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土壤分类系统
- 格式:ppt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17
中国土壤分级标准土壤分级是指按照土壤属性的差异,对土壤进行分类和区分。
在中国,土壤分级标准是由中国国家农业部制定的,它基于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以下是对中国土壤分级标准的详细介绍:一、土壤分类系统中国的土壤分类系统是基于土壤发生学原则和生态地理原则的,它强调土壤形成过程中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该分类系统将土壤分为五个主要类型:1. 棕壤:棕壤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如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这种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良好的排水性,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
2. 黄壤:黄壤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如浙江、福建和湖南。
这种土壤具有较高的酸性和有机质含量,适合种植茶叶、柑橘等作物。
3. 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如江西、广东和广西。
这种土壤具有较高的酸性和有机质含量,适合种植果树和蔬菜。
4. 黑土:黑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如黑龙江和吉林。
这种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良好的排水性,适合种植大豆、小麦等作物。
5. 钙质土:钙质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如新疆、甘肃和青海。
这种土壤具有较高的钙质含量和良好的保水性,适合种植牧草和其他耐旱作物。
二、土壤级别的划分在中国,土壤级别的划分是基于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根据中国国家农业部的规定,土壤级别分为以下五个等级:1. 一级土壤:一级土壤是质量最好的土壤之一,它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良好的排水性和适宜的酸碱度。
这种土壤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如水稻、小麦和玉米等。
2. 二级土壤:二级土壤的质量稍逊于一级土壤,但仍然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
它具有较好的排水性和保水性,适合种植各种果树、蔬菜和牧草等。
3. 三级土壤:三级土壤的质量相对较差,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
这种土壤的排水性和保水性稍差,适合种植耐旱作物,如豆类、花生等。
4. 四级土壤:四级土壤的质量最差,它的生产能力较低。
山东省各地土壤类型及其分布总况据山东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统计,全省土壤总面积为121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7.03%。
棕壤,面积170.62万公顷,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4.09%。
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和沭河以东丘陵地区。
陡坡多是林、牧用地,缓坡处适宜种植花生、地瓜等作物。
褐土,主要分布于鲁中南低山丘陵、山麓平原、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
面积177.5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4.66%。
这类土地地势低缓,呈中性或微碱性,保水保肥,土壤生产性能较好,适应性宽,是全省最好的一种土壤类型,也是旱、涝保收的高产区,历来为粮食、棉花、烤烟、蔬菜等作物的重要产地。
潮土,集中分布在鲁西北黄泛平原区,在山丘地区的河谷平原、滨湖洼地也有零星分布。
面积466.58万公顷,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8.53%。
潮土质地适中,潜水埋藏浅,呈中性或微碱性,生产性能良好,适宜性强。
黄泛平原地表坦荡,土层深厚,光、热、水资源丰富,因而省内潮土类土地增产潜力很大。
砂姜黑土,约有53.6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4%。
主要分布在胶莱平原、滨湖和鲁南低洼地带,是洼地长期积水干涸后形成的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丰富,适宜种植小麦、大豆、高粱等作物。
盐碱土,约47.6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平原低洼地带和滨海平原。
土壤含盐量多在0.4%以上,最高可达1.5%,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但内陆黄泛平原的盐碱地,只是表层含盐量较高,经过治理,可以改造为良田。
水稻土,面积很小,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约17.27万公顷。
主要分布在南四湖洼地、临郯苍湖沼平原和沿黄涝洼地带。
多系解放后改种水稻而形成的新水稻土。
济南市济南市市中区主体为褐土类,土龄长、层段明显、土层深厚、有覆盖深厚的洪积物,土壤中微生物活动旺盛,易保肥积水,熟化程度高,适宜耕种。
土壤可利用面积占70.72%,其中褐土性土分布在七贤镇太平、土屋、九曲、文庄、双龙、七贤村、杨家庄等山丘陵坡上部,土层浅,结构性差,易受干旱威胁,宜发展林业。
山东土壤类型山东省土地广袤,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
2000年底有耕地660.74万公顷。
土地的类型及分布。
山东土壤大体可分为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盐碱土、水稻土等六大类型。
(一)棕壤又称棕色森林土。
全省约有2771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8.1%。
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及鲁东南丘陵地区,泰山等山体也有存在。
除部分山地外,棕壤大部分已开垦耕种。
根据其成土过程和发育阶段,可分为棕壤性土、棕壤、白浆化棕壤和潮棕壤四大亚类。
其中:潮棕亚类广泛分布于丘陵坡麓边缘的山前平原上,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水分较充足,保肥蓄水能力较强,土壤多呈中性反应,适于栽培多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是山东省主要的高产稳产农田。
(二)褐土全省约有3607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3.5%,集中分布于鲁中南低山丘陵及胶济、津浦铁路两线的山麓平原地带,褐土与棕壤土过渡地区的蓬莱、龙口、莱州也有分布。
(三)潮土潮土是全省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一种土壤,约68189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4.1%。
集中分布在鲁西北和鲁西南黄泛平原,在山丘地区的河谷平原、滨海洼地也有分布。
这类土壤质地适中,多含钙、磷、钾等矿质养分,是省内粮、棉重要生产区。
(四)砂姜黑土砂姜黑土全省997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5%。
主要分布在莱西、即墨盆地,胶莱河谷平原,临、郯、苍洼地。
(五)盐渍土盐土、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统称盐渍土或盐碱土。
全省共476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1%。
主要要分布在鲁西北黄泛平原地势低平地段、河间洼地和滨海地带。
(六)水稻土水稻土主要分布在鱼台、金乡、济南市郊区、临沂、章丘、历城等地。
济南市土壤类型及分布土壤类型依地形、水文、气候、植被、母岩、母质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及人为生产活动的影响,在全市范围内由南到北、从高到底,依次分布着显域性土壤棕壤、褐土,隐域性土壤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风砂土6个土类,13个亚类,27个土属,72个土种。
中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中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主要基于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组成,包括颗粒大小、形状和彼此间的结合方式。
以下是详细的介绍:
一、砂土、壤土和粘土
根据土壤中颗粒的大小,可以将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
砂土的颗粒较大,通常呈现松散状态,缺乏有机物质和养分,但透气性好,有利于根系生长。
粘土的颗粒较小,常常呈现块状或泥状,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和养分,但透气性和排水性较差,容易造成根系缺氧。
壤土则介于砂土和粘土之间,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如透气性、排水性和保水性等。
二、土壤质地分类系统
中国的土壤质地分类系统主要基于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组成,包括颗粒大小、形状和彼此间的结合方式。
该系统分为四类,分别是砂质土、壤质土、粘质土和混合质土。
砂质土主要由大颗粒的砂粒组成,缺乏粘粒和有机物质。
壤质土由砂粒、粉粒和粘粒组成,其中砂粒和粉粒占主导地位。
粘质土主要由粘粒组成,缺乏砂粒和粉粒。
混合质土则由砂粒、粉粒和粘粒组成,但每种颗粒的比例不同。
三、土壤质地分类标准的实际应用
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组成,从而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土壤资源。
其次,它有助于评估土壤的质量和适宜性,为农业、林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决策提供依据。
最后,通过了解土壤质地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特点,为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中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是评估土壤质量和适宜性的重要工具,对于农业、林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一标准,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土壤资源,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山东土壤类型山东省土地广袤,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
2000年底有耕地660.74万公顷。
土地的类型及分布。
山东土壤大体可分为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盐碱土、水稻土等六大类型。
(一)棕壤又称棕色森林土。
全省约有2771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8.1%。
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及鲁东南丘陵地区,泰山等山体也有存在。
除部分山地外,棕壤大部分已开垦耕种。
根据其成土过程和发育阶段,可分为棕壤性土、棕壤、白浆化棕壤和潮棕壤四大亚类。
其中:潮棕亚类广泛分布于丘陵坡麓边缘的山前平原上,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水分较充足,保肥蓄水能力较强,土壤多呈中性反应,适于栽培多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是山东省主要的高产稳产农田。
(二)褐土全省约有3607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3.5%,集中分布于鲁中南低山丘陵及胶济、津浦铁路两线的山麓平原地带,褐土与棕壤土过渡地区的蓬莱、龙口、莱州也有分布。
(三)潮土潮土是全省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一种土壤,约68189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4.1%。
集中分布在鲁西北和鲁西南黄泛平原,在山丘地区的河谷平原、滨海洼地也有分布。
这类土壤质地适中,多含钙、磷、钾等矿质养分,是省内粮、棉重要生产区。
(四)砂姜黑土砂姜黑土全省997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5%。
主要分布在莱西、即墨盆地,胶莱河谷平原,临、郯、苍洼地。
(五)盐渍土盐土、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统称盐渍土或盐碱土。
全省共476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1%。
主要要分布在鲁西北黄泛平原地势低平地段、河间洼地和滨海地带。
(六)水稻土水稻土主要分布在鱼台、金乡、济南市郊区、临沂、章丘、历城等地。
济南市土壤类型及分布土壤类型依地形、水文、气候、植被、母岩、母质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及人为生产活动的影响,在全市范围内由南到北、从高到底,依次分布着显域性土壤棕壤、褐土,隐域性土壤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风砂土6个土类,13个亚类,27个土属,72个土种。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名称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名称引言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农业文化背景的国家,土壤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土壤系统分类名称,是土壤科学领域的核心内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有效管理土壤资源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全面评估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土壤系统分类名称,并根据其在土壤科学中的价值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是指根据土壤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地理环境因素,将中国国土划分为不同的土壤类型。
主要包括红壤、黄壤、黑土、褐土、草地土壤、河流湖泊沉积土壤等类型。
1. 红壤红壤是中国最重要且分布广泛的土壤类型之一。
其特点是颜色红艳,富含氧化铁和氧化铝。
红壤有良好的通气条件,适合发展农作物。
在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地区,长期的低度风化和淋溶作用使得土壤呈红色,造就了丰富的红壤资源。
2. 黄壤黄壤是我国南方的另一重要土壤类型,以黄色为主,富含有机质和养分。
黄壤形成于温暖湿润气候下的冲积平原和丘陵地区,适合发展水稻、玉米等农作物。
黄壤的肥力较高,适宜农业生产。
3. 黑土黑土是我国北方地区特有的土壤类型,以黑色为主,含有机质丰富。
黑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适合发展小麦、大豆等作物。
黑土的良好保水能力和保肥性能,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4. 褐土褐土是我国华南、台湾和西南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颜色呈棕色或黑褐色。
褐土在多年受雨蚀和风蚀的影响下,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土层。
褐土广泛用于发展茶叶、水果和果树等农业作物。
5. 草地土壤草地土壤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特有的土壤类型,适于草原植被的生长。
由于寒冷干旱的气候条件,草地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微量元素,但缺乏养分。
草地土壤的发展对维护草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6. 河流湖泊沉积土壤河流湖泊沉积土壤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和华南地区的平原地带,颜色多样,富含有机质和养分。
山东省各地土壤类型及其分布总况据山东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统计,全省土壤总面积为121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7.03%。
棕壤,面积170.62万公顷,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4.09%。
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和沭河以东丘陵地区。
陡坡多是林、牧用地,缓坡处适宜种植花生、地瓜等作物。
褐土,主要分布于鲁中南低山丘陵、山麓平原、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
面积177.5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4.66%。
这类土地地势低缓,呈中性或微碱性,保水保肥,土壤生产性能较好,适应性宽,是全省最好的一种土壤类型,也是旱、涝保收的高产区,历来为粮食、棉花、烤烟、蔬菜等作物的重要产地。
潮土,集中分布在鲁西北黄泛平原区,在山丘地区的河谷平原、滨湖洼地也有零星分布。
面积466.58万公顷,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8.53%。
潮土质地适中,潜水埋藏浅,呈中性或微碱性,生产性能良好,适宜性强。
黄泛平原地表坦荡,土层深厚,光、热、水资源丰富,因而省内潮土类土地增产潜力很大。
砂姜黑土,约有53.6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4%。
主要分布在胶莱平原、滨湖和鲁南低洼地带,是洼地长期积水干涸后形成的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丰富,适宜种植小麦、大豆、高粱等作物。
盐碱土,约47.6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平原低洼地带和滨海平原。
土壤含盐量多在0.4%以上,最高可达1.5%,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但内陆黄泛平原的盐碱地,只是表层含盐量较高,经过治理,可以改造为良田。
水稻土,面积很小,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约17.27万公顷。
主要分布在南四湖洼地、临郯苍湖沼平原和沿黄涝洼地带。
多系解放后改种水稻而形成的新水稻土。
济南市济南市市中区主体为褐土类,土龄长、层段明显、土层深厚、有覆盖深厚的洪积物,土壤中微生物活动旺盛,易保肥积水,熟化程度高,适宜耕种。
土壤可利用面积占70.72%,其中褐土性土分布在七贤镇太平、土屋、九曲、文庄、双龙、七贤村、杨家庄等山丘陵坡上部,土层浅,结构性差,易受干旱威胁,宜发展林业。
解释名词:1.土壤形成因素(soil-forming factor)简称“成土因素”:参与并影响土壤形成方向、速度、发育特征和土壤特性的自然因素 (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和人为因素。
2.土壤相对年龄(relative age of soil):土壤的发育程度和发育阶段,反映现代成土作用的速度。
3.单个土体(pedon):最小体积的一个土壤三维实体,人为假设其平面形状近似六角形,面积为1─10m2,在此面积范围内,任何土层具有一致的性态。
是土壤调查和研究中的最小描述单位和采样单位。
4. 诊断层(diagnostic horizon):在土壤分类中用以鉴定土壤类别,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
5. 粘化过程(clayization):指土壤中的矿质颗粒由粗变细而形成粘粒,以及粘粒在剖面中积聚的过程,若粘化发生在B层,则形成Bt层。
粘化过程主要由残积粘化和淋溶粘化两种。
6. 脱硅富铝化过程(fersiallitization):指在湿热的生物气候条件下进行的脱硅作用和铁铝相对富集的作用。
7. 土壤发生学(soil genesis ):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8.土壤绝对年龄(absolute age of soil ):从该土壤由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候算起,用地学测年的方法确定的年龄。
9. 土壤发生层( soil horizon):大致平行于土壤表面的具有成土过程所发生特征的土层称为土壤发生层。
10.诊断特性(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在土壤分类中用以鉴定土壤类别的,具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
11. 钙化过程(calcification ):土壤剖面中碳酸盐的淋溶与淀积过程,其结果是形成钙积层。
12. 潜育化过程(gleization):土壤在常年或季节性渍水条件下,有机物质处于嫌气状态,土壤矿物质中的Fe、Mn处于还原低价态,产生磷铁矿、菱铁矿等,土体染成灰蓝色或青灰色的(潜育层)。
土种名称-省级土壤类型代码(省级分类系统)土壤类型代码(国标)土属名称-省级麻黄泥底田01010101L1121861花岗岩红黄泥田麻黄泥骨田01010102L1121862花岗岩红黄泥田麻红泥底田01010103L1121818花岗岩红黄泥田麻红泥骨田01010104L1121863花岗岩红黄泥田麻红沙泥田01010105L1121817花岗岩红黄泥田麻红沙质田01010106L1121816花岗岩红黄泥田麻红大眼砂田01010107L1121864花岗岩红黄泥田麻乌黄砂泥田01010108L1121865花岗岩红黄泥田页黄泥底田01010201L1121961砂页岩红黄泥田 页黄泥骨田01010202L1121919砂页岩红黄泥田 页红泥骨田01010204L1121962砂页岩红黄泥田 页红砂泥田01010205L1121918砂页岩红黄泥田 页红砂质田01010206L1121917砂页岩红黄泥田 页红结粉田01010207L1121963砂页岩红黄泥田 页乌黄泥土田01010208L1121964砂页岩红黄泥田 页铁盘底砂泥田01010210L1121965砂页岩红黄泥田 片黄泥底田01010301L1122661片板岩红黄泥田片红泥底田01010303L1122662片板岩红黄泥田片半砂泥田01010305L1122623片板岩红黄泥田片石渣底田01010306L1122663片板岩红黄泥田页红泥底田01010203L1122622砂页岩红黄泥田红土粘土田01010401L1122664第四纪红土田红土泥骨田01010402L1122665第四纪红土田红土石仔底田01010403L1122666第四纪红土田黑色石灰土田01010501L1122261黑色石灰土田红色石灰土田01010601L1122217红色石灰土田 红色石灰铁仔底田01010602L1122262红色石灰土田 浅脚牛肝土田01010701L1122361浅脚紫泥田浅脚紫砂泥田01010702L1122362浅脚紫泥田浅脚赤土田01010801L1121715浅脚赤土田浅脚铁子田01010802L1121761浅脚赤土田浅脚铁盘底田01010803L1121762浅脚赤土田浅脚碳质黑泥田01011001L1121416浅脚碳质黑泥田洪积黄泥田01011201L1131213洪积黄泥田洪积黄泥浆田01011202L1131261洪积黄泥田洪积黄砂泥田01011203L1131262洪积黄泥田洪积砂质田01011204L1131263洪积黄泥田麻生黄泥田01011301L1121866生泥田麻生红泥田01011304L1121867生泥田页生黄泥砂田01011302L1121966生泥田页生红砂泥田01011305L1121967生泥田生灰泥田01011307L1122263生泥田生紫泥田01011308L1122363生泥田生赤土田01011309L1121763生泥田生潮泥田01011311L1131264生泥田生涂田01011312L1121968生泥田生砂土田01011313L1121969生泥田生黄泥瘟田01011314L1121971生泥田海黄赤砂泥田01011402L1121461浅海沉积黄赤土田海黄赤砂质田01011403L1121462浅海沉积黄赤土田麻红泥田01020101L1131815花岗岩红泥田 麻黄泥田01020102L1131861花岗岩红泥田 麻砂泥田01020103L1131862花岗岩红泥田 麻砂质田01020104L1131863花岗岩红泥田 麻乌红泥田01020105L1131864花岗岩红泥田 麻顽泥田01020106L1131816花岗岩红泥田 麻黄泥底砂泥田01020108L1131865花岗岩红泥田 麻大眼砂田01020109L1131866花岗岩红泥田 页红泥田01020201L1132161砂页岩红泥田页黄泥田01020202L1132162砂页岩红泥田页砂泥田01020203L1132112砂页岩红泥田页砂质田01020204L1132163砂页岩红泥田页结粉田01020205L1132115砂页岩红泥田页乌黄泥田01020207L1132164砂页岩红泥田页石仔底砂泥田01020208L1132165砂页岩红泥田片红泥田01020301L1132113片板岩红泥田片黄泥田01020302L1132166片板岩红泥田片砂泥田01020303L1132167片板岩红泥田片乌红泥田01020304L1132168片板岩红泥田片砂质田01020305L1132169片板岩红泥田红土田01020401L1132561第四纪红土泥田红土砂田01020402L1132562第四纪红土泥田乌红土田01020403L1132563第四纪红土泥田红土砂泥田01020404L1132564第四纪红土泥田灰粘土田01020501L1132261黑色石窿田 灰泥田01020502L1132262黑色石窿田 红火粘土田01020601L1132263红火泥田乌红火泥田01020602L1132264红火泥田石灰板结黄泥田01020701L1132265石灰板结田珊瑚底田01020702L1132266石灰板结田石灰板结牛肝土田01020703L1132267石灰板结田石灰板结田01020705L1132212石灰板结田石灰性泥田01020706L1132268石灰板结田石灰性砂泥田01020707L1132269石灰板结田牛肝土田01020801L1132313紫泥田紫砂泥田01020802L1132361紫泥田黄泥底牛肝土田01020803L1132362紫泥田碱性牛肝土田01020804L1132363紫泥田黄泥牛肝土田01020805L1132364紫泥田赤土田01021001L1131761赤土田彩土田01021002L1131762赤土田乌赤土田01021003L1131763赤土田赤砂泥田01021004L1131764赤土田黄赤土田01021201L1131561浅海沉积黄赤土田黄赤砂泥田01021202L1131562浅海沉积黄赤土田乌黄赤土田01021203L1131563浅海沉积黄赤土田黄赤粘土田01021204L1131519浅海沉积黄赤土田黄赤砂质田01021205L1131412浅海沉积黄赤土田洪积黄泥沙田01021401L1131261洪积黄红泥田洪积砂泥田01021402L1131212洪积黄红泥田洪积泥田01021403L1131213洪积黄红泥田鸭蛋黄泥田01021404L1131262洪积黄红泥田洪积砂质田01021405L1131211洪积黄红泥田洪积黄红泥田01021406L1131214洪积黄红泥田黑泥砂田01020901L1111461炭质黑泥田黑泥粘田01020902L1111462炭质黑泥田黑泥散田01020903L1111463炭质黑泥田黑泥松田01020904L1111464炭质黑泥田黑泥底田01020905L1111465炭质黑泥田低黑泥田01020906L1111466炭质黑泥田砂泥田01021501L1111212宽谷冲积土田宽谷顽泥田01021502L1111261宽谷冲积土田宽谷鸭屎泥田01021503L1111262宽谷冲积土田宽谷砂质田01021504L1111263宽谷冲积土田宽谷黄泥底砂质田01021505L1111264宽谷冲积土田宽谷砂板田01021506L1111265宽谷冲积土田宽谷乌砂田01021507L1111266宽谷冲积土田宽谷泥田01021508L1111267宽谷冲积土田宽谷黄泥底砂泥田01021509L1111268宽谷冲积土田宽谷石灰性粘土田01021511L1111269宽谷冲积土田宽谷铁渣底田01021513L1111271宽谷冲积土田河砂泥田01021601L1111132河流冲积砂泥田河砂质田01021602L1111161河流冲积砂泥田河大眼砂田01021603L1111162河流冲积砂泥田河粘土田01021604L1111163河流冲积砂泥田河黄泥底田01021605L1111164河流冲积砂泥田河结粉田01021606L1111165河流冲积砂泥田河泥田01021607L1111166河流冲积砂泥田河石仔底砂质田01021608L1111167河流冲积砂泥田潮砂田01021701L1111168潮砂泥田潮泥田01021703L1111169潮砂泥田乌潮泥田01021704L1111171潮砂泥田粘土田01021801L1111561三角洲沉积土田胶泥田01021802L1111562三角洲沉积土田泥骨田01021804L1111563三角洲沉积土田高铁钉格田01021805L1111564三角洲沉积土田低铁钉格田01021806L1111565三角洲沉积土田牛皮砂田01021809L1111566三角洲沉积土田蚝壳底田01021811L1111567三角洲沉积土田砂泥田01021812L1111568三角洲沉积土田泥肉田01021901L1111514泥肉田 乌涂田01021903L1111569泥肉田 松泥田01021904L1111571泥肉田 油泥田01021905L1111572泥肉田 油黑泥田01021907L1111573泥肉田 石灰性黑泥田01021911L1111574泥肉田 泥炭隔田01022001L1111272泥炭隔田海砂泥田01022101L1111467滨海沉积土田海砂质田01022102L1111468滨海沉积土田海泥田01022103L1111469滨海沉积土田海粘土田01022104L1111471滨海沉积土田海贝屑砂质田01022105L1111472滨海沉积土田海贝屑泥田01022106L1111473滨海沉积土田洋泥田01022201L1111474南渡河滨海沉积土田洋粘土田01022202L1111475南渡河滨海沉积土田洋粉砂田01022203L1111476南渡河滨海沉积土田潮砂泥田01021702L1151221潮砂泥田洲泥田01021814L1151219 三角洲沉积土田冷底田01040101L1141136冷底田铁锈水田01040102L1142314冷底田顽泥田01040103L1141161冷底田 深泥田01040104L1141162冷底田 乌泥底田01040201L1141135乌泥底田鸭屎泥田01040202L1141161乌泥底田紫泥核田01040203L1141162乌泥底田低油格田01040301L1141134油格田中油格田01040302L1141163油格田高油格田01040303L1141164油格田黄泥青泥格田01040401L1141165青泥格田砂泥青泥格田01040402L1141166青泥格田砂质青泥格田01040403L1141167青泥格田赤土青泥格田01040404L1141168青泥格田顽泥青泥格田01040407L1141169青泥格田泥质青泥格田01040408L1141171青泥格田烂洴田01040501L1142227烂洴田深湴田01040502L1142261烂洴田洴眼田01040503L1142262烂洴田冷浸田01040601L1142263冷浸田冷浸赤土田01040602L1142264冷浸田热水田01040701L1142265热水田渍水田01040801L1142266渍水田塱心田01040802L1142267渍水田二则田01040803L1142268渍水田低油泥田01040804L1142269渍水田坦田01040805L1142271渍水田泥炭土田01040901L1142361泥炭田土泥炭底田01040902L1142362泥炭田土低泥炭格田01040903L1142313泥炭田土煤水田01041001L1132961矿毒田硫磺矿毒田01041002L1132962矿毒田锰矿毒田01041003L1132963矿毒田钨矿毒田01041004L1132964矿毒田铁矿毒田01041005L1132965矿毒田铜矿毒田01041006L1132966矿毒田铀矿毒田01041007L1132967矿毒田硫铁矿毒田01041008L1132968矿毒田锡矿毒田01041009L1132969矿毒田石油污染田01041101L1132971厂废污染田 重金属污染田01041102L1132972厂废污染田 厂废水污染田01041103L1132973厂废污染田 白鳝泥田01030101L1161314白鳝泥田白鳝泥底田01030102L1161361白鳝泥田低白鳝泥田01030103L1132114白鳝泥田晒水田01030104L1161362白鳝泥田白鳝砂田01030105L1161363白鳝泥田白鳝砂泥田01030106L1161364白鳝泥田白鳝泥底砂质田01030107L1161365白鳝泥田黑砂田01030201L1161366滨海砂质田 黄砂田01030202L1161367滨海砂质田 白砂田01030203L1161368滨海砂质田 砂质白鳝泥底田01030204L1161369白鳝砂底田 白鳝砂底砂泥田01030301L1161371白鳝砂底田 白鳝砂底砂质田01030302L1161372白鳝砂底田 轻咸田01060101L1171261咸田中咸田01060102L1171215咸田重咸田01060103L1171262咸田咸底田01060104L1171263咸田轻咸酸田01060101L1181161咸酸田咸酸田01060102L1181111咸酸田重咸酸田01060103L1181112咸酸田轻反酸田01060201L1181113反酸田反酸田01060202L1181114反酸田重反酸田01060203L1181165反酸田厚厚麻黄壤03010101A2111321花岗岩黄壤中中麻黄壤03010108A2111322花岗岩黄壤麻黄泥地03010201A2111361花岗岩黄泥地麻黄砂泥地03010202A2111362花岗岩黄泥地中中页黄壤03010508A2141312砂页岩黄壤页黄泥地03010602A2141361砂页岩黄泥地页黄泥砂地03010603A2141362砂页岩黄泥地麻红泥地04010201A1311327花岗岩红泥地麻红泥砂地04010202A1311361花岗岩红泥地麻乌红泥地04010203A1311362花岗岩红泥地中片薄红壤04010303A1311618片板岩红壤片红泥地04010401A1311661片板岩红泥地片红泥砂地04010402A1311662片板岩红泥地页红泥地04010601A1311512砂页岩红泥地页红砂泥地04010602A1311561砂页岩红泥地页红石仔地04010603A1311562砂页岩红泥地红土红泥地04010801A1311161第四纪红土红泥地 红土红砂泥地04010804A1311162第四纪红土红泥地 厚厚灰红壤04011301A1311714石灰岩红壤灰红砂泥地04011401A1311761石灰岩红泥地 灰红泥地04011402A1311762石灰岩红泥地 厚厚麻赤红壤05010101A1211317花岗麻赤红壤麻赤红泥地05010201A1211361花岗岩赤红地麻赤红砂泥地05010202A1211318花岗岩赤红地麻赤红砂地05010203A1211362花岗岩赤红地麻赤红龙气地05010205A1211363花岗岩赤红地麻赤红贝屑砂泥地05010206A1211364花岗岩赤红地中厚页赤红壤05010507A1211513砂页岩赤红壤中中页赤红壤05010508A1211512砂页岩赤红壤中中红页赤红壤05010608A1211514红色砂页岩赤红壤红页赤红泥地05010701A1211561红色砂页岩赤红地 红页赤红砂泥地05010702A1211562红色砂页岩赤红地 红页赤红砂地05010703A1211562红色砂页岩赤红地 红页赤红石仔地05010706A1211563红色砂页岩赤红地 页赤红泥地05010801A1211564砂页岩赤红地 页赤红砂泥地05010802A1211565砂页岩赤红地 玄赤红泥地05011001A1211261玄武岩赤红泥地厚厚红土赤红壤05011101A1211113第四纪红土赤红壤红土赤红泥地05011301A1211161第四纪红土赤红泥地红土赤红砂泥地05011302A1211162第四纪红土赤红泥地红土赤红泥骨地05011303A1211163第四纪红土赤红泥地厚片赤红壤05010301A1211611片板岩赤红壤 片赤红泥地05010401A1211661片板岩赤红地片赤红砂泥地05010402A1211662片板岩赤红地赤土泥地06010201A1111361玄武岩赤土地赤土砂泥地06010202A1111362玄武岩赤土地赤土乌泥地06010207A1111363玄武岩赤土地薄层古海积砖红壤06010503A1111211古浅海沉积砖红壤厚厚古海积砖红壤06010501A1111261古浅海沉积砖红壤中中古海积砖红壤06010508A1111262古浅海沉积砖红壤麻赤土泥地06010801A1111461花岗岩赤土地麻赤土砂泥地06010802A1111462花岗岩赤土地麻赤土砂地06010803A1111463花岗岩赤土地厚厚页砖红壤06010901A1111511页砖红壤页赤土地06011001A1111561砂页岩赤土地页赤土砂泥地06011002A1111562砂页岩赤土地页赤土砂地06011003A1111563砂页岩赤土地黄赤泥地06010601A1121161 黄赤土地(古浅海沉积砖红壤)黄赤砂地06010602A1121162 黄赤土地(古浅海沉积砖红壤)黄赤砂泥地06010603A1121111 黄赤土地(古浅海沉积砖红壤)黄赤土地06020201A1121211玄武岩黄赤土地红火砂泥地08010201G2110061红火泥地红火泥地08010202G2110015红火泥地红火顽泥地08010203G2110014红火泥地红火砂泥地08010402G2110062酸性红火泥地红火泥地08010407G2110063酸性红火泥地黑色石窿地08020201G2120014黑色石窿地紫砂地10020202G2331261碱性牛肝地紫泥核地10020203G2331161碱性牛肝地紫砂土地10030201G2321261中性牛肝地粗骨彩土地20010201G2511461粗骨赤土地粗赤土砂泥地20010202G2511462粗骨赤土地固定沙土16010101G1541111固定沙土滨海砂地16010201G1541161滨海砂泥地海砂泥地16010202G1541162滨海砂泥地半固定沙土16020101G1541211半固定沙土潮砂土13010101H2121418潮砂泥土潮砂泥土13010102H2121461潮砂泥土潮泥土13010103H2121462潮砂泥土潮砂地13010201H2121419潮砂泥地潮砂泥地13010202H2121421潮砂泥地潮泥地13010203H2121463潮砂泥地泥肉基13020101H2121521基水地砂泥基13020102H2121519基水地砂质基13020103H2121561基水地泥骨基13020104H2121562基水地泥质基13020105H2121563基水地瓦渣基13020106H2121564基水地菜田13030101H2121565菜地菜泥肉田13030102H2141261菜地污染菜田13030103H2141262菜地菜地13030201H2141263菜地菜塘13030301H2141264菜塘泥滩15020101K1220012泥滩草滩15030101K1220013草滩林滩14010101K1320011林滩亚类名称-省级土种名称(国标)省土种编码淹育型水稻1-1-1-1淹育型水稻1-1-1-2淹育型水稻麻红泥底田1-1-1-3淹育型水稻1-1-1-4淹育型水稻麻红泥砂田1-1-1-5淹育型水稻麻红砂质田1-1-1-6淹育型水稻1-1-1-7淹育型水稻1-1-1-8淹育型水稻1-1-2-1淹育型水稻黄泥骨田1-1-2-2淹育型水稻1-1-2-4淹育型水稻 板砂泥田1-1-2-5淹育型水稻红砂质田1-1-2-6淹育型水稻1-1-2-7淹育型水稻1-1-2-8淹育型水稻1-1-2-10淹育型水稻1-1-3-1淹育型水稻1-1-3-3淹育型水稻半砂泥田1-1-3-5淹育型水稻1-1-3-6淹育型水稻红泥底田1-1-2-3淹育型水稻1-1-4-1淹育型水稻1-1-4-2淹育型水稻1-1-4-3淹育型水稻1-1-5-1淹育型水稻 红灰土田1-1-6-1淹育型水稻1-1-6-2淹育型水稻1-1-7-1淹育型水稻1-1-7-2淹育型水稻浅脚赤土田1-1-8-1淹育型水稻1-1-8-2淹育型水稻1-1-8-3淹育型水稻浅脚黑泥田1-1-10-1淹育型水稻洪泥田1-1-12-1淹育型水稻1-1-12-2淹育型水稻1-1-12-3淹育型水稻1-1-12-4淹育型水稻1-1-13-1淹育型水稻1-1-13-4淹育型水稻1-1-13-2淹育型水稻1-1-13-5淹育型水稻1-1-13-7淹育型水稻1-1-13-8淹育型水稻1-1-13-9淹育型水稻1-1-13-11淹育型水稻1-1-13-12淹育型水稻1-1-13-13淹育型水稻1-1-13-14淹育型水稻1-1-14-2淹育型水稻1-1-14-3渗育型水稻土仁化麻泥田1-2P-1-1渗育型水稻土1-2P-1-2渗育型水稻土1-2P-1-3渗育型水稻土1-2P-1-4渗育型水稻土1-2P-1-5渗育型水稻土麻顽泥田1-2P-1-6渗育型水稻土1-2P-1-8渗育型水稻土1-2P-1-9渗育型水稻土1-2P-2-1渗育型水稻土1-2P-2-2渗育型水稻土高州渗鳝泥田1-2P-2-3渗育型水稻土1-2P-2-4渗育型水稻土页结粉田1-2P-2-5渗育型水稻土1-2P-2-7渗育型水稻土1-2P-2-8渗育型水稻土片红泥田1-2P-3-1渗育型水稻土1-2P-3-2渗育型水稻土南雄泥田1-2P-3-3渗育型水稻土1-2P-3-4渗育型水稻土1-2P-3-5渗育型水稻土1-2P-4-1渗育型水稻土1-2P-4-2渗育型水稻土1-2P-4-3渗育型水稻土1-2P-4-4渗育型水稻土1-2P-5-1渗育型水稻土1-2P-5-2渗育型水稻土1-2P-6-1渗育型水稻土1-2P-6-2渗育型水稻土1-2P-7-1渗育型水稻土1-2P-7-2渗育型水稻土1-2P-7-3渗育型水稻土 石灰泥田1-2P-7-5渗育型水稻土1-2P-7-6渗育型水稻土1-2P-7-7渗育型水稻土牛肝土田?1-2P-8-1渗育型水稻土1-2P-8-2渗育型水稻土1-2P-8-3渗育型水稻土1-2P-8-4渗育型水稻土1-2P-8-5渗育型水稻土1-2P-10-1渗育型水稻土1-2P-10-2渗育型水稻土1-2P-10-3渗育型水稻土1-2P-12-1渗育型水稻土1-2P-12-2渗育型水稻土1-2P-12-3渗育型水稻土黄赤粘土田1-2P-12-4渗育型水稻土黄赤砂田1-2P-12-5渗育型水稻土1-2P-14-1渗育型水稻土洪砂泥田1-2P-14-2渗育型水稻土洪泥田1-2P-14-3渗育型水稻土1-2P-14-4渗育型水稻土洪砂田1-2P-14-5渗育型水稻土洪黄泥田1-2P-14-6潴育型水稻土1-2-9-1潴育型水稻土1-2-9-2潴育型水稻土1-2-9-3潴育型水稻土1-2-9-4潴育型水稻土1-2-9-5潴育型水稻土1-2-9-6潴育型水稻土翁源泥砂田1-2-15-1潴育型水稻土1-2-15-2潴育型水稻土1-2-15-3潴育型水稻土1-2-15-4潴育型水稻土1-2-15-5潴育型水稻土1-2-15-6潴育型水稻土1-2-15-7潴育型水稻土1-2-15-8潴育型水稻土1-2-15-9潴育型水稻土1-2-15-11潴育型水稻土1-2-15-13潴育型水稻土河砂泥田1-2-16-1潴育型水稻土1-2-16-2潴育型水稻土1-2-16-3潴育型水稻土1-2-16-4潴育型水稻土1-2-16-5潴育型水稻土1-2-16-6潴育型水稻土1-2-16-7潴育型水稻土1-2-16-8潴育型水稻土1-2-17-1潴育型水稻土1-2-17-3潴育型水稻土1-2-17-4潴育型水稻土1-2-18-1潴育型水稻土1-2-18-2潴育型水稻土1-2-18-4潴育型水稻土1-2-18-5潴育型水稻土1-2-18-6潴育型水稻土1-2-18-9潴育型水稻土1-2-18-12潴育型水稻土 泥肉田1-2-19-1潴育型水稻土1-2-19-3潴育型水稻土1-2-19-4潴育型水稻土1-2-19-5潴育型水稻土1-2-19-7潴育型水稻土1-2-19-11潴育型水稻土1-2-20-1潴育型水稻土1-2-21-1潴育型水稻土1-2-21-2潴育型水稻土1-2-21-3潴育型水稻土1-2-21-4潴育型水稻土1-2-21-5潴育型水稻土1-2-21-6潴育型水稻土1-2-22-1潴育型水稻土1-2-22-2潴育型水稻土1-2-22-3潴育型水稻土信宜潮砂泥田1-2-17-2潴育型水稻土 洲泥田1-2-18-14潜育型水稻土冷底田1-4-1-1潜育型水稻土铁锈水田1-4-1-2潜育型水稻土1-4-1-3潜育型水稻土1-4-1-4潜育型水稻土乌泥底田1-4-2-1潜育型水稻土1-4-2-2潜育型水稻土1-4-2-3潜育型水稻土低油格田1-4-3-1潜育型水稻土1-4-3-2潜育型水稻土1-4-3-3潜育型水稻土1-4-4-1潜育型水稻土1-4-4-2潜育型水稻土1-4-4-3潜育型水稻土1-4-4-4潜育型水稻土1-4-4-7潜育型水稻土1-4-4-8潜育型水稻土烂湿田1-4-5-1潜育型水稻土1-4-5-2潜育型水稻土1-4-5-3潜育型水稻土1-4-6-1潜育型水稻土1-4-6-2潜育型水稻土1-4-7-1潜育型水稻土1-4-8-1潜育型水稻土1-4-8-2潜育型水稻土1-4-8-3潜育型水稻土1-4-8-5潜育型水稻土1-4-9-1潜育型水稻土1-4-9-2潜育型水稻土低泥炭格田1-4-9-3潜育型水稻土1-4-10-1潜育型水稻土1-4-10-2潜育型水稻土1-4-10-3潜育型水稻土1-4-10-4潜育型水稻土1-4-10-5潜育型水稻土1-4-10-6潜育型水稻土1-4-10-7潜育型水稻土1-4-10-8潜育型水稻土1-4-10-9潜育型水稻土1-4-11-1潜育型水稻土1-4-11-2潜育型水稻土1-4-11-3漂洗型水稻土白鳝泥田1-3-1-1漂洗型水稻土1-3-1-2漂洗型水稻土 南海泥田1-3-1-3漂洗型水稻土1-3-1-4漂洗型水稻土1-3-1-5漂洗型水稻土1-3-1-6漂洗型水稻土1-3-1-7漂洗型水稻土1-3-2-1漂洗型水稻土1-3-2-2漂洗型水稻土1-3-2-3漂洗型水稻土1-3-2-4漂洗型水稻土1-3-3-1漂洗型水稻土1-3-3-2盐渍型水稻土1-6-1-1盐渍型水稻土湛江咸田1-6-1-2盐渍型水稻土1-6-1-3盐渍型水稻土1-6-1-4咸酸型水稻土1-6S-1-1咸酸型水稻土汕头咸酸田1-6S-1-2咸酸型水稻土轻咸酸田1-6S-1-3咸酸型水稻土轻反酸田1-6S-2-1咸酸型水稻土反酸田1-6S-2-2咸酸型水稻土1-6S-2-3黄壤麻黄泥3-1-1-1黄壤信宜麻黄壤3-1-1-8黄壤3-1-2-1黄壤3-1-2-2黄壤幼泥砂山黄土3-1-5-8黄壤3-1-6-3红壤九峰麻红泥4-1-2-1红壤4-1-2-2红壤4-1-2-3红壤红砂泥土4-1-3-3红壤4-1-4-1红壤4-1-4-2红壤红粘泥土4-1-6-1红壤4-1-6-2红壤4-1-6-3红壤4-1-8-1红壤4-1-8-4红壤英德灰红土4-1-13-1红壤4-1-14-1红壤4-1-14-2赤红壤厚麻赤土5-1-1-1赤红壤5-1-2-1赤红壤麻赤砂泥5-1-2-2赤红壤5-1-2-3赤红壤5-1-2-5赤红壤5-1-2-6赤红壤翁源赤土5-1-5-7赤红壤泥砂赤土5-1-5-8赤红壤罗定赤土5-1-6-8赤红壤5-1-7-1赤红壤5-1-7-2赤红壤5-1-7-3赤红壤5-1-7-6赤红壤5-1-8-1赤红壤5-1-8-2赤红壤5-1-10-1赤红壤翁源红泥赤土5-1-11-1赤红壤5-1-13-1赤红壤5-1-13-2赤红壤5-1-13-3赤红壤厚泥赤土5-1-3-1赤红壤5-1-4-1赤红壤5-1-4-2砖红壤6-1-2-1砖红壤6-1-2-2砖红壤6-1-2-7砖红壤砂砖红土6-1-5-3砖红壤6-1-5-1砖红壤6-1-5-8砖红壤6-1-8-1砖红壤6-1-8-3砖红壤湛江泥砂砖土6-1-9-1砖红壤6-1-10-1砖红壤6-1-10-2砖红壤6-1-10-3砖红壤 6-1-6-1砖红壤6-1-6-2砖红壤黄砂泥6-1-6-3黄色砖红壤黄砖土6-2-2-1红色石灰土8-1-2-1红色石灰土阳山红灰泥8-1-2-2红色石灰土红火泥8-1-2-3黑色石灰土8-1-4-2黑色石灰土8-1-4-7黑色石灰土石窿土8-2-2-1碱性紫色土10-2-2-2碱性紫色土10-2-2-3中性紫色土10-3-2-1酸性粗骨土20-1-2-1酸性粗骨土20-1-2-2固定沙土潮阳固沙土16-1-1-1固定沙土16-1-2-1固定沙土16-1-2-2半固定沙土半固定海沙土16-2-1-1潮土淡砂土13-1-1-1潮土13-1-1-2潮土13-1-1-3潮土汕头潮砂土13-1-2-1潮土潮州淡砂土13-1-2-2潮土13-1-2-3脱潮土泥肉基13-2-1-1脱潮土砂泥基13-2-1-2脱潮土13-2-1-3脱潮土13-2-1-4脱潮土13-2-1-5脱潮土13-2-1-6湿潮土13-3-1-1湿潮土13-3-1-2湿潮土13-3-1-3湿潮土13-3-2-1湿潮土13-3-3-1不确定 不确定滨海潮间盐土湛江海洼泥15-2-1-1滨海沼泽盐土宝安海洼泥15-3-1-1含盐酸性硫酸盐土咸酸土14-1-1-1。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概念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主要基于土壤的形成过程、地理分布和土壤性质等因素。
在中国,常用的土壤分类系统有国家土壤分类系统和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1. 国家土壤分类系统:国家土壤分类系统是根据中国土壤形成特点和国家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的需要而建立的。
该系统通过对土壤的发育程度、土壤材料、土壤水平和土壤层次的考察来进行分类。
国家土壤分类系统按土壤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全国土壤分类系统和区域土壤分类系统,其中全国土壤分类系统分为土壤类和土壤亚类。
土壤类根据土壤的广泛性质和用途而划分,土壤亚类则根据土壤的细致性质和用途进行划分。
2.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是在国家土壤分类系统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土地利用的需要和土壤科学研究的发展而建立的。
该系统根据土壤的地理分布特点和土壤类型形成的机理,将中国土壤分为广义土壤和狭义土壤两个层次。
广义土壤根据地理分布的不同可分为全国土壤系统和区域土壤系统,全国土壤系统又可分为主要土壤区和副次土壤区。
狭义土壤则按土壤形态发育、土壤材料、土壤水平和土壤属性进行分类。
总体而言,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主要考察了土壤的形成过程、地理分布和土壤性质等方面的特点,以满足土壤科学研究和土地利用的需要。
这些分类系统在农业、环境保护和土壤资源管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族和土系是两个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土族是
指具有土壤形成基础和特征的土壤种类,而土系则是指具有相同土壤
类群的土壤种类的整体。
土族和土系的划分标准如下:
一、土族的划分标准
1.形成基础:指土壤的形成条件和原料基础,包括岩性、地貌、气候、生物等因素。
2.土层结构:指土壤中各种层次的组成和形态特征。
3.土壤质地:指土壤中不同粒径组成的比例和质地特征。
4.土壤颜色:指土壤的颜色特征,包括土色、地色、红色等。
5.土壤水分:指土壤的含水量和水分的分布。
6.土壤理化性质:指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元素的
含量,以及电导率等性质。
7.土壤生物学特征:指土壤中微生物和动植物的分布和数量。
二、土系的划分标准
1.土(tǔ) 壤属(shǔ) 和土种(tǔ zhǒng) 的组合。
2.土(tǔ) 壤属(shǔ) 的土层分布(zhī fēn bù) 上的相似性和相关(xiāng guān) 性。
3.土(tǔ) 壤组(zǔ) 的分类特征(lèi dìng tè zhēng) 近似(jìn shǐ) 或一致(yī zhì)。
4.地址、土地利用及土壤风化作用等。
总之,土族和土系是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非常重要的分类单位。
它们的划分标准和分类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土壤资源,促进土壤科学的发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