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及护理急性脑梗塞是指由于颅内动脉发生栓塞或者血栓形成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局部或全身性神经功能缺失,表现为偏瘫、失语、失用、失认,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而阿替普酶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可以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促进纤溶系统的激活,消除血管内血栓,恢复血液流通,从而达到溶栓治疗的目的。
为了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患者在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时需要严密观察和护理。
下面将从观察及护理的角度着重介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相关知识。
一、观察:1. 观察患者症状变化患者在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认知功能、言语交流、四肢活动等情况,特别是瘫痪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2. 观察出血情况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时,患者有发生出血的风险,包括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出血迹象。
3. 观察血管穿透部位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时,需要经静脉途径插入导管,可能会发生局部出血、血肿等情况,需要密切观察并进行相应的护理处理。
4. 观察过敏反应阿替普酶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及时处理过敏反应。
5. 观察溶栓效果在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需要密切观察溶栓效果,如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护理:1. 保持患者安静在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时,患者需要保持安静,避免剧烈运动,减少出血的风险。
2.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3. 防止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还要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如预防压疮、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系统感染等。
4. 营养支持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要进行营养支持,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促进病情恢复。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及护理急性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血管的突发性闭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从而使部分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该疾病发病急、病情危重,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困扰。
在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已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为护理人员,了解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观察和护理要点,对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引言、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观察和护理要点以及结语三个部分对急性脑梗塞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进行介绍。
一、引言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观察和护理要点1. 观察及时性在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功能、病情恶化等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和治疗计划,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溶栓治疗后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脑出血、过敏反应等情况也要及时观察和处理,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 血压监测在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血压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指标。
因为血压的升高会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而血压的降低又会影响溶栓药物的作用。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及时调整药物治疗,以保证患者血压的稳定。
3. 出血风险评估4. 内生理环境护理在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内生理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要点。
包括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需要经常监测和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生命体征异常,以保证患者的身体状况稳定。
5. 神经功能评估6. 心理护理7. 功能康复护理三、结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塞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护理人员在进行治疗过程中,需要全面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相应的护理。
通过对急性脑梗塞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观察和护理要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有助于指导护理实践,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
急性脑血管病的护理急性脑血管病起病急,病情危重,太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其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复发率较高,在我国分别为:219/l0万,719/10万,116/10万及80%、41%[1]。
主要以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及脑出血为主,起病后多造成肢体瘫痪,影响语言及大小便功能。
719/lO万,116/lo万及80%、41%川。
目前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其后遗症发生率高,在存活者中.约60%~80%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话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来,国内学者主张发病后应尽早进行康复锻练,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致残牢.提高生活质量[2]。
除了急性期应积极药物治疗外,护理工作格外重要。
1临床资料本组为我院2005年1月一2009年1月收治的158例患者。
男97例,女59例;年龄36―77岁,平均58.7岁。
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脑梗塞96例,脑出血62例。
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脑梗组轻型56例,中型26例,重型14例;脑出血组轻型19例,中型25例,重型18例。
全部病例给以静脉输液、应用脱水剂、神经细胞活化剂等治疗,部分患者给予高压氧治疗,合并其他病症者给对症治疗。
住院15―38d 好转后回家康复治疗。
2护理措施2.1病情观察:2.1.1生命体征的监测①意识、呼吸、血压、脉搏,通过与病人对话,观察角膜反射,针刺皮肤或压眶上神经等来判定病人意识障碍程度。
重症病例意识障碍严重,可通过刺激而判断。
急性期应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颅内压明显升高的病人可有呼吸循环及体温调节功能障碍。
如血压过高或突然下降,均是病情加重表现,对血压升高病人,应注意使用降压药物要适量,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在21.3kPa以上,以防止引起脑供血不足。
由于昏迷可伴呼吸功能障碍,早期呼吸深而慢;病情进展,呼吸中枢严重受损,出现不规则呼吸。
急性脑梗死的观察与护理脑梗死疾病在临床实践中是相对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早期脑梗死患者中,脑缺血和缺氧会增加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导致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失衡,物质或神经递质的过多积累会改变神经细胞的膜电位。
若此时患者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治疗会增加残疾和死亡率,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临床实践已证实,除了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改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也起着重要作用。
那么对于急性脑梗死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临床护理方面有哪些知识?接下来,就由我一一向大家介绍介绍!1.什么是急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脑中风”,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脑组织部位供血障碍。
急性脑梗死一般表现为病急、死亡率高、残疾率高、复发率高、主要表现为突然晕倒、无意识、半身不遂、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等。
这种现象不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巨大威胁,而且给患者、家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痛苦和沉重负担。
那么在天气越来越冷的时候,大家就要注意了,因为它的发病率在冬季是越来越高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习惯的不规律化,疾病的发生也越来越倾向于年轻化。
2.急性脑梗死发生后怎么处理?患者要卸下枕头或用低枕头躺下,头侧倾,保持呼吸道畅通,如果有呕吐物,要及时清洗,保持呼吸道畅通,避免吸入呼吸道窒息。
不能用毛巾等捂住口鼻。
患者发病时摔倒在地上,应立即将患者移到安全的地方,转移到气流比较好的地方进行急救。
抬起上身保持安静,先检查是否有外伤。
如果有外伤,要及时包扎。
不要让患者的上半身和头部移动,需要移动的时候也要让头部和身体保持在水平面上。
并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请由专业急救人员前来治疗。
需要有人守护在患者身边。
一旦发现呕吐物堵塞了嘴和鼻子,就要及时用手清理,呼吸停止后要及时进行人工呼吸。
3.如何预防急性脑梗死的发生?脑卒中的高危人群,要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几率。
脑卒中的预防主要包括:(1)防治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血压越高卒中发病风险越高,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卒中发生和发展的核心环节。
脑血管性疾病病人的护理学习目标1.了解颅内动脉瘤、颅内动静脉畸形及脑卒中的概念。
2.了解颅内动脉瘤及脑卒中的病因、病理生理。
3.熟悉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4.掌握脑血管性疾病病人的护理措施。
导学案例病人,男,70岁,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25年,糖尿病病史10年,平时喜欢抽烟及喝酒。
因于家人争吵后出现鼾睡、呼之不醒,急诊入院。
查体病人神志不清,瞳孔缩小,双眼凝视患侧,一侧肢体偏瘫,血压140/88mmHg,呼吸20次/分,脉搏90次/分。
问题:1.病人可能的临床诊断是什么?2.若要明确诊断还需做哪些辅助检查?3.病人存在哪些主要的护理问题?4.病人的主要护理措施包括哪些?脑血管性疾病是指由各种脑部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的总称。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共同构成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
一、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多因动脉壁局部薄弱和血流冲击而形成,极易破裂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本病以40~60岁人群多见,在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
(一)病因与病理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
动脉壁先天性缺陷学说认为,颅内Willis环的动脉分叉处的动脉壁先天性平滑肌缺乏。
动脉壁后天性退变学说认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使动脉内弹力板发生破坏,动脉壁逐渐膨出形成囊性动脉瘤。
此外,体内感染灶脱落的栓子侵蚀脑动脉壁可形成感染性动脉瘤,头部外伤也可使致动脉瘤的形成。
颅内动脉瘤一般呈球状或浆果状,外观紫红色,动脉瘤壁极薄,尤其瘤顶部是最薄的,98%的动脉瘤出血位于瘤顶部。
破裂的动脉瘤周围,被血肿包裹,瘤顶破口处与周围组织粘连。
根据位置不同颅内动脉瘤可分为如下两种。
①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90%。
②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0%。
(二)临床表现1.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中、小动脉瘤未破裂出血,临床可无任何症状。
急性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的诊断与护理1. 前言脑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脑及脑血管的各种血管性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等。
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是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
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很大,同时也是临床上需要重点关注和治疗的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急性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及其诊断和护理,以帮助临床医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护理。
2. 急性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2.1 脑水肿脑水肿是指脑组织内液体积聚所致的脑压增高症状。
脑水肿是急性脑血管病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脑水肿,患者的病情会迅速恶化。
脑出血时,血液会刺激脑组织,引发大量细胞水肿,导致变态反应,从而导致血管周围间隙的流体积聚。
脑梗死时则可能发生脑水肿,造成脑功能障碍。
患者脑水肿症状包括意识不清、呕吐、头痛、肢体瘫痪。
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现脑水肿症状应及时抢救,包括头低位平躺,脱水,低渗透压溶液等。
2.2 脑积水脑积水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也是常见的并发症。
脑积水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导致脑室系统短暂或长期阻塞,引起脑室脑脊液的增加而导致的病症。
脑积水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
若患者出现脑积水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进行MRI等检查,以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脑积水。
2.3 脑痫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约有1/3至1/2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各种类型的脑痫发作。
脑痫是一种由于脑部异常兴奋所致的临床综合症,常表现为短暂的意识障碍或肢体痉挛等。
对于脑痫患者,医生应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如使用抗惊厥药物,积极进行护理,保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2.4 肺部感染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由于病情导致镇静和卧床休息,很容易出现呼吸功能减弱等问题,从而引发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恢复和预后影响很大,因此治疗肺部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肺部感染的患者要积极使用抗生素和其他药物,同时注意患者呼吸道等护理,增强抵抗力。
2.5 神经功能缺失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失,包括肢体瘫痪、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这些症状常常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自理能力。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并发症的护理摘要:急性脑血管病是常见症、多发病,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一旦出现并发症,不但增加病人痛苦.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
因此,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对减轻病人痛苦,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有着重要意义。
现将我科2001年1月~2003年12月收住78例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并发症护理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patient complication nursing liu shuhuaabstract:the 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s common sickness,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the mortality rate and cripples rate is high,once appears the complication,not only increases the patient pain.even endangers the patient the life.therefore,completes the complication the prevention and nursing to reduces the patient pain,reduces the mortality rate and cripples rate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presently in january,2001 ~2003 years in december received my branch 78 example patient complication the prevention and the nursing experience introduction as follows.keywords:after the 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patient complication nursing【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098-02急性脑血管病是常见症、多发病,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一旦出现并发症,不但增加病人痛苦.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
急性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的诊断与护理(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在脑血管病的治疗中临床往往忽略并发症的诊断和护理,以导致病情加重或死于严重并发症。
为此,早期预防及时发现积极治疗与护理好并发症,亦是治疗成败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消化道出血急性脑血管病发生应激性溃疡,而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尤为突出。
其发病机目前认为主要可能是由于下视丘受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增加,而引起ACTH的高分泌,导致胃酸和胃泌素分泌亢进所致。
临床表现多在发生脑血管病后数小时或数天出现,消化道出血前或后口腔常可嗅到一种难以耐受的腐臭味,临床上常以频繁地呕血和便血为主要症状,但部分病人呕血并不明显而血便相当严重,易被忽略。
轻者贫血症状不明显,严重消化道出血常造成重度贫血或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
实验室检查,发现有出血倾向及时查大便潜血,必要时急查血色素了解出血情况。
治疗与护理:1.流质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必要时禁食。
2.呕血明显病人应即刻插胃管抽出胃内容物,灌注止血药和制酸剂。
3.精神紧张者给予心理安慰,躁动不安者除给予必要的镇静剂外应及时测血压,脉搏和注意便血呕血情况。
4.每天记录呕血量和便血量,估计病人的出血情况和病情的好转与恶化。
5.出血量较多或贫血明显病人应积极做好输血前的准备,密切观察血压,必要时给予及时输血治疗。
二、肺部感染由于脑血管病多发生于老年人,所以急性期很易发生合并感染。
一方面由于不少患者过去有支气管炎和其它肺部疾患史,另一方面由于发病后患者身体情况差,脑的整体功能紊乱,营养供应不足,机体的免疫机能低下。
再加上卧床,咳痰少,痰液及分泌物排出不畅.食物及呕吐物的误吸,很易发生肺部感染,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多发生在起病数日后,体温逐渐升高。
大多数病人伴有心率增怏,呼吸加快,出汗及痰量增多,甚至呈脓或黄痰,肺部可听到水泡音等征象。
脑血管病患者病情观察及其护理措施摘要:急性脑血管病是造成患者死亡和残疾的常见疾病之一,其特点是起病急,复杂多变,恢复期长,并发症发生率高。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脑血病患者的病情观察,然后详细介绍了急性期护理措施和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措施。
关键词:脑血病;病情观察;护理【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09-01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我院近年来收治的脑血管病人,均采取早期精心治疗,加强护理,后期坚持功能锻炼的康复措施,收到满意效果。
1 病情观察首先,要注意患者先兆症状的观察。
有些病人在发病前常有一定的先兆症状,如脑血栓形成病人,发病前数日常有头晕、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一般意识清楚。
其次,意识变化也是估计病人病变部位、性质及预后的标志之一,也是辨别是否发生颅内压升高的依据之一。
脑血管病发病初期,不一定都有明显的意识改变,以后则依据损伤的部位、程度、出血量的多少、病情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短暂脑缺血病人,起病突然,常伴有某种神经功能的突然丧失,但无意识障碍,一般在24h内可完全恢复且无后遗症。
第三,瞳孔观察。
瞳孔变化对判断病情、及时发现脑疝非常重要,要注意瞳孔的大小、形态及对光反应的观察,并进行对比。
一般1h~2h观察一次,危重时15min~30min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
一侧瞳孔进行性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消失,病人烦躁或神志不清,说明可能有脑疝形成;双侧瞳孔不等大、多变,对光反应迟钝,常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处于深度昏迷,双侧瞳孔逐渐散大,提示病人生命垂危,立即吸氧,积极配合医师抢救。
第四,进行生命体征观察,主要观察体温、呼吸和血压。
凡脑出血者,体温可在数小时内升高,一般在38℃左右,若体温持续上升超过39℃以上,则应考虑有感染病灶存在,中枢性高热往往持续上升呈过高热。
观察呼吸时应注意呼吸频率及节律是否规则和深浅程度,并注意有无鼾音、双呼吸、叹息样呼吸等。
脑出血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1. 引言脑出血是指脑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脑出血患者需要进行细致的护理,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本文将重点讨论脑出血患者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2. 护理问题2.1 意识障碍脑出血患者常常出现意识障碍的症状,包括昏迷、意识模糊等。
这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因为患者无法主动配合。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况,并及时采取措施维持患者的通气和循环。
2.2 生命体征监测脑出血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十分重要,包括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参数。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测量这些指标,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以避免加重患者的病情。
2.3 颅内压增高脑出血导致颅内压增高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并定期进行颅内压监测。
同时,要避免使用过于刺激性的药物和操作,以防止颅内压进一步升高。
2.4 防止二次出血脑出血后,存在二次出血的风险。
护理人员需要提高患者的床头高度,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剧烈活动和用力排便。
此外,还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控制其在安全范围内。
3. 护理措施3.1 呼吸管理对于呼吸困难的脑出血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维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患者头部正中位置 - 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氧饱和度等 - 遵循医生的护理指导,给予适当的吸氧和呼吸机辅助治疗3.2 意识状态监测对于意识障碍的脑出血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定期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包括观察瞳孔反应、运动反应等 - 维持患者的安静环境,避免过度刺激- 帮助患者维持身体的稳定姿势,避免位移和摔倒等意外事件发生3.3 皮肤护理脑出血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容易出现压疮等皮肤问题。
护理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预防皮肤损伤: - 定期转换患者的体位,避免长时间压迫同一部位 - 保持患者皮肤的清洁和湿润,避免过度干燥 - 使用合适的床垫和靠垫,减轻压力分散3.4 饮食护理对于脑出血患者,合理的饮食护理有助于康复和预防并发症。
急性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临床资料
2007~2009年收治经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并发症患者216例,其中脑出血92例,脑梗死1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男168例,女148例,年龄58~92岁。
常见并发症
消化道出血:急性脑血管病发生应激性溃疡,而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
⑴观察:①呕血和便血。
呕血时常混有食物残渣,呈咖啡色样,有难闻的腐臭味。
部分病人呕血并不明显而血便相当严重,解大量的柏油样便,每天数次,个别病人解鲜红色大便。
②观察是否有剧烈的上腹部疼痛、烦躁、出冷汗、头晕、面色是否改变,心悸、脉搏快甚至休克的表现。
③及时查大便潜血,必要时急查血色素了解出血情况。
⑵护理:①给予冷流质饮食,必要时禁食或插胃管并留置,定时鼻饲氢氧化铝凝胶及去甲肾上腺素。
②关心、体贴患者,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
烦躁不安者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③监测生命体征和注意呕血、便血情况,记录呕血量和便血量,估计病人的出血情况和病情的变化。
④对于出血量较多或贫血明显病人,应积极做好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密切观察血压,做好输血护理。
肺部感染: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多发生在起病数天后,体温逐渐升高。
大多数病人伴有心率增快、呼吸增快、出汗及痰量增多,甚至呈黄色黏稠痰,肺部可听到水泡音等征象。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常增多。
⑴观察:①有无寒战、高热。
体温在病后数天起逐渐升高。
在39~40℃,呈稽留热。
②有无呼吸困难及发绀,呼吸的节律、深度。
③咳嗽、咳痰情况。
特别观察痰的性质和量。
多数病人病后第2天起痰液增多且稠。
⑵护理:①保持病房环境卫生清洁,严禁探视者吸烟。
②定时翻身、叩背、鼓励咳嗽、咳痰。
昏迷病人随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痰液黏稠而难以吸出,使用一次性射流雾化器,湿化呼吸道后吸痰;或根据情况做好气管切开的术前、术后护理。
③每日进行口腔护理2次。
④保持输氧、输液的通畅,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
脑心综合征:急性脑血管病损害累及植物神经的高级中枢丘脑下部,由于植物神经中枢受到影响,神经体液障碍而引起心脏功能或器质性改变,称为脑心综合征。
⑴观察:仔细观察病人有无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注意有无气急、发绀,肺底有无湿性啰音,心界是否扩大,心音是否低钝,有无心动过速和心律紊乱体征,及时常规检查心电图,以发现特异性ST-T改变,Q-T间期延长,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等。
⑵护理:①绝对卧床,尽量避免过多搬动病人。
②保持安静,避免病人躁动和抽搐,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③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开塞露或肥皂水灌肠。
④保持呼吸道通畅低流量持续吸氧。
⑤记录24小时出入量。
⑥输液速度限制在30滴/分以内,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水电解质平衡的失调:急性脑血管病时,应用脱水剂和激素、呕吐、出汗过多、
不能进食等原因,常易并发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可进一步加重脑血管病所致的脑损害。
护理:①神志清醒的病人鼓励进食,少吃多餐。
昏迷病人48小时后插胃管鼻饲,定时注入食物。
补充足够的热量。
②记录24小时出入量。
根据出入量的多少来调整进食和输液,尿量多的病人除常规补钾外,应多吃含钾多的食物,尿量少或无尿的病人禁忌补钾。
③合理有效的输液,不能进食或有酸中毒病人应酌情给予5%碳酸氢钠静滴。
泌尿系统感染和尿潴留:脑血管病病人并发泌尿系感染多见于留置尿管的病人,特别是女性患者。
病人多昏迷或失语而不能自述,多无临床症状,部分病人可有发热,病情加重,意识障碍加深,常需查尿常规才能明确诊断。
压疮: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大多昏迷和不能翻身,合并压疮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最常发生压疮的部位是腰骶部、髋部、内外髁及足跟部等处。
根据患者的情况使用充气式气垫床,建立翻身卡,每2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的动作,以防擦伤皮肤。
床铺保持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
如有大、小便、呕吐物及出汗等污染床褥应及时更换。
参考文献
1 吏玉泉.实用神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