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返璞归真之旅论文:返璞归真之旅芳菲四月,我们感受着古都南京细腻丰盈的人文气息,走进依旧古朴典雅的东南大学,参加第12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对于我们每一位与会者来说,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幸福。
走近经典,亲近名师。
名师的课堂,让我们体会到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名师的教学理念,更为曾经迷茫的我们指明了方向。
那就是:语文教学要回归自然和简单,语文教学要走向平实,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一、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堂:“读”领风骚语文教学方法,一直是花样百出,争议不断,在如此纷繁的语文环境里,铅华洗尽,返璞归真,追求本色,那就是语文课仍然要体现的——以读为主。
朗读教学一直是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蕃茄太阳》,为我们演绎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教学真谛。
在朴素无华的教学中,“读”是贯穿于整堂课的灵魂。
课堂教学中,于老师始终渗透着这样一种理念:“读书要学会欣赏,慢慢读,书里有无限风光。
”是啊,慢慢读,才能静心面对眼前文本,才能深刻领悟作者意图,才能细细品味语句玄妙。
于老师按照行文顺序指导学生默读、范读、个别读、齐读……一步步引领孩子读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镜头一:慢慢读,读出“灰色的大楼”、“灰暗无比的心情”,连用两个“灰”之妙。
镜头二:慢慢读,悟出“明明的笑”是天真无邪的笑;“妈妈的笑”是心底隐隐作痛的笑。
镜头三:慢慢读,品出引号背后的含义。
第一处是明明的笑给了“我”光明、希望、温暖……第二处是明明的爱心,正是有了爱的传递,人类才有了文明。
是啊,慢慢读,才可品出内涵,品出情感;慢慢读,才是善待学生,给学生时间空间。
让我们铭记于老师的“读书要学会欣赏,慢慢读,书里有无限风光”的谆谆教诲,带着孩子们一路读去,感受文字里的无限风光。
二、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堂,以读促写返璞归真,追求本色语文,提倡语文味的课堂。
简言之,那就是语文应该在课堂上多朗读,借课文教孩子说话,写话。
让语文课反璞归真作者:何红来源:《文理导航·教师论坛》2012年第10期“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沉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细细揣摩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韵味十足。
嚼之,眼前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解开我从教11年来的最大困惑: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总觉语文课越上越难上,越上越不会上了。
课上抓了朗读训练,却涉嫌不重视语言文字训练;抓重点词语品读理解,却抱怨丢了语文教学的“根”——朗读;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以学定教,难逃弱化教师主导作用的指责等等。
对语文课赋予太多的外壳,开掘得太远,增容得太多,使语文教学变得臃肿,弄得学生头晕目眩,语文味变少了。
语文课堂不正像郑板桥画竹一样必须“冗沉削尽留清瘦”;语文教学要减“胖”;要返璞归真;要简简单单地教,上出地地道道的“语文味”吗?一、删繁就简——净化课堂目标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要完成语文任务,语文课必须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地结合起来,仍然需要有“语文味儿”。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课堂目标。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
”同样的道理,语文课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删繁就简三秋树”,达到课堂目标最优化。
首先,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简化目标,抓住关键,训练重点。
如教学《荷花》一课,文质兼美,文中的优美词句需要理解,但文章中有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如果词句过细咬嚼,那就如同将一朵含苞欲放、充满活力的“荷花”,一片一片摘下,最终弄得瓣离花碎,留下遗憾。
课上要做的是将更多的功夫花在朗读上,通过品读、评读、个性化朗读等方式,靠读感悟文章的美,借读领悟语言的魅力,达到读懂“荷花”,嗅出“花香”。
其次,根据年龄特点,扎实训练年段培养目标。
同样是课文的学习,不同年段的课堂教学方式、训练侧重点大不相同。
低年级学文重在鼓励美读课文,少些零碎评价与分析;中年级学文重在读通读懂课文,初步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而高年级学文不但要读懂学会文章,而且能初步感悟语文博大的内涵和丰富的美感,以实现“举一反三”、厚积薄发。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更具“语文味”何谓语文?语文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完美统一的学科。
新课程改革为小学语文赋予了更精彩的内容和更丰富的内涵。
语文教学改革为小学语文课堂吹来了清新之风、创新之风,但是在增强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性和功能性的同时,不能忘记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学习语文。
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提出“把语文还给语文”,这正是在提醒我们应回归语文的本真,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儿”呢?下面谈谈我的认识:一、注重实质、简化课堂——“备”出语文味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
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
因此,课前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只设计出主要的教学步骤、训练方法和主干性提问,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
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匆匆》一课,只设计了“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三个大的教学步骤。
这些大步骤之间的细部处理,则以学生的反馈情况灵活处理:学生缺少什么给什么,不懂什么讲什么,不会什么教什么……这就是“以学定教”,这就是“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学情,驾驭学生的思维动态,而不是“驾驭教案”。
二、以读为本、情理交融——“读”出语文味崔峦老师曾说,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
在课堂中“读”出语文味也是我们语文课堂的着力点之一,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读把学生引入“有滋有味”的读书境地,让学生在或诵或吟中,口随心动,心醉文中,文在口中,达到文境、心境、意境浑然一体。
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
如笔者所听《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描写园子的重点语句,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文章的主旨——“自由”,然后教师又让学生把“自由”送回文章再读;当学生对自由有了更直接的体会后,教师又回过头来引读第13小节,在情感层层递进的引读中,学生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感受到祖父的爱,从而深刻的领会到对作者来说,这不是普通的菜园子,而是一个爱的天地,一个温馨的家园,一个自由的世界。
返璞归真回归本色古人云:“能读千赋,则能为文。
”可见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智能,提高教学效率,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进行有效教学、形成高效课堂。
那如何实现理想的高效阅读课堂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与认识。
一、返璞归真,构建简约课堂。
崔峦先生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大道至简”,阅读课堂旨在删繁就简,“清洗”冗繁的阅读课堂,彰显简约之美。
简约,就是要回归宁静,实中求活,活中求变,变中求新;简约,就是要少一些课件翻飞、视频播放,除去粉饰与花哨,留足时间让学生诵读、品味、思索、想象、揣摩、推敲、讨论、动笔,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认识。
1、目标要简明──简明而不失品位,整合“三维目标”。
简明的教学目标,是实现简朴课堂的保证。
如果把课堂比作一条船,简明的目标就是精确的航向,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课堂教学时用简明的教学目标做向导,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引领学生步步前行。
阅读课堂教学最忌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似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聚焦“三个维度”和阶段目标,依据文本特点和单元训练重点,拟定简明的教学目标,彻底解决一两个阶段目标。
2、内容要简约──简约而不失精彩,精选“核心知识”。
简约的教学内容,是实现简朴课堂的关键。
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学生学习的精力是有限的。
因此,精选简约的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之前必须深入研读课标、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吃透学生,锁定学生需要什么知识。
瞄准课文的特点、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以便做到“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比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教学伊始引导学生聚焦“奚落”一词切入学习;理解“奚落”后,围绕“怎样奚落”和“怎样对待奚落”研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明白“奚落”的含义,领悟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
教学实践新课程NEW CURRICULUM《战国策·齐策四》君子曰:“触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返璞归真,指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新课标强调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一、语文课存在的误区1.语文课程有育人的功能,但不等同于政治课、思想课,它是通过一篇篇生动优美的篇章给人以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
2.语文课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课标此点要求不等同于学生随意地解读文本。
公开课、展示课似乎没有小组合作就不完整,几乎都有一个讨论交流的过程,难道所有的篇章都非得共同合作才能体会文中的情感和作者“对话”吗?恐怕未必吧,设置此环节更多的是想和新课标的理念贴合,这节课学生参与度高,都“动”起来了,但实际效果就比学生自己思考探究好吗,我看得打个问号。
3.信息技术手段引入课堂带来了便利,扩展了信息容量,但它只应作为辅助手段,而不应成为主角,教师不能沦为多媒体的演示员。
二、语文课堂要返璞归真10年的一线教学让我感到语文课应“去尽繁华见真淳”,回归文本,讲出“语文味”。
语文教师要去掉那些华丽的装饰,引领学生感悟语言的美,让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形成共鸣。
1.重视语文学科特点。
语文是感性的,最终落实到情感。
它通过感性、想象化的方式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
而品读是还原作者情感的一种方式,学生“读”的能力要充分挖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讲授的要求是对鉴赏诗歌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语文课更应该返璞归真
语文教学必须返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
怎样简单呢?
以本为本,让语文书活生生。
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学法。
朗读是一种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语文课必须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朗读时间,这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新课程对不同年段的小学生朗读的共同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想上出语文味,就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读文本,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课堂上只有充满了琅琅的读书声,才会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第一次,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第二次,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同时提出了“三读”的要求,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全文”;第三次,让学生拿着笔读,读读画画,画出读懂的或不懂的地方;第四次,是展示读,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这次花费的时间最长,每个学生读完后,老师都要引导学生找一找值得学习的地方、说一说需要帮助的地方。
将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学生阅读文本上,这样引导学生扎扎实实读文本的课堂,会没有“语文味”吗?
此外,我认为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扎扎实实读文本外,还应该要求学生有选择的背诵课文,背诵精彩句段,背诵精彩篇章。
在课外,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背诵课外书籍上的精彩部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积累习惯。
返璞归真——追求语文本色发表时间:2011-08-03T15:14:33.467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第38期供稿作者:田华兴[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有些课堂已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色,成了教师哗众取宠的舞台,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四川南部中学田华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有些课堂已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色,成了教师哗众取宠的舞台,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使语文教学错位、变形、变味、变质。
在课改实施中,究竟该如何去教语文?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发自内心的困惑。
“一切伟大的真理、伟大的训诫,其实都是最容易明白的;一切好的学习方法,其实都是常规的。
”本色语文就是立足于文本的言语,符合学生的认知,营造良好的言语氛围,引导学生咀嚼感知言语,激活学生认知的体验,生成学生的言语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看来语文教学应该正本清源、返璞归真,还它的本来面目。
一、固本强“基”,凸现语文课堂的平实美语文课堂我们提倡固本强“基”,这是由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所决定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利用这些能力进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
在一次“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主题培训学习中,听了一位专家执教的《孔乙己》,就见识了一节本色的阅读课,它的本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本色导入这位老师的导入方式简洁实用,没有渲染的语言,没有翻新的花样,就是根据授课时天气环境、场景、教室氛围,结合所要讲的课文内容,用巧妙的语言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当时,时值深秋,天气有点冷,他走上讲台发现下面不太安静,于是说:“同学们,遇冷,人们常用添加衣服、烤火、喝热汤或饮酒等方式来暖身子。
近百年前,也是这样的秋后,有一残疾人来酒店喝酒。
他是为了御寒吗?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他以前是什么样子?他以后又会怎样?其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
返璞归真,上好“真味”语文作者:俞妍玉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7年第3期【摘要】语文教学绝不是光有华丽的形式就可以了,如果没有真切、动人的内容,无论多么热闹,注定也是无效的。
小学语文教学要去掉无用的包装,返璞归真,做到真实、务实、踏实。
通过斟酌词句、领悟情感、迁移拓展等方式,让整个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关键词】小学语文返璞归真真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本是我们用来形容文学语言的,现在我以此来表达我对真味语文课堂的理解,那就是去除杂质,坚守根本,返璞归真。
基于此,我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会从文本的需要出发来决定教学的方式,不会让形式凌驾于内容之上,更不会为了哗众取宠而故弄玄虚。
从文本出发,让学生细细品读、反复揣摩、比较,直至能表达自己的个性见解,自然生成新的创意,体会语文学习的充实和快乐。
一、斟酌词句,比较揣摩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旨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修养。
可是,我们却让语文学科背上了太多的负累,让教学变得华而不实,让课堂变得心浮气躁。
现在,我们要让语文教学回归真实、平和,让学生真的思考、真的感悟、真的书写。
在课堂教学中,我会以语言为核心,让学生静读文本,斟酌词句,在比较揣摩中,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体会语言的精髓和真谛。
在《虎门销烟》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观看电影片段、静读文本、疏通大意后,开始品析词句。
我问他们能不能把“沸腾”一词替换为“热闹”?学生们思考后说,不可以,因为“沸腾”这个词的程度更重,表示广州人民全都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场面异常热闹。
这一天就是林则徐销烟的那天,“浩浩荡荡的人流,从四面八方向虎门滩涌去”,我让大家揣摩划线词语的内涵。
经过一番斟酌,学生的小手举起来了,有的说:浩浩荡荡形容人员之多,四面八方则形容范围之广。
还有的说:浩浩荡荡说明人群川流不息,且很有气势;四面八方则说明销烟事件惊动了各个地方的人,影响很大。
返璞归真教语文读后感一开篇,我就感觉像是被拉进了一个充满语文味儿的小世界。
这里面讲的那些教学方法啊,不像那些高大上、让人云里雾里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干货”。
书里强调语文要回归本真,这可太对我的胃口了。
就像我们平时吃饭,山珍海味吃多了,还是觉得家常菜最香。
语文教学也是一样,那些花里胡哨的形式搞多了,反而忘了语文最基本的东西。
以前老觉得语文嘛,就是讲讲课文、分析分析段落大意,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语文的“根”。
作者提到的在教学中注重文字的魅力,真的让我感触很深。
文字这东西,就像一个个小精灵,组合起来就能创造出奇妙的魔法。
现在好多语文课堂,都把重点放在一些表面的东西上,忽略了文字本身的美。
我就想起我上学的时候,老师要是能像书里说的那样,带着我们去细细品味一个字、一个词的韵味,那语文课得多有趣啊。
而且啊,书里关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部分,也让我忍不住点头。
就像放羊一样,老师不能老是牵着学生走,得让他们自己去广阔的阅读草原上撒欢儿。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去读书。
我想象着要是我是老师,按照书里的方法,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书中的宝藏,那教室里得多热闹,大家分享自己读书心得的时候,肯定像一群小麻雀叽叽喳喳,充满生机。
再说说作文教学这一块。
以前我觉得教作文是个老大难,学生们不是没话说,就是写得干巴巴的。
这本书就像是给我开了个窍,原来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得先让他们有生活的体验,有真情实感。
不能老是让他们在那儿凭空想象,就像让一个没见过大海的人描写大海的壮阔,那肯定写不好。
得让学生们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打动人。
不过呢,这本书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有些地方感觉理论性还是稍微强了一点,读起来有点费脑子。
但这就像吃苹果,偶尔吃到一点果核,也不影响整体的美味。
读完这本书,我就像被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
要是以后我有机会教语文,或者给身边的孩子讲讲语文知识,我肯定会把书里这些返璞归真的方法用上。
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异彩纷呈,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但透过“热闹”的表面,我们却看到了这背后的另一种浮躁与迷失:许多老师因缺乏对语文课应有的认识,将语文课上成了泛泛之谈的“感悟课”,或是忘却文本的“品德课”,甚至被异化为音乐、美术等的“杂烩课”。
课堂变得越来越热闹了,但让学生感受到的“语文味”却越来越淡了。
许多语文课失却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语文味”的提倡,正是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
那么,何为“语文味”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不脱离“语言”和“言语”之核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紧扣文本,品析语言,体会情感,美读课文,由内及外,逐步积累运用语言,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语言学习。
在语文课堂中,“语文味”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表现在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之中
在许多公开课上,我们往往看到许多教师重视阅读分析,却往往忽视字词教学,其实,字、词、句、段、篇,是阅读教学体系中永恒不变的主旋律。
在一篇文章中,它们互相依存,整体关联,没有谁可以孤悬于文本之外,成为一个超越文本之外的独立教学体。
字词教学因其特殊的基础性,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承担着奠基石的角色。
阅读教学由它始发,并由它贯穿起句段篇的教学。
可以说,若没有扎实的字词教学,随后展开的阅读教学将可能成为空中阁、水中花。
如我执教《坐井观天》一课,学生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有三个:
“井沿”、“大话”和“无边无际”。
首先我在黑板上画一口井,让学生帮小鸟落在井沿上——把小鸟的贴图贴上;学生借助图画就理解了“井沿”;再理解“大话”就是“骗人的话”,就是“与事实严重不符的话”,最后联系上文的“飞了一百多里”,并和“不过井口那么大”进行比较,认识到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这句话。
在引导学生理解“无边无际”时,我是这么做的——谁能说说“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除了天无边无际,还有什么也是无边无际?你能用“无边无际”说话吗?然后拓展思维:出示雄鹰在蓝天飞翔、轮船在大海航行、骏马在草原奔驰、骆驼在沙漠行走、杨利伟坐在宇宙飞船里在太空遨游等图片,再让学生结合图片的内容,用“无边无际”或“一望无际”来说话,看谁说得精彩;接着又进一步伸延出示:无缘无故、无穷无尽、无影无踪、无依无靠……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词的意思,积累下来。
这样从理解,到应用,到拓展,再到积累,体现了过程和方法,融入了情感。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理解由肤浅到深入,由单一到丰富,语言运用由模糊到准确,由简单到具体生动。
学生心中有了生命,思维自然就“活”了起来。
二、表现在有特色的语言学习中
新课程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绝大多数语言规范、优美,很有表达特色。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自己要有一双慧眼,抓住课文中的精华句段,即很有“文味儿”的句段,引导学生品读赏析。
这些句段或词句精湛,或文思兼优,或内容深邃, 虽然有一定深度和难度,但恰是这样的句段,学生读起来才会感到有味道、喜品赏,不会像
喝白水那样淡而无味。
语文课堂也正是因为有了品词析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
1、联系上下文品析。
语文中的字、词、句的情感总是统一在一起的,而不是孤立的。
就字说字、就句论句那是表面的理解,会显得很肤浅。
因为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等存在于上下文中。
因此,联系上下文是品词赏句的一个好方法。
如我执教《葡萄沟》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好“五光十色”这个词语,我引导学生通过透过茂密的枝叶你发现了什么?一串串的葡萄真
吸引人,课文中用了一个优美的句子来描写出来,令人垂涎三尺,看看谁能找出来?“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颜色又多又美,这就是课文所说的五光十色……等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不但懂得了联系上下文的句子,理解了“五光十色”,还品读出了美的味道。
2、对比品析。
在比较中的品词赏句是我们常做的一个方法,因为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语文味才能得以体现。
如执教《荷花》一课,我对“白荷花在这些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作出了多元解读,以此活化了教材,最后总结出作者不用“长”、“伸”、“钻”,“露”、“探”等等而用“冒”的绝妙之处。
经过这一对比品析,浓浓的“语文味”就冒出来了。
3、想象中品析。
我们的课文本身就有一个特点:意象性特强,
总会留下空间给人以想象。
通过想象可以化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可以使深奥难懂的内容显得通俗易懂,令人回味无穷。
如我执教《坐井观天》时,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小鸟飞过哪些地方,还设计了一些简单的语言训练,如:“小鸟飞过了,它看见了。
”孩子们想象力非常丰富,说出来的答案超出我意料之外,如有学生说:“小鸟飞过了蓝蓝的大海,它看见了一艘艘正待出发的军舰。
”又如有学生说:“小鸟飞过了繁华的闹市,它看见了一幢幢高高的楼房。
”……通过想象中品析,把课文中的“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这句填充得更丰富,更具内涵。
三、表现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
叶老曾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须美读。
”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许多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鼓励学生“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
特别对低中段的学生,他们本来就不知怎么读,听了老师的话,就更糊涂了,于是乱读一通。
这样,非但起不到指导的作用,更会导致学生朗读能力的退化。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作者情感之美,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美、创造美。
读是最古老也是最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一定要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通过学生朗读、集体评价、教师范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品味揣摩、感悟文本的基础上美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意、情、味。
这样不仅切切实实地提高了
学生的朗读水平,更有助于学生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还能将规范的课本语言据为己有,进而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加以运用。
四、表现在让学生说和写的过程中
说,口头表达;写,书面表达。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适当的写能提高说的效果,使口头表达更具体,更完善。
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能做到说写结合,使说写能力和谐地发展,语文课堂自然会散发出甘醇的味道。
如我执教《荷花》一课,就着意于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
在荷花描写这个环节中,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一池不一样的荷花,感受荷花的美,再带着美的感受诵读,最后进行语言的模仿练习,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都能仿写这一段,写出自己喜欢的花的不同美态。
在语文课堂上安排适度的小练笔,或是仿写句子,或是仿写段落,或是想象补空,或是拓展延伸,既检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蕴涵和情感内涵的理解程度,“还原”了课文语言所描绘的原貌,还能对学生进行想象、表达、体悟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个过程,从形式到目标,都紧扣“语文”这一中心,彰显出浓厚的语文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