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油田武家湾区长6储层四性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8
子洲油田何家集区延长组长4+5、长6油层组沉积相特征研究摘要:本文以延长组长6、长4+5油层组为研究目的层段,在前人对物源、区域沉积背景等认识的基础上,研究认为研究区长4+52砂层组储层下段砂体和长6油层组储层砂体均属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砂体主要受分流河道展布控制,且砂体十分发育,分布面积较大,主要属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高度建设期的产物。
关键词:沉积相延长组子洲油田子洲油田何家集井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何家集乡境内,大地构造位置处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二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上。
该斜坡为由东向西倾斜的平缓大型单斜,倾角小于1°。
该斜坡内断层与局部构造均不发育,以发育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低幅度鼻状构造为主。
1 沉积古地理自古生代末到中生代早期,鄂尔多斯盆地逐渐由近—滨海平原向内陆湖盆转化,到晚三叠世,出现了大型内陆湖泊[1-3]。
延长组大型湖泊汇集于盆地南部。
长10—长7是一个持续性水进时期,在以长7油层组张家滩页岩为标志的最大湖进后,湖盆开始收缩,河流作用加强,在湖盆北翼宽缓的浅水台地上形成了一系列大型水退型三角洲沉积建造,并以长6时的三角洲建造为代表,自西向东依次有定边、吴旗、志丹、安塞、延安共计5个大型的三角洲发育,分布面积分别在1000~2000km2。
子洲油田就处在安塞—子长三角洲之上。
长6是三角洲建设的高潮期,到长4+5时出现大范围沼泽平原化[4-5]。
2 沉积相类型本次研究工作的目的层段是延长组长6(长61、长62)、长4+5(长4+52)2个油层组。
在前人对物源、区域沉积背景等认识的基础上,本次沉积相研究先建立单井沉积微相,然后进行井间沉积相剖面对比图,最后通过对砂体厚度、砂/地比值的统计编制研究区延长组长6(长61、长62)、长4+5(长4+52)共2个油层组(3个砂层组)沉积相图。
研究发现,研究区长6及长4+5油层组均属于三角洲平原沉积。
三角洲平原主要由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间沉积组成,沉积物粒度总体较细,分选性较好。
延长油田子北油区长6储层特征评价摘要:延长油田位于陕西北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是一低渗透特低渗透油田。
以东部子北油区作为研究区,对研究区长6地层油藏储层岩性、物性、电性进行研究,揭示该区域储层特征。
关键词:延长油田、低渗透、长6储层特征本文主要针对延长油田子北油区的三叠系延长组长6层进行地层分析。
根据岩性、电性和含油特征将长6油层组可划分为长61、长62、长63、长64等4个亚组,分别对四个亚层做储层岩性、物性、电性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判断该区域储层含油性。
一、储层岩石学特征子北油田长6油层组储层主要为一套浅灰至灰绿色长石细砂岩、中-细砂岩,碎屑颗粒约占85%,以长石为主,其次为石英、岩屑、云母和少量的重矿物。
其中长石含量为39~65%,平均为55%,以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为主;石英含量20~40%,平均为25%,岩屑含量10~20%,平均为14.5%,以变质岩岩屑为主;云母含量一般为1~10%,最高可达25%。
重矿物含量0.3~1.8%,平均1.0%左右,成分主要有绿帘石、石榴石和榍石及少量的锆石、电气石,重矿物含量具有北高南低的分布趋势。
填隙物组分以胶结物为主,平均含量13%左右,成分主要有绿泥石、方解石、浊沸石,二,储层物性特征(一)延长组储层物性划分标准根据近200口取心井5000多块样品的物性分析数据,研究区延长组储层物性变化较大,孔隙度最小为1%,最大可达22.9%,一般为8~16%,渗透率从小于0.01×10-3μm2到865×10-3μm2,一般为(0.1~20)×10-3μm2,按照原石油行业碎屑岩储层物性划分标准(表1),本区延长组储层多属低孔低渗和低孔特低渗储层。
表1 石油行业碎屑岩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分级标准该分级标准主要针对常规物性碎屑岩储层,对以低渗、特低渗占绝对主体的延长组储层来说,还略显粗糙,为此,以延长组储层的物性分布及孔隙结构特点为基础,将延长组储层物性划分为如下几个级别(表2):表2 延长组储层物性划分标准(二)主要含油层段的物性分布特征根据大量的岩心物性分析数据,纵向上,从长7~长2油层组,储层物性逐渐变好,长1油层组物性又变差,研究区长6含油层段,平均孔隙度一般<10%,平均渗透率<2.0×10-3μm2,渗透率中值<1.0×10-3μm2(表2)。
子洲油田武家湾区长6储层四性关系摘要:本文通过区内10口探井岩心、测井资料、试油试采及化验分析等资料,对子洲油田武家湾区长6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与电性之间的关系(四性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研究成果对于提高研究区的油水层识别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储层特征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中图分类号:te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117-02子洲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北部。
伊陕斜坡为一西倾平缓单斜,倾角一般不到1°,斜坡内部断层与局部构造均不发育,但低幅度鼻状构造相对比较发育,鼻状构造形态多不规则,为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1~3]。
武家湾区主要含油层系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长61、长62)。
沉积相研究表明,武家湾区长6油层组主要为三角洲相沉积,亚相为三角洲平原主要发育在长61、长62、长63砂层组,储集层主要为分流河道砂体。
本文在10口探井及开发井的地质、录井、测井、试油及化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区长6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与电性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对研究区油层的判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 储层特征1.1 岩性特征武家湾区长6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细砂岩为主。
根据岩石薄片、铸体薄片等资料统计,储层砂岩中碎屑组分占90%以上,以长石为主,平均值为60.8%。
填隙物主要为胶结物,胶结物类型主要为硅质、长石质和绿泥石膜,其次为水云母和铁方解石,杂基含量极低。
1.2 物性特征据物性分析资料统计,长61储层孔隙度平均值为10.9%,渗透率平均为2.32×10-3μm2;长62储层孔隙度平均值为8.8%,平均渗透率为1.2×10-3μm2。
储层主要为超低孔、超低渗储层。
储层孔隙类型以以粒间、粒内孔、长石溶孔和岩屑溶孔为主。
其孔隙组合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型和溶孔-粒间孔型;孔隙结构以中孔细喉和小孔微细喉为主要孔喉组合类型。
1.3 含油性特征根据探井岩心录井资料统计,研究区含油储层为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砂岩和钙质砂岩不含油。
子洲油田武家湾区长6储层四性关系
摘要:本文通过区内10口探井岩心、测井资料、试油试采及化验分析等资料,对子洲油田武家湾区长6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与电性之间的关系(四性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研究成果对于提高研究区的油水层识别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储层特征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
子洲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北部。
伊陕斜坡为一西倾平缓单斜,倾角一般不到1°,斜坡内部断层与局部构造均不发育,但低幅度鼻状构造相对比较发育,鼻状构造形态多不规则,为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1~3]。
武家湾区主要含油层系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长61、长62)。
沉积相研究表明,武家湾区长6油层组主要为三角洲相沉积,亚相为三角洲平原主要发育在长61、长62、长63砂层组,储集层主要为分流河道砂体。
本文在10口探井及开发井的地质、录井、测井、试油及化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区长6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与电性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对研究区油层的判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 储层特征
1.1 岩性特征
武家湾区长6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细砂岩为主。
根据岩石薄片、铸体薄片等资料统计,储层砂岩中碎屑组分占90%以上,以长石为主,平均值为60.8%。
填隙物主要为胶结物,胶结物类型主要为硅质、长石质和绿泥石膜,其次为水云母和铁方解石,杂基含量极低。
1.2 物性特征
据物性分析资料统计,长61储层孔隙度平均值为10.9%,渗透率平均为2.32×10-3μm2;长62储层孔隙度平均值为8.8%,平均渗透率为1.2×10-3μm2。
储层主要为超低孔、超低渗储层。
储层孔隙类型以以粒间、粒内孔、长石溶孔和岩屑溶孔为主。
其孔隙组合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型和溶孔-粒间孔型;孔隙结构以中孔细喉和小孔微细喉为主要孔喉组合类型。
1.3 含油性特征
根据探井岩心录井资料统计,研究区含油储层为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砂岩和钙质砂岩不含油。
1.4 储层电性基本特征
研究区储层砂体自然伽玛低值—中值,自然电位负异常。
一般随着钙质含量增加,声波时差降低,电阻率升高;随着泥质含量增加,自然电位幅度减小,自然伽玛值升高。
2 油藏特征
2.1 油水性质
(1)地面原油性质。
根据武家湾区10口井10个原油样品的常规分析测试结果,武家湾区长6油层原油性质好,具有低密度、低粘度,沥青质含量低等特点。
地面原油平均密度为0.842g/cm3,平均粘度 4.85mPa·s,平均凝固点10.0℃。
(2)地层原油性质。
长6油层地层原油密度为0.842g/cm3,粘度为5.3mPa·s/50℃,饱和压力为1.11MPa,地层压力4.2~5.8MPa,体积系数为1.024,溶解系数为1.1,气油比为13m3/m3,地层温度32℃。
(3)地层水性质。
武家湾区6口井油层地层水分析结果表明,长6油层的地层水为弱酸性(pH值=6.7),水型为CaCl2型,反映油藏具有较好的封闭性。
地层水的总矿化度为56081.3~60983.0mg/l,平均为58280.8mg/l。
2.2 油藏类型
武家湾区长6油藏为油水同储,无纯油层。
油藏圈闭类型为受岩性控制形成的油藏,驱动类型为弹性驱动。
油水分布主要受岩性和物
性控制,鼻状构造亦具有一定控制作用。
武家湾地区油藏平均埋深约570m,地层压力低,均需对油层压裂改造后才可获得工业油流。
根据高压物性资料统计,油层属正常温压系统。
3 “四性”关系研究
储层的“四性”关系是指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与电性之间的关系[4~5]。
研究区长6油层具有低孔、低渗、低含油饱和度的特点,这降低了测井曲线反映储层含油气的能力,同时由于储层成岩作用强烈,在测井响应上具有产油能力的低孔、低渗油层和非油层之间的差异有时很小,使一些常规行之有效的解释方法失效。
因而在特低渗透率储层的评价中,储层四性关系的研究尤为重要,只有弄清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对测井资料进行正确的解释[6~7]。
3.1 岩性与电性关系
研究区长6油层岩性主要为砂泥岩储层,由于储层岩性和砂岩颗粒的变化,使得在电性上的反映各不相同(图1、图2)。
(1)泥岩及砂质泥岩。
研究区长6地层中泥岩及砂质泥岩一般具有高自然伽玛、自然电位正异常、微电极无差异、电阻率相对偏低和高声波时差等显著特征,纯泥岩层常常伴随着眼扩大现象。
(2)粉砂岩及泥质砂岩。
粉砂岩及泥质砂岩声波时差在250μs/m左右,以中高自然伽玛和中—低负异常幅度自然电位及微电极差异幅度小或无差异为特征。
(3)细砂岩。
细砂岩是长6地层的主要含油储集体,具有低自然伽玛、自然电位高负异常等特征,但由于其中存在K40放射性同位素,使部分储油砂岩自然伽玛值偏高,而误认为泥质砂岩。
3.2 储层物性与电性关系
电测曲线对储集层性能的反映,主要表现在自然电位及声波时差上。
物性较好的储层段,自然电位曲线为明显的负异常,声波时差值相对较高。
研究区含油砂体声波时差值为220~240μs/m,大部分油层段声波时差值为230~240μs/m(图1、图2)。
3.3 含油性与电性关系
长6油层组原油主要富集于物性较好的细砂岩中。
由于储层相对比较致密,油水在其中的分异程度低,导致油层的含水饱和度较高,皆
为油水同层,几乎无纯油层。
电阻率曲线是研究区长6油层识别油水层最重要的曲线,一般主要应用感应测井曲线识别油水层。
本区长6油层电阻率变化幅度大,含油层的深感应电阻率大致为15~50Ω·m之间,水层感应电阻率值低,声波时差大于220μs/m(图1、图2)。
在应用感应测井曲线识别油水层时,还应应用自然电位、自然伽玛、声波时差、微电极以及深中深感应电阻率等多条曲线综合判断。
因为长6地层水矿化度较高(41874.0~89122.0mg/l),以及泥岩层电阻高,会导致含油层段的电阻率曲线特征不明显。
(1)油水层。
产能达到工业油流标准(0.3t/d),含油级别一般为含油或油斑。
测井曲线表现为自然电位负异常,自然伽玛低值,电阻率中-高值,声波时差中-高值,微电极一般中-高值,且具有幅度差。
(2)干层。
产能未达到工业油流标准,含油级别一般在油迹以下。
测井曲线表现为自然电位负异常,自然伽玛中低值,电阻率高值,声波时差低值,微电极低值,无幅度差。
(3)水层。
产能未达到工业油流标准,综合含水大于90%,含油级别一般在油迹以下。
电测曲线表现为自然电位负异常,自然伽玛中低值,电阻率低
值,声波时差中高值,微电极低-中值,幅度差小。
4 结论
研究区长6油层组的油、水层的测井曲线具有如下特征。
(1)自然电位曲线(SP)其异常幅度大小可以判断砂岩渗透性的好坏,能较好地划分渗透层和致密层。
一般而言,渗透性愈好,自然电位曲线异常幅度愈大。
(2)微电极曲线(ML)的两条曲线微电位和微梯度曲线的幅度差和值的大小,反映渗透层。
而且通过微电极曲线能识别出储集层中的夹层。
但对于本区某些清水钻进的井,因为没有泥饼的形成而在渗透层没有明显的幅度差。
(3)自然伽马曲线(GR)能较好地反映地层的泥质含量以及砂岩颗粒的大小。
砂岩愈纯,粒级愈粗,自然伽马值愈低;泥质含量高,岩石颗粒细,自然伽马值高,纯泥岩伽马值最高。
(4)声波时差曲线(Δt)能较好地反映储集层的孔隙性。
储层的物性好,其含油性也较好。
致密层声波时差一般为190~240μs/m,呈低值,电阻率呈高值。
(5)油层感应电阻率值高于水层,而且油层深、浅电阻率幅度差小于水层。
油层的深感应值一般大于16Ω·m。
参考文献
[1]杨俊杰.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2]喻建,宋江海,向惠.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隐蔽性油气藏成藏规律[J].天然气工业,2004,24(12):35-37.
[3]杨华,付金华,喻建,等.陕北地区大型三角洲油藏富集规律及勘探技术应用[J].石油学报,2003,24(3):7-9.
[4]裘亦楠,薛叔浩.油气储层评价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5]陈一鸣,朱德怀.矿场地球物理测井技术测井资料解释[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6]王润好,刘宇,王红涛,等.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在新庄油田的应用[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6,29(3):37-39.
[7]刘文辉,李凤云,武超,等.葡萄沟油田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及其应用[J].吐哈油气,2007,12(1):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