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高血压病肾损害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 格式:pdf
- 大小:204.24 KB
- 文档页数:2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9), 14229-14233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91989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刘 平,王 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收稿日期:2023年8月9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3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11日摘要 高血压病是社会一种常见病,十分普遍,据调查,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逐年增长,约占整体人群的27.9%,国内外对本病的治疗还是以西药为主。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医对其治疗的研究不断深入。
高血压病,中医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脑,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从肝、脾、肾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另外,针刺与艾灸也是一种有利于本病的治疗手段,本文从肝脾肾、针刺以及艾灸角度论述高血压病的治疗。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高血压病,综述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Ping Liu, Jiao Wang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Received: Aug. 9th , 2023; accepted: Sep. 3rd , 2023; published: Sep. 11th, 2023AbstractHypertension is a common disease in society, very common,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the number of adults with hypertension in our country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ccounting for about 27.9% of the overall population,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at home and abroad is still based on West-ern medicine. 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research of TCM on its treatment is deepening. Chinese medicine holds that hypertension disease location is mainly in the brain, closely related to liver, spleen and kidney, from the liver, spleen, kidney treatment has achieved a better effect, in刘平,王蛟additi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s also a favorable treatment means for this disease, this article from the liver, spleen and kidne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erspective to discuss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KeywordsTherapy of TCM, Hypertension, Review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病因未明、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常常伴有头晕头痛,但多数患者并未有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高血压如果长期控制不佳,常常会伴有心、脑、肾、视网膜等靶器官损害。
高血压基础研究现状与进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率不断上升。
它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长期负面影响,导致心脏病、脑卒中、肾病等多种并发症。
本文将概述高血压的基础研究现状与进展,包括定义、流行现状、危害,以及近年来在高血压基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发现,最后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持续异常增高,产生对血管壁的压力,导致血管受损和功能障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收缩压≥140毫米汞柱(mmHg)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现状十分严峻,全球患病率约为24%,每年因高血压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1000万。
高血压的危害不容忽视,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受损、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等严重并发症。
高血压还会对重要脏器如心、脑、肾造成损害,导致功能衰竭。
因此,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对于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高血压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发现:引发高血压的原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饮食、身体质量指数(BMI)、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都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其中,遗传因素是高血压发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但环境因素如饮食、生活习惯等也对高血压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
高血压的规律和特点:研究发现,高血压发病存在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例如,性别和年龄对高血压的发病有重要影响。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在更年期后发病率上升。
高血压发病还呈现出地域差异,部分地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
研究还发现,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血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9%。
药物治疗的新发现:降压药物治疗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有关降压药物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
例如,沙坦类降压药物在降压的同时还能改善肾脏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新型降压药物如直接口服的利尿剂提供了更为方便的选择,特别适合于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还有研究发现,不同降压药物之间存在协同作用,联合用药治疗效果更佳。
•436.j■匕足中医药 2〇2丨年4 月第 40 卷第 4 期Beij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2021,Vol. 40,No. 4•文献综述•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查玉玲1李军2(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〇29; 2•中国中民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筲科,北京10005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973836)通作者:李军,E-mail:gamyylj@【摘要】高血压耙器官损害危及心、脑' 肾等多个器官的功能,给高血压的控制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目前预防和 治疗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是临床研究重点和难点,中医药由于多靶点、多系统、整体治疗等独特优势得到较多重视。
中医治 则主要包括温阳活血、化瘀止痛、健脾益气、补肾祛湿。
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_醛固酮系统激活、炎性反应、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方面有关。
本文通过梳理文献,总结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方面的独特经验,期望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中医药;综述DOI:10. 16025/j. 1674-1307. 2021. 04. 029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风险呈正相关关系,高 血压病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心、脑、肾、血管 并发症以及死亡的总风险。
临床中高血压靶器官 损害(target organ d a m a g e,T0D)是指从无症状亚临 床靶器官损害状态到发生严重心、脑、肾事件的 一个渐进性的过程,主要病理变化包括左心室肥 厚、脑卒中、肾小球硬化、动脉硬化等⑴。
《2020 国际高血压学会全球高血压实践指南》提出,对 T0D进行诊断,一方面可指导低/中危患者重新评 估心血管风险,以决定管理策略;另一方面,可 指导高危患者,优先选择靶器官保护性药物,降 低T0D发生的可能⑴。
目前在临床上治疗T〇d西 药种类虽多,但效果单一,靶点较少,不良反应 难以控制[3]。
第11卷第7期 2009 年 7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1 No. 7Jul . ,2009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目前,我国高血压现患病人数约为1.6亿,且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高血压导致的心、脑、肾损害,是其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肾脏是高血压损害的主要靶器官之一,而肾损害早期,若积极治疗,肾功能是可以逆转的,所以平稳降低血压,逆转靶器官的损害尤为重要。
目前对于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检测方法,中西医治疗有着不断的认识和研究,现阐述如下。
1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认识高血压肾损害是高血压病的严重并发症,是高血压致残致死的主要病因,因此加强对早期肾损害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防治,对延缓病情发展有重要意义。
就目前研究状况认为,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即亚临床肾损害期,是指良性肾小动脉硬化出现临床症状(水肿、蛋白尿)以前这一段时期,临床上除夜尿增多外,无明显症状,常规的反映肾功能的各项血、尿检查(血肌酐、尿素氮、尿常规)均正常,但肾脏的储备功能已经下降,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和结构已发生改变,采用放免法等比较灵敏的检查手段可以发现异常(如尿中微量蛋白排出量增加等)[1]。
1.1病因和发病机理1.1.1 血流动力学因素 高血压可导致肾小球前小动脉硬化,使肾小球前小动脉自动调节机制障碍,以及肾小球缺血激活RAS系统导致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及肾间质纤维化,终末期肾脏病。
当平均动脉压在80~160mmHg范围时, 肾脏自我调节功能正常, 动脉压升高可使入球小动脉相应收缩, 限制升高的系统血压向肾小球毛细血管传递, 使肾小球内血流灌注量维持在稳定水平。
当平均动脉压达到自我调节曲线上限时, 肾小球前动脉的收缩被抑制, 升高的系统血压可直接传递到肾小球循环, 造成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状态。
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摘要:在高血压百年的认识过程中,高血压不再被认为是局限于心血管系统受累的疾病,而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遗传的综合征,可称之为高血压综合征。
改变对高血压传统认识,对于评价高血压治疗手段,重新评价降压药物和研发新药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抗高血压药物;应用现状;研究进展1 前言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将引发人体多个靶器官损伤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中风、外周血管病以及肾脏损害,其危害更甚于高血压病本身,因此,有效控制血压是防治高血压病及靶器官损伤的关键。
世界范围内大约10亿人正在受到高血压病的困扰[[张红平,史海霞,薛永亮,等。
抗高血压病中药的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10,21(6):1489-1490。
]]。
根据2002年调查数据,我国>18岁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目前我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有高血压,约占全球高血压人数的1/5[[刘立生,昊兆苏,朱鼎良。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
第三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6。
]]。
因此研究抗高血压药物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本文主要针对近年来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通过网络调查搜索作简要综述。
高血压病是指以动脉血压升高,常伴有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血压有两种,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心脏跳动时肌肉收缩或舒张时的测量值,正常静息血压范围为收缩压100–140毫米汞柱mmHg(最高读数)和舒张压60–90毫米汞柱mmHg(最低读数)。
血压持续等于或高于140/90毫米汞柱mmHg时,可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病的常见症状为眩晕、头痛、心悸、后颈部疼痛、后枕部或颞部搏动感,还有的表现为神经官能症症状如失眠,健忘或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耳鸣、情绪易波动或发怒以及神经质等[[张芝兰。
高血压病古今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J]。
高血压病的中西医治疗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它不仅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冠心病、脑卒中等,还可能对肾脏、眼睛等器官造成损害。
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中西医都有各自的方法和特点,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西医治疗高血压病1、生活方式干预低盐饮食:减少钠盐的摄入对于控制血压非常重要。
建议每天不超过 6 克。
控制体重:肥胖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
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降低血压,提高心血管功能。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导致血压升高,应尽量避免。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紧张、焦虑。
2、药物治疗利尿剂:通过促进尿液排出,减少血容量,从而降低血压。
常见的有氢氯噻嗪等。
钙通道阻滞剂:阻止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使血管扩张,降低血压。
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降低血压。
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作用与 ACEI 类似,但副作用相对较少。
常见的有缬沙坦、厄贝沙坦等。
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从而降低血压。
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
在使用降压药物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血压水平、合并疾病等,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同时,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二、中医治疗高血压病1、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的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有关。
其病机主要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痰湿内阻、瘀血阻络等。
2、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如肝阳上亢型可用天麻钩藤饮,痰湿内阻型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瘀血阻络型可用血府逐瘀汤等。
针灸治疗: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曲池、太冲、足三里等,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降压的目的。
通心络治疗高血压性肾损害的研究张颖【摘要】目的:探讨通心络在高血压性肾损害防治方面的临床疗效,试图寻找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肾损害的较好方法.方法:将6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通心络3粒tid,同时加用缬沙坦160mgqd;对照组口服缬沙坦160mg qd,8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监测血压、早期肾损害3项、24h尿蛋白定童、血β2-MG以及肌酐清除率.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血压和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但是2组之间的降压效果没有差异;(2)经过治疗2组的早期肾损害指标以及各项肾功能指标均有所改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心络对高血压性肾损害具有保护作用.【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1(017)008【总页数】2页(P897-898)【关键词】高血压性肾损害;通心络【作者】张颖【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铁营医院内科,北京,10007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1+4在过去10年中,终末期肾病(ESRD)的发病率以大约每年9%的速度增长,而因高血压引起的新患者占28%[1]。
高血压持续5~10年即可引起肾脏小动脉硬化,进而继发肾实质缺血性损害,致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最后发展为肾功能不全(CRF),逐渐进入终末期,需要维持透析或肾移植治疗。
因此,注意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的筛查以及研发有肾脏保护作用的药物为当务之急。
中医药治疗本病有潜在优势,具有疗效持久、副作用少、作用靶点广泛等优点,在临床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北京铁营医院在2009年10月至2011年1月原发性高血压病肾损害60例患者。
1.2 诊断标准1.2.1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高血压病诊断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高血压联盟发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2]。
中医理论解释高血压中医理论解释高血压1.引言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压力的增加,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气血不调、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引起的。
本文将详细解释中医理论对高血压的解释。
2.中医基础理论2.1 中医阴阳理论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高血压被认为是阴虚阳盛的表现,即阴虚火旺。
阴阳失衡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高血压的症状。
2.2 中医五行理论中医五行理论认为,高血压与五脏有关。
五脏分别对应五行中的肝、心、脾、肺、肾。
高血压主要与肝火旺盛、肾气不足有关。
3.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3.1 肝火旺盛与高血压肝火旺盛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因素之一。
肝主疏泄,在情绪过度激动或长期压抑的情况下,肝火容易被激发。
肝火旺盛会破坏气血的平衡,使血压升高。
3.2 肾气不足与高血压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充足与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密切相关。
肾虚会导致肾气不足,进而引起水液代谢失常,使血压升高。
4.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4.1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高血压主要通过平衡阴阳、调理五脏来达到降压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包括山楂、丹参、夏枯草等。
4.2 饮食调控中医强调饮食对健康的影响。
对于高血压患者,建议少食多餐,限制盐分摄入,多食用蔬菜水果和粗粮。
4.3 中医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一种常用疗法。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平衡阴阳,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
5.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档附有相关研究报告、中药处方和相关文献列表。
6.法律名词及注释6.1 中医学: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学科体系,包括中药学和针灸学等。
6.2 阴阳: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指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相反极端。
6.3 五行:五行是中医理论中关于五种元素相生相克关系的原理。
6.4 气血:中医理论认为,气和血是人体内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7.结尾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如需进行具体的高血压治疗,请咨询专业医生。
高血压病的中医发病观关键词高血压病中医学术发掘病因病机高血压病是现代医学的病名,自从1896年意大利医生里瓦罗基发明血压计以来,才有这一疾病的诊断。
中医学历史悠久,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巨著——《黄帝内经》,撰写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约公元前221~公元24年),距今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因此,中医学中虽无高血压的病名,但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可散见于“头痛”、“眩晕”、“肝风”、“肝阳上亢”、“失眠”等。
若高血压病情进展,出现内脏器官损害时,可见于“心悸”、“怔忡”、“胸痹”、“水肿”、“中风”等。
现代中医学在《中医l晦床诊断术语·疾病部分》一书中,将高血压病称为“风眩”病,定义风眩是以眩晕、头痛、血压增高、脉弦等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类疾病。
现笔者就中医理论对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的论述探讨如下。
1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因在中医学的历史上,不同中医专著对高血压病的病因有不同的记载,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情志失调:《素问·天元纪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
七情分别为五脏所主,若长期情志过极,则反可伤害五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肝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在志为怒。
长期精神紧张,或过度恼怒、忧思,使肝失条达,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耗损肝阴,阴不敛阳,肝阳偏亢。
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致血压升高。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
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说明眩晕主要病位在肝(木在五行中属肝),产生原因与肝气郁结有关。
1.2饮食不节:饮食不节与高血压病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长期恣食肥甘厚味。
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
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脾胃又称“后天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