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生命本体提高生活境界——老庄生命哲学视域下的生命教育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7
老庄哲学中的生命意识人生活在世界上,免不了要对生命源泉,生存价值和死后去向等问题进行思考,寻求一定的解释,以获得安慰。
我们将这些解释统称为生命意识。
任何人都拥有一定的生命意识,即使“今朝有酒今朝醉”者,也接受了一种对明天失去希望的生命意识。
人的一生,是一个由生及死的自然进化过程,由于受到生命意识优先性的影响,我们通常把死看作是生命的终结,于是死亡意识就成了生命意识的关键部分,而任何宣称掌握了生命奥秘的哲学家,都免不了要对死亡意识做出一定的解释。
这里我们简单地谈谈老庄哲学中的生命意识。
老子哲学中的生命意识在中国思想史上,最早对死亡意识进行哲学考察的是老子的《道德经》。
《道德经》第五十章可以说是老子的死亡观提要。
这一章开篇就是“出生入死”,表明人生是由生到死的过程。
实际上无论长寿翁,短命郎,许多人都“以其生生之厚”。
也就是说,大家都拼命求生,结果反被死亡所驾驭,实在可怜至极。
在老子看来,人若想不死,关键要修道。
得道之人“无死地”,所以他的生命不会有损失。
“无死地”是老子死亡观的关键。
在老子看来,世间万物都要经历由生到死,由弱到强, 由小到大,然后又由死到生,由强到弱,由大到小的过程。
这一切都因为“道”,是“道”主宰了这一永恒的循环。
而“道”在万物之中表现为“物极必反”。
因此,如果人们刻意追求生存的话,必然会逆“道”而行,从而加速了由生到死的进程。
所以, 去掉“死地”成了问题的关键。
老子劝告我们应该“守其母”,如果能守住弱小,就能永远强大,能保持贫穷,就不会失去富足。
也就是说,对于“死地”,人们如果能够不刻意追求生存,便可得永生,这就是所谓“得道之人不争生”的原因。
然而老子生死观在逻辑上有着明显的欠缺。
根据“守其母”的原理,我们可以推出:守其死,则得永生。
但老子却从不说守死。
实际上,当人们追求“无为”时,已经是有为了。
因此“守”也是一种有为。
而且, 在因道的作用而产生的循环中,两极之间並没有终端。
换句话说,当人守其弱时, 弱必然转为强,于是, 要守其弱,复要守其强。
身体哲学视域下的生命教育研究
黄成华
【期刊名称】《医学与哲学》
【年(卷),期】2022(43)21
【摘要】传统生命教育在认识论上对身体理解的偏差、在价值论上对身体的压制和贬低、在实践论上对技术医学的追求等,都显示出了弊端和不足。
传统生命教育建基于意识哲学之上。
意识哲学因为受制于二元论的认识框架、等级化的秩序建构等,而不能正确地揭示身体的存在状态。
身体哲学通过身体的“去蔽”“身体意向性”、身体思维、身体主体、身体图式等,实现了对意识哲学的翻转,从而为传统生命教育的扬弃提供了新的路径依赖。
身体哲学视域下的生命教育有利于树立“整全人”的观念,确认身体的能动性,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增强身体关怀的意识,促进人文医学的发展。
【总页数】6页(P20-25)
【作者】黄成华
【作者单位】广东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2
【相关文献】
1.珍视生命本体提高生活境界——老庄生命哲学视域下的生命教育探析
2.身体哲学视域下的生命教育转向及其误导
3.生命哲学视域下高校生命教育研究
4.生命关
怀视域下青少年身体素养教育需求及路径分析生命关怀视域下青少年身体素养教育需求及路径分析5.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生命哲学视域下的教育沉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庄子生命哲学对人生的治疗内容摘要本文认为,庄子的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其核心在于“忘”,即忘仁忘礼、忘义忘利、忘生忘死。
哲学具有对人生治疗的作用,庄子哲学对人生采取的是一种减法疗法,它教人们忘欲忘求,为人的心灵提供了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有利于人心灵的健康,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庄子生命哲学减法疗法庄子的哲学处处体现着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洋溢着对逍遥自在的自由生命、卓而不群的独立人格的赞颂。
可以说,庄子的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也是一种境界哲学。
庄子宣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不去追名逐利,不在乎一己之利害荣辱。
庄子生命哲学为人的心灵提供了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有利于人心灵的健康,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塑造。
对于滚滚红尘中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剂良药,起着治疗心灵的作用。
一、庄子生命哲学的要旨庄子生活的时代,生产力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物质文明发展迅速,社会财富快速积累,随着生产、消费的扩大,人的欲望也在不断的扩大,赤裸裸的剥削、掠夺、压迫日益剧烈。
“无耻者富、多信者显”(《盗跖》)。
人们为自己所创造的财富、物质所统治,在财富、权势、毁誉、是非中疲于奔命,外在的东西逐渐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异己力量。
庄子清楚地看到了伴随着文明进步而来的人的异化,“人为物役”,敏锐地意识到了异化对人身心的戕害,主张对人生采取超功利的态度。
庄子生命哲学的核心是“忘”,这集中体现在他对“坐忘”的注重上。
何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
”“离形”和“去知”是通达“坐忘”的两条途径。
“离形”即“堕肢体”之义,并不是说要抛弃形体,而是要超脱形体的极限,消解由生理所激起的贪欲。
“去知”即“黜聪明”之义,也就是要摒弃由心知作用所产生的伪诈。
[1]这就是说,只有忘掉自己肢体的存在,抛开自己的聪明,离开形体,去掉才智,才能与大道相通。
只有这样,心灵才能得以解蔽,个体才能摆脱各种束缚,实现宇宙大我。
在“坐忘”的境界里,特别强调要从生理的欲望和功名的欲望中解脱出来,超越任何内在外在的好恶、是非、美丑以及形体、声色的限制、规范,使精神如同身体一样,翱翔于人际界限之上,与整个大自然融合为一,这是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全面“无己”的自由境界。
老庄生命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作者:李荣华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8期摘要:以老庄哲学生命观为哲学根基的老庄教育思想,在教育内容上则体现了对人完整生命的观照:坚持自然朴真的生命本质观推崇无为而为的生命存在观,注重教育引导人的社会生命:重视教育启迪人的精神生命。
面对种种教育异化现象,它启发现代教育要重建生命的神圣感,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生命;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生命的价值感关键词:生命教育;自然;启示老庄哲学是生命哲学,老庄的教育也是生命教育。
老庄的生命教育思想从内容上实现了对人完整生命的观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也为当代教育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一、老庄生命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上古神话中生命意志的思维影响。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生命意志对老庄思想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老庄的神话思维和复古情结而实现的。
神话思维的突出特点是具有直观性、具象性和想象性,这种思维在《老子》、《庄子》二书中均有大量显现。
老子哲学对神话思维的继承主要体现在其类比的思维方式上,即以天道为基础而类推人道。
《老子》一书中反复表现了这一类比推理。
同时,“老子的类比范围已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而是延伸到抽象概念层次上了,“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老子》第26章),[1]以自然现象的抽象特征“轻与重”为类比起点,推论国君应稳重。
老庄的生命教育思想正是通过这种思维文化的传递而发生影响的,因而老庄的思想体现了明显的神话思维形式与生命关怀的思维内容。
原始宗教中生命崇拜的信仰沿袭。
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道”,将“道”视为“天下母”,是万物的总根源。
因此,他将道生万物比拟为母生子、牝生幼。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道"的倡扬本质上也是一种对生命、生殖的崇拜。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上述思想,并进一步指出“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根”。
除对生命产出的崇拜外,老庄教育思想还明显表现出了对生命长生久视、不死境界的推崇。
论老庄哲学的生命智慧秦晓慧【摘要】在老庄看来,人的生命以"道"为根源,由"道"到"气"演化出人生命的自然之性,而现实中人又承受着社会的樊笼、难名的孤独、外在的诱惑、死亡的阴影等诸多痛苦,所以人们要贵生、顺生、柔弱不争、少私寡欲、逍遥无待来养护生命,故老庄关于人之生命的终极关怀,在今天社会显得尤为珍贵.【期刊名称】《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28)003【总页数】5页(P19-23)【关键词】老子;庄子;道;生命【作者】秦晓慧【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生命是人之根本,人类代代繁衍,生命不断延续,社会发展、国家繁荣才得以可能。
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日益加快,人们所受压力愈来愈大,能够坦然处之、游刃有余,此为最佳。
但也有人无力承受,厌世轻生,令人扼腕痛心。
于是不少学者回归经典,从老庄那里寻求生存智慧,或求得处世之方,或谋得心灵的慰藉,或寻得避世的逍遥,而本文则在解析生命痛苦之后关注生命的养护,主张以贵生、顺生、柔弱不争、逍遥无待等方法来珍惜生命,这对于人们学会生存、战胜坎坷,珍惜生命、提升生命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道”是老庄哲学的核心观念,被视为万物之本、生命之源。
《老子》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53。
“道”无名,却是“天地之始”,这就确定了“道”对万物的先在性;同时,“道”被视为“万物之母”,表明“道”与万物的关系犹如母子,万物都是由“道”化生,显示了“道”对于万物的根源性。
“道”所化生天地万物之中自然包含人的生命形态,所以“道”是生命之根源。
庄子继承并发挥了老子这一思想。
《庄子·知北游》篇中把“道”称为“本根”[2]735,“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
生命哲学与生命教育分析生命哲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及生命意义的学问,其核心是探索生命的本质、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存在方式。
生命哲学与生命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生命哲学为生命教育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文化支撑。
生命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生命的本质。
生命是一种众多生物所具有的现象,人类是其中之一。
人类是有思想和情感的生物,能够对自己的存在进行反思和探索。
生命的本质包含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物质层面是生物学所能解释的,而精神层面则超越了物质层面。
生命哲学致力于深入探讨生命的精神层面,思考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的发展方向等问题。
生命的起源是生命哲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生命的起源意味着生命从何而来,以及生命的起源与生命的发展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传统的科学观点认为,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的化学演化过程,并逐渐演化出各种不同的生物形式。
生命哲学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解释,还尝试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探索生命的起源。
生命哲学认为生命的起源可能与宇宙的起源有着紧密的联系,生命是宇宙进化的产物之一,是宇宙意识的体现。
生命的意义是生命哲学另一个重要问题。
人类一直在追寻生命的意义,希望通过生命的经历和思考找到生命的价值和目标。
生命哲学认为,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物质和功利的,更重要的是在个体和整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意义的联系。
生命的意义可以通过探索和发展个体潜能,实现自身价值和回报社会来实现。
生命的意义还可以通过追求真理、美好和善良来体现,这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
生命的发展方向是生命哲学关注的最后一个问题。
生命不仅仅是一次性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生命的发展方向与生命的目标息息相关,它涉及到个体的成长和进步,也涉及到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生命的发展方向需要个体和社会共同努力,通过教育和培养来实现。
生命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和引导个体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观,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潜力和责任,并将其融入到社会整体的发展中。
生命哲学与生命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庄子生命哲学研究引言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生命哲学及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庄子的生命哲学进行研究,探讨其对人生的理解和启示。
庄子的生命观自然与自由庄子主张人应当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并将自己的生命与宇宙相融合。
他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放下一切欲望和执念,回归本真。
自在与无为庄子强调无为而治,他认为人类应该放下功利心和威权,顺应自然变化,顺其自然地活着,以达到最高境界的无为而治。
庄子的人生观人生意义庄子认为,世界运行的规律是无常且复杂的,人生就像是一场梦境。
他强调进行内心的反思和自我觉察,不受外界干扰,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
快乐与自在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在和快乐,而不是追逐功利和名利。
只有放下执念,摆脱束缚,人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快乐与自在。
自由与解脱庄子认为人生及其烦恼源于对外在世界的执着和欲望。
只有解脱于物质欲望的束缚,并顺应自然之道,人才能够体验到自由和解脱。
庄子生命哲学的现实意义历史价值庄子的生命哲学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和文化。
他对自由、无为、解脱的追求,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
当代启示庄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功利和名利,忽视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庄子的思想提醒着我们应当回归内心,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结论庄子的生命哲学通过对自然、自由、快乐和解脱的思考,给予了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启示。
在当代社会,关注内心的平静和自在,不受外界诱惑的干扰,是我们可以从庄子哲学中学习到的重要价值。
论老庄生命哲学对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启示作者:陈宏宏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年第07期先秦道家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之一,尤其以老庄为代表。
他们从“道”的视角来阐述着生命的奥妙,其中自然无为、不争的人生态度,逍遥自在的人生理想以及重生养生的生命哲学无疑充满着敏锐睿智的思辩特质,为当代大学生们认真思考生命的存在,珍惜生命、珍爱生命提供了更多的借鉴。
老子;庄子;生命哲学【作者简介】陈宏宏(1978—)女,湖北郧县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政史系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及布依族文化研究。
中国传统哲学中先秦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从“道”的视角,系统地阐述了生命的存在。
在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上,无论是阐述生命的本质还是生命的价值甚至生命的超越,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高超的智慧。
挖掘老庄思想的精髓,能让我们大学生以独特的眼光正确地审视自己、审视人生。
1.生命产生的根源——道“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老子提出了“道”作为最高实体范畴,用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总根源,同时它还是统领和支配天地万物的总规律和总法则。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一观点,同样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道”虽然无形无像,却具有实在性,是比天地更为古老的原始存在,是化生万物的第一性的精神本体。
可见,道家用“道”这个抽象的东西来解释万物,包括生命的本源。
2.关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2.1生命的价值——重人贵生在老庄看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生命精神的执著,不断地超越。
浅析庄子生命哲学对现代生活的启示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代人生活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人们逐渐放慢脚步去寻找生活的真谛,去寻找丢失的自我,去寻找原本的快乐。
庄子的生命哲学大体上由生命观、生死观、重生论、养生论四部分构成,这四个部分从不同的方面去诠释生命的本质,这四个部分给现代人们的生活一些启示,让人们去学会豁达对待生命的一切,去了解生命,去化解自我的苦恼,去懂得生活,享受当下,活在当下。
关键词:庄子生命哲学启示当社会的车轮不断向前滚动,当速度越来越快,现代人的生活也伴之产生了众多问题。
当现代病充斥着社会,压力的倍增,浮躁弥漫在周围,现代人需要一种笃定去化解浮躁,需要豁达去应对现代病,需要方法去释减压力。
就此而言,庄子的生命哲学对现代的人们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庄子及其生命哲学儒家的孔子被称为“圣人”,那么道家的庄子则被称为“神人”。
庄子的言行给人以“天马行空”之感,也正因为此,所以更能道尽生命的本质。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庄子的生命哲学中,关注和珍爱生命是其哲学的最大特点。
庄子讲,说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可见这个关注生命的思想家的言语是多么的狂而令人折服。
庄子的“鬼话”充满讽刺隐晦,但是却包含真理,他能看到我们所不能看到的,不羁的性格,热爱自由,追求灵魂的丰富,让他处于至高的境界,而因此,他的生命哲学给人留下深思以及启迪。
庄子的生命哲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生命观、生死观、重生论、养生论四部分。
顺道自然的生命观在《秋水》篇中记载:“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生命哲学与生命教育分析生命哲学是对生命存在和生命意义进行思考和探讨的哲学学科。
它不仅涉及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还融合了哲学的思辨和探索。
生命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生命,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从不同的哲学角度出发,生命哲学探讨了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发展、生命的终结等诸多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奥秘和伟大。
生命哲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生命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方式和手段,帮助人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生命哲学为生命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思想资源,为我们深入理解生命、关爱生命提供了思想的指导和认知的支持。
生命哲学强调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在生命哲学的视野里,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都具有无限的价值和意义。
人们应当尊重生命,保护生命,不断探索和发掘生命的奥秘和奇迹。
这一理念对于生命教育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生命教育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珍视生命的价值观念,培养他们关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和情感,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生命哲学和生命教育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和重要的意义。
生命哲学深刻地思考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为我们提供了生命的哲学支撑和思维资源。
而生命教育则是将生命哲学的思想和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通过教育方式和手段帮助人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生命哲学和生命教育的结合,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生命、关爱生命,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人类生命的全面发展和健康进步。
希望生命哲学和生命教育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为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段文字为创作内容】。
珍视生命本体提高生活境界——老庄生命哲学视域下的生命教育探析摘要: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内核是生命哲学,尤其是老庄生命哲学中的“道法自然”、“道通为一”的思想,对当前生命教育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生命与生活的关系中,老庄生命哲学比较注重生命的本体,而现代人却更注重当下生活感受,而忽视了生命本源。
对于这一现象,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从注重个体生命的本真性,注重人生境界的超越性,注重个人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性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与升华。
关键词:道法自然;道通为一;生命哲学;生命教育一般而言,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内核是生命哲学,把生命作为本体,生活是生命活力的表现。
而在现代社会,人们更注重生活的感受而忽视了生命这一本体,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现代人生困惑及社会问题。
所以,必须把生命之本与生活之用结合起来,调和现代人生命与生活紧张与冲突,形成张力与互补,使现代人既重视生活问题又关心生命问题。
一、老庄生命哲学之特质1、老子的“道法自然”的生命哲学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如何顺应道的原则,处理各种矛盾,调和身心冲突,从而实现“长生久视”。
老子着眼于把握自己的内心,静心寡欲,以至于“无为”的境界。
在老子的哲学中,“道”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万物的存在由道而来,“无为”的哲学基础要追溯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进一步理解就是:人世间的一切,连人在内,都要效法道,这样才拥有完备的人生意义,才可以实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的境界。
由此,现实的日常生活在道家哲人的眼中,是被置于次要地位,只有那种有“道”之生活才具有永恒价值。
所以,老子要求人们复返“赤子”与“婴儿”的状态,顺应生命柔弱之本性,远离外界名利的戕害。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骇,累累兮,若无所归”(《道德经》,第十八章),婴儿如古,这是老子笔下重要的意象。
此外,老子多次以水作为人格的最高写照与完美表达,比如“上善若水”,他认为水和大道十分相像,大道无形;大道柔软,不与宇宙万物相违逆;大道生养万物,但也不与万物争高下,不求万物的报答,不计名利。
顺应自然,无私无欲。
[1]272、庄子的“道通为一”的生命哲学庄子对老子哲学的精神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和发展。
他发展了老子对生命的理解以及对生命情调的修习。
如果人生有两个坐标,那么一个是纵坐标即说明一个人生存在天和地之间,另一个是横坐标即说明人生活在人与人之间,庄子的学说主要是把老子纵坐标中的形而上的“道”,拉下来成为形而下的,成为与万物合一的自然法则。
因此,庄子的整个哲学架构,就在于使整个宇宙在道之内圆融:宇宙是位于道内,而人生亦安排在道德运作中。
这个内存的“道”因而有一个统合的功能,这也就是庄子哲学的指导原则:“道通为一”。
“道通为一”,一方面是宇宙论,说明整个宇宙在道德运作中,呈现出和谐景象;另一方面便是人生哲学的起点,是说明人生在本体上要与道合一,而在实践上要与自然和谐,进而与人和谐,缔造安宁和谐的社会。
这样,庄子的人生哲学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修养自己,用心斋、坐忘的方法,使自己摆脱所有私欲偏情,生活得清静无为,与自然合一;第二部分便是积极与道合一,把自己生活旨趣提升,提升到“与造物者游”境界,而到最后则是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总之,庄子人生哲学的理论宗旨仍然是要人们透过日常生活去体悟生命存在的本真。
[1]29二、老庄生命哲学视域下对现代生命教育的反思中国古代道家追求与“道”合一的人生,认为在“自然无为之道”的层面上,可以把人之存在的内在生命与外在感性生活统一起来。
[2]32生命教育的本质就在于让人们处理好人生中“生命与生活紧张”,更好地认知生命、超越生命。
因此,在老庄生命哲学的视域下对现代生命教育进行认真反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命意义在教育中丧失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五章中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表明,人生的意义的终极根据在“道”。
然而,现代人的生活与古代不同,现代人大多专注于物质的感性生活而忘怀了生命的层次,从而出现了种种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危机。
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之下,教育同样没有坚守住信念与使命。
在追求功利和利益至上的商业化大潮中,教育过于沉迷于功利和实用,过于关注外在的东西,致使在教育影响下的年轻一代一味地去追求功名、物质和享受,而忽视了对自己灵魂的观照以及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索。
从而最终使莘莘学子成为“物质上的巨人,精神上的矮子”。
[3]2、生命的完整性在教育中肢解《庄子·应帝王》中说道:“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这则典故就教育我们应该从整体着手。
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他是充满了幻想、情感和欲望,有一种神圣感和美感。
但是,当我们用科学这把小刀来解剖人自身时,人的生命的神圣感与美感顿时荡然无存,只有一堆丑陋的零碎器官和白骨,从而失去了生命的神采和魅力。
不仅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由于过分专一于某一种劳动,被限制于社会机器的某一规定位置上。
在这样一个科技理性主宰的世界,教育注重的是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向学生传授“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心灵的塑造。
这种把教育目的“外在化”的弊病,在人的社会生活与活动中不可避免地造成只求手段与工具的合理性,而无目的的合理性,只沉迷于物质生活之中而丧失了精神生活,进而失去了生命的理想和意义。
[3]3、人生观的培养在教育中失语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倡导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的生存与生活方式,人们生活的个我化空前凸显,只注重当下的感觉而不管生命的历史延续性,形成所谓个我化的人生观。
这样,金钱的拥有和物质的享受必然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教育作为人生观培养的重要途径,必须扭转误区,也就是说,在生命的层次上,你我他皆连为一体,血乳交融,不分彼此,在个我化的生活中一定要看到生命存在的普遍性,否则以个我化的人生观处世,这种失去生命本真的生活会使人们陷入困境,从而产生意义与价值的危机。
三、老庄生命哲学视域下的现代生命教育之径路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
[4]基于当前生命教育的困境,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与升华。
1、注重个体生命的本真性在正确的人生观设计中,先从内心开始,先要培养心灵,使其能接受生命的意义,然后在这意义上缔造幸福和快乐的人生,那么就要使心灵生活在一个优良的环境中,人们很容易注意到肉体生命的环境保护,使空气不受污染,水源不受污染,噪音不要过分,绿地不可减少等等;同样心灵的生命也需要有优良的环境:思想要净化,情感要适中,情绪要控制好,不要让嫉妒之心环绕着心灵,更不容许恶意生存期间;对于现在的一切,无论好坏,都存有感恩的心;不要时常和那些高一等的人相比,等等,都是培养心灵的环境。
[1]282此外,还需要从自身做起,摒弃各种束缚,不让“心为形役”,以生命自身为终极目的,不让任何手段行动东西对生命造成妨碍,这也是一种反异化的道路;寻求生命的本真状态,如老子笔下的婴儿,庄子笔下的真人。
2、注重人生境界的超越性老子追求人生应该具备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人生境界,庄子追求“无待”的逍遥境界,因此在有限的生命中,每一个个体都是在不断的超越生命的有限生存而追求无限的存在。
生命具有超越性,有一些哲学家把超越性看作是人的生命本质。
人的生命作为有机体的存在,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一条“流”,“对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当下´,而是´尚未´,人的´尚未´集中体现了人的应然逻辑。
”[5]78因此,生命无法将过去和将来割裂开来,我们要在否定与自我否定过程中更好地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育人的宗旨并不是要把现实存在的人复制出来,而是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人,实现超越。
生命教育要唤醒个体生命的自我意识和超越意识,促使个体不断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对现实进行批判、反思与否定,从现实生活中提升生命的价值,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自身的生活方式,对现实和自身的存在进行超越,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
3、注重个人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性人之生命是源于天地自然的,这可以说明人类生命性质之相同的方面。
但生命表现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上,因为我们出生在不同的地域、家庭,生命又有不同的显现,所以,一定的人际性社会生命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差异性。
一个人如果能很好地理解这一点,一方面去努力追求生活的多姿多彩,交朋结友的多样化,得到生活的幸福与快乐;另一方面,又要在观念上去超越千差万别的现实生活,努力在生命的源头上去与天下人之生命相沟通,不时时刻刻忙于种种的区分,也不成日里挖空心思地去你争我夺,这就达到了一个较好的生存状态,显现出了生命本源的同一性。
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使教育对象真正从心灵上体验到生命源头的“一”,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达到视天下国家亲如一家,天下之人亲如一人的“大同世界”,这也是古代哲人追求的最高社会理念。
[2]参考文献:[1]邬昆如.人生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3]王明洲.新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D].苏州大学,2007.[4]罗楚春.生命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4,(12).[5]陆杰荣.哲学境界[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