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表
- 格式:doc
- 大小:165.50 KB
- 文档页数:66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表/course2/trfl/show.asp?id=341&TypeId=69一、绪论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之一,也是国内外土壤科学信息交流的媒介。
随着有关学科和土壤科学的进步,土壤分类也在迅速发展。
(一)土壤分类的发展19世纪俄国土壤发生学派的建立,开始了划时代的近代土壤分类的阶段。
经过各国的实践和探索多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苏联地理发生学派、西欧形态发生学派和美国马伯特分类学派三派鼎立的局面.在此基础上,美国农业部组织了1500多位土壤学家,经过长年努力,进行反复的修改验证,于60年代初提出了以诊断层、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土壤系统分类。
假如说,在此以前,土壤分类多少是定性的话,那么土壤系统分类,无疑在分类定量化方面向前进了一大步。
它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至今已有80多个国家以此作为自己的第一或第二分类。
我国土壤分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近代土壤分类是30年代开始的。
当时,吸取美国Marbut 土壤分类的经验,结合我国情况,引进了大土类的概念,并建立了2000多个土系。
新中国成立后,在学习苏联地理发生分类基础上进行变革。
其间还可细分若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结合土地资源综合考察、流域规划和荒地调查等,开始运用发生学观点进行分类,1954年拟订的中国土壤分类,是我国第一个按苏联土壤发生学理论所作的分类,对我国以后土壤分类有重要影响;第二个时期是通过第一次土壤普查和土壤改良实践,对耕地土壤给予前所未有的注意,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论证二提出了潮土、绵土、绿洲土土类,对耕作上壤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开展了西藏高原和西沙群岛的考察,提出了一系列的高山土壤和磷质石灰土等土类;第三个时期是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第二次土壤普查、国土整治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土壤分类资料更为丰富,内容更为广泛,基本上涉及了我国实际存在的土壤类型,对耕种土壤的研究更为详尽,同时,我国也开始吸取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某些原则和方法,我国土壤分类向着定量化方向前进。
中国土壤发生分类系统(1992)土纲亚纲土类亚类湿热铁铝土砖红境砖红壤,黄色砖红壤铁赤红壤赤红壤,黄色赤红壤,赤红壤性土铝红壤红壤,黄红壤,棕红镶,山原红壤,红壤性土土湿暖热铁铝土黄壤黄壤,漂洗黄壤,表潜黄壤,黄壤性土湿暖淋溶土黄棕壤黄棕壤,暗黄棕壤,黄棕壤性土黄褐土黄褐土,粘盘黄褐土,白演化黄褐土,黄褐土性土淋温暖温淋溶土棕壤棕壤白浆化棕壤,潮棕壤,棕壤性土溶湿温淋溶土暗棕壤暗棕壤,灰化暗棕壤,白浆化暗棕壤,草甸暗棕壤土潜育暗棕壤,暗棕壤性土白浆土白浆土,草甸白浆土,潜育白浆土湿寒温淋溶土棕色针叶林土棕色针叶林土,灰化棕色针叶林土,白浆化棕色针叶林土,表潜棕色针叶林土漂灰土漂灰土,暗漂灰土灰化土灰化土半半湿热半淋溶土燥红土燥红土,淋溶燥红土,褐红土淋溶半湿暖温半淋溶土褐土褐土,石灰性褐土,淋溶褐土,潮褐土,楼土,燥褐土,褐土性土半湿温半淋溶土灰褐土灰褐土,暗灰褐土,淋溶灰褐土,石灰性灰褐土,灰褐土性土黑土黑土,草甸黑土,白浆化黑土,表潜黑土灰色森林土灰色森林土,暗灰色森林土续表x.3.1 土纲亚纲土类亚类钙半湿温钙层土黑钙土黑钙土,淋溶黑钙土,石灰性黑钙土,淡黑钙土,草甸黑钙土,盐化黑钙土,碱化黑钙土层半干温钙层土栗钙土暗栗钙土,栗钙土,淡栗钙土,草甸栗钙土,盐化栗钙土,碱化栗钙土,栗钙土性土土半干暖温钙层土栗褐土栗褐土,淡栗褐土,潮栗褐土黑垆土黑垆土,粘化黑垆土,潮黑垆土,黑麻土干干温干旱土棕钙土棕钙土,淡棕钙土,草甸棕钙土,盐化棕钙土,旱碱化棕钙土,棕钙土性土土干暖温干旱土灰钙土灰钙土,淡灰钙土,草甸灰钙土,盐化灰钙土漠干温漠土灰漠土灰漠土,钙质灰漠土,草甸灰漠土.盐化灰漠土,碱化灰漠土,灌耕灰漠土灰棕漠土灰棕漠土,草甸灰棕漠土,石膏灰棕漠土,石膏盐盘灰棕漠土,灌耕灰棕漠土干暖温漠土棕漠土棕漠土,草甸棕漠土,盐化棕漠土,石膏棕漠土,石膏盐盘棕漠土,灌耕棕漠土初土质初育土黄绵土黄绵土红粘土红粘土,积钙红粘土,复盐基红粘土新积土新积土,冲积土,珊瑚砂土龟裂土龟裂土风沙土荒漠风沙土,草原风沙土,草甸风沙土;滨海风沙土育粗骨土酸性粗骨土,中性粗骨土,钙质粗骨土,质岩粗骨土石质初育土石灰(岩)土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火山灰土火山灰土,暗火山灰土,基性岩火山灰土紫色土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磷质石灰土磷质石灰土,硬盘磷质石灰土,盐渍磷质石灰土土石质土酸性石质土,中性石质土,钙质石质土,含盐石质土半暗半水成土草甸土草甸土,石灰性草甸土,白浆化草甸土,潜育草甸土,盐化草甸土,碱化草甸土水淡半水成土潮土潮土,灰潮土,脱潮土,湿潮土,盐化潮土,碱化潮土,灌淤潮土成砂姜黑土砂姜黑土,石灰性砂姜黑土,盐化砂姜黑土,碱化砂姜黑土,黑粘土土林灌草甸土林灌草甸土,盐化林灌草甸土,碱化林灌草甸土山地草甸土山地草甸土,山地草原草甸土,山地灌丛草甸土续表x.3.1土纲亚纲土类亚类水矿质水成土沼泽土沼泽土,腐泥沼泽土,泥炭沼泽土,草甸沼泽土,成盐化沼泽土,碱化沼泽土土有机水成土泥炭土低位泥炭土,中位泥炭土,高位泥炭土盐土草甸盐土草甸盐土,结壳盐土.沼泽盐土,碱化盐土盐滨海盐土滨海盐土,滨海沼泽盐土,滨海潮滩盐土酸性硫酸盐土酸性硫酸盐土,含盐酸性硫酸盐土碱漠境盐土漠境盐土,干旱盐土,残余盐土土寒原盐土寒原盐土,寒原草甸盐土,寒原硼酸盆土,寒原碱化盐土碱土碱土草甸碱土,草原碱土,龟裂碱土,盐化碱土,荒漠碱土人人为水成土水稻土潴育水稻土,淹育水稻土,渗育水稻土,潜育水稻土,脱潜水稻土,为漂洗水稻土,盐渍水稻土,咸酸水稻土土灌耕土灌淤土灌淤土,潮灌淤土,表锈灌淤土,盐化灌淤土灌漠土灌漠土灰灌漠土,潮灌漠土,盐化灌漠土湿寒高山土草毡土草毡土(高山草甸土),薄草毡土(高山草原草甸土),棕草(高山草甸土) 毡土(高山灌丛草甸土),湿草毡土(高山湿草甸土)黑毡土黑毡土(亚高山草甸土),薄黑毡土(亚高山草原草甸土) (亚高山草甸土) 棕黑毡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湿黑毡土(亚高山湿草甸土)高半湿寒高山土寒钙土寒钙土(高山草原土),暗寒钙土(高山草甸草原土),淡寒(高山草原土) 钙土(高山荒漠草原土),盐化寒钙土(亚高山由盐渍草原土)冷钙土冷钙土(亚高山草原土),暗冷钙土(亚高山草甸草原土),山 (亚高山草原土) 淡冷钙土(亚高山荒漠草原土),盐化冷钙土(亚高山盐渍草原土)冷棕钙土冷棕钙土(山地灌丛草原土),淋淀冷棕钙土(山地淋溶灌草(山地灌丛草原土) 原土)干寒高山土寒漠土寒漠土(高山漠土)土 (高山漠土)冷漠土冷漠土(亚高山漠土)(亚高山漠土)寒冻高山土寒冻土寒冻土(高山寒漠土)(高山寒漠土)中国土镶系统分类(首次方案,1991)土纲亚纲土类初育土石质初育土粗骨土,薄层土土质初育土冲积土,风沙土,黄绵土,紫色土,红色土人为初育土扰动土干旱土正常干旱土龟裂土,雏漠土,雏钙土石膏盐积干旱土棕漠土,灰漠土钙质干旱土棕钙土,灰钙土高寒干旱土寒漠土,冷漠土,寒冻钙土,寒钙土均腐殖土半干润均腐殖土黑垆士.栗钙土,黑钙土,灰褐土,灰黑土湿润均腐殖土黑土,热黑土岩性均腐殖土磷积石灰土,黑色石灰土高寒均腐殖土寒黑土,寒冻毡土,寒毡土灰土正常灰土灰壤硅铝土半干润硅铝土褐土湿润硅铝土棕壤,酸性棕壤,暗棕镶,寒棕壤常湿润硅铝土腐棕土,灰棕壤滞水硅铝土白浆土铁硅铝土半干润铁硅铝土黄褐土,红褐土湿润铁硅铝土黄棕壤,棕红壤,准红壤,棕色灰石灰土,红色石灰土常湿润铁硅铝土灰黄棕壤,准黄壤,黄色灰石土铁铝土半干润铁铝土燥红土湿润铁铝土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常湿润铁铝土黄壤酸,赤黄壤,砖黄壤盐成土盐积土盐成土盐土,干盐土碱积盐成土碱土潮湿土正常潮湿土潮土,暗潮土,砂姜黑土,叶垫潮土常潮湿土潜育土永冻潮湿土冰潜育土有机土正常有机土泥炭土永冻有机土冰泥炭土变性土潮湿变性土黑粘土湿润变性土浊粘土,艳粘土火山灰土火山灰土火山灰土人为土水耕人为土水稻土旱耕人为土堆垫土,楼土,灌淤土.厚熟土。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1995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表(修订方案,1995)土纲亚纲土类有机土永冻有机土落叶永冻有机土,纤维永冻有机土,半腐永冻有机土正常有机土落叶下常有机土,纤维正常有机土,半腐正常有机土,高腐正常有机土人为土水耕人为土潜育水耕人为土,铁渗水耕人为土,铁聚水耕人为土,简育水耕人为土旱耕人为土肥熟旱耕人为土,灌淤旱耕人为土,泥垫旱耕人为土,土垫旱耕人为土灰土腐殖灰土简育腐殖灰土正常灰土简育正常灰土火山灰土寒冻火山灰土简育寒冻火山灰土玻璃火山灰土干润玻璃火山灰土,湿润玻璃火山灰土湿润火山灰土腐殖湿润火山灰土,湿润火山灰土铁铝土湿润铁铝土暗红湿润铁铝土,简育湿润铁铝土变性土潮湿变性土盐积潮湿变性土,钙积干润变性土,简育干润变性土干湿变性土腐殖干润性土,钙积干润变性土,简育干润变性土湿润变性土腐殖湿润变性土,钙积湿润变性土,简育湿润变性土干旱土寒性干旱土钙积寒性干旱土,石膏寒性干旱土,粘化寒性干旱土,简育寒性干旱土正常干旱土钙积正常干旱土,石膏正常干旱土,盐积正常干旱土,粘化正常干旱土,简化下常干旱土盐成土碱积盐成土龟裂碱积盐成土,潮湿碱积盐成土,简育碱积盐成土正常盐成土干旱正常盐成土,潮湿正常盐成土潜育土寒冻潜育土有机寒冻潜育土,简育寒冻潜育土滞水潜育土有机滞水潜育土,简育滞水潜育土正常潜育土含硫正常潜育土,有机正常潜育土,表锈正常潜育土,暗沃正常潜育土,简育正常潜育土均腐土岩性均腐土富磷岩性均腐土,黑色岩性均腐土干润均腐土寒性干润均腐土,粘化干润均腐土,钙积干润均腐土,简育干润均腐土湿润均腐土滞水湿润均腐土,粘化湿润均腐土,简育湿润均腐土富铁土干润富铁土钙质干润富铁土,粘化干润富铁土,简育干润富铁土常湿富铁土富铝常湿富铁土,粘化常湿富铁土,简育常湿富铁土湿润富铁土钙质湿润富铁土,强育湿润富铁土,富铝湿润富铁土,粘化湿润富铁土,简育湿润富铁土淋溶土冷凉淋溶土漂白冷凉淋溶土,暗沃冷凉淋溶土,简育冷凉淋溶土干润林溶土钙质干润淋溶土,钙积干润淋溶土,铁质干润淋溶土,简育干润淋溶土常湿淋溶土钙质常湿淋溶土,铝质常湿淋溶土,铁质常湿淋溶土湿润淋溶土漂白湿润淋溶土,钙质湿润淋溶土,粘盘湿润淋溶土,铝质湿润淋溶土,铁质湿润淋溶土,简育湿润淋溶土。
我国土壤分类与代码excel一、背景介绍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土壤类型繁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分类系统》的规定,我国的土壤主要分为石漠化土壤、盐碱土壤、红壤、黄壤、棕壤、草甸土壤、土壤侵蚀、土壤污染等多种类型。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土壤资源,对土壤进行分类是十分必要的。
对土壤进行代码化处理,能够方便地进行数据库管理和信息检索,提高土壤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我国土壤分类体系1. 石漠化土壤石漠化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在地理上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新疆盆地、内蒙古几大戈壁荒漠地带,土地质量差,容易形成石漠化地区。
2. 盐碱土壤盐碱土壤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受到干旱、人为开垦和水盐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土地逐渐变成了盐碱地。
3. 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下形成的土壤。
红壤属于酸性土壤,适合种植热带作物。
4. 黄壤黄壤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地区,包括黄土高原地区、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黄壤富含有机质和养分,是我国主要的农田土壤类型。
5. 棕壤棕壤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
棕壤呈酸性,土壤肥力较高,适合种植大豆、小麦等作物。
6. 草甸土壤草甸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适合生长草原植被,是我国重要的牧草土壤类型。
7. 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土壤资源流失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和风蚀两种类型。
8.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主要源于工业排放、农药化肥的使用、生活垃圾的堆放等,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三、土壤分类代码excel制作方法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分类系统》,首先将各类土壤的名称和代码进行整理,在excel中创建一个土壤分类代码的表格。
2. 在表格中加入各类土壤的名称和对应的代码,确保名称和代码的对应关系准确无误。
3. 在表格中添加分类字段,将不同类型的土壤按照其性质进行分类,方便后续的查询和管理。
4. 在表格中添加描述字段,对各类土壤的特点进行描述,包括分布区域、适合种植作物、主要影响因素等,以便对土壤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土壤分类表(普氏)一、人工土石方1、土壤分类:详见“土壤、岩石分类表”。
表列Ⅰ、Ⅱ类为定额中一、二类土壤(普通土);Ⅲ类为定额中三类土壤(坚土);Ⅳ类为定额中四类土壤(砂砾坚土)。
人工挖土方、地槽、地坑定额深度最深为6M,超过6M时,可另作补充定额。
2、人工土方定额是按干土编制的,如挖湿土时,人工乘以系数1.18。
干湿土的划分,应根据地质勘测资料以地下常水位为准划分,地下常水位以上为干土,以下为湿土。
人工土方定额,深度在8M以内时,按6M 以内的相应项目基价乘系数1.15;深度在10M以内时,乘系数1.30。
3、本定额未包括地下水位以下施工的排水费用,发生时另行计算。
4、本定额未包括工作以外运输路面维修、养护、城区环保清洁费、挖方、填方区的障碍清理,铲草皮、挖淤泥、堰塘排水等内容,发生时应另行计算。
5、在有挡土板支撑下挖土方时,按实挖体积,人工乘以系数1.43。
6、挖桩间土方时,按实挖体积(扣除桩体占用体积),人工乘以系数1.50。
7、场地按竖向布置挖填土方时,不再计算平整场地的工程量。
8、石方爆破定额是按炮眼法松动爆破编制的,不分明炮、闷炮。
但闷炮的履盖材料应另行计算。
9、石方爆破定额是按电雷管导电起爆编制的,如采用火雷管爆破时,雷管应换算,数量不变。
扣除定额中的胶质导线,换为导火索,导火索的长度按每个雷管2.12M计算。
二、机械土石方1、岩石分类,详见“土壤、岩石分类表”。
表列Ⅴ类为定额中松石;Ⅵ—Ⅷ类为定额中次坚石;Ⅸ、Ⅹ、类为定额中普坚石;Ⅺ、Ⅻ类为物坚石。
2、推土机推土、推石碴,铲运机铲运土重车上坡时,如果坡度大于5%时,其运距按坡度区段斜长乘以下列系数计算。
3、汽车、人力车,重车上坡降效因素,已综合在相应的运输定额项目中,不再另行计算。
4、机械挖土石方工程量,按施工组织设计分别计算机械和人工挖土工程量。
无施工组织设计时可按机械挖土方90%,人工挖土方10%计算,(人工挖土部分按相应定额项目人工乘系数2.0)。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表/course2/trfl/show.asp?id=341&TypeId=69一、绪论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之一,也是国内外土壤科学信息交流的媒介。
随着有关学科和土壤科学的进步,土壤分类也在迅速发展。
(一)土壤分类的发展19世纪俄国土壤发生学派的建立,开始了划时代的近代土壤分类的阶段。
经过各国的实践和探索多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苏联地理发生学派、西欧形态发生学派和美国马伯特分类学派三派鼎立的局面.在此基础上,美国农业部组织了1500多位土壤学家,经过长年努力,进行反复的修改验证,于60年代初提出了以诊断层、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土壤系统分类。
假如说,在此以前,土壤分类多少是定性的话,那么土壤系统分类,无疑在分类定量化方面向前进了一大步。
它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至今已有80多个国家以此作为自己的第一或第二分类。
我国土壤分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近代土壤分类是30年代开始的。
当时,吸取美国Marbut 土壤分类的经验,结合我国情况,引进了大土类的概念,并建立了2000多个土系。
新中国成立后,在学习苏联地理发生分类基础上进行变革。
其间还可细分若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结合土地资源综合考察、流域规划和荒地调查等,开始运用发生学观点进行分类,1954年拟订的中国土壤分类,是我国第一个按苏联土壤发生学理论所作的分类,对我国以后土壤分类有重要影响;第二个时期是通过第一次土壤普查和土壤改良实践,对耕地土壤给予前所未有的注意,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论证二提出了潮土、绵土、绿洲土土类,对耕作上壤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开展了西藏高原和西沙群岛的考察,提出了一系列的高山土壤和磷质石灰土等土类;第三个时期是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第二次土壤普查、国土整治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土壤分类资料更为丰富,内容更为广泛,基本上涉及了我国实际存在的土壤类型,对耕种土壤的研究更为详尽,同时,我国也开始吸取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某些原则和方法,我国土壤分类向着定量化方向前进。
3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40年来,通过实践,我国土壤分类的基础不断扩大,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兴旺的局面。
但土壤分类是不断发展的。
没有各有关学科的进步,就没有土壤分类的发展;没有前一阶段的基础,就没有后一阶段的前进。
我国今天土壤分类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土壤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70年代前后,是国际上土壤分类大发展的时代,而我们却停滞了10年。
虽然,纵向来看,我们的土壤分类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横向来看,却跟不上土壤分类的前进步伐,主要是在土壤分类定量化方面。
这不仅影响了国际交流,也限制了土壤分类在生产上的应用。
在此形势下,我们和全国17个大学、研究所一起,研究了国际土壤分类的趋势,博采众长,从我国实际出发,走土壤分类定量化的道路,经历2年的预研究和3年主要土纲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修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二稿和三稿草案),这里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这在土壤分类研究长河中仅仅是一个微小的进展,但毕竟标志着一个阶段的开始。
(二)土壤分类的特点作为一个系统都有本身认识论的基础。
建国40年来,我们基本上沿用与诊断分类不同的地理发生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因此,在介绍土壤系统分类以前有必要就本系统所依据的若干基本认识问题加以阐述。
I.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所谓“诊断层”,是用以识别土壤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是现代土壤分类的核心。
没有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就谈不上定量分类。
诊断层最先在美国《第七次土壤分类草案》(i960)中提出,后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学(soilTaxobony,1975)一书中,加以完善。
美国土壤分类中提出了6个诊断表层,17个诊断表下层胚有23个诊断特征。
此后,联合国(1974)、加拿大(1977)、法国(1979)、罗马尼亚(1979)英国(1980)和巴西(1985)争相仿效。
我们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在总结已有资料基础上,经过三次修改,拟订了8个诊断表层,10个诊断表下层、12个其他诊断层和23个诊断特性。
就诊断层而言,23.3%直接引用美国系统分类的,43.3%是引进概念加以修订补充的,而有33.3%是新提出的。
在诊断特性中,则分别为17.4%、43.5%和39.1%。
作为一个系统不仅要有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而且要有一个应用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检索系统。
没有检索系统的分类,无法把定量的指标落实到具体类型上。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根据千百个土壤剖面的形态、理化性质进行验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具有检索系统的土壤分类。
进而,我们准备将检索的内容输入计算机,进行土壤系统分类的自动检索。
50年代,苏联土壤学家提出“我们要的是土壤分类系统,而不是一张表,这是很对的。
看来,完全的土壤分类除了分类系统表以外,不仅要有定量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而且还要有检索系统。
这样,既可保证分类定量指标的贯彻,也可以检验土壤分类的可行性。
不然,土壤分类可能只有中心概念,不一定有明确的边界,在应用中会发生困难。
Ⅱ.以上壤发生学理论作指导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V.V.杜库恰耶夫奠定了土壤发生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生学分类。
其后,从地理发生演变为形态发生、历史发生学,以至最近的诊断发生学观点。
总之,土壤发生学理论至今仍未失去其指导意义。
但是,我们认为,发生特性一定是可以计量的,不然说明我们对此尚未认清。
如灰化作用和淀积粘化作用曾因没有掌握计量指标而混淆过化淀积层和淀积粘化层的指标将它们区分开来。
发生过程可以从历史发生和形态发生两方面组成。
从历史发生观点看,自然界各种土壤都有一定的历史发生规律。
本系统的各土纲都在历史发生中占有其位置。
干旱土均腐殖土灰土∣ ∣ ∣盐成土→ (碳酸盐土)→硅铝土~铁铝土除这个主系列外,副系列包括水成型的有机土和潮湿土,包括岩成型的初育土、火山灰土以及在上述土壤基础上发育的人为土。
形态发生是由库比纳提出的。
他划分出了(A)-C,A-C,A一(B)-C,A-B-C和B/A一B--C型5种剖面类型。
地理发生学派还常将同一地带中不管有无B层,只要条件一致都归于相同土类之下;美国系统分类则将A一C土和A-B-C 型土壤提高到土纲一级来区别。
如新成土具A- C剖面,淋溶土、灰土具A-B-C 剖面,氧化土为具有氧化层的A一(B)一C剖面,而不符合淀积粘化层和灰化淀积层以及其他发育弱一些的土壤则为始成土。
地理发生学观点忽视剖面发育,而美国系统分类中引出一个庞大的始成土。
我们分类中则将A一C剖面和A一B--C剖面在土纲一级分开。
至于具有(B)和B层在分类中的位置,如同属于一个历史发生阶段的则置于同一土纲之中,如具硅铝特性的风化(B)层和具硅铝特性的粘粒淀积B层都属于硅铝土纲,而不另设始成土纲。
我们认为历史发生和形态发生都很重要。
而比较起来,历史发生相对比较稳定;形态发生相对比较易变。
如侵蚀堆积、耕作、灌溉和施肥都可改变剖面形态。
我们认为明显的剖面分异如A-C剖面和A一B一C剖面应在土纲一级分开。
但在处理A-(B)-C 过渡性剖面是否置于独立土纲的位置时,我们更注重相对稳定的历史发生。
所以,我们将未成熟的A-C 土(初育土)创作为一个纲,而A-(B)一C和A一B一C则在同一土纲下进一步续分。
Ⅲ.充分体现我国特色我国地跨寒温带至赤道带,加以地质地貌的千差万别,形成了丰富的土壤资源。
有许多特点是其他国家不具备的。
首先是耕作土壤,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人为活动对土壤影响之深,强度之大,是世界土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其中占世界五分之一的水稻土尤具特色;其次是热带亚热带土壤,美国、苏联两大学派不得不在国外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我们拥有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湿润热带亚热带,类型多、潜力大、前景广阔;再次,西北内陆极端干旱区,不仅氯化物、硫酸盐在土壤中积聚,而且还有硼酸盐和硝酸盐等盐类在土壤中积累,这是我国一个大的天然土壤地球化学实验室,许多规律有待探索;最后,被称之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土壤,那里的土壤既有类似极地土壤又不同于极地土壤的特点,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立足于本国的实践,在诊断层中我们划分出了灌淤表层、堆垫表层、厚熟表层和水耕表层,并提出了人为土纲,包括灌淤土、厚熟土、楼土、水稻土等;对热带亚热带土壤,按我们划分的铁铝特性和铁硅铝特性)提出了铁铝土和铁硅铝土纲,对干旱土,我们进一步明确了钙积层、石膏层和盐积层及其细分等,丰富了干旱土的分类;对于高山土壤,分别作为高寒干旱土和高寒均腐殖土两个亚纲划分出来。
这些特色的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阐明我国土壤分类,而且对世界土壤分类亦可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土壤分类的完善本分类是1985年开始预研究的。
1986年3月在南京举行了第一次协作会议,1987年3月在南京举行了中美土壤系统分类研讨会,并考察了苏南和山东,1988年10 月在江西鹰潭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召开了“全国土壤系统分类主要土纲研讨会”。
先后出版了《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1985)、《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1985)、《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二稿)》、《土壤系统分类研讨会特刊(1987)《国际土壤分类述评》(1988)、《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专辑》(1989)和《土壤发生中的化学过程》(1990)。
除参加国内有关会议外,先后参加了国际土壤分类会议、干旱土会议、灰土会议、火山灰土会议,水稻土会议和微形态会议。
在此期间和国内外同行广泛交换了意见。
一些同行还在杂志土发表了评论,对我们既有热情的鼓励,也有善意的批评,使我们受益匪浅。
但总的来看,我们的土壤系统分类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普遍关注。
这里提出了首次方案还是初步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还有待完善,土壤命名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土壤基层分类还未涉及。
显然,土壤分类研究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我国近代土壤分类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美国研究土壤系统分类用了25年的时间,修改了十次,目前还在继续完善。
我们相信,在已工作基础上,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在全国土壤工作者共同努力下,在10年左右时间内,经过多次修改,完成一个定量的、有诊断层概念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土壤分类是完全可能的。
二、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土壤分类。
凡用于鉴别土壤级别(categories),即本系统分类中的高级分类级别一土纲、亚纲、土类和亚类,或鉴别各分类级别中土类别(taxa)的,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称为诊断层;如果用于分类目的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由于土层是土壤特性的形态表现,是不同成土过程的产物,故诊断层本身体现了土壤形态、土壤发生和土壤特性三者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