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体外标记免疫分析的临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28.05 MB
- 文档页数:106
核医学27反射性核素的制备三大类:核反应堆制备,医用回旋加速器制备,放射性核素发生器制备28.物理半衰期:在单一的放射性核素衰变过程中,放射性活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放射性核素的一个重要特征参数。
29什么是生物半衰期:指进入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经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30.1合成代谢,细胞吞噬,循环通路,选择性摄取,选择性排泄,通透弥散,细胞拦截,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特异性结合14.放射性核素示踪计数:是以放射性核素或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探测器检测示踪剂分子的行踪,研究被标记物在生物体系或外界环境中分布状态或变化规律的技术9.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核衰变次数,反映放射性强弱的物理量。
1.核医学:是一门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的学3.炸面圈:骨显像时病灶中心显像剂分布减少,病灶周围显像剂增高呈环形的影像表现。
多见于股骨头缺血坏死。
是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亲骨性显像剂引入体内,该类显像剂可以与骨组织内的无机盐和有机质紧密结合,在体外通过核医学成像仪器显示显像剂在骨骼系统内的分布,获得骨骼系统的影像。
13.超级骨显像:某些累计全身的骨代谢性病变,呈现显像剂在全身骨骼积聚异常增高,被称为超级骨显像或过度显像,1.正常典型肾图的三段的名称及生理意义是什么?名称:a段放射性出现段;b段示踪剂聚集段c段排泄段生理意义:a段静脉注射示踪剂后10s左右肾图急剧上升段。
此段为血管段,时间短,约30s反映肾动态的血流灌注相;b段:a段之后的斜行上升段,3-5min 达到高峰,其上升斜率和高度与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取、分泌功能有关。
反映肾皮质功能与肾小管功能;c段:b段之后的下降率与b段上升斜率相近,下降至峰值一半的时间小于8min。
为示踪剂经肾集合系统排入膀胱的过程,主要反映上尿路的通畅情况和尿流量多少有关1.核医学:是一门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的学科2.核医学特点:①高灵敏度②方法简便、准确③合乎生理条件④定性、定量、定位研究的相结合⑤专业技术性强3.核医学显像:①功能性显像②无创性检查③图像融合④解剖分辨力低4.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相同,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8.半衰期:放射性核素数量因衰变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9.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核衰变次数,反映放射性强弱的物理量。
核医学科 --- 一个让肿瘤病变无处遁形的科室?发布时间:2023-03-02T11:04:52.956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0月20期作者:罗利华[导读]核医学科 --- 一个让肿瘤病变无处遁形的科室?罗利华(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雅安625000)一听到核医学,许多人都会感到陌生,尤其一个“核”字让人联想到核武器或者核辐射等等......但是实际上,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学科。
它是一个集影像、治疗、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核医学科作为一门前沿学科,有着微创、精准、安全的优势,在临床某些疾病的诊治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特别是在某些肿瘤的早期诊断、分期、疗效评估、个体化治疗决策的制定等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此,本文笔者将带领大家一起来探寻核医学在诊治肿瘤相关疾病中的独特“硬核”之处。
一、什么是核医学?核医学是利用核素及其标志物进行临床诊断、疾病治疗及生物研究的一门学科,是核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特点可用“分子、靶向”来概括,即核医学的主要内容为放射性核素分子水平的靶向显像诊断,放射性核素分子水平的靶向治疗,利用放射性核素靶向、灵敏的特点进行医学研究。
(一)放射性核素显像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有超声、CT、MRI等,这类影像学技术虽然对于人体脏器或组织解剖形态学变化有着较高的分辨率,但对各个脏器的功能代谢情况远不如放射性核素显像那样直接、明了。
因为放射性核素显像是利用放射性药物能选择性的分布于特定的器官或病变组织的特点,将放射性药物引入患者体内,在体外描记放射性药物在体内分布的方法。
经计算机重建处理为三维图像,根据需要获得脏器的水平切面、冠状切面、矢状切面或任一角度的体层影像,兼顾平面、动态、断层和全身显像的功能。
各个脏器或组织的功能情况由摄取放射性药物多少来反应,从而精确的判断其真实的功能状况。
根据引入患者体内的放射性药物所释放出的射线的不同,核素显像又可以分为PET/CT和SPECT/CT。
核医学知识总结一、核医学基本概念核医学是一门利用核技术来研究生物和医学问题的科学。
它涉及到核辐射、放射性核素、核素标记化合物以及相关的仪器和测量技术。
核医学在临床诊断、治疗和科研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核辐射与防护核辐射是指原子核在发生衰变时释放出的能量。
核辐射可以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类。
在核医学中,主要涉及的是电离辐射,它可以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因此,在核医学实践中,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确保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三、放射性核素与标记化合物放射性核素是指具有不稳定原子核的元素,它们能够自发地释放出射线。
在核医学中,放射性核素可以用于显像、功能研究、体外分析和治疗等多种应用。
标记化合物是指将放射性核素标记到特定的化合物上,使其具有放射性,以便进行测量和分析。
四、核医学成像技术核医学成像技术是指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通过相应的仪器和测量技术,获得生物体内的图像。
目前常用的核医学成像技术包括SPECT、PET和PET/CT等。
这些技术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体进行无创、无痛、无损的检测,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核素显像与功能研究核素显像是核医学中的一种重要应用,它可以用于显示生物体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显像剂,利用相应的成像技术,可以获得器官或组织的图像,进而了解其功能状态。
核素显像在心血管、神经、肿瘤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六、体外分析技术体外分析技术是指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通过测量其放射性强度,来分析生物体内的成分或生理过程。
体外分析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定量准确等优点。
常用的体外分析技术包括放射免疫分析、受体结合试验等,它们在临床诊断和科研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七、放射性药物与治疗放射性药物是指将放射性核素标记到特定的药物上,使其具有治疗作用。
放射性药物可以用于治疗肿瘤等疾病,通过射线的作用,破坏病变组织或抑制其生长。
AFP、PIVKA-Ⅱ、Ferritin联合应用在肝癌诊断及疗效监测中的效能评价倪凯茹;高晨慧;颜士健;洪智慧【期刊名称】《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年(卷),期】2024(31)3【摘要】目的评价单独及联合应用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铁蛋白(Ferritin)指标在肝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效能。
方法回顾性分析10个月内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医学科就诊的体检、门诊、住院患者的AFP、PIVKA-Ⅱ、Ferritin检测数值,按照临床诊断信息分为健康体检组(74例)、肝炎肝囊肿组(63例)、肝硬化组(40例)、腺瘤增生组(76例)及肝癌组(788例),比较各指标在各肝相关分组中的表达水平差异。
通过Passing-Bablok回归性分析及Kappa分析评价AFP与PIVKA-Ⅱ的应用特性。
通过ROC曲线及Kappa分析比较各指标单独及联合应用在诊断肝恶性肿瘤的效能。
比较各指标对肝恶性肿瘤预后的评估价值。
结果3指标在各分组中的表达差异明显,AFP在健康人群阳性检出率为4.05%,在肝癌组阳性检出率为57.61%;PIVKA-Ⅱ在健康体检组阳性检出率为4.05%,在肝癌组阳性检出率为64.47%;Ferritin在健康体检组阳性检出率为12.16%,在肝癌组阳性检出率为34.90%。
分析AFP与PIVKA-Ⅱ指标相关性,Y=0.0786 X+1.5675,线性度偏差显著;一致性分析,Kappa值为0.381,一致性一般。
多指标联合应用在肝癌组的诊断效能高于单一指标,ROC曲线下面积为0.802,在腺瘤增生+肝癌组中诊断的ROC 曲线下面积为0.771;在肝癌诊断中,AFP、Ferritin、PIVKA-Ⅱ3项联检的灵敏度为88.96%,特异性为80.24%,高于单项目检测的灵敏度,在良恶性肿瘤诊断中,3项联检的灵敏度为82.52%,特异性为78.53%。
3指标在肝癌治疗前后差异明显,AFP在治疗前后中位数由4.11ng/mL下调至3.2ng/mL,Ferritin在治疗前后中位数由244ng/mL下调至223ng/mL,PIVKA-Ⅱ在治疗前后中位数由161mIU/mL下调至24.78mIU/mL;秩和检验分析治疗前后数值差异,AFP:P<0.0247;Ferritin:P<0.4842;PIVKA-Ⅱ:P<0.0001,AFP、PIVKA-Ⅱ指标变化有更强的临床一致性和预后指导价值。
核医学考试试题一、单选题(25 题 1 分/题)B1 关于核医学内容不正确的是:ASPECT 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B 核医学不能进行体外检测CPET 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D 核医学可以治疗疾病E99m Tc是常用的放射性药物B2 脏器功能测定、脏器显像以及体外放射分析等其共同原理是:A 动态分布原理B 射线能使物质感光的原理C 稀释法原理D 物质转化原理E 示踪技术的原理E3 图像融合的主要目的是A 判断病灶大小和形态B 病灶区解剖密度的变化C 病灶区解剖形态的变化D 提高病灶的分辨率E 帮助病灶的定位C4 体内射线测量通常测量A α粒子B β粒子C γ粒子D β +粒子E 中子C5 核医学射线测量探头中通常包括A 射线探测器和脉冲幅度分析器B 自动控制和显示系统C 、射线探测器和前置放大器D 前置放大器和脉冲幅度分析器E 脉冲幅度分析器和计数率D6 1uci 表示A、每秒 3.7×1010次核衰变B、每秒 3.7× 107次核衰变C、每秒 3.7× 105次核衰变 D 、每秒 3.7× 104 次核衰变E、每秒 3.7×103次核衰变B7 决定放射性核素有效半衰因素是A 粒子的射程B 物理半衰期和生物半衰期C 淋洗时间间隔D 断层重建方式E 测量系统的分辨时间C 低能通用高分辨率准直器D 、针孔准直器E 任意B9 放射性核素肝胶体显像病人准备包括A 清洁口腔B 无需任何特殊准备C 空腹过夜D 隔夜灌肠E 术前饮水E10 哪项描述肾静态显像原理是不正确的A 肾静态显像的显像剂为99m Tc(Ⅲ)二羟丁二酸B DMSA 主要聚集在肾皮质,注药后10 分钟肾摄取达高峰C 在1h 肾摄取血中DMSA 的4%-8% ,其中50%固定在肾皮质D 静脉注射1h 后,12%DMSA 滞留于肾皮质内并保留较长时间,30%-45% 排出体外E 注药后3-4h 进行显像,以避免显像剂中排泄快的那一部分在肾盏肾盂和集合管内的放射性对皮质显影的干扰B11 肾图 a 段描述正确的是A a 段为聚集段,即静脉注射示踪剂后急剧上升段Ba 段为出现段,此段放射性主要来自肾外血床,80%来自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摄取,它的高度一定程度上反映肾血流灌注量C、a段为排泄段D、此段放射性主要来自肾内血床E、10%来自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摄取C12 临床上为鉴别瘤治疗的疤痕与肿瘤复发病灶,最为有效的方法是:A X-CT BMRI C 18F-FDG PETD 常规X 线摄片E 超声检查D13 哪种显像剂可用于肾上腺髓质显像A131I –马尿酸B、131I –氨基酸 C 、131I -6-胆固醇D、131I –MIBGE、131I- HIPC14 心肌灌注显像极坐标靶心图,是根据下列那种图像制成: A 垂直长轴图像 B 水平长轴图像C 短轴断层图像D 冠状断层图像E LAO30-45D15 淋巴显像目前最常用的放射性药物A 99m Tc-硫胶体B 99m Tc-HASC 99m Tc-脂质体D 9、9m Tc-右旋糖酐E 99m Tc-植酸钠D16 关于耻骨下方位骨显像描述正确的是A 疑有尾骨病变B 使用针孔准直器C 患者取仰卧位D 探头置于检查床下方E 双腿并拢,脚尖相对D17 显像剂在病变组织内的摄取明显低于周围正常组织,此种显像是:A动态显像B、早期显像C阳性显像 D 阴性显像E 平面显像C18 131I 治疗甲亢确定剂量时,哪项是应考虑增加剂量的因素A 病程短B 未经任何治疗C 结节性甲状腺肿D Graves 病E 年龄小B19 下列哪项是诊断尿路梗阻的依据:A 肾脏指数>45%B 半排时间>8 分钟C 峰时<4.5D 峰值差<30%E 分浓缩率<6%D20 骨肿瘤病灶浓聚放射性药物153Sm-ED TMP 的机理是A 抗原抗体反B 配体受体结合C 肿瘤细胞特异摄取D 病灶部位骨代谢活跃形成的放射性药物浓聚E 放射性药物是肿瘤细胞的代谢底物A21 对于患者的防护,核医学技术人员最关心的是A 实践的正当性与防护的最优化B 患者的年龄与体质C 配合医生做好核医学诊断和治疗D 职业人员的受照剂量E 、放射性废物的收集管理A22 18F-FDG 的显像示病灶局部葡萄糖代谢率增高可能是A 脑瘤复发或残留B 、瘢痕组织C 、放疗效果良好D 、化疗效果良好E 、肿瘤坏死C23 门控心血池显像时,应用下列那种显像剂图像质量最好:A 体内法标记RBCB 混合法标记RBC C 体外法标记RBCD 99m Tc –HAS E、99m Tc -DTPAE 放射性药物的放化纯度C24 “弹丸”注射的正确描述是A 、“弹丸”不要求特定剂量下体积不超过1mlB 、“弹丸”要求特定剂量下体积随意C、“弹丸”要求特定剂量下体积不超过1mlD 、“弹丸”要求大剂量下体积尽可能超过1mlE 、“弹丸”要求特定剂量下体积尽可能大D25 静脉注射肝胆显像剂被肝的何种细胞吸收:A、肝巨噬细胞B、胆管细胞 C 血管上皮细胞D、肝细胞E、转移性肿瘤细胞核医学试题D 1. 下列核素中,哪一种不发射β射线?A.I-131B.P-32C.Au-198D.Tc-99mA2. 放射性核素衰变衰变的速度取决于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