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两篇(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 格式:ppt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19
夸父逐日先秦:佚名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
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而他丢弃的手杖,就化成桃林。
注释逐走:竞跑,赛跑。
逐:竞争。
走:跑。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
河、渭:即黄河,渭水。
北饮大泽:大湖。
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方,向北面。
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
邓林:地名,今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林即“桃林”。
未至:没有赶到。
渴:感到口渴。
弃:遗弃。
为:成为。
逐日:追逐太阳。
于:到。
(饮于河、渭中的于,应译为到,介词)大泽:大湖。
足:够。
(因为足的意思等同于够,所以足够:同义复合词)词语活用北饮大泽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道渴而死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古今异义①夸父与日逐走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②饮于河渭河:古义:指黄河。
今义:泛指所有河流。
一词多义饮:①欲得饮饮:名词,饮食,食物和水。
②饮于河、渭饮:动词,喝。
主题思想《夸父逐日》的主题思想即古代先民企图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缚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渴求。
夸父是一个巨人型的神祗,而这一类巨人型神祗在中国古文化里是不多见的。
这似乎可说明先民已认识到追赶、超越时间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于是才赋予与日相逐的夸父以巨大的力量。
至于夸父逐日的具体原因,在《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可以窥视到夸父逐日的本质原因。
在中国古文化里,后土乃幽冥之都,亡灵之在所。
这样,便产生了“夸父的所在地都是古代中国人观念中的幽冥地狱,夸父是幽冥巨人”的合理推论。
夸父较一般人更容易感受到时间对生命的压迫,而其对死亡的恐惧感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渴求也自然要比常人强烈得多。
而“超越死亡的唯一建释便甚与太阳相随同行,脱离有限的死海,加入无限的宇审环。
《夸父逐日》译文(通用14篇)《夸父逐日》译文篇1夸父逐日选自《史记》文本译文原文文本夸父与太阳竞跑,始终追逐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人教网《夸父逐日》 2023/01/01《夸父逐日》译文篇2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3、(教学重点)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究、制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育同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力量。
教学重难点:1、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究、制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绚烂夺目的珍宝。
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2、叙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3、誇父:古代神話中的人物。
夸父追日:誇父追趕太陽。
值制服自然的堅強決心。
比方人有大志。
二、整体感悟(品读神话)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竞跑,赛跑。
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
邓林:桃林。
2、展现朗读,同学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爱好。
同学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3、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夸父逐日》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始终追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
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到大湖,在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三、问题探讨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神话的特点,培养阅读古代神话的兴趣。
2.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3.掌握“走”、“堙”、“废”、“济”、“溺”等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知识点精讲作者1.《山海经》简介《山海经》是一部内容丰富、风貌独特的古代著作,包含历史、地理、民族、神话、宗教、生物、水利、矿产、医学诸方面的内容,被誉为我国早期百科全书。
《山海经》的性质,历代说法不尽相同。
《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形法类,东汉班固则列入术数类,而刘秀歆则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地理博物著作。
西晋郭璞很推崇《山海经》,认为它是一部可信的地理文献。
至明代,胡应麟认为《山海经》为“古今语怪之祖”,始将该书列入“语怪”之书。
然而大多数论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其中尤以《五藏山经》地理价值最高。
当代学者比较一致认为《山海经》是由几个部分汇集而成,并非出于一人一时之手。
《山海经》的今传本为18卷39篇,其中《山经》(又称《五藏山经》)5卷,包括《南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共21000字,占全书的2/3。
《海内经》、《海外经》8卷,4200字。
《大荒经》及《大荒海内经》5卷,5300字。
晋郭璞作注,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
2. 《淮南子》简介《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
《汉书?艺文志》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
该书共21篇,书中内容除道家思想外,还兼收了儒家、法家、阴阳家之言。
范文澜先生说:“《淮南子》虽以道为归,但杂采众家,仍表现出一定的事例倾向。
”3. 刘安(公元前179年~前122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少子淮南厉王刘长之子。
淮南厉王因“谋取”获罪,流徙途中绝食而死,后淮南厉王的封地被一分为三,刘安被策封为淮南王。
《<山海经>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学习翻译课文。
2.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学会分析精卫、夸父的形象和文章的主题。
3.学习精卫、夸父的精神,激发学生执著、勇敢的品质。
教学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人物精神,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敢、执著的品质。
教法:讨论、探究。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册我们学过鲁迅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文中童年的鲁迅梦寐以求的一本书是什么书?今天我们学习选自山海经的两篇文章《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
(板书课题。
)二了解《山海经》这部书和神话的特点。
(多媒体出示有关资料,学生读资料。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读音,让学生完成学案1。
2.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女生齐读《精卫填海》,男生读《夸父逐日》,然后全体齐读两篇。
四疏通语句,理解文意。
1.同位两个分工,一人翻译一篇,先自己独立翻译,有难点请教前后位。
2.同位两人合作,把自己翻译的文章读给同位听,互相订正不准确的地方。
3.班内交流难点,学生解决不了的难点或翻译不合适的地方,教师点拨。
4.多媒体出示课文中重点字词(红色标记),指定学生回答,理解重点字词用法。
五感悟人物形象,讨论探究问题。
前后四人组成小组讨论多媒体出示的问题:1.精卫为什么要填海?怎样填海?在你心中精卫是什么形象?2.夸父逐日遇到什么困难?最后的结果如何?在你心中夸父是什么样的人?以上问题要扣住文句回答,有理有据。
3.神话是人类的先人关于世界的想象和幻想,寄托着人类的梦想,有时竟是科学的预言,精卫和夸父的梦想现在实现了吗?让学生畅所欲言。
七情感延伸,体会主题。
多媒体出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主题:1.多少年过去了,精卫还在为自己的填海大业奔忙着,你想对她说些什么?2.夸父的手杖变成了美丽的桃林,看到娇艳的桃花你想对夸父说些什么?让学生说看法,并齐读多媒体出示的诗句,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理解,教师边引导边完成板书:少女————鸟巨人————死英雄英雄八布置作业:发挥想象,扩写两篇中的任意一篇,600字左右。
25课《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训练1.《夸父逐日》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山海经》解析:“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与《山海经·大荒北经》,夸父逐日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故事,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们的心里面,于是就开始逐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把握诗歌内容的认知能力。
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2.《山海经》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
答案:最早的地理书,主要记载传说中的地理。
解析:《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把握诗歌内容的认知能力。
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3.《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两篇短文的内容都与___________有关,都体现了古人的_________精神。
答案:太阳 | 探索解析:“逐日”“辩日”都是关于“太阳”的内容,都是关于“太阳”知识的探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把握诗歌内容的认知能力。
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
《山海经》两篇一.基础知识1.了解《山海经》: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理书,保存了不少古代的神话传说。
本文的体裁是神话。
《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北山经》《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2.了解神话: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原始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曲折认识。
他们相信万物有灵,相信灵魂不死,他们以幼稚的想象与天真的幻想,口头创作了许多浪漫而奇特的神话。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古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面前感到恐惧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然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
代表神话有: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七仙女下凡,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
3.生字词:发鸠柘木詨喙溺夸父堙4.积累实词:①古今异义:少女古义:小女儿今义:年轻的女子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走古义:跑今义:行走河古义:黄河今义:河流②一词多义A之发鸠之山结构助词,无义是炎帝之少女结构助词,的B其其上多柘木代词,代发鸠山其状如乌代词,代精卫鸟其鸣自詨代词,代精卫鸟的弃其杖代词,代夸父的C 于饮于河渭到女娃游于东海在②词类活用北饮大泽北名词作状语向北道渴而死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二.知识梳理:1.用一句话概况两则神话的故事内容。
《精卫填海》讲述的是溺死的少女化而为鸟,誓向大海复仇的悲壮故事。
《夸父逐日》讲述的是夸父与太阳赛跑并敢于牺牲的故事。
2.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坚贞不屈,勤奋不息,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坚定意志。
3.学习了《精卫填海》我们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启示:为目标不断努力,执著,顽强的精神,持之以恒。
4.夸父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锲而不舍,执着坚韧,至死无悔,进取,不畏艰辛,坚定,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顽强意志。
《山海经》两篇教学目标:1、疏通文字,准确翻译这两则神话。
2、理解神话的特点及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疏通文字,理解“愚公精神”的实质教学难点:准确理解“精卫”“夸父”这两个光辉形象。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教学安排:一课时预习案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2、解释加点的字。
3、翻译以下句子。
(1)名曰精卫,其鸣自詨(2)是炎帝之少女(3)北饮大泽(4)道渴而死3、《山海经》是我国现现存最古的地理书,保存了很多古代的神话。
《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就是其中的两篇神话。
两则故事中哪些内容具有明显的神话色彩,请摘录原句回答。
(一)《精卫填海》:(1)是炎帝之少女;(2)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3)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二)《夸父逐日》:(1)饮于河、渭,河、渭缺乏;(2)弃其杖,化为邓林。
探究案1、寓言和神话是人类社会童年的写照,大多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
《愚》表现的是人与大山的矛盾,《精》表现的是人与大海的矛盾,《夸》表现的是人与太阳的矛盾。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请你展开想象,猜想一下“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的原因各是什么呢?(一)精卫填海:帝女葬身东海,灵魂化为精卫鸟,立志报仇雪恨,“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可能源于大海(海啸)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于是远古时代的人们产生了一种填平大海的愿望和幻想.(二)夸父逐日:夸父是远古时代一个部落的首领,“逐日”之举绝非无事生非,可能是源于太阳的烧烤,即旱灾,于是当时的产生了追上太阳、抓住太阳、“拿下”太阳的愿望和幻想,“夸父逐日”也有可能是夸父率领部落迁徙的一次壮举...2、相对于东海和太阳,精卫和夸父何其渺小!但他们,一个要“填海”,一个要“逐日”,有人认为它们和“愚公”一样,有点自不量力。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不,和愚公一样,表面上看来他们有点愚笨,自不量力。
但实际是表现的是人类面对种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灾害时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迎难而上的勇气,坚韧不拔的心志,锲而不舍的品质,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牺牲精神!3、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三则故事,你更喜欢哪个结尾?为什么?(一)愚公移山:操蛇之神“惧其不已”,“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这样的结尾富有神话色彩,可见愚公移山的壮举“感天动地”,正面衬托了愚公精神的伟大!(二)精卫填海:“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结尾戛不过止,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三)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夸父之死是悲壮的,但“弃其杖,化为邓林”,一片郁郁葱葱、桃花芬芳的景象,这曲英雄悲歌奏响了一段浪漫的尾声,“化为邓林”,福荫子孙,突出了夸父的牺牲精神。
中考精卫填海文言文复习:翻译版本(二)本文是关于中考精卫填海文言文复习:翻译版本(二),感谢您的阅读!中考精卫填海文言文复习:翻译版本(二)原文: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被海水淹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注释】[1]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山海经》共十八篇,作者不详,各篇写作时代也没有定论,大约是晚周的书,秦、汉人的增补。
内容主要记述古代民间传说的地理知识,每写完一山一水,多记其中许多怪异的草木鸟兽虫鱼以及部族、祭祀、巫医等,内含不少神话和传说。
本文写炎帝的小女儿在海里淹死之后,化为小鸟,衔木石填海不止,表现了百折不回,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反映了上古人民征服大海的坚忍精神和宏伟志愿,精卫,鸟名。
又名誓鸟、冤禽、志鸟、帝[2]发鸠之山:山名。
之,助词,无意思。
[3]枯(zhè)木:枯树,桑树一类。
[4]乌:乌鸦。
[5]文首:头上有花纹。
文,花纹。
[6]喙(huì):鸟嘴。
[7]其鸣自詨(xiào):它的鸣声是自己呼叫自己的名字。
詨,呼叫。
“精卫”本是这种鸟叫声的拟音,所以说“自詨”。
[8]是炎帝之少女:这个炎帝的小女儿(的化身)。
是,这。
炎帝,相传就是教人民种植五谷的神农氏。
[9]为:成为,变做。
[10]堙(yīn):填。
1.解释下列词语状:_____赤足:_____溺:_____为:_____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3.这个故事,与"夸父逐日"一样,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但两个故事中人物的共同精神是什么4.你如何理解人死化鸟填海的做法5."精卫"在传说中,还有很多别名,请你猜猜这些别名的各自含①誓鸟:②冤禽:③志鸟:参考答案1.形状,红,淹死,称为2.写少女变鸟决心填海的故事.3.个体生命的结束,并不是奋斗的结束.4.人死化鸟,只是一种幻想,但故事所表现出来的死而不屈的精神,却永远激励后人.5."誓鸟"表现其不达目的永不罢休的精神;"冤禽"表现其死十分冤屈,令人同情;"志鸟",是说它志向宏伟,意志坚强。
《山海经》中的故事《山海经》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山海经》的故事有:《青丘之狐》、《瑞鸟凤凰》、《精卫填海》、《比翼鸟》、《夸父逐日》、《扶桑树》、《开明兽》、《常羲浴月》、《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等。
1、《青丘之狐》: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青䨼。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译文:再向东三百里是青丘山,山的阳面有很多玉,山的阴面有很多可作青色颜料的矿物。
山中有一种兽,它的形状像狐狸,有九条尾巴,叫声像婴儿啼哭,会吃人,人吃了它的肉后就不会受毒热恶气的侵袭。
2、《瑞鸟凤凰》: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
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
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译文:再向东五百里是丹穴山,山上有很多金和玉。
丹水发源于丹穴山,向南流入南海。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鸡,身上的羽毛色彩斑驳,花纹像文字的形状,它的名字叫凤凰,它头部的花纹像“德”字,翅膀上的花纹像“义”字,背部的花纹像“礼”字,胸部的花纹像“仁”字。
这种鸟,自如的进食,自由自在的歌唱、跳舞,当它出现时,天下就会安宁太平。
3、《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于东海。
译文:再向北二百里是发鸠山,山上长着很多柘树。
山中有一种鸟,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爪,名字叫精卫,它的鸣叫声像在喊自己的名字。
精卫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
女娃有一次去东海边游玩,不慎落入海中,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就化身为精卫,常常衔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想要把东海填平。
《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它们都是神话故事(体裁)。
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结果是:“天柱折,地维绝。
”二、加点字词注音。
1、夸父(kuā) 2、颛顼(zhuān )(Xū)3、水潦(lǎo )三、解释加点字词1、逐走(追赶)2、入日(追赶到)3、欲得饮(喝水)4、河、渭不足(够)5、北饮大泽(喝)6、弃其杖(丢弃)7、昔者(从前)8、怒而触不周山(碰撞)9、地维绝(绳子)(断)10、故日月星辰移焉(因此)(移动) 11、地不满东南(饱满)12、故水潦尘埃归焉(积水)(归向)13、天柱折(折断)14、道渴而死(半路上)四、翻译下列语句1、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3、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五、问答题: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夸父这一人物的认识。
答:夸父是一位执著、勇敢,敢于追求,乐于奉献,愿为人类造福的英雄。
2、《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答:从以下内容可以看出:“饮于河、渭;河、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3、从“弃其杖,化为邓林。
”可以看出夸父怎样的性格特点?答:从中可以看出夸父愿为人类造福的奉献精神。
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答:要表达古代人民想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与精神。
5、“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6、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古代人民不了解自然现象,把各种自然现象归结于神的在在与作为。
本文中用神话解释的自然现象是“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夸父逐日》1、《夸父逐日》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现了什么主题?答:讲述了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途中口渴而死,其手杖化为桃林的故事。
从神话故事读文言文: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篇一:夸父逐日夸父逐日[创意说明]《夸父逐日》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神话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精练,意蕴丰富,易理解。
学习本文,除朗读背诵、积累一些文言词汇、了解神话故事反映的内容外,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本文按照了解神话—品读神话—拓展神话激活思维的过程来学习.[教学目标](出示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
(教学重点)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材分析:《夸父逐日》是一则文言神话,被编在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探险篇中.本单元集中了古今中外的探奇故事,旨在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学习探险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感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本课时拟采用如下教法:1.朗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2.讨论探究法。
新课标十分注重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讨论合作的能力,学生能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五、教学学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
"因此,学法也很重要。
可归纳为如下方法:1.朗读法。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字词,培养语感,熟读背诵。
2.圈点法.让学生学会抓重点字词,找重要语句来理解课文。
3.讨论法。
培养他们合作的能力,学会积极主动地阅读与理解。
六、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9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学会分析夸父的形象和文章的主题,并锻炼概括分析的能力。
3、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受夸父不畏艰难,为人类造福的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七、教学重点:会认12个生字,会写9个字。
八、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受夸父不畏艰难,为人类造福的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一、导入课文:1、同学们,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精彩的图片,大家想看吗?边看边猜猜每张图片讲了哪个故事?(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恩,大家真聪明!那同学们再想一下,这些图片所展示的故事都是属于什么类型的故事呢?(神话故事)对,同学们说的对极了。
《精卫填海》的阅读答案《精卫填海》的阅读答案「篇一」精卫填海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注释]文首:花脑袋。
喙(huì):鸟嘴。
自?(jiào):自己称呼自己。
堙(yín):填塞。
1.解释下列词语状:_____赤足:_____溺:_____为:_____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
3.这个故事,与“夸父逐日”一样,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但两个故事中人物的共同精神是什么?4.你如何理解人死化鸟填海的做法?5.“精卫”在传说中,还有很多别名,请你猜猜这些别名的各自含义是什么?①誓鸟:②冤禽:③志鸟:参考答案:七.1.形状、红、淹死、称为 2.写少女变鸟决心填海的故事。
3.个体生命的结束,并不是奋斗的结束。
4.人死化鸟,只是一种幻想,但故事所表现出来的死而不屈的精神,却永远激励后人。
5.“誓鸟”表现其不达目的永不罢休的精神;“冤禽”表现其死十分冤屈,令人同情;“志鸟”,是说它志向宏伟,意志坚强。
《精卫填海》的阅读答案「篇二」阅读短文,答题。
精卫填海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天,女娃驾着小船,到东海去游玩,海上起了风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女娃不幸淹死在海里,永远回不来了。
炎帝虽然挂念他的女儿,但是不能用他的光和热来使她死而复生,只好独自悲伤罢了。
∥女娃不甘心就这样死去,她的灵魂变成了一只小鸟,名叫“精卫”。
精卫长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大小有点像乌鸦,住在北方的发鸠山。
她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因此她常常飞到西山去衔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
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飞翔着,把石子或树枝投下去,要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露出雪亮的牙齿,__________________:“小乌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算干上一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