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人拍摄中国图片
- 格式:ppt
- 大小:13.54 MB
- 文档页数:45
30年以前的台湾!摄影师公开「比现在还美」的台湾景色,最后一张「店家招牌」让人泪如雨下!
这是一个日本摄影师土井九郎(脸书名称DoiKuro)曾经在1979年来到台湾观光,并拍下当时台湾的景象(当时台湾正发生美丽岛事件、与美国断交等经济与政治的冲击)。
今年65岁的土井九郎最近在脸书与大家分享这些照片,让大家一起回味台湾当年的美好时光,形成广大回响。
1.1984年,台北:当时荒凉的景象,与现在的都市化程度不能比拟。
2.1984年,花莲:当时的花莲火车站就是这附光景,勾起许多人等火车的回忆。
3.1984年,宜兰:当时的景色也与现在以民宿观光为主的规划,相差甚多。
4.1984年,基隆:当时非常繁荣的地方,在渔港附近都会形成一群群摊贩的小聚集地。
5.1984年,台南:当时的路边摊,比现在的台南怀旧小吃还要怀旧。
6.1984年,台北的夜晚:有一种寂寥忧伤的感觉,人烟也相对稀少。
7.1984年,淡水:当时的水果摊和现在似乎差异较少。
8.1984年,台湾的火车:光华号,据说是大众的回忆。
9.1984年,台湾婚礼:传统的婚礼习俗,在现在较少看到。
10.1984年,台湾店家(一个排骨饭只要35元!):让大家看到招牌的价钱就感慨不已,当时的薪水也是差不多22K。
其他还有更多有关于1984年台湾的更多照片,喜欢可以去DoiKuro(请按此连结)的脸书追踪他,可以看到更多你怀念的乡土民情!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或是觉得实用或有趣的话,请分享给更多人看看吧!。
⽼照⽚:1938年⽇寇⼊侵江西九江,勿忘历史
这是⼀组1938年⽇寇随军记者拍摄的⽼照⽚,记录了⽇寇对江西九江的轰炸、占领等场景,是
⽇寇侵华的铁证。
图为1938年7⽉26⽇,⽇寇飞机轰炸后的九江城区。
⽇寇进攻九江时,调⽤
70架飞机对九江城区猛烈轰炸,并投燃烧弹。
图为1938年7⽉26⽇,在九江市区内扫荡的⽇寇。
1938年7⽉25⽇,⽇寇冲进九江城内,同九江
中国守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直持续到7⽉26⽇下午7时30分,九江才完全被⽇军占领。
图为1938年7⽉26⽇,在九江市区内,隐藏在街道边准备发动进攻的⽇寇。
⼤家注意看⽇寇后⾯的背包⾥⾯有防毒⾯具。
⽇寇曾在中国战场上⼤量使⽤⽣化武器,并为⼠兵配发防毒⾯具。
图为1938年7⽉26⽇,在九江⽢棠湖上空俯拍的景象。
⽇寇占领九江后,即实⾏极其残暴的军事占领和殖民统治。
他们灭绝⼈性地提出:“烧杀以助军威,抢夺以助军需”,实⾏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希望国⼈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兴我中华!。
绝版老照片,鸟瞰30年代的中华大地
上个世纪30年代初,一位年轻的欧洲飞行员,拍下了这组记录当时中华大地的珍贵照片。
那时没有美图,甚至照片都没有色彩,但是依然展现了古老东方文明的韵味。
1.20世纪30年代的颐和园
2.北京城古城墙
3.毛乌素沙漠
4.广西喀斯特地貌
5.珠江三角洲
6.西北重镇西安城
7.巍峨神秘的昆仑山脉
8.西夏皇陵遗址
9.天府之国四川
10.云南梯田
这组照片记录了当时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少有的宁静之美,实为不易。
想必当时也只有外国人才有如此闲情逸致,留下如此珍贵的影像。
这些老照片是外些老照片是外国国人曾人曾经经在中在中国国拍摄的照片的照片,,我们中国人民人民国国时期在他期在他们们眼里是什眼里是什么么样的呢?一组罕见的老照片的老照片见证见证见证了曾了曾了曾经经他们眼中的民眼中的民国国时期。
2010-3-21
外外国国人眼中的民人眼中的民国国
国时时期
喝茶(1920年代,北京)
粗脖子(二三十年代)
怀抱野草的老妇(1921年,中国大饥荒)
肩挑婴孩(1911-1913年,福建)
卖唱的盲人
盲人乞丐(1920年代,北京)
乡下农妇,“羡慕我的帽子吧?”
赶骆驼的人(1920年代,北京)
盲人(1919年,北京)
少年苦力(1925年,长沙)
巡夜老人和两名儿童(1928年)
河边的挑水儿童(1929年)
从船内看到的船夫(1920-1930年,福建)
拾粪的老人(1930年代,华北地区)
捞鱼(1910年代)
撑船人(1922年)
裾碗
编织竹席
山东的乡下农夫
2010-3-21。
老照片:日本摄影师拍摄的1965年上海那些过去的日子
1965年,中国邀请500名日本青年来华,参加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
为了报道这一中日两国之间的盛事,日本摄影师斋藤康一来到了中国。
他随同代表团来到上海,一下火车就受到了热烈欢迎。
欢迎场面之盛大,中国人民之热情,让他深受感动。
当年中国的一切,都让他感到很新鲜,他拍摄了不少照片。
图为全民皆兵的年代,不爱红妆爱武装的上海女民兵。
她们身上背的那可都是真家伙,绝不是什么木头枪。
上海一家人,家中有三个小孩,床铺还是那种老式床。
这种床铺,现在难得看到了。
清晨,打太极拳锻炼身体的一位老人。
他身后,不少人在阅报栏前看报。
上海芭蕾舞团正在排练的女演员。
八大样板戏之一的芭蕾舞剧《白毛女》,就是出自该团。
上海南京路和平饭店外一位扫街的姑娘,留着一对长长的麻花辫。
那时候的中国,已经难得看到什么鲜艳的服装,上海这个最西化最现代的城市也不例外。
人头攒动的上海外滩,这里一直都很热闹。
一年以后的上海,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老照片】1937年的上海旧影
摄影:哈里森·福尔曼
1.大街的两边,招牌林立,可以看见吴良材的牌子。
2.远东饭店和大光明照相馆
3.街边有家鸟笼店
4.这栋楼和现代的居民楼没太大区别。
5.空地的旁边有不少小洋楼。
6.这栋楼现在在上海还有吗?
7.东方饭店
8.这几个女子是干什么的?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这张照片不知道是不是拍摄在日军占领上海以后拍的,如果是日军占领上海以后拍的,那这几个女子可能就是日本女子,从服饰上看,有点像。
9.上海外滩,经过近百年,还能基本上保持原貌,非常难得。
外国摄影师拍了一组中国的珍贵照片,感动了无数华人也惊艳
了全世界…
你见过三四十年前的中国吗?
你还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吗?
那是一个没有PS的真实年代
来看看1990年的上海吧
那时候上海还不叫魔都没有东方明珠
没有金茂大厦
只有蓝天白云
和简洁朴素的人们
早起锻炼的市民
傍晚乘凉的人们
广场舞自然是有的
老旧的弄堂
是上海本来的模样
邻居们拉拉家常
热闹的街边卖艺
简单的路边摊
卖的是传统的印章
路边大块的肉
没有那么多瘦肉精和新科技
骑着自行车的阿姨们
时尚的年轻女子
时髦的发型
和未经PS的容颜
咱妈年轻时也是妥妥的辣妈
孩子清澈的眼神
咱爸年轻的时候也很帅
简单的车站
西装革履的商务人士
怀旧的街头广告
属于那个时代的回忆
那个时代的全国农村那充满时代感的年画
那时候的家
家中充满信仰和祝福的一角
这就是影集《中国人家》一经发售
轰动世界
这就是90年代中国最真实的样子有繁华的大城市
也有简单朴素的农村
感谢这个连中文的不会的
荷兰摄影师罗伯特· 凡德· 休斯顿
为我们记录下
中国90年代
城乡那最真实的回忆。
日本摄影师,40年前拍摄的中国珍贵影像80年代的中国,长什么样?那时上海的城隍庙没有人山人海清晨学少林拳的小朋友还没有师傅的腰高▲上海,1979年那时,猪肉是人们餐桌上的珍稀食品然而,现在不愁吃不到▲上海,1979年清晨上班的人们一人一辆自行车不亚于现在一线城市的早高峰▲内蒙古包头,1984年这些珍贵画面,是一位日本摄影师拍下来的他耗时7年,来到中国45次走遍每一个省份拍摄了20万张照片纪录80年代最真实的中国并出版了著名的中国摄影画册《China》他就是久保田博二如今已经是80多岁的老大爷了他曾说“毋庸置疑中国是每个日本人都想去走走看看的国家”▲Hiroji Kubota为了看到完整的中国他花两年时间,才获得官方许可从1979到1986年他几乎走遍中国每一个角落从零下50度的黑龙江佳木斯到零上45度的吐鲁番以平和客观的视角拍下了当时的人和事物现在看来,每一张都弥足珍贵“我只拍普通人,普通人就是所有人”40年前的中国什么样?那个年代没有智能手机没有互联网,没有直播带货人们看似无聊却又好像活出了百般滋味重庆31米卧佛前三个年轻人喝着汽水提着收音机,准备跳起80年代的disco▲重庆,1983年景德镇陶瓷闻名世界制陶工人在检查工件▲江西,景德镇,1982年城墙下的市场,买到的是淳朴的生活▲陕西,西安,1985年每年正月十五,除了赏月村子里的人还要祭祀祖先▲浙江,杭州,1983年骆驼,迎风仰起头孩童在驼峰之间趴卧安全感十足▲内蒙古,包头,1981年隔着屏幕也能想象到北风呼啸的冷冽还有从驴子鼻孔喷出的热气▲黑龙江,哈尔滨,1981年松花江冬泳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4月大约有10个这样的冬泳者在中午跳入河里河水温度是0度,气温是零下25至35度▲黑龙江,佳木斯,1981年五体投地的朝圣者,是否依旧虔诚▲西藏,拉萨,1981年远远看一眼40年前的布达拉宫还没有太夺目的颜色▲西藏,拉萨,1981年快过新年的一二月份成千上万的藏族牧民穿着厚厚的羊皮大衣排着长队耐心等待几个小时在拂晓进入大昭寺圣殿▲西藏,拉萨,1981年图中这个地方离鄱阳湖很近有很多养鸭的农民因为引入了独立生产经营责任制饲养鸭子的数量有限,不能超过400只▲江西,南昌,1983年在虹口区的三角地市场一群鸭子即将被抹脖子放血▲上海,1979年慈禧太后挪用了海军经费修复颐和园在那里的昆明湖上有很多滑冰的人从北京市中心到这里要坐一小时的公交车▲北京,1984年骑毛驴的少年,现在已经是大叔了吧▲甘肃,1982年永定陵里埋葬着北宋的皇帝▲河南,巩义,1982年你知道吗?羊皮筏子曾是古老的水运工具做一个,要用掉15只羊寿命大概是5年▲宁夏,中卫,1980年竹筏在江面漂着老人燃起煤油灯两只鸬鹚在后面安心坐着▲桂林,1979年有的人在练太极拳有的人在读报纸有的人在眺望黄海和胶州湾▲山东,青岛,1981年惠安女人都戴黄色的帽子身穿露脐的短衬衫后来,这一象征性的标配慢慢在全国流行▲福建,惠安,1983年父亲用厚厚的羊皮大衣把赤裸的孩子裹住在外套里面很多成年人也是赤条条的▲西藏,拉萨,1981年松花江上,浓雾弥漫乘客们握紧了手里的桨划过湍急的水流▲吉林,1981年驾着驴车,继续往深处去仍是无垠的戈壁滩一眼看不到尽头▲新疆,吐鲁番,1979年蒸汽中的哈尔滨火车站不知道在人们的记忆里它是什么颜色▲黑龙江,哈尔滨,1981年鞍山市钢铁生产中心现在仍是最大的钢铁厂污烟弥漫,污染严重然而,东北还源源不断地为全国输送资源▲辽宁,鞍山,1981年白城满是雪,呼兰河传里都是真的整个东北都是如此▲吉林,1981年雕像前的母与子满眼都是天寒地冻抓紧了,慢慢走▲辽宁,沈阳,1981年耗时7年,往返中国45次久保田博二出生在1939年是渔民的儿子小时候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6岁那年,他亲眼看到一架战斗机飞过来射击百姓三名渔夫在他面前丧生所以,后来这一生他都很抗拒拍摄战争▲他拍摄的中国他在东京大学读政治经济系英语口语能力还很强有一次,三位著名的玛格南摄影师来到东京(勒内·布里,波特·格林,艾略特·厄韦特)也许你会对他们的名字陌生但你一定见过他们的作品久保田博二因其出众的口语能力为他们三人做了一阵子翻译和向导受几位大师的影响他渐渐有了想成为摄影师的想法▲他拍摄的朝鲜因为家中还有一个哥哥他曾说,作为次子,他的梦想不值一提可是毕了业后,想当摄影师的想法依旧坚定摄影大师厄韦特送给他一台徕卡M3和飞往纽约的机票他不敢问家里要钱身上揣着仅有的500块美金独自飞去了美国▲他拍摄的美国在美国无依无靠他发现那里的香蕉和牛奶卖得最便宜便每天以其为餐,挺过一段日子通过朋友的介绍他曾去拍摄了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从那之后,才慢慢靠摄影改变自己的生活一直到最后,被日本摄影界认可▲黑豹抗议,芝加哥,1969年很多人都愿意让他拍因为他的作品平和且深刻角度独特友好而他却是这样解读的:“从某些方面说,我有一个巨大的优势从黑人到美国土著他们都愿意接受我的拍摄因为我是介于他们之间的另一人种身材瘦小,看起来并无恶意”他被安排去拍摄越南战争并成为当时最高薪酬摄影师曾坐在美国军事直升机上俯瞰着这场冲突最后,却选择放弃“我从别人的苦难中赚钱这让我非常惭愧和不舒服从那之后,我再没去任何地方拍摄战争和冲突画面我尊重战地摄影师这个职业但我,选择拒绝”▲越南,1970年他更喜欢中国,来到这里后一拍就是7年,走遍每一个省份在那个胶片时代,拍摄了20多万张照片平和客观地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他认为那个时代的人们,脸上都写着好奇和纯粹▲云南,傣族,1982年▲辽宁,抚顺,1981年“那个时候的人们都有着积极美好的表情即使从事着辛苦的工作大家依然保持着积极的状态”▲广西,桂林,1979年▲广西,桂林,1979年他喜欢中国的山水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桂林然后才去了上海、新疆等其他省份▲广西,桂林,1980年▲广西,桂林,1980年也许是冥冥之中的默契他用东方人的视角拍出一种耐人寻味的东方审美也许他无法全面细致地看到中国发生的一切却用友好的角度拍摄了无数普通人真实的生活瞬间留下太多弥足珍贵的影像▲新疆,喀什,1980年▲浙江,塘栖镇,1982年感谢这些最平实,不夸张的拍摄让现在的人们看到中国的80年代,到底有多美真实,就是一种强悍的力量和美也让人看到中国这几十年的巨变从曾经的千姿百态到现在每个城市都长得差不多究竟哪个年代更美好,是没有答案的只是一次次看到,奋斗一生我们奔向的是无常嗨,来到这世上不就是看看人生百态众生相吗“我喜欢美的事物,在我看来,摄影应该是一种对美的传递”▲吉林,1981年选自:普象工业设计小站摄影圣典·图书推荐。
日本人自己拍摄的侵华老照片:幼女满脸不情愿,看完图5难
以原谅
日本侵略中国是不争的事实,在刺刀和步枪的威胁下,平民一脸无奈,照片是驻守中华门荷枪实弹的日本士兵在检查进城卖菜的中国人。
日军组织舞会“邀请”中国女性参与,这张照片是侵华日军的随军记者柏原英一拍摄的,“故意营造出友好的气氛”,以体现所谓的“中日亲善”,掩盖日军侵略中国的真实目的。
日本鬼子侵华时亲善摆拍照,可以看得出来,这名幼女真的是一脸不情愿。
或许是见过日军的暴行,这个女孩在日军面前显得害怕极了。
这张照片中一群日军围着两个小女孩,其中蹲在地上的日军手里好像还拿着一个玩具,他想借此营造一个“日军亲民”的形象。
1938年5月,日军以徐州会战被俘的中国士兵当活靶刺杀。
侵华日军毫无人性,与禽兽无异。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那么久,可是国人每逢看到这样的照片后,依旧不会原谅当年日本犯下的滔天罪行。
40年前的彩色中国
久保田博二,出生于193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政治系。
1962年,久
保田博二因工作關系调到芝加哥,并在1965年正式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
1983年被马格南图片社吸收为正式成员,成为当时该机构唯一的日本摄
影师。
1968年,他进入跨越国界的主题创作阶段。
1975年赴菲律宾、越南,并由此开始了对亚洲的拍摄方案。
区别于其他摄影师,久保田博二镜头下的中国带有其独特的东方视角
和审美。
他认为,摄影应该是一种对于美的传递,让照片拥有升华心灵的
力量。
1979-1984年,他一共拍摄了将近20万张照片。
他镜头下的中国
没有那些嘈杂混乱的场面,一切都被平淡地定格在胶片之上,虽然平淡,
但每一幅作品都直人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