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CTO病变介入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523.52 KB
- 文档页数:18
OCT介入治疗标准一、适应症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特别是伴有严重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因介入治疗(PCI)失败或无法达到血管再通目的的患者。
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病变患者,需要进行血运重建治疗。
心肌桥病变患者,需要减轻临床症状或改善心肌缺血情况。
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需要快速缓解缺血症状。
二、禁忌症患者存在严重的出血倾向,不能耐受手术过程。
病变部位过于复杂或存在多处严重狭窄病变,介入治疗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患者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无法耐受手术过程。
患者存在严重的心力衰竭,无法耐受手术过程。
患者存在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无法耐受手术过程。
三、术前准备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
进行心电图检查,评估患者的心脏情况。
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定病变部位和程度。
告知患者手术过程和可能的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
术前停止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术前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如抗心力衰竭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准备好手术所需的器材和药物。
四、手术过程进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进行穿刺或切开手术入路。
插入导管至冠状动脉口。
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病变部位和程度。
根据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手段,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
在介入治疗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和评估,如超声心动图、X线等。
完成介入治疗后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和护理。
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和随访计划。
进行必要的术后随访和复查。
CTO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全文)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是指血管完全闭塞,正向TIMI 血流0 级且闭塞时间超过3 个月的冠状动脉病变,或存在同侧侧支血管,尽管闭塞远端血管TIMI 血流>0 级,仍视为CTO病变。
CTO病变在冠脉造影中可达16.1%~20%。
CTO 病变成功行血运重建可有效地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肌缺血和左心室功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避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可改善临床预后。
然而,相较于其他病变,CTO病变的手术成功率较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对于介入治疗策略的选择十分重要。
术前评估:是否对CTO病变行PCI治疗,需要权衡开通后的获益与潜在的短期、长期风险。
短期风险包括紧急搭桥、冠脉穿孔、围术期心肌梗死、急性肾衰竭、血管入路相关并发症和卒中等。
长期风险包括支架内再狭窄、支架血栓、射线暴露时间过长导致的皮肤损伤等。
只有在获益大于风险时,才有开通CTO的必要。
CTO评分系统众多,包括J-CTO评分等,这些评分有助于帮助术者判断是否需行PCI治疗以及选择合适的介入策略,这对于缺乏足够经验的术者更加重要。
在对CTO行PCI治疗前,对冠状动脉造影进行详细的评估是基础。
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内容,包括CTO病变近端纤维帽形态、是否存在较大分支血管,CTO病变体部有无钙化、迂曲、闭塞段长度,CTO 病变远端纤维帽形态、闭塞远端是否存在较大分支血管或闭塞远端是否终止于分叉病变处、闭塞段以远血管是否存在弥漫性病变等。
在对侧支血管进行评估时,需确定侧支血管的来源、管腔直径、迂曲程度、侧支血管与供/受体血管角度,以及侧支血管汇入受体血管后与闭塞远端的距离等。
必要时完善冠状动脉CT等检查,明确闭塞血管形态、存活心肌状况。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状态和器官功能,避免顾此失彼,发生“救心伤肾”等并发症。
在充分评估CTO开通的获益与风险,详细阅读冠脉造影后,便可制定手术策略。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器械进展研究示冠状动脉造影中有30%以上提示为CTO病变,且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者不足8%,占全部PCI 治疗病例的10%~20%,CTO病变手术成功率较非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为低。
国内循征医学数据显示介入治疗CTO病变成功率为62%~85%(平均为75.1%),随着器械改良及手术经验的积累,CTO手术成功率可提高到92%[4]CTO病变患者的死亡率增加,而再血管化治疗使患者受益,改善CTO患者的预后,改善左心室功能,减轻心室电重构。
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冠状动脉(冠脉)慢性闭塞病变(CTO)病变的血运重建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1,2]。
近几年,CTO介入治疗成功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主要受益于介入治疗器械的不断完善及技术的不断提高,及术者对病变及器械的充分理解,本文对冠脉介入器械进展做一综述。
1.导丝CTO病变不成功95%为导丝不能通过病变,因此导引钢丝在TO病变的处理上有重要的作用。
CTO病变时间长、病变硬,普通工作导丝由于穿透性或操控性的原因,无法顺利通过病变。
近几年随着新导丝的出现,CTO病变的成功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1.1Fielder系列Fielder系列是Asahi公司生产的,主要有Fielder、Fielder-FC、Fielder-XTR、Fielder-XTA系列,其头端直径、硬度、不透光及亲水涂层区域均不同(Fielder系列导丝性能比较见表1)。
其中Fielder-XT 是针对CTO病变中微通道[3]存在的特性,其头端直径为0.009F,硬度为0.8g,附16cm长度的不透光及亲水涂层区域。
对于存在微通道的CTO病变,Fielder-XT导丝目前已成为首选工作导丝。
但Fielder-XT存在操控性不足、头端易变形及容易进入内膜下等缺陷,而Fielder-XTR导丝在这些方面作了相应的改进。
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介入治疗基本概念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近年来CTO介入治疗飞速发展,各项技术及方法日新月异,极大地提高了目前CTO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为了大家方便学习一些新技术、新理念,本人总结了目前CTO介入治疗技术及方法的基本概念,大家在学习或是观看大咖手术演示时能够做到心跟着大咖一起走!由于本人技术水平有限,难免存在错误及遗漏之处,望指出,共同学习。
(限于篇幅及目的为基本概念,各项技术不作评价及具体操作过程陈述)内容1.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hronic totalocclusion,CTO):2007年欧洲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俱乐部将CTO病变定义为闭塞血管段前向血流TⅠMⅠ0级,且闭塞时间至少3个月。
2.Knuckle技术:Knuckle在英文中意为关节,泰拳中常见到使用肘、膝盖等关节进行攻击,即关节技术。
在CTO介入治疗中,也常根据闭塞病变的情况,选择性地将导丝塑成Knuckle样(伞柄样),依靠导丝体部反折弯接触病变,形成钝性分离,沿血管结构内前行通过闭塞段。
3.3. 内膜下寻径重回真腔技术(SubintimalTracking and reentry,STAR)即将Knuckle导丝内膜下强行向前推送,人为造成钝性分离,直至导丝在远端自行进入真腔。
,mini-STAR:即微导管辅助下的Knucle,利用微导管控制导丝前塑性弯尽可能的小。
4.Carlino技术:微导管置于近端纤维帽内,用2cm³的锁扣注射器高压手推<1ml的造影剂,造影剂延闭塞段内最疏松处前行,造成微小夹层或管道,便于后续导丝行走。
5.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antegradedissection reentry,ADR):正向导丝通过CTO节段到达远端血管真腔,理想的路径是全程经过内膜斑块。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导丝可能进入内膜下,然后从出口处内膜下重新进入真腔,这种情况不论是在导丝升级技术还是平行导丝技术可以说是非常常见的,再如star技术通过Knucle导丝刻意的内膜下前行凭“运气”再入真腔操作。
oct介入治疗标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越来越精确,其中OCT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OCT(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能够高分辨率地成像眼部组织结构,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眼科疾病,并在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OCT介入治疗的标准。
一、OCT技术的应用范围OCT技术作为一种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眼科诊疗中。
它可以用于观察和诊断多种眼科疾病,如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等。
通过OCT的成像,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眼部组织的细微变化,从而准确判断病变的程度和类型。
二、OCT介入治疗的适应症1. 黄斑区疾病:OCT技术可以为黄斑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如黄斑变性、黄斑穿孔、黄斑裂孔等疾病,通过OCT可以观察到黄斑结构的变化,确定病变类型,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激光治疗、注射药物等。
2. 视网膜疾病: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血管病变等疾病都可以通过OCT来辅助诊断和治疗。
OCT技术可以观察到视网膜层的变化,判断视网膜是否脱离、是否存在出血等情况,从而指导医生进行手术或其他治疗。
3. 视神经病变:视神经病变是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OCT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视神经的损伤程度,确定治疗方案。
OCT还可以观察到视神经头的厚度和形态,辅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视乳头水肿等病变。
三、OCT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技术1. 影像学评估:OCT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眼部结构成像,医生可以通过OCT影像对病变进行准确定位和评估。
通过多角度的扫描和对比,医生可以观察到病变的大小、形态和分布情况,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
2. 导航引导:OCT技术可以在手术中作为导航工具,帮助医生准确定位病变部位。
在眼部手术中,特别是需要精确定位的手术中,OCT 可以提供实时成像,使医生更加准确地进行手术操作。
3. 治疗效果评估:OCT技术还可以用于治疗效果的评估。
CTO病变治疗策略进展(全文)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被定义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致前向血流完全阻断,病程超过3个月(常根据病史、临床或既往造影结果判断);而根据冠脉血流TIMI分级又可分为“真性完全性闭塞”和“功能性闭塞”(TIMI血流0级和1级)。
尽管介入治疗器械、技术和术者的不断更新进步,CTO病变仍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最大的挑战之一。
1.CTO患者特点及流行病学与非CTO冠心病相比,CTO患者往往年龄更大,更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周围血管疾病及心梗病史。
未诊断或治疗的急性血栓事件常是CTO病变发展的起始,大约¼患者心电图相应供血区域存在病理性Q波。
然而大多数(60%)CTO患者,闭塞为管腔狭窄病变慢性进展所致,这一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侧支循环,为闭塞血管远端缺血心肌提供血流供应,减少了急性缺血事件的发生。
此外,PCI/CABG术后,支架内及桥血管病变,也可表现为CTO。
近1/4患者无任何症状;有症状的CTO患者,对中重度缺血耐受性良好,症状亦往往发生较晚,更多的表现为呼吸困难、活动耐量减低、疲乏无力、心悸等,而非典型的心绞痛。
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中,16%-52%存在CTO病变;STEMI患者中约10%合并非梗死相关血管(IRA)的CTO;既往有CABG 手术史的患者,CTO的比例更是高达54%-89%。
然而,美国国家心血管病PCI注册中心(NCDR CathPCI registry)2015年的报告显示,CTO 人群中仅有12.4%患者行PCI,CTO PCI仅占稳定型冠心病PCI总量的3.8%。
加拿大单中心注册数据显示:CTO患者中仅9%接受了PCI,而34%和57%的患者分别接受了CABG和单纯药物治疗。
2.CTO患者预后不良。
大量研究证明合并CTO的冠心病患者预后不良,CTO是ACS包括STEMI、NSTEMI患者及稳定性冠心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