)、致灾因子(各种自然灾害)、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共同组成。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包括生理伤害、心理和精神伤害。
2.财产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或个人经济损失与社会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防抗灾害能力越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高越。
三、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四、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受灾体中人口最脆弱,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最重要)日本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A政府高度重视;B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C公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城市用地加重,农业用地减少。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五、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2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1)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多发火山地震(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多发生滑坡泥石流(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姓名,年级:时间: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会分析诱发洪水灾害的因素.分析有关洪水及洪灾的形成理论。
培养理性的灾害观和正确的资源观,懂得趋利避害,使资源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学生用书P96])一、认识洪水和洪灾及洪灾的形成原因1.自然灾害(1)概念: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2)常见灾种错误!(3)危害:严重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2.认识洪水和洪灾(1)洪水: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2)洪灾①概念: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
②危害错误!3.洪灾的形成原因(1)基本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损害。
(2)洪水的成因①错误!错误!②人为原因错误!(3)洪水致灾的影响因素:洪水发生区域的人口密集程度及经济发达程度。
人类活动影响洪水的发生。
人类活动通过改变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洪水调蓄场所、泄洪渠道而影响洪水的发生,既可以加剧洪水的发生,也可以减少洪水的发生。
二、洪灾的防治措施1.做好对洪水的监测、预报工作2.采取防灾减灾措施(1)工程措施(2)错误!错误!一、判断题1.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的洪水、崩塌、泥石流等是自然灾害。
()2.有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监测预报是一种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
()3.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洪涝和干旱危害范围较大。
( )4.我国不论是在南方和北方,还是在沿海和内陆都曾因暴雨而酿成过洪涝灾害。
( ) 5.自然灾害危害的区域差异取决于地理背景的差异。
( )答案:1。
× 2.√3。
√4。
√5。
√二、选择题6.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的原因是()①特殊的地理位置②多山的地貌③强烈的地壳活动④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7.夏季,我国部分城市城区常因暴雨而出现积水成灾的内涝现象.下列措施中,对减轻此类灾害基本无效的是()A.优化城区雨污管网B.扩大城区湖泊面积C.加高城区防洪大堤D.疏浚城区河流水道答案:C据民政部统计,2016年,中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近1。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详细)
第四章自然灾害
1.自然灾害的定义
自然灾害又称自然灾害性灾难,是指由天文、地质、大气、水文等自然原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或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等方面的损失的现象。
2.自然灾害的分类
(1)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等;
(2)气象灾害:包括台风、龙卷风、暴雨等;
(3)水文灾害:包括洪水、干旱、泥石流等。
3.我国的自然灾害
(1)地质灾害方面:我国是地震、喀斯特、泉奥等灾害分布最集中、破坏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2)气象灾害方面:我国经常发生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雪灾、寒潮、旱灾等。
(3)水文灾害方面:我国也是世界上水灾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较为严重。
4.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经济方面: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2)社会方面:影响社会稳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3)生态方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5.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
(1)预测方法:重点是对天气、地震等方面进行预测。
(2)防范措施: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别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案: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影响自然灾害是地球上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其成因和影响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对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影响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教案。
一、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的成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两个方面。
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指地球自身的自然力量引发的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洪水、风暴等。
这些自然因素与地球的内部构造、大气环流和水循环等密切相关。
(1)地震:地震是因地球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分为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两种类型。
构造地震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造成的,而火山地震则是由火山岩石的运动引起的。
(2)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由地壳内的岩浆喷出地表而引起的,其喷发规模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火山喷发。
(3)洪水:洪水是由降雨过多、河流水位上涨等原因引起的,可以分为河道洪水和河口洪水两种类型。
河道洪水是由于河流水位上涨而引发的,而河口洪水则是由海潮和风暴引起的。
(4)风暴:风暴是由气候变化和大气环流引起的,包括台风、龙卷风、暴雨等。
2. 人类因素人类因素是指人类活动引发的灾害,如森林砍伐、土地开发、环境污染等。
这些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引发自然灾害的发生。
(1)森林砍伐:大量的森林砍伐会导致植被覆盖减少,地表土壤暴露,土壤侵蚀加剧,从而增加了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风险。
(2)土地开发:大规模的土地开发会破坏土壤结构,引起土地沉降和地面塌陷,增加洪水和地震等灾害的发生。
(3)环境污染: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城市污染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会影响自然环境的稳定性,增加地震、洪水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广泛的影响,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1. 经济影响自然灾害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冲击。
灾害引发的破坏和损失会导致重建和修复的巨大经济负担,同时也会破坏基础设施和生产力,减少经济活动和就业机会。
2. 社会影响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2、自然灾害的危害: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3、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往往同时发生。
洪水: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
洪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
雨涝: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
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六月七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
九月,雨带迅速南移;
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其他原因: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
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