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性关系研究在奈曼油田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83.63 KB
- 文档页数:3
储层“四性”关系与电测油层的解释五、储层“四性”关系与电测油层的解释(一)、储层的“四性”关系储层的“四性”关系是指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与电性之间的关系。
沉积相是控制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的主要因素,电性是对其三者的综合反映,不同的沉积相带,决定了不同岩性、物性和含油性,并决定了不同的电性特征。
只有正确地认识岩性,准确地掌握沉积环境、沉积规律和所处的沉积相带,认清各种岩性在电测曲线上的反应,才能正确地认识它的物性和含油性,才能与电性特征进行有机的结合,正确地进行油水层判断,提高解释符合率和钻井成功率。
测井曲线能反映不同的岩性,尤其对储集层及其围岩有较强的识别能力。
南泥湾油田松700井区长4+5、长6储集层测井显示:自然电位曲线为负异常,自然伽玛低值,微电极两条曲线分开,声波时差曲线相对较低,而且比较稳定,电阻率曲线随含油性不同而变化。
泥岩表现为:自然电位为基线,自然伽玛高值,微电极两条曲线重合,声波时差曲线相对较高,且有波动,电阻率曲线表现为中-高阻。
过渡岩性的特征界于纯砂岩与泥岩之间。
储层的钙质夹层显示为,声波时差低值,自然伽玛低值,电阻率高值;而泥质、粉砂质夹层显示为,自然伽玛增高,电阻率增大。
普通视电阻率曲线的极大值对应高阻层底界面。
感应曲线及八侧向曲线在储集层由于侵入而分开,而在泥岩及致密层3条曲线较接近。
但是,由于该区大部分井采用清水泥浆,所以,井径曲线在渗透层曲线特征不明显,微电极曲线在渗透层特征不明显。
长4+5储层岩性致密,渗透率值比较集中,在渗透性较好的储层段,一般含油性较好。
长4+5油层组含油层的曲线特征比较明显,油、水层的特征总体上便于识别。
电阻率曲线是识别油水层最重要的曲线。
理论上来说,感应曲线因其在地层中的电流线是环状的,那么,地层的等效电阻是并联的,它比普通视电阻率曲线及侧向测井更能识别相对低阻的地层。
所以,一般最好用感应测井曲线识别油水层。
油层电阻率幅度大,含油段的储层电阻率是水层电阻率的1.5—4倍,深、浅探测幅度差小,含油层的深感应电阻率大致为50—150Ω•m。
1.课题的意义“四性”指的是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
“四性”关系研究主要是根据地区资料展开的,包括地质资料、岩心资料、录井资料、试油资料、测井资料等。
“四性”关系指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与电性之间互相联系的内在规律。
这四者中,含油性是储层评价的最终目的和核心,岩石性质是储层评价的基础,物性是代表储层储集性能和油气产出能力的参数,电性则是研究的手段,它既是前三者的综合表现,又反过来用于确定前三者,因而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富县地区的实际钻井取心、录井、测井、分析化验、试油试采等资料研究分析,明确该区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在对分析化验、岩电实验和试油试采等资料的分析基础上,建立四性关系解释图版,得出了该区的油水层电性识别标准和有效厚度下限标准,从而对提高了油气水解释的符合率,对相邻构造的油气水解释也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过前面岩性、物性、含油及电性关系研究以及测井解释模型,对该区近百口井的测井资料进行了重新解释。
解释结果与试油资料对比,符合率较高,从而为该区石油储量计算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因此,本文利用研究区的实际钻井取心、录井、测井、分析化验、试油试采等资料,通过分析建立起本区储层的四性关系;并通过对分析化验、岩电试验和试油试采等资料的分析,建立起合理的孔隙度和原始含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最后再在测井曲线商识别油层及有效厚度的划分对于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田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四性关系”是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的基础,也是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建立的关键。
最初研究“四性关系”主要以电性和岩性为主,通过电性来反映岩性、评价岩性特征,即而评价含油气性。
后来逐渐演化成以电性为主,通过分析岩性、物性特征,综合评价含油气性,阿尔奇公式就说明了这一点。
目前国内关于“四性关系”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测井、测试、岩心分析化验及水分析资料等的整理及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建立了测井解释参数处理解释模型,确定了油藏有效厚度划分及油气水层解释标准,提高了油气水解释的符合率,对相邻区块的测井解释也有指导意义,从而为油田近一步油气勘探开发评价和增储增产,提供了有力依据。
奈曼油田提高开采效果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奈曼油田由于具有断层多、断块多、构造发育史复杂等特点,其地下油水系统分布较为复杂。
围绕老油田提高储量动用率、油田采收率和单井产量“三大目标”,充分发挥油水井技术的协同作用,以细分注水为常规手段,配合提高单井产量技术,着力构建注、调、采“三位一体化”技术体系,最大限度挖掘剩余油潜力。
标签:提高采收率;细分注水;解堵1 概况奈曼油田有多套含油层系,但不同层系的富集程度确有很大差别,其中主力油层通常占有绝大部分储量。
由于具有断层多、断块多、构造发育史復杂等特点,其地下油水系统分布较为复杂,主要开采矛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储层物性差异大,纵向上水驱不均。
奈曼油田层内渗透率级差大于10,非均质系数均大于2,层间非均质系数最高为16.1,渗透率级差高可达525倍,层间矛盾突出属于强非均质储层。
导致纵向上吸水不均的问题;②水驱控制程度低。
奈曼油田共有水井18口,开井12口。
受复杂断块影响,目前已有4个井组出现明显注水突进及水窜现象,注入水的大量无效循环,水驱程度低;③注采不完善。
奈曼油田内部断层发育,油水关系复杂,注水开发后只在局部井组见到注水效果,油井受效不明显;④主力油层动用程度高。
油田标定采收率为19.02%,目前采出程度达到17.76%,剩余可采储量少,油田的后续开发难度加大。
2 提高开采效果技术研究与应用随着油田开发不断深入,工艺技术在老区挖潜中的作用尤为突出。
2016年起,重点针对奈曼油田存在的问题,围绕老油田提高储量动用率、油田采收率和单井产量“三大目标”,充分发挥油水井技术的协同作用,以细分注水为常规手段,着力在改善注水井吸水剖面,提高水驱动用程度上下工夫。
2.1 实施测调联动分注技术,提高区块注水有效率奈曼油田主要开发层系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段储层孔隙度平均为24.1%,渗透率平均为453×10-3mm2,泥质含量平均为7.9%,属中孔-中渗储层,层间非均质系数最高为16.1,渗透率级差高可达525倍,层间矛盾突出属于强非均质储层。
核磁测井技术在稠油油藏识别与评价中的应用作者:何智勇来源:《科学与技术》 2019年第2期何智勇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测井公司摘要:研究区块块主要含油层位为馆陶组,埋深-1080—-1150m,其砂体发育较好,厚度一般在6~16m,厚度较大,本区块为纯油区,距离边水较远,为明显高孔、高渗储层,区块主体无断层发育,只是在边部发育7条地层。
北部边界断层近东西向,南掉;南部边界发育2条南掉的断层,相交在单25井东南部;东部发育4条小的正断层将局部构造复杂化。
但由于其油藏性质为稠油层导致评价难度较大,本文通过对该区“四性”关系研究并结合测井技术研究提高对稠油油层的评价精度。
关键词:济阳坳陷;稠油油藏;四性关系;识别评价胜利油田单家寺地区SH56块属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滨县陡坡构造,其馆陶组地层原油密度一般为0.9820~0.9960g/cm3,地面脱气原油粘度一般变化范围在5.0-10×104mPa·s之间,为明显稠油油藏,常规测井解释难以对其进行精确的识别与评价。
本文通过对核磁测井技术的研究并结合常规测井,对该区馆陶组稠油层进行有效识别与评价。
1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1.1岩性特征根据SH56块主体内取心井岩心观察:馆陶组储层岩性总的特点粒度比较细。
各砂体纵向上具有下粗上细特点,即由含砾不等粒砂岩~砂岩~粉砂岩构成正旋回沉积,底突变、顶为渐变。
1.2物性特征根据2001年密闭取心井SH56-8-X10井常规物性分析化验资料进行统计:孔隙度在18.7%~42.1%之间,平均为36.1%,渗透率在106×10-3μm2~4630×10-3μm2之间,平均为2786×10-3μm2,属于高孔高渗储层。
1.3 含油性与流体性质据该块生产井原油性质分析资料:50℃时地面脱气原油密度一般0.9820~0.9960g/cm3,地面脱气原油粘度一般变化范围在5.0-10×104mPa·s之间。
随着油田进入高含水期、高采出程度阶段,如何保证油田稳产成为面临的主要问题。
建立地质模型进行剩余油挖潜,制定可行性的挖潜调整方案是老油田稳产的关键[1-2]。
1 储层精细描述1.1 四性关系研究对研究区岩心资料进行分析,得到储层四性关系特点为:①岩性和电性关系。
一般来说,泥质含量越少,粒度越大,自然电位、自然伽玛曲线幅度差越大;②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储层渗透率增加,岩心粒度增大,孔隙度变化不大,但仍具有随粒度增大而变大的趋势;③物性和含油性的关系。
含油级别随着物性的变好而增加;④含油性和岩性的关系。
储层的含油性与岩性好坏密切相关,岩石粒度越大、灰质含量越低,含油性越好[3]。
1.2 孔渗分布特征根据储层参数解释结果,研究区物性变化具有以下特点:①储层物性与沉积微相类型关系密切。
水下分流河道处,砂体发育,储层物性较好,前缘砂、远砂渗透率较小。
②沙三下砂体大,相带宽,物性好,变化又小,常大面积连通,是良好储层;沙三中一般砂体小,相带狭窄,物性变化大,常被局部尖灭区分割。
1.3 储层非均质特征砂岩密度、分层系数是描述砂体发育程度的主要参数,分层系数越大,层间非均质性越严重。
沙三段砂体发育程度表明,沙三中下分层系数分别为16.2,14.4,储层非均质严重。
2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2.1 小层水淹图的编制以目前开发井网为基础,利用油藏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测试资料分析油水井各小层的产出和吸水状况,把油井累计产油、产水分配到所射开的各砂体上,把水井累计注入量也分配到各砂体上,根据油井见水见效情况定性绘制平面水淹图。
依据剩余油与沉积微相、储层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定性地判断剩余油的分布状况;统计各类微相动用状况认为河道吸水多、产出多,水淹严重,动用好,而河道两侧是剩余油相对富集区。
所以,有助于剩余油的开采是河道的生产井水淹后封堵出水层或转注,从而提高储量的动用程度,达到改善开发效果的目的。
2.2 油藏数值模拟油藏数值模拟是进行油藏动态预测的主要方法,其基础是油藏数值模型。
梨树凹地区“四性”关系研究【摘要】本文利用岩心分析资料结合试油资料,应用“岩心刻度测井”技术和交绘图技术,对研究工区的岩性、物性、电性和含油性的四性关系进行了研究[1],建立了储层孔、渗、饱测井解释模型。
利用测井和录井结合建立了梨树凹地区测井评价电性标准,为油田对梨树凹地区后期开发、油水层的评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四性关系交绘图测井录井1 引言河南油田在泌阳凹陷的近物源(南部陡坡带东段带-梨树凹区块)发现有良好的油气显示,部分钻探井获得了工业流油,在梨树凹鼻状构造部署的泌331井在2410.4~2414.4m 井段(h3ⅱ6),日产油52.05t。
随后部署的6口勘探开发井均钻遇油层,为该区上交储量探明储量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该区域勘探上面临着许多难题:油藏复杂-为构造+岩性油气藏;砂体连通性差,油水关系混乱;油干界限不清楚;有高阻干层(水层),低阻油层(因试油是各种类型的储层合试);没有建立油、水、干层的电性判断标准。
这些难题时常困扰着测井解释人员,造成测井解释符合率较低。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开展梨树凹地区“四性”关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
2 油藏概况2.1 地质特征梨树凹鼻状构造带位于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东段,受东部边界断裂拉张断陷后期的反转挤压及后期凹陷的不均一抬升形成较为明显的鼻状构造。
西部为深凹区,北部为下二门背斜。
有两个物源体系,一个来自北部的侯庄辫状河三角洲,另一个为东部的梨树凹冲积锥。
发育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新近系平原组、凤凰镇组、古近系廖庄组、核桃园组、基岩。
主要含油层系在核桃园组的核二段、核三段。
2.2 储层特征薄片资料分析表明,该区碎屑成份主要有石英、长石、岩屑等,其中石英含量所占比例平均为33.3%,长石所占比例平均为37.5%,岩屑所占比例平均为27.7%。
岩石中泥质含量0-5%,碳酸盐岩含量1-15%。
胶结类型为孔隙型胶结,分选度中等-好,磨圆度次棱角状。
储层孔隙度分布在1.0-22.0%之间,平均14.5%;渗透率分布在0.001-1530×10-3μm2之间,平均170×10-3μm2;属中孔、中渗透性储层。
七个泉油田储层特征与四性关系研究
成定树;纪红;陈杰;赵东升
【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5)0z1
【摘要】利用岩芯、测井、化验等资料,对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含油性等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岩性与电性、物性及含油气性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因素,建立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等油层参数的解释模型.研究表明,岩石类型、粒度、分选、泥质含量及胶结物类型等是控制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储层岩性以砂
岩和细砂岩为主,储层物性从下到上具有变好的趋势,含油性取决于物性的好坏.通过对储层岩芯、测井、分析化验与储层物性、电性参数交会,研究制定了油、水、干
层的定量解释标准,为下一步的油田开发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64-67,98)
【作者】成定树;纪红;陈杰;赵东升
【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重庆401331;长江大学地球环
境与水资源学院,武汉430110;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甘肃敦煌736202;重庆科
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重庆4013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
【相关文献】
1.玛北油田三叠系百口泉组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J], 吴涛;张顺存;周尚龙;史基安
2.七个泉砂砾岩储层特征 [J], 魏成章;唐士跃;闻学刚;李勇
3.七个泉油田储层特征研究 [J], 吴昌吉;隋绍忠
4.七个泉集输站三相分离器分离水在七个泉油田洗井过程中的应用 [J], 杨宝荣;王新亮
5.大安油田泉四段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J], 王武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四性”关系识别泾河17井区长8储层
彭川
【期刊名称】《河南科技》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泾河油田泾河17井区储层属于典型的鄂尔多斯盆地低孔、低渗储层,非均质性强,受岩性和构造的双重控制.通过该区目的层长8储层的“四性”关系研究,该储层的岩性征、物性、电性及含油性之间有比较强的内在联系.文章侧重于该区目的层的这种特征性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油水层物性、电性的识别图版及确定了有效厚度下限.利用“四性”关系来识别储层,并进行低产低效井的成因分析,最后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制定有效可行的开发调整方案.
【总页数】3页(P121-123)
【作者】彭川
【作者单位】中石化华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测井分公司,河南新乡4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32.3
【相关文献】
1.鄂尔多斯盆地郑寨子地区长6储层四性关系分析及低阻油层识别 [J], 李广涛;吴凤;邓南涛;陈义国
2.水平井剖面天然裂缝响应特征及识别方法研究——以泾河油田17井区长8油藏致密砂岩储层为例 [J], 张小菊;邓虎成;毕钰;罗斌;彭先锋;欧浩淼
3.利用“四性”关系识别耿231井区长2储层 [J], 周小平;龙慧;黎小伟
4.旦八地区3043井区长6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J], 杨桂林;崔军平;邢隆;王玉强;李鹏
5.子长油田L346井区长6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J], 施砍园; 牛思琪; 孙现瑶; 寇琳琳; 胡耀; 李爱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四性”关系识别建南构造东岳庙段页岩气储层徐敬友;张伟;段步青【摘要】建南构造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泥页岩发育,邻井多口井在该段普遍见良好的油气显示.页岩气储层为自生自储型油气藏,属于泥岩性质储层,具有低孔隙、超低渗透率的特点.对建南构造自流井组东岳庙段页岩气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含气性特征及储层“四性”关系的研究,结合岩心、气测录井、试气等资料统计分析出页岩气储层的物性和电性下限值,进一步建立有效厚度解释图版,可定量得出页岩气层的解释下限标准.【期刊名称】《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25)006【总页数】3页(P12-14)【关键词】建南构造;页岩气;"四性"关系;气层识别【作者】徐敬友;张伟;段步青【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测录井工程公司,湖北潜江433123;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测录井工程公司,湖北潜江433123;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测录井工程公司,湖北潜江4331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27页岩气是指赋存于富有机质泥页岩及其夹层中,以吸附或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非常规天然气,成分以甲烷为主,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
较常规天然气相比,页岩气藏具有“自生自储”的成藏特征,页岩既是烃源岩,又是储层,不受构造控制,无圈闭、无清晰的气水界面。
页岩气埋藏深度范围大,埋深从200米到3000米。
页岩气的测、录井显示特征与常规天然气有相似的地方,因此在确定页岩气成藏的基础上,可参照常规油气水层的识别特征建立页岩气的识别方法。
1 页岩气藏基本特征1.1 页岩气资源丰富建南构造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以滨浅湖-浅湖沉积为主,泥页岩发育,沉积厚度一般为120 m~150 m,其中优质暗色泥页岩厚度为40 m~120 m,且分布稳定。
分析化验表明,东岳庙段有机碳含量(TOC% )一般为1.0%~1.2%,有机质热演化程度(Ro)一般为0.8%~1.5%,处于页岩气勘探较有利的地化指标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