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莫扎特A大调协奏曲单簧管谱

莫扎特A大调协奏曲单簧管谱

莫扎特A大调协奏曲单簧管谱
莫扎特A大调协奏曲单簧管谱

Concerto in A for Clarinet, K.622

Concerto in A for Clarinet, K.622

莫扎特C大调钢琴奏鸣曲教学心得

莫扎特C大调钢琴奏鸣曲教学心得 廖志坚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出生于德奥边境的萨尔茨堡,父亲曾任该城宫廷、教堂乐师,从小得到了良好的音乐训练和才能发掘,有音乐“神童”之称。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之一,作品范围几乎涉及所有音乐领域,是举世公认的音乐天才。下面就他的C大调奏鸣曲(K545)做一些教学上的探讨,期望有抛砖引玉之用。 第一乐章:奏鸣曲形式,4/4拍,快板。本乐章为带再现部的二乐段,结构严谨、精致而富于逻辑性,其曲式结构分析如下: 呈示部:第一主题1-12小节第二主题14-26小节 发展部:29-41小节 再现部:42-73小节 第一乐章的精髓是“简单”“自然”和“歌唱性”,第一主题单一而完整的旋律,在dolce 的气氛中进来,惋如一缕清风,轻柔地吹进人的心扉,令人心神怡悦,仿佛置身于一个殿堂之中,不容得有半点杂念,尤其是第4小节中的颤音要弹得要清晰可辨,不能含糊过去,后半拍可以“想长一点儿”,可以把第二拍颤音弹成五连音效果,要有唱歌一样的感觉,内心感觉和手指独立一样重要。5-10小节为快速流畅的音阶跑动,其节奏型是| || |||| |||| |||| ,要把下行的旋律音符即每小节的第一个音a、g、f、e、d弹得强调一些,并有<>的效果,左手休止符要干净,这样才能把莫扎特泉水般的乐思表现出来。 第二主题:先在高音区出现,似乎是由长笛吹出,其难点是短颤音。比较适合少年儿童演奏的效果是把它简化为波音的奏法,接下去高低音互相呼应,声部穿插要清晰可见,如高天流云,色彩斑澜,因而踏板使用要适度,不能一片轰鸣。25小节的长颤音对不少人是一个不小难题,这多半是因为基础不牢才会出现。练习时可以先弹稳左手的“阿尔贝提低音”,边弹边数1、2、3、4,然后右手加入,指法是3指开始,2指结束,然后进入结束乐句,转到属调G大调上,第一段结束。 发展部第一小节,一个坚挺的八度G把调性转入同名g小调,紧接着是各种大小调音阶的不断变化,让人目不暇接:31小节g旋律小调上行,g自然小调小下行;32小节A自然大调上行,d和声小音阶下行等,这种左右手穿插不停的变化,一直持续到第40小节,然后一个C7和弦把乐曲转入F大调,主题再现。 再现部的主题几乎是第一主题的“原封不动”的重现,但却不知不觉巧妙地转到了F 大调。练习中最难的地方是第50—53小节的左手主题再现。就这一处都可能把很多人拦在“山腰”上了,这个地方的左手跑动技术水平绝不亚于车尔尼299前半部分(No.25)的水平。从54小节到结束,几乎和第一段11小节开始往后的一样,不同的是这里是回到了主调C大调上,而第一段却“游离”到C大调的属调G大调上。从这种“鬼斧神工”式的转调技术,可以从中隐约发现巴赫的影子。 第二乐章:回旋曲形式,3/4拍,行板其曲式结构分析如下: A1--16小节,B17--24小节,A25--32小节,C33-48小节,A49--64小节尾声65—74小节第二乐章更像是一个室内乐章,G大调,充满了灵性,表现了作曲家天真无暇的内心世界,是天才音乐家童真的流露。左手通篇都是用阿尔贝提低音(Alberti bass)伴奏,双手紧密无间,天衣无缝。这也是本乐章的弹奏技巧所在。 B段左手分解和弦要匀称流畅,需弹出大提琴般的音色,从20小节—23小节,要把下行旋律的音流弹清楚:|d #c b| a g #f |b a g| a a a|。弹好这种音型要用手腕带,四个音用一次手腕提手动作,整个手腕,臂部的重量落在第5、4指上,掌心略朝外,避免1指过响,

浅析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53713655.html, 浅析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作者:赵文雪 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06期 【摘要】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以其特有的风格和特征在历史中开创了一个让后人叹为观止的辉煌时代。本文主要从莫扎特的生平经历、创作特点以及《d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演奏技巧、曲式分析和情感基调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特点;演奏要点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音乐神童—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一)莫扎特人生经历 莫扎特1756年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是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一位宫廷小提琴手。由于受到其父母良好的音乐熏陶以及他自身的天赋,从莫扎特6岁开始,他的父亲便带领着他去世界各地进行巡回演出。为期十年的巡演使他从小接触到了不同体裁风格类型的音乐,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奠定了的基础。 (二)莫扎特人生的两大阶段 笔者认为,可以把莫扎特短暂的一生分为两大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他人生中的前25 年,被称为“萨尔茨堡时期”。第二阶段则是他人生中最后的十年,被稱为“维也纳时期”。在萨尔茨堡时期,他创作了10首钢琴协奏曲,其中最早的四首是他在少年时期对前人作曲家的作品改编而成的。《D大调钢琴协奏曲》(KV.175)是他独立完成的第一部钢琴协奏曲。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具有明显的特点:明朗、纯洁、积极乐观、精致典雅等。在维也纳时期,莫扎特创作的协奏曲的数量远远高于奏鸣曲,这也是莫扎特作品趋于成熟的时期。在1784-1786年,他创作了12首钢琴协奏曲、2部歌剧。在1786年后,他创作了最后两部钢琴协奏曲。虽然他在人生中的最后六年将音乐创作的重点转向到歌剧与交响乐等领域,但莫扎特在钢琴协奏曲方面取得的极高成就仍无人能比,被称为“钢琴协奏曲之王”。 (三)主要成就和贡献 莫扎特作为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不同音乐形式的作品:754部作品,其中622部作品已完成,还有132部作品未完成。在他创作的这些作品中,歌剧、协奏曲与交响乐是他取得成就最大的三个领域。这三种音乐形式最能表现莫扎特的音乐特征,同时巩固了他在古典时期的重要地位。

梁祝钢琴小提琴协奏

梁祝钢琴小提琴协奏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用奏鸣曲式写成,结构如下图: (一)呈示部 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的华彩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 主部,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富于韵味地奏出了诗意的爱情主题。在音色浑厚的G弦上重复一次后,乐曲转入A微调,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中段)。后乐队全奏爱情主题,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在独奏小提琴的自由华彩的连接乐段后,乐曲进入副部。这个由越剧过门变化来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变奏反复),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插部为副部主题动机的变化发展,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信弦乐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第二插部更轻松活泼,独奏小提琴用E徵调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这段音乐以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生动地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共读共玩、追逐嬉戏的情景。它与柔和抒情的爱情主题一起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梁祝友情与学习生活的两个侧面。结束部,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抒情而徐缓(B徵调,2/4拍子)现在已经是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出色地描写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恋恋不舍的画面。真是“三载同窗情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二)展开部 突然,音乐转为低沉阴暗。阴森可怕的大锣与定音鼓,惊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们带到这场悲剧性的斗争中。抗婚 ?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F徵调,4/4拍子)独奏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全奏,衬托小提琴果断的反抗音调。它成功地刻画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其后,上面两种音调形成了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不同的调性上不断出现,最后达到一个斗争高潮——强烈的抗婚场面。当乐队全奏的时候,似乎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现实给予的回答却是由铜管代表的强在封建势力的重压。楼台会 B徵调、4/4拍子,缠绵悱恻的音调,如泣如诉;小提琴与大得琴的对答,时分时合,把梁祝相互倾述爱慕之情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哭灵控诉音乐急转直下,弦乐的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的散板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这里加了板鼓,变化运用了京剧倒板与越剧嚣板(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这里,小提琴叭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运用了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形象与悲伤的心情刻画得非常深刻.她时刻呼天嚎地,悲痛欲绝,时而低回婉转,泣不成声.当乐曲发展到改变节拍(由二拍子变为三拍子)时,英台以年轻的生命,向苍天作了最了最后的控诉.接着锣鼓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三)再现部--化蝶 长笛以美妙的华彩旋律,结合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带到了神仙的境界。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先后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难忘的爱情主题。然后,色彩性的钢片琴在高音区轻柔地演奏五声音阶的起伏的音型,并多次移调,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小仲马《茶花女》单簧管演奏分析

代写论文未取得稿酬发文共享 小仲马《茶花女》单簧管演奏分析 摘要 在十九世纪的艺术界出现了一种很受欢迎的艺术,那就是以高音嘹亮明朗,中音富于表情,音色纯净优美而出名的单簧管。《茶花女》是小仲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单簧管室内乐曲目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以小仲马的名曲《茶花女》为例,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主要从这部名作的创作背景、单簧管演奏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单簧管演奏中华彩乐段的演奏技法,韵律线条之外文字的解释,以及一些具体的演奏技巧方面做简要的分析,探索和总结,以期给单簧管演奏者的学习者和演奏者以启迪,对他们进一步的掌握单簧管的运用,提高音乐素养提供一些可参考的理论建议。 关键词:单簧管; 茶花女; 演奏技巧;

目录 引言 (3) 一单簧管的产生和发展 (3) 二单簧管演奏的特点 (4) 三歌剧《茶花女》概况 (5) 四单簧管演奏歌剧《茶花女》浅析 (6) (一)对单簧管演奏《茶花女》中华彩乐段的浅析 (6) (二)《茶花女》中韵律线条之外的文字的解释 (8) (三)具体的演奏技法 (10) 1.呼吸方面的技法 (10) 2.嘴型和舌头控制的技巧 (11) 3.单簧管演奏中音色与哨片的选择技巧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引言 在漫漫歌剧发展史上,单簧管歌剧幻想曲占据了一个极其特殊的地位,尤其是以十九世纪的意大利为例,当用乐器演奏歌剧成为一种为大众所喜爱的风尚时,作曲家就把他们的作品改编成管弦乐来进行演奏。享誉世界的小仲马的名曲《茶花女》也是这样,当它由歌剧改编为管弦乐的时候,就为单簧管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来演绎这一经典名曲。在这篇文章中,笔者主要以单簧管演奏《茶花女》为例,对单簧管演奏的产生和发展,单簧管演奏的特点,歌剧幻想曲《茶花女》的概况,以及单簧管演奏《茶花女》中华彩乐段,韵律等方面的技巧做了探讨,希望能对单簧管或者其他乐器演奏者的学习和爱好产生积极作用。 一单簧管的产生和发展 单簧管又叫竖笛、黑管或者洋萧,呈圆柱形管状,上端是形状特异的吹口,附着有单簧片,底部则只喇叭口的扩音管。最常见的是用黑檀木、塑胶和金属为材质制作的,素有“管弦乐团演说家”的称号。单簧管属于弦乐器,而弦乐器的产生则可以追溯到很遥远的过去。古希腊神话中就有阿波罗喜爱管弦乐的故事,现在,专家一般认为,里拉琴是现代许多乐器的祖先,如管弦乐等。实际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管弦乐器的由来时间。单簧管在1730—1740年间出现了三键,但是音质还不够细致,一般只有D与C两种调;1750年出现

莫扎特钢琴作品风格浅析

莫扎特钢琴作品风格浅析 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第2位大师。莫扎特的钢琴音乐是他创作中重要领域,主要钢琴作品,有20多部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20首,还有变奏曲、回旋曲和幻想曲等。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莫扎特在歌剧中表现的非凡旋律天才,也充分显示在钢琴音乐中,如钢琴乐曲中不仅慢板主题气息、宽广、悠扬、婉转,恰似歌剧中的咏叹调,甚至那些轻捷绮丽的华彩经过句,也都是发自心底的歌唱。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而著称于世。 《第十一钢琴奏鸣化曲》创作于1778年。1772年莫扎特结束旅行演出后,回到家乡萨尔斯堡任当地大主教宫廷乐长,为了摆脱大主教专横、粗暴、野蛮的压制,希望到别的宫廷谋求职位,于1778年随母亲再度赴巴黎旅行演奏,可是这位当年红极一时的“神童”,如今在巴黎上层社会却受到冷遇,谋求职位落空了,母亲在巴黎又去世了,尽管遭到这种种不幸,但他仍写下了5首优秀巴黎钢琴奏鸣曲,这些乐曲情感内容深刻,大都乐观、明朗,带有一种启蒙时期特有的自信和乐观,然而乐曲中却不时流露出悲哀的阴影笼罩着。这5首钢琴奏鸣曲也标志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完全成熟。 《A大调钢琴奏鸣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首乐曲,而上述莫扎特钢琴音乐创作手法及其特征,也充分体现在这首奏鸣曲中。《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是由“主题和6个变奏曲目组成的变奏套曲”。主题:带有再现二部曲式主题的体裁风格,近似意大利西西里舞曲民谣特性,旋律朴实,明朗富有歌唱性。在性格_L更为内在而抒情,音乐的安详情绪接近了莫扎特的精神,而表现出温暖情感的深度是空前的。主题优美的行板,6/8节拍,A大调,附点的节奏,音乐时值基本上一拍一音,旋律有意简化,同音反复也为后面变奏留有余地。在主题的4个乐句中,前半段为8小节,后半段为10小节:每句前半旋律流畅抒情,每句后半音响加厚是和弦式陈述。而每乐句开始都以西西里舞曲特性节奏开始。主题的呈示部分与再现部分是歌唱性,中间部分主要是舞蹈性。整个主题是歌唱性与舞蹈性相互渗透各有侧重。从总的来看“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不能同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抗衡,尤其不能同悲枪,月光,热情比肩。但是在今天世界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1 作者及创作背景 陈钢1935年生于上海,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早年,他即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在求学期间,在1958年冬,他与何占豪合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何占豪,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作曲家。现任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在近几十年时,他几乎每年创作一部大型作品,在民族音乐语言的创新,民族器乐演奏技巧的提高,民乐表现幅度的拓展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同时,他还为世界乐坛培养和推荐了一大批学习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年轻艺术家。实为“学贯中西、推陈出新、奖学后进”的中国音乐大师。 2 题材: 题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 3 曲式分析: 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3.1 呈示部 3.1.1 引子 引子部分一开始用长笛模仿鸟的叫声吹奏出一段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 3.1.2 主部 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接下来大提琴以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最后由全体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表示出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 3.1.3 连接部与副部 连接部:是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曲调,它是由越剧过门发展变化而来的,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华彩; 副部:这段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荡,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 3.1.4 结束部 这段音乐转为慢板,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内在情感。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3.2 展开部 这部分描写了“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这三个情节。

梁祝钢琴小提琴协奏

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用奏鸣曲式写成,结构如下图: (一)呈示部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的华彩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 主部,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 A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富于韵味地奏出了诗意的爱情主题。在音色浑厚的G弦上重复 一次后,乐曲转入 A 微调,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中段)。后乐队全奏爱情主题,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在独奏小提琴的自由华彩的连接乐段后,乐曲进入副部。这个由越剧过门变化来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变奏反复),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插部为副部主题动机的变化发展,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信弦乐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第二插部更轻松活泼,独奏小提琴用 E 徵调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这段音乐以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生动地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共读共玩、追逐嬉戏的情景。它与柔和抒情的爱情主题一起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梁祝友情与学习生活的两个侧面。结束部,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抒情而徐缓(B徵调,2/4拍子)现在已经是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出色地描写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恋恋不舍的画面。真是“三载同窗情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二)展开部突然,音乐转为低沉阴暗。阴森可怕的大锣与定音鼓,惊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们带到这场悲剧性的斗争中。抗婚?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F徵调,4/4拍子)独奏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叙 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全奏,衬托小提琴果断的反抗音调。它成功地刻画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其后,上面两种音调形成了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不同的调性上不断出现,最后达到一个斗争高潮——强烈的抗婚场面。当乐队全奏的时候,似乎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现实给予的回答却是由铜管代表的强在封建势力的重压。楼台会 B 徵调、 4/4 拍子,缠绵悱恻的音调,如泣如诉;小提琴与大得琴的对答,时分时合,把梁祝相互倾述爱慕之情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哭灵控诉音乐急转直下,弦乐的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的散板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这里加了板鼓,变化运用了京剧倒板与越剧嚣板(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这里,小提琴叭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运用了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形象与悲伤的心情刻画得非常深刻 .她时刻呼天嚎地,悲痛欲绝,时而低回婉转,泣不成声 .当乐曲发展到改变节拍(由二拍子变为三拍子)时,英台以年轻的生命,向苍天作了最了最后的控诉 .接着锣鼓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 (三)再现部 --化蝶 长笛以美妙的华彩旋律,结合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带到了神仙的境界。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先后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难忘的爱情主题。然后,色彩性的钢片琴在高音区轻柔地演奏五声音阶的起伏的音型,并多次移调,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莫扎特作品目录(作品编号)

莫扎特作品目录(作品编号) 001. G大调小步舞曲和三重奏 002. F大调小步舞曲 003. 降B大调快板 004. F大调小步舞曲 005. F大调小步舞曲 006. C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07. 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08. 降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09. 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09a.C大调快板 009b.降B大调行板 010. 降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11. 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12. 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13. 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14. C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15. 降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16. 降E大调交响曲(NO.1) 017. 降B大调交响曲(NO.2) 018. 降E大调交响曲(NO.3) 019. D大调交响曲(NO.4) 019d.C大调钢琴奏鸣曲(四手联弹) 020.“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合唱) 021. 为男高音和乐队所作的咏叹调 022. 降B大调交响曲(NO.5) 023. 为女高音和弦乐所作的咏叹调 024. 八首钢琴变奏曲 025. 七首钢琴变奏曲 026. 降E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27. 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28. C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29. 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30. 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31. 降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32. 为乐队、女高音、大键琴所作的幻想曲033. F大调圣歌、四个声部和弦乐 034. 一首宗教圣歌、四个声部、乐队和管风琴035. 第一位死者的罪恶(合唱) 036. 为男高音和男低音所作的宣叙调和咏叹调037. F大调钢琴协奏曲(NO.1) 038. 拉丁文喜剧:《阿波罗和雅辛托斯》039. 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NO.2) 040. D大调钢琴协奏曲(NO.3) 041. G大调钢琴协奏曲(NO.4) 042. 葬礼音乐 043. F大调交响曲(NO.6) 044. 交替圣歌《Cibavit eos.》 045. D大调交响曲(NO.7) 046. 根据K.361改编的五重奏 046d.C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46e.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47. 宗教音乐 048. D大调交响曲(NO.8)

莫扎特第一钢琴奏鸣曲

莫扎特第一钢琴奏鸣曲 呈示部 主部:主部是由两个乐节构成的开放式终止乐段结构,主部右手材料由m1与m2构成,m1是由一个二分音符与两个四分音符在中高音区,由二分音符的调式主音上行分解主和弦构成,紧接着下行六度跳进到由骨干音为调式导音与主音构成的m2材料上,m1与m2构成一个乐节。主部的左手部分是锯齿状的半分解和弦式的进行。紧接着第二乐节的一个高六度的非严格变化重复。 连接:连接是有右手一连串的由十六分音符为主的上下波浪式的音阶进行,在临近结尾时被冲淡成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式进行,最后结束在属和弦上。 副部:部副一开始先是左手以十六分音符为主的颤音式进行,一直进行到17小节结束,而右手则是以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下行由属音分解和弦式进行到主音(G大调),然后紧接着围绕着主音做迂回环绕式的级进进行,最后停在调式导音上,然后紧接着两小节是前面两小节的重复,接下来的4小节织体变化为左右手交替呼应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式进行,但是右手依旧保留了由属音下行级进到上主音的隐伏旋律进行,最后在一段快速的颤音中完满终止。 结束部:结束部主要是右手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分解,最后完满终止于主和弦上。 展开部 导入:导入部分主要用了呈示部中结束部的材料,然后中途又采用了十六分音符的左右手音阶呼应式进行,分别在5个调上依次进行,最后闯入终止于F大调的主和弦上。 第一中心:在F调上严格再现了主部的部分,音区较之前整体高了纯四度。 第二中心:展开了连接部的材料,分别在F大调、C大调与G大调上进行。 属准备:属准备部分也是运用了连接部快结束时的材料,最后终止于G大调的主和弦上,等待再现部。 再现部:再现部是一个省略主部的再现部。 副部与结束部:较呈示部而言,整体都出现了调性回归,都在C大调上进行,最后完美终止于C大调主和弦上。

一人一张经典碟布伦德尔《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

一人一张经典碟—布伦德尔·《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 集》  专辑名称: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Mozart: Piano Concertos) 专辑艺人: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 唱片公司:Philips Classics 发行时间:1990年10月12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他从少年时代就展现出杰出的音乐才能,一生作品极其丰富。他创作的最重要领域是歌剧,共22部,另一重要创作部分是交响乐,共45部。他的音乐创作即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前辈的成果,又对后来的贝多芬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莫扎特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但他绝对是公认的最

伟大的音乐天才。就连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称作是音乐的基督。曾有人这么说:“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 1756 年,沃尔夫冈·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萨尔兹堡,自幼他便展现出那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3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 岁写下了第一部交响乐,11岁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14岁是指挥乐队演出了该歌剧。可以这么说,莫扎特是为音乐而生的,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和音乐熔为一体了。 16岁时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兹堡宫廷的管风琴师。虽然在这段时间,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他无法忍受萨尔兹堡大主教的颐指气使,任意欺凌。在那里,莫扎特只是一个会弹琴的佣人,他曾向他的父亲这样描述他在宫廷晚餐上的同伴:两名男仆,管家,点心师父,两名厨师,男仆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厨师之上。终于在1781年,莫扎 特脱离了对大主教的依附,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并来到了维也纳发展。在维也纳,莫扎特靠教私人学生,举行音乐会演出和出版作品为生。在这段时间,莫扎特接触到了巴赫、亨得尔的作品,并结识了海顿,从而丰富了他的音

莫扎特音乐作品赏析:五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音乐作品赏析:五、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音乐作品赏析:五、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MOZART: Piano Concertos 莫扎特共作有27首钢琴协奏曲,第一号,F大调,据劳帕赫(Raupach)和奥诺埃尔(Honauer)的奏鸣曲乐章改编,K37,作于1767年。第二号,降B大调,据劳帕赫和朔贝特(Sclobert)的奏鸣曲乐章改编,K39,作于1767年。第三号,D大调,据奥诺埃尔、埃卡特(Eckart)和C. P. E. 巴赫的奏鸣曲乐章改编,K40,作于1767年。第四号,G大调,据奥诺埃尔、劳帕赫的奏鸣曲改编,K41,作于1767年。第五号,D大调,K175,作于1773年。第六号,降B大调,K238,作于1776年。第七号,F大调,K242,作于1776年。第八号,C大调,K246,作于1776年。第九号,降E大调,K271,作于1777年。第十号,降E大调,K365,作于1779年。第十一号,F大调,K413,作于1782-1783年。第十二号,A大调,K414,作于1782年。第十三号,C大调,K415,

作于1782-1783年。第十四号,降E大调,K449,作于1784年。第十五号降B大调,K450,作于1784年。第十六号,D大调,K451,作于1784年。第十七号,c大调,K453,作于1784年。第十八号,降B大调,K456,作于1784年。第十九号,F大调,K459,作于1784年。第二十号,D小调,K466,作于1785年。第二十一号,C大调,K467,作于1785年。第二十二号,降E大调,K482,作于1785年。第二十三号,A大调,K488,作于1786年。第二十四号,C小调,K491,作于1786年。第二十五号,C大调,K503,作于1786年。第二十六号,D大调,标题为《加冕》(Coronation),K537,作于1788年。第二十七号,降B大调、K595,作于1791年。另有早期未列人编号的K107 3首。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的版本,首选海布勒演奏版,由科林?戴维斯等指挥伦敦交响乐团,Philips,廉价套装,CD编号454 352-2(共10张)。这套唱片收录了全部27首协奏曲,海布勒的演奏细腻,层次丰富,应该说是最“正宗 ”的莫扎特。60年代的录音,效果差一点,与海布勒同为演绎莫扎特权威的哈斯姬儿,可惜未留下全集录音。其次的版本可选;1.布伦德尔演奏版,由马里纳等指挥圣马丁乐团,Philips,CD编号422 507-2,莫扎特全集第七集,共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梁祝》,提高学生感受、分析、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 2.掌握音乐体裁:小提琴协奏曲;作品作者。 教学重、难点认识《梁祝》的音乐内涵。 教学方法 1.聆听为主,讲授、设问、观看投影相结合。 2充分利用多媒题课件电教手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梁祝》片段。(课前开始播,打上课铃后关掉) 2 教师:大家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 教师:那么对它的音乐呢? 学生回答。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二、作品简介 (教师简介“梁祝”传说,屏幕上闪示剧情图片。) 何占豪(1933—),作曲家,浙江人。主要作品:小提琴齐奏曲《姊妹歌》、弦乐四重奏《过节》、《烈士日记》、交响诗《刘胡兰》、民乐合奏《节日赛马》、越剧《孔雀东南飞》配乐等。 陈钢(1935—),作曲家,上海市人。主要作品:《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及交响诗《屈原》等。 三、作品体裁、作者简介 (教师讲授,多媒体课件闪示。) 小提琴协奏曲:以小提琴为主,由多种乐器组成,按乐器种类的不同分为若干组,各组分别担任多声部音乐中的某些声部,演奏同一乐曲。 四、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奏鸣曲式的体裁,这部作品就是应用了奏鸣曲式的创作方法。请同学回忆一下这种音乐体裁的结构图。(旨在复习奏鸣曲式的结构图。) (一)、呈示部 1 、引子: 欣赏前设问:请同学们注意听,在音乐中有一种乐器模仿了什么动物的叫声?这段音乐的旋律使大家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管乐记谱法

管乐记谱法 说明:在交响乐队中常用的管乐,有很多移调乐器,因此,也带来了记谱上的问题。木管中,长笛、双簧管、大管是C调乐器,都是按实音记谱的。 单簧管有降B、A调两种。记谱时均需做移调处理:降B调管发音比记谱音低大二度,A调管发音比记谱低小三度。 一、以下是同族乐器的记谱法: 短笛:C调,发音比记谱高八度。 英国管:F调,发音比记谱低五度。 小单簧管:一般是降E调(也有D调),发音比记谱高小三度(D调为高大二度)。 低音单簧管:降B调。若用高音谱表记谱,发音比记谱低大九度;若用低音谱表记谱,发音则比记谱低大二度。用低音谱表更接近实音,较为合理。但由于低音单簧管都是 由单簧管演奏家者兼任,往往对低音谱表不太熟。因此,采用高音谱表记谱更可靠。 低音大管:C调,发音比记谱低八度。 二、铜管组的情况也类似: 小号:常见降B,发音比记谱低大二度。 长号和大号:降B,但习惯上都以实音记谱,因此不移调。 圆号的情况较为复杂。常见的F调为例。由于圆号音域较宽,需要用两种谱表来记谱。 在低音区用低音谱表记谱,发音比记谱高纯四度:在高音区用高音谱表记谱,发音比 记谱低五度。从(记谱音)f到f1这个八度中的音可以两种记谱法并用,高于f1的只 用高谱表,低于f的只用低音谱表。

三、Saxphone 家族,从最高音萨克斯(降E)到低音萨克斯(降B),有数种不同的型号。但由于他们的指法相同,而且只有将B和降E两个调,因此一律都用高音谱表记谱(低音萨克斯用低音谱表)。 最高音萨克斯(bE):发音比记谱高小三度 Soprano Saxphone bB:发音比记谱低大二度 ALtor Saxphone bE:发音比记谱低大六度 Tenor Saxphone Bb: 发音比记谱低大九度(八度加大二度) 上低音萨克斯(bE): 发音比记谱低大十三度(八度加大六度) 低音萨克斯 bB:用低音谱表记谱,发音比记谱低大二度 四、最后总结: 1、同调移调乐器: 其实际音高与记谱音高相差八度,例如:用高八度记谱低音提琴、低音大管等和用低八度记谱的短笛、木琴、钢片琴等等。这种记谱法可以减少乐谱上出现过多的上、下加线。 2异调移调乐器:其实际音高与记谱音高相差非八度音程。此类乐器主要是管乐器,除长号外,凡非C调者几乎都是移调乐器,如单簧管、英国管、圆号、小号等。习惯上乐器名称之前都加以调号说明,如降B调单簧管。其意即指当记谱为C音时,实际上发出的音位低二度的降B。但各种乐器记法又有不同的传统,颇为混乱。例如F 调圆号,其F的实际音高要比记谱的C音低五度,但F调小号,则发出的F音比C音高四度。因而读谱或记谱时,必须牢记传统的习惯,才能正确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移调乐器约自18世纪开始,主要由于管乐器是泛音列发音,其演奏技术受乐器筒音的音高制约,由此产生移调记谱法。这种记谱法虽然对作曲和指挥增加了许多困难,但给演奏者带来大方便,即简化了记法又能适应其演奏指法。20世纪以来,有些作曲家采用实际音高记谱,但是很多作曲家对多数移调乐器仍按传统习惯记谱。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莫扎特所作的钢琴奏鸣曲,虽没有贝多芬般戏剧性的演进历程,却是利用当时新发展的奏鸣曲式作成的最精致最优美的音乐。奏鸣曲式的确立虽是海顿的贡献,莫扎特却敏锐地紧随其后,写出了比海顿更充实、更杰出的钢琴奏鸣曲。海顿晚年的作品,反倒调转过来,跟随莫扎特的轨迹写作。这两位天禀相异的作曲家,在同一时代中相互砥砺,为后起之秀的贝多芬铺起了一条坚实的康庄大道。莫扎特的音乐,与其说是“歌唱性”的,不如说是“歌剧性”的。聆听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也同样能够感受到歌剧的影响:性格各异、无限丰富的主题完美地融为一个整体,这正是歌剧音乐的魅力所在。贝多芬在他的典型作品里对乐思的使用是高度节制的,甚至可以基于一个主题构造整个乐章(如《热情》);而莫扎特却从不吝惜他的乐思,美妙的旋律挥之即来,往往在呈示部中就出现了三四个主题,在展开部中更是常常引入新的主题。莫扎特在奏鸣曲式中使用的主题之丰富,在所有的作曲家中都是罕见的。如果说贝多芬通过双主题的对立斗争,着意表现人性中抗争和奋斗的一面的话,莫扎特则是通过多主题的表现手法,刻划人性中开朗乐观的一面,表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1777年

以前的8首属于早期作品,其中作者的风格已初露端倪,虽还略显稚气;1778至1785年的6首中期作品风格已趋成熟,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内涵也更为深刻,其中著名的C小调幻想曲与奏鸣曲,悲剧性的境界堪与贝多芬的作品相比;1788年以后的晚期作品形式格外紧凑,并应用了主调和复调相结合的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最初是为业余爱好者所作,因此并没有很高的技术难度。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职业钢琴家极少把它们列入自己的演奏曲目。本世纪上半叶,只有施纳贝尔等少数钢琴家公开演奏过莫扎特的奏鸣曲。然而这些作品的妙处并不在于技术。50年代俄国大钢琴家李赫特访华时,有人问他哪些作品难于演奏;在列举了几部作品之后,李赫特补充了一句:“还有莫扎特,所有的莫扎特都很难。”内在的深刻与外表的含蓄节制相统一,丰富的表情与分寸的把握相统一,这正是莫扎特音乐表演的困难之所在。钢琴奏鸣曲在他的作品里占有相当的分量,也都是不朽的传世之作。他的19首钢琴奏鸣曲的内容深刻、形式多样。主题形象生动丰富,流泻般的优美旋律充满魅力,可以看到典雅的维也纳古典风格的“歌唱性快板”。主题和副题的对比,虽没有贝多芬式的强烈个性对比,但发挥得也式很巧的。第

浅析莫扎特K467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

一、引言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01?27-1791?12?5),出生于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茨堡,他是一个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 3岁就能弹奏很多他听到的乐曲片段,5岁就能够准确地听辨所有乐器演奏的单音,双音,和弦的音名,甚至能够很容易地分辨杯子,铃铛等器皿撞击的时候发出的音高,所以这样完美地绝对音高概念是大多数的职业乐师一辈子都做不到的。35岁莫扎特就去世了,留下来的主要作品包括那一个时期的全部类型的音乐。他无疑是一个极其富有天赋的艺术家。在西方的音乐历史上,唯独他没有质疑地被界内人士认为是音乐界的绝世天才。 莫扎特出生于宫廷乐师家庭,是德国地当地人,他父亲lieaoboer莫扎特担任天主教徒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作曲家,并且有绝对音高。他母亲也热爱着音乐,并且会演奏小提琴、大提琴。莫扎特的父母有很多孩子,他在家里排行第七。1791年12月5日莫扎特猝死在维也纳。在他的全部创作中最有名的歌剧是《唐璜》《魔笛》还有《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也是欧洲的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之一,他在幼年时期被称为"音乐神童”。他作为古典音乐的表率为欧洲的音乐发展发挥了重要地作用。莫扎特一生写下754部作品,622部已经完成,132部没有完成,其中包括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安魂曲、奏鸣曲、室内乐和宗教音乐等作品。 莫扎特同时也是钢琴协奏曲地创始人,他创作了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同时,他又被公认是飓风运动里首个进入到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他大大扩大了晚期音乐地音乐深度,主要体现在它的主题音乐是突然和不确定性,这一功能可以发现主要集中在他后来的三部交响乐中的《g小调第40号》(也被称为维克多交响曲)。而被公认为是最早提出的浪漫交响曲是其23岁时创作的《第30号交响乐》,最大限度地发挥叛逆不羁的旋律。在钢琴协奏曲的领域,他的《第20号钢琴协奏曲》和《第24号钢琴协奏曲》是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雏形。他甚至还暗示了一些未来浪漫的音乐,主要表现在《第41号交响乐》(也称为《朱庇特交响曲》) 他的钢琴作品非常的丰富多彩:其中包括35首小提琴奏鸣曲,27首钢琴协奏曲,18首钢琴奏鸣曲,15首钢琴变奏曲,10首双钢琴作品,7首钢琴三重奏,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欣赏提纲标准版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欣赏提纲 人文系 2011级公管(3)班胡旋宇学号:05 1.作者和作品的的时代背景 陈钢1935年生于上海,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早年,他即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在求学期间,在1958年冬,他与何占豪合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何占豪,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作曲家。现任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在近几十年时,他几乎每年创作一部大型作品,在民族音乐语言的创新,民族器乐演奏技巧的提高,民乐表现幅度的拓展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同时,他还为世界乐坛培养和推荐了一大批学习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年轻艺术家。实为“学贯中西、推陈出新、奖学后进”的中国音乐大师。 1958年秋,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一年级小提琴专业的何占豪、俞丽拿等同学组建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并商议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以响应学院党委提出的“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号召。 当时,在选材方面同学们意见不一,于是定下三个题材征求院党委书记孟波的意见。孟波决定“在越剧《梁祝》音调基础上创作”后,何占豪一鼓作气把越剧《梁祝》中的几段唱腔音乐连接起来,用小提琴实验演奏。由于他只是小提琴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从未学过作曲。于是他向作曲教授丁善德“求援”。丁教授把作曲系的高材生陈钢介绍给何占豪。从此,陈钢和何占豪“联姻”,与“蝴蝶”同时成对高飞。 《梁祝》在向国庆10周年献礼时独领风骚,声誉鹊起。而孟波为扶持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何占豪、陈钢进入创作阶段时分别发动院、系的专家给予具体的艺术指导:丁善德对陈钢进行“单独的曲式辅导”,并一次次地审读《梁祝》的每一个乐段,提出修改意见;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毕业的小提琴家赵志华、陈又新向实验小组同学介绍各种小提琴演奏技法,为他们提供艺术示范;国乐家卫仲乐开设讲座,向其小组同学讲解民族乐器的各种演奏技巧,帮学生们实现小提琴演奏的“洋为中用”。当陈钢、何占豪决定将二胡的指法写进协奏曲时,有人认为,“用两条弦演奏不能发挥小提琴功能”“把二胡的滑指用到小提琴上去,是破坏小提琴的演奏法则”。两位学生犹豫了,于是系党支部书记刘品组织全系专家展开论证,最终为两位学生的艺术创造提供了实践与理论依据。 2.作品的创作个性 协奏曲为单乐章奏鸣曲式结构。包括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从这里可看出,作者是遵循了欧洲古典音乐中协奏曲的曲式结构类型来完成作品的。但是作者又对结构进行另外创新,即采用了叙事的手法来陈述音乐的进行与发展。音乐的进行与发展就像一部完整的故事一样,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详细的讲述一遍。因此,在《梁祝》总谱中可看到作者在每一段故事的开始处的乐谱上均有一些提示内容的语言。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同窗三年美好生活,接著十八相送。从十一分钟开始进

纯美莫扎特——莫扎特音乐作品赏析

纯美莫扎特——莫扎特音乐作品赏析 纯美莫扎特——莫扎特音乐作品赏析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自幼就表现出超常的音乐天赋,3岁练琴,5岁作曲,1762年起其父安排去欧洲各国宫廷表演,1763年起作更广泛的旅行演出,在路易十五的凡尔赛宫逗留了两周。1764年到达伦敦,受乔治三世接见,在伦敦曾师从阿尔贝尔与J.C.巴赫,创作了最早的3部交响曲。1766年莫扎特全家返回萨尔茨堡。1767年与1768年两次再访维也纳,创作了早期的两部歌剧。1769年底,其父又带他到意大利,其后不久又两次访意。莫扎特的早期创作基本都是在其父母带他到欧洲各国巡回演出中的创作习作,这期间他广采各家之所作,锻炼了极强的适应各种创作的能力。在莫扎特的早期创作,主要受J.C.巴赫的创作的影响。1778年,莫扎特到巴黎,7月其母去世,其时法国人已对作为神童的莫扎特不感兴趣,莫扎特求宫廷职务不成,只得返回萨尔茨堡,担任宫廷与教堂的管风琴师,因与大主教不和终于辞职去维也纳。1782年

起莫扎特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期,1782年8月,他创作了《后宫诱逃》,然后与康斯坦策.韦伯结婚。这段时间,他创作了大量最有光彩,也最具他特色的作品。在维也纳宫廷担任乐师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为宫廷服务的舞曲、嬉游曲、小夜曲;他和迪特斯多夫和海顿一起拉弦乐四重奏,担任中提琴手,创作了非常重要的《海顿四重奏》,另还有各种类型最优秀的协奏曲与室内乐。1788年后可看作莫扎特的第三阶段,也就是晚期。这一阶段一方面他创作出巅峰作品,比如最后的3部交响曲、歌剧《女人心》、与《魔笛》;另一方面,他的创作中也开始出现了较激烈的冲突,在晚期的室内乐作品、宗教作品中,这种冲突表现得特别明显。 莫扎特一生共600多首作品,对各类音乐体裁创作都能轻松自如。他的创作特色,其一是靠其天才而体现出的优秀的即兴性,莫扎特大量的创作都是即兴灵感发挥的产物,他的优秀的即兴感觉能力无人能与之比拟。其二是他的音乐中所体现出来的即兴的单纯的美,不是精雕细琢的产物,所以呈现着一种自然的单纯;因为保持着孩子般的单纯,其音乐中似乎没有杂质。其三是非凡的平衡能力,莫扎特音乐基本承袭了从巴赫到海顿那种创作是体现音乐中各种因素的平 衡的能力,莫扎特的长处是善于在丰富的音乐灵感的表现中自然地达到出色的平衡。其四就是把宫廷艺术的优雅发展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