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及应用(1)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随着人们对于健康和环境保护越来越关注,生物传感器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
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从医疗保健到环境监测,都可以大大提高检测的精度和便捷性。
本文将从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原理、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原理生物传感器技术是通过利用生物材料作为传感元件,实现生物分子与传感器之间的特异性识别和检测信号的转换。
其原理是将特定的生物分子,如酶、抗体、DNA等与传感器上的探测元件进行特异性捕捉和识别,从而实现对于生物分子的检测。
生物传感器技术与传统的化学传感器相比,具有生物特异性、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等优点,其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二、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现状随着生物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医疗、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
目前,生物传感器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血糖检测、细菌检测、肿瘤检测、污染物检测等方面。
同时,生物传感器技术的研究也逐渐向着多学科交叉领域的方向发展,如纳米技术、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生物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三、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前景随着人们对于健康和环境保护的越来越重视,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泛。
在医疗领域,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可以提高医疗检测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在食品安全领域,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污染物,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环境监测领域,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实时地了解环境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环境。
综上所述,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技术,其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研究人员们还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技术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提高生物传感器技术的检测精度和便捷性。
相信在未来的不久,生物传感器技术将为我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和贡献。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综述一、本文概述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种集成了生物识别元件和信号转换器的设备,其在生物、医学、环境、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旨在综述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基本原理、分类、应用领域以及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将重点关注近年来在生物传感器领域的创新技术和研究成果,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我们将简要介绍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包括其工作机制和主要构成部分。
接着,我们将根据生物识别元件的不同,对生物传感器进行分类,并详细讨论各类生物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分析近年来在生物传感器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包括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开发和应用。
我们还将探讨生物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如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和寿命等问题,并就此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我们将展望生物传感器未来的发展趋势,预测其在未来可能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关于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的全面视角,为其未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利用生物分子识别元件与物理或化学换能器相结合,对生物物质进行高选择性、高灵敏度检测的新型分析装置。
其基本原理是将生物分子识别过程(如酶促反应、抗原抗体反应、核酸杂交等)与信号转换器(如电化学电极、光学器件、压电晶体等)相结合,通过生物识别元件与待测物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将生物化学反应产生的信息转化为可检测的电信号、光信号或其他形式的信号,从而实现对待测物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生物传感器的核心技术包括生物识别元件的制备与固定化技术、信号转换与处理技术,以及传感器的微型化与集成化技术。
生物识别元件的制备是实现生物传感器特异性与灵敏度的关键,常见的生物识别元件包括酶、抗体、核酸适配体、细胞和组织等。
信号转换与处理技术是生物传感器将生物识别信号转化为可测量电信号的核心,常见的信号转换方式有电化学转换、光学转换、热学转换等。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传感器构建、信号放大和检测仪器的开发。
传感器构建主要包括生物识别分子的修饰和载体材料的选择。
生物识别分子可以是抗体、酶、DNA等,通过与目标物质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实现对目标物质的检测。
载体材料选择需要考虑电化学活性、生物兼容性、稳定性等因素,常见的载体材料有玻碳电极、金属薄膜等。
信号放大主要通过引入纳米材料、纳米结构或功能材料,增强电化学传感器的灵敏度。
检测仪器的开发旨在提高传感器的检测性能和实用性,主要包括微流控技术、传感器阵列和便携式检测仪器等。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医学诊断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例如,血糖仪是最常见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之一,用于测试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还可以用于监测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心肌酶等,辅助临床诊断,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率。
在食品安全方面,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食品检测方法通常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和复杂的分析程序,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则具有快速、灵敏和简单的优点。
通过检测食品样品中的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农药残留和毒素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能够有效地保证食品安全,减少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此外,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还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
例如,可以利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水体中的有毒金属离子、有机物污染物等,为环境污染监控提供有效手段。
另外,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还可以用于检测空气中的污染物,例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为空气质量监测提供帮助。
总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一种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检测技术。
随着传感器构建、信号放大和检测仪器的不断改进和创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将在医学诊断、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基于关于可穿戴式双导生物电信号传感器的研究摘要:科技永远是最能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以对“生物电信号”的研究为例。
现阶段,通过“生物电信号”的监测,已经能够实时的分析人体生理和心理的状态,进而提供必要的帮助。
在未来,对“生物电信号”的采集和检测的应用将越来越多,因此,关于可穿戴式生物电信号传感器的研究,对于随时随地采集生物电信号而言,具备极高的研究价值。
本次研究简述了可穿戴式双导生物电信号传感器的设计目标、设计实现、实测分析,为相关从业人员的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生物电信号传感器;可穿戴;研究现状;设计目标;设计实现所谓的“生物传感器”是基于生物物质敏感的基础上,可以把生物物质的浓度变换为电信号并提供实时监测的仪器[1]。
其基本元件包括识别生物物质的敏感材料制作成的“识别元件”;将生物物质浓度变换文电信号的“换能器”;将信号放大并分析的软件系统[2]。
因此,一个合格的“生物传感器”必须具备“接受”“转换”和“分析”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实现可穿戴的“便携”功能。
1.可穿戴生物传感器研究现状当今社会,可穿戴设备早已不是新鲜话题。
无论是智能手环还是谷歌眼镜,都让可穿戴设备进入百姓生活。
在可穿戴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发出了一种可以对汗液中的电解质以及代谢物进行监测的可穿戴设备传感器。
通过蓝牙连接用户的智能手环后,可以对用户的疲劳或脱水情况进行有效鉴别,并第一时间发出警报[3]。
可穿戴生物传感器更多的被用于医学上。
以糖尿病为例,糖尿病是现代非常常见的疾病,危害性很高,如果长期血糖水平不断上升,还会对人的眼睛、肾脏乃至心脏都会造成严重损害。
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的不断升高,成为各个国家医疗机构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
每一天,糖尿病患者都需要同糖尿病进行斗争,对自己的血糖水平要不间断的检测。
但是,目前主要采用手指血的方式进行血糖测试,这种方法伴随一定的痛感,导致很多患者拒绝接受检测。
传感器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摘要】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传感器技术已经成为国际信息技术中十分重要的三大基础之一,是各个行业及领域发展的先驱技术。
作为步入21世纪以来优先发展的十大顶级安装技术之一,传感器技术所需的要求非常高,所涉及的知识也相当广泛。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也与其他学科技术发展紧密相连。
在本篇文章中,首先对于传感器技术的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不仅对于近几年来的新兴传感器技术的主要研究状况进行了介绍,又对其将来来发展做了展望。
【关键词】传感器技术;光电传感器;生物传感器0.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对于信息资源的开发,摄取与传输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及其主要的位置。
传感器技术在自然领域对于信息的获取十分重要。
也是现代科学的中流砥柱。
作为研究对象与测控系统的连接中枢,对于传感器技术的研究主要对在科学研究和生产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转换,将其转换成易传输和处理的电信号。
由于现代传感器技术巨大的应用潜力,世界许多国家已将其与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作为同等重要技术发展项目,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传感技术的发展历史与回顾最初的传感器技术开始于20世纪中期。
在其发展初期,相对于计算机技术与数控技术相比,传感器技术明显落后。
在国外,随着各个国家对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与提高,传感器技术逐渐诞生,并应用于军事技术与航空航天领域中。
岁机械工业等的快速发展,以日本和欧美国家为主的传感器技术发展迅猛,并逐步显示出其重要位置。
而在我国,传感器技术则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经过不懈努力,在其研究、开发、自己杂牌、可靠性改造等方面形成自己独有的体系,更在数控供观众取得世界瞩目的成果。
但我国经济与发展十分迅速,现有的传感器技术产品由于并未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竞争力优势,革新速度慢等缺点,不能适应经济与科技的需求。
2.光电、生物传感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信息如此发达的21世纪,人类已经逐渐买入老人信息化社会。
在众多的学科中,光电信息学以及生物学发展十分迅速,而它们极其广阔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也是其成为了这一重要阶段科学技术发展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很大的机会寻求进一步的突破与质的进步。
有人把21世纪称为生命科学的世纪,也有人把21世纪称为信息科学的世纪。
生物传感器正是在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
最早的生物传感器发明于1962年,英国Clark利用不同的物质与不同的酶层发生反应的工作原理,在传统的离子选择性电极上固定了具有生物功能选择的酶,从而构成了最早的生物传感器一一酶电极。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全面展开是在20世纪80年代,20多年来发展迅速,在食品工业、环境监测、发酵工业、医学等方面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
目前,生物传感器正进人全面深人研究开发时期,各种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实用化的生物传感器与系统越来越多。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生物传感器的面貌会焕然一新。
1 工作原理及分类1.1 工作原理传感器主要由信号检测器和信号转换器组成,它能够感受一定的信号并将这种信号转换成信息处理系统便于接收和处理的信号,如电信号、光信号等。
生物传感器是利用生物分子探测生物反应信息的器件。
换句话说,它是利用生物的或有生命物质分子的识别功能与信号转换器相结合,将生物反应所引起的化学、物理变化变换成电信号、光信号等。
Rogers等人将生物传感器定义为:由生物识别单元,如酶、微生物、抗体等和物理转换器相结合所构成的分析仪器,生物部分产生的信号可转换为电化学信号、光学信号、声信号而被检测。
可见,任何一个生物传感器都具有两种功能,即分子识别和信号转换功能。
1.2 主要分类生物传感器的分类方式很多,但根据生物学和电子工程学各自的范畴,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方式。
(1)根据生物传感器中信号检测器上的敏感物质分类生物传感器与其它传感器的最大区别在于生物传感器的信号检侧器中含有敏感的生命物质。
这些敏感物质有酶、微生物、动植物组织、细胞器、抗原和抗体等。
根据敏感物质的不同,生物传感器可分酶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组织传感器、细胞器传感器、免疫传感器等。
生物学工作者习惯于采用这种分类方法。
(2)根据生物传感器的信号转换器分类生物传感器中的信号转换器与传统的转换器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生物柔性传感器的研究和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各类传感器的需求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医疗健康、运动健身、智能监控等方面,需求更加迫切。
而生物柔性传感器就是其中的一种新型传感器,它不仅能够实现人体数据的采集,更具备极高的柔韧性和透气性,使得它具备了极高的安全性和使用性。
那么,本文将从生物柔性传感器的定义、原理、研究和应用前景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物柔性传感器的定义和原理生物柔性传感器,是指一种以人体生物信号作为输入信号,经过传感器转换后输出为电信号的传感器。
这种传感器主要应用于生物医疗领域、人机交互领域、身体运动监测领域等,广泛地应用于人体健康、人体运动等方面的数据检测和处理。
生物柔性传感器的原理,可以简单理解为利用一定的化学、物理效应将生物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过程。
一般来讲,生物柔性传感器采用的是有机材料,因为有机材料柔性好、生物亲和性高等特点,一般是将这种材料改造成一种纳米结构的电极。
当生物信号与电极接触的时候,材料和生物信号之间形成一种特殊含水分子层,这种层的存在使得生物信号得以转化为电信号,实现了生物信号的测量。
二、生物柔性传感器的研究现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针对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
生物柔性传感器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加深,除了理论方面的研究之外,实践方面的研究也在逐步的展开。
目前为止,有很多机构和科研团队都在研究生物柔性传感器的应用,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ichael McAlpine等人研究出一种能够将电子芯片嵌入到羊毛和橡胶混合物中的方法,并且可以将其塑型成羊角的形状,从而实现用这种“羊角”传感器来测量人体体温的功能。
同时,韩国的釜山国立大学也研发出一种水凝胶中纳米酸化锡的可拉伸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用于监测人体的心跳、呼吸和体温等,且具有比传统传感器更好的适配性和精度。
在生物柔性传感器的实践应用中,除了医疗健康方面,还有运动健身领域。
例如,Firefly 武汉团队研发的芯片贴片睡眠监测器BandRing,采用柔性电路和电极的织物贴片,而这样的织物贴片再加上集成化的智能算法,就可以实现对人体运动和睡眠的监测。
生物传感器产业现状和发展前景1.1 生物传感器概述生物传感器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它与生物信息学、生物芯片、生物控制论、仿生学、生物计算机等学科一起,处在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区域。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探索和揭示出生命系统中信息的产生、存储、传输、加工、转换和控制等基本规律,探讨应用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方法。
生物传感器技术的研究重点是:广泛地应用各种生物活性材料与传感器结合,研究和开发具有识别功能的换能器,并成为制造新型的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的原创技术,研究和开发它们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中应用的生物活性材料对象范围包括生物大分子、细胞、细胞器、组织、器官等,以及人工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ied polymer,MIP)。
由于研究DNA分子或蛋白质分子的识别技术已形成生物芯片(DNA芯片、蛋白质芯片)独立学科领域,本文对这些领域将不进行讨论。
与生物活性材料组合的传感器可以是多种类型的物理或化学传感器,如电化学(电位测定、电导测定、阻抗测定)、光学(光致发光、共振表面等离子体)、机械(杠杆、压电反应)、热(热敏电阻)或者电(离子或者酶场效应晶体管)等等。
所有这些具有生物识别功能的组合体通称为生物传感器。
1.2 中国生物传感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国生物传感器研究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从事生物传感器研究的科研机构有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上海冶金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华东理工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直至今日,这些单位仍在生物传感器领域进行着创新研究和开发。
最早展开生物传感器的研讨活动是1986年由中国微生物协会酶工程专业技术委员会组织的第一届工业生化及酶工程全国学术会议。
中国酶工程专业技术委员对这一领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起到很好的作用,其活动包括定期召开的全国性酶工程学术会议和每隔二年一次的中日酶工程学术会议,其中生物传感器都是重要的研讨议题。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摘要:简述了生物传感器尤其是微生物传感器近年来在发酵工业及环境监测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对其发展前景及市场化作了预测及展望。
生物电极是以固定化生物体组成作为分子识别元件的敏感材料,与氧电极、膜电极和燃料电极等构成生物传感器,在发酵工业、环境监测、食品监测、临床医学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专一性好、易操作、设备简单、测量快速准确、适用范围广。
随着固定化技术的发展,生物传感器在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发酵工业;环境监测。
中图分类号:TP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83X(2002)10-0001-06
一、引言
从1962年,Clark和Lyons最先提出生物传感器的设想距今已有40 年。
生物传感器在发酵工艺、环境监测、食品工程、临床医学、军事及军事医学等方面得到了深度重视和广泛应用。
在最初15年里,生物传感器主要是以研制酶电极制作的生物传感器为主,但是由于酶的价格昂贵并不够稳定,因此以酶作为敏感材料的传感器,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近些年来,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了微生物电极。
微生物电极以微生物活体作为分子识别元件,与酶电极相比有其独到之处。
它可以克服价格昂贵、提取困难及不稳定等弱点。
此外,还可以同时利用微生物体内的辅酶处理复杂反应。
而目前,光纤生物传感器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而且随着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的发展,应
用PCR的DNA生物传感器也越来越多。
二、研究现状及主要应用领域
1、发酵工业
各种生物传感器中,微生物传感器最适合发酵工业的测定。
因为发酵过程中常存在对酶的干扰物质,并且发酵液往往不是清澈透明的,不适用于光谱等方法测定。
而应用微生物传感器则极有可能消除干扰,并且不受发酵液混浊程度的限制。
同时,由于发酵工业是大规模的生产,微生物传感器其成本低设备简单的特点使其具有极大的优势。
(1). 原材料及代谢产物的测定
微生物传感器可用于原材料如糖蜜、乙酸等的测定,代谢产物如头孢霉素、谷氨
酸、甲酸、甲烷、醇类、青霉素、乳酸等的测定。
测量的原理基本上都是用适合的微生物电极与氧电极组成,利用微生物的同化作用耗氧,通过测量氧电极电流的变化量来测量氧气的减少量,从而达到测量底物浓度的目的。
在各种原材料中葡萄糖的测定对过程控制尤其重要,用荧光假单胞菌(Psoudomonas fluorescens)代谢消耗葡萄糖的作用,通过氧电极进行检测,可以估计葡萄糖的浓度。
这种微生物电极和葡萄糖酶电极型相比,测定结果是类似的,而微生物电极灵敏度高,重复实用性好,而且不必使用昂贵的葡萄糖酶。
当乙酸用作碳源进行微生物培养时,乙酸含量高于某一浓度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因此需要在线测定。
用固定化酵母(Trichosporon brassicae),透气膜和氧电极组成的微生物传感器可以测定乙酸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