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兔急性失血性休克-家兔失血性休克
- 格式:ppt
- 大小:9.06 MB
- 文档页数:30
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实验报告
实验一: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建立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建立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以便探究该病情的发生机制及抢救
措施。
实验材料和方法:本次实验材料均来自成年雄性家兔,共有15只,体质量均为2.5
kg左右,每只家兔体内取得150 ml鲜血,并以此构建失血休克模型,放置于恒温器中保
持恒温,监测家兔体温、血氧饱和度、心率等生理指标。
实验结果:按照实验设定,放血完毕后,家兔的体表温比刚开始实验时期降低了 1.2℃以上,血氧饱和度下降到80-90%以下,而心率却急剧上升到160-170次/分钟之外,家兔
还出现了瘙痒、抽搐、呕吐等典型症状,明显发现其已经进入失血性休克状态。
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可供今后失血性休克研究及抢救策略
研究使用。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考察用于家兔失血性休克的抢救策略的有效性,并找出最佳的
抢救方案。
实验材料和方法:经过安置好各个参数后,按照实验设计,将15只家兔随机分成3组,每组5只:对照组、抗血清组、血液制品组,分别给予相应的抢救治疗,比较形成失
血性休克的家兔休克恢复情况。
实验结果:经过1个小时的抢救,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的生理指标有显著改善。
其中,血液制品组的体表温降幅最低,血氧饱和度下降最小,心率最低,可见血液制品组的抢救
措施最为有效。
结论:本次实验证实,在家兔失血性休克抢救中,最佳抢救方案应该采用血液制品抢救,并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范文家兔失血性休克及抢救实验报告实验题目: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制作及治疗实验目的:制作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家兔血压、心率、呼吸和微循环的变化,进一步理解休克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并了解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措施实验对象:家兔,体重1.92kg实验器材与药品:1、器材:兔用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静脉输液装置、动脉和静脉插管各一、三通管、注射器(20,5,1ml)、显微镜、手术线、纱布2、药品:20%乌拉坦、1%肝素、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实验步骤:1、抓取家兔并称重,取20%乌拉坦9.6ml经耳缘静脉缓慢推注2、待家兔四肢张力降低,无抵抗,角膜反射消失后,在兔手术台进行牢靠固定并备皮,备皮部位:颈部与腹部3、做颈部正中切口5cm,分层剪开,分离右侧颈外静脉和左侧颈总动脉,小心游离血管3-4cm,在血管的两端穿线备用4、经耳缘静脉注入1%肝素2ml抗凝5、颈外静脉插管:先夹闭近心端,再结扎远心端,用眼科剪向近心端作V形切口,向近心端插管3-4cm,NS维持,5-10滴/min6、颈总动脉插管:先结扎远心端,再夹闭近心端,用眼科剪向近心端作V形切口,向近心端插管3-4cm7、腹部正中切口6-8cm,拉出一段肠系膜(不取盲肠肠系膜),固定于显微镜下观察微循环8稳定5min,记录此状态下BP、HR、R、微循环;然后静脉推注NEO.Iml,观察此时BP、HR、R、微循环的变化并记录9、颈总动脉放血10%(约13ml),稳定约5min,观察此时BP、HR、R、微循环的变化并记录;继续放血至25%(约35ml),稳定约5min,观察此时BP、HR、R、微循环的变化并记录;然后静脉推注NEO.Iml,观察此时BP、HR、R、微循环的变化并记录10、NE0.25ml,用NS稀释至20ml,静脉滴注,并全血回输,观察此时BP、HR、R、微循环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状态r、参数BP(mmHg)HR(次/min)R(次/min)微循环变化正常状态106190血流量及流速正常推注NE0.1ml11723254血管收缩,血流加速放血10%9222056血流量及流速变化不明显放血25%4617046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推注NE0.1ml56176血管进一步收缩,流速加快,流量减少全血回输6015844血管舒张,开始充盈分析讨论:正常状态下,推注NEO.Iml后,与心脏的(31受体结合,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与肠系膜血管a受体结合,使肠系膜血管收缩,血流速度加快。
家兔失血性休克及抢救(一)实验目的1.观察休克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变化。
2.掌握急性失血性休克模型复制方法。
3.分析讨论急性失血性休克发病机制。
(二)实验原理抗休克治疗的原则:纠酸、扩容、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防治细胞损伤。
实验中所采用的药物主要的作用是:●山莨菪碱大剂量时可解除小血管痉挛增加组织血流灌注量,改善微循环。
●异丙肾上腺素主要作用有:①心输出量增强②血管舒张,外周阻力下降。
③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从而使脉压差升高,但大剂量时会使血压下降明显。
在治疗休克的过程中,在补足血容量的基础上,异丙肾上腺素对中心静脉压高和心输出量低的休克有一定疗效。
●去甲肾上腺素属于α受体激动药,①主要作用有激动血管α1受体,收缩血管,使小动脉、小静脉收缩。
②小剂量时兴奋心脏,使收缩压显著上升,舒张压上升,脉压差增大产生抗休克作用。
大剂量时,会产生缩血管作用,使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但脉压差会下降,引起组织灌流量减少。
●此外,生理盐水、中分子右旋糖酐、全血均用于扩充血容量。
可以逐一试加看动脉升高情况比较扩容升压效果。
(三)实验材料1.实验对象:家兔。
2.实验器材及药品静脉输液装置一套,三通开关,50 ml、20 ml、10 ml注射器各一个,肝素(500μ/ ml),1%普鲁卡因,生理盐水,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呼吸血压描记装置,低分子右旋糖苷,20%乌拉坦溶液、台氏液、去甲肾上腺素、山莨菪碱(654-2)。
(四)实验方法1.家兔称重后,以25%乌拉坦4ml/kg,经耳缘静脉注射。
麻醉后,将家兔仰卧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
2.颈部手术:颈部剪毛,正中切口5~6cm,分离气管、左侧颈总动脉及右侧颈外静脉(表浅、色深,较粗,刺激时可见血管收缩变细)。
穿两线,备用。
3.股部手术:一侧股三角区剪毛,触及股动脉搏动,辨明股动脉走向,沿动脉走向做长约3~5cm切口,在股三角区即可见股动脉、股静脉和股神经,分离股动脉。
穿两线备用。
4.肠系膜微循环标本的制备(示教):腹正中切口,沿左腹直肌旁作约6cm长的纵行切口,钝性分离。
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探究家兔在不同程度失血后对身体机能的影响及失血性休克的发生。
实验方法:
1.实验前令家兔空腹24小时,保证实验数据更精确。
2.选取5只体重相近的家兔,用异丙酚进行麻醉。
3.将家兔置于手术台上,消毒操作后进行切腹手术,暴露血管并取血。
4.分别在实验一组、实验二组、实验三组、对照组分别取血量为7ml,10ml,13ml,无取血。
5.在实验过程中检查家兔的心率及呼吸率,并记录实验数据,如血压,心率等数据。
实验结果:
1.实验一组:取血量为7ml,失血后家兔发生心悸、呼吸急促、体温下降等症状,心率加快,下降到了96次/分钟。
4.对照组:没有进行任何失血处理,心率平稳,保持在120次/分钟左右。
1.家兔失血量较小时,如7ml左右,心率下降速度较慢,家兔出现的症状也较轻。
2.家兔失血量逐渐增大,呼吸急促、体温下降等症状逐渐显露,瞳孔扩大等症状也逐渐出现。
3.家兔失血量逐渐增大,心脏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
4.对照组的数据表明,不进行失血处理的家兔的心率较稳定,生命体征不受任何影响。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刻认识到失血性休克对家兔身体的严重危害。
家兔失血量逐渐增大,症状逐渐加重,甚至会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
因此,在医学实践中,我们应当全面掌握失血性休克的处理方法,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实验四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目的】复制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失血性休克时的相关生理指标改变及输血救治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实验原理】采用动脉放血的方法,造成家兔失血,使其组织血液灌流量急剧减少,导致微循环障碍,复制失血性休克。
通过及时输血、补液,补充血容量,抢救休克。
【实验对象】家兔。
【实验药品和器材】2%的普鲁卡因,生理盐水,肝素,动脉插管,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等。
【实验步骤】1. 选取健康家兔一只,称重,固定于兔台上,剪去颈部、腿部的兔毛,进行基础局部麻醉。
2. 分离颈动脉,穿线以备插管。
3. 分离股动脉,穿线以备插管。
4. 从耳缘静脉注射1%肝素1ml/kg。
5. 插管生理盐水排气,选择通道,进行电脑调零。
6. 结扎颈动脉和股动脉的远心端,止血夹夹住近心端,进行颈动脉插管,股动脉插管。
7. 从股动脉取5ml血液,标记为①,以待测HCT8. 观察血压、心率、呼吸、角膜反射,球结膜血管充盈度,HCT9. 继续从股动脉放血(约30-40ml,加入混有生理盐水和肝素的杯子中),直到血压下1/2。
记录下此时的血压。
10. 10-15min之后,观察血压、呼吸、心率、角膜反射、球结膜充盈度,取5ml血液标记为②,待测HCT11. 将①②4000转离心五分钟,记录HCT勺数据。
12. 静脉快速回输血液救治,血压回升后再次观察上述各项指标,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放血量:30ml【实验讨论】1. 机体一般失血多少可以引起休克?答:机体短时间内若失血超过总血量的25%-30%超出机体代偿的能力,即可引起心排出量和平均动脉压下降而发生休克。
2. 机体失血后为何导致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答:①失血性休克时,刚开始血压降低,失血休克代偿期,血压有所恢复,心率加快。
失血休克使得循环血量减少,中心静脉压降低,心排出量降低,平均动脉压降低,弓I起心血管反射,迷走神经抑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B1受体,兴奋心脏,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作用于血管a 1受体使血管平滑肌收缩。
实验三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目的】1.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
2.观察失血性休克时和抢救休克时动物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微循环改变。
3.了解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实验原理】休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机体急性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特征,并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是休克常见的病因。
休克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速度,当血量锐减(如外伤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超过总血量的20%以上时,极易导致急性循环障碍,组织有效血液灌流量不足,即休克的发生。
根据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改变,将休克分为三期: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或缺血性缺氧期);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或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或DIC 期)。
但依失血程度及快慢的不同,各期持续时间、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均有所不同。
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首先强调的是止血和补充血容量,以提高有效循环血量、心排血量,改善组织灌流;其次根据休克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状态。
【实验步骤】⒈麻醉和固定家兔称重后,25%乌拉坦按4ml/kg体重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动物仰卧固定,剪去手术部位被毛。
⒉颈部手术从甲状软骨向下作5cm长的颈正中切口,分离气管、左侧颈总动脉和右侧颈外静脉。
⒊启动MedLad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点击MedLad“文件”菜单“打开配置”,选择“失血性休克”。
⒋插管左侧颈总动脉插入与40kPa换能器相连的颈动脉导管,推入少量的0.3%肝素抗凝,保持动脉通畅;从右侧颈外静脉插入与10kPa换能器相连的静脉导管,深约5cm,推入少量的0.1%肝素抗凝,保持静脉通畅;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换能器,描记呼吸曲线。
5.放血前观察动物各项生理指标,包括一般情况、皮肤粘膜颜色、心率、血压、呼吸、肛温。
6.打开三通开关,使血液从颈总动脉流入含少量肝素抗凝的50ml注射器注射器内,注意观察血压变化,一直放血使血压(平均动脉压)降至45mmHg,并通过调节注射器内放出的血量,使血压稳定在45mmHg水平15~20min后,观察失血后动物各生理指标。
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医学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作者:Aspirin实验日期:2013年12月18日院系:第一临床医学院专业:临床医学【实验题目】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实验目的】1.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2.观察失血性休克时和抢救过程中动物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微循环改变3.了解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治疗方案【实验原理】休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大出血、创伤、中毒、烧伤、窒息、感染、过敏、心脏泵功能衰竭等,以机体微循环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是休克常见的病因。
休克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速度,当血量锐减,如外伤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妇产科疾病所引起的出血等,超过总血量的25%~30%,超出机体代偿的能力,即可引起心排血量和平均动脉压下降而发生休克。
根据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改变,将休克分为三期:休克早期(休克代偿期或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休克中期(可逆性失代偿期或微循环瘀血性缺氧期)、休克晚期(不可逆性失代偿期或微循环衰竭期)。
但依失血程度及速度的不同,各期持续时间、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临床表现均有所不同。
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首先强调的是止血和补充血容量,以提高有效循环血量、心排血量,改善组织灌流;其次根据休克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必要是可予抗炎等治疗。
【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家兔(体重2.0kg以上)2.器材与药品器材:兔手术台、婴儿秤、兔用器械1套、动脉导管、三通管、气管插管、体温计、注射器(1ml、10 ml 、50 ml)、输液装置、丝线(7#、1#)、纱布、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药品:25%乌拉坦溶液、肝素生理盐水、1%普鲁卡因3.方法与步骤①麻醉固定家兔称重后,25%乌拉坦溶液按4ml/kg剂量经耳缘静脉注射麻醉,仰卧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减去手术部位被毛。
实验四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目的】复制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失血性休克时的相关生理指标改变及输血救治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实验原理】采用动脉放血的方法,造成家兔失血,使其组织血液灌流量急剧减少,导致微循环障碍,复制失血性休克。
通过及时输血、补液,补充血容量,抢救休克。
【实验对象】家兔。
【实验药品和器材】2%的普鲁卡因,生理盐水,肝素,动脉插管,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等。
【实验步骤】1.选取健康家兔一只,称重,固定于兔台上,剪去颈部、腿部的兔毛,进行基础局部麻醉。
2.分离颈动脉,穿线以备插管。
3.分离股动脉,穿线以备插管。
4.从耳缘静脉注射1%肝素1ml/kg。
5.插管生理盐水排气,选择通道,进行电脑调零。
6.结扎颈动脉和股动脉的远心端,止血夹夹住近心端,进行颈动脉插管,股动脉插管。
7.从股动脉取5ml血液,标记为①,以待测HCT。
8.观察血压、心率、呼吸、角膜反射,球结膜血管充盈度,HCT。
9.继续从股动脉放血(约30-40ml,加入混有生理盐水和肝素的杯子中),直到血压下1/2。
记录下此时的血压。
10.10-15min之后,观察血压、呼吸、心率、角膜反射、球结膜充盈度,取5ml血液标记为②,待测HCT。
11.将①②4000转离心五分钟,记录HCT的数据。
12.静脉快速回输血液救治,血压回升后再次观察上述各项指标,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放血量:30ml观察指标放血前(正常)放血后输血输液后(理论结果)角膜反射(+/-) + + +球结膜血管充盈度充盈充盈充盈心率(次/分)115 57 110呼吸正常加深加快逐渐恢复正常血压(详情见图)正常先下降后有所回升缓慢上升至正常HCT 44 32 43【实验讨论】1.机体一般失血多少可以引起休克?答:机体短时间内若失血超过总血量的25%-30%,超出机体代偿的能力,即可引起心排出量和平均动脉压下降而发生休克。
2.机体失血后为何导致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答:①失血性休克时,刚开始血压降低,失血休克代偿期,血压有所恢复,心率加快。
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引言失血性休克是指由于大量失血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无法维持正常体循环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病理状态。
该病理条件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动物家兔模型,研究失血性休克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
材料与方法实验动物本实验选用3只健康雄性家兔(品系:新西兰白兔),体重均在2.5-3.0kg之间。
实验分组将3只家兔随机分为以下两组:1.实验组(n=2):给予家兔产生失血性休克的处理2.对照组(n=1):不进行任何处理,作为对照实验过程1.家兔饭前禁食12小时,但可以自由饮水。
2.每只家兔在实验前进行术前准备,包括固定家兔以及检查基础生理指标。
3.实验组的家兔进行1.5 mL/kg的大量出血处理,同时监测动脉血压、心率、血液氧饱和度和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
4.对照组的家兔不进行任何处理,只进行基础指标的监测。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动脉血压、心率、血液氧饱和度和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
使用SPSS软件进行t检验,p值小于0.05视为统计学意义。
结果实验组中,家兔在大量出血后,动脉血压和心率明显下降,血液氧饱和度和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降低。
对照组中,这些指标变化不明显或无明显变化。
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指标实验组(n=2)对照组(n=1)动脉血压(mmHg)78.5 95.2心率(次/min)110 92血液氧饱和度(%)86 95血红蛋白浓度(g/dL)7.2 9.5经过统计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动脉血压、心率、血液氧饱和度和血红蛋白浓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本实验以家兔模型进行失血性休克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大量出血后,家兔的动脉血压和心率会明显下降,血液氧饱和度和血红蛋白浓度也会显著降低。
这些结果与临床上的失血性休克表现一致,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然而,实验结果仅仅是初步验证了家兔模型在失血性休克研究中的适用性,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更加详细的研究。
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设计实验背景: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失血导致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缺氧和血压下降的一种病理状态。
家兔是广泛应用于医学实验中的模型动物之一,因其相对容易操作、解剖方便以及结构与人类相近等特点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青睐。
本实验旨在通过家兔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在休克状态下观察生物学指标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以及相关治疗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实验设计:1.动物选择和处理:选择健康的成年家兔作为实验对象,除毛洗净并寄生虫处理,随后进食禁食12小时,并限水制禁水12小时。
2.分组设计:将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家兔。
实验组:进行失血性休克模型制备,并观察指标变化。
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处理,作为对照。
3.失血性休克模型制备:3.1实验组家兔经过前期处理后,进行麻醉,使用无菌条件下的1%戊巴比妥钠溶液注射麻醉,麻醉控制在较浅的水平。
3.2每只家兔将其右侧颈部动脉用吸引管插入失血组中,通过微创方法控制失血量。
3.3失血量控制为总血量的30%,通过控制失血时间和抽取失血速度实现。
3.4控制失血后立即停止失血,并进行下一步观察。
4.实验观察指标:4.1血压测定:使用无菌条件下的血压计测定家兔麻醉前和失血后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血压。
测定方案:在颈部动脉上一根合适的动脉进行逐秒测量,记录测得的数据并计算平均值。
4.2血液生化指标测定:失血后不同时间点采集适量的静脉血样本,采用血液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4.3组织病理学观察:失血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家兔,取出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进行组织取样,固定、染色、制片并进行镜检。
5.数据处理和统计: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以均值±标准差表示,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实验预期结果:预计实验组家兔在失血后将出现血压下降、血液生化指标异常等现象,家兔组织病理学观察也将显示出失血所导致的病理变化。
家兔失血性休克及抢救实验目的:1.学习哺乳类动物动脉血压的直接描述方法,观察神经和某些体液因素对微循环机能的影响。
2.复制几种类型休克的动物模型,并通过电视录像,观察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血压和微循环血流等的变化,加深对于”休克发病的关键不在于血压,而在于血流“的理论认识。
3.设计抢救方案,加深对休克防治原则及所用药物药理作用的理解,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原理:1. 动脉血压是动脉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管壁产生的压力。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与大动脉的顺应性以及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的比例。
2. 动脉血压是心血管系统活动的的反映,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神经与体液因素有交感神经、迷走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
减压反射是神经调节主要方式,减压反射的构成为感受器: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传入神经:减压神经与迷走神经神经中枢:延髓传出神经: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效应器: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
而血管舒缩功能及神经体液调节异常将导致循环系统功能紊乱,引起血压改变,甚至导致休克的发生。
4.休克:各种强烈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其特点是微循环障碍、重要器官灌流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由此引起的全身危重的病理过程。
5.休克的分期:一期:缺血性缺氧期二期:淤血性缺氧期三期:微循环衰竭期6.休克的防治原则:快速输血并且大量补液,快速扩充血容量。
在快速扩充血容量的基础上,选择性的运用血管活性药物。
实验对象:家兔(1.15kg)实验步骤:1.动物称重,麻醉,仰卧固定。
2.颈部手术操作:切开皮肤→分离组织与肌肉→分离一侧颈总动脉→全身肝素化→动脉插管→描记动脉血压3.分离颈外静脉,向颈外静脉输入生理盐水。
4.分离股动脉向心方向插管。
5.少量放血开放股动脉上动脉夹,自股动脉少量放血,当放血量达全身血量10%时夹闭股动脉,观察各指标15分钟。
6.大量放血放血量约为全身血量的25%,观察各指标15分钟。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目的】1、了解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并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2、观察失血性休克时和抢救休克时动物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微循环改变;3、了解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理及救治措施。
【实验原理】休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机体急性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特征,并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是休克常见的病因。
休克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速度,当血量锐减(如外伤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超过总血量的20%以上时,极易导致急性循环障碍,组织有效血液灌流量不足,即休克的发生。
根据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改变,将休克分为三期: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或缺血性缺氧期);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或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或DIC期)。
但依失血程度及快慢的不同,各期持续时间、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均有所不同。
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首先强调的是止血和补充血容量,以提高有效循环血量、心排血量,改善组织灌流;其次根据休克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状态。
【实验对象】家兔【实验器材】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手术器械、输液装置、尿量测定装置、量筒、注射器、针头、20%乌拉坦、1%肝素、1%NA、生理盐水。
【观察指标】动脉血压(BP) mmHg中心静脉压(CVP) cmH2O呼吸(R)频率、幅度尿量(U) ml/10min【实验步骤】1、称重麻醉:(乌拉坦5ml/kg);2、固定备皮:仰卧固定,颈部和腹部剪毛备皮;3、血管分离:颈部正中切口,分离右侧颈外V和左侧颈总A ,穿双线备用;4、荷包缝合:切口部位: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3-5cm内,正中切口;5、肝素抗凝:(耳缘V,1ml/kg)排净空气,尽量靠近远心端,回抽有血;了6、血管插管:结扎远心端,夹闭近心端,仅先后顺序不同;7、呼吸装置: 胸腹部正中皮肤呼吸最明显处,穿单线固定,并连于张力传感器;8、 0.01%AD(0.2ml)第一次记录9、复制休克(40mmHg,30min)第二次记录10、注射NA(耳缘注射,1ml/kg)第三次记录11、静脉补液(40~60滴/分)第四次记录【注意事项】1、麻醉深浅要适度,麻醉过浅,动物疼痛,可致神经源性休克;过深则抑制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