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分类、椎骨、脑颅、面颅、翼点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成人骨206块,按部位可分:【颅骨、躯干骨】(中轴骨)和四肢骨。
按形态分: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那么骨。
长骨:“一体两端”,骨干与箭融为一体的痕迹称循线。
骸骨是最大的籽骨。
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
骨质可分密质和松质,颅骨的骨松质称板障。
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中轴骨包括24块椎骨、1块舐骨、1块尾骨、1块胸骨和12对肋骨。
椎骨: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5块舐椎,3〜4块尾椎。
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
胸椎:上下肋凹与肋头相关节,横突肋凹与肋结节相关节,棘突向下后方斜倾。
颈椎:椎体小,横突有孔(椎动脉和椎静脉通过)。
第2〜6颈椎棘突短而分叉,第3〜7颈椎之间形成钩椎关节。
寰椎(第一颈椎):呈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
有齿突凹与枢椎齿突关节。
上关节凹与枕骨底面枕颁相关节。
枢椎(第二颈椎):有齿突。
隆椎(第七颈椎):棘突长,末端不分又。
体表计数标志。
腰椎:椎体粗大,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棘突间隙较宽是腰椎穿刺的根据。
骨:岬(上缘中份向前突出)。
麻醉以舐角做标志。
胸骨:分为I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
胸骨柄上缘中份有颈静脉切迹,两侧有锁切迹与锁骨相连。
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
胸骨体外接2〜7肋软骨。
肋:1〜7对真肋,8〜10对假肋,11〜12对浮肋。
肋软骨终生不骨化。
颅:脑颅8块,面颅15块总共23块。
脑颅:额骨、顶骨(2块)、枕骨、颍骨(2块)、蝶骨、筛骨。
垂直板构成骨性鼻中隔上部。
面颅:鼻骨(2块)、泪骨(2块)、^骨(2块)、上颌骨(2块)、下鼻甲(2块)、腭骨(2 块)、下颌骨、犁骨(骨性鼻中隔后份)、舌骨。
翼点:额、顶、颍、蝶骨汇合处,最薄弱。
脑膜中动脉前支在此通过。
骨性鼻腔:由犁骨和筛骨垂直板构成骨性鼻中隔。
顶由筛骨筛板构成,屎部手术危险区。
底由上颌骨腭突和腭骨水平板组成的骨腭构成。
外侧壁由上颌骨、泪骨、下鼻甲、筛骨迷路、腭骨垂直板及蝶骨翼突构成。
蝶筛隐窝:上鼻甲后上方和蝶骨之间的间隙。
解剖学常见知识点1.成人有206块骨。
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2.骨:骨质、骨膜、骨髓构成。
3.骨髓分为:红骨髓、黄骨髓。
成人红骨髓于骨松质内,胸骨、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行骨髓穿刺检查。
4.椎骨数量:幼年颈椎7、胸椎12、腰椎5、骶椎5、尾椎3-4,成年后5块骶椎融成骶骨,3-4块尾椎融成尾骨。
5.肋由肋骨与肋软骨组成,共12对。
真肋第1-7对肋与胸骨连接;假肋8-10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浮肋第11-12对肋游离腹壁肌层。
6.颅骨共23块,分为脑颅、面颅。
脑颅骨:共8块。
额骨、筛骨、蝶骨、颞骨、枕骨、顶骨:左右各一。
7.面颅骨:15块,下颌骨、上颌骨、舌骨、腭骨、其他:犁骨、鼻骨、泪骨、下鼻甲、颧骨。
8.新生儿颅顶骨之间连接处间隙为颅囟。
前囟(额囟)最大,菱形,矢状缝与冠状缝连接处,1-2岁闭合。
9.肱骨:(1)肱骨上端:上端与肱骨体交界处为外科颈,骨折好发部位。
(2)肱骨体:中部外侧面三角肌粗隆,后面中部桡神经沟。
肱骨中部骨折易损伤桡神经。
(3)肱骨下端:内上髁后方尺神经沟;肱骨内、外上髁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
10.桡骨(前臂外侧):体表可扪及桡骨茎突、桡骨头。
11.尺骨(前臂内侧):鹰嘴、后缘全长、尺骨头、茎突均可在体表扪及。
12.手骨:(1)腕骨:共8块。
近侧列: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远侧列: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腕骨骨折好发于手舟骨。
(2)掌骨:共5块。
桡侧向尺侧依次为第1-5掌骨。
(3)指骨:共14块。
拇指2节,其余各指为3节,分别是近节指骨、中节指骨、远节指骨。
13.髋骨:(1)髂骨:髂骨体和髂骨翼,为髋臼的上2/5;(2)坐骨:坐骨体和坐骨支,为髋臼的后下2/5;(3)耻骨:体和上、下支,为髋臼前下1/5。
以上三骨会合于髋臼,16岁左右完全融合。
14.股骨:股骨是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长骨。
(1)股骨上端:股骨颈与体连接处上外侧的大转子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可扪及;(2)股骨体:上段圆柱形,中段三棱柱形,下段前后略扁;(3)股骨下端:内侧髁和外侧髁。
骨学大纲:1.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掌握骨的分类及其骨的形态、骨的构造:了解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骨的发生和发育、骨的可塑性与骨组织工程2.掌握躯干骨的组成,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胸骨和肋骨的形态特点3.掌握颅骨的组成,脑颅骨和面颅骨各骨的名称和位置,掌握筛骨、蝶骨、颞骨、上颌骨和下颌骨的分部及其形态特点;了解颅的整体形态特征,掌握颅底面观、颅底外侧面和颅侧面观的形态特点以及骨性眼眶、鼻腔和鼻旁窦的构成及其形态;了解新生儿颅的特征及升后的变化4.掌握附肢骨骼的组成,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的组成及名称,掌握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和尺骨的形态特点;掌握下肢带骨的自由下肢骨的组成及名称,掌握髋骨、股骨、胫骨和腓骨的形态特点;了解上下肢骨重要骨性标志和常见的变异、畸形。
要点:2.椎骨:椎体、椎弓、突起:棘突1个、横突l对、关节突2对,椎孔→椎管、椎间孔3.各部椎骨主要特征:A颈椎:椎体小椎孔大,椎体钩,横突孔,棘突末端分叉寰椎:无椎体、棘突、关节突,组成:前弓、后弓、侧块枢椎:齿突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计数标志B胸椎:上、下肋凹,横突肋凹C腰椎:椎体大椎孔小,棘突宽而短间隙宽D骶骨、尾骨: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
骶管裂孔,骶角由3~4块退化的尾椎长合而成。
上接骶骨,下端游离为尾骨尖4.骶管裂孔与骶角:骶管由骶椎的椎孔长合而成,它上通椎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骶管麻醉常以骶角作为标志。
5.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6.肋弓:是指第8~10对肋前端与上位肋借肋软骨构成的弓状结构,是临床触诊肝、脾的重要标志7.肋:肋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共12对。
第1~7对肋前端直接与胸骨连接,称真肋,其中第1肋与胸骨柄间为软骨结合,第2肋至第7肋与胸骨构成微动的胸肋关节。
第8~12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其中第8~10对肋前端与上位肋借肋软骨构成软骨间关节,形成肋弓,第11~12对肋前端游离于腹壁肌层中,称浮肋。
股
腓骨
胫骨 脈骨
骨
下颌
锁骨 肩胛骨 肱
骨 胸骨 骨 尺骨 楼骨 競骨 能骨 腕骨 -掌骨
人体骨骼名称
头部29块:包括脑颅I u 骨8块,面颅骨15块,听小骨6块 脑颅骨:成对的:顶d ing 骨,颞ni G 骨
不成对的:额e 骨,枕zhG 骨,蝶di e 骨,筛
sh ci 骨
面颅骨:成对的:上颌h e骨,颧q tan骨,鼻b i骨,泪I 百骨,下鼻甲骨,腭G骨
不成对的:犁I [骨,下颌骨,舌sh e骨
听小骨:锤ch t骨,砧zh m骨,镫d m g骨(左右耳内各
1块)
躯干骨51块:包括脊j 丫柱骨26块,肋I百骨24块,胸xi eng骨
1块
脊柱骨:颈j m g椎zh u7块,胸椎12块,腰yi e椎
5块,骶d m骨1块,尾w m骨1块
上肢zh [骨64块:每侧:肩胛j ia骨,锁sto骨,肱g eng骨,尺骨,桡r do骨,各1块。
腕w cn骨8块,分别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w m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g cu 骨。
掌骨5块,从外侧向内侧依次为第1到第5掌骨。
指骨14 块,其中拇指2块,余为3块,分别称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
下肢骨62块:每侧:髋ku m骨,股g t骨,髌b in骨,胫j ing 骨,腓f e骨各1块。
跗f 口骨7块,分别为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
跖zh i骨5块,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第1到第5跖骨。
趾zh 1骨14块,大拇趾2块,余为3块,分别称近节趾骨,中节趾骨和远节趾骨。
头部重要骨性标志头部重要骨性标志1)眉弓:适对大脑额叶的下缘2)颧弓:其上缘相当于大脑颞叶前端下缘3)翼点:位于颞窝前下部较薄,额、顶、颞、蝶骨会合处多数人成“H"形缝,此处最为薄弱,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常有血管沟)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3.8CM处4)星点:位于颅后部两侧,是枕,顶,颞三骨在乳突根后上方的交汇点。
相当于外耳门上缘与枕外隆凸连线上方1.5CM,外耳道中心点后约3.5CM。
其适对横窦转折为乙状窦处5)乳突:后部的内面为乙状窦沟6)枕外隆凸:内面为窦汇主要标志线:1)下横线:自眶下缘至外耳门上缘的连线2)上横线:自眶上缘向后画一与下横线平行的线3)矢状线:眉间至枕外隆凸的连线4)前垂直线:经颧弓中点作与上下横线相垂直的线5)中垂直线:经下颌骨髁突中点向上作一与前垂直线平行的线6)后垂直线:经乳突根部后缘作一与前中垂直线平行的线颅顶盖大致的解剖特点:头发——头皮——帽状腱膜——颅骨板——硬脑膜——脑组织我们医院目前N外手术的大致分类:颅脑和椎管的手术颅脑手术:前颅和后颅前颅手术包括:额部、顶部、枕部、颞部(大脑半球)后颅手术包括:小脑、丘脑、乙状窦入路椎管手术包括:颈椎、胸椎、腰椎几种常见的颅脑手术入路的体位、皮肤切口和适应症额叶切除术适应症:脑脑挫裂伤新生物血管病变癫痫血肿体位:仰卧位,头部用头架固定,头部向对侧肩部旋转20~30度,用一肩垫垫于肩下皮肤切口:(额叶位于中央沟之前外侧裂的上方)做单侧的弧形切口或双侧冠状切口癫痫颞叶切除术适应症:药物治疗无效的癫痫体位:仰卧位,头部用头架固定,头部向对侧旋转60度,后仰50度,目的是使额颞部大致处于水平面上,用一肩垫垫于同侧肩下皮肤切口:标准的是“?”形切口,起始于耳屏前的颧弓经大脑半球间入路适应症: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的肿瘤大脑前动脉复杂动脉瘤中线肿瘤半球间血管瘤性病变体位:仰卧位,头部固定在正中位或向对侧倾斜20~30度皮肤切口:右侧入路,为马蹄形切口或单侧半冠状切口枕叶切除术适应症:枕叶肿瘤枕叶血管畸形体位:侧卧位,头部用头架固定,转向地面与之成40~50度角,即四分之三俯卧位(侧俯卧位),或采用半坐位皮肤切口:从中线的枕外隆凸开始,向上成马蹄形到大耳后的枕乳缝乙状窦后开颅术适应症:桥脑小脑角肿瘤三叉神经痛面肌抽搐前庭神经切断术舌咽神经和膝状神经节痛后循环血管性病变体位:(乙状窦后区域位于乙状窦后方,横突下方)侧俯卧位,侧卧位,仰卧位或坐位,取仰卧位时应使头部最大限度的转向对侧皮肤切口:呈C形或S形,起于枕外隆突上中线旁,乳突切迹内侧5mm椎管手术一般取俯卧位,除颈椎手术有时取侧卧位。
---------------------------------------------------------------最新资料推荐------------------------------------------------------ 骨分类、椎骨、脑颅、面颅、翼点骨分类、椎骨、脑颅、面颅、翼点骨的分类:长骨(多分布于四肢,骨干,髓腔,骺,干骺端,股骨,肱骨)短骨(多呈立方形,连接牢固且有一定灵活性的部位,跗骨,腕骨)扁骨,不规则骨椎骨的基本形态:椎骨由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组成,两者围成的孔称椎孔。
各椎孔相连构成的管称椎管,容纳脊神经及被膜等。
椎体呈短圆柱形,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
椎体借椎间盘与相邻椎骨相连。
椎体受暴力外伤时,可被压缩,形成压缩性骨折。
椎弓是椎体后方的弓形骨板,连接椎体的缩窄部分,称椎弓根。
椎弓根的上下缘两侧椎弓根向后内扩展变宽,称椎弓板。
由椎弓发出 7 个突起,椎弓后部正中向后方或后下方发出一个突起称棘突,由椎弓向两侧各发出一个突起,指向外方,称横突,在椎弓根和椎弓板的结合处向上下方各发出一对突起,分别称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相邻关节突构成关节突关节。
颈椎 1 寰椎(无椎体、棘突、关节突) 2 枢椎(齿突) 7 隆椎(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称为隆突)胸椎横断面呈心形,上下肋凹(椎体与椎弓根交接的上下缘处)、横突肋凹(横突末端前面),棘突长、叠瓦、后下方腰椎棘突宽短、水平向后,腰椎1 / 3穿刺肋肋骨、肋软骨(上 7 真肋,810 假肋,1112 浮肋)胸骨的基本形态:胸骨可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3 部分。
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的部脑颅骨和面颅骨的组成:脑颅 8 块:成对的顶骨、颞骨,不成对的额骨、筛骨、蝶骨、枕骨。
面颅 15 块:成对的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下鼻甲,不成对的下颌骨、犁骨、舌骨。
颅顶面观顶结节额骨与两侧顶骨连接构成冠状缝,两侧顶骨连接成为矢装缝,两侧顶骨与枕骨连接构成人字缝。
骨的分类:
长骨(多分布于四肢,骨干,髓腔,骺,干骺端,股骨,肱骨)短骨(多呈立方形,连接牢固且有一定灵活性的部位,跗骨,腕骨)扁骨,不规则骨
椎骨的基本形态:
椎骨由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组成,两者围成的孔称椎孔。
各椎孔相连构成的管称椎管,容纳脊神经及被膜等。
椎体呈短圆柱形,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
椎体借椎间盘与相邻椎骨相连。
椎体受暴力外伤时,可被压缩,形成压缩性骨折。
椎弓是椎体后方的弓形骨板,连接椎体的缩窄部分,称椎弓根。
椎弓根的上下缘
两
侧椎弓根向后内扩展变宽,称椎弓板。
由椎弓发出7个突起,椎弓后部正中向后方或后下方发出一个突起称棘突,由椎弓向两侧各发出一个突起,指向外方,称横突,在椎弓根和椎弓板的结合处向上下方各发出一对突起,分别称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相邻关节突构成关节突关节。
颈椎1寰椎(无椎体、棘突、关节突)2枢椎(齿突)7隆椎(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称为隆突)
胸椎横断面呈心形,上下肋凹(椎体与椎弓根交接的上下缘处)、横突肋凹(横突末端前面),棘突长、叠瓦、后下方
腰椎棘突宽短、水平向后,腰椎穿刺
肋肋骨、肋软骨(上7真肋,8—10假肋,11—12浮肋)
胸骨的基本形态:
胸骨可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剑突3部分。
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的部
脑颅骨和面颅骨的组成:
脑颅8块:成对的顶骨、颞骨,不成对的额骨、筛骨、蝶骨、枕骨。
面颅15块:成对的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下鼻甲,不成对的下颌骨、犁骨、舌骨。
颅顶面观顶结节额骨与两侧顶骨连接构成冠状缝,两侧顶骨连接成为矢装缝,两侧顶骨与枕骨连接构成人字缝。
正中线上有上矢状窦沟,沟两侧的颗粒小凹为蛛网膜颗粒的压迹。
颅底内面观颅前窝额嵴、盲孔、鸡冠,筛板上有筛孔。
颅中窝颅中窝中央的蝶骨体上有垂体窝。
前床突、眶上裂、鞍背、颈动脉沟、破裂孔、圆孔(三叉神经第二支)卵圆孔(三叉神经第三支)棘孔(脑膜中动脉),鼓室盖(深处为鼓室、三叉神经压迹)。
颅后窝枕骨大孔、舌下神经管内口、枕内隆凸(向上延续为上矢状窦沟)、乙状窦沟、颈静脉孔
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通过,常有血管沟,临床X线检查及手术中应注意。
眶成椎体形,尖向后内方。
眶上缘的中、内三分之一处有眶上切迹或眶上孔,眶下院中点的下方有眶下孔。
眶内侧壁近前缘处有泪囊窝。
骨性鼻腔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部分,前方开口称梨状孔,后方开口称鼻后孔。
外侧壁自上而下有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各鼻甲下方有鼻道,鼻腔周围有上颌
窦、额窦、筛窦、蝶窦。
鼻旁窦是上颌骨、额骨、蝶骨及筛骨内的含气空腔。
筛窦位于筛骨迷路内,呈蜂窝状,分前中后三群。
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