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在恶性肿瘤及溃疡病中的临床应用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57 MB
- 文档页数:68
【三部六病临床应用(五)溃疡汤】三部六病临床应用(五)溃疡汤[组成]调胃汤加五灵脂15g、川楝子30g、败酱草30g[煎服法]上药十三味,加水1000ml,煮取300ml,倒出药汁,再加水800ml,煮取200ml,去滓。
两次药汁相合,煮沸,分温三服,空腹服为宜。
#[适应证]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结肠溃疡和应激性溃疡等各种类型的消化性溃疡。
#[方义]本方实为小柴胡汤、枳实芍药散、芍药甘草汤、失笑散、金子散和大黄甘草汤等六个方剂的合方。
其取义如下。
1.小柴胡汤协调整体,调整自主神经失调。
2.金铃子散消除局部炎症。
消化性溃疡是发生在消化道的一种局部炎性改变。
用什么药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选用金铃子散中的川楝子。
本方原出自《太平圣惠方》,由延胡索(亦名元胡、玄胡索)和川楝子组成。
后经刘河间用出了经验,有疏肝泄热、理气止痛的作用。
据陈修园说:此方是用“诸热药而不效宜之”,它的指征是心下热痛,即灼热感,说明此方的选择部位在胃脘部。
3.枳实芍药散解痉以止痛。
胃脘疼痛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共有症状,是平滑肌痉挛所致。
对付这个症状有用良附丸的,虽也能止痛,但其性热不可久服,久用则得热充血,不利于炎症的消失及溃疡的愈合。
故本方不取良附丸而用了枳实芍药散,以解痉止痛。
另外,方中甘草也具有抗酸消炎和解痉作用。
芍药甘草汤更是能平肝、解痉、止痛。
4.五灵脂活血祛瘀,改善局部循环。
溃疡多是由于局部血流不畅或小血管堵塞引起的,治疗溃疡一定要把堵塞疏通开。
因此,选了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失笑散中的五灵脂,温通血脉,散瘀止痛。
据报道,五灵脂不但可以解痉止痛,还可增加白细胞,用五灵脂治溃疡病效果还是较理想的。
5.大黄推陈致新。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云:“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可见取此义而用之还是得当的。
6.败酱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溃疡病不宜过用苦寒,败酱草是一味微寒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的药物,它既可消炎,又不凉人。
对于有胃热者或是夏季,加用败酱草效果很好。
“三部六病”医案专辑:肿瘤篇(12例)1.贲门癌宋某,男,62岁,农民。
1972年3月,因情志怫郁,渐见吞咽时发噎,至5月,只能啜较稀饮食慢慢咽下,稍有不适,旋即吐出。
因进食困难而饮食锐减,形体日瘦,大便四五日一行。
至某部队医院及肿瘤医院作上消化道造影,均诊为“贲门癌”。
脉之弦细无力,苔黄厚而燥。
处方:柴胡15g、黄芩15g、苏子30g、党参30g、川椒5g、旋覆花30g、代赭石30g、生白芍30g、陈皮30g、夏枯草30g、牡蛎30g、王不留90g、山豆根30g、芦荟3g、甘草6g、大枣10枚。
药2剂,呕吐止,大便一日一行。
30剂后,吞咽顺利,已不发噎,纳食已正常,体重增加,精神大增。
60剂后造影复查,食管通过顺利,贲门处未见异常。
继服至120剂后停药。
1978年时仍健康。
2.鼻咽癌王某,男,某县干部。
患者鼻塞而头闷耳聋,1969年以鼻中隔偏曲而手术治疗。
术后病不减,复经某医院检查诊为“鼻咽癌”。
次年去北京某医院检查结果同上,因手术较大,且必去一目,患者未能接受。
于1970年8月来诊。
面咣白,体瘦弱,脉弦细,舌红赤。
处方:柴胡15g、黄芩15g、苏子30g、党参30g、牡蛎30g、王不留90g、夏枯草30g、生石膏30g、辛夷30g、苍耳子30g、银花30g、连翘30g、百合30g、川椒5g、甘草9g、大枣10枚。
药50剂鼻已大通,头闷耳聋止。
服200剂后复查已恢复正常。
今已十年,仍在工作。
按语:凡肿瘤之生必先由阴阳之失衡,气血之壅滞。
癌之既成则为坚结,且热毒蕴结而为溃腐。
治必调阴阳、疏血气以去其由,而有小柴胡之用;清邪热,解火毒以除其因,而有豆根连翘类之用;攻邪积,破坚结以除其癥,而有攻坚汤之用。
如此施治方间有痊者。
师常谓此为治癌三原则。
至于旋覆代赭、陈皮白芍、辛夷苍耳则又据瘕结之不同部位而人。
3.膀胱癌魏某,男,54岁,河北某县农民。
1975年8月出现间断尿血,不急不痛。
某地按肾炎治疗一年,尿血渐增多,形体转消瘦,萎顿少神。
三部六病:溃疡汤溃疡汤溃疡汤方:川楝子30克、五灵脂15克、陈皮30克、白芍30克、川军10克、败酱草2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煎服法:上药十三味,加水一千毫升,煮取三百毫升,倒出药汁,再加水八百毫升,煮取二百毫升,去滓。
两次药汁相合,煮沸,分温三服,空腹为宜。
适应症: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结肠溃疡和应激性溃疡溃疡汤,顾名思义乃调治溃疡病。
溃汤这个病,在中医书籍中无此病名的记载,但现在是临床多发病,具体病位,通过X光钡餐造影和胃镜都能看到。
病者自能陈述,医生不懂不行,不讲也不行。
溃疡病的形成,现代医学多认为:由于大脑皮层高度兴奋,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平滑肌收缩,导致胃酸辣、胃泌素等分泌增加,胃幽门处于痉挛状态。
大量的胃酸滞留胃中,腐蚀胃壁,形成溃疡。
对于溃疡病的治疗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必须掌握理气消炎,活血化瘀,解痉止痛,推陈致新四个方面的治疗。
据此原理,在调胃汤的基础上加用川栋子、五灵脂、败酱草三药组成,以担当溃疡病调治的重任。
协调整体。
溃疡病者多以聚关脉多见,亦同时有上鱼际脉者。
溃疡病的发生多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所以在治疗中,首先要解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从根本上治好溃疡病。
方用小柴胡汤就是此意。
只有整体的协调,才有局部的改善,调整整体,突出局部,是治疗局部病变的大法。
溃疡病在胃镜下看得很清楚,必须正视这一现实。
这就要求我们中医要向现代化发展,不可忽视。
溃疡病的顽固程度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作为致病因素;二是溃疡创面的毛细血管闭塞,形成不易愈合的病理改变;三是有时溃疡面上形成假膜,使其疼痛减轻,形成假愈合,溃疡依然存在,如应用乌贝散、氢氧化铝凝胶一类药物就易形成假膜,其中间产物,影响愈合,故临床不主张应用此类药物。
理气消炎。
在局部治疗上,加用了金铃子散中的川栋子。
本方在宋局方上就有记载。
从三部六病讲胃肠道肿瘤本文从整体、局部、系统三个层面逐步展开说明三部六病学说对整个胃肠肿瘤治疗的基本思路。
马老为大家把阳明证和太阴证及里部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证分别进行证型解析,尤其阳明证分别从实和热两个角度进行证治分类,清晰明了。
三部六病学说特色的定证定方定疗程、协调疗法、纠偏疗法等方法在肿瘤临床的应用以及肿瘤治疗用药过程中如何扶正不扶邪、如何活血化瘀不带来转移风险等,这些均能给予大家临床上的启示意义。
各位肿瘤经方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同仁们,大家晚上好。
非常感谢刘主任的盛情邀请,感谢给我提供这样的机会。
一、三部六病学说框架在开始讲主体之前,简单介绍一下三部六病。
这是三部六病的一个框架图,基本上归纳了三部六病的主要内容。
三部六病学说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是整体,就是把人体看成整体系统;在整体下面再分三个系统:表、里、半表半里;在系统之下又分局部组织器官。
整体有整体的辨证论治体系,系统辨证这部分我们称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局部组织器官这部分称为局部证治观。
我是在1984年上学期间开始接触三部六病的,并拜刘老为师,研究三部六病近三十多年,对三部六病在临床上的应用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今天晚上向大家做一个汇报。
三部六病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首先按辨病位来分,就是表、里和半表半里。
表部得了病叫表证,里部得了病叫里证,表里之间即半表半里部发生病变叫半表半里证。
这是一分为三,把人体分成三部系统。
每一个部又一分为二,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表部发生病变分为表阴和表阳,在《伤寒论》里表阳叫太阳证,表阴叫厥阴证。
半表半里发生病变,同样分阴阳,《伤寒论》里阳证叫少阳证,阴证叫少阴证。
今天我汇报的是三阴三阳理论体系对里部系统(我们现在称为消化系统)的辨证论治。
里部系统发生病证,里阳证叫阳明证,里阴证叫太阴证。
阳明证是里部机能亢进,表现为热和实,就是里热里实证;里部机能衰退的虚寒性表现叫里部的虚寒证,也就是太阴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