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 格式:doc
- 大小:10.60 KB
- 文档页数:4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作者:朱霄来源:《中国教师》2014年第04期“语文味”指的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地通过多种方式,例如情感熏陶、文字鉴赏、写作表达等,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提高。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通过尝试以下几种方法,让小学语文课堂散发浓浓的语文味。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想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语文味”,需要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具体的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从语言和人本内涵两方面,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1.品读语文语言语文是关于语言的学科,具有语言化的本质特点。
例如,议论文的语言十分严谨,而诗歌的语言却特别优美动人。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大好时机,通过对语言的深入挖掘,可以有效增强课堂的“语文味”。
所以,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带领学生一起细细品读教材中优美的语言,并从中体味到浓郁的“语文味”。
例如,教师在讲授记叙文的时候,要注意告诉学生,作者所描述的事物、人物和情节都是实际生活的艺术再现,而各种抒情片段也都是源自于真实生活中人们的情感流露等,并积极地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感来回顾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教学内容,思考生活和语文的联系。
2.分析文本内涵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不仅要对文章的表层语言文字进行分析,还要对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语文味”的所在。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字的了解,思考作者想要通过文字表达的深层思想。
只有透过文字了解文本内涵,才更能增加课堂的“语文味”。
二、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为了打造出散发着浓浓语文味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要注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具体的教学方法,以保证具体课堂教学富有语文特色,高效科学。
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朗读和实际联系两方面予以实践。
1.通过朗读提高课堂的韵味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示范性阅读,并鼓励学生采取分组朗读和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
反璞归真,让课堂充满“语文味”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老师的教法不断创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
但热闹背后,欠缺语文味:老师只注意课件的大量运用,没有注意它的实效性,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思考、探究的实践时间;只注意问题的结论,没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老师讲的多,学生读、悟的少。
这样,语文课堂变味,课堂效率下降,令人担忧。
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呢”?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积累了点滴经验。
一、净化语文课堂,回归“语文味”要净化语文课堂教学,就要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
究竟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或不是它的“特性”或“特点”,比如,德育、审美教育、创造教育、思维培育等教育内容,以及思维训练、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知识的传授。
如果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那一种课,都与语文味背道而驰,或者说不是我们提倡的语文味。
有位老师在教《看云识天气》一文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天气知识的认识上,这就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
其实,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形象,富有韵律美,极具画面感。
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句等修辞手法,生动地说明了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如: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师,像奔马……”等。
如果执教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语言的感悟上。
借助文本的语言材料,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感知美趣;引导他们去理解,化抽象为具象,并适时归纳这些语言的作用;让学生自由朗读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在朗读中体会出语文味;试着背诵、抄写积累这些语句;把收集到的有关天气的谚语,进行交流。
那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已尽在其中了。
二、利用作品激发情感,营造浓浓的语文味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那些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是饱蘸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乃至生命。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字理解能力的重要场所,但有时候语文课堂显得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
为了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教师应该采取一些策略和方法,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入手,创造一个富有兴趣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学习环境。
首先,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需要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可以通过精心挑选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此外,可以安排一些有趣的文言文阅读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同时,可以加入一些新颖的题材或热门话题,结合时事和学生的兴趣,使课堂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可以利用电子辞典、学习软件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和知识。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乐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性的练习和游戏,如语文知识竞赛、剧本创作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和巩固知识。
此外,在教学形式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创造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例如,可以利用音乐、诗歌、歌曲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和韵律。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达。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故事讲述、小品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在学生评价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可以通过作业、小组讨论、个人陈述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写作比赛、朗读比赛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通过及时的评价和指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进步空间,推动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高。
总结起来,要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引入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教学方法、创造积极活跃的教学形式,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等措施来实施。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语文课,是学生们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课程。
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并不感兴趣,觉得语文课枯燥乏味。
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一、教师要有激情教师是语文课堂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的感受。
教师要有激情,要热爱语文,要对教学充满热情,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讨论、发表见解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乐趣。
教师还要注重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语文水平。
二、学生要有兴趣学生是语文课堂的参与者,他们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学习态度是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
学生要有兴趣,要热爱语文,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从交流中收获知识和成长。
学生要注重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多读书、多写作、多欣赏优秀的语文作品,从中领略语文的魅力,坚定对语文的信心,提高语文水平。
学生还要注重提高语文素养,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通过积极参与各种语文活动,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对语文的理解,从而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三、教学内容要有深度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的灵魂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内容要有深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选材,选用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现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从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要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写作能力、朗读能力、表达能力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语文的魅力,从而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在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方面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相信语文课必将上出更加浓郁的“语文味”,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提高了语文水平,更加热爱语文,喜欢语文,从而使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们心中的最美课程。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场所,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成为了每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只有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课前准备、教学内容、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一、课前准备1. 深入了解教材:教师应深入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2. 搜集相关素材:教师可以收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诗歌、散文等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丰富的语文环境。
3. 设计精彩的开场: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开场环节,引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故事讲解、影视欣赏、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实践性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如写作、演讲、朗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语文的魅力。
3. 引导性的提问: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心。
三、互动方式1. 学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2. 师生互动: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评价方式1.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如写作评价、讨论评价等,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2. 及时的反馈: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改进。
结语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需要教师从课前准备、教学内容、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全面考虑。
只有通过精心的准备和巧妙的设计,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引导您打造一个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异彩纷呈,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但透过“热闹”的表面,我们却看到了这背后的另一种浮躁与迷失:许多老师因缺乏对语文课应有的认识,将语文课上成了泛泛之谈的“感悟课”,或是忘却文本的“品德课”,甚至被异化为音乐、美术等的“杂烩课”。
课堂变得越来越热闹了,但让学生感受到的“语文味”却越来越淡了。
许多语文课失却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语文味”的提倡,正是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
那么,何为“语文味”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不脱离“语言”和“言语”之核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紧扣文本,品析语言,体会情感,美读课文,由内及外,逐步积累运用语言,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语言学习。
在语文课堂中,“语文味”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表现在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之中在许多公开课上,我们往往看到许多教师重视阅读分析,却往往忽视字词教学,其实,字、词、句、段、篇,是阅读教学体系中永恒不变的主旋律。
在一篇文章中,它们互相依存,整体关联,没有谁可以孤悬于文本之外,成为一个超越文本之外的独立教学体。
字词教学因其特殊的基础性,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承担着奠基石的角色。
阅读教学由它始发,并由它贯穿起句段篇的教学。
可以说,若没有扎实的字词教学,随后展开的阅读教学将可能成为空中阁、水中花。
如我执教《坐井观天》一课,学生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有三个:“井沿”、“大话”和“无边无际”。
首先我在黑板上画一口井,让学生帮小鸟落在井沿上——把小鸟的贴图贴上;学生借助图画就理解了“井沿”;再理解“大话”就是“骗人的话”,就是“与事实严重不符的话”,最后联系上文的“飞了一百多里”,并和“不过井口那么大”进行比较,认识到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这句话。
在引导学生理解“无边无际”时,我是这么做的——谁能说说“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除了天无边无际,还有什么也是无边无际?你能用“无边无际”说话吗?然后拓展思维:出示雄鹰在蓝天飞翔、轮船在大海航行、骏马在草原奔驰、骆驼在沙漠行走、杨利伟坐在宇宙飞船里在太空遨游等图片,再让学生结合图片的内容,用“无边无际”或“一望无际”来说话,看谁说得精彩;接着又进一步伸延出示:无缘无故、无穷无尽、无影无踪、无依无靠……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词的意思,积累下来。
走语文的路,赏语文的景北师大什邡附属外国语学校曾艳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曾几何时语文课堂教学变脸层出不穷,大家对语文课堂的冠名也越来越多:情境教学、诗化教学等等。
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始终应具有浓浓的语文味。
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语文姓语,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语文课应把教学重心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期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目光聚集在语言文字上,走带着学生学语文的路子,真正摆脱跟着内容跑的怪圈。
”一、抓住关键入文本。
真正的语文课堂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感情来自意蕴丰厚的文本,曼妙多姿的朗读,让课堂如不断拓宽的泉眼,引得学生思维的泉水欢快地向外奔涌。
如在教学《搭石》一文时,教师抓住“脱鞋绾裤”一词。
学生利用字典理解“绾”的意思后,教师说“脱鞋绾裤”的意思是......那就是说,如果小溪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得......,如果小溪没有搭石,人们收工就必须得......,如果小溪没有搭石,人们赶集就必须得......,如果小溪没有搭石,人们访友就必须得......,一句话,如果小溪没有搭石,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得......,从一次次的“脱鞋绾裤”中,你明白了什么?读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
这样,一步一步,一层一层,一点一点,贴近儿童心坎,由词语到文本,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本来的意思,还潜意识明白了词语背后的含义,让词语的内涵变得丰厚起来,最终达到文字与儿童心灵融为一体。
特级教师朱先云在教学《冬阳。
童年、骆驼队》一文时,首先抓住这三个词,引导学生想象:透过这三个词,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优美而略带忧伤的音乐在教室里轻轻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绪。
“未成曲调先有情”,孩子们进入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营造的怀旧情思中。
二、斟词酌句悟情感。
语文教学就是要品,在重点的词语上、在情感丰富的句子上学会逗留,多走几个来回,多搞几次摩擦,看能不能碰出一点听说读写的真“火”,品出一点语言文字的真“味”。
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将介绍几种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
一、讲故事法讲故事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教学方法,也是在语文课堂上非常实用的方法。
通过讲故事,老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
在讲故事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选择适合的故事,比如寓言故事、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名人传记等。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故事的结构、故事中的人物、事件、情节等要素,让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故事的内容和思想。
二、课堂讨论法课堂讨论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课堂方法。
通过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故事,让学生们在交流中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人。
在课堂讨论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些有争议性的话题或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比如,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个故事的主题,或者就一个热门的社会话题进行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掌握学生的情绪和表达方式,让讨论保持平和和谐的状态。
三、情景演绎法情景演绎是一种非常生动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想象力。
在进行情景演绎时,老师可以选择某个故事中的情境,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在情景演绎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提供一些道具和音乐效果,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创造出真正的情景。
通过情景演绎,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故事的理解,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表演技巧。
四、诗歌鉴赏法诗歌鉴赏是一种能够丰富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语言和意义。
在诗歌鉴赏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理解和分析,并帮助学生体验诗歌带给人的美好感受。
在诗歌鉴赏中,老师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诗歌,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背景。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的重要场所。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语文课堂却显得枯燥乏味,缺乏语文的魅力。
为了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我们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语文课堂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课堂的整洁与美观,让学生在一个清爽宜人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此外,合理的座位安排、适当的光线和温度调节,都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同时,我们还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与热情。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往往只强调知识的灌输,缺少互动性和趣味性。
为了充实语文课堂,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图像、声音等多种感官方式来感知和理解语文知识。
三、注重文本的选择与解读语文的核心在于文本,选择合适的文本对于语文课堂的培养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注重选择既有内涵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文本,例如经典诗词、名著、优秀散文等。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对文本的解读。
通过细致入微地分析与解构文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意义、情感和美感,培养他们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书写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了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书写能力培养。
一方面,我们要在课堂上加强对字、词、句、段落等层次的讲解,教会学生正确书写的技巧与规范;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写作练习,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与表达能力。
通过书写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语文的魅力与乐趣。
五、关注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承载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了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我们应该关注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可以通过讲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背后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朗诵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
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然而,在如今的一些语文课堂中,语文味却有所缺失。
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呢?要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教师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语文元素。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佳作,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价值。
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解读上,而应该引领学生去品味语言的韵味、感受文学的魅力、领悟文化的底蕴。
比如,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还要引导他们体会诗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意象营造以及蕴含其中的情感。
像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通过极度夸张的手法,将愁绪具象化,展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与忧愁。
教师要让学生感受这种独特的表达,领略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注重朗读也是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的重要方式。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艺术,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语言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文字的魅力。
不同的文体,朗读的方式和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对于散文,要注重情感的投入,读出其中的舒缓与深情;对于诗歌,要把握好节奏和韵律,读出韵味;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对话,要注意揣摩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读出个性。
通过多样化的朗读,让学生沉浸在语文的世界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创设情境也是让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的有效手段。
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语文的魅力。
例如,在讲解《孔乙己》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孔乙己、掌柜、酒客等人物,通过表演来感受当时社会的冷漠和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或者在教授《观沧海》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画面,配以雄浑的音乐,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曹操的壮志豪情。
此外,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举办诗歌朗诵会、书法比赛、作文竞赛等。
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诗歌朗诵会上,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诗歌进行朗诵,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随着学生实际表达和阅读能力的下降,近年来各地的语文课程已成为家长和各级政府关注的课程之一。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
语文课是培养语文素养的主阵场,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体验语文,掌握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能,是一个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问题。
下面就从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学生互动、红色教育和课外拓展等几个角度谈一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
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语文课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一个好的课程设计应该有循序渐进、重点明确、知识紧密联系、寓教于乐、多元化等特点。
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在每个科目的教学目标上进行全方位覆盖和巧妙搭配,可以让课堂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也能保证教学效果。
1. 按照教学大纲对知识点进行分组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逐步按照教学大纲对知识点进行分组。
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解释,同时尽量将知识点和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通过语文作业、小组探讨、课堂演讲、小组竞赛和自由读书时间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和课外活动。
虽然这种方法看上去比较基础,但是却可以很好的诱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达到出类拔萃的效果。
例如向学生传递经典文学的作品,将小说故事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较好的理解经典文学的作品。
2. 全方位的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一直引导学生学习,同时多角度的出示教学内容,整合各个方面的实用技巧,让语文课程充满语文味。
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解构句子并重新组成句子,最后写出一个文学风格较好的语文句子等方式来进行操练。
并且在学习新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对比识别、引导语言表达和模拟阅读等方式来加强学习的效果。
总的来说,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逐渐爱上语文课程。
二、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构建语文课堂的第一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方式的干净和自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和理解力的提高。
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当前的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语文味”,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如何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成为了广大教师和学生关注的焦点。
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趣、更具“语文味”。
一、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语文课要更具“语文味”,关键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是语文教学的主体,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的理解和接受。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教育的专业性和深度,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更新换代,不断引进新的知识和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让学生更加喜欢语文课。
二、注重文本阅读要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就要注重文本阅读。
文本是语文课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
通过文本阅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力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应注重选取富有“语文味”的文本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朗读、背诵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从而让学生更加喜欢语文课,更加热爱语文学习。
三、注重实践活动四、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要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就要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
语文课教学要注意创设活泼生动、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视频等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语文的魅力和力量。
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寓言等形式,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从而更加喜欢语文课。
要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注重文本阅读,注重实践活动,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
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语文课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语文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关键环节。
由于教材内容的单一和教学方法的传统,很多学生在语文课上常常感到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和实践性。
为了提高语文课的吸引力,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受到浓厚的语文味儿,教师需要运用一些新颖的课堂方法和活动。
本文将介绍一些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希望能给语文教师们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一、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创设情境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设计各种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以古代宫廷为情境,让学生扮演宫女或太监,体验古代宫廷生活,感受古诗词的风韵和意境;在教学古文时,可以以古代书院为情境,让学生扮演古代学子,亲身体验古代读书写字的氛围,理解古文的内涵和价值。
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并熟悉语文知识,增强语文素养和情感体验。
二、游戏化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是一种使用游戏元素和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设计各种语文游戏,如语文知识抢答、语文趣味大挑战、语文文学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语文的乐趣和欢乐。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设计一场古诗词接力赛,让学生根据提示快速接龙,感受古诗词的优美与隽永;在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时,可以设计一场阅读推理游戏,让学生在推理猜谜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游戏化教学,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三、实践体验法实践体验法是一种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语文的生动和有趣。
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可以开展一场写作大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进行语言规范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运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语言规范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相信大部分语文老师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我认为是“语文味”。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堂要落实这些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
换言之就是:语文课必须有“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读等手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多年来,语文教学大多行走在它的边缘。
而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感受与领悟能力的丧失,在语言面前迟钝化。
那么,如何在新课标下使语文教学中日渐消失的“语文味”回归,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必须体现在真实的教学环境里时下,开课老师追求的是“课堂气氛活跃”。
什么叫“活跃”?就是问问答答,你说,他说,大家说。
发问之后,举手如林;回答之后,掌声四起。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开课者费尽心思,甚至“不择手段”,也就不足为怪了。
包装与演戏,是当今公开课为追求“活跃”而犯的通病。
开课教师常常讲究包装,上课表演性强,作秀给听课教师看。
课前大都把问题透给学生,以便课堂上能准确回答;选好口齿伶俐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大显身手;讲课时按操练好的程序“复制”,只要求学生按部就班。
期间,教师不时来些俏皮话或成人笑话,对能回答问题的同学夸奖鼓励。
一节课下来,居然也热热闹闹,掌声不断。
这也引发了语文教师的思考:语文课堂要不要披上华丽的装饰外衣?课堂上五彩缤纷,热热闹闹的表象里,究竟有多少语文的成分?这样的课堂,这样流水线式的教学模式能制造出“语文味”吗?因此,语文课堂要体现浓浓的“语文味”,一定要真正回归语文。
我们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触摸语言文字,不是搞包装与表演,让学生徜徉在字、词、句、段的密林中,用自己的情感与体验关照语言文字,沉浸其中,品味再三,自由想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是更好么?让课堂成为一个能用简单词语构建的使心灵震撼飞扬的快乐场所。
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语文课作为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
由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课堂上常常缺少语文味儿,这使得如何在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成为了每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在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呢?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简要介绍一些在语文课堂上出语文味儿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课堂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出语文味儿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生动的教学活动,如朗读比赛、课外阅读分享会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阅读,如读报、读杂志、读小说等,从而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增加他们的阅读体验。
只有让学生产生真正的阅读热情,他们才能在语文学习中体会到语文的魅力,从而在语文课堂上呈现出真正的语文味儿。
二、课文导读课文导读是语文课堂上出语文味儿的一个关键环节。
在课文导读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对课文中蕴含的文学情境、文学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味其中的语言之美和文学之美。
语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课文导读,如教师讲解、学生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等,让学生在课文导读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美好,从而在语文课堂上出现出丰富的语文味儿。
三、优秀作文分享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优秀作文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从而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互相交流写作技巧和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语文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分享一些经典的名篇佳作,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只有让学生在作文中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和成就感,他们才能在语文课堂上表现出真正的语文味儿。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有位语文名家曾说过:“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要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教师享受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
”最近这几年,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承载的非语文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从天文地理到思想品德,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并且冠以美丽的说法——综合、渗透、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一而足。
似乎学生一学语文,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
可唯一不能解决的恐怕就是语文本身。
语文课究竟应该如何上?前不久,听了几位教师的课,上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感受颇深。
一、让学生写好中国字——感受祖国汉字的神奇片段一:(教师甲)直接出示宋庆龄的图片,简介后板书“宋庆龄”,当写到“龄”字时,说:“‘龄’是这课的生字,我们一起来写一下。
注意框里面的是个‘人’,不能写成‘×’。
”师生共写“龄”。
……在学习别的生字(这一课还有“繁、搬、稠、瞻”这四个字)时,教师甲让学生观察一下哪个生字要注意,学生一下就说中了“繁”,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这个字,并用红色标出这个字需要注意的地方,最后让学生描红。
看到这儿,也许有人要问:都已经是四年级下学期了,生字有必要这样讲吗?课堂上有必要让他写吗?我的答案是:很有必要。
时下很多的公开课,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直令我很纠结,语文课的学生只要带着一张嘴巴,以“对话”“交流”“讨论”的名义,竟然一节课上不用写一个字。
一节课下来,鸟儿已经飞过,天空没有留下痕迹。
这个教师关注了这两个生字易写错的地方,如果能指导一下这两个字如何写美观,怎样去记忆,那就更好了。
因为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把字写正确,还要写美观。
二、让学生说好中国话——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片段二:(教师乙)在学习樟树的特点时,出示句子: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他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他们总是那么蓬勃。
师:你们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那个句子更好?为什么?生1:我认为第一个句子好。
【摘要】语文课应上出语文味,这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应然追求。
所谓的语文味,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去表情达意;二是要体现在对文本解读的独特上,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要体现在对文章情感的领悟上,让学生从中得到陶冶;四是要体现在对语文深邃博大的体验上,让学生感受到文字对重现历史、演绎传奇、品读人性的功能,从而体悟到中国语文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
总之,语文课堂一定要根植于语文内容,用语文的方法来教语文【关键词】语文味训练文本解读情感体验语文课应有语文味,这是广大语文教师都在追求的语文课堂的效果。
于永正老师在《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中说:语文教学其实并不是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
而贾志敏老师在《教语文其实不简单》中说: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正本清源,需要返璞归真,上出语文课的特点,简简单单教语文。
两位老一辈著名特级教师都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了语文教学的本真,那就是语文课要像语文课,无须云山雾罩,让人感受不到语文课堂的真切感。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呢?一、语文味,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语文课就是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去表情达意。
语文课如果离开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就偏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所以我们在语文课中必须牢牢把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主线。
怎样的语言文字训练才富有语文味?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要抓住语言文字的个性,充分发挥其内含的语意,让学生在一字一句中感受到语文的深意,达到语言学习效果的最大化,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语言文字所具有的魅力,即使是片言只语,也让它富有无限的语文情趣。
我曾听一位教师上过一堂低段的语文课《丑小鸭》。
虽然课上得有点稚嫩,但从课堂设计和教师在行课过程中对细节的把控所透出来的浓浓的语文味却让我不能忘怀。
【《丑小鸭》教学片段】1.揭示课题时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丑小鸭》,请大家看老师是怎么写题目的。
师(板书“丑小鸭”三个字,边写边说):小朋友们注意看老师是怎么写这个“丑”字的,请大家看好笔顺。
师(板书“鸭”字时边写边说):这个字左边一个“甲”,右边一只“鸟”,“鸭”就是最棒的鸟,看老师写这个字时在田字格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生:左边写得小,右边写得大。
师(及时归纳):左右结构的字一般都要做到“左窄右宽”,这样这个字才好看。
(通过课题书写,从字的笔顺到字的间架结构,有重点地抓住字的特征进行无痕教学,说明教师在上语文课时有较强的语文意识,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语文意识的渗透。
这就是语文课的语文味。
)师: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生:是一个叫安徒生的作家写的。
师:对!(板书: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你们还看过安徒生写的其他童话故事吗?大家来说说。
(生答:《皇帝的新装》《风车》《红鞋》《蝴蝶》……)(简介课文时进行适当的文学知识的教学,这是十分必要的,涉猎无须太深,点到为止,让学生知道“童话”这一文学样式,也知道安徒生及他写的各种童话故事,为进一步学习包括课外自读做一定的知识铺垫。
这也是语文味的体现。
)2.初读课文时师:下面我们自己来读读这个童话故事,读的时候老师可是有要求的。
出示要求:①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会认读通顺。
②读书一定要读出味道来,要怀着轻松的心情去读。
(学生读书,教师巡回指导)师:好,大家都读得很认真。
现在我想问问你们,读了这个故事后是什么感觉?你读出了什么味道?生: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一种很同情丑小鸭的感觉。
生:我在读这篇课文时先是很生气,到后来我高兴了。
生:我读这篇课文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师:大家都说得很好。
是啊,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们的心情会受到影响,悲也有,喜也有,伤心也有,开心也有,这就是这个故事的魅力所在。
(对于低段学生来说,读课文后一般说不出什么道理来,但感受一定会有,所以教师让学生说感受时学生就说得很好,也很准确,又各不相同,说明学生在读课文时都有各自的感受。
教师这么做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很有语文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读书的乐趣,也知道故事都是会有魅力的。
)3.生字教学时(当学到“讨厌”这个词语时,教师是这样教学的)师:请同学们把这个词的音读准。
(生读)师:看看这个“厌”,我以前的学生总会写错,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你们能帮我分析分析吗?生:(饶有兴趣)我想老师以前的学生没有看清这个“厌”字,他可能把那个大字右上的一点点错位了,点到上面去了。
师:分析得真好。
你们以后碰到这个“厌”字,还会像我以前的学生一样吗?生:(响亮地)不会!师:为什么?生:我们看清了这个“厌”一点的位置了!师:好!老师相信你们。
那谁能读出“讨厌”的味道来?生:(憎怒地)讨厌!生:(厌恶地)讨厌!生:(娇嗔地)讨厌!(在教到“暖烘烘”时,教师是这么教的)师:谁能准确地读好这个词?生:都没有读出后面一个烘的轻声来。
师:“暖烘烘”是abb式的词,一般叠词最后的那个字要读轻声,请大家读一遍!师:词也有情,请读出“暖烘烘”的味道来!生:(温暖地)暖烘烘!师:你有过暖烘烘的感觉吗?请你来说一说。
生:太阳照在我的身上,感觉暖烘烘的。
生:我喝下一杯热开水,肚子里暖烘烘的。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老师也来说说,好吗?老师小时候有一天生病了,妈妈特意请了假,陪着我去看医生。
回来时天下雨了,妈妈把自己的外衣披在我的头上。
回到家,看着妈妈,我的心里暖烘烘的。
师:老师用的暖烘烘跟刚才小朋友说的意思一样吗?请你们照老师的用法说说看。
(生说,略)(“讨厌”的教学,教师从字的书写到词意的感情色彩,把这一词语的语文意义充分开挖,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暖烘烘”的教学,教师抓住读音和一词多义进行了有效的训练。
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理念:简简单单的教学设计却装了满满的语文味。
)二、语文味,要体现在对文本解读的独特上每个人对同一文本都会有不同的体验,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应对文本进行全面解读,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课语文味的体现。
我曾听过特级教师支玉恒上的《月光曲》。
他对《月光曲》的文本解读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也让听课教师豁然开朗。
【《月光曲》教学片段】跟其他教师一样,在初读课文后支玉恒老师让学生找出写月光曲的文字段落,然后进行分析,得出:“月亮升起――波光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亮照耀――波涛汹涌。
”这就是兄妹俩理解出来的《月光曲》的音乐画面。
兄妹俩这样理解的依据是什么?教师让学生进一步思考。
最后讨论得出:是从琴声中听出来的,当琴声缓慢轻柔时,感觉月亮刚从海面升起来,海面在月光的照耀下呈波光粼粼;当听到琴声急促有力时,仿佛看到月亮升高了,海面上风卷巨浪的情境;当听到琴声激昂高亢时,就好像看到在月光的照耀下,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景象。
当兄妹俩从音乐声中醒来时,贝多芬已不见人影,他跑回客店把这首即兴弹奏的曲子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这首《月光曲》。
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出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出于对穷苦的兄妹俩的同情而作的。
至此,一般的语文教师就会作罢。
但支玉恒老师不然,他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这样的琴声一定出自这样的情境?他引导学生从对琴声的破解中得出贝多芬的心情变化线路:在河边散步的贝多芬“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有一点触动;后来看到了兄妹俩――十分感动;发现自己遇到知音――万分激动”,所以他在弹琴时开始琴声缓慢轻柔,后来感动了,琴声就有点急促有力,到最后他激动了,于是琴声就激昂高亢。
通过对贝多芬心情变化的分析,让学生得出贝多芬写《月光曲》并非一定是表达对兄妹俩的同情,其实也是贝多芬自己心情变化的记录,所以也可以说《月光曲》是贝多芬为偶遇知音的心情记录而作。
支玉恒老师对《月光曲》作这样的文本解读,就是为了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读文章,去理解文章,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特别重视的语文思维训练,否则我们的学生就只有墨守成规的呆板思维,那样的思维品质谈何创新?语文阅读课就应该这样教,这就是阅读教学中的语文味。
三、语文味,要体现在对文章情感的领悟上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富有很强的情感性,因此语文课堂上应充满情感,让学生从中得到陶冶。
有效的朗读是理解情感、表达情感的必由之路。
教师在语文教学时一定要把“读”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来。
我曾听过特级教师盛新凤的《如梦令》一课,她就是一“读”到底,把这首词上得既生动又深刻。
【《如梦令》教学片段】《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一首小令词,才33个字,却表达了丰富的意境。
这样的文本怎样才能上出语文味呢?那就是一个字――读。
教师出示全词让学生放声自读。
在教师的带读下,学生完成得很为出色。
“一读”:放声自读。
等学生自认为读好了,教师再抽读,要求是读通顺;接着教师要求读出节奏来,通过教师带读、师生轮读,让学生懂得怎么停顿,怎么读出节奏;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要求学生读出味道来。
“二读”:读懂意思。
在学生再次自读的基础上,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出词句的意思。
读懂一句说一句。
学生经过“一读”对词句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所以很快就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同学们的相互交流补充下,完成了对整首词的理解。
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再让学生诵读全词,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三读”:读出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在读到哪些词句时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很快,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眼前的画面,如“溪亭日暮图”:“黄昏时分,太阳慢慢从山的后面落下去,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被霞光染红了的溪亭,都笼罩在晚霞的余晖中。
水面波光粼粼,好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风光图啊!”……接着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想象读好“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两句词。
通过这样的引领,学生陆续归纳出“藕花深处图”“一滩鸥鹭图”,把整首词读成了几幅画,对这首词的理解也变得丰满起来。
此时再让学生朗读全文,学生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四读”:读出词魂。
教师激发说:把词“读胖”不算有水平,如果能把词“读瘦”才能见真水平。
学生跃跃欲试,教师趁机提出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并讲出理由。
于是学生饶有兴趣地边读边思考。
这样让学生带着特殊任务去读才会有效。
因为这时学生对这首词已读了无数遍,没有有趣的任务驱动,很难激发起学生读的兴趣来。
通过这样研读,很快完成了任务,学生纷纷举手。
有的说读成了“醉”字;有的说读成了“记”字;有的说读成了“暮”字;也有的说读成了“兴”字。
不管学生说什么,只要能自圆其说,教师都不加否定。
这实际上是让学生通过读,更充分地理解词的意义,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五读”:读出心情。
教师说:不管读出的是“暮”也好,“兴”也好,“醉”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醉”所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