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书法
- 格式:ppt
- 大小:4.92 MB
- 文档页数:78
第四讲03 图说中国书法之魏晋南北朝六、魏晋楷书、行书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
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
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
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
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
盛称“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甚至尊王羲之为“书圣”。
又有王珣(羲之侄)善行书,有《伯远帖》传世。
1、钟繇《宣示表》钟繇(151-230),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据传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宣示表》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在传下来的是逸少的临摹本,字体端整古雅,结体略呈扁形,笔画已脱八分古意,全是真书笔法,是元常的杰作,也可以说是楷书之祖。
2、王羲之《黄庭经》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
《黄庭经》有诸多名家临本传世,如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等,他们均从中探究王书的路数,得到美的启示。
3、王羲之《兰亭序》王羲之的兰亭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行书第一”。
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书法浅论之魏晋南北朝书法魏蜀吴三分天下鼎立之后,汉代书法遗风余烈。
特别是魏武帝重视书法刻碑,出现了韦诞、钟繇等许多知名书法大家,从《吴衡阳郡太守葛府君碑》开始,楷书成了行世之主要书体,从此以后以楷书为主的五大书体开始并行运用,发展甚快。
楷书创始人钟繇被魏文帝封为武亭侯,汉末举考孝廉,官至太傅,人称钟太傅,好学多才,致力于写字,三十七年如一日,“坐则画地,卧则画被,入厕忘出”。
首创法帖《宣示表》、《力命奏表》。
独创了“横笔轻直笔重”楷书特有的风韵,誉为“楷书之祖”。
楷书的成熟标志着中国汉字最终定型,草书成熟标志着中国书法之体已经发展齐全,以汉字为依据的中国书法,沿着篆、隶、行、草五体所创的道路,稳定的向前发展。
晋代东迁之后社会动乱,上层部分人厌世享乐之风盛行,以弄翰玩墨为乐事寄托情怀,或“悟言一室之内”,或“放浪形骸之外”。
加之传统师承影响以及书法理论的发展,大批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应运而生,其中造诣最深、声望最高的当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世称“二王”羲之誉为“书圣”。
王羲之官至右将军,世称“王右军”。
七岁起自幼学书卫夫人的楷书,后学钟繇、张芝,博采众美推陈出新,集众家之大成,有铁画银钩之誉,名辉书坛震古烁今,为历代敬仰。
书法在南北朝时期形成两大派,南朝因袭晋制不准立碑,北朝则盛行刻碑。
当时,贴作行草流利为美,碑刻宜作隶书,以古朴方严为尚,雄奇方朴富有豪气。
隋朝统一了南北,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动乱局面。
刻碑一百多种,是魏碑转化为唐楷的过渡和关键,智永禅师《真草千字文》的影响极深。
魏晋南北朝美术概述一.六朝三杰的绘画艺术六朝三杰指在中国绘画史上六朝时期的三位著名画家,即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三位大家。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
顾恺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在诗文、绘画、词赋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又因顾恺之行事似痴,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风格的比较研究随着历史的不断推移,书法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的象征。
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风格更是千奇百怪,多姿多彩,让人们深深地陶醉其中。
本文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风格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势以及后人的影响等方面,对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进行比较研究。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风格的基本特征1.隶书成为主要的书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作为一种正式的官方写字形式,逐渐成为了主要的书体。
隶书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标准、规范、严谨的书体,也是一种非常具有官方色彩的书法形式。
2.笔画简洁、明快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的另一个特征,就是笔画相对简洁、明快。
这一特点源自于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文化氛围的营造。
当时,社会处于战乱不断、政治动荡的状态下,因此,人们所需要的书法风格也就是能够表现出“爽快、精干、迅捷”的笔画,以适应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
3.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家们开始大胆尝试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们不断地思考、创作,以求在书法艺术中有所创新和突破。
由此,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出现了非常多的个性化表现。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风格的发展趋势1.隶书向行书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大量采用了隶书,这是因为在当时,隶书是一种非常标准、规范、严谨的书体,也是一种非常具有官方色彩的书法形式。
但是,这种书法形式也逐渐开始演变。
书法大师王羲之开始尝试将隶书与行书结合,最终形成了他的“王羲之之行书”,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2.书法浮世绘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和文化的多元性,书法艺术家们也在不断地进行尝试和创新。
他们尝试用书法来表达大量的思想和情感,这种逐渐浮世绘化的书法形式,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3.诗意化的书法风格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诗歌和书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书法风格。
他们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感受与诗歌、书法相结合,表现出来的书法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情感。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艺术发展在中华文明史上,书法艺术是极其灿烂辉煌的一章,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性物质载体。
书法艺术滥觞于先秦,形成于两汉,魏晋南北长时期则是其成熟的关键期,很多书体这时纷纷出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书法家和代表性作品,影响流传至今。
在我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关键期,现今的大部分字体大多出现于或成熟于这一时期,因而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魏晋时期的书法的特点1. 三国到西晋时期的书法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一直到西晋年间,这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占有主流地位的就是隶书,这也是当时唯一的通行字体,主要表现就是在这一时期的碑刻上使用的全部是隶书,代表作品有曹魏时期《王基残碑》《孔羡碑》《受禅表碑》等。
东汉三国时期是隶书发展的高峰,其中可以作为比较典型的隶书作品的是魏文帝曹丕代汉自立后为其父曹操所立的《受禅表碑》和《上尊号碑》,字体端正典雅,气势庄严,笔划多有棱角,比较尖锐,字体表达些夸张,因而显得较矫揉造作。
但也有少数碑刻字体显得格调秀丽,如《黄初残碑》。
到西晋时期,由于西晋政府禁止立碑,因而流传下来的碑刻作品不多,出现较多的是小型墓碑,或者墓志铭。
在这一时期,隶书由于字体过分追求夸张,风格由天然洒脱变成棱角划一,变得千篇一律,所以已经走向衰落。
此时,书写较为简单地楷书开始慢慢兴起,书法艺术已经出现了由隶书向楷书的过渡,《谷朗碑》就表现了这一过渡现象。
其字体中隶书中所具有的波挑已经消失,已开始向楷书过渡。
目前已发现的三国魏晋时期的书法作品或者文字资料,大部分为书简、经书或极其稀少的残纸,其中较有名气的《平复帖》属于章草,由于时间久远,纸和字腐蚀较为严重,但仍可以大致辨认,欣赏到其挺拔矫健和质朴的风格。
2. 东晋时期的书法目前,我国已发现的碑刻中,东晋时期的很少,只有《好大王碑》《爨宝子》《枳杨阳神道阙》《司马芳残碑》等少数几个。
其中,最为著名的东晋碑刻是《爨宝子碑》。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书法(6学时)第一节魏晋书法一、曹魏书法三国时期,论国土之广,国力之强,文化科技之繁荣,魏国堪称上国。
论魏国书法之盛,吴、蜀两国也无从比拟。
魏国据有的中原腹地是东汉以来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魏国书法有其“两面性”。
一面是承袭东汉流风。
魏国初建时刻立的《上尊号奏》、《受禅表》及正始年间书刻的《三字石经》所见隶书,取势方正,波磔方棱,字形引长,仍是东汉《熹平石经》的隶法。
魏国的着名书家,如邯郸淳、梁鹄、钟繇、胡昭、卫觊、韦诞,都是由汉入魏的士人,他们的书法风格,奠定于东汉,笔下岂能无汉法。
总而言之,曹魏时期盛行的各种书体,无论是古体的篆书,正体的隶书,还是今体的草书、行书、正书,东汉时业已流行或产生。
魏国书法的另一面是变异与发展。
首先是隶书,出现了与东汉隶式不一样的作品,最显着的书迹,是风格端庄流丽的《曹真残碑》。
其次是正书,这种书写体势的雏形可追溯到东汉。
其来源是在隶书俗写体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
正书确立的时间,通常定在曹魏时代,或者汉魏之间。
现在所见篇幅完整的正书作品,年代最早者是钟繇写于东汉建安二十四年的《贺捷表》,是向朝廷上的奏表。
这表明曹魏时期的一些比较郑重的文件,也可以采用正书这种新书体了。
说明正书地位提高了。
传世的钟繇正书书迹还有《荐季直表》、《宣示表》等,都是写给朝廷的奏章。
钟繇并不是正书的创制者,但他是文献记载第一位以擅长正书闻名于世的书法家,后人便把正书的发明权归到他的名下,奉为“正书之祖”。
其三,曹魏时期出现了最着名的行书书法家钟繇和胡昭,卫恒《四体书势》云:“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俱学之于刘德昇,而钟氏小异。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二子俱学德昇,而胡书肥,钟书瘦。
”钟氏小异其师,在于“瘦”。
胡昭的“肥”则恪守师法。
(行书形成于东汉,成熟于曹魏时期。
)魏晋时期的书法家陶染时风,际会文运,形成了大写新体的风气。
书法家采用东汉业已在下层社会流行的种种俗体作书,并凭籍一笔漂亮的书法展示个人风韵。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艺术对于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书法的特点魏晋南北朝书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技法多样化在这个时期,书法家们的技法比较多样化,除了楷书、草书、隶书等传统书法之外,还出现了兰亭、二王、骈体等新的书体。
2. 变革传统魏晋南北朝书法家们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创新和变革。
例如,王羲之在草书方面创造了“狂草”风格,这种书法特点受到了后人的广泛推崇。
3. 以气势取胜在这个时期,书法家们更加注重书法作品的气势和神韵,以至于有人形容魏晋南北朝书法“气吞山河”。
二、魏晋南北朝书法代表人物1. 王羲之王羲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风格至今影响着后人。
王羲之擅长楷书、草书,其代表作品有《兰亭序》等。
2. 王献之王献之是王羲之的侄子,同样也是当时的著名书法家。
他最擅长的是隶书,其代表作品有《伯远帖》等。
3. 顾恺之顾恺之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他的书法风格大胆创新,具有浓郁的个性色彩,其代表作品有《洛神赋》等。
三、魏晋南北朝书法的影响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在当时就受到了高度的赞誉和推崇,其影响也一直延续至今。
魏晋南北朝书法家们创造的新书体和新技法不仅是对传统书法的继承和发展,更开拓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对于后来的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明代书法家邓石如就是受到魏晋南北朝书法家的影响,而从书法史的长远来看,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代表人物的书法艺术成就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书法家及其作品。
魏晋南北朝书法家们创造的新书体和新技法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其遗产至今仍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与审美思潮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艺术时期之一,特别是书法艺术。
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同时,这一时期的审美思潮也是丰富多彩,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文化人物。
一、书法艺术的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风格独具一格,富有特色。
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以草书为代表的隶书发展,以及以“八分体”为代表的楷书创作。
隶书是一种汉字书写方式,源于秦朝的公文书写风格,被认为是书法的顶峰。
而在隶书的基础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创造了草书,这种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运用广泛,成为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发明。
在楷书创作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八分体”,这是一种书写艺术风格。
它由八部分组成,分别是:头、身、衣、带、股、腿、齐、足。
这种书法风格在后来的书法发展中仍有影响。
二、书法家与作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非常多,他们的作品被后世的人们广泛收藏和学习。
其中,最著名的书法家应该是王羲之和颜真卿。
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他的书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被后世传颂不衰。
他的代表作品有《兰亭序》、《九成宫醴泉铭》等。
颜真卿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被誉为“赵州体”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祭侄文稿》、《法书二十七张》等。
三、审美思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思潮非常丰富多彩,有道家、佛家、儒家等不同的思潮。
其中,以“墨客”为代表的道家思潮是一个重要的流派,他们追求自由不羁,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崇尚随性而为的艺术创作。
佛家思潮则体现了其精神富有的内涵,重视人性、理性、神秘。
儒家思潮强调行为准则、道德品质等方面,将审美视为人的总体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影响深远。
在这一时期,书法家们创新求变,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同时,不同的审美思潮也在这一时期涌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和审美思潮对后世文化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家及其作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特别是在书法方面。
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并创作了许多代表作品,这些作品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第一步,介绍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特点。
这个时期的书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草书、隶书和楷书的发展方面。
隶书逐渐趋于规范,而楷书则逐渐发展为自然而流畅的形式。
草书的特点则是书写自由流畅,奔放豪迈。
这些书法特点在后来的历代中被不断地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基石。
第二步,介绍魏晋南北朝的杰出书法家。
这个时期有很多杰出的书法家,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怀素、张旭等。
这些书法家各有特色,在书法风格、用笔技巧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第三步,介绍魏晋南北朝书法家的代表作品。
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怀素的《兰亭集序》、张旭的《春秋公羊传》等作品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这个时期书法家们的创作才华和书法艺术的高度成就。
第四步,阐述魏晋南北朝书法对后代书法发展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在后来的历代中一直被不断地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基石。
这些书法家的创作思想和技法都对后来的书法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们对于书法的理解和认识,对于笔墨的运用和掌握,都给后世的书法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书法家们创造了很多杰出的作品,在书法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艺术品不仅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化特点和艺术风格,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珍贵遗产。
魏晋南北朝书法类型魏晋南北朝书法类型魏晋南北朝的书坛是⾮常“热闹”的,篆、⾪、魏、⾏、草五体皆备,各种字体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空前活跃,因⽽也空前复杂。
以类型学的观点,梳理各类书法发⽣、发展的演变的过程,描述各序列间的相关性,从宏观上把握本阶段书法的发展规律,我们认为,这是认识魏晋南北朝书法的基本途径。
⼀、分类魏晋南北朝书法⼤致可以分为篆书类型、典型⾪书类型、章草类型、魏书类型、⾏魏书类型、⾪楷书类型。
①篆书类型⾃从⾪书出现以后,篆书便呈现出⾮常明显的衰败趋势,随着⾪书的⼤量使⽤和快速发展,篆书在书坛上的地位每况愈下。
西汉初年还能勉强和⾪书相⽐肩,汉武帝以后⾄东汉中期,就很少有⼈使⽤篆书了。
东汉中期以后,书坛上空前活跃,⾃上⽽下的⼀⼤批⽂⼈墨⼠习学、研究书法艺术,不仅把⾪书推向⿍峰,篆书也被重新抬出来,摆放在极为庄重的场合和位置上,例如书写碑额,并且被充分艺术化、典雅化。
三国时期,书法直接承袭汉末格局,篆书仍然出现在庄重的地⽅,⽤以写碑的如禅国⼭碑(公元276年),此碑呈圆幢形,四周环刻,43⾏,传为苏建书写。
康有为说它“笔⼒伟健冠古今”,杨守敬则认为“其笔法,即未必追踪秦相,亦断⾮后代所及。
”另有天发神谶碑,字形⽅整,笔画纯⽤⽅笔,⽅起⽅折⽅收,垂笔作尖形,利刃严森,是篆书极具个性的⼀种形态。
晋代的朱曼妻薛买地宅券(公元338),⽅折圆转并施,体势宽博,⽤笔活泼,不太讲究中锋的使⽤,则⼜是另⼀种风貌。
由此三例可以看出此时的篆书⽤笔是很随意的,形体可⽅可圆,笔画可粗可细,结体可横可纵。
并且受⾪书影响,夹掺着⼀些⾪书的⽤笔法和结体法,因⽽作品没有秦篆那样⼯整、凝练、浑劲。
北魏时期,篆书更处于低潮,书坛上能识篆书的⼈不多,专⼯篆书的⼈就更少了。
《北史》记载江式、刘懋、窦瑾等⼈善篆,可是今天却⽆法了解他们的作品是什么样⼦。
⽬前所能见到的南北朝作品,例如造像题记或有幸保存下来的墨迹中未曾见到篆书,墓志中,篆书仅见于少数志盖上,⼤部分志盖书刻着魏书⽽不是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