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书法史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7
开场白: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他是东方艺术中时间最悠久,空间最辽阔,内涵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也呈现出各时代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特征;秦汉尚势,魏晋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代尚态,近代尚艺,充分体现了“艺事之体随时代而异”的规律。
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走进这个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那个尚韵的时代——魏晋南北朝。
•这次所讲的讲座包括五节内容:第一节书法地位-承前启后;第二节正书之祖-钟繇;第三节二王书法-王羲之、王献之;第四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第五节肃穆庄严-北朝碑刻第一节书法地位——承前启后一、形成背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意识形态趋于多样化,也就造就了这一时代的书法走向成熟化。
楷书、行书、草书更加成熟,书法大家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亮相登场,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三国时期的钟繇,魏晋时期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二、形成的条件(一)书法意识上升到文化层面(二)儒释道玄融汇结合(三)纸张的普遍推广(四)书法美学理论逐渐丰富三、承前之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继承了东汉书法遗风,隶书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变隶书的波为撇,磔为捺,或横、或勾挑,圆转变为方折,笔画简便而趋于妍美,楷书遂成为主要书体。
并且书体出现多样化,草书、行书相继出现,而今草的出现又促进了行书、楷书的迅猛发展。
四、巅峰基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一方面,由于出现了介于隶书和行书之间的“楷书”,在北方演变成魏书﹔在南方,则经由王羲之等书家的努力,最终完成了楷书体系的改造,为处于书法巅峰时代的法度森严的唐楷奠定了笔法和结构基础。
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今草的出现,又促进了唐代行书的迅猛的发展。
第二节正书之祖-钟繇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
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
魏晋南北朝书法史二题研究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从魏晋南北朝到清代接近尾声,其中渊源最深的当属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史,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有着其独特的样式和技法,在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史二题,即书法艺术的特点与特色以及影响,进行探讨性研究。
首先,要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特点与特色,首先必须从书法的形式和技法来看。
从书法形式上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有很多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篆书、隶书、行书和草书等。
从书法技法上来看,则有以硬笔虚笔之分、水墨丹青、篆汉隶字体文献活字刻印、以及装裱等。
另外,在书法的风格上,这一时期的书法还具有浓郁的古典气息,其中收录着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其次,要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所产生的影响,首先我们要明白,在书法艺术上,这一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
书法艺术在这一时期的影响,不仅在书法的艺术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书法审美观念、书法文化观念以及书法技法把控方面,也都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中国古代书法的影响,也将不断渗透到当今的书法艺术中,为现代书法艺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书法艺术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不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今天的书法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以深入了解其书法艺术的形式、风格乃至其影响。
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才能真正把握中国书法艺术的进程,从而更好地发展当今书法艺术。
书法浅论之魏晋南北朝书法魏蜀吴三分天下鼎立之后,汉代书法遗风余烈。
特别是魏武帝重视书法刻碑,出现了韦诞、钟繇等许多知名书法大家,从《吴衡阳郡太守葛府君碑》开始,楷书成了行世之主要书体,从此以后以楷书为主的五大书体开始并行运用,发展甚快。
楷书创始人钟繇被魏文帝封为武亭侯,汉末举考孝廉,官至太傅,人称钟太傅,好学多才,致力于写字,三十七年如一日,“坐则画地,卧则画被,入厕忘出”。
首创法帖《宣示表》、《力命奏表》。
独创了“横笔轻直笔重”楷书特有的风韵,誉为“楷书之祖”。
楷书的成熟标志着中国汉字最终定型,草书成熟标志着中国书法之体已经发展齐全,以汉字为依据的中国书法,沿着篆、隶、行、草五体所创的道路,稳定的向前发展。
晋代东迁之后社会动乱,上层部分人厌世享乐之风盛行,以弄翰玩墨为乐事寄托情怀,或“悟言一室之内”,或“放浪形骸之外”。
加之传统师承影响以及书法理论的发展,大批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应运而生,其中造诣最深、声望最高的当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世称“二王”羲之誉为“书圣”。
王羲之官至右将军,世称“王右军”。
七岁起自幼学书卫夫人的楷书,后学钟繇、张芝,博采众美推陈出新,集众家之大成,有铁画银钩之誉,名辉书坛震古烁今,为历代敬仰。
书法在南北朝时期形成两大派,南朝因袭晋制不准立碑,北朝则盛行刻碑。
当时,贴作行草流利为美,碑刻宜作隶书,以古朴方严为尚,雄奇方朴富有豪气。
隋朝统一了南北,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动乱局面。
刻碑一百多种,是魏碑转化为唐楷的过渡和关键,智永禅师《真草千字文》的影响极深。
魏晋南北朝美术概述一.六朝三杰的绘画艺术六朝三杰指在中国绘画史上六朝时期的三位著名画家,即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三位大家。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
顾恺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在诗文、绘画、词赋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又因顾恺之行事似痴,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书法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魏晋南北朝马宗霍《书林藻鉴》所谓“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家,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
实则看出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地位,艺术地位。
魏晋书法魏晋时期,在各个书体从萌芽到发展的基础上,文人书法圈内则逐渐完善新体的笔法,摆脱旧体笔法的影响。
此时自汉以来形成的楷书,行狎书(行书),草书(章草,今草)己日渐成熟,虽有残绪,但微不足道。
其中以钟繇、书诞,皇象,索靖,二王父子等为典型的代表。
同时魏晋时期,也是我国书法史上度高韵胜的时代,是书法发展史,演变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人,博古通今,兼擅诸家之长,其隶书,楷书为其善长,如作品《宣示表》,《荐季直表》等传世法帖。
楷书作品又因其高古纯朴,精熟神妙,端庄秀丽,被后人称为楷书鼻祖。
而且钟繇将东汉刘德升和王次仲的作品取长补短,去其波磔之意,用笔端正圆润,结体秀丽,独成一体,使得楷书在魏晋时期得到充足的发展。
韦诞(179-253)师从张芝,代表作魏宝器铭题。
皇象,吴国人,工善小篆,章草,代表作《天发神谶碑》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其幼学卫夫人笔法,又以张芝,钟繇为师,入古出新,博采众长。
将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代表作临摹本《兰亭序》《十七帖》《快雪时晴帖》《初月帖》等,其书法风格,如娇龙游海,飘若浮云,狂放不羁。
他又集汉魏书法之大成,对隶书的点画,结构,章法进行改进,把今楷和行草书推向成熟。
其楷书清朗俊逸,独特新颖。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兼善诸体,尤以行草为名。
作品有《玉版十三行》《鸭头丸帖》《中秋帖》《廿九日帖》等,其书法风格俊逸豪迈,清朗多姿,端庄刚健。
书法成就与其父合称“二王”。
魏晋时期,因社会风气和实际情况的影响,禁止刻碑,但少数存在的石刻如《爨宝子碑》能看出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代表,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东晋时期,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
该时期的书法特点是造型简练,气势雄健,具有强烈的个性和艺术风格。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失序,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但是,这种社会背景却是书法艺术蓬勃发展的土壤。
时代的变革使得人们在文化艺术领域寻求精神安慰和满足,书法艺术成为了当时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风格1. 多元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风格多元,不同的书法家具有不同的书写风格和个性特征。
例如,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激烈横劲,方正秀丽;王献之的书法造型刚健有力,墨色浓郁淋漓,张旭的书法丰腴厚重,气势磅礴。
这些书法家的不同风格和个性特征,彰显了该时期书法艺术的多元性。
2. 神韵自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重视笔墨用色的自然流畅,有一种神韵自然的美。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用笔充分发挥了书法的自然美感,他的笔法流畅自然,气度非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意境深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更加注重表达艺术家的个性和精神内涵。
王羲之的《兰亭序》和王献之的《祭侄文稿》都是表现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和思想世界的杰作。
他们不仅在笔墨和结构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气韵上表现出了极深的意境。
4. 造型简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造型简练,线条流畅,不拘泥于形式,追求简单、干净、明快的形态效果,以达到表现笔墨的个性化之美。
例如,王献之的《伯远帖》就是一幅造型简练的作品。
5. 墨色浓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墨色浓郁,自成一体,淋漓畅达。
王羲之的《兰亭序》正是以墨色激浓、笔法洋溢为代表的杰作。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价值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关键时期。
该时期的书法家不仅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而且他们的书法作品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
这些书法作品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魏碑书法的起源及历史书法在我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同时也陶冶着人们的思想品格。
书法分类有多种:楷书,隶书,草书,行书,魏碑作为楷书的一种,散发着她独特的魅力。
魏碑起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适应社会意识需要的佛、道之学勃然兴盛。
佛、道的宣传方法是以写经为一大功德。
尤其佛学,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学之士,撰写文章以纪其事。
或凿石以作碑碣,或就天然岩壁摩崖刻写,一时间,从汉代风行的立碑时尚,转向佛学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
四海之内虽战乱不止,造像求长生的心理却更加炽烈,刻石佛记文字漫山遍谷,不下数千万。
魏碑应运而生。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
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
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
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
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
魏碑书法笔划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板刻,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
它的书法艺术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堪称汉碑中的上品。
古今书家对此碑都给予最高评价,可谓汉碑集成之碑。
近现代书法家,对魏碑甚为推崇,临学者众多,尤以我国北方地区更兴,也许雄强古朴的魏碑与北方人豪放的相符,有较高造诣者也为数不少。
如南京的萧娴为康有为的学生,用笔潇洒中参透魏碑的笔意。
李志敏遍学历代书法大家,倡导“碑帖结合”“引碑入草”是他的一大贡献。
于右任的行楷书艺术,便是在北魏楷书中融入了行书和隶书的笔意,可谓融碑帖于一炉,。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家及其作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特别是在书法方面。
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并创作了许多代表作品,这些作品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第一步,介绍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特点。
这个时期的书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草书、隶书和楷书的发展方面。
隶书逐渐趋于规范,而楷书则逐渐发展为自然而流畅的形式。
草书的特点则是书写自由流畅,奔放豪迈。
这些书法特点在后来的历代中被不断地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基石。
第二步,介绍魏晋南北朝的杰出书法家。
这个时期有很多杰出的书法家,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怀素、张旭等。
这些书法家各有特色,在书法风格、用笔技巧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第三步,介绍魏晋南北朝书法家的代表作品。
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怀素的《兰亭集序》、张旭的《春秋公羊传》等作品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这个时期书法家们的创作才华和书法艺术的高度成就。
第四步,阐述魏晋南北朝书法对后代书法发展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在后来的历代中一直被不断地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基石。
这些书法家的创作思想和技法都对后来的书法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们对于书法的理解和认识,对于笔墨的运用和掌握,都给后世的书法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书法家们创造了很多杰出的作品,在书法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艺术品不仅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化特点和艺术风格,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珍贵遗产。
中国书法历史及历代发展中国书法是⼀门古⽼的艺术,从甲⾻⽂、⾦⽂演变⽽为⼤篆、⼩篆、⾪书,⾄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书诸体,书法⼀直散发着艺术的魅⼒。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
浏览历代书法,'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的瑰宝,是中华⽂化的灿烂之花。
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艺术之美和东⽅⽂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豪的艺术瑰宝。
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与伦⽐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征。
书法艺术愈加受到⼤家的青睐。
中国书法史的分期,从总的划分,可将唐代的颜真卿作为⼀个分界点,以前称作'书体沿⾰时期',以后称作'风格流变时期'。
书体沿⾰时期,书法的发展主要倾向为书体的沿⾰,书法家艺术风格的展现往往与书体相联。
风格流变时期的书体已经具备,⽆须再创⼀种新的字体。
于是书法家就提出'尚意'的主张,'书体'已经固定,⽽'意'是活的,这就进⼀步加强了作者的主体作⽤。
⼀、书法的起源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化瑰宝,⽽且在世界⽂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着思想交流、⽂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另⼀⽅⾯它本⾝⼜形成了⼀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字起源,⼀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化时期',已经创造了⽂字。
仰韶⽂化因1921年⾸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得名的。
近40余年,⼜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字,概括起来有三⼤类型,即表形⽂字;表意⽂字;表⾳⽂字。
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字。
象形的造字⽅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演进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因为王羲之、王献之等大家的创作与推崇,书法艺术获得更多的赞誉和支持,书法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独特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一、前期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形态还处在探索和发展的阶段,书写的字体还相对统一,相比之下还不够丰富。
这个时期,书法最初在运动中获得了发展,然后等到人们不满足于仅仅表达思想的意义时,书法才开始逐渐演变为一种艺术。
在当时,书法是一种被称为“文字艺术”的活动,主要是通过优美的字体来表达汉字的美感,但其背后其实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思想。
二、王羲之的贡献王羲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之一,他是书法艺术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贡献在于,他将书法艺术与人的情感相结合,把书法活动发展为了一种艺术形式。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小楷著称,其作品用笔有力,感情深厚,气韵生动,特别是他的碑文书法,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打破了基本的书写法则,从而让整个书法艺术得到了更多的表达空间。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具有以下特征:1.注重意境和抒发感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创作者们都注重书法意境和抒发感情,他们善于让笔画和笔法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情感状态和精神状态。
例如王羲之的小楷书法就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一些像山水、树木、草花之类的造型在他的眼中,都变成了带有情感的符号。
2.强调气势和品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在笔力方面非常强调气势和品质,艺术家通过书写的特定结构、规律和节奏来让自己具有良好的气质,同时它可以打破现实生活中常规的形式和局限,形成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来呈现艺术作品的人性和美学特征。
例如王献之在制作《兰亭序》时,从构图和字体上都显示了他对形式和美学特征的追求,整体结构的流畅运动感以及每个字的衬托,都让这份文化传世呈现出了非常珍贵的价值。
3.强调笔法和结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通过表述书法的结构和笔法来创造民族文化和精神领域,在书法中能够反映出时代的气息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书法(6学时)第一节魏晋书法一、曹魏书法三国时期,论国土之广,国力之强,文化科技之繁荣,魏国堪称上国。
论魏国书法之盛,吴、蜀两国也无从比拟。
魏国据有的中原腹地是东汉以来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魏国书法有其“两面性”。
一面是承袭东汉流风。
魏国初建时刻立的《上尊号奏》、《受禅表》及正始年间书刻的《三字石经》所见隶书,取势方正,波磔方棱,字形引长,仍是东汉《熹平石经》的隶法。
魏国的著名书家,如邯郸淳、梁鹄、钟繇、胡昭、卫觊、韦诞,都是由汉入魏的士人,他们的书法风格,奠定于东汉,笔下岂能无汉法。
总而言之,曹魏时期盛行的各种书体,无论是古体的篆书,正体的隶书,还是今体的草书、行书、正书,东汉时业已流行或产生。
魏国书法的另一面是变异与发展。
首先是隶书,出现了与东汉隶式不一样的作品,最显著的书迹,是风格端庄流丽的《曹真残碑》。
其次是正书,这种书写体势的雏形可追溯到东汉。
其来源是在隶书俗写体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
正书确立的时间,通常定在曹魏时代,或者汉魏之间。
现在所见篇幅完整的正书作品,年代最早者是钟繇写于东汉建安二十四年的《贺捷表》,是向朝廷上的奏表。
这表明曹魏时期的一些比较郑重的文件,也可以采用正书这种新书体了。
说明正书地位提高了。
传世的钟繇正书书迹还有《荐季直表》、《宣示表》等,都是写给朝廷的奏章。
钟繇并不是正书的创制者,但他是文献记载第一位以擅长正书闻名于世的书法家,后人便把正书的发明权归到他的名下,奉为“正书之祖”。
其三,曹魏时期出现了最著名的行书书法家钟繇和胡昭,卫恒《四体书势》云:“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俱学之于刘德昇,而钟氏小异。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二子俱学德昇,而胡书肥,钟书瘦。
”钟氏小异其师,在于“瘦”。
胡昭的“肥”则恪守师法。
(行书形成于东汉,成熟于曹魏时期。
)魏晋时期的书法家陶染时风,际会文运,形成了大写新体的风气。
书法家采用东汉业已在下层社会流行的种种俗体作书,并凭籍一笔漂亮的书法展示个人风韵。
但在新书风日益昌盛的魏国,新书体并没有掩压篆、隶。
碑刻上的书迹,还是篆、隶主盟。
曹魏时期,正体仍是隶书,古体字是篆书,用这两种字体写碑,才称得上是“作字得体”,“体用得法”,现在所能见到的魏国碑额篆书遗迹有以下几种:《上尊号奏》碑额、《受禅表》碑额、《孔羡碑》碑额。
二、吴国书法吴国的碑刻书迹,有篆书《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隶书《谷朗碑》。
吴国最著名的书法家是皇象,唐朝人说皇象“工章草,师于杜度”;“章草入能,八分入妙,小篆入能”。
可惜其书法真迹早已见不到了。
现在还能见到的“松江本”《急就篇》,传说是皇象所书。
三、西晋书法1、西晋的铭石书西晋的书迹,历来少见。
由于西晋政权短,又敕令禁碑,后世金石家见到的晋碑并不多。
铭石书由隶书当道,西晋碑刻的题额已近普遍采用隶书,与汉魏碑刻题额常用篆书的风气以见不同。
西晋墓志上的隶书,书刻精整者大多沿袭曹魏隶法。
士人学习隶书一般是以汉末的《熹平石经》和曹魏的《三字石经》上那种标准的隶式为楷模。
西晋的篆书遗迹很少,而且用篆的场合也日见逼昃。
当时篆书只用来镌刻印章,题写碑额。
篆法之衰,始自西晋时代,此后数百年间,篆书书法气格文弱,讹谬鄙陋,或流于装饰性,一直处于颓势,到唐朝才得以复兴。
2、西晋的草书西晋书法家好写草书,而且草书在西晋时期最为盛行。
曹魏、西晋时期流行的草书,是具有一定程式化的章草,其特点:草法的规则比较严格,字中有连笔,字与字之间不牵连,保留隶书的波磔。
当时还有卫瓘的“草稿”体,是章草书的一种简省写法。
卫瓘和索靖,代表西晋草书两大流派。
卫瓘、索靖的草书都源于张芝。
卫瓘“采张芝草法,取父书参之”,索靖是“张芝姊之孙”,“传张芝草而形异”。
卫、索的草书是同源异流。
索靖草书虽“形”异于张,却是“传张芝草”,仍是张芝一脉;索靖的章草书有《月仪帖》,是抄写一篇供人写信时参考的文范。
卫瓘祖述张芝却参杂了卫氏家法,遂自成“草稿”体,当属别流。
卫瓘的“草稿”。
北宋时仅存草书《州民帖》,首刻于北宋初年的《淳化阁帖》卷二。
由《州民帖》来看,卫氏“草稿”在结构、风格上的确与章草不同,表现出了“流便”和“妍媚”的倾向。
其“草稿”的显著特点在于扩张了章草的笔势,把章草书横展的笔势变为“纵引”,因此改变了章草笔法,同时也导致草书形态的变化。
王书“今草”是卫瓘“草稿”的后继。
西晋名家的草书尺牍,只有陆机的《平复帖》保存下来,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最可靠的古代名家墨书真,此帖九行,写在麻纸上。
陆机的草书古朴而非古雅,草法伪略而不正规。
第二节东晋及二王书法一、东晋书法世家及书风的演变东晋是“门阀政治”时代,皇室与高门士族“共天下”,领导书法潮流的人物都是高门士族,名流书家无不出自士族。
所以,我们要了解东晋的书法、书风及其发展的整体面貌,必须从士族书家入手。
唐朝书论家曾用“博哉四庾,茂矣六郗,三谢之盛,八王之奇”来称述东晋书门之盛,东晋书风的发展方向是趋新尚妍。
东晋书风的演进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代表书家分别是王廙、王羲之、王献之,都出自琅邪王氏。
东晋初期书风——西晋书法的延续——善钟法。
东晋中期书风——王羲之阶段——王羲之对魏晋新书风做出的重要贡献是对钟派的正书、行书和张芝草书的发展。
从此,东晋书风大变,人们学书不再效法“钟张”而趋就王羲之了。
东晋后期书风——王献之阶段——“妍媚”、“逸气”真正变革书风者,是羲献父子,特别是王羲之的变制“今体”,是魏晋新书风发展的里程碑,并且深刻地影响丁此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
二、王羲之书法1、生平王羲之,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2、书法师承少学卫夫人,得正书的技法。
十余岁至二十岁,改师叔父王廙,得众体之技法。
二十岁以后,自谓“倾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存。
”正书、行书宗尚钟繇,草书效法张芝。
3、王羲之作品王羲之一生写下了多少作品,从来没有确切数字。
根据南朝刘宋明帝泰始年间(465-471)内府收藏王羲之书迹,合有一千多纸。
梁武帝时,搜访天下法书,内府秘藏的王羲之书迹,合有七千纸之多。
唐贞观年间,内府购求的王羲之书迹有三千多纸。
流传至今的王羲之书法墨迹,丛帖刻本所存,约二百六十二帖,临摹的墨迹本约存三十余帖。
刻本与墨迹本有十五帖重合,则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数量,约有二百七十余帖。
如果剔除刻帖中的伪迹赝品,就不足此数了。
王羲之与魏晋时期的许多书法家一样,能架轻就熟地运用多种书体作书,有章草、今草、行书、正书。
(1)王羲之的草书《豹奴帖》《寒切帖》《远宦帖》《行穰帖》(2)王羲之的行书《姨母帖》《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快雪时晴帖》《平安·何如·奉橘帖》《官奴帖》《丧乱帖》《频有哀祸帖》《二谢帖》《得示贴》(3)王羲之的楷书《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赞》王羲之的楷书,就师承而言,属于钟繇系统。
钟繇的楷书,具有浓密的隶意,古意拙趣尚多,结体松散,呈现横张之势。
比之于钟书,王羲之的楷书端庄精致,将楷书的笔法、笔意、结构推入到形巧而势纵的新境界。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4、王羲之的今体成就王羲之“今体”书法的共性特征:用笔——按锋直引,迅牵疾掣。
笔势——遒劲爽利,环转纵引。
笔画——銛锐方硬,沉稳厚重。
字态——势巧形密,雄秀天然。
王羲之是运用怎样的手法和技巧来变革锤繇正书、行和张芝草书的“古形”呢?归纳而言,不外三端:其一,用笔简练明快。
其二,结体欹侧。
其三,纵引笔势的扩张。
总之,汉魏以来盛行于士大夫间的草书、行书、正书,经过王羲之的总结与改造,都幡然一变,无论结构姿态,还是笔法体势,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妍媚和新奇。
王羲之在汉魏张芝、锤繇、二卫书法成就的基础上,创造了不同于汉魏的草、行、楷书的新的书体样式,“在书法艺术的领域内最为完美地体现了魏晋风度.又未流于疏狂,合乎儒家所要求的“文质彬彬”和“中和”的审美理想。
王羲之在书法“变为门阀名士们的高妙意兴和专业所在”的那个文艺自觉的时代,完成了一次伟大的革新,他因此而名掩锤、张二贤。
三、王献之书法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
王羲之第七子。
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
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
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
《洛神赋》(俗称《十三行》),小楷。
《鸭头丸帖》,行草书。
《舍内帖》,行书。
《授衣帖》。
行草书。
《十二月帖》,行草书。
《中秋帖》,行草书。
所谓“善隶、稿,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羲献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
大王“灵和”,小王“神骏”,正是对大王“真行”和小王“行草”风格的评价。
附:王珣《伯远帖》《伯远帖》是王珣问候亲友疾病的一通信札。
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为行书早期典范之作,通篇用笔精熟,疏朗飘逸,从平和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洞窥到东晋一代的“尚韵”书风,那种追求完美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和当时的社会风尚是有密切关联的。
清高宗弘历把《伯远帖》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后二者非真迹,为描摹本)定为“三希帖”。
他还在《伯远帖》上题跋褒扬,于空白处补绘树石。
弘历还以“三希”为名,编刻大型法书丛帖,这就是著名的《三希堂法帖》。
第三节南北朝书法一、南朝书法1、南朝书风及“草隶”书家南朝继承东晋末年出现的“二王称英”局面,南朝人品评书法家往往以二王为宪章。
以“二王妙迹”为指归,是南朝的流风。
南朝书法以“二王”的“草隶”书法为主流书风,名家辈出,他们多以草书、楷书见称。
“草隶”是“草(书)”和“隶(书)”的复合词。
南朝所称的“隶书”就是“正书”。
南朝人所谓的“隶书”“正书”“真”(书),相当于今天的“楷书”。
当时“隶书”一名是旧称。
“正书”“真”(书)是新词。
南朝著名的书家有:泰山羊欣,梁朝沈约说:“敬元尤善于隶书,子敬之后,可以独步”,时谚云:“买王得羊,不失所望。
”顺阳范晔,《宋书》卷六十九《范晔传》:“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
”琅邪王僧虔(426—485),《南齐书》卷二十二《王僧虔传》:善隶书,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惟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
”齐高帝萧道成(427—482),《齐书》卷二《高帝下》:博涉经史,善属文,工草隶书。
琅邪王志,王僧虔子,《梁书》卷二十一《王志传》:志善草隶,当时以为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