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原文诗意
- 格式:docx
- 大小:20.46 KB
- 文档页数:7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诗意及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诗意及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的诗作名篇之一。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诗意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朝代:唐代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词语解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翻译赏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简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
该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
【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诗人。
字摩诘。
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
开元九年(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天宝末,为给事中。
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喑,拘于菩提寺。
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
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
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
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附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
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
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
赠秘书监。
王维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齐名,并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兼通音乐,工书画。
有《王右丞集》。
【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⑷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创作背景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译文及注释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那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是什么?下面小编整理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赏析。
一起看看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译文我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家乡兄弟们登高的时候,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注解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赏析王维是早熟的诗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
他从十五岁开始作诗,二十岁以前便写出了《洛阳女儿行》和《桃园行》等佳篇。
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作的,立即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广泛为人们传诵。
王维弟兄共五人,他居长,另有两个妹妹。
作这首诗时,他初次离开了家乡,诗中表达了他思念亲人的深情。
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
“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
“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
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
“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清人沈德潜以为诗的后两句“即陟岵诗意”(《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的确,二者在表现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
《诗经·魏风·陟岵》末章有云:“陟彼高冈,瞻彼兄兮。
《》是唐代诗人的诗作。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欢迎大家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创作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
拓展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诗意及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是王维 的诗作名篇之一。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诗意及赏 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词语 解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 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 避灾克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 》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1/6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 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 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 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 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 首先来自它的朴质、 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 在华山之东, 所以题称“忆 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 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 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 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 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及注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及注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诗歌。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思念自己。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及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朝代:唐代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在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就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伤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山西祁县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山东兄弟:山东指华山以东。
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而王维当时在华山西面的长安,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作品名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年代:盛唐作者:王维作品原文朝代:唐代作者: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参考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创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全诗如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这首诗的诗意主要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对远在故乡的兄弟们的思念之情。
诗人独自一人在异乡作客,每当碰到美好的节日时,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就会格外强烈。
该诗前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独在他乡的孤独,而后两句则通过遥想兄弟们重阳登高的情景,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句,诗人用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表现了自己在异乡生活的孤独和陌生感,强调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而“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则是千古名句,道出了人们在节日时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深入人心。
整首诗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曲折有致的表达方式,既表现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又展现了人们共同的情感体验,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和广泛的共鸣力。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王维(700—761,或谓698生、701生),字摩诘,排行十三。
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后徙家于蒲州河东郡(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子事贬济州司仓参军。
二十三年,张九龄荐为右拾遗。
天宝元年(742),改官左补阙。
十四载,迁给事中。
十五载,安史乱起,陷贼,迫授伪职。
西京收复,陷贼官以六等定罪,王维以《凝碧池诗》闻于行在,为肃宗称许,又得弟王缙力救,获免,责授太子中允,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改给事中。
上元元年(760),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上元二年七月卒,享年六十二。
两《唐书》有传。
王维奉佛,笃信禅宗,诗饶禅趣,故人称“诗佛”。
王维性喜山水,在蓝田营建辋川别墅,弹琴赋诗,啸咏终日,长期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向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王维是一位艺术天才,也是一位艺术全才,他诗、文、书法、音乐、绘画,样样精通。
仅就诗论,无体不备,诸体兼工,最妙田园山水,尤擅五言律诗。
贺裳说:“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
”(《载酒园诗话又编》)徐增说:“诗总不离乎才也。
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
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
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而庵诗话》)现存诗四百余首,有《王右丞集》传世。
【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 。
【注释】[1]亲:古人多用以指父母双亲,也可用以泛指亲族,而以指父母为常见,此泛指亲族。
[2]登高:指重九登高的风俗。
《续齐谐记》载:汝南人桓景跟随费长房游学多年。
有一天,费长房突然告诉他说:“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桓景便于九月九日举家登山,晚上回家,发现家中鸡犬尽皆暴死。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是千古流传的思乡之句,出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下面给大家分享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欢送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年代: 唐作者: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思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感,确实是深知作诗的窍门。
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
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
写节日的诗,最忌落入俗套,这首诗高明就高明在避开俗套,把握住真性情。
首句就用了两个“异”字,似乎脱口而出,却别有滋味地渲染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从“每逢”二字来看,加倍的孤独感不是这个节日才有,以前的诸多节日已有过。
正是孤独感久受压抑,于今尤甚的情形下,诗人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佳节思亲情结一吐为快。
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极其精警,为人人心中所有,又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来也就引起广泛的共鸣。
不过,前两句毕竟是直赋心源,尚须曲折变化,才能余味无穷。
于是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
晋朝周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
”因为这个节日风俗,是采摘茱萸(z hūyú朱娱)花枝插头,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方王昌龄有“茱萸插鬓花宜寿”,白居易有“舞鬟摆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之类的句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解释古诗的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解释古诗的意思: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全诗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是指吴茱萸。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近成熟果实。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这是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裁:诗题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名字:王维年代:唐代描述: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翻译: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原文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赏析二:思想内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赏析三:艺术特色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及赏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及赏析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⑵,每逢佳节倍思亲⑶。
遥知兄弟登高处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一本诗写游子思乡怀亲。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二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
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首句写身在异乡的诗人每到佳节倍加思念故乡的兄弟亲人。
起句一个“独”字,造境突兀,既刻划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孑然孤单的形象,又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凉的心境。
两个“异”字迭用,更加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为诗的画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
第二句是全诗的诗眼和感情主线。
这里的“每逢”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这一特定时间的局限,使人体会到诗中之情酝酿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发只不过是碰到了重阳佳节这一导火索罢了,一个“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了平日思亲之经常。
这两句诗着重在写诗人节日的感受,由于诗题已经点明时值重阳佳节,埋下了热闹欢愉的节日场面的伏笔,因而就愈使人感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的游子形象,更加鲜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的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的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 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的意 思,欢迎大家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的意思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 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 避灾克邪。
中心思想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 》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 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 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 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1/6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 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 首先来自它的朴质、 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 在华山之东, 所以题称“忆 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 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 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 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 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意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意思不少学生都知道《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但是不了解其中的意义和意思。
下面为大家带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注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九⽉九⽇忆⼭东兄弟》翻译赏析《九⽉九⽇忆⼭东兄弟》翻译赏析 《九⽉九⽇忆⼭东兄弟》是王维⼗七岁时写的⼀⾸诗。
下⾯我们为你带来《九⽉九⽇忆⼭东兄弟》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家。
九⽉九⽇忆⼭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处, 遍插茱萸少⼀⼈。
【解题】 独⾃⼀⼈在异乡做客,每到过节时就会思念⾃⼰的亲⼈。
今天知道兄弟登上⾼处插上茱萸作重阳节纪念时,少了⼀⼈来参加。
【注解】 1、九⽉九⽇:指农历九⽉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2、忆:想念。
3、倍:加倍,更加。
4、登⾼:阴历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避邪的习俗。
5、茱萸zhūyú:⼀种⾹⽓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饮菊花酒,可避灾。
【韵译】 独⾃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重阳,兄弟⼜在登⾼,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
【英语译⽂】 ON THE MOUNTAIN HOLIDAY THINKING OF MY BROTHERS IN SHANDONG Wang Wei All alone in a foreign land, I am twice as homesick on this day When brothers carry dogwood up the mountain, Each of them a branch-and my branch missing. 【评析】 诗写游⼦思乡怀亲。
诗⼈⼀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活的孤独凄然,因⽽时时怀乡思⼈,遇到佳节良⾠,思念倍加。
接着诗⼀跃⽽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登⾼时,也在怀念⾃⼰。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然,⼜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思念的'名⾔,打动多少游⼦离⼈之⼼。
【写作背景】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及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诗]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
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