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彩陶纹样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2
试论彩陶的形式变化及其意义摘要:新石器时期,部分区域的定居生活带来了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而定居生活也对储物器具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时,人类的装饰意识在彩陶中开始体现出来,而整个新石器时代彩陶的形式、纹样的变化,都体现了人类文化艺术的逐渐理性化。
关键词:彩陶;形式变化;意义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22-01在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的漫长演化过程中,彩陶是目前所发现实物资料最丰富,而且也是最能形成环节的。
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期中有代表性的器物,意味着人类由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
彩陶和青铜器一样,是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礼在原始时期就是图腾(后来为神)巫术仪式。
“但图腾物是什么一般都不易分清楚。
这或许是因为图腾形象经过长时段的传递,已经由写实形象抽象为一种符号或某种综合的神灵,对我们来说,就成了难以破译的密码。
”由于对自身所属群体的认同和标记,图腾符号以区别于单纯描绘自然物转而成为一种特殊的装饰图形,而且被广泛应用。
中国原始仪式“礼”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饮食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饮食器物,特别是用于重要场合或仪式中的精美精致的饮食器物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观念意义。
根据目前考古发现,中国原始彩陶大批的出现,其时间可从约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到约三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
从已发现的材料来看,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大体上可以归为三个区域——中原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中原地区以黄河中游、渭河流域以及汾河流域等区域为主;西北地区以黄河上游、洮河流域以及湟河流域等区域为主;东南沿海地区以黄河下游、汉水流域、大运河流域、山东半岛以及长江中下游、杭嘉湖区域为主。
这三个区域的彩陶,在器形、纹饰方面都有相异之处。
比如器形,中原地区多为盆形、钵形;西北地区多为罐形、壶形;长江中下游及沿海地区多是鼎、豆和深腹罐。
比如纹饰,三者虽然都以动物、植物、编织为主,但在图案的取材变化以及组织方面有各自的特色,他们的不同程度是一看便知的。
教案首页课序:2 (2学时)课题:第二章装饰图案的历史演变概况目的要求:(1)掌握中国传统图案的特点(2)掌握中国民间图案的概念、种类和特点(3)了解外国图案的特点教学内容:装饰图案艺术发展演变,中国传统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早在几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先民们就开始运用图案来装饰自己的生活,利用装饰语言来表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的变化,对美的追求也在变化。
几千年来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各个时代的生活制品,每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国传统图案、中国民间图案及外国图案都是我们学习,借鉴的优秀作品,对学习图案是非常重要的。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传统图案的特点,中国民间图案的概念、种类和特点难点:外国图案的特点教学方法及手段:课堂讲授和外出采风,包括历史博物馆、户县、凤翔等地点。
复习提问题:图案的概念和特性作业题目:收集中国古代传统图案纹样和陕西民间艺术纹样预习内容:中国历代传统图案装饰图案的历史演变概况第一节中国传统图案一、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图案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分布很广,造型极为丰富,常见的器型有碗、盆、壶、瓶、鼎等生活用品。
这些丰富的器物配上不同的图案装饰显得充实完美。
这一时期的图案以简洁、概括、充满活力为特征,内容主要有:动物、植物、人物、几何形四种。
二、商周时期青铜器图案商、周两代是青铜器艺术的鼎盛时期,其装饰图案和造型为世人所瞩目。
受当时奴隶社会的影响,其图案风格沉重、神秘、威严、凶猛。
由幻想的、恐怖的动物为主,如龙、凤、怪兽等。
二、战国时期的装饰图案由于手工业分工越来越细,工艺逐渐成熟,随着时间的推移,图案越来越接近生活,以弧线、斜线为主的灵巧结构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形象活泼、生动。
出现了以叙事为主的图案形式三、汉代装饰图案汉代工艺品很多,每个品种由不同形式的装饰图案构成,共同形成了汉代浑厚、宏大又活泼的装饰风格。
瓦当尤为典型。
四、唐代装饰图案盛唐时期,国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对外交流与贸易频繁,由于思想解放,博取众长、使唐代的装饰艺术更加丰富、丰满、富丽、华贵。
浅析半坡类型彩陶纹样的艺术特征摘要:彩陶纹样是远古时期原始先民绘于陶器上的装饰图案,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留下来的最漂亮的图案,本文主要分析了半坡彩陶中几种主要纹样的艺术特征以及它们的演变过程,总结出它们变化的规律是由繁到简,由写实到写意。
分析半坡彩陶纹样的艺术特征,不仅可以让我们更了解半坡原始先民的生活,对我们当代的艺术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关键词:半坡;彩陶;鱼纹;新石器时代一、简述彩陶发展概况及半坡类型彩陶纹样的总体艺术特征(一)简述彩陶发展概况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陶器的国家之一,在约7000多年前,中国出现了彩陶。
彩陶纹样是彩陶上的装饰图案,彩陶纹样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留下的最美的图案。
在所有目前我们知道的史前文明中,仰韶文化的彩陶成就最高,彩陶纹样的内容也更为丰富,虽然从现有研究发现,一开始的彩陶装饰纹样或许并不是以审美为目的,比如某些图腾象征着部落或氏族,这些装饰在原始彩陶上的图案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可能需要猜测它们的具体含义,但毫无疑问的是它们所反映出来的艺术价值是原始先民给我们后人留下的不可多得的宝藏。
《易·系辞传》中说:“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原始先民从游牧的生活到农业出现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定居生活,安分的生活在一块土地上,利用这块土地繁衍生息,同时利用这块土地制作了器物。
陶器正是这“安土敦仁”的文明产物。
漫长的原始社会里,远古先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劳动工具,例如石器,骨器。
进入新时器时代,人类的工具开始由实用性转变为具有美的造型和装饰性,例如陶器的发明,据现有考古资料,我国制陶历史已有10000左右,例如,发现于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约公元前10000-前7000年)出土了粗陶片。
陶器的使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古代先民在日出而耕,日落而息这种与土壤关系甚为密切的生活方式中,认识并掌握黏土的特性,又在学会使用火后发现黏土经过烧制后会变得坚硬,于是原始先民就这样发明了一项划时代的创造--陶。
纹样的历史在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传统图案纹样丰富多彩,璀璨夺目。
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
五、六千年以前,我们祖先创造彩陶文化,其后的各个时代都曾产生过许多的工艺品,如:青铜器、陶瓷、丝绸、漆器、金银错、玉雕、牙雕、砖石雕刻、刺绣、编织、蜡染等等。
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各类装饰图案纹样里,我们可以看出各个时代的工艺技术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这些是我们研究民族发展史、民族美学、民族心理学、民风民俗学等极有价值的依据,同时,也构成了发展现代工艺美术的重要先导。
许多传统图案经久不衰,至今仍在沿用,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为此,我们在进行学习时,不可忽视从中国古代传统图案中汲取宝贵的营养。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图案,在选题、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上都有它不同的特点,是与其功能、材料质地、艺匠加工方式分不开的。
下面我们分期作以下简要介绍。
1、新石器时期,劳动者创造了彩陶艺术,不仅造型别致,而且纹样独特,实用美观,艺术之光生生不息。
主要纹样有:鱼纹、鹿纹、狗纹、人面纹、花卉纹、网纹、水纹、海贝纹、编织纹、火焰纹及历象日月星纹等。
先民们把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可视物象,按照自己的理解,巧妙地组织运用到各种器皿器物上,形成了庄重大方、自然谐调的装饰花纹,开创了一代风格。
2、商、周奴隶社会时期,青铜艺术为其魁首。
无论是造型多样的食器、酒器、乐器等,还是各种纪念性陈设器皿,都装饰着精美的花纹图案。
有的还直接借用动物形象作造型,如大象尊、四羊尊等。
常用的装饰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夔凤纹、蝉纹、玉带纹、重环纹、鳞纹、乳丁纹、窍曲纹、云雷纹、涡纹、冏纹、四瓣花纹及象形文字纹。
图案适应铸铜工艺制作要求,多为非常工整的阳纹或阴纹图案。
纹样精细,组织严紧,具有神奇感。
考古学者称之谓“灿烂的青铜艺术”。
3、战国、秦汉时代,铁器兴起,金银错和漆器等新展起来,营造业大兴,砖石雕刻也兴旺起来。
中国古代纹样的变迁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传统的艺术大国,装饰纹样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恢宏的成就。
我国传统装饰纹样千变万化、绚丽多彩。
因其附着载体的不同从而产生了陶器纹样、青铜纹样、织绣纹样、玉器纹样等;因其装饰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动物纹样、人物纹样、植物纹样、生活场景纹样等;按其装饰手法又可将其分为抽象纹样、具象纹样等。
从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角度来看,它大概经历了一个从简洁抽象到繁缛,从狰狞严肃到活泼和生活化,从简单的动物植物到寓意丰富的装饰吉祥纹样占居主流这样一个历史发展演化的脉络。
早在几千年前的陶器时代,先民们就开始运用图案来装饰自己的生活,利用装饰语言来表达对美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彩陶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一种卓越的创造。
它的图案组织和表现手法的出色成就在装饰艺术领域中放射着灿烂的光彩。
从彩陶图案整体看,是以丰富多彩的集合图案为主体,但也有山纹、花瓣纹。
几何印纹陶的制作,有手制、模制和轮制集中,几何形花纹常见的有水浪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绳纹等十种。
这些几何纹连续反复,系那个成了一种规律的图案美。
所以被誉为是最优秀的东方沿海的古代文化。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花纹,多流行想象的动物纹。
例如,饕餮纹、夔纹、龙纹、凤纹等。
其主纹常见的饕餮纹,多饰在器物的显要部位。
龙纹是我国装饰纹样中应用最久的一种,最早见于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的图案纹样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多采用对称的格式。
尚待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
后期出现了三层刻画,即除主纹和地纹外,还在较粗的花纹或主体花纹上,再勾刻以细线。
周代纹样打破了商代一直线为主的特点,也打破了对称的格式,一般都组成S形,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此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窃曲纹就是代表性的一种。
周代盛行鸟纹,环带纹应用也较多。
另外,还有重环纹、瓦纹等。
周代的装饰特色是不用地纹,装饰画纹中,在商代成为主体花纹的饕餮纹已退居次要地位;装饰格式御用二房连续的带状纹样以取代商代的单独适合对称形式。
中国彩陶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彩陶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彩陶是指利用不同颜色的陶土或添加色彩元素进行装饰的陶器。
彩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起初主要是用红、黑、白等颜色进行装饰。
随着中国陶器制作技术的发展和外部文化的影响,彩陶的制作逐渐丰富多彩。
最早的中国彩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这些彩陶主要以几何图案和抽象图案为主,具有原始而古朴的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彩陶的装饰纹样逐渐丰富,内容渐趋生动,构图复杂,创意大胆。
特别是商代至西汉时期,中国彩陶经历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出现了大量繁复细致的彩绘器皿,如鸟兽面、争斗、花卉、藤蔓等纹样,这些彩陶在表现形式上多以写实手法展现生活、自然和神话题材。
二、彩陶的制作工艺彩陶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制陶、施釉、装饰、烧制四个过程。
1. 制陶:制陶即是采用粘土制作成型的过程。
陶器的形态和结构直接决定了其装饰的形式和内容,所以制陶对彩陶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影响。
2. 施釉:釉料是陶瓷器的重要装饰材料之一。
能使陶器表面变亮、增加质感、改变器物色调等。
施釉的方法有刷釉、浸釉和喷釉等,而釉料的制作主要包括研磨釉料和溶化釉料两个部分。
3. 装饰:装饰是彩陶制作的核心环节。
彩陶的装饰包括线刻、浮雕、粘贴、贴花、彩绘等多种形式。
这些装饰形式能够丰富陶器的造型,增加趣味性,提高观赏性。
4. 烧制:烧制是彩陶成品的最后一个工艺环节。
烧制的方式主要有还原烧、氧化烧、还原氧化交替烧等。
这些烧制方式对彩陶的色彩和表面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彩陶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年代和风格,中国彩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主要有以下几种:1. 原始彩陶:原始彩陶是指新石器时代产于中国的前3000年的彩陶,主要以几何图案和简单的图案为主。
2. 商周彩陶:商周彩陶是指出现在商代和西周时期的彩陶,其样式和装饰相对精致和丰富,且在制陶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 秦汉彩陶:秦汉彩陶是指产生在秦汉时期的彩陶,以刻线装饰、涂绘以及调色为主,其中的刻绘手法和多彩绘色均为古代工艺的代表作。
新石器时期彩陶纹饰的艺术风格与原始崇拜新石器时期彩陶纹饰具有朴实外表和优美造型,是传统艺术发源的开端,其艺术风格体现出非凡的艺术价值。
新石器时代的人在设计与制作彩陶纹饰过程中,既获得视觉上的满足与快乐,也释放情感、慰藉心灵,让真实情感和思维创造相融合。
彩陶纹饰蕴含着让人深思的寓意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祝愿。
此以形传意的方式是我国各个时代艺术的共同特征,这一脉相承的民族性特征彰显出彩陶纹饰的内在气质,将这种气质应用于纹饰造型中,在艺术史上发挥出传承的关键性作用。
标签: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原始崇拜;艺术风格新石器时代距今4000到7000年间,其生产的彩陶以氧化锰和赤铁矿为颜料,将图案彩绘于陶胚表面,经过烧制工艺制作而成。
彩陶纹饰的内容是当时图腾、生活风貌或社会生产情况,记录或体现历史发展过程中,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其勾画、颜色、线条,彰显出当时人的审美志趣、情感与思想,表达出某种现象的事物发展规律和社会价值。
此类在彩陶上固化的图案纹饰,对于现代人研究史前文化和社会生活,分析人的思想发展、情趣认知以及原始社会的生态美学是特别重要的实物资料。
一、新石器时期彩陶纹饰的原始崇拜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其纹饰描述与彰显出当时的生活发展与社会进程,纹饰构画布局、颜色搭配、原形选择等都和人们主观理解和认识有直接关系。
彩陶纹饰既彰显出新石器时代艺术观念和社会风貌,也表达出人们的原始崇拜和与信仰,体现出深刻的寓意。
(一)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最古老的宗教形式,“图腾”的意思是“其标记”、“其亲属”,来自于印第安语“totem”。
在新石器人的信仰里,觉得本族人来自于特定物种,各个族氏都将一种或多种象征物当作是精神寄托,为了得到神灵的指引、与神灵沟通而出现信仰与仪式。
一些学生指出,不论抽象或具体、繁杂或简单的彩陶纹饰,都体现出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内涵。
仰韶文化彩陶中庙底沟鸟纹、半坡型鱼纹,马家窑文化的鸟纹、人蛙纹等,都与彩陶设计、制作者及拥有者的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
浅析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演化[权威资料] 浅析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演化摘要:装饰纹样从一开始就在人类的生活中就起到了记录生活经验和表达审美意识的作用,它是传承历史与文明一种特殊方式。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几千年时间的积淀中,经人类无数巧匠的创造,自然是种类繁多、精美绝伦,其显示出的民族气魄与传统风格的独创精神,在世界装饰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文章通过分析传统装饰纹样的演化过程,阐述我国传统装饰纹样变化的过程,从形式和风格两方面总结出我国传统装饰纹样的发展规律,最终得出形式与风格的演化结论。
关键词:演化;装饰纹样;形式;风格纹样是装饰花纹的总称,在我国古代纹样被称为“纹镂”。
我国的纹样,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算起已有八千年左右的悠久历史,是世界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而发展有着恢宏的成就,其样式丰富多彩,璀璨夺目,具有庞大而独立的体系,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从石器时期图形符号式的简洁的原始纹样一直说到封建社会晚期种类繁复、分门别类的装饰纹样,这足见装饰纹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从原始社会开始装饰纹样就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它在我国的传统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早在几千年前的陶器时代,先民们就知道运用纹样来装饰自己的生活,利用装饰来表达对生活的美的追求和美好向往。
装饰纹样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其造型优美、风格各异且变化多样,反映着中华民族不同时代的风格特色,显示出创造者的聪明才智,成为人类进化发展的真实写照。
装饰纹样的按其内容可分为动物纹样、人物纹样、植物纹样、生活场景纹样等,按其装饰手法又可将其分为抽象纹样、具象纹样等。
事实上我国传统装饰纹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发展演化过程。
通过研究、比较发现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演化历程,有两个方主要方面,首先是形式上,由“简”到“繁”再回归到“简”的变化;其次是风格上,从“活泼”到“庄严”再到“生活化”的演变方式。
论中国传统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以原始彩陶纹样为例□钱惠丽摘要:原始彩陶作为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艺术形式之一,蕴含着难以估量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将包括彩陶纹样在内的传统纹样合理运用于现代设计,是实现本土化设计的趋势之一。
该文主要从原始彩陶纹样的艺术造型与原始彩陶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从原始彩陶的自然纹样、几何纹样、精神内涵等角度分析现代设计对于彩陶纹样的借鉴与应用。
关键词:原始彩陶纹样文化现代设计中国是一个拥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国家,原始彩陶艺术作为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其中,彩陶纹样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原始彩陶承载着我国黄河、长江流域无数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印记,将彩陶纹样元素合理运用于现代设计,会产生巨大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下,西方设计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设计产生了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设计语言受到部分设计师的忽视。
彩陶纹样对于本土化设计而言,是独树一帜的设计语言。
虽然这些纹样是原始先民的无意识创作,但纹样包含的富有规律感的形式美,成为当下我国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同时也进一步展示了原始彩陶纹样艺术的成就之高、构思之精妙。
一、原始彩陶纹样的艺术造型原始彩陶纹样的演变,反映了先民从最初追求物质生活需要向追求精神生活需要的发展轨迹,同时体现了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轨迹。
原始彩陶分布地区广泛,根据时间发展的顺序以及各自艺术风格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几个主要类型。
彩陶纹样题材繁多,从简单的具体刻画到高度的抽象概括,经历了由单体形式到复合形式的演变。
彩陶纹样主要可分为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两大类。
自然纹样以人纹、动物纹和植物纹为主。
半坡彩陶的鱼纹、人纹是具有鲜明特色的装饰纹样,还有庙底沟彩陶的鸟纹、马厂彩陶的蛙纹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纹样。
而出现频率较少的 植物纹样主要是通过对植物局部特征明显的部分的提炼与变形构成,其中较为常见的有花瓣纹样。
浅析中国原始彩陶纹样对于现代设计的启示作者:陈昊来源:《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年第03期摘要: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文化显著的标志之一,在当时的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地位。
而陶器的纹饰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原始人类通过长期的劳作与实践总结出的美的规律。
原始陶器虽属人类文明萌芽时期之产物,其质朴而精妙的装饰纹样,却与今天的现代设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这不仅体现了原始先民的伟大智慧与创造力,也为现代设计带来了启示。
关键词: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现代设计检索:原始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器物。
它的发明和大范围的应用反映着远古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技术的观念形态,从一个重要方面显示了早期人类与外部自然世界和内部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关系和方式。
而彩陶的装饰纹样则展示了古人朴素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情感。
人类的艺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积淀,从质朴的原始艺术发展到今天繁荣璀璨的现代艺术,我们竟然可以在现代的艺术与设计中找到原始艺术的影子,正如道家所云:“返璞归真”。
原始彩陶纹样对于物象高度的抽象与概括恰恰可以给予当代设计以灵感。
陶器纹饰经历一个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自觉的培育了比较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情感。
而令我们惊讶的正是在文明还处于萌芽期的时候,人们已经掌握了各种美的形式规律,而这种规律我们今天仍在广为使用。
用现代设计术语我们把这种形式规律称为“平面构成”。
本文对中国彩陶纹样进行简要的分类,并从现代设计的角度来论述其构成形式,以期对今人有些许借鉴意义。
一、原始彩陶纹样的分类(一)具象形式具象形式的意思就是按照物象本来的样子进行客观的描绘,对自然的真实模拟,一般出现于彩陶装饰的早期阶段。
先人们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美丽物象并尽可能地再现于陶器上以达到审美目的,另一方面这些物象又包含某种象征含义,寄予精神寄托。
古人客观表现物象的写实手法尚处萌芽状态,造型只追求表达物象的基本特征,包括基本体征、动态和比例等,而并不考虑物体的光影、体感,即所谓平面性的造型。
中国陶瓷文化中的绘画与书法研究杨文佳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10377048摘要:从陶瓷发展早期到全盛期,我们从不同的陶瓷器上皆可以发现绘画(一个广泛的定义,包括初期的彩陶文饰以及后期彩绘等)和书法的身影。
由此可见陶瓷文化与绘画、书法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些艺术部类,都是最为典型的中国民族艺术。
从其实质来说,都是共同的、共通的。
关键词:陶瓷文化绘画书法发展影响中国的陶瓷以历史悠久、造型优美、质地精良、装饰俏丽新颖而享誉海内外。
中国的陶瓷绘画和陶瓷书法是从国画和书法中吸取绘画和书法技法的精髓。
陶瓷是火与土的结合,陶瓷绘画和陶瓷书法表现手法与国画和书法也有一定的区别,中国画和书法的文化内涵与意境在陶瓷绘画和陶瓷书法艺术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得到了另一种诠释。
一、中国陶瓷文化中的绘画艺术(一)陶瓷绘画的发展和特点六十年代,在距景德镇市百余公里的万年大源仙人洞出土了中国大地最早的陶瓷——大口深腹圆底罐及众多的陶片。
这是新时期早期遗存下的文物。
这处遗址出土的陶片中,已出现原始朴拙的绳纹装饰、刻画格装饰、附加堆钻石。
这些距今九千至一万年的简陋线条,揭示了当时的人类已有了审美需求,已开创了使用图画语言来表达某种感觉的美术创作先河。
这地处荒郊黄土岗的陶片实是后世震惊全球的华夏陶瓷艺术的源头。
此后,陶器的纹饰逐年演变,战国时期彩陶文化已具相当水平,如河南洛阳烧沟战国墓出土的彩绘陶壶,在壶的上方颈部,是对称而多变的规则几何连续纹,在壶的腹壁,这绘有类似孔雀尾毛的图案,其中较粗的曲线勾勒色界,斜行而较细的立线勾勒出羽毛,羽毛组合成雀尾,与雀尾对应的是鸟头,线条回环婉转流畅,多变而不零乱,已具变形艺的雏形,显示出作者高度的才能和熟练的技巧,至今仍具有极强的感染魅力。
而后的釉下彩,自六朝早期出现。
在未烧成的坯体上用色料彩绘,然后施盖一层透明釉入窑烧成的瓷品,称为釉下彩。
由于色彩不暴露在外,又有釉层的保护,故瓷面不会在使用中被磨损,百千年后仍然保持原貌。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考古文化,距今约5000-3000年前,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北、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区。
马家窑文化以其精美的彩陶而闻名,这些彩陶器物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在这些彩陶器物中,纹饰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对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马家窑文化及其所代表的时代特征。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了明显的演变特征,主要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1. 初期马家窑文化的初期彩陶纹饰主要以直线、波浪线、曲线等简单的几何图案为主,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感,整体上呈现出简洁、明快的艺术风格。
这些几何图案在器物的各个部位上散布,形成了一种整体的装饰效果,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才能。
2. 中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逐渐呈现出了更加丰富多样的特点。
除了传统的几何图案外,还出现了动植物纹样和抽象图案等,这些纹饰的引入为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增添了更加生动活泼的元素。
动物纹样的出现尤为引人注目,它们生动地展现了当时人们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描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
3. 晚期马家窑文化的晚期彩陶纹饰在继承前期特点的还呈现出了更加复杂精致的趋势。
除了继续发展完善几何图案、动植物纹样和抽象图案外,还出现了以人物形象为主题的纹饰,这些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信息。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具有丰富多彩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线条流畅无论是初期、中期还是晚期的彩陶纹饰,都以线条流畅为基本特征。
这些线条既可以是简单的直线、波浪线,也可以是复杂的曲线、螺旋线,它们将器物的表面装饰得富有动态美感,展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线条美的追求和体味。
2. 色彩斑斓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在色彩运用上非常出色,主要采用红、黄、黑、白等鲜艳明快的颜色,形成了浓烈的对比效果。
36中国艺术设计史简答题1简述原始社会彩陶主要类型及各自的特点;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褐色;半坡型:半坡型彩陶的鱼形花纹;起先是写实的手法;;马家窑型:马家窑型艺术特点是:点喝螺旋纹;2比较唐宋器物造型;总体来说唐代器物饱满圆浑;丰硕雄健;与唐代器物相比;宋代器物受到朴素简约的审美风尚影;3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铜制和漆木家具设计制作达到相当1 简述原始社会彩陶主要类型及各自的特点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褐色的陶瓷..可大致分为:半坡型、马家窑型、庙地沟型、半山型、马厂型、大汉口型、龙山文化等..半坡型:半坡型彩陶的鱼形花纹;起先是写实的手法;逐渐演变为鱼体的分割喝重新组合;例如;“人面鱼身”盆纹是人面与鱼形合体的花纹;在一个人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鱼花纹;具有“寓人于鱼”的特殊意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尖底瓶汲水器;其基本形状为小口、尖底;腹部置有双耳..双耳除了系绳之用;还具有平衡重心的作用;使注满水后的容器能自动在水中直立;底尖便于下垂入水;也易于注满;造型设计可谓轻巧实用..马家窑型:马家窑型艺术特点是:点喝螺旋纹..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装饰的特点..在点的外面装饰螺旋纹;有动的感觉..因次;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风格可用旋动、流畅来形容..2 比较唐宋器物造型总体来说唐代器物饱满圆浑;丰硕雄健..饮食器中;模拟瓜果花卉形状的器型品类大为增加;如瓜棱壶受外来文化影响;出现了高足杯、兽面杯等造型体现异域风格的器物..常见的有圆形、菱花形、葵花形;盘口多曲的典型特征..碗的造型和盘近似;多棱、多曲碗是唐代碗的代表..壶的造型出现了执壶;短颈;腹部硕圆丰满..罐类器具器体饱满;气势雄强;生动体现盛唐气象..与唐代器物相比;宋代器物受到朴素简约的审美风尚影响;造型洗练;比例高度和谐;花口盘、花口碗与唐代相反..梅瓶、玉壶春瓶、斗笠碗是宋代器物的代表;以玉壶春瓶为例..造型:口稍侈;细颈;腹部微呈椭圆形;造型秀丽;富有曲线美;体现了宋代器物造型简约;比例和谐完美的特点..3 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铜制和漆木家具设计制作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自商周至战国时期直到汉朝家具都还很低矮;屏风多置于床上;南北朝时期床逐渐普及开始出现其他各种形式高坐具..唐代家具是人们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过度阶段;唐后期出现桌椅..隋唐家具逐渐向高型成套化发展..宋代家具式样呈多样化发展;出现大量装饰性线脚..元代家具多沿袭宋代也有新发展;雕式工艺仍然发达..明清家具达到高峰..4 明代家具的艺术特点明代及前清家具的特点通常的说法是“精、巧、简、雅”四字..精;即选材精良;制作精湛..明式家具的用料多采用紫檀、黄花梨、铁梨木这些质地坚硬、纹理细密、色泽深沉的名贵木材..在工艺上;采用卯榫结构;合理连接;使家具坚实牢固;经久不变..由于紫檀、黄花梨、铁梨木生长缓慢;经明代的大量采伐使用;这些材料日见匮乏;到了明末清初;这些木材已十分难觅..所以;清以后家具在用料上发生根本变化..鉴定和辨别是否是明代家具;用料的审鉴是至关重要的..巧;即制作精巧;设计巧妙..明代家具的造型结构;十分重视与厅堂建筑相配套;家具本身的整体配置也主次井然..十分和谐;使用者坐在上面感到舒适;躺在上面感到安逸;陈列在厅堂里有装饰环境、填补空间的巧妙作用..简;即是造型简练;线条流畅..明式家具的造型虽式样纷呈;常有变化;但有一个基点;即是简练..有人把它比作八大山人的画;简洁、明了、概括..几根线条和组合造型;给人以静而美;简而稳;疏朗而空灵的艺术效果..雅;即是风格清新;素雅端庄..雅;是一种文化;即是“书卷气”..雅是一种美的境界..明代文士崇尚“雅”..达官贵人和富商们也附庸“雅”..由于明代很多居住在苏州的文人、画家们直接参与造园艺术和家具的设计制作;工匠们也迎合文人们的雅趣;所以;形成了明式家具“雅”的品性..雅在家具上的体现;即是造型上的简练;装饰上的朴素;色泽上的清新自然;而无矫揉造作之弊..5 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的包装艺术设计的特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包装目的的认识材料的选取、造型形态与成型工艺的改进、装饰的变化;以及人们对于包装作用的认识等方面都存在一个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积淀了一系列带普遍性的内容;形成了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即我国古代包装艺术设计的特征..一.我国传统包装从选材的扩大;到工艺的改进取决于人们对自然界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二. 我国古代包装无论在包装的目的、材料的选择、造型的确立;还是在结构的处理上;均以保护商品、便于流通为目的和宗旨;因而讲求简易、经济、实用..三. 传统包装虽然不是特别追求造型的独特性和装饰的繁复性;但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均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无不打上吉祥文化思想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是吉祥文化思想的物化形态..6 简述中国古代装饰纹样的发展演变商代的饕餮纹;周代的窃曲纹;战国的蟠螭;汉代的四神纹和云气纹;刘超的莲花;唐代的牡丹;元代松竹梅;明代的串枝莲等等;都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代表..而古代的装饰纹样又反映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面貌..如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各种几何形;有的和生产和编织物有关;有的则是动物纹之抽象化;原始种族部落的标志和标号..商周至汉魏六朝是以动物纹为主题的装饰阶段;人们对天和神的宗教观念通过这些现实的和想象的动物纹表现出来..隋唐以后花鸟图案在装饰中占有主导地位;反映了人们生活的提高;生产的发展;思想意识的解放吗;人们把自然界美丽的花鸟当作了主要欣赏对象..北魏最具有特色的纹样设计是:莲花纹、忍冬纹..汉代的四神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极为流行..汉代染织工艺中云气纹、乘云纹是一种主要的装饰纹样;它舒卷起伏;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宋代纹样设计常见的有一下几种:二方连续式纹样;团花式;几何纹;折枝花式;穿枝花式..7 简述汉代灯具设计秦汉时期的灯具以铜质、陶质为主;也有玉质;灯具的设计别具一格;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一.造型的多样化是这时期灯具设计的一个显着特点..二.进一步完善实用功能是秦汉灯具设计的另一特点;以虹管灯设计最为巧妙..三.巧为装饰是秦汉灯具设计的第三个特点;除了灯体以各种仿生形态出现外;还在灯体上鎏金或施以错金银等装饰;使灯具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也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陈设品..8 举例说明中国明清包装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明代是中国平面设计趋向完善和定型化的时期..一方面;平面设计集以往历代之优长;在图形、文字、书籍装帧、版式设计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并且逐步趋于完善;另一方面;明代各个阶段的平面设计也存在不同特点;明前期继承与创新并存;明后期更多地是在承传的基础上局部加以变化;出现了定型化、模式化的倾向..明代图形设计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形式;均最大限度的继承传统;并吸收借鉴外来艺术因素;使明代图形设计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从题材的选择上看;运用象征及寓意手法表现吉祥美满主题是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图形设计的突出特点..明代的书籍设计在继承宋元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时代特征..根据用途和使用对象的差异;采用不同的装帧样式是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重要特征之一;明代亦然..明代书籍的版式在继承宋元传统的基础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书铺为了促销;采取了多种手段来改进版面设计;竹节、花草、博古等花栏盛行;起到一定的美化版面作用..版式设计追求星期的风气还体现在大开本、大字号的运用上..清代图形设计采纳了远及商周近至明代的不同题材、样式;同时在已有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新的形态..在图形的表现上;以往各门类设计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在清代图形中均可以看到;应有尽有、不拘一格..清代图形设计在表现形式上常运用各种图形组合方式进行装饰;往往满布所饰物品;不留余白;甚至给人以密不通风的堆砌之感..清代字体设计与图形设计的情况相放佛;更多地是沿袭明代的做法..清代书籍装帧样式以线装为主;卷轴、经折、梵夹、蝴蝶、包背各种形式也同时并存;但所占分量相对较少..清代书籍版式较之明代样式更为丰富;出现了一些为达到特殊目的而别具一格的版式设计;多中文字并用;为版式设计带来新的变化;这些使中国古代的版式形式大为丰富..9 简述唐代艺术设计的时代特征及产生的原因唐代的艺术设计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姿多彩的格局;气象恢弘壮阔;形态饱满;结构新颖;色彩绚丽;大到建筑小到实用器具;均在设计上体现出唐朝特有的气势;强调整体感的表达;大而得当;小中见大..以饮食器为例;造型饱满圆浑;丰硕雄浑..如唐代的凤首壶;彩绘云纹双系罐;还有具有外来民族文化的金银带把杯和兽首杯..制作精美;栩栩如生的唐三彩也充分体现盛唐风格..图案设计中;在形式上图形组织和构成方向多样化..例如联珠纹、宝相花等图形..一. 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二. 经济军事的强盛;使其在财富积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都三. 唐朝统治者胸襟开阔;对内实行开明的统治;对外采取开放的政策;为艺术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四. 对外交流融合;外来文化对唐代艺术设计带来的影响10 分析商代青铜器的造型与装饰风格夏和商周早期青铜器制品大多器体相对轻薄;造型明显带有陶器的特征;加工简陋;很少装饰;单纯朴素是早期青铜器的基本特征..自商代中期起;青铜器逐步摆脱了陶器的印迹;工艺由粗到精;造型装饰由简谱向繁荣发展..商晚期青铜器进入了鼎盛时期;其种类弃权;器型硕大;器体厚重;结构复杂;造型附件增多;装饰慢密;多以浮雕和浅刻相结合的形式呈现;由高浮雕和圆雕作装饰..11 简述唐宋时期器具装饰题材与表现形式的变化唐:就题材而言;主要有动物、植物、人物、几何图形以及文字等..动物形象多为各类祥禽瑞兽、龙、虎、鹿、羊等;种类异常丰富;是中国古代动物形象图形设计的集大成时期..盛唐植物图形与动物图形并行不悖;此后植物图形取代了动物图形的地位;植物图形中最为普遍的是牡丹、莲花、宝相花..宝相花花型优美;丰硕饱满;是大唐风尚的一种象征..人物图形主要以狩猎、打马球、仕女游春、飞天、历史人物等为主;万万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几何图形及文字常常作为辅助装饰出现在图形设计之中;与动物、植物构成难分难解的有机整体..就形态布局及组织形式课分为单独图形;组合图形及绘画式图形三大类..组合图形中的对称图形在唐代装饰艺术中最为流行..唐草纹如“陵阳公样”..唐草纹是循环原形的代表..绘画图形在唐代图形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多..宋:图形题材包括动物、植物、人物、几何图形等..动物题材中走兽减少;禽鸟、游鱼相对增多..植物题材在这一时期的图形设计中占主导地位;特别是牡丹、莲花、菊花;花卉图形广泛应用..几何图形在这一时期种类更为丰富;主要有曲水、龟背、回纹等..人物题材如游园、婴戏等反映社会生活;风俗的图形组织而言;较之唐;这一时期的单独图形少见;组合图像慈宁宫最为普遍绘画式图形大幅度增加..宋代除缠枝花为代表的循环式图形外;几何图形也采取循环式..各种题材的绘画式图形广为运用;与两宋绘画艺术的繁荣紧密相关;婴戏是宋代绘画中常表现的对象..1 以某一工艺品种为例说明“因器知政”..青铜器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时代晚期齐家文化;考古发掘出土的金属盘状物品;类似后世的铜镜;青铜器材质;造型与功能的改善;应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阶段..夏商和西周早期的器具;尽管均以青铜和陶器为主;但造型装饰面貌上存在显着的区别..器物种类;加工工艺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随着青铜器逐步发展成熟;出现了由实用器物向礼器发展演变的趋势..目前所见的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对大部分是出土于帝王及显贵的墓葬中作为殉葬用的礼器..尽管这类青铜器主要是为显示统治者的身份地位;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使用功能..随着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殷商贵族阶层为了显示自身地位的高贵与权利的显赫..开始专门制作大量以满足其精神需求为主的物品..两周时期统治者重视礼制;大约在周穆王时期;一系列祭祀、军事、相见等礼仪制度逐渐形成;并发展为严格的行为规范;以维护其统治;并对不同身份等级者所拥有的物品材质、形状、尺度、数量以及色彩等均加以限定;起到明贵贱;别尊卑的目的;成为后世所遵循追慕的“周礼”..以“周礼”为代表的思想观念;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了中华文明数千年;带有鲜明的礼仪色彩;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此外;因为青铜器在西周礼仪中具有严格的标示作用;周人也由此形成“藏礼于器”的制度;组合有序的青铜容器又称之为“礼器”..青铜器的占有状况是贵族身份和地位的体现周礼有“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的记载..2 举例说明元代工艺美术如何体现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元代疆域辽阔;陆路与海路皆畅通..元朝政府对海外贸易尤为重视..开发了众多港口;并设立专门机构管理..丝绸是元代对外输出的大宗商品;经由陆路和海路销往亚、非、欧各地..仅据汪大渊所撰的岛夷志略记载;不难想见对外输出的丝绸数量之巨;品类之多..统治亚欧各国的蒙古贵族穿着中国丝绸;也导致中国丝绸在各国上层社会更为流行;丝绸所承载的中国装饰艺术也流传于各国..可以说蒙古族的远征及其统治客观上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元代陶瓷对外输出的范围、数量较之宋代有增无减..元代瓷器的大量输出;对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民族将中国瓷器视若珍宝;不仅作为实用器物;而且大量用于收藏陈设;作为财富的象征..中国瓷器还被运用到各种宗教民俗活动中..元代瓷器在外的畅销;也引起了各国对中国陶瓷的仿制热潮;以满足当地对中国陶瓷日益增长的普遍需求;也势必对这些国家的艺术设计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此外;元代对外输出的艺术设计作品还包括漆器等..中国物品受到各国的推崇;这些物质产品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也随着对外输出而被各国所熟知;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物质媒介..不仅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也对世界各国精神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元代丝绸、陶瓷等物品对外输出的同时;外来文明也经由使臣往来及贸易等渠道传入中国;对元朝丝绸、陶瓷、金银器等产品的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蒙古人的西征;使伊斯兰文化传入内地;并影响到元代艺术设计..主要对平面设计的丝织品及金银、陶瓷器的装饰产生影响..同时;元代器物装饰也常常体现出伊斯兰因素..外来文化对元代艺术设计的影响在器物尺度、形态上也有所体现..外销伊斯兰世界的青花瓷器型相对硕大;是为了适应穆斯林“肉饭”的饮食习惯..元代德化窑白痴是外销瓷中的重要品种..净瓶其前身是印度佛教徒用以净手或饮水的铜制器物..销往东南亚的净瓶上还长书写阿拉伯文;与装饰图形结合;独具特色..元代由于藏传佛教在内地的流传;也使它所承载的印度、尼泊尔艺术因素传入内地;并对元代的艺术设计产生显着的影响..元代不同地域、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与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紧密相联的艺术设计直接反映了当时文化艺术交流的基本状况..3 分析宋代书籍装帧及版式设计的主要特点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平面设计宋代的书籍装帧和版式都在唐五代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书籍装帧及版式趋向精致化、多样化、艺术化..书籍装帧除了继承前代的装帧形式如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外;还出现了蝴蝶装与包背装这两种新的装帧形式..这两种装帧形式都以一个印版为单独的一页;装订后多为竖长方形;开本较现代书籍略狭长..二者区别在于:蝴蝶桩将每页版心相对折叠;然后按顺序在折叠处粘连;打开后版心在页面中心;四周为空白;状如蝴蝶展翅;“装用倒折;四周外向”的形式免遭虫鼠噬啃和磨损;也利于保护版心和板框内文字..包背装是将书页无字的一面对折;版心向外;书页板框外左右两边的余幅向着书脊;然后将叠好的书页戳齐;在右边余幅的适当位置打眼;用纸捻装订;裁齐;再将一张厚纸对折用浆糊粘于书脊;以之包裹书脊;包背装的装订形式;使书打开后就能看见正面文字;避免了蝴蝶装每翻一页;先映入眼帘的是空白而不是文字;为明清时期线装的盛行打下了基础..此外;晚唐五代时期出现的较少采用的书籍装订形式——线装;在北宋初年也有存留..宋代版式设计形式多样;风格隽秀典雅;体现了较高的设计水平..采用蝴蝶装及包背装的宋版书多将版心安排在书页中间稍下的位置;形成天头宽;地脚窄的格局..宋版书边框严整;界行清晰;还常在板框外左上角紧贴边栏处;设计一纵向长方形框围;也称耳子或书耳;内镌印缩写的该卷该页内容..宋代刊印书籍多采用楷体字;通常篇名顶格;正文部分顶格满排..宋代书籍的尺度、版心行数与字数并无定制;产生了不同的版面视觉效果..宋代的书籍插画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打破了唐五代卷首扉画的单一模式;出现了在经卷及其他书籍中间插图或连接插图的形式..书籍插图以具体的形象来诠释文字内容;起到辅助说明的作用..总体来看;书籍装帧及版式设计形态丰富、手法多样;在装帧形式、版式布局、字体及插图设计各方面都有所创新;呈现出隽秀、工整、精致、细腻的风格;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确立了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及版式设计的基本样式..4.举例说明中国清代艺术设计的得与失中国清代陶瓷设计的得与失我国的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特别是早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更是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无论质量、数量都是前代不可比拟的..整个清代景德镇始终保持着在中国的瓷都地位;代表中国瓷器水平的理所当然的是景德镇的官窑器..而清代的民窑器则最为丰富多彩.. 青花瓷在清代仍是瓷器中的主要产品;斗彩、五彩、素三彩左图继续在更高水准上烧制..此外;康熙朝又创新了珐琅彩、粉彩和釉下三彩等新品种;各种单色釉有增无减;康熙、雍正、乾隆烧制的青花器无论是器型还是釉色都极力追崇明代永乐、宣德和成化三朝;尤其是康熙青花色调青翠艳丽;层次分明;那浓淡的笔韵能分五色;如水墨画一般;含蓄而生动..五彩瓷器也是康熙时最为精绝;其胎骨轻薄;釉色洁白莹亮;画工细腻;色彩柔和;线条流畅;让人爱不释手..雍乾时粉彩的成就最为突出;其色调温润;鲜艳而不妖冶;立体感强烈;常常让人叹为观止..此外;这一时期仿宋代汝、官、哥、定、均五大名窑的作品也很成功;有的几可乱真;洒蓝、天蓝、祭蓝、冬青、茶叶末等单色釉亦是佳作多多.. 康、雍、乾三朝的器型最为丰富;即有仿古又有创新;尤其是各式装饰性瓷器如瓶、尊之类较元、明代大为增加;其中康熙朝独有的器型如观音瓶、棒锤瓶、金钟杯、凤尾尊、马蹄尊等..雍正朝最突出的器形有牛头尊、四联瓶、灯笼瓶、如意耳尊、套杯桃洗、高足枇杷尊等..乾隆朝大件装饰性器物的造型与前朝相比变化不大;但各类精巧小器如鼻烟壶、鸟食罐、仿象牙、仿玉器及象生瓷等却出现不少;而嘉道以后的器形大多是追慕前人;几乎没有什么新创作.. 清代瓷器的装饰艺术纹饰、内容、手法最为多样;且因各朝背景、崇尚不同而各有特点..康熙朝以山水花鸟、人物故事;长篇铭文等最具特色;其中刀、马、人、鱼、龙变化及冰梅纹、亭台楼阁纹为其代表纹饰..青花画法多采用单线、平涂;前期粗犷;有明末遗风;后期流畅;。
论中国彩陶纹样的发展
一、概述
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纹饰经由初级阶段的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类型彩陶, 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 再到原始文化彩陶衰落,前后经历了四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彩陶纹饰随社会原始形态和原始人类审美意识发展,由最初的在器物口沿涂抹一道简单的黑色或红色宽带纹, 到出现由直线和折线为主的三角形纹或环折纹,继而出现了较为写实的动物或人物图像。
总体看来,彩陶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纯到丰富, 由简练趋向繁琐的漫长过程。
而与此同时中国彩陶纹样有着一定程度的特殊性和艺术表现, 这是人类艺术渊源流传的最重要形式之一。
二、中国彩陶纹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彩陶图案类的纹饰数量很大, 种类也非常多。
常见的有水波纹、旋转纹、圈纹、锯齿纹、网纹、等十几种。
线条讲究规整流畅, 图案组织讲究对称、匀衡、变化, 疏密得体, 并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则。
彩陶的描绘用线条造型, 运动流转是主要的旋律, 从模拟到夸张, 从夸张到变形, 在形和线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培养和创造了线的艺术。
艺术创作则包含着两种形式: 一是装饰的作风, 二是描写的方法, 一路发展下去, 脱离了远古的蛮荒和愚昧, 人类也在生存的斗争中, 一步步走向文明。
三、中国彩陶纹样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彩陶文化,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而且因时间地域的不同,分别有着不同的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彩陶可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马厂类型三种。
1.半坡彩陶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
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
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
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
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2.庙底沟彩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
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
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
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
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3.马厂彩陶
马厂类型的彩陶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
但看其蛙形纹,以圆圈纹做头部,宽粗的折线纹做四肢,还有许多无头或仅剩四肢的表现,那仰天向上的宽粗密集的折线似原始巫师迷狂中的舞蹈形态,又似对天祈祷的神态,其间所透露的神秘怪诞、严肃威吓气势已远远不同于早期彩陶上轻松愉快的气息,早期彩陶那种鱼儿
追逐嬉戏、张口吐气或原始人类手拉手翩翩起舞的愉快气息早已一去不返。
4.当代彩陶
当代彩陶便融入了更多现代新技术,纹饰方面也多种多样,或生动、活泼、自由、舒畅、开放、流动,或严峻、僵硬、精致、封闭、惊畏、威吓。
具体表现在形上则为直线多于曲线,空间封闭多于连续活泼的曲线纹和圆点、弧线减少,而直线方块、三角形占据上风。
在较早期的半坡以及庙底沟彩陶的纹样中,我们大多可以体会到其中的行云流水、轻
松活泼、平和亲切的感觉。
纹样中的水纹、旋转纹等图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男耕女织的原始社会没有剥削与奴役的和谐情景。
然而在稍晚于此的半山类型和马场类型彩陶的纹饰则发生了变化, 那些锯齿纹、四大圈纹以及蛙纹等显得大起大落, 粗犷狞厉, 甚至怪诞神秘。
当时原始社会行将解体, 社会发生变革, 战乱、动荡不安的情绪也在图案中流露出来。
由彩陶纹图案所引发的联想并不是浪漫主义的主观臆想。
在历代图案和图画中, 都或隐或显地折射出当时社会风貌的基调和时代的精神。
四、中国彩陶纹样的传承
悠久的华夏历史文化孕育出了中国彩陶纹样这一璀璨耀眼的文化艺术瑰宝, 经过世代相传, 不论对中华民族来还是对全世界而言, 其艺术价值都是极高的。
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 网络化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传统文化流失严重。
如何对中国彩陶纹样进行有效的传承与活用, 使之继续能够将艺术价值在数字环境下发扬光大, 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鉴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更新与发展,我们可以在对彩陶文化的传承中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以及现代科技,在历史的继承中融入更多的创新。
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整合为网站的模式, 有效地实现了文化保存与传承、数字化活用传统文化艺术遗产的目的。
并同时有效地为物质文化、非物质无形文化的宣传推广活用, 提供了更有效的参考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技巧与数字技术使二维图形三维化, 以实现更具新奇性、有效性、体验性的感官感受, 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国的陶瓷数据库,将我国出土的各类陶瓷分类将数据图片上传保存在数据库中,以完备的保存我国各种陶瓷的信息,利用信息化技术使彩陶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我们还可以从数字化交互的技术角度, 将中国彩陶纹样的数字化交互设计构筑于一个
集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人文性于一体的系统网站领域, 使中国彩陶纹样在信息时代发挥文化遗产的优势, 使其文化性更好地在异文化间实现有效价值。
为无形文化遗产广泛使用提供了可行性参考方案, 该研究在数字技术的设计应用上, 为中国彩陶纹样实现其有效价
值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