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与乡土中国
- 格式:ppt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23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韩寒的一句著名的语录是这样的:“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逻辑。
”我看到这句话的不仅觉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时另我们自己都感到费解。
确实,每个国家都有着一套自己独有的文化体系,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中国的人情社会,即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世方式让注重平等的西方人感到困惑。
而西方人的一视同仁也让中国人觉得有些缺乏人情味。
作为中国人,我对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感到熟悉,但有时也会心生疑惑,为何中国人会有这些特点?《乡土中国》描绘出了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支配着生活各个方面的体系。
因为是初次阅读,我对于书中的内容真正理解的不太多,某些观点也是让我觉得似懂非懂。
但本书描绘的体系解答了我对中国一些社会现象的困惑,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中过于西方的那些文化社会差异在我看来也更容易理解了。
中国的人情社会有时也会令人感到苦恼。
走出社会靠人脉,办事注重人情关系,这些现象时常让我对将来走出社会参与社会竞争感到一丝压力,光靠个人的奋斗还不足以使自己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有时也会感叹中国人为什么无法像西方人那样公平地靠个人实力竞争。
《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两文中,作者费孝通先生论述了中西社会格局的差异,并从这差异出发解释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待他人的不同道德观念。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与他人发生关系,是以自己为中心,如波纹般一圈一圈向外层推出,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圈子内,与中心的关系密切程度当然不同。
因而,中国人无法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程度处于不同圈子的人一视同仁。
而西方人的观念中,个人是依托自己属于的团体而与这个团体内的人发生相互联系的。
同时他们信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因而他们认为对每个人一视同仁是理所当然的。
相比之下,中国人对待他人时更注重关系的亲疏程度,所以就会对于自己关系更密切的人给予更多关照。
人情社会有时令人伤脑筋,但不得不承认从另一方面来说它又是合理的。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1. 引言1.1 费孝通及其著作简介费孝通,生于1910年,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民俗学家。
他曾在北平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理解。
费孝通的代表作品之一就是《乡土中国》,这部著作是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入探讨,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乡村生活的独特见解。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通过对中国乡村生活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乡村社会固有的特点和规律。
他认为,乡村社会是一个由亲情、乡情和信仰构成的社会网络,这种传统的社会关系在中国农村中至今仍然保留着。
费孝通指出,要想有效地治理乡村社会,就不能简单地套用城市社会的治理模式,而必须充分理解和尊重乡村社会的特点,为乡村社会提供相应的治理机制和政策支持。
通过《乡土中国》,费孝通深刻揭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为我们理解和治理新时代乡村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1.2 《乡土中国》的重要性费孝通的著作《乡土中国》是中国现代社会学的经典之作,在乡村社会治理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深入剖析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和规律,呈现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社会生活现象。
《乡土中国》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乡村社会治理领域,《乡土中国》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途径和方法,帮助我们揭示乡土社会的独特特点和内在机理。
通过对乡土社会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和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工作的开展。
《乡土中国》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为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持。
在当前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新形势下,我们可以从《乡土中国》中汲取智慧,探索符合实际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和路径。
《乡土中国》作为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品,在乡村社会治理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更在于对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乡土中国》中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几篇文章,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
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以“己”为中心,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不断推衍出去的同心圆,这就是“差序格局”。
无论是民间还是绅士,这条伦理道德秩序都是共通的。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是一条通路。
《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
”而且重要的是,“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
他强调:“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线。
”这意味着在他看来,这个“差序格局”中“家、国、天下”的层次差等在当代社会仍旧需要延续下来,不过相对应的转变是“国”从皇帝之家转为“民族”之家。
对于这个转变费孝通在这里没有进一步延伸,不过,单纯从血缘的角度并不足以解释最基本的经验事实,就是任何社会的人群居处,总是得与“别人”交往,简单说就是得有联姻的基础;若只有“差序格局”,那么除非出了九族,不然没有婚姻的可能。
近的如邻里,远的如不同民族,其中的关系要比这复杂得多。
(摘编自王铭铭、杨清媚《费孝通与(乡土中国》)材料二《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
作为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
差序格局中的“序”,即有等级之意。
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
“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
“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形塑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1组成中国社会成员最广大的群体就是农民。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给我们留下的刻板印象。
近几年中国政治提出注重三农问题。
农民、农村、农业开始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虽然很多方面大家都在重视三农问题,但真正关注整个乡土风情人文理论性的知识探讨并不多。
《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呕心沥血之作。
它不仅是一本理论性的乡土风情生活著作,也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
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
其中不乏许多名篇,它们给中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提供了许多参考意见。
费孝通教授的一生并不是传奇的一生,但却做出了不朽的成绩。
_年费孝通教授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
_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后来在许多大学从事教学、研究的工作。
作为社会活动家,费教授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
看来他不仅在文学界和社会界有着非凡的成绩,在政治上也有所作为。
《乡土中国》第一段开篇就给我们谈到了乡土本色这一概念。
作者开篇就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说中国社会虽然有很多阶层,但农民群众在社会成员中占非常大的一个比例。
这样,中国社会在某一特定说法下就是乡土社会,中国社会的性质就带有乡土性。
乡土本色似乎是纯朴,自然的代名词。
虽然费孝通先生在_年去逝,但他在晚年依然有高的学术成就。
晚年的费孝通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费老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看法的提出旨在提醒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
费孝通《乡土中国》简介费孝通是中国现代社会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领域的名人。
他以其《乡土中国》一书被誉为中国乡土社会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奠定了他不朽的地位。
本篇文档将为您介绍费孝通及其所著《乡土中国》的简介。
一、费孝通的生平费孝通为1901年生于四川省罗江县的一个乡村家庭。
早年曾在成都学习西洋文学和社会学,并于1923年入读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
此后,他曾任教于多所知名学校,包括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等,并担任过国际劳工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组织的高级官员。
他一生致力于探讨中国社会变革、乡村社会及农民问题,并创作了多部经典著作。
1955年,他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成为名副其实的民主派代表人物。
1983年,费孝通在加州逝世,享年82岁。
二、费孝通的学术成就费孝通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中国社会变迁与乡村社会研究领域。
在乡村社会研究方面,他主要关注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变迁等问题,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降低他对于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入了解。
在中国社会变迁方面,费孝通独辟蹊径地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解读中国社会的变革,并且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
他曾多次获得国际学术组织的重要奖项,并被誉为中国社会变迁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乡土中国》简介《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由他在上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写作,历时20年完成。
书中内容主要围绕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家庭结构、婚姻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使用了大量实地调研的数据,并特别关注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经验。
费孝通通过对中国传统社会各种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揭示,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观点,使得传统农村社会的研究得到了一次真正的突破。
《乡土中国》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乡土社会结构”,讲述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社会阶层划分和社会等级制度;第二部分是“乡土生产方式”,主要关注中国传统农村的生产结构和生产组织方式;第三部分是“乡土家庭结构”,讲述了家庭在传统农村社会中的地位和家庭成员角色的变化;第四部分是“乡土精神文化”,探讨了乡村社会与宗教、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赏析《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入剖析,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社会的独特视角。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收集了大量关于中国农村的一手资料。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特征,为我们理解和研究中国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2. 文化观念与社会结构:
《乡土中国》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对于家族、亲属关系和礼俗的重视程度远超过个人的权利和利益。
这些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对于中国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人际关系与社会互动:
费孝通先生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人际关系的分析,揭示了中国人的交往方式和社会互动特点。
他认为,中国农村社
会的人际关系主要以亲属关系为基础,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注重面子、人情和互惠互利。
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4. 乡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农村社会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探讨了乡土社会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转型,以及这种转型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他认为,乡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需要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引入现代化的制度和理念。
总之,《乡土中国》是一部深刻揭示中国农村社会特点和变迁的经典之作,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费孝通对乡土我国的观点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他对我国乡土社会有着独特的见解。
费孝通认为,我国乡土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它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在他的著作《乡土我国》中,费孝通详细地分析了我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文化和经济,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和观点。
二、费孝通观点在生活中的示例1. 家族观念的重要性在我国的乡土社会中,家族观念非常重要。
费孝通指出,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家族是一个人生活的重要支撑。
家族成员之间有着紧密的通联,他们相互帮助,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家族观念的影响下,我国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非常复杂,人们之间的亲情和隶属关系十分密切。
2. 传统礼俗的影响我国的乡土社会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传统礼俗,这些礼俗对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费孝通指出,我国的乡土社会中,人们遵循着各种传统的习俗和礼节,像过年、结婚、祭祖等传统节日和活动都是我国乡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的礼俗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3. 土地的重要性在我国的乡村社会中,土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料。
费孝通指出,我国的乡土社会中,土地被视为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基础,农民们对土地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
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经常成为乡村社会中的矛盾焦点,土地问题也是我国乡土社会中经济和社会问题的重要方面。
4. 社会关系的复杂性费孝通认为,我国的乡土社会中人际关系非常复杂。
在我国的乡村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包括家庭和亲属关系,还包括邻里关系、同乡关系等。
这些关系缠绕着每个人的生活,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方式也是我国乡土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
5.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费孝通看来,我国的乡土社会中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非常突出。
我国的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滞后、资源紧缺等问题,这导致了乡村社会的发展缓慢和落后。
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也是我国乡土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的阐述一、费孝通先生简介费孝通(1910年-2005年),中国著名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被誉为中国现代社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费孝通先生以其深入浅出的观点和严谨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二、《乡土中国》的背景和意义《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社会学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以对中国农村社会的研究为基础,探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农村社会的细节以及与现代化进程的冲突。
这本著作对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让人们意识到,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乡村社会的价值和文化不应被忽视或抛弃,而应该加以关注和保护。
三、费孝通先生对乡村社会的观点1. 乡村社会的自我调整能力费孝通先生认为,乡村社会具有强大的自我调整能力。
乡村社会通过各种机制和规则,能够自发地应对内外部变化,并保持相对稳定的秩序。
这种自我调整能力源于乡村社会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以及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紧密的人际关系网。
2. 乡村社会的家族观念和道德体系费孝通先生指出,乡村社会的核心是家族观念和道德体系。
家族是乡村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观念深深植根于农民的思想中。
在乡村社会中,家族是一个起到经济、社会和文化维系作用的重要组织形式。
同时,乡村社会中的道德体系也是基于家族观念的。
这种道德体系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注重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的遵守。
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对乡村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乡村社会与现代化之间的冲突费孝通先生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与现代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冲突。
他认为,乡村社会的自我调整能力有限,不能有效地应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社会结构的解体和价值观念的冲击。
这种冲突表现为城乡差距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失、农村经济的困境等。
费孝通先生呼吁,应该注重保护和发展乡村社会的特点和传统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
我看费孝通及其《乡土中国》(一)引言时间的流逝总是在不停记录历史的进程,越过世纪的门槛,回首总结上个百年的中国社会学发展,总会有许多名字让人铭刻在心。
这些学界前辈毕路蓝缕,在曲折艰难中将社会学研究推向了发展的繁荣时期,不仅使其在中国扎下深厚的学术根基,而且形成了世界所瞩目的中国社会学派。
费孝通先生作为一代学人的典范,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以求,为建立中国化的社会学倾其一生心力,可谓著作等身,学问深厚;而其代表作《乡土中国》更是影响深远,堪称经典之作,至今仍嘉惠后辈学人,引领探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质,发掘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费孝通与乡土中国情结读过无论哪一种费孝通传记的人,心中总是会有这么一种感觉:其实费孝通和传统社会下的乡土中国不是完全契合的。
虽然出生在名家辈出,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苏杭之地,但是费孝通所受的教育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私塾之学,而是接受了一部分西方思想的新式学校。
从启蒙院开始,一直到燕京大学,清华研究院,虽然也讲求传统文化的继承,但是所有的教育也无一例外的带有西方的色彩。
能有如此的学习经历大概还是和他的家庭有关,因为他的父亲费璞安当年曾作为政府所派的公费留学生东渡日本,专门攻读教育专业,学成回国后即开办了新学。
他的母亲杨纫兰毕业于上海务本女学,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接受了西式教育的知识女性之一。
正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使费孝通接受了严格而又规范的系统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之后负笈英伦的求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他可以毫不费力的接受西方的思想,但是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使得他与农村社会在生活上是脱离的。
这种脱离,并不是不常见的特殊现象,而是近代中国一种带有时代意义的演变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城市化的文化改造过程从农村到城市,通过接受西方的思想脱离传统的农村社会。
(1)但是与其他留学国外的学生不同,费孝通内心中并没有因为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就完全排斥中国的文化。
在很多留学生认为中国文化落后,因而不愿意回国,或者是对中国的情况不加了解就否定,甚至不讲中文的时候,费孝通仍然是对中国文化保有一种乡土情结,这似乎也是得益于他所受的新式教育。
费孝通与乡土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11-05订阅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中国社会学的奠基者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费孝通出生在江苏吴江。
这位中国社会学的奠基者曾经回忆过一个童年的细节,说自己小时候出门是提灯笼的,灯笼上总有一面写着“江夏费”。
后来从母亲那里得知,江夏是他家那支费姓的郡名,他的祖先曾是江夏望族。
费孝通在母亲怀中。
前排左起:大哥费振东、二哥费青、姐姐费达生、三哥费霍年幼的费孝通曾经在族谱上见到过三国时蜀汉重臣费祎的名字,这令当时正痴迷《三国演义》的他很兴奋。
费孝通的祖父也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读书人,不过家族到祖父这代已经开始变卖田产,有了衰败的迹象。
即便如此,望族的背景以及与之匹配的交谊网络,也令费孝通有机会在一个精英氛围里成长。
而费孝通的父母都受到了清末民初西学新思潮影响,这使得费孝通从小就在中西融合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为以后的求学发展奠定了人生的底色。
1916年到1920年费孝通在吴江读初小,后来家里搬到苏州,就近在振华女校读完了初小和高小,并升入附中。
1928年,费孝通在东吴大学的医学预科就读;于1930年考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吴文藻先生,后遇到来自芝加哥大学的派克(Park)教授,派克教授带学生们到北京的天桥、监狱、八大胡同以及各种居民区去探访。
那些费孝通从未深入接触过的市井生活是如此真实而淋漓地展露在他面前,令他震撼不已。
如何理解这些社会现象?类似的疑问在他的头脑里生出了探索的萌芽。
同时,在震撼与思索之余,派克教授这种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也让费孝通大开眼界。
他一下迷上了人类学,并开始翻译西方社会学著作。
1933年,燕大毕业的费孝通又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来自俄国的学者史禄国(Shirokogorov)教授。
1935年费孝通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并获得奖学金留学名额,赴英国伦敦大学政治学院继续深造人类学。
这些经历使得费孝通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西学,眼界大开。
浅析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本文概述《浅析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文旨在深入解读和探讨费孝通先生的经典之作《乡土中国》。
本文将对《乡土中国》进行概述,并以此为出发点,逐步深入到对费孝通先生所描绘的中国乡土社会的理解与反思。
文章首先将对《乡土中国》一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包括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乡土社会的观察、分析和理解,以及他对于乡土社会中的家庭、亲缘、地缘等关键要素的独特见解。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费孝通先生如何通过深入实地调查,以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深层结构和运行机制。
本文还将对《乡土中国》一书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和影响进行评估,以期能够为我们理解和研究中国乡土社会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要观点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对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一次深刻解读。
该书不仅揭示了乡土社会的本质特征,也深入探讨了乡土社会的形成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性”这一概念,他认为这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
他指出,乡土性源于中国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种特性使得乡土社会具有了稳定性、封闭性和保守性。
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基于血缘、地缘和亲情,而不是基于契约和法理。
这种关系网络使得乡土社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但同时也限制了社会的开放性和变革性。
费孝通还深入分析了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和社会秩序。
他认为,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是以宗法家族为基础的,家族是乡土社会的核心组织。
家族内部的权力分配和继承遵循着严格的规则和传统,这些规则和传统构成了乡土社会的社会秩序。
同时,家族之间的关系也构成了乡土社会的政治格局。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还对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认为,这些观念和心理都是乡土社会的产物,它们既体现了乡土社会的特点,也塑造了乡土社会的性格。
这些观念和心理使得乡土社会的人们具有了强烈的乡土情感、家族观念和集体意识,但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的个人发展和创新精神。
费孝通《乡土中国》推荐感悟范例费孝通《乡土中国》推荐感悟范例1《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创作的一本介绍中国基层——农村的一本书。
距离现在已近80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问题已经不复存在。
但以先生独到的见解去看当时的农村,还是颇具新鲜感的。
开篇先生首先为大多数人认为农村人存在的“土”和“愚”进行了反驳。
“土”不应该是贬义词,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是由于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农业大国,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土地孕育了世世代代的人,是乡下人的命根,所以沾染土气是难免的。
“愚”也是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导致。
乡下人见车慌了手脚,不知所措,成里人认为他“愚”,城里人对于农耕知识不懂装懂,乡下人也可以认为他“愚”,文字难以传入乡下是环境所致,农村圈子小,是熟悉的人之间的交流。
一个动作,一个神情,一句话就可以将想表达的表达的清清楚楚,文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但是城市是陌生人与陌生人组成的圈,不能用乡土社会的习俗应付。
于是,“土”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
先生还解释中国社会结构是差序结构,就如一个石头丢入水中,掀起一层层涟漪,以己为中心,人脉由权利和财富的大小一圈圈排列出去,远处的波纹浅,关系也薄。
但涟漪的范围大,到哪都想找点关系。
所以说中国人是“私”的,缺少西方人的团结意识。
先生见解独到,比喻生动,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我国社会存在了多年的问题。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当时中国乡村存在的问题,如男女有别,长老秩序,礼治秩序等,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了解,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其实书中的大多数提出的问题如今都不复存在,但书中许多描述如今又可以引出不同的感受。
先生在书中提到自己出国留学时奶妈给他包了一包乡土,水土不服时可以给饭菜里放些。
让我想到表妹出国时带了一盆花,我嫌麻烦,花在哪都可以买。
她告诉我“重要的不是花,是这盆土,走到哪看到这一盆土,都会觉得心安。
”这大概就是如今乡土的魅力吧,乡土还是那孕育生命的乡土,中国不再是那个风雨飘摇的中国!费孝通《乡土中国》推荐感悟范例2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总是充满争执的。
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要观点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作品,全书由14 篇文章组成,涵盖了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
在这本书中,费孝通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差序格局: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以亲缘、地缘为基础的差序格局,人们在这个格局中按照亲疏远近的关系来排列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像西方社会那样以权力、财富等因素为基础。
2. 男女有别: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在男女关系上存在着一种“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女性更多地专注于家庭事务,而男性则更多地参与社会事务。
3. 家族、血缘和地缘: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注重家族、血缘和地缘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乡土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权力和资源分配的重要机制。
4. 基层社会: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社会是由一些小规模的社群组成的,这些社群可以是村庄、宗族、寺庙等等,这些社群不仅构成了乡土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机制。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通过对乡土社会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对中国基层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思考,这些观点对于理解中国农村社会和推进中国社会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