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住宅案例分析
- 格式:pps
- 大小:9.99 MB
- 文档页数:40
日本现代集合住宅的类型和特征详细例举3个代表案例1、育儿之家该项目的主人有三个孩子,照料孩子十分忙碌,为了应对这个需求,设计师高效地设计了两层住宅中的动线,缩短移动的距离,以减轻屋主生活起居上的负担。
L形的花园使家庭享有很大的自由空间。
大门、小径、门厅以及铺有榻榻米的起居室都可以作为招待客人的空间。
起居室开敞而富有活力,室内有装饰性的梁,餐厅和厨房区域的天花板以芦苇杆覆盖,给人以自然、沉静之感。
榻榻米室被用作招待重要的访客,温馨舒适。
住宅对于家庭来说是一个放松而和谐的场所,同时享受天伦之乐。
这个住宅的设计囊括了夫妇对住宅的美好愿景:打造承一个家庭享受天伦之乐、来访亲友备受敬重、人与人之间常怀感恩之心的地方。
2、立礼茶室的家这个拥有立礼(坐在椅子上表演的茶道)茶室的住宅位于松山附近一个安静的居民区内。
历史上,松山的领主曾经隐居于此地。
住宅工程委托人在茶道的影响下成长。
为了保证委托人在晚年也可以使用茶室,设计师在空间设计上采用了有序的通行路线,客人可以坐在椅子上喝茶。
这个住宅的设计主题就是如何让客厅和茶室融洽地共享空间。
茶室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
障子(由纸覆盖的木格板)分割茶室,由此可得到4.5张榻榻米床垫大小的房间。
当障子被移开时,这个空间便成带椅子的大房间。
通过百叶窗的升降,可以创造出一条走廊或者可供客人坐下的额外空间。
为了使用起来更加便利,厨房和茶室之间的距离被安排的很近。
由于宽屋檐下的橼暴露在外,客厅和餐厅变得很宽阔。
挑高的天花板将这个空间与二楼相连。
二楼的窗较高,用于通风。
甚至在不需要空调的几个月里或者风量较小的日子里,重力通风也可以创造出可以在空间内循环的气流。
在思考如何将传统和现代的生活结合起来的同时,设计师也在琢磨怎么在忠于合同规定的情况下,让这个空间可以被持续使用。
3、有钢琴教室的房子房子的女主人是一位钢琴老师、也会经常提供那些与爱犬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住处,让让他们在繁忙的工作告一段落后,能够与家人、爱犬悠闲的过日子中度过。
六甲集合住宅设计分析一、最初的构思六甲山原来是一座岩石山,滑坡现象经常发生,安藤的业主委托的建设用地前面有一小块平地,后面是树木茂盛的陡峭斜坡,坡度有六十度。
关于如何处理这个坡度,业主的回答是必须做一面坚实的护崖墙。
于是安藤便在这是来了灵感,想利用靠在六十度斜面上的护崖墙设计一座集合住宅。
这就是浩大工程的开始。
二、必须越过的墙最初的想法是设计成将帆船埋在绿丛林的建筑。
但城市规划的高度限制为六米,所以就放弃了。
安藤有好些建筑就是因为有经济性、社会性、法律法规等问题上有这些或那些的不如易,因此有很多设计没有建成。
在设计六甲集合住宅时安藤总结了经验,使其变成了现实。
三、方案与施工在设计方案定下来之前,他们考虑了很多方案。
最初的方案是将市区中常见的连这个盒子式的住宅错一下位,住宅横着一排,是一个乏味的建筑。
住在后面一栋建筑的人只能看到前栋建筑的后壁。
由于施工危险,大的建筑公司不给施工,找了个小的建筑公司,最后安藤和他们一起在那个很危险的随时可能塌方的斜坡上施工。
最后六甲集合住宅用了五年的时间在1983年圆满竣工。
但是安藤希望每户都能体会到外部空间生活的乐趣,但是通过这个设计他明白了日本人大部分并不愿意在室外生活。
他们在上六七点离家上班,回到家已经是夜里十点以后了,对于无法享受生活乐趣的日本人来说,设计中的大阳台是没有意义的。
从断面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住宅分成两个部分(平地部分、坡地部分)。
平地部分为六层建筑,在四层的地方与坡地部分相连接。
坡地部分每两层为一个单元沿山坡呈台阶而上,上面的单元依托下面的单元支撑,最下面的单元完全接地,这样就使得上面的荷载有序得传递到最下面一个单元的地基,这个办法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建筑接地的面积,使60度的山地建筑成为可能。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最下面那个完全接地的单元,只要有了这个单元山地的坡度就不会对建筑建造造成任何影响。
四、建筑与安全第二期是一座不到六米的网格互相重叠着的14层集合住宅,50户的平面全部都是不同的。
集合住宅案例分析
Gao Yujun
Yun Hong
Bo Yao
集合住宅概述
•整体布局模式分为围合式、行列式、散布式和混合式四
大类
•围合式:封闭式围合和渗透式围合
•此类住宅区的布局模式是一个传统欧洲城市所共有的特点,是对传统欧洲城市肌理的继承和诠释。
围合式特点•围合形成的公共空间尺度宜人,空间本身主要承担采光、景观、通风以及居民交往活动的功能,•住宅区整体感强,具有良好的可识别性。
•围合式布局的低层集合住宅区是对城市肌理的一种延伸,对城市肌理的适应性强。
•围台式布局所形成的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和居住私密空间过渡的中介,住宅区空间层次丰富。
•行列式:单一行列式和组群行列式
•此类住宅是在经济条件有限并且需要提高居
住密度的前提下,为居住者提供更好的朝向、
间距和绿化环境,争取到更好的建筑物理条
件和舒适的心理感受,同时居住区内每户所
拥有的建筑物理条件在质量上都比较均匀,
具有很强的均好性。
其中组群行列式在欧洲
和中国的底层集合住宅中尤为常见。
组群行列式
行列式特点
•每户居民取得大致相同的建筑物理条件和景观环境要素,住宅区均好性强。
•住宅区通透性强,对城市空间有很强的渗透作用,居住者对于住宅区的整体认同感不强。
•此类住宅区的户外空间层次划分较为单一,从城市空间到住宅内部空间缺乏有层次的过渡。
•此类模式的住宅区与城市道路联系紧密
•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容积率得到有效增加,同时又由于建筑层数较低从而保证了阳光等自然环境要素的质量。
•散式布
•散布式的布局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是属于独户住宅区的布局模式。
在当代低层集合住宅区的总体布局中,此种类型相对较少
•混合式
•混合式布局就是将围台式、行列式和散布式三种布局模式进行混合,创造出多样化低层集合住宅陌的规划模式。
该种布局模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更加注重内部空问的营造,通过住栋布局有机的变化来产生丰富的住区活动空间以及层次不同的过渡空间。
混合式特点
•混合式总体布局模式是对前三种布局模式进行不同程度混合,具有很强的区域适应性,布局灵活性强。
•住宅区内部空间形式多样,空间层次丰富,有利于增强住宅区的领域感和认同感。
•由于住栋的混合布局,住宅区本身的整体形式也丰富多样,住宅区整体的可识别性强。
•混合式布局住宅区对于塑造城市街道界面给予一定的关注,往往会形成连续的城市街道界面。
集合住宅案例分析—万科万汇楼
区位分析
位于广州与佛州山的交界处,毗邻广佛高速公路。
共有5条公交线路可以搭乘,交通便利。
2010年地铁六号线便可从此通过,这将进一步为出行提供便利。
•其大门东侧为一条宽敞的马路。
•其西侧为三栋较高的住宅楼,不过对万汇
楼的采光影响较小。
建筑生成
·内向型空间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古代移民,客家文化
•外圈保持圆的造型•方圆结合
•高密度
•内向型,院落型
•抽象传统土楼的原型
•外圆内方的空间格局
•形成多个庭院空间,回归邻里
温情,营造谐
和的居住氛围
平面分析
•光照
•私密性
•公共空间
•内部交通
•气候炎热,需要荫蔽的庭院空间
•周围建筑对其采光影响不大
光照
•公共交通系统是
十分开放的,私
密性较差。
•各单元的私密
性——内圈与外
圈有较大区别。
私密性
•公共空间主要分
为四块:
•地下空间
•一层架空空间
•每一层内圈的三
个转角处各有一
处公共空间,在
楼梯一侧
•顶层屋顶花园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主要分
为四块:
•地下空间
•一层架空空间
•每一层内圈的三
个转角处各有一
处公共空间,在
楼梯一侧
•顶层屋顶花园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主要分
为四块:
•地下空间
•一层架空空间
•每一层内圈的三
个转角处各有一
处公共空间,在
楼梯一侧
•顶层屋顶花园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
•内外圈圆形的楼体
通过一个转折巧妙
结合,同时打破外
圈的封闭围合,形
成建筑的主入口,
同时在另外三个方
向对称布置了三个
入口。
•外圈单元的过道朝
内,内圈的朝外,
公开的空间,加强
各住户的沟通交流。
但每个单元的私密
性减弱。
内部交通
立面分析
外圈单元住宅的阳台上三分之二的面积与其外侧的立面上使用了交错的密格挡板,是为了模拟原土楼夯土砖墙面的肌理效果。
使建筑外立面上的开口大小与原土楼上小开口相似。
内圈单元住宅的阳台上三分之一的面积及楼梯细部使用了黄色斜交格挡板,其作用有两点:可以保护住户的私密性;模拟了质朴的中国传统竹编挡板,与原土楼的内部木质结构的感觉相似
万汇楼与福建土楼都使用瓦顶,不同的是福建土楼为双坡屋顶,而万汇楼使用的是单坡屋顶。
基地分析—同济新村基地A
•环境绿化•
交通•日照
•周围设施
•理发,体育锻炼…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