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毒
- 格式:ppt
- 大小:328.50 KB
- 文档页数:57
第六章动植物中天然有毒物质1 概念•是指一些动植物本身含有某种天然有益成分或由于贮存条件不当形成某种有毒物质,被人食用后所引起的中毒。
包括:河豚鱼、有毒贝类等引起的有毒动物中毒和毒蕈、豆角、木薯、含氰苷果仁引起的有毒植物中毒。
该类食物中毒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
2 来源动物性中毒食品:1、天然含有有毒成分如:河豚鱼。
2、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大量的有毒成分如:鲐鱼植物性中毒食品:1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如:大麻油、桐油2、加工过程中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分(如木薯、苦杏仁等)3、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如:发芽的马铃薯等第二节动植物中的天然有毒物质一、植物性有毒成分在植物性有毒成分中,目前已发现的植物毒素约有1000余种。
但是它们大部分都属于植物次生性代谢物,主要的种类有氰苷、皂苷、茄碱、棉子酚、毒菌的有毒成分以及植物凝集素等。
• 1、毒苷物质糖分子中的环状半缩醛的羟基和非糖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羟基脱水缩合而成具有环状缩醛结构的化合物。
具有毒性的一般为氰苷和皂苷。
(1)氰苷:主要存在于某些豆类、核果和仁果的种仁以及木薯的块根等植物体中。
其毒性作用是潜在的,只有当氰苷发生降解,产生氢氰酸时,才表现出比较严重的毒性。
氢氰酸的氰离子可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离子结合,使呼吸酶失去活性,氧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导致组织缺氧而陷于窒息状态。
苦杏仁氰苷为剧毒,对人的最小致死量0.4~1mg/kg.bw,约相当于1~3粒苦杏仁。
(2)芥子甙(硫代葡萄糖苷):硫苷类有毒成分,又称作为致甲状腺肿原。
主要存在于甘蓝、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及葱、大蒜等植物。
是引起菜籽饼中毒的主要有毒成分。
(3)皂苷:代表物质为大豆皂苷。
皂苷具有破坏红血球的溶血作用,所以当使用过量时,则可引起中毒。
• 2、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碱性,味苦多为复杂的环状结构茄碱:又称为龙葵碱或龙葵素, 存在于茄子、马铃薯等茄属植物中,在一般情况下茄碱的含量很小,所以不会使食用者发生中毒。
根据实验结果对毒物进行毒性评价,称为一般毒性评价(evaluationfor general toxity)。
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研究是毒理学的重要内容;是化学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评定的基础;防治毒物所致急、慢性中毒;制订卫生标准及管理毒理学决策均有重要意义。
一般毒性(general toxicity)分为: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所进行的用以观察毒效应、评价化学毒物综合毒性的哺乳动物试验分为: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毒性评价目的:1.确定受试物毒作用表现和性质;2.确定受试物毒作用剂量-反应/效应关系;3.确定毒作用靶器官;4.确定损害是否可逆。
一般毒性品评价试验动物选择:物种选择:1.吸收、代谢、生物化学和毒理学特征与人类最接近;2.易于饲养和操作;3.经济、易获得;4.自然寿命不太长。
品系:品系纯化,有稳定性和可比性;选用两种以上动物级别:清洁级或以上动物;SPF(无特殊病原体动物)及GF(无菌动物)性别:一般为雌雄各半;敏感性有性别差异时应选择敏感的性别年龄、体重:1.急性毒性评价试验用成年动物2.亚慢性、慢性评价试验用年幼或初断乳动物体重不超过平均体重20%,或按规定。
检疫:检疫期内出现异常者应放弃。
染毒方式:1.经口(胃肠道)染毒:喂饲、灌胃、吞咽胶囊;2.经呼吸道染毒:吸入接触(静式吸入动式吸入)、受试物注入动物气管3.经皮肤染毒:定性试验、定量试验4.经注射途径染毒:腹腔注射、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h内多次接触化学物后,短期(14d内)发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
一次接触指瞬间给实验动物染毒,如经口、经注射途径染毒。
但经呼吸道或经皮,则指在特定期间使动物持续接触化学物的过程。
“一次”含有时间因素。
此外,当化学物毒性很低需给予较大剂量时,可在24h内多次给予,这时的急性接触即为“多次”。
防中毒安全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公司员工的健康和安全,避免中毒事件的发生,制定本防中毒安全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员工,包括办公区、生产车间、实验室等工作场所。
第三条公司将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保障员工免受各类中毒危害,包括但不限于化学物质中毒、辐射中毒、食物中毒等。
第四条公司将制定相应的防中毒安全培训计划,提高员工对中毒危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第五条公司将建立健全的中毒事件应急预案,确保及时有效的处理中毒事故。
第二章中毒危害预防第六条公司将对进入工作场所的化学物质进行登记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储存和使用。
第七条确保所有员工使用化学物质前都接受相关培训,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危害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第八条禁止员工在工作场所食用未经检验的食物,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
第九条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通风和清洁,保持空气的流通和清新。
第十条建立并管理员工的个人防护用品,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
第三章中毒事故的处理第十一条如果发生中毒事故,立即采取紧急救援措施,并报告上级主管和安全部门。
第十二条各部门应积极配合,及时提供中毒事故的相关信息和记录。
第十三条保留中毒事故现场的现场记录和相关物证,便于事故调查和处理。
第十四条事故处理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事故调查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做好事故预防工作。
第四章中毒安全培训第十五条公司将制定中毒安全培训计划,并定期进行培训。
第十六条中毒安全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化学物质的性质、危害和防护、食物中毒的预防、辐射中毒的防护等。
第十七条中毒安全培训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讲座、培训课程、演练等。
第十八条所有员工必须参加中毒安全培训,通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五章中毒安全管理第十九条公司将组织相关部门定期检查工作场所的安全措施和防护设备的使用情况。
第二十条发现违反中毒安全制度的行为,将按照公司规定的纪律进行处罚。
第二十一条公司将建立并维护一套完整的中毒安全管理体系,协调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
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食物中毒事故的应急处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生的食物中毒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
第三条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应坚持预防为主、科学应对、及时救治、依法处置的原则。
第二章事故定义第四条食物中毒事故是指因摄入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受到生物性、化学性污染的食物,导致人体健康受到损害或者死亡的突发事件。
第三章管理职责第五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全国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处理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处理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食物中毒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
第四章事故报告第七条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不得隐瞒、谎报、缓报。
第八条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调查核实,并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五章紧急处理第九条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故,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有关部门开展救治工作。
第十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专业机构开展中毒原因调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扩大,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
第六章中毒自救第十一条公众在发现食物中毒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进食可疑食物,并尽快就医。
第十二条在等待医疗救助过程中,可以通过催吐、洗胃等自救措施减少毒物吸收。
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十三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四条对在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处理工作中失职、渎职的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第十五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六条本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注:以上内容为草案,实际执行时需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
法医毒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毒物:在日常接触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后,能与生物体之间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导致机体组织细胞代、功能和〔或〕形态构造损害的化学物质。
2.中毒:机体由于毒物的作用,器官、组织、细胞代、功能和/或形态构造遭受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
3.我国毒物中毒特点:农药中毒最多见,其中绝大多数为有机磷农药,其次为一氧化碳,再以后依次为催眠镇静安定药、杀鼠剂、氰化物,有毒动植物,金属毒物。
美国致死毒物依次为止痛药,抗抑郁药,催眠镇静安定药,毒品,心血管药物,酒精,煤气。
4.靶器官或靶组织:毒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者组织。
5.效应器官:出现毒性效应的器官。
6.独立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由于其各自毒作用的受体、部位、靶器官等不同,且引起的生物学效应也不互相干扰,从而表现出各项毒物毒性的总和。
7.相加作用:两种毒物联合作用时的毒作用为各项毒物毒性的总和。
1+1=28.协调作用:当同时接触两种有类似毒性效应的毒物时,其毒作用超过两者分别作用之和。
1+1>29.增毒作用:一种化学物质本身并无某种毒性效应,但当其与另一种化学物质同时给与时,可是另一种化学物质毒性增强1+0>110.拮抗作用:两种毒物作用于机体时,一种毒物干扰另一种毒物的毒性,使其毒性减弱,或者是两种毒物彼此干扰使对方的毒性作用减弱,所产生的毒性效应应低于各个毒物单独毒性效应的总和。
11.习惯性:又称耐受性,长期使用同样的毒物,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响渐渐减弱,可以习惯或者成瘾,并能够耐受常人的中毒剂量,甚至超过致死剂量的毒物。
12.中毒量或中毒浓度:凡能使机体发生中毒病症的毒物最小剂量或者最低浓度。
13.致死量或者致死浓度:凡能使机体中毒死亡的毒物的最小剂量或最低浓度。
14.中毒的案情调查〔需扩展〕【重点】〔一〕一般情况〔二〕中毒发生经过〔三〕中毒者既往安康情况〔四〕中毒者近期思想情绪〔五〕群体性食物中毒,须注意化学性与细菌性食物中毒相鉴别〔六〕农村中毒案件〔七〕医源性药物中毒〔八〕环境污染和工业事故第二章腐蚀性毒物中毒1、硫酸中毒的毒理作用:硫酸对皮肤黏膜有较强的腐蚀性,氧化性和吸水性,可使蛋白质发生凝固性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