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与帕克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403.50 KB
- 文档页数:18
抓住核心,将厚书薄读解读《乡土中国》之钥匙内容提要:《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重、时间紧。
只有抓住核心概念、核心观点、核心方法、核心应用,才能纲举目张,举一反三,提高阅读效率。
关键词:任务重核心概念核心观点核心方法核心应用一问题与背景自2022年秋季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语文教学开始采用统编版教材,《乡土中国》纳入教学要求。
一般要求两至三个星期完成。
由于以往教材并没有整本书阅读,在实际教学中产生了不少问题:第一,新课标要求学生“探究本书的语言和论述逻辑”,“深入研读作家作品”①等,比较有难度。
第二,《乡土中国》概念众多,逻辑严密,理解难度大。
第三,学生刚入高中,缺乏相应整本书阅读经验支撑。
第四,就教师而言,很多教师缺乏整本书阅读教学经验,不少老师甚至没有阅读过《乡土中国》。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显著的问题:一方面,学生不容易看懂,教师也不好安排教学;另一方面,看书时间又短。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结合高中教学实际,提出了“抓住核心,将厚书薄读”的阅读主张。
作为一本学术著作,核心概念、核心观点、核心方法,是根本,应用则是检验阅读效果的最好说明。
因此,抓核心,就是要牢牢抓住《乡土中国》的核心概念、核心观点、核心方法、核心应用,通过阅读、反思、笔记、调查等手段,将厚书薄读!二抓住核心概念所谓核心概念,就是作者着重阐释的,与乡土社会属性密切相关的概念。
在《重刊序言》中,费孝通认为“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注:认识乡土社会),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指出了概念对于认知事物的重要性。
《乡土中国》提出运用了很多概念。
据有的资料统计,全书涉及的概念有土气、礼俗社会、愚、面对面的社群、文化、传统等近四十个。
②其中,仅《家族》一篇,就涉及社群、社会圈子、家庭、家族、氏族等概念。
我们阅读时,是否要将这些概念都一一弄清楚呢?时间有限,难完成!怎么办?聚焦核心概念!谁是核心概念呢?家族!社群、社会圈子等其他概念,是为论述家族服务的。
Park,Robert Ezra (1864~1944)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864年2月14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鲁泽恩郡一个商人家庭。
就学于密执安大学,1887年获哲学学士学位。
随后投身新闻界,热衷于城市社会问题和贫民阶层的调查报道。
自1898年起,先后到哈佛大学、海德堡大学深造,师从W.詹姆斯、J.罗伊斯、G.齐美尔等。
1904~1905年任哈佛大学哲学助理教授,曾协助黑人领袖B.T.华盛顿研究种族问题。
1914~1936年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
1925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主要著作有:《社会学导论》(与E.W.伯吉斯合著,1921)、《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与伯吉斯和R.D.麦肯齐合著,1925)、《人种与文化》(1950)、《人类社区,城市和人类生态学》(1952)。
帕克认为社会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
他在社会学研究上有两大兴趣,即种族和城市。
在种族研究中,提出了表示个人间、团体间的密切程度的“社会距离”概念,并探讨“种族偏见”与“种族冲突”的关系。
他认为,美国社会较其他社会种族偏见小但冲突大,这是因为美国社会开放、进步,黑人不满意、不顺从传统的不平等秩序。
帕克从新闻媒介、商业活动、行政管理三个方面为城市下定义,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
他对城市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口、邻里关系、职业三个方面。
他根据社会成员行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把社会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竞争、冲突、调节、同化。
帕克对社会学的贡献还突出地表现在对社会学人才的培养方面,如E.W.伯吉斯、L.沃思等著名社会学家曾是他的学生。
美国社会学家。
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之一。
早年就学于密歇根大学,1887年获哲学学士学位。
自1898年起,先后到哈佛大学、海德堡大学深造。
1904~1905年任哈佛大学哲学助理教授,1914~1936年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
1925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帕克认为社会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单元任务设计——以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为例一、单元内容及教材分析(一)单元内容分析《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根据自己在云南大学与西南联大的《乡村社会学》课程讲义整理成专题,连载发表于当时的《世纪评论》,后集结成书的。
在本书中,费孝通试图回答,“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在对中国社会深入考察基础上,费孝通针对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特征,总结与提炼了一系列简洁精到的概念与术语,精巧地钩织出了传统中国社会的基层肌理体系。
本书语句通俗、篇幅不长,内容兼具文学性、通识性与学术性,是社会学本土理论化的最杰出成就之一。
(二)教材分析“《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单元紧随“家乡文化生活”单元,这一安排旨在希望学生经由专业的社科书籍的阅读,对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文化现象等,能够作出分析和解释,从而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关于整本书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本任务群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与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认知水平需逐渐从初中的基础知识积累过渡到对文本深层次理解和分析。
然而,由于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存在差异,对于这一单元的学习可能会出现分化现象:学习方法方面,学生要逐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会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时感到吃力。
文本内容方面,由于学术著作可能相对枯燥或抽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乡土中国》的文本内容往往涉及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学术概念、观点等,各章之间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这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部分学生在这些方面可能会遇到困难。
费老重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学习《补课札记——重温派克社会学》费孝通先生是一名享誉海内外的闻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又是一名卓越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思想家。
他一生阅历丰硕,思想灵敏、深邃,对中国社会学的繁荣和进展倾尽心力,奉献卓著。
费老的生活实践,和反映他学术理论和学术思想的论著,很值得咱们下大力认真地学习。
渗透了费老重建中国社会学一个重要思想的《补课札记——重温派克社会学》[1],即为其中之一。
以下,简单谈谈我学习该文后的一些体会。
一、费老什么缘故想到和大力呼吁“补课”费老终生致力于中国社会学的繁荣和进展,但是中国社会学的进展历程,却充满了荆棘和艰巨曲折。
20世纪之前,中国没有社会学如此一门学科。
20世纪初,社会学在中西文化交汇的大潮中,从西方传到了中国。
开始时,只是将西方社会学书籍译介出版,继之在大学设系开课。
至1930年,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1所高等院校设立了社会学系。
只是,这些学校的社会学系开始时差不多都西化了:教师是外国人,理论抄自西方,教材是外国的,连课堂讲课也是外语,后来虽有中国教师讲课,但所用教材、引证资料均离开不掉“舶来物”。
自费老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系学习时,闻名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在课堂里开始用中文教学社会学,在中国的大学里“吹响了中国学术改革的号角”。
从此以后,中国社会学界开始用中国已有的书本资料,专门是历史资料,填进西方社会和人文科学的理论,同时又运用流行于英美的“社会调查”和“田野调查”方式,编撰中国社会学的论著和谋求成立中国化的社会学。
这期间,吴文藻、潘光旦、费孝通、林耀华先生均作出了重大的令人注视的奉献。
从抗战成功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期间,中国社会学的进展在国民党黑色恐怖弥漫的气氛中受到了专门大制约。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进入了历史新纪元。
按理说,中国的社会学也应随之进入一个新的进展时期。
但是,就在费老提出愿以自已的学术工作为中国“在我有生之年赶上现代化的西方”作出奉献时,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却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变迁,变迁的一大主题是“思想改造”,改造的要紧对象是知识分子。
费孝通先生作品作品集著作名出版社出版时间《Peasant Life in China》London:Routledge 1939年《禄村农田》商务印书馆1943年《内地农村》生活书店1946年《生育制度》商务印书馆1947年《乡土中国》三联书店[6] 1948年《乡土重建》上海观察社1948年《Chinese Village Close-up》新世界出版社1983年《从事社会学五十年》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小城镇四记》新华出版社1985年《费孝通社会学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费孝通社会学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Small Towns in China》新世界出版社1986年《论小城镇及其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8年《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宁夏出版社1989年《费孝通文集》群言出版社1999年书籍文章《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1957年3月24日《人民日报》。
《社会变迁重庆》,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初访美国》上海:生活书店《民主·宪法·人权——民之作》上海:生活书店《工党一年》上海:生活书店《美国人的性格》上海:生活书店费孝通(图5)《皇权与绅权》上海:上海观察社《兄弟民族在贵州》北京:三联书店《China's Gentry(中国绅士)》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世界史》(上、中、下)北京:三联书店《访美掠影》北京:三联书店《民族与社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非洲的种族》北京:商务印书馆《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物的简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杂写甲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美国与美国人》北京:三联书店《社会调查自白》北京:知识出版社《生育制度--中国的家庭与社会》日本,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杂写丙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中国农村四细密画》日本:日本研文出版社《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杂写丁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沿海六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乡镇经济比较模式》重庆:重庆出版社《山水·人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费孝通选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费孝通学术精华录》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费孝通外访杂写》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逝者如斯-费孝通杂文选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人的研究在中国》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芳草天涯》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言以助味》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学术自述与反思:费孝通学术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从实求知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士绅》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3 期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3 期费孝通(图6)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课题《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 期1-1-93从史禄国老师学体质人类学《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5 期个人、群体、社会——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1 期1-1-94略谈中国的社会学《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1 期关于人类学在中国《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2 期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读书》1995年第8 期家底实创新业——再访温州《瞭望》1995年第5 期农村、小城镇区域发展——我的社区研究历程的再回顾《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 期4-1-95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 期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3 期我对自己学术的反思——人文价值再思考之一《读书》1997年第9 期跨文化的“席明纳”——人文价值再思考之二《读书》199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