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在恶性肿瘤及溃疡病中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19 MB
- 文档页数:68
从三部六病讲胃肠道肿瘤本文从整体、局部、系统三个层面逐步展开说明三部六病学说对整个胃肠肿瘤治疗的基本思路。
马老为大家把阳明证和太阴证及里部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证分别进行证型解析,尤其阳明证分别从实和热两个角度进行证治分类,清晰明了。
三部六病学说特色的定证定方定疗程、协调疗法、纠偏疗法等方法在肿瘤临床的应用以及肿瘤治疗用药过程中如何扶正不扶邪、如何活血化瘀不带来转移风险等,这些均能给予大家临床上的启示意义。
各位肿瘤经方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同仁们,大家晚上好。
非常感谢刘主任的盛情邀请,感谢给我提供这样的机会。
一、三部六病学说框架在开始讲主体之前,简单介绍一下三部六病。
这是三部六病的一个框架图,基本上归纳了三部六病的主要内容。
三部六病学说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是整体,就是把人体看成整体系统;在整体下面再分三个系统:表、里、半表半里;在系统之下又分局部组织器官。
整体有整体的辨证论治体系,系统辨证这部分我们称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局部组织器官这部分称为局部证治观。
我是在1984年上学期间开始接触三部六病的,并拜刘老为师,研究三部六病近三十多年,对三部六病在临床上的应用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今天晚上向大家做一个汇报。
三部六病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首先按辨病位来分,就是表、里和半表半里。
表部得了病叫表证,里部得了病叫里证,表里之间即半表半里部发生病变叫半表半里证。
这是一分为三,把人体分成三部系统。
每一个部又一分为二,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表部发生病变分为表阴和表阳,在《伤寒论》里表阳叫太阳证,表阴叫厥阴证。
半表半里发生病变,同样分阴阳,《伤寒论》里阳证叫少阳证,阴证叫少阴证。
今天我汇报的是三阴三阳理论体系对里部系统(我们现在称为消化系统)的辨证论治。
里部系统发生病证,里阳证叫阳明证,里阴证叫太阴证。
阳明证是里部机能亢进,表现为热和实,就是里热里实证;里部机能衰退的虚寒性表现叫里部的虚寒证,也就是太阴证。
【三部六病临床应用(五)溃疡汤】三部六病临床应用(五)溃疡汤[组成]调胃汤加五灵脂15g、川楝子30g、败酱草30g[煎服法]上药十三味,加水1000ml,煮取300ml,倒出药汁,再加水800ml,煮取200ml,去滓。
两次药汁相合,煮沸,分温三服,空腹服为宜。
#[适应证]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结肠溃疡和应激性溃疡等各种类型的消化性溃疡。
#[方义]本方实为小柴胡汤、枳实芍药散、芍药甘草汤、失笑散、金子散和大黄甘草汤等六个方剂的合方。
其取义如下。
1.小柴胡汤协调整体,调整自主神经失调。
2.金铃子散消除局部炎症。
消化性溃疡是发生在消化道的一种局部炎性改变。
用什么药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选用金铃子散中的川楝子。
本方原出自《太平圣惠方》,由延胡索(亦名元胡、玄胡索)和川楝子组成。
后经刘河间用出了经验,有疏肝泄热、理气止痛的作用。
据陈修园说:此方是用“诸热药而不效宜之”,它的指征是心下热痛,即灼热感,说明此方的选择部位在胃脘部。
3.枳实芍药散解痉以止痛。
胃脘疼痛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共有症状,是平滑肌痉挛所致。
对付这个症状有用良附丸的,虽也能止痛,但其性热不可久服,久用则得热充血,不利于炎症的消失及溃疡的愈合。
故本方不取良附丸而用了枳实芍药散,以解痉止痛。
另外,方中甘草也具有抗酸消炎和解痉作用。
芍药甘草汤更是能平肝、解痉、止痛。
4.五灵脂活血祛瘀,改善局部循环。
溃疡多是由于局部血流不畅或小血管堵塞引起的,治疗溃疡一定要把堵塞疏通开。
因此,选了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失笑散中的五灵脂,温通血脉,散瘀止痛。
据报道,五灵脂不但可以解痉止痛,还可增加白细胞,用五灵脂治溃疡病效果还是较理想的。
5.大黄推陈致新。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云:“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可见取此义而用之还是得当的。
6.败酱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溃疡病不宜过用苦寒,败酱草是一味微寒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的药物,它既可消炎,又不凉人。
对于有胃热者或是夏季,加用败酱草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