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 格式:doc
- 大小:316.00 KB
- 文档页数:7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本章内容概览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人类的众多疾病中,传染病是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特别是某些传染病至今人们还不能有效地控制,从而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了传染病和免疫的基础知识。
学习传染病时,首先根据具体实例认识传染病及其特点,然后通过分析具体的传染病实例认识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并针对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制订出预防传染病的三大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另外,通过实地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可以提高我们对传染病的认识。
学习免疫时,首先讲述了人体的三道防线,这三道防线又分为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然后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免疫的功能和计划免疫,使我们对免疫有了一定的理解;最后又介绍了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传染病——艾滋病。
这有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认识传染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地生活。
重点难点提示本章重点:1.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流行的基本环节。
2.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措施。
3.人体的三道防线组成及功能。
4.免疫的概念及功能。
5.计划免疫与艾滋病。
本章难点:1.如何防治传染病,说出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2.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3.抗原与抗体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学习目标:1.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3.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4.关注常见传染病的流行和预防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选择卫生、安全的生活方式。
知识点一什么是传染病1.传染病(1)概念: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
(3)病原体: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2.教材第73页“插图”全解(图8-1 常见的几种病原体)(1)结核杆菌:属于细菌,能引起结核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以肺结核最常见,可通过接种卡介苗进行预防。
请同学们提前预习,掌握以下知识点:(相信你!一定能完成!)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一、传染病及其预防1.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二免疫与计划免疫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皮肤和黏膜• 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2.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3.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4.免疫:最初指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现指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健康.5.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6.计划免疫、意义:第二章用药和急救安全用药处方药(R)非处方药(OTC)1.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和作用.例如:牛黄解毒片可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疾病的治疗.新速效感冒片可用于伤风引起的鼻塞、咽喉痛、头痛发烧等疾病的治疗.2.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分析药品标签包含的信息.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与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4.120急救5.人工呼吸6.胸外心脏挤压7.出血和止血:外出血,内出血,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第三章了解自己增进健康一、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1.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2.保持愉快的心情:心情愉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二、调节自己的情绪方法:转移注意力;选择合适的方式宣泄烦恼;自我安慰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1.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除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2.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低浓度的酒精(0.25%)对水蚤的心率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抑制作用. 3.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酒精会损害人的心脏和血管,酗酒会全使脑处于过度兴奋或麻痹状态,引进神经衰弱和智力减退,长期酗酒,会造成酒精中毒,饮酒过多,还会有生命危险.4.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烟草燃烧时,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使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降低,同时还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癌等.5.毒品的危害: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降低人体免疫功能,使心肺受损,呼吸麻痹,甚至死亡.。
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思维导图和知识要点思维导图:知识要点:常见传染病:流行性感冒、非典、水痘、结膜炎、蛔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肝等。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1.传染病是由某种特殊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所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间或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根据致病的病原体不同,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传染病等。
3.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2)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历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4.艾滋病(AIDS)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
5.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控制传染源:如隔离、建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
(2)切断传播途径:如传染病流行期,在教室喷洒消毒液。
(3)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疫苗或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1.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1)第一道: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和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还有纤毛,随着纤毛的摆动,病菌等异物能被清扫出去。
(2)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破坏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融解。
分布在血液,淋巴结,脾脏,肝脏等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
(3)第三道: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2.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3.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听课记录一、导入(1.1)1、教师行为:•简要介绍免疫的概念: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实例,简要介绍了免疫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对免疫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提问激发兴趣:“你们知道人体是如何防御病原体的吗?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引导思考: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免疫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学生活动:•聆听并提问: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介绍,对免疫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并积极提出问题。
•思考并讨论: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讨论。
3、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介绍免疫的概念和提问,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免疫与计划免疫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1.2)1、免疫的基本原理•讲解免疫机制:教师详细讲解免疫的基本原理,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免疫机制。
2、计划免疫•解释计划免疫:教师解释计划免疫的概念和意义。
•互动提问:“计划免疫是什么?它有什么重要性?”3、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免疫和计划免疫的相关问题。
•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拓展延伸•现实案例分享:教师分享一些与免疫和计划免疫相关的现实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5、学生活动:•积极参与讲解和讨论: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讲解和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思考和分享: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6、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讲解、小组讨论和拓展延伸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免疫和计划免疫的相关知识。
三、提纲式板书设计《免疫与计划免疫》1.免疫的基本原理–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2.计划免疫–概念和意义3.现实案例分享四、作业布置1.总结免疫的基本原理和计划免疫的概念,并思考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查找关于免疫和计划免疫的相关资料,加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传染病及其预防2免疫和计划免疫3用药与急救重点和难点:1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 特异性免疫和免疫概念。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本章内容。
提问:人们珍爱生命,也珍爱健康,什么是健康呢?讲:评价学生回答,展示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包括了躯体、心理的完好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把道德修养和生活质量也纳入到健康的范畴。
学习与探究二.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知识点。
三.分组讨论教学过程:虚弱,而且包括了躯体、心理的完好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把道德修养和生活质量也纳入到健康的范畴。
讲:引导学生分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关系。
适应能力是健康的综合表现。
他们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
导入本节新课。
传染病及其预防。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
讨论: 1、每年,特别是春秋季节,人们都会警惕一些传染病的流行,最近几年,你知道哪些传染病对人类影响较大吗? 2、你的调查表中有哪些是传染病?哪些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3、这些传染病有什么共同特点?什么是传染病呢? 引导:提问:分析传染病的最大特点是传染性,是什么在人和人或动物和人之间传播呢?归纳:病原体的概念。
学生回答:非典、禽流感、艾滋病、乙型肝炎、肺结核等。
(学生回答不一定很完整)有传染性,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的传播的疾病。
学生填表,表达交流。
并提出各种关于传染病的问题。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可能是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生物。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设疑:传染病为什么能流行?它有哪些基本环节呢? 展示:课本69页资料1。
提出问题: 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什么? 病原体首先存在于什么人身上? 流行性感冒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到健康人身上的? 什么人最容易得流行性感冒? 教师归纳学生回答,提出: 流行性感冒流行的实质呢? 可以将这个过程分为几个环节呢? 分析: 传染源——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巾帼的途径。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提问:1、资料2所说的做法有什么科学道理?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回答。
流行性感冒病毒。
病人或病毒携带者身上。
飞沫。
4、老人和小孩。
身体抵抗力弱的人。
流感病毒从病人或病毒携带者身上通过飞沫传播到健康人身上。
学生回答:病人或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健康人。
学生阅读69页资料2,进一步理解三个环节。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讨论: 传染病流传的三个环节可以缺少吗? 在2003年“非典”期间,为了预防“非典”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以上各种方法,各从传染病的哪个环节上学生回答:不能缺少。
各种各样的预防措施。
如:戴口罩、打扫卫生、隔离病人、喝增强免疫的中药……考虑的? 归纳传染病的预防的方法。
讲:以下是几种比较常见的传染病,请同学们分析这几种病的特点,谈谈怎样预防? 肺结核(展示肺结核的有关课件。
) 淋病 (展示有关淋病的有关课件) 讲:淋病的一些特点及对人的一些危害,主要的预防方法是杜绝性滥交,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
蛔虫(展示肺结核的有关课件。
) 讲:传染病的预防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采取综合的措施,但又要根据具体不同病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环节,做到中华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
学生讨论以上的措施分别属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学生回答:1、主要通过给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卡介苗。
保护易感人群。
其他的,如隔离病人,保护环境卫生,也是其中的方法。
3、主要以搞好个人的卫生和环境卫生,切断传播途径为主要措施。
教学点评:本节课的内容较多,包括健康的概念、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获得这些知识,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通过本节课的处理,效果较好。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分析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再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法很受学生的欢迎。
如传染病的预防,学生先回忆预防“非典”的方法,再从这些方法中归纳出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再运用这些措施讨论预防几种具体的传染病的方法。
课前调查,使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高,其内容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的有源之水。
第二节 免疫和计划免疫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重点和难点:特异性免疫和免疫概念。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
2、学生将自己的预防接种卡带来。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导入:我们人类生活在一个具有很多病原体的环境里,但为什么我们没有时刻患病呢?学生:我们人类有抵抗力。
教师:人类对疾病的抵抗力是人体免疫的一个部分,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发现免疫不仅包括人体对疾病产生的抵抗力,还包括其他的内容。
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的哪些现象与免疫有关?展示:药物过敏、骨折、肾移植前要寻找与之相“匹配”的肾脏、贫血、艾滋病病人、风湿性关节炎、肝癌。
学生:(能判断部分内容,但教师不给评价,等到学完本内容后,再讨论,进行评价。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教师:我们先来讨论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抵抗力,为什么我们有抵抗力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资料1、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种致病的念球菌涂在健康人的皮肤上,2个小时候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念球菌都被消灭了。
讨论以下问题: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病菌会很快死亡?皮肤是不是能所有的细菌都杀死呢?学生:.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被皮肤的分泌物所杀死,这说明皮肤具有杀灭病菌的功能。
学生:不能杀死所有的细菌。
教师:有没有同学亲身体会过皮肤破坏后,人身体的反应。
学生:有一年夏天,我不小心,把膝盖摔破了,当时我没在意,也没有到医院,结果后来发炎了,还化了脓,后来我妈妈带我到医院,包扎了以后,过了好几天,才好。
教师:(展示烧伤病人的治疗环境)为什么烧伤病人需要无菌的环境?学生:因为皮肤具有防御功能,如果有细菌,会使病人感染。
教师:(展示皮肤的保护作用、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动画)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防御病原体的防线,皮肤和黏膜就是第一道防线。
他有三方面的作用:1、阻挡病原体的入侵。
2、分泌物可以杀菌。
3、纤毛可以清扫异物。
教师:通过资料一,我们知道皮肤虽然具有免疫能力,但还是不能杀死所有的病原体,当病原体突破第一道防线,又是什么在与病原体战斗呢?下面我们展示一个动画,请一个同学给我们解释一下,吞噬细胞吞噬的过程。
(展示吞噬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的动画。
)学生:(学生描述吞噬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教师:吞噬细胞分布在人体的什么部位?学生:吞噬细胞在人体的血液和组织器官里,所以分布在人体的全身。
教师:除了吞噬细胞以外,还有哪些物质也有杀菌作用呢?(展示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教师: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教师:假如溶菌酶也不能消灭病原体,还有其他的物质能杀灭病菌吗?请学生阅读资料3,并讨论: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病毒的侵袭呢?教师:(播放抗体和抗原作用的动画。
并讲解和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什么是抗体?什么是抗原呢?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这就好比是抗日战争,日本人侵略中国,激发了我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奋起抗争,许多农民变成了战士,与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取得了抗日的胜利。
胜利后,战士们的战斗能力并没有消失,如果日本人胆敢再来侵犯,我们的战士一定能再次打败侵略者。
以上的过程中,何者相当于抗原?何者相当于抗体呢?学生:侵略者相当于抗原,我国的战士相当于抗原。
教师: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教师:提问1、我们从小到大接种过很多的疫苗,为什么接种疫苗能预防传染病呢?2、疫苗的成分是什么?3、什么是计划免疫呢?学生:展示展示他们的预防接种证和免疫接种卡。
阅读课本并回答。
教师:计划免疫对提高人体的健康的意义,人的寿命的延长与计划免疫的关系,以及国家对计划免疫的重视。
教师:人体的三道防线有什么区别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道防线与第三道防线差异,并导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学生:比较俩者的产生和功能。
并填写表格。
教师:设疑: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免疫能力使我们免受病原体的侵害,使我们受益,但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人民发现它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位的,还有哪些功能呢?学生:阅读课本教材,展示他们收集的免疫资料。
归纳总结免疫的三大功能,及免疫的概念。
教师:以下的各种现象哪些与人体免疫有关?(课前的判断内容)教学点评:本节的内容通过贴近生活的事例、丰富的动画、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让学生感知了免疫的有关知识。
这个内容不是教师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料,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还有一些部分也充分地运用了教材的资源,形式多样,学生爱学、乐学。
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