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246.00 KB
- 文档页数:80
常见的心律失常如何治疗1.房性早搏:偶发房早无症状者,不需服药。
频发房早或有不适症状者,可选用倍他乐克,异搏定,心律平或胺碘酮。
2.室性早搏:偶发无症状者,随访观察暂不治疗。
频发者(每小时30次左右),联律出现或呈多源性,不论有无症状,都应进行药物治疗。
首先选用慢心律或心律平,胺碘酮(可达隆),如是急性心肌炎或急性心肌梗塞引起,属”不稳定性”心律失常,应静脉推注利多卡因。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刺激迷走反射,抑制室上性心动过速,可以用刺激咽喉诱发恶心或压迫眼球(青光眼禁用)的方法。
静脉推注西地兰,异搏定,心律平针剂通常均有效,如无效可用同步直流电复律。
4.预激综合征:有时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可用心律平或胺碘酮治疗,如反复发作应用射频电极放电消融治疗,放电时间一般应少于60秒,电功率不超过40瓦,防止发生并发症。
5.心房颤动:先用药物治疗,对非阵发性的,可用奎尼丁或达舒平,但前者易致心律失常,后者有口干,排尿不畅等不良反应,已不多用。
阵发性永颤可静注西地兰(预激引起禁用),同时治疗原发病,如甲亢,冠心病,心肌炎等。
同时可用同步直流电击除颤,从小剂量开始,一般150瓦秒(焦尔),如未秦效,递加50瓦秒,直至转复窦性心律,但最大能量不宜超过350瓦秒。
6.心房扑动:用洋地黄类药物或胺碘酮纠正,如无效,可同步直流电复律,通常30-50瓦秒即可纠正,后口服奎尼丁或胺碘酮维持数日。
7.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立即静注利多卡因75-100毫克,如无效,每5分钟增加50毫克静注,但不宜超过300毫克。
如仍无效,立即同步直流电复律,首次剂量200瓦秒,如无效,以50瓦秒递增复律,但不宜超过400瓦秒。
8.病窦伴有房室传导阻滞:II度或II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或病窦心率少于45次/分,有心脑缺血症状,出现错厥,黑朦现象,应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
9.心室颤动:立即进行人工心肮复苏,扣击,按压,人工呼吸,力争尽早恢复心脏泵血和呼吸功能。
伊伐布雷定在治疗室性早搏中的临床效果室性早搏,又称室性期前收缩,是指心脏室壁肌肉在心脏正常跳动节奏之外提前收缩的一种心律失常。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心跳加快、心悸、胸闷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疾病。
多年来,临床上一直在探索有效治疗室性早搏的方法。
伊伐布雷定作为一种新型的心血管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心脏起搏细胞内的钠通道,降低心脏起搏频率,从而达到减缓心率、改善心律失常的目的。
近年来,伊伐布雷定在治疗室性早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伊伐布雷定具有较快的起效时间。
患者在服用伊伐布雷定后,药物可迅速被吸收,一般在30分钟内即可发挥作用。
这使得伊伐布雷定在治疗室性早搏时,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再次,伊伐布雷定具有较低的副作用。
相较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伊伐布雷定的副作用较小,患者耐受性好。
临床应用表明,伊伐布雷定引起的副作用主要包括头痛、恶心、乏力等,且大多数副作用均可自行缓解。
伊伐布雷定对于肝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等患者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然而,伊伐布雷定在治疗室性早搏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对于伴有严重心脏传导系统疾病、低血压、休克等患者,伊伐布雷定的使用需谨慎。
伊伐布雷定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应用时,可能增加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伊伐布雷定治疗室性早搏时,需注意患者个体差异,遵循医生建议,合理调整剂量。
伊伐布雷定在治疗室性早搏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其疗效确切、起效快、副作用低,为室性早搏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然而,在应用伊伐布雷定时,还需注意患者个体差异,合理调整剂量,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还需进一步研究伊伐布雷定在治疗室性早搏方面的应用价值,以满足更多患者的需求。
室性早搏,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现象,它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心跳加速、心悸、胸闷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血管疾病。
因此,对于室性早搏的治疗,既要考虑到症状的缓解,也要考虑到心脏功能的保护。
常用心律失常药物美西律(mexiletine)为Ib类抗心律失常药。
主要作用于希氏束一心肌传导组织系统,延长房室结,心室肌有效不应期。
为治疗室性早搏的常用药物。
口服每次150毫克,每日3次,有效后改为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维持。
可有胃肠道或轻度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近年来,对难治性室性早搏采用慢心律与美托洛尔、心律平,胺碘酮合用,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静脉推注适用于室性心动过速,以100毫克加于25%葡萄糖液20毫升中缓慢推注,再以250毫克加于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偶可致眩晕等不良反应。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普罗帕酮(propafenone)为Ic类抗心律失常药,有延长心房肌、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和旁道不应期的作用。
口服适用于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和阵发性房颤。
每次150毫克,每日3次,有效后改为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维持。
可有口干、口唇麻木等轻度不良反应。
曾有导致窦房停搏的报道。
静脉推注适用于预激综合征伴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
以70毫克加与25%葡萄糖液20毫升中缓慢静脉推注,再以450毫克加于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
对严重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病,严重电解质紊乱,明显低血压者禁用。
长期服用可致心功能减退。
乙吗噻嗪(ethmozine)为Ib类抗心律失常药。
能延长心房及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并有轻度负性肌力作用。
适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房性和室性早搏。
口服每次150毫克,每日3次。
有效后改为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维持。
服药早期偶有口唇麻木或欣快感,不需停药。
平时偶有口干、恶心、上腹不适、眩晕等不良反应。
对有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低血压者禁用。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阿普林定(aprmdine)为Ib类抗心律失常药。
能延长心房和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阻滞旁道传导。
适用于难治性室性早搏。
口服每次50毫克,每日3次,一周后改为25毫克,每日4次,以后改为每次25毫克,每日3次,最后可改为每次25毫克,每日2次维持。
伊伐布雷定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我要介绍一下伊伐布雷定。
伊伐布雷定是一种第四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心脏起搏电流,从而降低心率。
它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
伊伐布雷定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显著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的症状,降低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在我个人的治疗过程中,医生根据我的病情为我制定了合适的伊伐布雷定剂量。
起初,我心中充满担忧,担心这种药物是否能真正解决我的问题。
然而,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我惊喜地发现,我的心律失常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
原本频繁发作的心悸、胸闷等症状逐渐消失,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
1. 降低心率:伊伐布雷定能够有效降低心率,使我的心脏得以休息,减轻了心脏的负担。
这让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再因为心率过快而感到疲惫不堪。
2. 减少心律失常发作:在使用伊伐布雷定之前,我经常遭受心律失常的折磨。
自从开始服用伊伐布雷定后,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显著降低,让我远离了惊恐和痛苦。
3. 改善生活质量:心律失常给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而伊伐布雷定的使用,使我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享受生活的美好。
4. 安全性高:相较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伊伐布雷定的不良反应较少,我在使用过程中并未出现明显的副作用。
这让我在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无需担忧身体健康。
当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治疗效果都有所不同。
在使用伊伐布雷定时,还是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治疗。
在此,我要提醒广大冠心病患者,治疗心律失常需持之以恒,切勿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
伊伐布雷定作为一款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我的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降低了我的心率,减少了心律失常发作,还显著改善了我的生活质量。
我相信,在医生的指导下,伊伐布雷定会成为更多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守护神。
我要感谢医生为我制定了合适的治疗方案,也要感谢伊伐布雷定让我重拾健康的生活。
希望我的经历能给其他冠心病患者带来希望,让大家了解到伊伐布雷定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的积极作用。
心律失常常见药物治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至今还是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难题,不少内科医生望而生畏,心律失常机制复杂,种类繁多,有些心律失常发生发展迅速,需要立即做出决断;抗心律失常药作用机制复杂、副作用多,还有导致心律失常等问题,凡此种种使心内科医生对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难以掌握。
一、诊断原则准确的诊断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一)有否存在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常规心电图及连续心电监测对判断心律失常的存在很有价值。
(二)尽可能明确心律失常的性质及发生机制心律失常发作时记录12-导联心电图,基本可以明确心律失常的性质,心内电生理检查对判定心律失常的机制有一定帮助。
(三)判断心律失常的病因或诱因尽可能发现引起心律失常的病因和诱因,病因治疗和祛除诱因,可以极大地帮助心律失常的治疗。
(四)严重程度根据心律失常的危险程度、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及预后,心律失常分为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三类。
二、常用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二大类:①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一般为增强心肌的自律性和加快传导的药物,如拟交感神经药、迷走神经抑制剂等;②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药物:选用抑制自律性、延长不应期和减慢传导的药物。
(一)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1.奎尼丁属la类,多用于转复房颤或房扑以及防止其复发,也可治疗其它快速性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主要通过肝脏排泄,血浆半衰期5~7h。
用法:口服给药,转复房颤,先给予0.1~0.2g,无过敏反应,则1/2h,5/d,每次0.2g;若无效则每隔1~2d,每次增加0.1g,但总量不得超过2.0g/d。
维持量0.2~0.3g,3~4/d。
副反应有头晕、耳鸣、腹泻、恶心、皮疹、发热、低血压、加重心衰、传导阻滞等。
最严重的是Q-T延长引起尖端扭转型室速、室颤而导致“奎尼丁晕厥”。
若QRS间期超过用药前25%或QT间期超过0.5s应停药。
2.普鲁卡因酰胺属Ia类,对房性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均有效。
清除半衰期大约3~5h,50%以原形从肾脏排泄,其余在肝脏转化为N-乙酰普鲁卡因酰胺(N-NAPA), NAPA具有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大约85%从肾脏排泄,半衰期6~8h。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重症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比较
重症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可能导致心脏骤停的严重并发症,常见于心肌梗死、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
对于重症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胺碘酮和利多卡因是常用的药物,二者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备受关注。
本文将比较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重症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选择治疗药物。
一、药理学
1. 胺碘酮
胺碘酮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多种作用机制,包括β受体阻滞、钙通道阻滞、钾通道阻滞和钠通道阻滞等。
胺碘酮还具有抗肾上腺素能作用和抗甲状腺素作用,可用于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室性心律失常。
2. 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是一种钠通道阻滞剂,主要通过阻断心脏细胞的钠通道,延长心肌细胞的不应期,抑制异常兴奋及传导,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利多卡因主要用于急性和短暂的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治疗。
二、临床研究比较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为了比较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重症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进行了一项对照研究。
研究对象是重症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胺碘酮组和利多卡因组,分别给予胺碘酮和利多卡因治疗。
收集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比了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转归、不良反应等情况。
三、临床应用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胺碘酮在治疗重症室性心律失常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在临床应用时,对于重症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尤其是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有条件的情况下优先选择胺碘酮进行治疗。
在具体应用时还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临床表现及不良反应的风险等因素。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任自文【摘要】心律失常种类繁多,十分常见,临床中常将其分为缓慢和快速心律失常两大类,每类各有其共同的治疗原则。
对于缓慢心律失常,迄今尚无可长期应用的有效口服药,起搏器依然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
目前,导管消融已经应用到几乎每种类型的快速心律失常。
由于治疗效果满意,导管消融是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的首选治疗措施。
而对于其他类型的快速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和各种类型的过早搏动(早搏),大部分患者仍然接受药物治疗。
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和美西律是我国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
本文概述了这些常见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Cardiac arrhythmias are varied and very common. They are usually classified as bradyarrhythmias and tachyarrhythmias, which are treated according to their own common principle separately. There is no long term effective oral drugs that can be used to treat bradyarrhythmias effectively up to now. Pacemaker is still the only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it. Now catheter ablation has already applied to almost every kind of tachyarrhythmias, and which is the first choice for treating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nd atrial flutter because of the satisfactory result. Most patients with other types of tachyarrhythmias, especially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all kinds of premature beats are still given drug therapy. Amiodarone, propafenone, sotalol and mexiletine are common used antiarrhythmic drugs in our country. This article overviewed the principle and the matters need to attention in the drug therapy of cardiac arrhythmias.【期刊名称】《天津医药》【年(卷),期】2016(044)008【总页数】3页(P932-934)【关键词】心律失常,心性;抗心律失常药;药物疗法;快速心律失常;缓慢心律失常;心房颤动;过早搏动;胺碘酮【作者】任自文【作者单位】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邮编30045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兴奋冲动形成或(和)传导异常,绝大多数表现为心脏跳动节律或(和)频率的异常,临床十分常见,包括快速和缓慢心律失常两大类。
胺碘酮联合艾司洛尔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研究
背景: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心电活动异常的疾病,可导致心脏节律紊乱,严重时可引发心脏停搏甚至猝死。
胺碘酮和艾司洛尔是目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它们单独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有限,因此有研究提出联合应用两种药物来提高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4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配为两组,每组20例。
胺碘酮联合艾司洛尔组和单独应用胺碘酮组。
观察两组患者基线情况、心电图变化、症状改善情况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胺碘酮联合艾司洛尔组和单独应用胺碘酮组的患者在治疗后均有明显的症状改善,但胺碘酮联合艾司洛尔组的治疗效果更显著。
心电图表现也表明,联合应用胺碘酮和艾司洛尔能更好地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和患者的心脏节律。
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胺碘酮联合艾司洛尔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独应用胺碘酮组(P<0.05)。
结论:胺碘酮联合艾司洛尔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方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控制心律异常。
联合使用两种药物可作为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种治疗选择,但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验证其安全性和长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