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摄影师川内纪子及其风格日本和风
- 格式:ppt
- 大小:480.00 KB
- 文档页数:19
低饱和度颜色今天份的审美进阶小课堂,我们来讲一下饱和度对于作品观感上的影响。
01.低饱和,更高级?在接触摄影之初,许多人都喜欢颜色浓郁一些的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鲜艳明亮,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加吸引眼球。
但有一定摄影审美更加收敛自我的摄影师,会不太喜欢饱和度高的作品,究其原因可能是:-饱和度过高的作品会比较像「糖水片」;-色彩过于艳丽会使眼睛感到疲劳,让观看者不舒服;-高饱和度让画面的质感与层次感降低。
为了让作品能更具「高级感」,降低饱和度成为了许多摄影师的选择。
大家比较熟悉的「莫兰迪色」,便都是低饱和度配色。
这种低饱和度是在原有色调里加入了一定比例的灰色,削弱了色彩原本的光泽,虽然颜色覆盖上了中性的灰调,但也会不过暗。
乔治·莫兰迪这种「高级」质感产生的原因在我看来:-降低饱和度后,灰色中和原本鲜艳的颜色,让整个画面相互约束,达到视觉上的平衡-饱和度的降低让颜色传递出的情绪变少,减少了色彩对人情绪的影响这样,便让观看者有了一种情绪上的舒适与平衡,从而产生一种冷静感与「高级感」。
大家熟悉的张克纯的一些作品就使用了低饱和度,观看时首先会让人有种矗立于天地间的静穆感,如同欣赏古代的山水画。
张克纯《山水之间》同时,因为降低鲜艳颜色的存在感,减少了色彩对人情绪的影响,因此产生了一种淡淡的距离感。
它不会急切的用某个点吸引人注意,观看的节奏与情绪都交与了观众自己手中。
张克纯《山水之间》在原画册社群里,也有一些使用低饱和度不错的作品,比如张晓东的这组:张晓东低饱和度赋予他拍摄的静物安静、深沉、理性的感觉。
HB而HB的这组作品使用低饱和度让画面有了种朴素的感觉,平添了日常的美感。
所以很多摄影师通过降低色彩饱和度,获得了一种「安全」的配色。
02.高饱和度未见得俗气那么低饱和真的比高饱和高级么?作品的饱和度非常高,给人感觉浓郁的色彩填满了整个画面不小心就会溢出,这是Trent Parke对于家乡澳洲的街头、阳光特别的捕捉和表达方式。
大老寺竹间阁子解析
大老寺竹间阁子,位于日本的宫崎县的普贤坊,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建筑。
在八世纪时期,这里曾是一座集佛宿、宗英会及九家宗教派别的传统信仰中心。
这里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宋元时期,它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而且也反映了日本古代建筑的一种独特的意象。
大老寺竹间阁子,以其特殊的老建筑风格,反映出日本古代建筑的精神。
其外观以细长的竹林为依托,以高大的山峰为载体,采用当时的技术来制作出具有独特格调的建筑物。
大老寺竹间阁子的建筑原理与建筑外观一致,采用了传统日式纯木结构。
大门的楹联,采用画般的风格,表达了神秘而又神圣的气息,也反映了日本古代文化的底蕴。
竹间阁,也是日本传统宗教建筑的一种,它以独特的外观,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观赏拍照。
这里有一些“宗教礼仪”,即仅在每日宗教仪式中可以进行的一些活动,必须要遵守。
与大老寺竹间阁子一样,它也是一座具有古老气息的宗教信仰中心,象征着日本竹文化的辉煌历史。
在这里,人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古代文化的韵律,并将其持久地储存在自己的记忆之中。
在宗教信仰的崇拜中,大老寺竹间阁的宗教礼仪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密切相关,提倡虔诚的信仰、卑微的心态以及尊重他人。
这一传统文化,不仅在古老的大老寺中流传,也在日本当代社会中不断发展壮大,影响着每一位日本人的生活。
大老寺竹间阁子,是日本建筑史上最特殊的一种建筑类型,其古老精神与当代文化相融合,蕴含了日本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对传统文化、信仰和道德的精神遗产。
同时,它也是日本文化的宝藏,期待着有更多的人能够去体验这种独特的文化。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爱好图片收藏的朋友写在前面:花了几天时间总算把这篇文章写完了,只是把我在网上摸爬滚打几年的图片收集经验写出来,使更多的朋友能够了解如何收藏图片。
如果你是扫图高手,那么拙作也许让你见笑了,但如果你是刚开始收藏图片的初学者,那么这篇文章或许对你有些帮助。
原本只是作为一篇评论文章写完准备放到评论专栏里,但阿土兄抬爱委我以此版块的斑竹,所以不敢不效犬马之劳,为了使更多爱好图片收藏的朋友能够看到,就放到这里了。
如果说成人小说能够给你带来天马行空般的幻想空间,使你能够自由地发挥创作灵感;成人电影给你带来的是一种身体和感官的强烈刺激,能够宣泄你身体和内心深处隐藏的某种冲动和欲望;那么高质量的成人图片能够让你有人体美与艺术相结合的感觉。
当你看到一幅Purejapan (文章最后将详细介绍Purejapan )出品的高质量的图片时,我想你心中的喜悦和那些艺术大师看见“梦娜丽莎的微笑”时是一样的。
有时侯某张图片给你带来的那种美的感觉是任何文字和电影都不可能代替的,这种永恒的美可以长久驻留在你的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
由于本文我主要与大家探讨成人图片,所以其它的就不多谈了。
成人图片在现实生活中就普遍存在,移植到了电脑上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电脑图象处理技术和高分辨率扫描仪的广泛应用,涌现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扫图大师,他们创作了很多深受大家喜爱的高质量的成人图片,而且使成人图片派生出很多的种类,从而也推动了因特网上很多高质量扫图网站的发展壮大。
一. 图片的来源目前在因特网上传播的成人图片,其来源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1. 由明星的写真集或是杂志经扫描仪所扫出来的图;2. 由真人照片经过扫描仪所扫出来的图;3. 由数码相机直接拍摄的图;4. 从VCD或DVD上所撷取的画面;这些图片一般都是存储为JPG 格式,这些JPG 图象文件经过扫图高手的扫描及处理过后,传到扫图网站、新闻群组或贴图网站上供大家评鉴与收集,只要是扫描的技术好、图片的质量高,当然所取材的女主角更要漂亮,并且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就会受到集图家们的青睐和珍藏。
走出伊甸园:日本的儿童色情立法之路作者:小水曾经,你能在书店里轻易买到少女裸体写真集:1970年代的日本,未成年少女的裸体写真集放在书店里贩卖是很平常的事.少女裸体写真并不一定是色情读物,这一当年的常识现在看来却有些不可思议.日本历史上第一本国产少女裸体写真集,一般认为是摄影家——剑持加津夫拍摄的Nymphet 12岁的神话.“Nymphet”原意指希腊神话中出没于山水之间的小仙女,不过这个词真正为人所熟知还是因为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书中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用“Nymphet”来指代9到14岁的美丽少女.为写真集担任模特的是名画家——梅原龙三郎的孙女——梅原多绘,她当时年仅12岁,正是“Nymphet”的年纪亦有说法称少女并非梅原龙三郎的亲孙女,只是当时的宣传策略.剑持加津夫的初衷很实在,就是想拍一本前所未有的、未成年少女的裸体写真集.他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受到当时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剑持本人是一名青少年性教育问题的专家,他或许想通过展现少女的纯洁身姿,为裸体洗去污名.考虑到时代背景,剑持的这一尝试倒也不难理解.写真集在梅原龙三郎位于轻井泽的别墅拍摄,全书基本采用黑白摄影,全裸的少女在自然风光中嬉戏,给人以纯朴优美之感.梅原多绘体型瘦小,既有儿童的天真烂漫,偶尔又会展露出少女般的愁绪,作为模特来说很有魅力.为了寻找愿意当裸体模特的少女,剑持据说是费了不少功夫,最大的难关是征得孩子双亲的同意——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母亲能够理解,父亲也绝不答应.梅原多绘是唯一得到父母双方应允的,不知这份宽容是否和家庭的艺术氛围有关呢日本少女裸体写真的开山之作,图片来源Nymphet 12岁的神话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再版时甚至请到女演员高峰秀子为写真集配文,同时也催生了许多类似的少女裸体写真集.例如小川胜久为星阳子拍摄的初恋·十六岁、大山谦一郎以11岁少女——大上亚津佐为模特拍摄的光中的少女、泽渡朔充满梦幻气息的不朽名作少女爱丽丝模特是8岁的金发美少女萨曼莎、女摄影家清冈纯子偏重自然主义风格的圣少女等.这些早期少女裸体写真的共通点是艺术性强、不以性挑逗为目的,读者有男有女,不但和今日的儿童色情制品相去甚远,本质上来说反而是对成人世界色情文化泛滥的一种抵抗.举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每日新闻报纸曾刊出大上亚津佐的裸体写真,配以文字:“她才11岁.我们要怎么养大她呢,在这个满是性性性的世界里.”此处,少女赤裸的身体,似乎成了一种对成人污秽视线的无言控诉.遗憾的是,随着70年代末萝莉控热潮兴起,少女裸体写真逐渐变味,越来越多的书商投入到了这块新兴市场的争夺战中.整个80年代,日本出版了100部以上的少女裸体写真集,这些写真集良莠不齐,部分明显有迎合恋童癖的倾向,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声讨,警方随后禁止写真中再出现少女性器.尽管少女裸体写真诞生之初抱着净化人心的良好愿景,但就其结果来看无异于将清水滴入墨汁之中,正面意义早已被稀释殆尽.尤其是当“萝莉控”通过动漫等形式成为流行文化广为传播后,一方面“萝莉控”这一略带戏谑的温和措辞模糊了性犯罪本身的残酷,并赋予了恋童心理某种美学上的合法性,另一方面这一文化与实际上的恋童犯罪行为反复黏连,最终使得人们无法再用纯真之眼看待儿童的裸体了.对“儿童之性”的复杂情感超越了性别、性癖,成为一种普遍罪感根植于新一代人的潜意识之中.80年代儿童裸模的代表——花咲まゆ儿童色情标准的大讨论:儿童色情问题屡禁不止,具有针对性的相关法律却迟迟不见出台,其间甚至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宫崎勤事件”,有4名4~7岁的幼女在事件中惨遭虐杀,虽然并无证据表明犯罪者有恋童癖,但仍然引起了大众对儿童性犯罪的普遍恐慌.然而,最终推动立法的决定性力量既不是恶性犯罪,也不是国内舆论,而是来自国际社会的批判.1996年,“第一届反对儿童商业性榨取世界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122个国家的政府代表汇聚一堂.会上有代表指出欧洲流通的儿童色情制品有八成来自日本,“日本制造”突然以一种最难堪的方式扬名海外了.深感丢脸的日本政府痛定思痛,终于在三年后颁布了一部极其重要的法律——“儿童买春、儿童色情制品等相关行为的规制及处罚,及儿童保护等相关法律”,简称“儿童色情法”.为了制定这部法律,过去许多处于灰色地带的、人们羞于讨论的内容,都被议员们摆到台面上来辨了又辨、辩了又辩.光是有关“什么是儿童色情”,就可以提出数不清的问题:“成年人穿水手服拍 A片算违法吗”“二次元的儿童色情漫画、游戏禁不禁”“存自己小孩的裸照也是犯罪”“具有艺术性的少女裸体写真呢”“小男孩的情况要分开考虑吗”“只要出现儿童裸体镜头的电影就算作儿童色情影片”“未成年穿泳装拍摄的照片、视频算色情制品吗”“如果以观看方是否产生性兴奋来判定的话,那有些变态看到电视上奥运会未成年游泳选手都会兴奋啊,难道连游泳比赛都要禁掉”……看上去像小学生、实际年龄20 的合法萝莉——长泽茉莉奈,之所以会出现合法萝莉这个词,当然是因为真萝莉变成非法了,图片来源对于闻恋童癖色变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以上这些通通禁掉似乎也没什么关系,反正是为了小孩好嘛.不过,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未必能达到想象中一劳永逸的效果.即便是在法学界高层,对待儿童色情也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是将儿童色情制品的消费者视为潜在的性犯罪者,并认为普通人也可能在看过儿童色情制品后被诱发犯罪冲动,主张从严管制;另一种则认为过于严格的管制比如禁掉漫画、游戏等将使得恋童癖者的欲望无法通过合法渠道发泄,反而增加恶性犯罪.除了上述担忧外,还有一项重要原则让二次元中的儿童色情创作得以幸存,那就是——“表现的自由中文语境中一般称为‘言论自由’”.无论是漫画、动画还是游戏,归根结底都仅仅是虚构的“图画”而已,和给儿童拍裸照、猥亵儿童不同,在画画过程中并没有实际的儿童受到侵害.如果一张画也可以让人获罪的话,势必将引起创作者的恐慌,当萌文化变得名存实亡,日本这个二次元大国的经济也不可能不受影响.此外,对创作物的查禁也会让人联想起日本军国主义时代的审查制度,因此许多党派在这一点上都表现得尤其慎重.最终,“儿童色情法”法规定,禁止出版或在网上发布未满18岁的儿童裸像,偷拍或制造儿童色情制品视为犯罪,二次元创作物除外.泰国出生的西村理香是90年代着名的少女裸模,“儿童色情法”实施的前一天晚上,许多人为了购买她的写真作品在书店门口排起了长龙……掐指算来,从第一本少女裸体写真出版,到正式作为儿童色情制品被禁,日本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2005年,国立国会图书馆的藏书清冈纯子写真集 Best Selection 被认定为儿童色情制品,不再提供借阅,少女裸体写真的时代彻底落下帷幕.下一个争论焦点是,单纯持有儿童色情制品应不应算作违法.如果单纯持有也算违法的话,就意味着很多过去买过少女裸体写真集的人要开始清理收藏了.在讨论中,民主党议员枝野幸男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Santa Fe也要扔掉吗”历史销量最高的写真集Santa Fe,图片来源Santa Fe是日本国民级女演员——宫泽理惠于1991年出版的一本全裸写真集,由最会拍妹子的摄影大师——筱山纪信拍摄.写真集狂卖155万本,平均每一百个日本人就有一个买过Santa Fe.据筱山纪信说,拍这本写真时宫泽理惠刚满18岁,但也有报道称其实宫泽拍摄时离18岁还差两个月,按法律规定仍属未成年人.这种被拍者年龄模糊的情况在实际操作中其实相当常见,更不用说筱山纪信是有给未成年少女拍裸体写真的“前科”的.面对这一问题,自由民主党议员——叶梨康弘轻描淡写地回答道:“既然搞不清楚是不是儿童色情制品,保险起见大家还是扔掉好了.”不料这番话引起了轩然大波.如果家里有Santa Fe也要被定罪的话,日本岂不是要凭空多出150多万犯罪者,再说日本历史上卖得最好的写真集居然是违法的儿童色情读物,这似乎也太荒唐了.最后叶梨议员不得不出来解释,说自己并没有看过这本写真集,是报导出了偏差……与此同时Santa Fe在网络拍卖上的价格一夜之间翻了三倍.经过拉锯战般的反复争论后,2014年“儿童色情法”正式将单纯持有儿童色情制品也纳入处罚范围中,并给民众一年的时间把该扔的扔掉.即便如此,Santa Fe该不该扔掉,依然是个谜团.挥之不去的欲望:从心理学上来说,否定式的命令将引起人的思维混乱.例如,当你对一个人说“不要想独轮车”,听者心中只会下意识地浮现出独轮车的形象.同理,当你对一个无知者说“绝不要用色情的眼光来看待儿童”,会发生什么呢无疑是,这个人将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还可以用色情的眼光来看待儿童.这是不是意味着,对恋童癖的声讨反而会成为某种“科普”,为一些蒙昧者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这里就不得不重申另一个重要事实,即恋童心理绝不仅仅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文化产物,这种特殊的欲望总是存在于一小部分人心中,不仅违背社会的期望,甚至也常常是违背恋童者本身的道德情感、让恋童者本身感到痛苦和矛盾的.若将这种欲望掩盖在无知的黑暗之中,不但会让一部分善良的人独自痛苦、无从寻求帮助,更等于是为心存恶念者大开方便之门.日本18禁萝莉控漫画杂志Comic Lo曾经刊登过这样一则“广告”:“春天的智力问答:盛开的樱花会变成落樱,小孩子长大了会变成大人.那么萝莉控到底会变成什么呢”随后杂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答‘犯罪者’的人品位零分,编辑部推荐的回答是‘什么也不会变成’”.恋童癖不会消失,但是他们可以选择“什么也不成为”,这似乎是社会与这种特殊欲望和平共存的唯一答案.在儿童色情问题上,“有没有实际的儿童受到伤害”似乎是目前人们在安全和自由之间找到的一条相对公允的准绳,但事实上,如何判定这一点,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比方说,一些显然属于艺术范畴的少女裸体写真被当做儿童色情制品封禁如果这还算是可以承受的代价;部分儿童裸模,明明不是出于色情目的参与拍摄的,也被贴上了儿童色情受害者的标签,并且长期受到舆论的二次伤害.与此同时,某些人利用儿童的无知为其拍摄明显带有性挑逗色彩的照片,却可以通过一些打擦边球的方式避过法律的制裁;小学生偶像、低龄写真明星、儿童选美活动等也似乎在助长人们消费“儿童美色”.整治儿童色情,关键在于直面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不断在安全和自由之间寻找更加合理的平衡点,而非以纯洁之名拒绝讨论,或试图用粗暴的手段来草草摆脱这一阴暗欲望对我们的深刻困扰.。
日本摄影大师筱山纪信<!---->1940年出生于东京新宿,1958年毕业于日本大学摄影系。
1966年获得日本摄影评论家协会新人奖。
1976年在威尼斯双年展上举办了个展《家》。
1981年出版了《筱山纪信丝绸之路》8卷本摄影集。
1987年,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了《筱山宽幅东京》展。
1991 年,他在东京举办个展《新宿》。
1975年开始,35岁的筱山纪信以少女和性感女郎作为拍摄对象,其摄影作品冲击着日本摄影界乃至整个社会。
他被认为是日本人体摄影暴露尺寸最为开放的始作俑者。
不仅如此,筱山纪信和当时日本知名的摄影师一起,重新定义写真,并且将影响波及海外。
他的人体摄影甚至对欧美人体摄影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筱山纪信的人体摄影作品常常令人想起佛教绘画中强烈的单纯性,有时又显现出现代的超现实主义倾向,从而在1970年被作为人体摄影大师介绍到欧洲。
《西方摄影流派和大师作品》筱山纪信出版的摄影书籍与作品集上百册。
这种与平面传播媒介紧密合作的高产摄影师在日本摄影界是很少见的。
这些摄影集在日本社会各个阶层引起了巨大反响。
1991年,与宫泽理惠合作的全裸写真集Santa Fe(《圣塔菲宫泽理惠》)一出版,就创下了155万本的销量奇迹,在摄影史上至今无人打破。
但若粗暴地给筱山纪信贴个拍少女裸体的标签,则太过狭隘。
他的创作十分多元,人体写真,偶像明星、作家,东京街头,黑道组织都是他的拍摄对象。
筱山广角也是他独特的一种影像记录方式,用多台照相机分别拍摄后用电脑合为1张宽幅照片,营造了一种超视觉的魅力。
八十年代开始,他就不断以这样的手法拍摄系列作品,他说:拍的东西和拍摄行为都存在虚伪,合起来是不是就看得到真实谎言说道了几只的时候,很可能就最接近真相了。
日本另一位摄影大师中平卓马曾这么评价过他:筱山纪信和阿杰特、埃文斯一样,通过平视这个世界,所有事物在画面中是等价的。
筱山纪信并没有给出任何廉价的意义,呈现的是阳光下的意义坟场。
日本至尊摄影大师面对当代日本摄影,有两位重要的人物是无法忽略的,这就是森山大道和荒木经惟。
他们在近几年对中国摄影界的影响,超出了想象中的范围。
尤其是在年轻一代的摄影者眼中,他们独特的观念意识和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给摄影镜头的窥视带来了从未有过的震撼。
但是如何解读这两位摄影家的作品,如何把握其中的视觉渊源、文化品位以及心路痕迹,恐怕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加以描绘。
这里试图从这两位摄影家之间曾经有过的一次访谈,展开一些解读的方式。
先是一些简单的背景——森山大道1938年出生于大阪附近的花道城,20岁时父亲意外死于火车车祸后,他开始在大阪成为一个自由职业的设计师,并很快就迷恋上了摄影的世界,从而放弃了设计,并在东京被著名的摄影家细江英公接纳为私人助手,三年后成为自由职业摄影师。
森山大道和荒木经惟比森山大道小两岁的荒木经惟1940年生于东京,1963年毕业于千叶工业大学摄影电影专业。
1971年,自费出版了他的处女摄影集《感伤的旅行》。
从此,他辞去了日本最大的广告公司电通的工作,也开始了一个自由摄影师的摄影旅程。
一、两位摄影家相互间的了解荒木经惟第一次看到森山大道的一幅作品,是在《挑衅》杂志的第二辑中,选自森山大道“性爱”系列中的裸体。
他感受到了一种冲击。
那时,他也认为“摄影=性爱”,如果一幅影像不具备色情的意味,就不足以值得去拍摄。
此外,他还有一种想法,认为摄影不可避免地与死亡的观念关联,因此,性爱如果不包含死亡之神的观点,也就无法表达性爱的影像。
森山大道的影像看来是非常准确地表达了他的思想。
他也同时感到在这样一种独特的社会背景下所呈现的忧郁的情绪,革命和改革变得非常流行,森山大道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引起了他的嫉妒,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好奇心,这就是《挑衅》的力量所在。
森山大道和荒木经惟说起《挑衅》,这是在1968年日本创办的一本杂志,意在建立更为宽泛的文化批评范畴。
森山大道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这一哲学体系的最佳描绘者,为杂志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摄影作品:第一个是在旅馆中的模糊的人体系列,第二组是深受沃霍尔影响的系列,包括可口可乐瓶子,洗衣粉的盒子,以及V-8的瓶子等。
全球著名的纪实摄影师详细介绍及作品分析(转自豆瓣)2010-09-20 10:57 |(分类:【Kyn e】)也没太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来,都是牛逼哄哄,作品震撼人心的,让人从时下眼花缭乱的视觉盛宴中看到世界的另一面。
千万不要嫌文字多,读完很受启发~~1.最伟大的浪漫主义新闻摄影大师——尤金·史密斯尤金·史密斯于1918年生于美国堪萨斯州的维琪塔市。
十四岁读中学时,就热衷于航空体育摄影,并受新闻摄影师法兰克·诺埃的启蒙摄影教育。
中学毕业后,受雇于该市的《鹰报》、《灯塔报》任摄影记者,拍摄了有名的美国中西部沙漠盆地灾荒景象。
1936年,史密斯获得一笔特殊的摄影奖学金,入鹿特丹大学。
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尤金·史密斯,从此才有资格加入刚创刊不久的《生活》杂志工作,并成为《新闻周刊》的一员.由于他坚持使用当时刚刚问世的6×6小型照相机照片,这个刊物竟开除了他.当时这些大杂志都采用大型照相机,讲究照片的精美以迎合读者.史密斯认为使用小型照相机有更大的探索自由.他不满足于那种"景深极大,感情深度不足"的作品,宁肯失业也要进行"自由摄影"。
在一次拍摄模拟战争照片时,史密斯不幸被炸伤,因此在1942年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申请加入爱德华·史泰钦领导的美国海军摄影队,因身体不合格未录取.不过,史密斯一心要作战地记者的决心没有丝毫改变,终于任数种刊物驻大西洋战区记者;后来他又被一家出版公司派往"独立号"航空母舰采访太平洋战区许多岛屿战役.1944年再度加入《生活》杂志,继续在太平洋战区工作.著名的《赛班岛》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他用照相机报道了残酷的战争,自己也在战争中一次又一次地负伤,终于因伤势严重而返回纽约治疗.两年后,也就是战后的1946年他重新拿起照相机拍摄的第一幅作品就是著名的《乐园之路》.这幅照片在史泰钦主办的《人类一家》展览会上展出,成为世界知名之作.战后的年代里,史密斯用照相机抓取了严峻而富有希望的当代生活情景,他的照片成为对社会生活的典型纪录.他说"我设法用我的工作去影响人民,设法用照片支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作出自己的结论."他把镜头对准那些他选出来的典型英雄人物,情操高尚的普通人以及社会不公正的受害者.1971年他奋不顾身地报道了日本一大化工厂排放毒物,污染了当地水源而危及万余人的事件,为新闻摄影敢于揭露社会矛盾树立了榜样.史密斯倡导"摄影文章",类似我们称作"专题摄影"的形式,这使他的摄影作品具有更丰富、充实的内容和深刻的人物思想风貌.例如他的《乡村医生》、《助产士》、《西班牙村落》、《三K党》、《无菌生活研究》等等,都深刻地刻划了人物和事件而使人有极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水谷吉法:视觉就是摄影的入口作者:黄亚纪来源:《中国摄影》2016年第07期见到水谷吉法的第一印象,是腼腆、年轻、温柔、坚决。
第二印象是即使他也背着一台相机,整个人却有着一般摄影家所没有的细致,他散发的个人特质正与他的作品吻合:一个新世代的街拍摄影家。
水谷吉法1987年生于日本福井县,日本经济大学毕业后再进入东京摄影专门学校学习摄影。
由专门学校毕业后,2013年他先获日本摄影奖(Japan Photo Award),2014年他又获选LensCulture五十大新锐摄影师,同年并获荷兰指标性杂志《Foam》一年一度的潜力新人大奖,是近两年最受瞩目的日本年轻摄影家之一。
让水谷吉法夺取国际性关注的,就是他2014年发表的《东京鹦鹉》(Tokyo Parrots)系列。
在《东京鹦鹉》中,强烈的线条、色彩让这个原本出自对当下环境议题的关心:1970年代被日本商人从印度、斯里兰卡运至东京卖作宠物的鹦鹉,因放生、大量繁衍成为东京当下第二庞大的野生族群,是仅次于乌鸦的第二个棘手生态问题—转换成具有抽象感的强烈图像。
“这些热带鹦鹉的外观令人不安,同时不无吊诡与这城市并存。
??它们狂野地生存了下来。
为了追踪它们的大本营,我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在东京目黑区一所工业大学的银杏树上发现群鸟的最大秘密集会地。
”水谷吉法在一次访谈中谈到。
对他而言,如何将与这些不应存在于东京的鹦鹉相遇,以及带给他内心的那份不可思议感转化为视觉,就是摄影家的工作。
而他转化的影像结果,有时让人想起希区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电影《鸟》,有时让人想起深濑昌久(Masahisa Fukase)著名的作品《鸦》,也可能让人联想中国、日本花鸟画中的构图与趣味。
《东京鹦鹉》随即在世界各地展出,包括荷兰、瑞士、比利时,以及中国北京的亦安画廊。
这个系列的人气顶点,是2015年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发表了2016年春夏新装时,使用了水谷吉法《东京鹦鹉》的图像,在欧美广泛引起讨论关注,而成效也反映在作品本身:水谷吉法的《东京鹦鹉》多数版次都已售罄。
日本当代影像艺术的民族性重构——以是枝裕和的电影创作为例日本当代影像艺术的民族性重构——以是枝裕和的电影创作为例引言:自19世纪末以来,日本电影已经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日本独特的电影风格、优秀的导演,还是深刻的剧情,都吸引了全世界的观众。
而在日本当代影像艺术中,是枝裕和的电影作品是一座耸立的丰碑。
本文将以是枝裕和的电影创作为案例,探讨日本当代影像艺术的民族性重构,从而深入理解日本电影对于本土文化的表达与影响。
第一章:日本当代影像艺术的文化背景1.1 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日本电影的独特性源于其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
传统的日本价值观,包括对家庭、尊重、忍耐和荣耀的重视,对于日本电影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日本古典文学、戏剧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也为导演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
1.2 后现代主义对日本电影的影响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在日本影像艺术中兴起。
后现代主义强调个体主义、反传统、追求多样性和超越性别和种族的思考方式,这也对日本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使其重新审视和重构日本文化的民族性。
第二章:是枝裕和的电影创作2.1 是枝裕和的背景与风格是枝裕和出生于日本,他的电影作品深受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和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
他善于通过微观的细节来展现“大家庭”的矛盾与复杂性,并通过其特有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的情绪描写,引起观众的共鸣。
2.2 代表作品《无人知晓》《无人知晓》是是枝裕和的代表作之一,该片以一个家庭中的丧失为主题,探讨了亲情、记忆和道德的议题。
他通过对家庭成员的细致刻画,呈现了一个真实而触动人心的故事,并将观众的情感与角色的内心体验紧密联系。
第三章:日本当代电影的民族性重构3.1 表达现代社会的问题日本当代电影通过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探讨,展现了一个真实而细腻的日本社会。
作品中的家庭问题、青少年问题和经济问题等,不仅展示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反映了日本人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一、kosukeokude的个人简介kosukeokude,是一位日本著名的艺术家和插画师,以其精美的插画作品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他出生在日本东京,从小就展现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并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尝试各种艺术形式。
二、kosukeokude的作品特点1.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kosukeokude的作品以其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而著称,他擅长运用各种色彩搭配,在作品中展现出独特的情感和魅力。
无论是插画作品还是艺术创作,他都能够巧妙地运用色彩,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张力。
2.独特的创作风格kosukeokude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着浓厚的日本文化和民俗风情。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和情感,通过绘画将这些情感表现出来,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观赏性。
无论是人物插画还是风景作品,都能够让人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创作功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除了插画作品外,kosukeokude还涉猎艺术创作的多种形式,包括水彩画、素描、油画等。
他不断尝试和探索各种艺术形式,将不同的艺术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
三、kosukeokude的影响和价值1.在艺术领域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kosukeokude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绘画技巧在艺术界取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他的作品被广泛地收藏和展览,吸引了无数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关注。
2.对当代艺术的贡献kosukeokude的作品不仅在艺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他对当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思想深刻,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了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3.对观众的情感启发kosukeokude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他通过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情感启发。
他的作品能够触动人心,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思考,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四、结语kosukeokude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艺术家和插画师,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