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储层四性关系综合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4
《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低渗透储层因其储量巨大而逐渐成为油气勘探与开发的重要领域。
然而,低渗透储层的开发难度大、成本高,因此,对其综合评价方法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储层的综合评价方法,以期为低渗透储层的有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低渗透储层基本特征低渗透储层是指渗透率较低的储层,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孔隙度小、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等。
低渗透储层的形成与地质因素密切相关,如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等。
这些因素导致低渗透储层的油气开采难度大,需要采用特殊的开采技术和评价方法。
三、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针对低渗透储层的特殊性,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地质评价、物性评价、工程评价和经济评价四个方面。
1. 地质评价地质评价是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的基础。
通过地质资料的分析和解释,确定储层的形成条件、分布范围和含油气性。
同时,结合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对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含油性进行评价。
2. 物性评价物性评价主要针对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理性质进行评价。
通过岩心分析、测井解释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获取储层的物性参数,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物性评价有助于了解储层的储油能力和开采潜力。
3. 工程评价工程评价主要针对低渗透储层的开采工程条件进行评价。
包括储层的可钻性、产能预测、采收率预测等方面。
通过分析储层的工程特性,确定合理的开采方案和工艺技术,为低渗透储层的有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4. 经济评价经济评价是对低渗透储层开发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通过对项目投资、成本、收益等经济指标的分析和预测,评估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经济评价是低渗透储层开发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本文以某低渗透油田为例,运用上述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实例分析。
通过对该油田的地质、物性、工程和经济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确定了合理的开发方案和工艺技术,提高了该油田的采收率和经济效益。
下寺湾油区储层四性关系特征分析【摘要】利用下寺湾油区的区域构造、区域地层、区域油藏分布情况等相关地质资料,分析下寺湾油区各储集层的岩性、电性、物性及含油性特征,及储层的“四性关系”,得出下寺湾油区储集层勘探井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岩性电性物性含油性四性关系1 下寺湾油区的地层情况1.1 区域构造下寺湾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南部,区域构造为一平缓西倾的单斜,在西倾单斜背景上发育了一系列鼻状构造,从东到西依次为汪屯鼻状构造、王家坪向斜、梁庄鼻状构造、下寺湾鼻褶群、柳洛峪鼻状构造。
由南到北发育一系列轴向近北东东向展布的次一级鼻隆带。
这些鼻隆带的发育与砂体的有机结合,为油气层的圈闭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1.3 区域油藏分布情况下寺湾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主要为岩性油藏。
在区域上又划分了5个区:(1)雨岔区域,含油层主要为长22油层;(2)柳洛峪地区:含油层主要为长23油层;(3)柴窑-清泉-麻子街地区:含油层主要为长3、长6油层;(4)川道-龙咀沟区域含油层主要为长22油层;(5)北沟-张岔结合部区域:含油层主要为长22油层。
2 储集层的“四性特征”2.1 储集层的岩性特征下寺湾油区延长组为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细砂岩为主,其次为长石细砂岩。
薄片资料统计结果表示,碎屑组分约占56.6~95.4%,平均约83.9%,以长石为主,各油层组平均为43.36~53.36%,填隙物含量较高,含量变化也较大,为4.6~43.4%,其中以胶结物为主。
胶结物主要是方解石和绿泥石膜,其次是水云母、自生石英、长石、网状粘土、高岭石及浊沸石等胶结物,此外,还有少量白云石、铁白云石和菱铁矿等胶结物。
2.2 储集层的电性特征下寺湾油区三叠系长2储层含油区块主要分布在北沟、下寺湾、雨岔、柳洛峪等地,通过近些年来对下寺湾油区不同区块近千口井测井资料的分析,自然电位曲线的值均为负异常,负偏幅度较大,反映了砂岩沉积时水动力能量的强弱变化,同时也间接的反映了沉积物颗粒的粗细及泥质成分的多少。
《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低渗透储层因其丰富的潜在资源量逐渐成为国内外石油勘探开发的重点。
然而,低渗透储层的开发难度大、成本高,因此,对其综合评价方法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储层的综合评价方法,为低渗透储层的有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低渗透储层特点低渗透储层是指渗透率较低的储层,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渗透率低、孔隙度小、非均质性强等。
这些特点使得低渗透储层的油气开采难度大,需要采用特殊的开采技术和方法。
因此,对低渗透储层的综合评价,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三、综合评价方法1. 地质综合评价地质综合评价是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的基础。
通过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包括区域地质背景、沉积环境、构造特征、储层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低渗透储层的地质模型。
在此基础上,结合地震资料解释和测井资料分析,对储层的空间分布、物性特征、含油性等进行综合评价。
2. 物理性质评价物理性质评价主要包括对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参数的评价。
通过岩心分析、测井资料解释等方法,获取储层的物理性质参数,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同时,结合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对物理性质的空间变化进行综合评价。
3. 含油性评价含油性评价是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的重要环节。
通过分析储层的油气显示、油藏类型、油水关系等资料,结合地球化学分析、试油试采资料等,对储层的含油性进行评价。
同时,考虑油藏的动态变化特征,对含油性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4. 经济评价经济评价是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的关键环节。
在综合考虑开发成本、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低渗透储层的开发技术政策、市场需求等因素,对低渗透储层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价。
同时,对不同开发方案进行经济比较和风险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
四、结论低渗透储层的综合评价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需要从地质、物理性质、含油性、经济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通过对低渗透储层的综合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储层的特征和潜力,为低渗透储层的有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开发领域,低渗透储层因具有特殊的地质特性和工程挑战,其开发和利用成为科研工作者和技术专家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低渗透储层的低产特性、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对于该类储层的评价成为高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
因此,本篇论文的研究目标是系统地探讨低渗透储层的综合评价方法,为实际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低渗透储层概述低渗透储层是指渗透率较低的储层,其特点是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储层非均质性强等。
由于这些特性,低渗透储层的油气开采难度大,开发成本高。
然而,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传统高渗透储层资源的逐渐减少,低渗透储层的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三、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针对低渗透储层的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地质评价、工程评价和经济评价三个方面。
1. 地质评价地质评价是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的基础。
首先,通过地质资料分析,了解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气性等基本特征。
其次,利用地球物理测井、地震勘探等技术手段,对储层进行精细描述和预测。
此外,还需要进行储层物性参数的测定和计算,如孔隙度、渗透率等,以全面了解储层的性质和特征。
2. 工程评价工程评价是针对低渗透储层的开发工程进行的技术和经济评价。
在技术方面,需考虑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增产措施等技术的适用性和效果。
在经济方面,需对开发成本、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估。
此外,还需考虑环境影响和安全风险等因素。
3. 经济评价经济评价是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的重要部分。
通过对开发成本、销售收入、投资回报等经济指标的分析和预测,评估低渗透储层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
同时,还需考虑市场需求、价格波动等市场因素对开发效益的影响。
四、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以某低渗透油田为例,应用上述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实际分析。
首先进行地质评价,通过地质资料分析和地球物理测井等技术手段,了解储层的性质和特征。
其次进行工程评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钻井、采油等技术方案,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1.课题的意义“四性”指的是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
“四性”关系研究主要是根据地区资料展开的,包括地质资料、岩心资料、录井资料、试油资料、测井资料等。
“四性”关系指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与电性之间互相联系的内在规律。
这四者中,含油性是储层评价的最终目的和核心,岩石性质是储层评价的基础,物性是代表储层储集性能和油气产出能力的参数,电性则是研究的手段,它既是前三者的综合表现,又反过来用于确定前三者,因而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富县地区的实际钻井取心、录井、测井、分析化验、试油试采等资料研究分析,明确该区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在对分析化验、岩电实验和试油试采等资料的分析基础上,建立四性关系解释图版,得出了该区的油水层电性识别标准和有效厚度下限标准,从而对提高了油气水解释的符合率,对相邻构造的油气水解释也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过前面岩性、物性、含油及电性关系研究以及测井解释模型,对该区近百口井的测井资料进行了重新解释。
解释结果与试油资料对比,符合率较高,从而为该区石油储量计算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因此,本文利用研究区的实际钻井取心、录井、测井、分析化验、试油试采等资料,通过分析建立起本区储层的四性关系;并通过对分析化验、岩电试验和试油试采等资料的分析,建立起合理的孔隙度和原始含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最后再在测井曲线商识别油层及有效厚度的划分对于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田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四性关系”是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的基础,也是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建立的关键。
最初研究“四性关系”主要以电性和岩性为主,通过电性来反映岩性、评价岩性特征,即而评价含油气性。
后来逐渐演化成以电性为主,通过分析岩性、物性特征,综合评价含油气性,阿尔奇公式就说明了这一点。
目前国内关于“四性关系”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测井、测试、岩心分析化验及水分析资料等的整理及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建立了测井解释参数处理解释模型,确定了油藏有效厚度划分及油气水层解释标准,提高了油气水解释的符合率,对相邻区块的测井解释也有指导意义,从而为油田近一步油气勘探开发评价和增储增产,提供了有力依据。
《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石油和天然气开发过程中,储层的分类与评价至关重要,其对于后续的钻井、开采及增产措施的制定具有指导性意义。
其中,低渗透储层由于其特有的物理性质和开发难度,其评价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研究低渗透储层的综合评价方法,为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二、低渗透储层特点低渗透储层是指渗透率较低,孔隙度较小,储层流体流动能力差的储层。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储层非均质性强,渗流规律复杂,开发难度大,单井产量低等。
这些特点使得低渗透储层的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三、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针对低渗透储层的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评价地质评价是低渗透储层评价的基础。
通过分析储层的沉积环境、岩性、物性、含油性等地质特征,确定储层的类型和分布规律,为后续的工程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2. 工程评价工程评价主要考虑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和增产措施等方面。
通过分析钻井成本、采收率、采油速度等工程指标,评估低渗透储层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效益。
3. 物理性质评价物理性质评价主要包括对储层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物理参数的评价。
通过实验室测试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获取储层的物理性质数据,为后续的流体力学分析和开发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4. 流动性能评价流动性能评价主要考虑储层的渗流规律和流体流动能力。
通过分析储层的渗流阻力、渗流速度等参数,评估储层的流动性能,为制定增产措施提供依据。
5. 经济评价经济评价是对低渗透储层开发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估。
通过计算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经济指标,评估低渗透储层开发的可行性及经济效益。
四、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篇二合同文本:当事人甲方: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当事人乙方: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鉴于甲方的需求,乙方同意就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双方本着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达成如下协议:一、合作内容及方式乙方应根据甲方的要求,对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储层地质特征分析;2. 储层物性参数评价;3. 储层渗流特性研究;4. 综合评价方法开发及应用。
1 区域简介作为一个受复杂断层影响的背斜构造,xx构造的形成的双重控制因素为早期基岩隆升和晚期冲断褶皱。
同时,由于受到主控断裂xn断裂影响,其构造形态为一个完整长轴背斜,相对简单。
xx气藏是在此构造背景上形成的断块气藏,其油气横向及纵向上的分布受构造位置、断裂展布及岩性的影响。
,按照油藏控制因素xx气藏可划为多种类型,主要为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
2 储层特征XX低饱和度气藏发育湖侵体系域的灰色、灰绿色及红色湖棚粉砂岩及泥岩,向上见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属高位体系域,其上部发育湖退体系域的三角洲相灰色砂岩—粉砂岩沉积。
2.1 储层岩性特征岩芯分析及薄片资料证实,XX低饱和度气藏岩性主要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泥质粉砂岩次之(见图1)。
图1 XX低饱和度气藏储层岩性特征分析图2.2 储层物性特征统计研究区目的层5口取心井165块样品物性分析数据,孔隙度主要分布在2.69%~23.4%之间,平均孔隙度15.6%(图2);统计的渗透率主要分布范围为0.01~298×10-3μm 2,平均为18mD;孔隙度与渗透率总体来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按照Sy/T 625-1997储层物性评价标准,XX低饱和度气藏储层属中孔低渗储层。
图2 XX低饱和度气藏储层孔隙度分布直方图2.3 电性特征xx气藏储层“四性特征”中的电性特征表现为:自然伽玛值明显低于围岩,自然电位较基值相比呈现明显负异常,同时井径曲线表现为明显的缩径特征;三孔隙度曲线表现为高声波时差值、高中子值、低密度值;同时,不同储层其感应电阻率响应特征也不同,表现为:气层感应电阻率为中高值,高于围岩深感应电阻率;水层感应电阻率呈低值,且明显低于围岩;气水同层感应电阻率介于油气层和水层之间,呈中低值。
3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储层四性关系研究是指对储集层的岩性、物性、电性与含油性特征及其相互间关系进行研究[1-2],此项工作是识别储层流体、计算储层参数的基础工作,也是正确建立测井解释模型的基础。
五、储层“四性”关系与电测油层的解释(一)、储层的“四性”关系储层的“四性”关系是指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与电性之间的关系。
沉积相是控制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的主要因素,电性是对其三者的综合反映,不同的沉积相带,决定了不同岩性、物性和含油性,并决定了不同的电性特征。
只有正确地认识岩性,准确地掌握沉积环境、沉积规律和所处的沉积相带,认清各种岩性在电测曲线上的反应,才能正确地认识它的物性和含油性,才能与电性特征进行有机的结合,正确地进行油水层判断,提高解释符合率和钻井成功率。
测井曲线能反映不同的岩性,尤其对储集层及其围岩有较强的识别能力。
南泥湾油田松700井区长4+5、长6储集层测井显示:自然电位曲线为负异常,自然伽玛低值,微电极两条曲线分开,声波时差曲线相对较低,而且比较稳定,电阻率曲线随含油性不同而变化。
泥岩表现为:自然电位为基线,自然伽玛高值,微电极两条曲线重合,声波时差曲线相对较高,且有波动,电阻率曲线表现为中-高阻。
过渡岩性的特征界于纯砂岩与泥岩之间。
储层的钙质夹层显示为,声波时差低值,自然伽玛低值,电阻率高值;而泥质、粉砂质夹层显示为,自然伽玛增高,电阻率增大。
普通视电阻率曲线的极大值对应高阻层底界面。
感应曲线及八侧向曲线在储集层由于侵入而分开,而在泥岩及致密层3条曲线较接近。
但是,由于该区大部分井采用清水泥浆,所以,井径曲线在渗透层曲线特征不明显,微电极曲线在渗透层特征不明显。
长4+5储层岩性致密,渗透率值比较集中,在渗透性较好的储层段,一般含油性较好。
长4+5油层组含油层的曲线特征比较明显,油、水层的特征总体上便于识别。
电阻率曲线是识别油水层最重要的曲线。
理论上来说,感应曲线因其在地层中的电流线是环状的,那么,地层的等效电阻是并联的,它比普通视电阻率曲线及侧向测井更能识别相对低阻的地层。
所以,一般最好用感应测井曲线识别油水层。
油层电阻率幅度大,含油段的储层电阻率是水层电阻率的1.5—4倍,深、浅探测幅度差小,含油层的深感应电阻率大致为50—150Ω•m。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年3月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第25卷第2期文章编号:1673-8217(2011)02-0033-03白狼城地区长2储层四性关系及有效厚度下限研究郑锐,刘林玉,李南星(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69)摘要:为提高目的层段油藏测井解释和有利区域预测的精度,利用砂岩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并结合测井资料对白狼城地区长2储层的四性关系进行研究,认为长2储层属于典型的中孔低渗油层;储层岩性主要为中-细粒长石砂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中等;储集空间以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岩性、物性的差异控制了储层油藏的富集程度,并确定了储层物性下限的标准:孔隙度为8%,渗透率为0.4310-3m2,电性下限电阻率为13m,声波时差为231s/m。
关键词:四性关系;有效厚度下限;长2储层;白狼城地区中图分类号:TE112.23文献标识码:A白狼城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的东北部,区域构造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地层倾角小于1,内部构造简单,局部具有差异压实形成的低幅度鼻状隆起。
研究区长2储层沉积模式主要是三角洲平原沉积,为曲流河河控平原亚相,沉积微相主要以河道砂坝、滩砂坝为主,少量的泛滥平原沉积[1]。
长2储层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等特点。
研究区内储层微观孔隙类型多样,结构复杂,储集性能相差悬殊;宏观上则表现为孔隙度、渗透率分布范围宽,孔隙关系复杂,高孔低渗、低孔高渗、低孔低渗并存,流动层带复杂的特点[2-3]。
因此研究该区低渗透储层四性关系及划分有效厚度,对研究区的有利区域预测及以后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区长2储层四性特征研究1.1储层岩性特征岩心数据分析表明,研究区长2储层岩石类型单一,基本上为长石含量较高的中-细粒长石砂岩,砂岩粒径为0.2~0.4mm,分选中等,次棱角-次圆状,点-线接触,以点接触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