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民歌——咸水歌
- 格式:ppt
- 大小:3.65 MB
- 文档页数:24
咸水歌月下轻舟泛渔歌介绍
咸水歌月下轻舟泛渔歌是一首充满江南水乡情趣的古曲,旋律优
美悠扬,歌词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描绘。
这首歌传统的演唱方式多以
男女对唱形式演绎,男声高亢激昂,女声温柔婉转,体现了人们对自
然和家乡的依恋和深情厚爱。
歌词中描述了在月色下,一艘轻舟荡漾在清澈的江水之上,渔民
们神情专注地钓鱼,一股宁静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中。
歌词描绘了江南
水乡的美景,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魅。
这首歌曲充满了
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珍品之一。
咸水歌月下轻舟泛渔歌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被世界各
地的音乐爱好者所熟知和喜爱。
无论是在音乐会演出中,还是在酒店、餐厅等场合,这首歌都是非常经典的选择。
它真正地反映了江南水乡
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national music 民族音乐浅谈中山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黄少波(广东省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广东 中山 528400)【摘要】中山民歌咸水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及厚重的社会历史价值,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疍民文化的标志,是疍民文化的根,但如今却面临消亡。
做好咸水歌的传承、创新,是音乐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咸水歌;传承;创新【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中山咸水歌是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地方民歌,是地方民歌精粹之一。
因为大多传唱于海水咸潮之上、摇橹棹桨之间,故名咸水歌。
一、咸水歌概述咸水歌与疍民的生产、生活和风俗活动,向来都是紧密相联的,如果将疍民祖祖辈辈传唱至今的咸水歌汇编起来,简直就是一部疍民的史诗。
咸水歌在疍民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疍民的各种风俗都离不开咸水歌。
如婚嫁、殡葬、祈神等习俗活动都与咸水歌有密切联系,咸水歌活动简直贯穿每项习俗活动的全过程。
以婚嫁庆典为例,从“脱壳”,坐高堂(坐夜)、迎亲到“拜堂”每项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有专门的歌体唱腔。
如男方“坐高堂”时,亲戚朋友们前来祝贺,皆通过唱“高堂歌”来道贺;女方“坐夜”时,亲戚和姐妹之间互诉别离情,则通过“叹家姐”来表达彼此难舍难分之情;至于殡葬则泣唱“哭阿妈”之类的哭丧歌,以表达对离世亲人的哀思……人们无论劳作在田野之中,或划船在江河之上,大家都喜欢通过唱咸水歌来抒发情怀,咸水歌渗透于疍民的生产、工作与生活之中,与疍民风俗历来相依相存。
在咸水歌的“家族”成员中,除了咸水歌之外,还有大罾歌、姑妹歌、叹家姐、嗳仔歌、高堂歌、担伞调等,都有各具特色的腔调。
“咸水歌”和“高堂歌”同属徵调式六声音阶,音阶排列是:5 6 7 1 2 3,主属音是5 2。
星海音乐学院许树坚教授认为,由于该音阶的三音7在咸水歌曲调中多作经过音出现。
由此看来,其更接近五声音阶。
咸水歌运腔灵活、风格各异、腔调优美。
中⼭乡⼟⽂化中⼭乡⼟⽂化中⼭市,是中国4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古称⾹⼭县,1925年,改名为中⼭县,以纪念孙中⼭先⽣,是中国唯⼀以伟⼈名字命名的地级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丰富多样的乡⼟⽂化。
中⼭民间艺术丰富,其中有中⼭民歌、舞龙狮鹤凤、崖⼝飘⾊等。
中⼭是民歌之乡,民间流⾏的民歌有咸⽔歌、⾼棠歌、⼤缯歌、客家⼭歌、鹤歌、姑妹歌、渔⿎、龙⾈、⼩调⼉歌等,其中以咸⽔歌和⾼棠歌最有特⾊,这两种民歌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流⾏于坦洲镇等⼤沙⽥区。
中⼭著名咸⽔歌,是⼈们为调剂⽣活,增加村与村之间的友情,逐渐形成的⼀种对歌酬谢的习俗。
各地多半在农忙之前或收获之后,搭起歌台,进⾏⽐试;中秋节时,还把船摇到江⼼,连成“中⼭咸⽔歌擂台”。
醉龙舞蹈是中⼭民间特有的⽂化,最早源于西区的长洲村。
每年农历的四⽉初⼋浴佛节祭祀后,群众将舞动醉龙,翩然巡游。
中⼭舞龙分为⽊龙、⽕龙、⾦龙、沙龙、草龙、游龙、板龙、云龙等8个种类。
时⾄今⽇,威风凛凛的醉龙舞其实更代表着回望传统与⽂化继承。
南朗镇崖⼝村的崖⼝飘⾊,源出于当地流⾏的⼀个民间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崖⼝⼀位谭姓青年因家境贫穷到邻乡做帮⼯,与邻村⼀位⽼郎中之⼥结为夫妻。
有⼀年发⽣海啸,把崖⼝⼀带淹没,后发⽣瘟疫。
谭⽒夫妇死⾥逃⽣,在娘家避疫中得⽼郎中传授祖传秘⽅后,⽇以继夜上⼭采药免费为村民治病,治好村中很多⼈,被村民赞为神医,誉为“活菩萨”。
但过度劳累终于把怀孕的谭妻累倒,导致流产⽽死,其夫也因上⼭采药失⾜跌下悬崖伤重⾝亡。
崖⼝村民为他们举⾏隆重葬礼,在五⽉初六⽇出殡那天,村中⼀位纸扎艺⼈为纪念这位⽆私妇⼥,按其⽣前模样扎制1个纸⼈,貌似菩萨,由其4个⼉⼦抬着纸⼈参加送葬。
此后,崖⼝各村乡民在每年农历五⽉初六⽇举⾏巡游兴起了“耍菩萨”祭祀谭妻。
后村中⼈认为,⽤⽵、纸裱扎的“菩萨”巡游太呆板,⽽且在巡游完毕后将菩萨焚化实在浪费,后村中习武之⼈从舞狮技艺中的“骑膊马”得到启⽰,将“耍菩萨”演变为在⼀个⽊板中竖上铁枝,将⼩孩固定在铁枝上扮演“菩萨”,由⼈抬着巡游。
广东民歌(三)——咸水歌
教学内容:歌曲1、《对花》
2、《画眉唱歌似弹琴》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两首不同风格的咸水歌,了解咸水歌的特点,并能根据《对花》的特点创作歌词进行对唱。
教材分析:咸水歌又称咸水叹,是人们广为传唱的口头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自娱自乐的一种歌唱形式,流传于广东中山、番禺、珠海一带的农民个渔民中。
代表作《对花》、《海底珍珠容易》。
教学重点:即兴创作对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介绍咸水歌的特点
三、欣赏《画眉唱歌似弹琴》
四、1、介绍对花形式歌曲的特点
衬词:啊咧啊
衬句:妹好啊咧好弟啊罗
歌词为上下句结构,每句字数自由,同节同韵,换节可以装韵,“对花”是问句方式
2、欣赏歌曲《对花》
3、自由即兴创作歌词,用老师给出的旋律演唱
什么结子高又高(高粱)
什么结子半中腰(玉米)
什么结子成双对(豆角)
什么结子用棒敲(芝麻)
4、分多种形式演唱
5、即兴创作1~2句歌词,即兴猜谜对唱。
咸水歌咸水歌是一首传统的民谣歌曲,源于中国民间音乐传统。
它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朴实的歌词脍炙人口,成为了广为人知的民歌之一。
咸水歌起源于北方的农村地区,最初主要是在农田劳动中唱出来的劳动歌曲。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咸水歌逐渐流传至城市,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让人们感受到了农村的热情和诙谐。
咸水歌的特点之一是其简单直接的歌词。
歌词通常由一位歌手即兴创作,旋律诙谐搞笑。
它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既有讲述生活琐事的歌词,也有表达对生活中的不满和憧憬的歌词。
人们不仅能从咸水歌中感受到生活的现实,还能在其中找到欢乐和调剂。
除了歌词之外,咸水歌的旋律也是其魅力的来源之一。
咸水歌的旋律通常简洁明快,易于记忆和传唱。
这种简单的旋律让人容易投入到歌曲中,与他人共同唱歌。
人们不仅在家中唱着咸水歌,还常常在集会、聚会或其他场合中合唱这些歌曲,增加了欢乐和互动性。
咸水歌的演唱形式也多样,除了个人演唱之外,常常在集体中合唱。
有时,人们会组织成员唱咸水歌,以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农村地区,有时还会举办咸水歌比赛,以增加社区活动的乐趣。
这些多样的表演形式使咸水歌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咸水歌在当代的发展中也有了些许变化。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手机应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听到咸水歌。
这种便利的传播方式不仅使咸水歌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也使更多的人得以发现和享受到这首传统民歌的魅力。
咸水歌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其娱乐性和欢乐。
咸水歌通过其真实感和贴近生活的歌词,让我们回归到最根源的情感中。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忙于工作和追逐物质的追求,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
而咸水歌通过简单的旋律和幽默的歌词,让人们在歌声中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和真实。
总之,咸水歌作为一首传统的民谣歌曲,以其朴实的歌词和悠扬的旋律在人们中间广为流传。
咸水歌以其真实感和贴近生活的歌词,让我们回归到最根源的情感中。
它通过简单的旋律和幽默的歌词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演绎得淋漓尽致。
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国家级:民间舞蹈:醉龙舞项目简介:舞醉龙是古代中山民间特有的舞蹈。
源起宋代,盛于明清。
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祭祀后举行巡游活动。
早期舞醉龙没有音乐伴奏,只有呐喊声,后随舞狮鼓点,以“三星鼓点”为主。
舞蹈内容包括:拜祀、插金花、请龙、三拜九叩、喝酒、席间舞龙、灌酒、巡游。
原舞醉龙者是在拜祀过程中随意舞龙头、龙尾,称为转龙,后发展成为民间舞蹈。
在舞蹈中,舞龙者如略有清醒,持酒埕者则又强灌,务必使舞龙者醉之。
醉龙源于中山,流传于长洲、张溪、沙溪、大涌、濠头等地,尤其是从长洲等地移居到澳门的中山籍邑民,也将四月八舞醉龙之习俗传至当地。
醉龙舞由自发的即兴跳神舞蹈,发展到道具舞蹈醉龙舞,深受乡民的欢迎,成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
在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中,有各种各样的龙图腾舞蹈,如金龙舞、银龙舞、云龙舞、板龙舞、纱龙舞、草龙舞等,醉龙舞民间艺术风格独特,以其特有的表演艺术,融汇了武术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于一体,堪称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瑰宝。
醉龙舞于1951年后沉寂,从1996年开始被挖掘整理,由于主要传承人年事已高等原因,使其处于濒危状态。
2008年6月,醉龙舞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民间习俗:崖口飘色项目简介:南朗镇崖口村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东南约18.6公里的珠江出海口西侧。
南朗崖口飘色是流行于当地各村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源于唐代“耍菩萨”祭祀民俗,后称为“出会景”、“枭色”、“飘色”等,于每年农历五月初六“龙王诞”举行。
据清同治七年出版的《香山县志》载:“每遇神诞日,张灯歌唱,曰打醮,盛饰仪从,舁神过市,曰出游,为鱼、龙、狮、象,鸣钲叠鼓,盛饰童男女为故事,曰出会景。
”文字记载的就是南朗崖口飘色的盛况。
这一岁时民俗活动一直沿袭至今。
崖口飘色原为民间岁时祭祀活动,具有浓厚的地方民间艺术色彩。
崖口飘色主要以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为素材,与一般飘色不同,南朗崖口飘色以最有当地特色的“秋千色”为主,色芯、色脚不用固定在色梗上,出巡时随着秋千上下飘动,并且可以随时更换色芯、色脚,更具人性化。
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国家级:民间舞蹈:醉龙舞项目简介:舞醉龙是古代中山民间特有的舞蹈。
源起宋代,盛于明清。
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祭祀后举行巡游活动。
早期舞醉龙没有音乐伴奏,只有呐喊声,后随舞狮鼓点,以“三星鼓点”为主。
舞蹈内容包括:拜祀、插金花、请龙、三拜九叩、喝酒、席间舞龙、灌酒、巡游。
原舞醉龙者是在拜祀过程中随意舞龙头、龙尾,称为转龙,后发展成为民间舞蹈。
在舞蹈中,舞龙者如略有清醒,持酒埕者则又强灌,务必使舞龙者醉之。
醉龙源于中山,流传于长洲、张溪、沙溪、大涌、濠头等地,尤其是从长洲等地移居到澳门的中山籍邑民,也将四月八舞醉龙之习俗传至当地。
醉龙舞由自发的即兴跳神舞蹈,发展到道具舞蹈醉龙舞,深受乡民的欢迎,成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
在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中,有各种各样的龙图腾舞蹈,如金龙舞、银龙舞、云龙舞、板龙舞、纱龙舞、草龙舞等,醉龙舞民间艺术风格独特,以其特有的表演艺术,融汇了武术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于一体,堪称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瑰宝。
醉龙舞于1951年后沉寂,从1996年开始被挖掘整理,由于主要传承人年事已高等原因,使其处于濒危状态。
2008年6月,醉龙舞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民间习俗:崖口飘色项目简介:南朗镇崖口村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东南约18.6公里的珠江出海口西侧。
南朗崖口飘色是流行于当地各村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源于唐代“耍菩萨”祭祀民俗,后称为“出会景”、“枭色”、“飘色”等,于每年农历五月初六“龙王诞”举行。
据清同治七年出版的《香山县志》载:“每遇神诞日,张灯歌唱,曰打醮,盛饰仪从,舁神过市,曰出游,为鱼、龙、狮、象,鸣钲叠鼓,盛饰童男女为故事,曰出会景。
”文字记载的就是南朗崖口飘色的盛况。
这一岁时民俗活动一直沿袭至今。
崖口飘色原为民间岁时祭祀活动,具有浓厚的地方民间艺术色彩。
崖口飘色主要以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为素材,与一般飘色不同,南朗崖口飘色以最有当地特色的“秋千色”为主,色芯、色脚不用固定在色梗上,出巡时随着秋千上下飘动,并且可以随时更换色芯、色脚,更具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