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礼”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4
《论语》中的“仁”说实话,我感觉老师有点为难我们了,本来精读过论语的人就不会多,更何况要讨论的是《论语》中最核心最高深的话题。
我之前是没通读过《论语》的,这次特地读了几遍,可惜的是自己早已静不下心,生活阅历又太少。
即使读得再多,也很难有深刻的心得。
仁是否是论语的核心,这个是存在很多争议的。
有很多大家认为是“礼”,是“忠君”,是“三纲”,是“孝”说,是“仁孝” “忠恕” “中庸” 或“仁恕”等等,几乎穷尽了孔子思想的全部范畴。
以我的能力,我是没资格去驳斥上述任一种说法的,但是我可以有自己的观点,我曾经支持”仁”的观点.但是现在我更偏向于这样的观点:仁和礼都是论语的核心思想。
不可否认,”仁”在论语中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单从出现的次数上看,仁要超过其他字眼。
也许出现的次数说明不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的每次出现都有着深刻的含义。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1)(出自《论语颜渊》)这句话是孔老先生对仁的一个定义,最基本的定义:仁就是爱他人,超越血缘关系而尊重他人权利并普遍性地爱他人。
和《说文》中的“仁,亲也”(2)意思相近。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高尚的品格,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从古至今也寥寥无几,然而做到这一点的能否成为仁者呢?论语给的答案是不能,因为仁的含义并非如此简单。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3)(出自《论语子路》)从这句话看,孔子对仁德要求提高了,同样是一个人的同一个问题,孔子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和孔老先生的“因材施教”或是自身认识的提高。
言归正传,孔子在这里一下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恭”“敬”“忠”,平时态度端正,做事尽心,对人忠诚有信用。
更重要的是后面这句“随之夷狄,不可弃也。
”即便是到了未开化的地方也不能因而忘记恭敬忠,这让我想起了初中时老师给我们讲的“慎独”。
樊迟第三次问仁的时候,孔子回答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4)对于这句话,网上似乎有些争议。
我的理解就是他的字面意思:仁者先经历苦难,然后才能有所收获。
《论语关于礼的论述》
《论语》中对“礼”有很多深刻的论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这句话强调了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的表现。
礼是一种行为准则,通过遵循礼,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实现仁的境界。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进一步说明了礼的具体要求。
不符合礼的东西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
这体现了礼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和规范作用。
在《论语》中,礼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通过遵循礼,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同时,礼也是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只有人人都遵守礼,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例如,在古代社会,人们在各种场合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如祭祀、宴会、朝见等。
这些礼仪规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神灵、长辈的尊重,也维护了社会的秩序。
在现代社会,虽然礼仪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礼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浅谈《论语》的核心理念《论语》是一本集中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和言论的书籍,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及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它涵盖了伦理道德、政治治理、教育教学及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其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理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仁爱之道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最为核心也是最为基本的概念。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
可见,孔子思想中的“仁爱之道”具有普遍的道德意义,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个人、社会、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根本规律。
2. 诚信为本在《论语》中,“信”是孔子所推崇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要具备“信用”的品质。
只有诚信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在社会和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诚信对于实现“仁爱之道”、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 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孔子思想中重要的伦理准则。
孔子认为,人应该自我约束,保持自律并恪守正义,以此来保护个人品德和道德尊严。
礼仪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孔子认为,只有在遵循礼仪的基础上,人们才能通达万事万物之本源,也才有形成和谐社会的基础。
4. 尊重天命在自然哲学方面,孔子强调要尊重天命。
他认为,自然界之中存在着一种天命规律,它决定了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发展方向和限度。
只有遵循这种天命规律,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的发展。
5. 和谐思想孔子思想中所提倡的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追求的,也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尊重别人的意见,尽量与周围的人共同抵达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总之,《论语》所强调的这些核心理念,都是围绕着她的中心思想——“仁爱之道”而展开的,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文化遗产和哲学思考。
它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传承发展,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和谐、进步,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浅析《论语》中的“礼”摘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礼”作为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不仅仅是外在的礼节束缚,更是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
《论语》中相关章句阐释了承载着个体自然情感的仪节形式是如何恰当准确的表达感情并调节人际关系以达到和谐的,以及作为伦理规范的礼教是如何重塑人的本性心理的。
关键词:论语礼之本和不学礼无以立“礼”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其中包含“礼”字的章句就达四十三章之多。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论语》“礼”的解释是: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
朱熹认为“礼”是天理的节奏和文饰,是人事的仪式和规则。
周公制礼作乐,论语中“礼”、“乐”常常同时出现,这里“乐”不是用来欣赏的,而是礼制的一部分,是配合各种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
礼乐合而为礼,礼乐制度就是以乐从属礼的制度。
《论语》中的“礼”一般指包括“乐”在内的周礼,不仅仅是人事交往规则,更是国家典章制度,是无所不包的社会规范体系。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动迁,天子实力式微,各地诸侯实力大涨,诸侯之间战事频发,百姓生活颠沛流离,周礼逐渐被废弃。
孔子认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沦丧、礼崩乐坏,主张恢复周礼。
孔子认为“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为政第二十三章)。
经过夏、商、周三代的传承演进,因时制宜的对太过了的礼仪制度进行减损,对不足的进行增益,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天命秩序――周礼。
《论语》八佾第十四章“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就表达了对周礼的赞叹。
孔子一生无论为官还是教学都以克己复礼为己任。
孔子尚礼,从小便是。
《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论语中涉及礼仪的部分第一篇:论语中涉及礼仪的部分论语中关于义的句子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3、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已者。
过,则勿惮改。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6、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1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4、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15、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1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3、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7、朝闻道,夕死可矣。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0、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中关于礼的句子在《论语》中,孔子对于礼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阐述,他认为礼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重要标准,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
在《论语》中,关于礼的句子不少,其中有一些句子更是深刻地揭示了孔子对于礼的理解和看法。
首先,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对于礼的理解,他认为礼是一种道德准则,是君子行为的准则,而小人则是以利益为先。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礼的高度重视,他认为礼应该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
其次,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道,“君子不器。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礼的看法,他认为礼应该是内在的修养和修身的表现,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形式。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礼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礼应该是内在修养的表现,而不是一种虚浮的外在形式。
另外,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再次强调了孔子对于礼的重视,他认为礼应该是君子行为的准则,而不是用来比较的工具。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礼的高度重视,他认为礼应该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是用来比较的工具。
最后,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道,“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对于礼的理解,他认为礼应该是一种道德准则,是君子行为的准则,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礼的高度重视,他认为礼应该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
总的来说,在《论语》中,孔子对于礼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阐述,他认为礼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重要标准,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
通过对《论语》中关于礼的句子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孔子对于礼的看法和理解,也能更好地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论语》之“礼”
在《论语》中,“礼”具有十分丰富的意义,它既是维系社会伦理秩序的制度规范,又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同时还是种种仪式的内在核心。
据杨伯峻先生统计,《论语》中共出现“礼”74次。
例如: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①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②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
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③
……
小由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大至国家的治国之策,都渗透着一个“礼”字。
可见,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安家治国,孔子对“礼”都是十分看重的。
一、“礼”之本
《论语》中对“礼”的阐释涉及方方面面,看似零散,其实自有其一套体系,都有一个“礼”之核心蕴含其中,那么究竟什么是“礼”呢——
《说文解字》曰“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从示从豊,豊亦声。
”
《释名》曰:“礼,体也。
言得事之体也。
”
《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④
由以上比较权威的三种解释,可以把“礼”归纳为两层含义。
其一,是指一种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
“礼者,尊卑之差,上下之制也。
”⑤“礼”包括了由君主到平民各阶级各阶层的行为规范,它对从诸侯会盟到婚丧嫁娶,从祭祖先到祭鬼神的各种仪式,都有着具体的规定。
“礼”是一套完整的道德、行为规范,可以说它是一部无形的社会的法律,它明确且严格地规定了上下等级、尊卑长幼之间的秩序,对全社会成员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其二,是指一种为人处世,仁爱忠信的情感态度和内在表现。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情感的准则。
那么,“礼”其实就是“仁”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体现。
孔子提倡“克己复礼为仁”,强调“礼”的贯彻实行要从自我做起,
①摘自《为政》,《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②摘自《泰伯》,《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③摘自《述而》,《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④摘自百度百科“礼”词条;
⑤摘自《后汉书荀爽传》,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不断地克服自己不好的思想情绪,让自己的行为恢复古礼的标准,这样才能符合“礼”的标准,体现“礼”的精神。
并且,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陶冶情操,才会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仁人君子,养成理想的人格。
所以,仲弓问“仁”,孔子回答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论语·颜渊》)”可见,孔子心目中的“礼”,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和条文,而是要以“仁”作为其内在核心的一种价值观。
同时,孔子还指出,对“礼”践行是要发自内心,是要拥有恭敬、真诚的态度的。
例如: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①一般人认为能赡养父母、供养父母就算是孝顺了,但孔子认为只有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的基础上对父母和颜悦色、态度尊敬才能称为真正的孝顺。
可见,礼节的行使离不开“仁”,离开“仁”的“礼”,仅仅是留于表面,而丧失了内在的真情实感,显得做作而虚假。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崇尚和赞同的“礼”,并不仅仅是“礼”的形式、原则,而更在于拥有“仁”的内涵的“礼”。
正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②只有内在的主动的接受和服从,才能真正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只有以“仁”的思想来建立礼制,把作为外在规范的“礼”导向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情感上,才能使“礼”不再是一种强制推行的等级制度、行为规范,而是一种能够通过个人修养和精神调节而达到的内在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这才是孔子真正想要保留和强调的“礼”。
二、“礼”之辩证的发展观
春秋中后期,周室衰微,周王室已经无法恢复权利和威信,整个统治已经名存实亡。
随着礼崩乐坏,诸侯僭礼越礼的事件不断发生,“礼”的政治权威性走向衰退。
孔子就处于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
然而面临礼崩乐溃的政治局面,孔子仍大力主张复礼。
这里的“礼”指的是“周礼”,孔子取法周朝的礼仪宗法制度,把它作为衡量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标准与尺度。
正如他所说的:“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③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
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这里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
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
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
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他所主张的“复礼”并不是指要回到周公时代,而是要在变通的基础上继承。
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
①摘自《为政》,《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②摘自《为政》,《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
从周礼的一些祭祀仪式可以看出,这种人文的礼仪中始终贯注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祖先的缅怀之情。
礼仪不是一种冷冰冰的外在形式,而是人们内在心理情感的表达。
因此“礼”本身就意味着内在、外在的和谐统一。
可是到了春秋末期,人们逐渐丧失了内在的敬畏之心,缅怀之情。
孔子认为这种内在情感的丧失是礼崩乐坏,天下失位的主要原因。
因此,孔子强调要继承的,更多的应该是人们逐渐遗失的一种敬畏、恭敬的内在情感,外在仪式只是这种情感的载体。
例如: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①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
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
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
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
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
在今天人眼里看,跪拜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在过去却是整套制度的一部分,代表着责任与敬畏。
孔子认为,这种“礼”是不可废的。
从此也可看出,孔子对礼仪形式的外在物质载体并不是特别强调的,他所注重的是能体现“礼”之内在情感的行为规范。
孔子对“礼”的继承是发展和更新的,既保留了“礼”之根本,又联系当时社会背景加以变革,这种去粗取精,辩证发展的观点,不得不说是孔子思想的一种进步体现。
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
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
《论语》之“礼”,在中国社会流传发展了差不多二千余年,发挥和体现了它巨大的思想和政治作用,它的历史功绩是我们无法否定的。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和历史性,正如胡适所言“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一时代也有一时代之礼学。
《论语》之“礼”于春秋战国,是进步的,但是之余明清、近代乃至今天,就不可并而论之了。
历史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一些东西便开始僵化凝固,徒存形式,失其精神,如后世所称的“名教”、“礼教”。
这也成了人们攻击孔子的一个依据。
实际本不应该如此,“礼”是内外和谐一致的,是变化发展的,它本身是自由灵活的,只是在不同的时期,被人们赋予了形式和物质载体和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论语》之“礼”也是如此。
因此,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批判,也要反思自己,像孔子继承周礼一样,我们也可以辩证地认识和发展《论语》之“礼”,取其精华,保留“礼”最初的精神,发扬中华礼仪之邦的真正风范。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2月;
【2】钱穆,《论语新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3月;
【3】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4】钱穆,《孔子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