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才女到道德偶像_试论明清文人对冯小青及其生存环境的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418.29 KB
- 文档页数:7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 文章编号:2096-1901(2020)03-0046-08收稿日期:2019-09-15作者简介:吕璐,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E-mail:616687100@qq.com。
明代才女冯小青考论吕 璐(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2) 摘要:明代女子冯小青因痴绝而亡流传至今,她从私人语境走进公共话语,掀起了明清时期“冯小青现象”。
然而小青其人的真实性一直备受争论,并其夫主以及她所留下的诗文也受到怀疑。
兹以明代小青传记母本为基础,梳理冯小青生平、婚嫁及交友状况,并辅之文集、方志等文献记录对其事之真伪进行考论,在此基础上考证分析其传世作品。
确定了冯小青实有其人,否定了钱谦益等人对小青事伪的观点。
从小青的诗作中亦可看出她的生活精神状态,与传记中所述生平事互相印证。
关键词:冯小青;《小青传》;小青真伪;《焚馀》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 明代才女冯小青,实为万历年间一小家碧玉,以其痴绝形象及深婉凄恻之诗句而流传于后世。
又因有离奇境遇,绮年玉貌时一恸而绝。
明清之际文士有为之作传吟诗,哀悼不已。
然小青其人真伪及其夫主却历来受到文人学者的怀疑,并且一些署名冯小青的诗作亦被疑为伪托。
自明末以来,文人多以传记演绎小青生平事,其时“小青故事”流传于世者多至十四种。
对小青其人其事进行考证,首先要从《小青传》的创作情况来看。
明代中晚期所作的《小青传》版本可视为后世“小青故事”流传的母本,主要为戋戋居士《小青传》、支如增《小青传》、陈翼飞《小青传》、冯梦龙《小青传》及张潮收录在《虞初新志》里的一篇《小青传》。
这五部作品互相补充,成为后世文学作品中“小青故事”的创作来源。
本文将以此五篇传记为基础,辅以其他方志、文集等文献资料对冯小青其人进行考证。
现将“小青故事”流传甚广的五个版本进行作者、时代及版本情况的梳理(见表1)。
明清女诗人“去女性化”现象论析作者:杨霖来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6期摘要:明清时期女诗人蔚然兴起,逐渐成为震荡文坛的一股力量。
面对传统道德话语的压力,明清女性用形象、行为与诗文方面“去女性化”的策略来努力扩大生存与创作的空间以及争取文坛的合理地位。
明清女诗人的“去女性化”现象及文学创作被士人所排斥的同时亦受到部分开明士人的支持,基于此点,女诗人自身的态度也十分矛盾,而这也说明了“去女性化”始终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
关键词:明清;女诗人;“去女性化”作者简介:杨霖,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方向:明清诗文研究(E-mail:*****************;江苏苏州2150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清代江南文人日常生活与文学创作研究”(16AZW009)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8)06-明清时期女性诗人数量的骤然增加使其趋向于形成一个独立的文学创作群体。
然而,一方面传统的社会道德强调女性的德行而拒斥女性的才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根深蒂固。
在“三从四德”和男女“内外有别”观念的规训下,女性鲜有其创作空间。
另一方面,在文统上,男性的文学创作占据着文坛主导地位。
女性文学由于数量少、声音弱,长期处于边缘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明清女诗人努力寻求文学创作的宽松环境与文坛上的合理地位。
然而,整體的社会文化环境还不足以提供给她们全面抗议与变革的成熟条件。
面对传统道统与文统的压迫,性别与诗人身份间的巨大张力使她们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中。
创作的热情促使女诗人通过性别方面的伪饰也即“去女性化”策略来缓解这种焦虑。
“去女性化”策略为暂时抛却女性的性别认同,通过模糊女性性别特征及模仿男性来争取在男性世界的认同。
这是明清时期女诗人在当时环境下无可奈何的抉择,其实质并不是完全放弃女性性别认同,相反,这正是为女性诗人、女性文学争取合理地位的策略。
由紫姑传说再论冯小青形象∗王珏【摘要】明清之际以冯小青为题材的作品是对千百年来紫姑文化的延续,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姬妾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人塑造小青形象除了有自我写照,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寄托作用外,也把小青视为自己的红颜知己和精神寄托。
%Works about Feng Xiaoqing during the occasio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the continuation of Zigu culture. They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cubines characters in Chinese literature works. Scholars created this figure not only to reflect their self⁃portraits but also want to convey their feelings about changes in the world. Besides, these scholars also consider Feng Xiaoqing as their confidante and spiritual bailment.【期刊名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4)002【总页数】3页(P15-17)【关键词】紫姑;冯小青;姬妾【作者】王珏【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南京21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09冯小青的故事在明清之际流传颇广,以此为素材的文学作品也非常丰富。
据《小青传》等文记载:冯小青为扬州人氏,后为杭州冯生的妾。
讳同姓,仅以字称。
工诗词,解音律,为大妇所妒,后忧郁成疾,十八而卒。
在以小青为题材的戏曲小说中,吴炳的《疗妒羹》影响力很大,其中讲述小青夜读《牡丹亭》而感伤的《题曲》又是最为有名的一折,以致于一些学者将《疗妒羹》与《牡丹亭》相提并论,认为小青之“情”是对《牡丹亭》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同是不堪身世感,卿嗟命薄我飘零--南社众文人题名冯小青墓
考论
李澜澜
【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民国四年,南社柳亚子、高天梅等文人在西湖雅集,吊冯小青墓,以诗文唱和,所作诗文皆收入《三子游草》中,并于同年出版。
此次文人活动是历经三百余年“冯小青现象”之余响。
文章考证了《三子游草》的基本唱和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民国文人关注冯小青其人其事的焦点,探析民国文人解读冯小青事之内涵,进一步比较南社文人笔下之冯小青与明清文人之不同。
【总页数】4页(P120-123)
【作者】李澜澜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百年误读:潘光旦“冯小青影恋说”评析杨经华【摘要】百年前,我国著名优生学家潘光旦出版《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首次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冯小青进行心理分析,指出小青的悲剧根源在于其性压抑而致其心理变态.由于受到梁启超等学者的赞赏,冯小青为性心理变态者之定论遂不可更改.然而,从文学阐释的角度看,潘先生的研究正是对一个文学文本的科学误读.【期刊名称】《唐都学刊》【年(卷),期】2014(030)006【总页数】4页(P74-77)【关键词】潘光旦;冯小青影恋说;精神分析;性心理变态;误读【作者】杨经华【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冯小青是明末小说《小青传》中的悲剧主角。
小青才高命蹇,佳人薄命,年十八而恨归水月,在明清文人中引起巨大的同情和共鸣。
1922年,尚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潘光旦先生即写成《冯小青考》,此后几经增补,最终成书《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通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明确指出小青的悲剧在于其环境造成的性压抑而导致自恋(narcissism),潘光旦译为影恋,从而将冯小青定格为性心理变态患者。
潘光旦先生的断语,获得了百年以来人们的高度认同。
先是梁启超“善为作精密观察”的褒赞,[1]1后来费孝通先生说:“中国社会是不是和西方社会一样,由于遏制个人性生活的正常发展也产生种种变态心理?”潘先生的《冯小青》和译作《性心理学》中的部分注释,“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2]5561990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在重版潘作时甚至将书名改为《冯小青性心理变态揭秘》,对冯小青之心理定格,可谓变本加厉。
作为三百年来明清文人无限追怀、伤恸的梅岭孤魂,冯小青是否真的是一个变态的“病人”?这仍是一个值得重新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潘光旦在《冯小青考》中对小青进行了性心理学分析。
他先介绍精神分析与文学的关系:“性欲生活之缺陷,一切文艺之动机也。
此言近于夸张,但从此文学批评家乃得一新角度以为观察,一般研究文学者亦得一番新谅解,而文学之意义加醇矣。
解读《孽子》的情感世界
师羽
【期刊名称】《品位·经典》
【年(卷),期】2022()12
【摘要】《孽子》是白先勇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沉寂文坛六年后大胆创作的同性恋文学作品。
他本着“眼底群生皆赤子”的悲悯情怀,为这些性行为偏差的“同路人”打造了一所孤儿院。
同时,他用冷静、深沉的笔调,为我们描写出四散在台北各地的“青春鸟”彷徨无措的心绪、四处漂泊的生活。
本文以小说中人物的“复杂情感”为线索,挖掘他们围困在现实背后的个人迷惘,体悟作品中闪现的人文关怀,以求丰富和充实有关《孽子》的研究。
【总页数】4页(P1-3)
【作者】师羽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闺阁中之羁人志士妾媵中之孽子孤臣——试论明清文人对明末"冯小青事"的道德解读
2.解读《孽子》中的公园意象
3.“孽”之主题建构的两歧性——白先勇长篇小说《孽子》解读
4.心中的那片净土——解读《孽子》中的莲花意象
5.《孽子》中"孽子"与母亲的关系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冯小青戏剧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冯小青戏剧研究姓名:王馨蔓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戏剧戏曲学指导教师:王宁20090501中文提要冯小青戏剧研究冯小青戏剧研究中文提要将明代才女冯小青作为戏剧创作的主要人物而形成的冯小青戏剧,是明清戏剧史中一个很重要的文学组成部分。
文人对明代才女冯小青十分关注,“冯小青热现象持续达二百多年。
本文从此处入手,对小青的戏剧形象所具有的符号性与象征性作了分析研究。
全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介绍有关小青的文学作品、戏剧作品、小青故事及相关考辩,列出了以小青为主要戏剧人物的戏剧剧目、作者及存佚情况。
第二章根据现存的剧本分析小青在剧作中的形象演变与在她身上包蕴的文入思想内涵,揭示小青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与符号意义。
第三章对明清时代特有的情迷现象进行分析,探讨文人对小青的接受问题。
整篇文章在分析研究文人与小青关系的过程中,比较深入地透视了明清两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思想状况。
关键词:冯小青戏剧明清文人唯情作者:王馨蔓指导老.王宁..’.“ .., ,.’. . ‘‘ ’,’ ., , .:::Ⅱ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主堑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从才女到道德偶像试论明清文人对冯小青及其生存环境的解读李澜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摘 要] 在明末至清代的!冯小青现象∀中,冯小青在文人的笔下逐渐寄托了众多的意象。
其中之一就是:文人对其人及其生存环境进行解读的时候,冯小青从一个现实中的才女演变成为那一时代的道德偶像。
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文人的阅读视野最终实现了突破,对于!冯小青事∀的接受效果既有着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时代的因素。
[关键词] 冯小青;传统道德;道德偶像;屈原[中图分类号] I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227(2009)01-0054-06明末冯小青其人,除了因为她的才貌与悲剧而让文人一再留连外,还因为她恪守家礼,拒绝他适的行为而受到文人们的敬重。
清代文人陈文述曾这样叙写小青生平:!小青名玄玄,容态妙丽,通文翰,解声律,精诸技。
家广陵,年十六归武林冯生千秋,以同姓故讳之。
见嫉正室,徒孤山别墅。
冯姻杨夫人爱怜之,劝之归,卒以抑郁病卒。
∀[1]270在文人们看来,小青这种!宁作霜中兰,不作风中絮∀的节操能够与战国时代屈原不愿去国的情怀相提并论。
因此,小青的形象就在文人不断的提升下,进一步的成为那时的道德偶像,正如管筠在#西湖三女士墓记∃中所说的,是!千古第一贞姬烈女∀。
一、家庭结构在明末的!冯小青热∀出现之前,古代中国早已是一个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家国同构的社会。
这个社会以儒家的思想作为统治规范,较为有条不紊的、以上下有别的等级制度来维持着社会的稳定。
先秦时的文献#周易∃比较清楚的规定或者说阐明了传统家庭的结构模式,#周易%家人∃中有: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
正家,而天下定矣[2]50。
在卦辞中透露了中国古代家庭的某些基本情况:第一、父母为一家威严教化之长,并以其为起点,所有后代男性、配偶、及未出嫁的女子在一个家庭中生活。
第二、父子、兄弟、夫妇各安其位,各守其职,则能家道得正,第三、家道正,是天下定的前提和基础。
从#红楼梦∃等经典小说复原中国古代传统诗礼之家的家庭结构情况来看,在家族结构中最高点的是辈份最高的长者,之下是各房子侄及其配偶,再下是其孙子孙女(未出嫁的),能够进入家族的,还有各房男丁的妾侍,上下有别,尊卑有序。
而这样的家族结构,其实也是历来被认同并被称道的,#易∃中称其为:!正家,而天下定矣。
∀二、家礼早在#易%系辞∃中,就规定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如: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2]75。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2]76。
类似的观点一样出现在#诗经∃当中: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其泣,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收稿日期] 2008-11-28[作者简介] 李澜澜(1981-),女,四川省井研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
2009年1月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an.2009第30卷第1期 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30N o.1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无非无仪,唯酒食是仪,无父母诒罹[3]438。
孔颖达注道:!以下女子寝之地,明男子生而卧之床,尊之也。
∀!女子弄之瓦,瓦,纺砖也,以女子之所有事;明玩以璋者,明男子之所有事。
君子于玉比德焉,故知以璋欲其比德也∀。
说的,无非是男女有别,男尊女卑。
这种带有鲜明的男性氏族社会烙印的观念一旦进入家庭及婚姻中,很快就演变成为:夫天也,妻地也。
夫日也,妻月也。
夫阳也,妻阴也。
天尊而处上,地卑而处下,日无盈亏,月有圆缺。
阳唱而生物,阴和而成物。
∀[4]!阴卑不得自专,就阳而成之∀[5]。
因此,夫妻关系就此演变成上下关系、主从关系、尊卑关系。
!夫不御妇,则威仪缺废;妇不事夫,则义理堕阙∀[6],对夫主的顺从与侍奉是妻子所应守的家礼,!正色端操,以事夫主,清静自守,无好戏笑,洁斋酒食,以供祖宗,是谓继祭祀也。
∀[6]汉代班昭的#女诫∃就将!女主内∀的内容与女子的地位牢固的结合在一起,并且说明,女子在遵守这些礼法时的态度:!&&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明,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同上)如果!妇人骄悍而挟制其夫,牝鸡司晨,为家之索,当严戒之。
戒之不从,有恶行,出之可也。
∀[7]当丈夫不能驾御妻子而导致!牝鸡司晨∀的话,就应当采取休妻的措施来保持较为稳定的家族结构关系。
三、中国传统特色的一夫一妻制这种万恶的婚姻制度早已被完整而细致的批判过,并且也早被世人所抛弃。
但在中国古代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却是被一本正经的执行着。
简而言之就是,家族中的成年男性,如果正室妻子无所出的话(指未生男孩),则可以用求子嗣的名义娶一个、几个甚至几十个妾侍,或者在奴婢中占有女性,如果是天子,还可以拥有数量更多的女子为妻妾。
按#史记%五帝本纪∃和#礼记%檀弓∃的记载,传说黄帝以嫘祖为正妃,帝尧有四妃,舜的三个妃子娥皇、女英、发比被称为三夫人。
也就是说,这种一夫一妻多妾制是由来已久,并被很好的保持了上千年,当然,在执行起来,妻无所出未必是娶妾的真正原因,而往往只是借口而已。
但是对于女子而言,这个婚姻制度就是真正的!一夫一妻∀制。
正如班昭在#女诫∃中所说:!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
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也。
行违神祗,天则罚之,礼义有愆,夫则薄之。
(∀[6]989也就是说,作为丈夫的男子可以再娶,女子则不可再行出嫁,而!妇∀其实包括了已嫁人的女子,寡妇以及非正室的女子。
作为对这一家礼的支持,官方有关鼓励妇德的制度产生于元朝,对节烈妇的表彰在明清两代愈演愈烈,最后竟然使得贞节牌坊成为清朝统治的一种标志[8]。
对于女子的要求还有,如果正室无所出的话,要主动为丈夫纳妾,如果男子娶妾,要善待新人,否则!若妻不容妾其罪在妻,无子与妒均当去。
∀如果妻子不能善待妾或不能生育的话,丈夫有权休妻。
对于古人而言,无论是这样的家庭结构也好,还是这样的家礼也好,都是天经地义,不容怀疑的,它们被执行了上千年,基本没有大的偏差。
然而,当明末的!小青热∀在文人中兴起的时候,文人笔下的!小青事∀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竟然出现了扭曲。
四、!小青事∀展现的家庭结构:对传统的颠覆以儒家传统的观念看来,!小青事∀其实处在一个与传统结构不甚相同的家庭当中。
这显然是文人在接受冯小青悲剧之后的进一步解读与加工。
因为在现实中,冯生夫妇的家庭情况其实在当时还是很正常的。
据潘光旦先生的考证,冯生出生一个儒学家庭,其父冯具区,万历五年会试第一,累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9]70。
而清代陈文述也在#兰因集∃中说道:!冯既旧家,妇应豪族。
∀[10]44中国古代的!旧家∀究竟是何等面貌,#红楼梦∃中的贾家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
然而,在文人正式为小青立传的时候,冯生的!旧家∀就产生了变化。
在支本#小青传∃中,冯生的父亲冯具区就缺席了,冯家就正式成为了一个父权缺席的家庭。
父权的缺席对于支本#小青传∃本身的情节进展来说影响的确不大,但是,他的缺席却不能不说是文人有意为之,因为,!家之严君∀的缺席,不仅使这一家庭不符合传统的三世同堂的结构,而且因为没有代表家族的最高权威 父亲或母亲,而为第1期李澜澜:从才女到道德偶像55家庭成员的某些行为提供了无限可能性的空间。
这种可能性其实在支本#小青传∃中就有所体现:自后夫人从宦游,姬益寥闲,遂感疾。
妇命医来,仍遣婢捧药至。
姬详谕。
婢出,掷药床头,泣曰:!吾即不愿生,亦当以净体皈依,作刘安鸡犬,岂以一杯鸩断送耶?∀[11]870这里的暗示是,冯妇想趁小青生病的机会下毒。
本来冯妇虽妒,未必如此狠毒愚蠢,但当时的文人显然接受这种暗示,因为张潮在#虞初新志∃中就义愤填膺的说道:!&&读至送鸩焚诗处,恨不能粉妒妇之骨以饲狗也。
∀[12]本来妒忌妾室按照七出之条冯生就应当休妻,再不用说这种明目张胆的下毒害人之事。
在文人看来,冯妇的肆无忌惮与冯家父权的缺席不无关联。
故此,在戏剧#疗妒羹∃中就出现了一个隐约可以代替冯父形象的人物:颜仲通,最后也是他使用长辈的权力惩罚了冯妇。
然而,他毕竟不是冯家真正的家长,不能代表冯家休掉冯妇。
在父权缺席的同时,冯家的夫权也日渐势微,几近缺席。
冯生原型云将本是一个风雅的名士。
但在一系列有关小青的作品中几乎变得面目全非。
冯生夫纲不振在支本#小青传∃中尚不太明显,因为儒家在男女!各守其位,各安其职∀的要求中,家内之事由正妻掌管是无异议的。
冯生在妻子!不悦∀小青时没有对小青进行保护,并不是力不能及,而是!不甚相顾∀,只是在大多数时候,冯生本人对家庭内发生的事保持着一种沉默的态度。
在#小青传∃中,有关冯生的叙写如下:&&姬往郎亦不甚相顾&&&&姬性好书,向生索取,不得&&&&有得辄作小画,生闻之,索亦不与。
&&(指小青住孤山时)&&日向暮,生踉跄来,披帷视之,则容光藻耀如生前,不觉长号顿足。
妇闻之恚甚,趋索图,生诡以第一图进,&&(指小青去世后)[11]868-871冯生的沉默几乎一直保持到小青去世,才因为小青的死亡而有所改变。
也正是这种沉默的态度,使后来的文人在继续为小青立传或以小青事为原型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将冯生理解为一个惧内的庸才。
冯生形象变化的速度可谓十分迅速,在支传中的!武林某生∀,到#疗妒羹∃中的褚大郎,其间也仅仅只有三十余年的时间而已,一个形象模糊的!某生∀就成为了一个五十有余,蠢愚不堪,懦弱惧内的老头。
他将自己对妻子的惧怕堂而皇之的宣之于口,而丝毫不觉得这在当时是一种极度的耻辱:错嫁)双调过曲∗)字字双∗)净上∗考第人间怕婆名,高等勤修炼就怕婆精,绝顶天生带有怕婆星坐命,若是后辈要私传#怕婆经∃,来请学生杭州城内有名褚怕婆褚大郎的便是[13]268。
父权缺席,夫纲不振,就可以想像,冯家的主妇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在生活和维持这个家的日常运作。
本来正妻对妾室的妒忌甚至虐待也是古已有之,但在前代并没有明目张胆对夫主进行虐待,何况是在冯家这样的!旧家∀。
#红楼梦∃中的贾家也是一个!旧家∀,王熙凤人称!凤辣子∀,也是一个妒妇,但在人前好歹还保持着对丈夫的尊重,在贾琏和鲍二家的通奸时,她有所发作,但竟不敢说是倒了醋缸,而是说贾琏和鲍二家的商量要毒死她,因此才哭闹,说明她当不起!妒忌∀的恶名。
支本#小青传∃中,冯妇虐待小青,将其放逐至孤山独居,不准冯生私自探望其实已经是不加掩饰的妒忌了。
文人竟还觉不够似的,非要让冯妇其人彻底的颠覆儒家对女人的任何一个要求,把虐夫与虐妾结合在一起,把丈夫与丈夫的小妾同时踩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