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语翻译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英语习语翻译方法英语翻译习语方法一:直译法纸老虎利用直译法后,英语翻译成paper tiger,在外国人看来明义而又传神,直至逐渐被英美接受留用。
作为英语翻译中的中国人,直译的代表作kung fu,也由于中国的世界影响力,早早成为正式的英美民族语言。
英语翻译习语方法二:同义习语借用法在英语翻译前后,两种语言无论内容形式,表达情感都存在部分习语存在类似的比喻。
在英语翻译时,我们往往直接借用,如walls have ears与隔墙有耳,虽存在差异,但字义巧妙吻合,令借用后的英语翻译相得益彰。
英语翻译习语方法三:意译法意译法能处理在英语翻译中无法直译与借用状况下的原稿,典型的落花流水一词,由于表示一败涂地之意,而被英语翻译为to bi shattered to pieces,便是如此。
英语翻译习语方法四:省略法汉语中存在着四字习语两两对偶的情形,一般的英语翻译处理法会让译文显得杂糅重复,此时,省略法就发挥了功效。
如街谈巷议一词,简单的意味street gossip即可,英语翻译前后虽省略了一个词义,但却完全正确自然。
英语翻译习语方法五:增加法有了省略法,自有增加法。
在英语翻译中,汉语往往简略后能让国人明义,而英语则必须要增加说明,顺合外国人对英语翻译的习惯。
如树倒猢狲散译为Once the tree falls, 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中的helter-skelter便是利用增加法,起到调和英语翻译的作用。
2翻译英文文章技巧拿到一篇英文,首先要略读一下,来确定文章风格。
如果是抒情式的必须要将文章翻译得优美一些。
如果是科技文章,则语言必须要偏向专业和精简风格。
要多读相关材料来熟悉所写的内容。
一篇文章都会有自身的主题,要围绕主题多读一些相关的文章,这样在翻译当中才会使用更加合适的词汇、语句。
要注意英语单词对应的语义。
英语单词在翻译成汉语会有不同的意思。
英语知识1、避而不译,绕过难点;36计走为上计:make oneself scarce2、用异语文化替代原语文化;班门弄斧:Teach one's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3、直译加注,传达形象;东施效颦:'Tung Shih imitaging His Shih'* His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of Yueh. 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4、直译,保持形象;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Like Chiang Tai Kung fishing, they have case the line for the fish who want to be caught.5、直译加意译;象藏着神灯的山洞为阿拉丁打开了门。
What a door of an Aladdin's cave it seemed to be..6、在正文中引出典故情节.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
也就是说,应该先到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上去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是很少的。
由于工作需要,绝大多数会议总免不了要建立若干个委员会、工作组、起草组等附属机构。
这些机构往往在没有同声传译设备的小会议室里开会,这就需要进行即席传译了。
遇到这种情况,所有搞同声传译工作的译员,都可能被抽调到这些附属机构中去担任即席传译工作。
如果某些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那份工作就要不合理地落到他们的同事身上,给别人增加负担。
本单元要解决的翻译问题1.习语的翻译方法有哪些?2.习语的起源有?3.直译、意译、套译、释义的比较。
4.跨文化语境演讲中引用的谚语,涉及的翻译方法又是什么?5.本单元需要熟记的经典译例是?1、习语的翻译方法:直译法,套译法,意译法,释义法。
直译法: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例如: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Life is short and time is swift.(人生苦短,岁月易逝。
)The eye is the window of the mind.(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套译法:用译文语言里的同义习语去套译原文中的习语。
例如:An idle youth,a needy age.(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赔了夫人又折兵。
(Throw good money after bad.)意译法:用译语常用的语言和熟悉的形象来翻译英语谚语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因此其表达方式和汉语有着某些差异。
当原文的意思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取直译法处理,或用直译法处理会给读者带来歧义时,就应采用意译法。
例如: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 (两雄相遇,必有一争。
)Every bean has it’s black. (凡人各有其短处。
)A new broom sweeps clean. (新官上任三把火。
)释义法:以忠实通顺地表达原习语的思想,内容意义为目的,采用解释说明手法,按语义,修辞或句法的需要,增加一些解释说明的词。
补充完善原习语的意思,以表达原习语在上下文中的涵义。
例如:To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遭到惨败)前怕狼后怕虎。
Fear the wolf in fromt and the tiger behind(hesitate in doing sth.)2、习语的起源From daily experience;From myths,legends and tales;From literary works;From history.3、直译、意译、套译、释义的比较有些英语谚语意在言外,语言含蓄,寓意深刻。
习语的翻译方法语言之间的互相翻译不但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更有利于语言的发展。
在做翻译工作时最怕碰上习语多的文章。
为了忠于原著,译文心须既保持它的外国风味,又要符合本国文字的要求,而翻译习语却是最难把这两个标准一同达到的。
为了要适当地把外国语言中的习语翻译出来,有经验的翻译工作者一般采取下列几种方法:1.直译法----就是按照文字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过来,例如汉语中的“纸老虎”直译成“paper tiger”,外国人看起来不但深明其义,而且觉得很是传神,所以现已成为正式的英美民族语言。
另外,我们口中的“丢脸”也被直译为“lose face”,“走狗”译成为“running dog”。
由于中国热而大为外国人欢迎的“功夫”音译成“kung fu”等也算是直译法的一种。
2.同义习语借用法——两种语言中有些同义习语无论在内容、形式和色彩上都有相符合,它们不但有相同的意思或隐义,面且有相同的或极相似的形象或比喻。
翻译时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不妨直载了当地互相借用。
比方说汉语中有一句习语是“隔墙有耳“,英语中却有”walls have ears”,两句话字、义两合,无懈可击。
我们说“火上加油”,英国人则说”to add fuel to the flame”,两者也完全一样。
3.意译法——有些习语无法直译,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则只好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对待.例如汉语中的”落花流水”用来表示被打得大败之意,译成英文便是“to be shattered to pieces”。
“乌烟瘴气“形容情形混乱不堪,可用“chaos”来表达。
4.省略法—汉语中有一种情况,就是习语中有的是对偶词组,前后含意重复。
偶到这种情况时可用省略法来处理,以免产生画蛇添足之感。
例如“铜墙铁壁”可译成“wall of bronze”已经足够,实在无须说成“wall of copper and iron”。
“街谈巷议”在意义上也是重复的,所以译成“street gossip”便可以了。
二、习语的翻译方法了解了习语与翻译有关的特点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有效地进行翻译转换,即完成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使译文读者充分理解原语中的习语含义,并尽量保持原语习语的各项特点,以示达到其作为表达方式的作用:生动形象和准确简洁。
一种语言的词汇、习语在单独分析时,一般可分为三种意义:字面意义(所指和联想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
一般性词汇只具有字面意义,少数词汇具备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而大部分习语都包含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
因此在习语翻译过程中意义的传达顺序就很重要。
如英语a dog in the manger的字面意义是“狗占马槽”,其中牵涉到“狗”这一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而隐含意义则是“占住某一对已无用的位置”,在翻译时就要分清意义顺序,先立足于隐含意义,再向汉语中寻找类似的形象和比喻,就会得出正确的翻译“占着茅坑不屙屎”,而不是貌似实非的‘鹊巢鸠占”。
因此,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即隐含意义,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形象意义与字面意义。
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翻译的基本方法,可以用下图加以概括:在图中A代表原语中习语的字面意义及形象意义,B代表其隐含意义,B’为译语中对应于B 的译文,而A’则是译者在译入语中寻找的含有该隐含意义的类似表达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能完全按照从A→B→B→A’的步骤得出译文,则会基本保留原来习语的各层意义,并发挥其应有的表达效果。
如英语习语to swim like a stone的字面意义是“象一块石头那样游泳”(A),通过对石头形象的分析我们知道其隐含意义是“完全不识水性”(A→B→B’),再在汉语中寻找相应地表达“不识水性”的习惯表达方式,将其译为“旱鸭子”(B’→A’)。
这样就能基本忠实地译出原习语。
但是在按这个步骤翻译习语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第一点是有些习语没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这时可以省略中间的环节,直接从A翻译到A’,如make friends和take measures可直接译为“交朋友”和“采取措施”。
第二个问题是翻译到第三步B’时,无法在译语中找到表达相同含义的表达方式,这时可以忠实地译出原习语的隐含意义,而舍弃其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还有一点关系到文化交流和吸收,是对以上模式的一个补充,即随着不同文化之间日益广泛的接触,许多习语因其文化背景广泛传播而被人们逐渐全盘接收,丰富了译入语的语言表达方式,也为翻译减轻了一层负担。
如“ugly duckling”随安徒生童话落户中国,一提“丑小鸭”人们都知道是指先遭轻视后被赞美的人。
"sour grape”则通过《伊索寓言》中的那只狐狸让人们耳濡目染,明白“酸葡萄”比喻的是因得不到而假装不在乎的东西。
但由于文化差异,这类习语的翻译只占很小一部分,也可归入A→B→B’→A’一类中,不过A’在这里已经是指归化后的表达方式和形象。
根据这个模式和刘必庆先生在《当代翻译理论》一书中对翻译方法论所做的阐述,我们可以把习语翻译归纳出四种具体方法,即对应、还原、增补和阐释。
对应属于常规翻译手段,而后三种则属于变通手段。
(一)对应(Equivalence)对应是双语在转换时信息通道畅通或基本畅通时使用的常规翻译手段,相当于图中所示的A →B→B’→A’这一过程。
它建立于人类认知行为的客观性、相似性和相通性,即不同的文化之间具有类似的认知模式,并能互相理解,而前提则是不违背译入语的语言规范,不引起错误的联想。
如英语中的Give one an inch and one will take a mile与汉语中的“得寸进尺”,drown one's sorrow与“借酒浇愁”,都有类似的对应关系。
使用对应方法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顺利实现从B’到A’的转换。
根据翻译的要求,一般应在译入语中寻找表达原语习语隐含意义的习惯表达方式,如walls have ears译成“隔墙有耳”;而从文化角度考虑,则在不产生混淆的情况下,可将原习语的形象和字面意义转移过来,如以“铁幕”和“冷战”来译“the iron curtain”和“cold war”。
以文化的发展而言,越来越多的习语翻译会采用后一种方法,从而使世界文化日益融合。
二是采用对应法必须严格遵守意义的转换顺序,不能从字面意义直接过渡到字面意义(包括形象意义),这样做会产生许多似是而非的翻译。
由于文化差异,一些习语表面上看与其他语言中的习语具有相似的字面意义,但经过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相距甚远,有的甚至是南辕北辙。
如to laugh off one's head与“笑掉大牙”,表面上意义非常相近,但前者的隐含意义重在描写笑的程度,而后者的隐含意义侧重于旁观者的态度,所以汉语中相对应的习语应该是“笑破肚皮”。
相似的例子还有to pull one's leg与“拖后腿”,to knock one's head against a brick wall与“头撞南墙”,都不能相互对应翻译。
因此,运用对应法时,对语言之间习语隐含意义的把握是最关键的。
(二)还原(Restituting)还原是在常规手段无效时使用的一种手段,用淡化原语色彩来表达语际交流。
许多含有独特形象比喻、历史典故、结构性修辞的习语只宜采用还原的方法翻译。
它的过程相当于图中的A→B→B’。
虽然在翻译过程中失去了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但最重要的隐含意义被传达出来了。
如have an ax to grind这个英语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翻译到中文很难被人理解,就可以直接用它的隐含意义“别有用心”取而代之。
汉语中大量习语在翻译过程中都需要采用这一方法,因为相较而言,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了解得要少,而我们对西方文明要相对熟悉。
汉语中的习语“五十步笑百步”、“狼狈为奸”、“戴高帽子”在翻译时都属于这一类。
(三)增补(Adding)增补是翻译中最重要的变通手段之一,翻译中可以兼顾习语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
一些习语的字面意义译成别的语言后,往往因其文化、社会、历史内涵使人难以理解或易产生混淆,而只译其隐含意义又失去了其他语言的形象比喻和丰富色彩,因此为兼顾两方面就宜采取增补法。
它相当于图中的A→B→B’→A’+B’,在表达方式上类似于汉语的歇后语,先译出喻体,将隐含意义在第二部分点明,可使读者对其他文化有更直接、更深入的了解。
如to get blood from stone可译成“石中取血—做不可能的事”,“盲人骑瞎马”译成A blind man on a blind horse--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可以看出,增补法其实是对应法与还原法的一个综合,是习语翻译由还原过渡到对应的一个桥梁。
在文化交流的特殊时期,当文化之间的了解由肤浅和深入转化时,由于文化间的吸收包容性不强,往往采用增补法来点出隐含意义;而当文化之间的了解达到一定程度,许多文化内容已经被互相了解后,往往就可以用对应法取代它。
前面举的“ugly duckling”与“sour grape”都是很好的例子。
随着安徒生童话和《伊索寓言》在中国的广泛流传,这两个习语的文化背景被人们熟知后,它们的汉语翻译就可以从繁到简,译成“丑小鸭”与“酸葡萄”。
(四)阐释(Interpretating)阐释法是在双语转移中用目的语给原语中的可译性“障碍点”作注释,以帮助读者理解。
从严格意义上讲,它已经不是一种翻译方法,而是沟通文化差异的手段。
它相当于增补法再加文化背景的注释。
如英语习语when Dover and Calais meet,按照增补法翻译成中文是“多佛和加莱相会—决不可能”,就会让不熟悉欧洲地理的人摸不着头脑,只有注明多佛和加莱分属英、法两国,中间隔着多佛海峡时,人们才能理解它的本义。
汉语中常用的“丢到爪洼国”也是类似的例子,不明白爪洼的意思也就无从理解这一短语。
阐释法不同于增补法主要体现在后者在提供隐含意义之后,可以将字面意义与之对应,而阐释法则需要更多的文化背景。
如to get blood from stone译成“石中取血——做不可能的事”,人们就能明白其中的关系,而阐释法涉及的短语则需要文化背景知识来理解这种联系。
因此,阐释法因其局限性将逐渐被还原法和增补法所取代,人们更愿意使用自己能理解的形象比喻,那些囿于一时一地,带有过于强烈民族文化色彩的习语将渐渐在翻译过程中失去位置。
另外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习语在翻译过程中往往受其他文化(译入语文化)习语的词法、句法和语法结构影响,显示出“同化”的趋势。
如英语习语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的翻译经历了从“用一块石头打死两只鸟”到“一箭双雕”,再到“一石二鸟”的过程,而后两种翻译都采取了中文习语的固定结构,而原习语则没有特别的结构特点。
从西方引进的“火中取栗”、“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习语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同时汉语还利用自己固有的习语“归化”一些西方习语,如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译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以“纹丝不动”或“泰然自若”译without turning an eyelash。
这样有利于本国文化读者接受原文信息,因而是可取的。
从文化角度来看,习语的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最主要的翻译手段是对应与还原,而增补与阐释可以看做是次级辅助手段。
随着世界范围内文化传播的加快,许多原先需要用增补法和阐释法翻译的习语可以直接译成其他语言而不构成理解上的困难。
但这并不意味着翻译手段的简化,因为语言和文化一样,在不断发展、变化,新的习语也将不断形成。
翻译工作仍面临着日新月异的挑战,但随着文化交流不断加深,人类对其他文化的接受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这是习语翻译、也是整个翻译工作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