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四年级语文上册:《山海经》篇章结构-备课素材(人教统编版)
- 格式:doc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1
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山海经》篇章结构在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山海经》十三篇”,并将其列为“数术略”中“形法”类之首,但所列仅目,内容早佚。
传世《山海经》全书篇幅不大,不到三万二千字,包括《山经》和《海经》两大部分。
《山经》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5个部分,故《山经》又称作《五臧山经》(或作《五藏山经》,臧、藏为古今字)。
《海经》分为《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
《海外经》包括《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4个部分;《海内经》包括《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4个部分;《大荒经》包括《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5个部分。
《山海经》的篇章结构与众不同。
除《大荒经》以下五篇外,其方位展开顺序不是习以为常的东、南、西、北,而是有悖常法的南、西、北、东。
蒙文通曾经据此为论据之一指出,《山海经》是古代南方(即古巴蜀和楚)人的作品,故在篇章安排上以南方为首,后人也多袭其说。
但是,先秦典籍甚多,经现代学者梳理后,并未见到有与此类似的事例,因此,倘若单凭此点,今人少有采信。
定义与背景定义《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包含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植物、矿产、医药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著作。
背景产生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作者不详,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是由不同时代的多人所作,最终由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整理校订而成。
历史地位及影响历史地位《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影响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族、神话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文学、艺术等领域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研究价值与意义研究价值《山海经》包含了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研究意义通过对《山海经》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自然环境、社会状况、民族关系、宗教信仰、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和奇特想象,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01创世神话讲述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创世神话,揭示古代人对世界起源的想象。
02洪水神话描述大禹治水等洪水神话,反映古代人对自然灾害的抗争精神。
03战争神话描绘黄帝战蚩尤等战争神话,展现古代部落间的战争与融合。
神话传说03描绘凤凰、麒麟等神奇动物,象征吉祥和美好。
神奇动物描述食人花、不死草等怪异植物,展现古代人对自然的探索与想象。
怪异植物介绍鲛人、羽人等神秘生物,反映古代人对未知世界的猜测与向往。
神秘生物奇异动植物描述描绘山川河流、海洋湖泊等自然景观,呈现古代地理概貌。
地理景观民族分布异国风情介绍华夏、东夷、南蛮等民族分布及特点,反映古代民族格局与文化交流。
描述异国殊方、海外奇谈等异国风情,展现古代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与想象。
030201地理知识及民族分布古代绘画作品欣赏古代山海经图卷展示古代山海经手绘长卷,呈现古代艺术家对山海经中神怪形象的想象与描绘。
明清山海经绘本展示明清时期山海经的绘本作品,分析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与特点。
古代山海经碑刻拓片展示古代山海经碑刻拓片,探究碑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北山经:
《北山经》是《山海经》卷三。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
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者" 。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
原共22篇约32650字。
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
《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1。
《山海经》篇章结构
在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山海经》十三篇”,并将其列为“数术略”中“形法”类之首,但所列仅目,内容早佚。
传世《山海经》全书篇幅不大,不到三万二千字,包括《山经》和《海经》两大部分。
《山经》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5个部分,故《山经》又称作《五臧山经》(或作《五藏山经》,臧、藏为古今字)。
《海经》分为《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
《海外经》包括《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4个部分;《海内经》包括《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4个部分;《大荒经》包括《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5个部分。
《山海经》的篇章结构与众不同。
除《大荒经》以下五篇外,其方位展开顺序不是习以为常的东、南、西、北,而是有悖常法的南、西、北、东。
蒙文通曾经据此为论据之一指出,《山海经》是古代南方(即古巴蜀和楚)人的作品,故在篇章安排上以南方为首,后人也多袭其说。
但是,先秦典籍甚多,经现代学者梳理后,并未见到有与此类似的事例,因此,倘若单凭此点,今人少有采信。
山海经经典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7课《山海经》。
本课主要介绍了《山海经》这部古代神话传说的内容,包括其中的神话故事、奇特的动植物以及古代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想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山海经》的基本内容,了解其中的神话故事,认识一些奇特的动植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学生能深入理解《山海经》中的故事,培养阅读理解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山海经》,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和神话传说的兴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山海经》的基本内容,认识其中的神话故事、奇特的动植物。
难点:深入理解《山海经》中的故事,培养阅读理解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山海经》的封面和目录,引导学生关注这部古代神话传说。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山海经》的基本内容,画出其中的神话故事、奇特的动植物。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画出的神话故事和奇特动植物,互相交流学习。
4. 讲解示范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神话故事和奇特动植物,进行详细讲解,示范阅读理解的方法。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山海经》神话故事奇特动植物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山海经》选篇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完成作业。
2. 讨论:你最喜欢的《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是什么?为什么?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完成作业,言之有理即可。
3. 绘画:请你画出《山海经》中的一个奇特动植物。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讲解示范等环节,学生对《山海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山海经课件》课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山海经》中的一篇文章。
文章介绍了《山海经》的来历、内容以及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山海经》的来历和特点;第二部分详细描述了《山海经》中的各种神话传说和奇特事物;第三部分介绍了《山海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山海经》的来历、内容以及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掌握阅读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山海经》的来历、内容以及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神话传说和奇特事物,掌握阅读古文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关于《山海经》的成语和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激发学生对《山海经》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山海经》的来历、内容以及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讨论课文中的神话传说和奇特事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精讲点拨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古文的方法。
5. 实践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同时,设计一些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板书设计《山海经》来历: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内容:奇特事物、神话传说地位: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著作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概括《山海经》的来历和内容。
教学资料范本
-备课素材-【小学教育】四年级语文上册:《山海经》篇章结构
2019人教部编语文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在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山海经》十三篇”,并将其列为“数术略”中“形法”类之首,但所列仅目,内容早佚。
传世《山海经》全书篇幅不大,不到三万二千字,包括《山经》和《海经》两大部分。
《山经》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5个部分,故《山经》又称作《五臧山经》(或作《五藏山经》,臧、藏为古今字)。
《海经》分为《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
《海外经》包括《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4个部分;《海内经》包括《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4个部分;《大荒经》包括《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5个部分。
《山海经》的篇章结构与众不同。
除《大荒经》以下五篇外,其方位展开顺序不是习以为常的东、南、西、北,而是有悖常法的南、西、北、东。
蒙文通曾经据此为论据之一指出,《山海经》是古代南方(即古巴蜀和楚)人的作品,故在篇章安排上以南方为首,后人也多袭其说。
但是,先秦典籍甚多,经现代学者梳理后,并未见到有与此类似的事例,因此,倘若单凭此点,今人少有采信。
《山海经》课件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语文》第四册的第五单元,其中的一篇课文是《山海经》。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一部神话传说集,内容丰富,包括了许多神话故事、地理知识、民族风俗等。
课文通过讲述各种奇特的山和海,以及住在那里的神奇生物和传说,使学生们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山海经》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神话故事的特点和魅力。
难点:对《山海经》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以及对神话故事背后文化的深入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图片,引起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然后引入今天的课文《山海经》。
2. 讲解: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山海经》的封面和目录,让学生对整本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然后,逐段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解读神话故事。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 练习:给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们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山海经》板书内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集包含了许多神话故事、地理知识、民族风俗神奇生物和传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们选择《山海经》中的一个神话故事,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并解释其中的生僻词语。
2. 答案: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用自己的话将选定的神话故事写下来,并尝试解释其中的生僻词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是否能够理解和解释其中的神话故事和生僻词语。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们对神话故事的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山海经》篇章结构
在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山海经》十三篇”,并将其列为“数术略”中“形法”类之首,但所列仅目,内容早佚。
传世《山海经》全书篇幅不大,不到三万二千字,包括《山经》和《海经》两大部分。
四年级语文上册:《山海经》篇章结构-备课素材-2019人教部编语文
《山海经》的篇章结构与众不同。
除《大荒经》以下五篇外,其方位展开顺序不是习以为常的东、南、西、北,而是有悖常法的南、西、北、东。
蒙文通曾经据此为论据之一指出,《山海经》是古代南方(即古巴蜀和楚)人的作品,故在篇章安排上以南方为首,后人也多袭其说。
但是,先秦典籍甚多,经现代学者梳理后,并未见到有与此类似的事例,因此,倘若单凭此点,今人少有采信。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