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3-电化学腐蚀动力学
- 格式:doc
- 大小:218.00 KB
- 文档页数:14
材料学专业代码(080502)本学科设有金属材料、无机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三个学科方向,主要研究方向有金属及合金的固态相变及应用,金属基复合材料、功能材料腐蚀与防护金属电化学钝化,功能金属纤维及应用;先进结构陶瓷、功能陶瓷;金属基复合材料、树脂基导电复合材料;功能材料腐蚀与防护、金属电化学钝化;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膜材料、高分子纳米材料和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
着重于合成方法、合成工艺、结构与性能关系及其相关合成机理的研究。
本学科现有教授6名,副教授8人,其中博士后2人,博士9名,形成了具有较强实力的教学及科研师资队伍,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人才。
近几年先后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15项,包括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人事部归国人员重点基金、河北省科技厅基金和石家庄市重大攻关项目等。
取得了多相重要研究成果,在新型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高强度导电材料研究、耐磨管道、金属纤维、膜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等离子体聚合与改性、原位复合材料研究、电厂用耐热钢、陶瓷内衬钢管、表面工程、无损检测技术、环保、清洁能源、汽车和电子等领域,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多项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50余篇。
并获得了多项省部级科学进步奖。
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实验室现有力学性能分析和测试设备、大型精密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RD、各种热处理设备以及各种材料成分检测仪器设备、显微硬度计等。
材料学学科已经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梯度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
一、培养目标材料学学科的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科技人才,具体目标如下:1.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修养,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工作和学习作风严谨,身体健康。
2.有坚实的数学、计算机基础,并能熟悉运用到本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中;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油井管腐蚀穿孔失效分析摘要:油井井筒腐蚀是指油井井筒内壁被化学物质侵蚀而导致的损坏。
油井井筒是油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油井表面与油层地下连接的管道,负责将钻井液、油层水、油气等物质输送到地面,同时也承受着来自地下油层的高压力、高温度等严酷环境,因此,井筒内壁的腐蚀问题是油井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难题。
关键词:油井管;腐蚀;原因分析;防腐措施前言在油田多年的勘探开发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某些区块的一些地下设备和设施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导致井筒、油管和油杆腐蚀严重。
油田油井发生腐蚀、穿孔和破裂,油田使用的金属设备和设施的腐蚀是由金属材料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尤其是对井筒套管的损坏。
影响金属材料腐蚀行为的因素很多,既与金属本身的因素有关,也与腐蚀环境有关。
了解金属材料的腐蚀有助于解决油田生产中的腐蚀问题,阐明影响腐蚀的主要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
这对油田的防腐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油井井筒腐蚀的原因分析1.1酸性介质的侵蚀油井开采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酸性介质,如HCl、HF、H2S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容易对井筒内壁产生腐蚀作用,导致井筒内壁的金属材料受损。
此外,油井开采过程中也会使用酸洗井筒的方法,虽然能够清除井筒内的垢层和沉积物,但也会进一步加剧井筒内壁的腐蚀。
1.2氧化腐蚀油井开采过程中,空气和水分都会进入井筒内,这些物质容易与井筒内壁的金属材料发生氧化反应,形成氧化膜,进而导致井筒内壁的腐蚀。
此外,高温下的氧化反应也会加速井筒内壁的腐蚀。
1.3电化学腐蚀油井井筒内的金属材料容易与地下水和油气形成电化学腐蚀环境,导致井筒内壁的金属材料发生电化学腐蚀。
此外,由于油井井筒内的金属材料具有不同的电位,也会形成电化学腐蚀环境,导致井筒内壁的金属材料受损。
1.4细菌腐蚀油田油井采出液中,含有很多的硫酸盐还原菌(SRB)、铁细菌、硫细菌等菌种,此类菌种长期潜伏在地层水和岩石中,当开采油层产生全新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时,这些菌种就会快速大量的繁殖。
三种铝合金阳极的电化学性能对比杨青松;袁起立;杨海洋;丁国清;杨万国;张波【摘要】通过测试三种铝阳极的电化学效率、电位以及交流阻抗与极化曲线,对三种铝阳极进行了优选.【期刊名称】《全面腐蚀控制》【年(卷),期】2011(025)009【总页数】3页(P29-30,6)【关键词】铝合金阳极;电化学性能【作者】杨青松;袁起立;杨海洋;丁国清;杨万国;张波【作者单位】91872部队腐蚀与防护研究室,广东湛江524002;91872部队腐蚀与防护研究室,广东湛江524002;钢铁研究总院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钢铁研究总院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钢铁研究总院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钢铁研究总院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10.40 前言实践证明,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是海洋环境下控制钢结构腐蚀有效的方法[1]。
其中铝合金阳极性能最好,应用最广泛。
本文通过试验分析,对三种铝合金阳极进行鉴别,筛选出性能更好的阳极材料。
1 试验1.1 电化学效率与电位测量用于测量电化学效率的试样采用Φ16mm×48mm的圆柱形试样,在试样的一端中心钻孔并攻丝,尺寸为M3×10mm。
按照GB17848-1999,采用绝缘胶带密封,使得工作面积为14cm2,设定电流为14mA,电流密度为1mA/cm2,试验周期为10d,使用高内阻数字万用表监测记录不同时间的自腐蚀电位。
1.2 电化学测试采用圆柱形低碳钢材料制作研究电极用于电化学实验。
除一个端面作为工作面外,其余部分用环氧树脂封装。
电极形状分别为:Φ1.14× 0.3 cm,电极面积为1cm2。
电极分别用 260#,400#,600#800#,1200#砂纸打磨后,丙酮除油,蒸馏水洗净后放置干燥器内备用。
极化曲线测试的范围为相对开路电位-300mV~300mV,设定扫描速度为0.333mV/s;电化学阻抗测试在自腐蚀电位下进行,其频率范围100kHz~10mHz,交流信号幅值为5mV。
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化工与材料工程总第877期第6期2024年3月Al-B4C中子吸收材料的电化学腐蚀行为研究李奎江郑亚菲(郑州工商学院,河南郑州450000)摘要:【目的】研究Al-B4C中子吸收材料的电化学腐蚀性能。
【方法】采用球磨混粉-压力成型-真空烧结的方法制备了4种不同碳化硼含量的Al-B4C复合材料,并对材料进行电化学腐蚀试验,腐蚀溶液为5%NaCl溶液。
【结果】结果表明:碳化硼含量30%以下时,材料的耐腐蚀性能随着碳化硼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强;碳化硼含量达到40%时,材料的耐腐蚀性迅速下降,且4种材料在各自电位区间发生了钝化现象。
【结论】碳化硼含量10%时钝化现象最明显,材料腐蚀方式主要以点蚀为主。
关键词:Al-B4C复合材料;中子吸收材料;电化学腐蚀;微观组织中图分类号:TL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4)06-0087-04 DOI:10.19968/ki.hnkj.1003-5168.2024.06.017Research on 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 Behavior of Al-B4C NeutronAbsorbing MaterialsLI Kuijiang ZHENG Yafei(Zhengzhou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0, China)Abstract: [Purposes]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 performance of Al-B4C neutron absorbing material. [Methods] TheAl-B4C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boron carbide contents were prepared by ball-milling powder-pressure forming-vacuum sintering.Then 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 experiments were tested on the electrochemical workstation. The corrosion solution is 5% NaCl solution. [Findings] The results show that:when the content of boron carbide is less than 30%,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the material graduall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ntent of boron carbide, when the boron carbide content reaches 40%,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the material rapidly decreases, and the passivation phenomenon of the four materials occurred in their respective potential ranges. [Conclusions] The passivation phenomenon is most obvious when the content of boron carbide is 10%, and the material corrosion method is mainly pitting corrosion.Keywords: Al-B4C composites; neutron absorber material;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microstructure0 引言核电厂内核反应堆运行时会产生放射性极强的α、β和γ射线,并伴随大量的中子释放,产生大量的热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目录及代码表.2:附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目录及代码表A 数理科学A0基础数A010应用数A010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A010A0一般力A020固体力A020流体力A0203交叉与边缘领域的力A0204物理学ⅠA04凝聚态物性I:结构、力学和热学性质A0401凝聚态物性Ⅱ:A0402电子结构、电学、磁学和光学性质原子和分子物理A0403光学A0404声学A0405物理学ⅡA05基础物理学A0501粒子物理学和场论A0502核物理A0503核技术及其应用A0504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实验设备A0505等离子体物理A0506B化学科学2无机化B0无机合成和制备化B010丰产元素化B0102配位化B010生物无机化B010固体无机化B010分离化B010物理无机化B010同位素化B010放射化B010核化B011有机化B0有机合B020金属有机及元素有机化B020天然有机化B020物理有机化B020药物化B020生物有机化B020有机分B020应用有机化B020物理化B0结构化B030量子化B030催B0303化学动力学B0304胶体与界面化学B0305电化学B0306光化学B0307热化学B0308高能化学B0309计算化学B0310高分子化学B04高分子合成B0401高分子反应B0402功能高分子B0403 3天然高分B040高分子物理及高分子物理化B040高分子理论化B0406聚合物工程及材B0407分析化B0色谱分B050电化学分B050光谱分B050波谱分B050质谱分B050化学分B050热分B050放射分B050生化分析及生物传B050联用技B051采样、分离和富集方B051化学计量B051表面、微区、形态分B051化学工程及工业化B0化工热力学和基础数B060传递过B060分离过程及设B060化学反应工B060化工系统工B060无机化B060有机化B060生物化工与食品化B0608能源化工B0609化工冶金B0610环境化工B0611环境化学B07环境分析化学B0701环境污染化学B0702 4污染控制化B070污染生态化B070理论环境化B0705全球性环境化学问B0706生命科学C基础生物C01微生物C0101植物C010动物C0103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C0104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医学工程C0105神经生物C0106生理C0107心理C0108细胞生物学及发育生物C0109遗传C0110生态C0111农业科C02农业基础科C0201农C0202畜牧、兽医C0203蚕桑、养蜂C0204水产C0205林学C0206医C03学与药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C0301基础医学C0302临床医学基础研究C0303药物学C0304 5中医药C0305D地球科学地理学、土壤学和遥D0综合自然地理D010地貌D0102应用气侯D010水资源与水文D010冰雪、冻土D0105经济地理含历史地理D010城市地理D010生物地理D010区域地D010区域可持续发D011土壤地理D011土壤物理D011土壤化D011土壤生物D011土壤肥D011土壤侵蚀与水土保D011遥感成像机D011遥感信息处D0118遥感信息模型与方法D0119资源环境信息系统D0120测绘学D0121污染物表生行为及环境效应D0122区域环境质量演变D0123人类活动与环境效应D0124环境演变与对策D0125地质学D02 6含古人类古生物D020含磁性地层地层D0202矿物D0203岩石D020矿床D0205有(含现代沉积沉积地球化学沉积D020地球化学石油、天然气地质D020煤田地质D020第四纪地质D020前寒武纪地质学与变质地质D021构造地质D021大地构造D021水文地质D021工程地质D021数学地质D021地热地质D021遥感地D021环境地D021地球化D0同位素地球化D030微量元素地球化D0302岩石地球化D030含有机地球化矿床地球化D0304同位素年代学D0305实验地球化学D0306天体化学与比较行星学D0307地质化学新技术、新方法D0308环境地球化学与生物地球化学D0309材料与工程科学EE01金属材料学科E0101金属结构材料(不包括原料和构件等)7E0102 金属基复合材E0103金属非晶态、准晶和纳米晶材极端(超高温、超高压、强辐射等等)条件E0104下使用的金属材E0105金属功能材E0106 金属材料的合金相、相变及合金设E0107金属材料的结构与缺E0108 金属材料的力学行E0109金属材料的凝固与结晶E0110 金属材料表面的材料科学问E0111金属腐蚀与防护的材料科学问E0112 金属磨损与磨蚀的材料科学问E0113其它学E02无机非金属材料学E0201人工晶E0202玻璃材E0203结构陶E0204功能陶E0205水泥与耐火材E0206碳素材料与超硬材E0207无机非金属类光电信息与功能材E0208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E0209半导体材无机非金属类电介质与电解质材料(含各类E0210电池材料)E0211 无机非金属类高温超导与磁性材料E0212 古陶瓷与传统陶瓷E0213其它E03有机高分子材料学科E0301 塑料E0302 橡胶(弹性体)E0303 纤维E0304 涂料E0305 粘合剂E0306高分子助剂8E0307聚合物共混与复合材E0308特殊与极端环境下的高分子材E0309有机高分子功能材E0310生物医用高分子材E0311智能材E0312仿生材E0313高分子材料与环E0314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E0315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与成E0316其它高分子材E04冶金与矿业学E0401资源开采科学与工E0402钻井科学与工E0403地下空间工E0404矿山岩体力学与岩层控E0405矿物工程与物质分离科E0406冶金原理与冶金物理化E0407冶金反应工程E0408钢铁冶金科学与工E0409有色金属冶金科学与工E0410材料制备加工科学与工E0411粉体工程与粉末冶E0412海洋、空间冶金及其它资源利E0413冶金化工与设备E0414 特殊冶金与冶金新技术、新方法E0415 安全科学与工程E0416 资源循环科学E0417 矿冶生态与环境工程E0418资源利用科学与其它E05机械工程E0511 机构学与机器人E0512 传动机械学E0513 机械动力学E0514机械结构强度学9E0515机械摩擦学与表面技E0516机械设计E0517机械仿生E0518纳机械E0521零件成形制E0522零件加工制E0523制造系统与自动E0524机械测试理论与技E0525微机电系统制E0526制造科学其他交叉领工程热物E06E0601工程热力E0602内流流体力E0603传热传质E0604燃烧E0605多相流热物理E0606热物性与热物理测试技E0607可再生与替代能源利E0608工程热物理与其它领域交电工学E07E0701电磁场与电E0702电工材料E0703电机与电E0704电力系统E0705 高电压与绝缘E0706 电力电子学E0707 脉冲功率技术E0708 放电理论与放电等离子体E0709 电磁兼容E0710 超导电工学E0711 生物电工学E0712新的发电技术与节电技术E08建筑环境结构工程学科E0801 建筑学10E0802城乡规E0803建筑物E0804环境工程E0805结构工E0806岩土与基础工E0807交通工E0808 防灾工E09水利学E0901水工结E0902水力E0903水文、水资E0904河流、海岸动力学及泥沙研E0905岩土力学及地基基E0906环境水E0907农田水E0908水工新材E0909水力机械信息科学F电子学与信息系统F01F0101 信息理论与信息系统F0102 信号理论与信号处理F0103 电路与系统F010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F0105 电子离子物理、材料与器件F0106 生物电子学F0107可靠性技术理论与应用计算机科学F02F0201 理论计算机科学F0202计算机软件11F0203计算机系统结F0204计算机外围设备技F0205计算机应用基础研究F0206中国语言文字信息处自动化科F0F0301控制理F0302工程系统与控F0303系统科学与系统工F0304模式信息处F0305智能系统与知识工F0306 机器人学及机器人技0半导体科F0401半导体材F0402微电子F0403半导体光电子F0404半导体其他器F0405半导体物F0406半导体化F0407半导体理化分光学和光电子F05F0501光学信息处F0502光电子器F0503光信息传F0504激F0505 非线性光学F0506 红外技术F0507 光谱技术F0508 技术光学F0509 光学和光电子学材料F0510交叉学科中的光学问题G 管理科学 12管理科学与工G01G0103运筹与管G0104决策理论与技G0105对策理论与技G0106行为心理与管G0107组织行为与组织理G0108管理系统工G0109工业工G0110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G0111互联网管理理论与技G0112评价理论与技G0113预测理论与技G0114数量经济分析理论与方G0116复杂性研G0118 其工商管G02G0201企业战略管G0203企业理G0204企业人力资源管G0205 企业财物管G0207企业运作管G0208企业技术管G0209项目管G0212其它宏观管理与政策G03G0301 宏观经济管理与战略G0302 金融管理与政策G0303 财税管理与政策G0304 产业经济管理G0305 农林经济管理G0306 公共管理与政策G0307 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G0308 可持续发展与管理G0310 城镇与区域发展管理G0311政府管理13G0312其它 14。
金屬腐蝕的科學作者/張裕祺(任教於淡江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由於材料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導致被破壞或性質劣化,稱為腐蝕;其中金屬材料及合金材料的腐蝕,是現代工業社會所面對的一大問題。
廣義地說,在金屬腐蝕作用過程裡必然涉及金屬和環境中某一成分(有時可能為和其中多個成分)之間的反應,從而發生狀態的變化,導致新化合物(亦即腐蝕產物)的形成。
例如,鐵處於含有水分的大氣中,則會長出紅棕色的鐵銹,即FeO•OH。
這是因為鐵的氧化物所具有的能量比鐵低很多,所以鐵乃由高能量的不穩定狀態趨向低能量的穩定狀態,自發的進行腐蝕。
電化學腐蝕金屬材料在水溶液中(或含水分的大氣環境下)的腐蝕程序,本質是電化學反應,腐蝕反應涉及帶電離子通過金屬–電解質溶液之間界面的電子轉移反應。
從基本說,金屬是電子導體,而水溶液則是離子導體。
金屬的被氧化(即失去電子)和水溶液中的特定物種的被還原(獲得電子),可以同時在金屬表面的不同位置進行,只要這些位置是反應所須活化能最低的場所即可,這類較寬鬆的要求使得電化學反應較易發生。
這種局域電池模型是二十世紀初期由伊凡斯(Ulick Evans)所提倡的理論。
在腐蝕過程中,金屬先被氧化成為帶正電的離子,然後或進入水溶液,或成為金屬鹽而留在金屬表面,此即陽極反應過程;至於被氧化的金屬所失去的電子,則通過金屬而流向金屬表面的另一位置,在那裡由水溶液中的被還原物種所吸收,此即陰極反應過程。
由此可知金屬的腐蝕乃是金屬的陽極氧化,及環境中氧化劑在陰極還原的偶合電化學反應的結果。
因為電化學腐蝕中,金屬本身起著陽極和陰極的短路作用,所以不會產出可用的電能,但陽極反應則會造成金屬被破壞,又其中氧化及還原反應的化學能乃全部以熱能的形式散失。
又在自然腐蝕的情況下,金屬上的陽極反應和陰極反應的速率乃是相等的,所以金屬保持電中性狀態。
金屬腐蝕的基本程序水溶液中金屬腐蝕的基本程序包括金屬的陽極溶解,即陽極氧化反應,M(s)→M n+aq + ne -(M)以及水溶液中氧化劑的陰極還原反應,a Ox(aq) + ne (M)→b Red(e redox)aq式中M(s)乃金屬固體,M n+(aq)為水溶液中水合狀態的金屬離子,e(M)為在金屬中的電子,Ox為氧化劑,Red 為還原劑,e(redox)為還原劑中的氧化還原電子。
第二章 电化学腐蚀热力学§2-1 腐蚀原电池将Zn 和Cu 放入稀硫酸中并用导线相互连接,就构成Zn-Cu 原电池(图2-1)。
于是在Zn 电极上发生Zn 的溶解,而在Cu 电极上析出氢气,两电极间有电流流动。
在电池作用中发生金属氧化反应的电极(Zn-Cu 原电池的Zn 电极)称为阳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Zn-Cu 原电池的Cu 电极)称为阴极。
电极反应如下: 阳极: Zn - 2e → Zn 2+ (2-1)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电子,电子从阳极流到阴极,被阴极反应所消耗,即阴极:2H + + 2e → H 2↑(2-2)海水中钢铁腐蚀的原电池如图2-2所示。
活性态Fe 发生溶解,称为阳极,非活性态Fe 为阴极。
该腐蚀原电池的电极反应为:阳极: Fe - 2e → Fe 2+(2-3) 阴极:主要反应O 2 + 2H 2O + 4e → 4OH-(2-4)次要反应 2H + + 2e → H 2↑(2-5)后化学反应:Fe 2+ + 2OH- → Fe(OH)2(2-6)2Fe(OH)2 +21O 2 → 2 FeOOH ↓+ H 2O (2-7)产生这种电池反应的推动力是电极之间存在的电位差。
电极电位较负的为阳极,发生金属氧化反应;电极电位较正的为阴极,在阴极上进行着溶液中某种物质(氧化态)的还原反应,如溶解氧的还原或(和)析氢反应,若存在某种高价金属阳离子则会发生它的还原反应,生成低价金属阳离子或单质金属(如电镀)。
因此,腐蚀原电池是电极电位不同的两个微观部分(阳极区和阴极区)作电接触,并同时处于电解质溶液中的原电池体系(图2-3),其腐蚀反应可以概括为:阳极:M - ne → M n+(2-8) 电子流动: 阴阳e e →(2-9) 阴极:从阳极流来的电子被阴极表面附近溶液中某种物质D 所吸收,变成其还原态eD :D + e → [eD] (2-10) 反应(2-10)对于无强氧化剂和重金属离子的酸性溶液通常会发生氢离子的还原,即 2H + + 2e → H 2(2-11) 对于一般中性溶液,通常是溶液中的氧被还原为氢氧根离子,即O 2 + H 2O + 4e → 4OH - (2-12) 对于含有贵金属离子的溶液,则会发生金属离子的还原,例如Cu 2+ + 2e →Cu(2-13)金属表面上微观阳极区和阴极区的形成,是由金属表面微观的电化学不均匀性造成的。
腐蚀电化学原理第三版
佚名
【期刊名称】《腐蚀与防护》
【年(卷),期】2008(29)5
【摘要】腐蚀电化学是以金属腐蚀电极为研究对象的电化学,是应用电化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电化学与腐蚀科学理论的桥梁,是腐蚀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腐蚀电化学原理》精辟地介绍了腐蚀电化学理论体系,对于提高我国腐蚀科学水平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是腐蚀科学的基本读物。
【总页数】1页(P263-263)
【关键词】电化学原理;腐蚀电极;第三版;腐蚀科学;腐蚀电化学;电化学理论;科学理论;科学水平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522.15;TG171
【相关文献】
1.“钢铁电化学腐蚀原理的再认识”项目式教学 [J], 佘平平
2.《化学反应原理——4.4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教学设计 [J], 甄彩丽
3.《化学反应原理——
4.4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教学设计 [J], 甄彩丽
4.《腐蚀电化学原理》(第三版) [J],
5.腐蚀电化学原理(第三版) [J], 曹楚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三章电化学腐蚀动力学§3-1 电化学腐蚀过程——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一. 电极过程的特征[1]电化学腐蚀本质上是一种电极过程。
电化学反应是在两类导体界面上发生的有电子参加的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
电极本身既是传递电子的介质,又是电化学反应的反应点。
为了使这个反应在一定电位下得以在电极与溶液界面间顺利进行,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某些与之有联系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通常将电流通过电极与溶液界面时所发生的一连串变化的总和,称为电极过程。
在两类导体界面上发生的电极过程是一种有电子参加的异相氧化还原反应。
电极相当于异相反应的催化剂。
因此,电极过程应当服从异相催化反应的一般规律。
首先,反应是在两相界面上发生的,反应速度与界面面积的大小和界面的特性有关。
其次,反应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电极表面附近微薄液层中反应物和产物的传质过程(溶液中朝着一定方向输送某种物质的过程)的影响。
如果没有传质过程,则反应物来源断绝或产物疏散不出去,反应自然不能持续地进行。
此外,这类反应还与新相(气体、晶体等)生成过程密切相关。
但是,电极过程除了具有一般异相催化反应的共性外,还有它自己的特殊性。
界面电场对电极过程速度具有重大作用。
界面间电位差只要改变0.1V左右,就足以使反应速度成十倍地增加。
根据对电极反应历程的分析研究得知,它是由一系列性质不同的单元步骤组成的。
除了接续进行的步骤之外,还可能由平行的步骤存在。
其中包括三个必不可少的接续进行的单元步骤。
1. 反应物粒子自溶液内部或自液态电极内部向电极表面附近输送的单元步骤,称为液相传质步骤;2. 反应物粒子在电极与溶液界面间得电子或失电子的单元步骤,称为电子转移步骤;3. 产物粒子自电极表面向溶液内部或向液态电极内部疏散的单元步骤,这也是个液相传质步骤;或者是电极反应生成气态或晶态(例如形成金属晶体)的产物,这个步骤称为新相生成步骤。
有时在步骤1与步骤2之间,还可能存在着反应物粒子得失电子之前,于界面附近液层中或电极上进行的某些变化,称为前置的表面转化步骤。
在某些电极过程中,步骤2与步骤3之间也可能存在着电子转移步骤产物进一步转化为其它物质的反应,称为后继的表面转化步骤。
电极过程在电极与溶液界面间进行,可以用一般的表示异相反应速度的方法来描述电极过程的速度v r,即以单位表面上所消耗的反应物摩尔数表示,其单位是摩尔/秒·米2。
例如反应物O与电子结合形成产物R的总反应可表示为 O + ne = R,其中n为一个反应物粒子O 在反应中所需要的电子数。
在电极反应的前后还有液相传质过程等步骤存在。
因为在稳态下进行的各步骤速度应当相等,故可根据单位时间内这个电极反应式所需要的电量来表示这个电极过程的反应速度。
由法拉第定律可知,电极反应所消耗的反应物的克当量数等于电极上通过电量的法拉第数。
因此,可将摩尔数表示的反应速度转化为克当量数,然后再将它转换成以库仑表示的电量。
在上述反应式中每个反应物粒子需要消耗n个电子。
物质O的摩尔数乘以n则为克当量数。
所以nv r的单位变成克当量/秒·米2,若以电量表示,则为法拉第/秒·米2。
如果1法拉第=F库仑=96500库仑,则nFv r的单位变成库仑/秒·米2或安培/米2。
因此i = nFv r (3-1)式中i为以安培/米2表示的电流密度。
因为nF为常数,故i 与v r成正比。
在电化学中总是习惯于用电流密度来表示反应速度。
电极过程中各个单元步骤进行的阻力并不一样大。
在一定大小推动力作用下,某个单元步骤的阻力越大,它进行起来越困难,其速度也就越慢。
这里所说的快慢,是指其它单元步骤不存在的条件下,该步骤单独进行时的速度。
如果是几个步骤接续进行的话,在稳态下各个单元步骤的速度都应当相同。
每个单元步骤单独进行时速度有大有小,说明它们所蕴藏的反应能力大小不同;几个单元步骤在稳态下接续进行时,它们的速度又都一样,这就意味着在这种情况下,某些单元步骤的反应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几个接续进行的单元步骤中,如果有一个步骤的速度比其它的步骤小得多,则电极过程中每个步骤的速度,在稳态下,都应当与这个最慢步骤的速度相等,即由它来控制整个电极过程的速度。
这个控制着整个电极过程速度的单元步骤,称为电极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
只有采取措施提高速度控制步骤的速度,才能提高整个电极过程的速度。
为了使电极过程得以在所要求的速度下进行,必须增加对电极过程的推动力,即需要一定的过电位。
电极过程的过电位可以是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
根据电极过程中速度控制步骤的不同,可将过电位分为四类:(1)由电子转移步骤控制整个电极过程速度而引起的过电位,称为电子转移过电位;(2)由液相传质步骤控制整个电极过程速度而引起的过电位,称为浓度过电位;(3)由表面转化步骤为控制整个电极过程速度而引起的过电位,称为反应过电位;(4)由原子进入电极的晶格或形成新相存在困难而引起的过电位,称为结晶过电位。
当前对过电位成相过电位的分类并非都一致。
例如,也有人主张把电极与溶液界面间出现的各种膜电阻(例如氧化膜)所引起的电位变化(欧姆电位降)称为欧姆过电位,将它作为过电位的另一种类型。
还有人把电子转移过电位与反应过电位合在一起,称为活化过电位,因为它们均与反应的活化自由焓有关。
应当注意,当电极过程受到几个步骤共同控制时的过电位,并不等于这几个步骤独自作为控制步骤时得出的各个过电位的总和,而仍然相当于其中“最慢”步骤的过电位。
改变速度控制步骤的速度就可以改变整个电极过程的速度,所以在电极过程中找出它的速度控制步骤,显然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为此,首先要通过实验对每个单元步骤的动力学特征分别进行研究,采取措施使电极过程中其它步骤都远比需要研究的步骤容易进行,或者是使其它单元步骤的影响变成已知的,从而可以定量地修正它对我们需要研究的步骤的干扰。
这样就可以研究出某一单元步骤的特征和影响这个步骤速度的各个因素。
掌握了各单元步骤的动力学特征后,可以把由实验得到的我们需要研究的电极过程动力学特征加以分析。
如果它与某个单元步骤动力学特征相同,即某个单元步骤的动力学公式可以代表整个电极过程的动力学公式,则这个单元步骤就是电极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
影响这个单元步骤速度的因素,也就是影响整个电极过程速度的因素。
二. 电化学极化过程电极过程中至少要有一个步骤是电子转移步骤,其特点是反应发生在电极与溶液界面之间,而且有电子直接参加。
电极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步骤可能不止一个,在电子转移步骤前后也常常还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表面转化步骤,由这些步骤组成了整个电极反应。
无论其中哪一个步骤成为速度控制步骤,在外电流通过电极时,都将引起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
我们将电极反应不可逆而产生的这种极化称为电化学极化。
在很多情况下,尽管电极反应本身是可逆的,可以在平衡电位下进行;但是在电极表面附近液层中,由于反应消耗的反应物得不到及时补充,或者是聚积在电极表面附近的产物不能及时疏散开,就相当于把电极浸在一个较稀或较浓的溶液中。
这种情况下的电极电位,自然与依照溶液总体浓度计算出的平衡电位不一样,即电极电位也偏离了平衡电位,通常将这种极化称为浓度极化。
如果对溶液加强搅拌,加速溶液的流动,使得液相传质步骤没有任何困难,那么整个电极过程的速度就可以是由电子转移步骤或表面转化步骤控制。
因为电子转移步骤是电化学中的核心问题,这里要重点讨论一下电子转移步骤为控制步骤时的动力学公式。
在进行电子转移步骤时,意味着电极上发生了两件事:一个是有化学反应发生,另一个是有电流通过。
电子转移步骤将化学反应与电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有些电子转移反应不是发生在两类导体的界面上,而是在溶液的体相内部发生。
这种情况下的电子转移是杂乱无章的,方向是任意的,所以不能形成电流。
例如对于溶液中存在Fe 2+ - e = Fe 3+平衡来说,只要溶液中存在着可以接受Fe 2+给出的电子的粒子,例如Cr 2O 72-可以按照下列反应式接受电子Cr 2O 7- + 14H + + 6e = 2Cr 3+ + 7H 2O电子转移反应就可以发生。
这种反应显然不是我们这里讨论的对象。
在电极上发生的电子转移反应是具有方向性的,或者是反应物将电子传给电极,发生氧化反应;或者反应物从电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二者总是同时存在的。
如果在同一电极上的两个方向的反应速度相等,则宏观上看来无电流表现;但当二者反应速度不同时,就会在电极上产生静电流(外电流)。
当还原反应速度大于氧化反应速度时,电极上产生阴极电流;反之,则产生阳极电流。
设电极反应为R →O + ne ,其中O 为氧化产物,R 为还原产物。
在推导电子转移步骤反应速度与电极电位的关系时,我们假定液相传质步骤速度很快,紧靠电极表面的液层中反应物与产物的浓度与溶液内部的总体浓度相同,并且认为正在参加电极反应的反应物位于外紧密层。
为了使问题简化,我们还规定物质O 与物质R 以及溶液中的局外电解质均不能吸附于电极上。
此外还假定电极本身与物质O 和物质R 之间不存在任何化学的相互作用。
根据过渡状态理论,反应物O 转变为产物R 时需要越过一定的势垒,即需越过图3-1中的过渡态#,此时单位面积上的阳极反应和阴极反应速率分别为:氧化反应(阳极):R o a R a o a C K RT W C A v =-=)exp(1 (3-2) 还原反应(阴极):O o c O c o c C K RTW C A v =-=)exp(2 (3-3)若用电流密度表示反应速度,则分别为:R o a o a o a C nFK nFv i ==(3-4) O o c o c o c C nFK nFv i ==(3-5) 式中,W 1为反应过渡态与反应始态(图3-1中状态I )间标准自由焓之差,即氧化反应的标准活化自由焓(活化能);W 2为反应过渡态与反应终态(图3-1中状态II )间标准自由焓之差,即还原反应的标准活化自由焓(活化能);c a A A ,为指前因子;o c o aK K ,为ϕ=0时的反应速度,C O 与C R 分别表示物质O 与物质R 在总体溶液中的活度。
在平衡电位下,电极反应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即o c o a v v =,净反应速度为零,宏观上无反应物的消耗和生成物的产生,因此o o c o ai i i ==,其中o i 称为交换电流密度,是平衡电位下单向氧化或单向还原的电流密度,它与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有关,是衡量电化学极化难易—极化容量的主要标志。
o i 值越大,越难极化,o i →∝时,则无论通过多大的净电流也不会引起电化学极化,具有这样性能的电极称为“理想可逆电极”或“理想不极化电极”。
例如作为参比电极的饱和甘汞电极,其o i 在0.1A/cm -2数量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