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肾损害病理变化的中医病机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561.47 KB
- 文档页数:3
Ⅱ型心肾综合征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初探Ⅱ型心肾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并发症,临床上表现为心功能不全和肾脏功能障碍。
中医学认为心肾关系密切,心为阳之府,肾为阴之本,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Ⅱ型心肾综合征的病机演变规律需要从中医的角度进行探讨和分析。
Ⅱ型心肾综合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在中医病理学中,这些因素均属于气血两虚、痰湿内蕴、肾阳不足等病机范畴。
Ⅱ型心肾综合征的病机演变规律主要包括气血失调、水湿内停和肾阳虚衰三个阶段。
一、气血失调阶段在Ⅱ型心肾综合征的发展过程中,慢性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导致气血失调是最早出现的病机环节。
中医认为,气为人体之精气,血为营养之精华,二者共同构成人体的生命活动。
而在心肾综合征的发展过程中,慢性疾病的侵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起气血亏虚的病理变化。
气血失调主要表现为心血不足、肾气不足、心肾相亏等病理状态,临床上表现为心悸、气短、头晕等心脏和肾脏双重受累的症状。
在这一阶段,中医治疗主要以调和气血、益气生血为主,包括补养心脾气血的药物和食疗,如人参、黄芪、当归、枸杞、红枣等,以及适当的运动和调节生活方式。
二、水湿内停阶段随着心肾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气血失调会导致水湿内停的病理变化。
中医将水湿内停归纳为痰湿重结的病机范畴,即人体内部积聚了过多的湿气和痰涎,导致血管阻塞、水肿和淤血等情况。
水湿内停的主要表现为心髓郁滞、肾气上逆、水气停聚等病理状态,临床上表现为胸闷、水肿、少尿、耳鸣等症状。
在这一阶段,中医治疗主要以燥湿化痰、通利水道为主,包括清热利水的药物和食疗,如茯苓、泽泻、车前子、决明子等,以及适当的按摩和调理。
三、肾阳虚衰阶段最终,心肾综合征会导致肾阳虚衰的病理变化。
中医认为,肾脏主要主藏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之源,而心为阳之脏,肾为阴之脏,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心肾综合征的发展过程中,肾阳虚衰是病变的最终结果,主要表现为肾气不固、阳气渐虚、阴阳不调等病理状态,临床上表现为畏寒肢冷、尿频尿急、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患者“瘀热”病机特点研究
戴红惠;李建根;陈列红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14(46)11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患者中医“瘀热”病机特点。
方法:共
观察高血压病患者112例,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是否≥30mg/L分为肾损害组和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并进行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瘀热积
分比较。
结果:肾损害组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及瘀热积分均显著
高于对照组。
结论:“瘀热”是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患者重要的病机特点。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戴红惠;李建根;陈列红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中医医院,江苏苏州215221;苏州市吴江区中医医院,江苏苏州215221;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4.104
【相关文献】
1.张琪教授从瘀热论治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经验介绍
2.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在高血压病患者早期肾损害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3.血清胱
抑素C检测对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的诊断意义4.金水宝胶囊联合氯沙
坦钾干预高血压病阴阳两虚证患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效果评价5.阿托伐他汀对高
血压病早期肾损害患者MMP-9及TIMP-1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邓铁涛: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论治中医无高血压病之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属于中医之“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的范围。
仅就文献的论述与临床实践,试论本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如下。
(一)病因病机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病变。
肝脏的特性,前人的描述:“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
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
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见《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足见肝脏之阴阳能相对的平衡则无病,而肝脏的阴阳得以平衡,又与其他各脏有密切的关系。
情志失节,心情失畅,恼怒与精神紧张,都足以伤肝,可出现肝阳过亢的高血压,肝阳过亢的继续发展,可以化风、化火而出现中风证候(脑血管意外)。
肝阳过亢不已,可以伤阴伤肾,又进而出现阴阳两虚的证候。
肝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前人用母(肾)与子(肝)形容两者的关系。
先天不足或生活失节而致肾阴虚,肾阴不足不能涵木引致肝阳偏亢,出现阴虚阳亢之高血压。
其发展亦可引起阴阳俱虚的高血压或中风等证。
忧思劳倦伤脾或劳心过度伤心,心脾受损,一方面可因痰浊上扰,土壅木郁,肝失条达而成高血压;一方面脾阴不足,血失濡养,肺失肃降,肝气横逆而成高血压。
这一类高血压,往往兼见心脾之证。
(二)辨证分型1. 肝阳上亢头痛,头晕,易怒,夜睡不宁,口苦或干,舌边尖红(或如常),苔白或黄,脉弦有力。
2. 肝肾阴虚眩晕,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耳鸣,失眠,心悸,腰膝无力或盗汗,舌质红嫩,苔少,脉弦细或细数。
3. 阴阳两虚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腰痛,阳痿,遗精,夜尿,或自汗盗汗,舌淡嫩或嫩红,苔白厚或薄白,脉虚弦或紧,或沉细尺弱。
4. 气虚痰浊眩晕,头脑欠清醒,胸闷,食少,怠倦乏力,或恶心,吐痰,舌胖嫩,舌边齿印,苔白厚油浊,脉弦滑,或虚大而滑。
(三)辨证论治本病与肝的关系至为密切,调肝为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一环,但治肝不一定限于肝经之药。
高血压病中医治疗方法研究进展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中医理论中,高血压病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其治疗多从调理脏腑、改善气血循环等方面入手。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中医治疗方法在高血压病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从病因病机、中药复方、针灸推拿等方面综述高血压病中医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的病因主要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体质偏颇等。
其中,情志失调是导致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的主要原因,饮食不节则易损伤脾胃,劳逸过度可导致气血不足,体质偏颇则易产生痰浊瘀血。
在现代研究中,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也得到了进一步阐明,涉及遗传、年龄、性别、饮食等多个方面。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扩张血管等方式,有效降低血压,缓解高血压症状。
例如,研究发现,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等经典名方对高血压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一些新型的中药复方制剂,如针对肝阳上亢的天舒胶囊、针对肾性高血压的益肾降压胶囊等,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然而,中药复方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仍存在不足。
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对很多方剂的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中药复方在治疗高血压病时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尚需深入研究。
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明确中药复方的疗效和作用机制,为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药物选择。
针灸推拿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其在高血压病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来改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
推拿则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舒缓肌肉紧张等方式缓解高血压症状。
研究表明,针灸推拿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改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
然而,针灸推拿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高血压肾损害中医药早期治疗的探讨作者:徐宏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6期摘要:原发性高血压被认为是当代最大的流行病及危害人类健康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肾脏做为其主要靶器官之一,常出现严重的损害而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发生。
目前,对高血压肾损害,特别是早期损害认识不足,对其发病病机及治疗存在一定的误区。
因此,重新认识和积极防治逆转高血压肾损害,正确判断预后,特别是早期进行干预治疗成为近年来中西医防治的重点。
关键词: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中医药治疗;综述实验证明早期干预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能有效改善肾脏功能,达到保护肾脏的作用[1]。
因此,从治未病的角度出发,早期对高血压肾损害进行有效的防治,延缓其进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早期诊断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症状体征不明显,因此必须依靠现代医学技术来进行早期诊断。
王飞等[2]将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监测指标归纳为:尿微量蛋白;胱蛋白酶抑制剂C;尿N一乙酰β一D一氨基葡萄糖苷酶;肾血流动力学变化;动态血压监测;血清转化生长因子B等。
其中尿微量白蛋白、α1微球蛋白、尿β2微量球蛋白是诊断高血早期肾损害的灵敏指标。
白文坤[3]等发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肾内血管血流参数,能反映高血压肾病损害程度,对早期诊断高血压肾病及检测其进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罗浩等[4]对6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心踝血管指数(CAVI)检测。
结果发现:CAVI升高患者尿MAU、β2-MG及NAG均显著升高(均P2、病因病机高血压未出现肾损害之前,临床多表现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等,病变以肝为主。
但根据张景岳“阳非有余”的观点,此时的阳亢并非阳气过多,而是真阴不足以潜纳阳气,导致阳气浮越所致。
其后,高血压引起肾损害多出现在高血压之后数年或更久,病程较长,人体经历了一个由实致虚,由阳气亢盛到肾气亏虚,而后盛极而衰,阴损及阳,表现为阴阳两虚的证候,病变由肝及肾,以肾为主[4]。
关建国[5]等认为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发病机理以肝肾阴亏、肝阳上亢为本,瘀血内阻为标。
中医如何治疗肾病引起的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而肾病引起的高血压在临床上也并不少见。
中医在治疗肾病引起的高血压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
中医认为,肾病引起的高血压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等密切相关。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液代谢。
当肾脏出现病变时,其功能失常,可导致水液代谢紊乱,湿浊内阻,进而影响气血的运行,引发血压升高。
在治疗原则上,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通过对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其具体的证型,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证型有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痰湿内阻型、气滞血瘀型等。
对于肝肾阴虚型的患者,常常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等。
治疗上多采用滋补肝肾、滋阴潜阳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龟板、鳖甲等。
方剂可以选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加减。
脾肾阳虚型的患者,可能会有畏寒肢冷、腰膝冷痛、浮肿、便溏等症状。
治疗时以温补脾肾、利水消肿为主。
常用的中药有附子、肉桂、白术、茯苓、泽泻等。
代表方剂有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
痰湿内阻型的患者,往往体型偏胖,伴有头晕头重、胸闷、恶心、舌苔白腻等。
治疗侧重于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常用的中药有半夏、陈皮、茯苓、白术、苍术等。
方剂如二陈汤、平胃散等可随证加减。
气滞血瘀型的患者,常有头痛如刺、胸胁胀痛、舌暗有瘀斑等表现。
治疗时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为主。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赤芍、桃仁、红花、川芎等。
血府逐瘀汤等方剂可供选择。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还有一些特色疗法。
针灸疗法就是其中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涌泉、太溪、肾俞、肝俞、曲池、足三里等,可以调节经络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按摩推拿也是常用的辅助治疗手段。
对腰部、腹部、足部等部位进行按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肾脏的功能,缓解高血压的症状。
在饮食方面,中医主张患者遵循清淡、低盐、低脂、低糖的原则。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治疗高血压,中药和西药各有特点:西药降压作用快而明显,但伴随的头痛、眩晕、失眠、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症状往往得不到改善;中药降压作用虽然慢一些,但是比较温和,不仅不良反应小,上述伴随症状也处理得好,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高血压是西医的病名,中医里面没有这个名称,但自古对“高血压”的症状有很多的描述,如眩晕、头痛、肝风等。
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第一个是情志失调,尤其两种情绪很有影响:一个是怒,大怒可以伤肝,引起血压升高、头痛;另一个是忧,老年人若是为一些事不开心,会闷出病来。
所以,老年人平时要保持心情愉悦。
《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第二个病机是饮食不节。
正确的做法是,禁食肥甘厚味。
“肥”是指油腻的东西,甘是指甜的东西,特别是老年人要少吃。
因为中医认为,肥者令人内热,热郁化火,甘者令人中满,难以消化。
正常的物质代谢完全被打乱了,就会造成动脉硬化、血压升高。
另外,少吃盐,少饮酒。
第三个病机是过度的劳或逸,这都会引起血压的改变。
中医认为,劳力过多,耗伤元气,经脉有失所养。
老年人尤其要避免劳神过度。
劳神过度伤阴,阴一虚,肝阳上亢就来了。
还有房劳不能过多。
安逸过多也不行。
中医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越是不动,气血越不流畅,导致脾胃功能异常,痰湿内生。
第四个病机是有家族史,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中医说是先天禀赋不足。
不论是分析病因还是从治疗角度,中医认为,高血压主要和肾、肝、脾三个脏器密切相关。
肾主藏元阴、元阳,高血压患者主肾精不足,对头脑就不能营养了,故而眩晕。
同时,“肾开窍于耳”,所以耳鸣、耳聋成为肾虚的一个症状。
另一大症状就是腰膝酸软。
患者多表现为舌质红,脉细。
肝不足可以表现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也有肝肾阴虚。
但高血压患者肝阳上亢、肝火上炎为多见,主要症状为头痛口苦、面红眼赤,舌苔黄,脉弦。
脾主运化,主人体代谢。
患者肢体困倦,手脚无力就与脾虚有关,还可伴舌苔腻,脉滑。
高血压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不外肝的气血失和,脾的升降失司,肾的阴阳失调。
初期大多始于肝,进而影响脾,最后归结于肾,形成肾阴不足,肝阳上亢的高血压病。
阳亢实证为标象,阴血亏虚为本质。
血压增高的实质,是由器官供血不足造成的,动脉血压的维持,原是为了“血主濡之,以奉生身”保证体内各个器官正常血液的供求平衡,尤其心、脑、肾最为重要。
治疗高血压不能单纯求之降压药物,用时则降,停药则升,首先要供给重要器官所需的气血,才能达到降压的目的,即所谓“欲夺之,先予之”。
使周身气血“升已而降,降已而升”,有规律地运行不息,达到“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血压才能稳定于正常范围。
高血压病是气血运行平衡失调的问题。
高血压病的常见病机有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肝风上扰、痰浊中阻、瘀血阻络等。
但高血压病是与体质及并发症密切相关的常见或相兼证候,该病人湿热为患是其特点,分消走泄以清利湿热,脉道无湿热之邪阻遏,则诸症平稳。
对于气滞血瘀、血瘀痰阻的高血压,中医说通则不痛、不通则痛,那么高血压就是通则不高、不通则高,是一样的道理。
对于高血压病人,笔者体会到调节体质与气血阴阳的平衡,改善痰瘀的状态非常重要。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
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
其症有夹痰、夹火、中虚、下虚,治胆、治胃、治肝之分。
火盛者,先生用羚羊、山栀、连翘、花粉、玄参、鲜生地、丹皮、桑叶,以清泄上焦窍络之热,此先从胆治也。
痰多者,必理阳明,消痰如竹沥、姜汁、菖蒲、橘红、二陈汤之类。
中虚则兼用人参、《外台》茯苓饮是也。
下虚者,必从肝治,补肾滋肝,育阴潜阳,镇摄之治是也。
至于天麻、钩藤、菊花之属,皆系熄风之品,可随症加入。
此症之原,本之肝风,当与肝风、中风、头风门合而参之。
常用方药:①八味降压汤:何首乌15,白芍12,当归9,川芎5,炒杜仲18,黄芪30,黄柏6,钩藤30。
益气养血,滋阴泻火。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肾损害机制研究进展
丁康;方祝元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6(36)11
【摘要】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病机制首先包括血流动力学因素,而通过上述整理研究可以发现高血压肾损害目前治疗方法单一,现有的治疗方法疗效有限,针对性不强,因此研究中医药干预肾损害,并寻找新的靶点或多靶点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中医药保护高血压肾脏损害的具体机制研究不够深入,没有利用系统药理学方法,将疾病的靶点和中药及其复方的靶点相结合,没有规范的进行筛选,在筛选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这样才更加有说服力;另外,对中药特别是中成药治疗方面的药物研发模式盲目,耗时耗资巨大,成功率低,各种针对高血压的活血化瘀等相关作用药物混杂,随着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和变异组学等组学的蓬勃发展,产生了大量的高通量数据资源以及相应的分析技术,可以明确靶点,因此需进一步转换思维进行其分子机制的研究。
【总页数】3页(P1916-1918)
【关键词】高血压肾损害;AngⅡ;NAD(P)H;ROS
【作者】丁康;方祝元
【作者单位】南京市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441
【相关文献】
1.中医药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研究进展 [J], 梁贤栋;刘龙民;朱喜英
2.高血压性肾损害尿蛋白中医药治疗机制研究进展 [J], 战淑娜;郭兆安
3.中医药治疗早期高血压肾损害的研究进展 [J], 吴雨蓉;黄国东
4.中医药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的研究进展 [J], 张昱;张秋;王洪霞
5.浅述高血压肾损害的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J], 张蓓蓓;方媛;王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