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02.00 KB
- 文档页数:3
乙肝病毒感染对肝癌TACE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研究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感染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行TACE术后复发和生存情况的影响。
方法:选取本院收治并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8例,其中HBV 感染者32例(HBV组),非感染者46例(NHBV)。
两组患者均行TACE术治疗,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术后1、2、3年生存率、复发率及中位生存时间。
结果:HBV组患者TACE术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术后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25%、59.38%、37.50%,术后1、2、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37.50%、71.88%、93.75%;NHBV组患者TACE术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2个月,术后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96%、71.74%、52.17%,术后1、2、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26.09%、52.17%、80.43%,两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生存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BV感染是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之一,积极给予抗HBV感染治疗可有效延长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降低复发率。
标签:乙肝病毒感染;原发性肝癌;TACE术;复发;生存率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死亡率高,每年因肝癌死亡人数约占全球肝癌死亡数的45%[1]。
随着对肝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HBV)被证实是肝癌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2],但其是否同时是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较少。
因此,本研究通过对HBV相关性肝癌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联合辅助性经股动脉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治疗,观察术后复发及生存情况,并与非病毒相关的肝癌患者进行对比,以探讨HBV感染对肝癌患者TACE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
联合检测CHI3L1、AFP和GGT在乙肝相关肝癌患者中的相关性研究吴博文;邹光美;王海延;黄朝任;卢毅;陈武【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24(15)8【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tinase-3-like protein 1,CHI3L1)、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和γ-谷氨酰转移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GGT)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相关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在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HBV病毒感染相关的50例肝癌患者,50例肝硬化患者,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及5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
比较4组研究对象血清中CHI3L1、AFP、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等水平的差异,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在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结果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的CHI3L1、AST、A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肝癌组AFP、GG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肝炎组比较,肝硬化组及肝癌组的CHI3L1、AFP、GGT、AST、ALT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肝硬化组比较,肝癌组的CHI3L1、AFP、GGT、AST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OC曲线分析显示,CHI3L1、AFP、GGT联合时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最大(AUC=0.936)。
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HI3L1与AST呈正相关(r=0.414,P=0.003),AFP与GGT呈正相关(r=0.437,P=0.002),AFP与AST呈正相关(r=0.504,P<0.001),GGT与AST呈正相关(r=0.759,P<0.001),GGT与ALT呈正相关(r=0.636,P<0.001)。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肿瘤干细胞的关系探讨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统计,全球大约有2亿人感染了HBV,其中约有35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且每年因乙型肝炎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70万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其中肝癌是乙型肝炎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与肝肿瘤干细胞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肝肿瘤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它们在肝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以促进肝肿瘤干细胞的增殖和转化,从而增加肝癌的风险。
乙型肝炎病毒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肝肿瘤干细胞的功能。
首先,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以改变肝肿瘤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能力。
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以促进肝肿瘤干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它们向成熟细胞分化的能力。
这种改变可能导致肝肿瘤干细胞的异常增殖和肿瘤形成。
其次,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以改变肝肿瘤干细胞的免疫应答。
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以抑制肝肿瘤干细胞的免疫应答,使其对免疫攻击变得更加耐受。
这种免疫逃逸现象可能是肝肿瘤干细胞在肝癌发展过程中逃避免疫清除的重要机制之一。
此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还可以改变肝肿瘤干细胞的表观遗传调控。
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以改变肝肿瘤干细胞的DNA甲基化模式和组蛋白修饰状态,从而影响肝肿瘤干细胞的基因表达和功能。
这种表观遗传调控的改变可能是肝肿瘤干细胞在肝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机制之一。
综上所述,乙型肝炎病毒与肝肿瘤干细胞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以促进肝肿瘤干细胞的增殖和转化,从而增加肝癌的风险。
进一步研究乙型肝炎病毒与肝肿瘤干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并为肝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肝癌的病例研究与个案分析肝癌是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世界范围内都有不少研究对该病进行个案分析。
本文将以一个真实的病例为例,探讨肝癌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问题,旨在为读者提供对肝癌的全面了解。
病例介绍患者是一名50岁的男性,平时工作压力较大,肝功能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
不久前,他开始出现乏力、纳差和右上腹疼痛等症状。
经过进一步检查,患者被确诊为原发性肝癌。
一、病因分析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是导致肝癌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根据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患肝癌的风险要比未感染者高出数倍。
2. 脂肪肝:长期酗酒、高脂饮食和肥胖等因素都会导致脂肪肝,从而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3. 药物和毒物暴露:一些致癌物质如黄曲霉毒素、苯胺类化合物等,长期大量暴露也会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
二、诊断及分期1. 影像学检查:患者通过B超、CT和MRI等检查手段,可以观察到肝脏的肿瘤病灶,确定肝癌的位置和大小。
2. 病理学检查:通过活检或手术后的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类型和分级,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3. 临床分期:根据国际肝癌分期系统(TNM分期),结合肿瘤的大小、是否侵袭周围组织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将肝癌分为不同的分期,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三、治疗方案1. 手术切除:对于早期发现且无转移的病例,手术切除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
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位置,可以选择行肝叶切除、楔形切除或肿瘤切除等手术方式。
2. 化疗:化学药物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的方式,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化疗常作为术前治疗、术后辅助治疗或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
3. 靶向治疗:靶向药物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上的特定靶点,抑制肿瘤的生长。
靶向治疗通常用于晚期肝癌患者,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四、预后评估肝癌的预后与多个因素相关,如肿瘤大小、分期、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等。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良好的预防措施可以改善肝癌患者的预后。
结语通过对该病例的研究和个案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肝癌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原发性肝癌与HBVDNA的关系分析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最高的原因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
HBV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变异性的病毒,不仅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同时也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原发性肝癌与HBVDNA的关系。
1. 慢性乙型肝炎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慢性乙型肝炎是指HBV长期存在于人体内,引起肝细胞的慢性炎症反应。
这一过程中,肝细胞受到损伤、修复和再生,长期的炎症反应会在肝脏中逐渐形成结节,成为肝硬化。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数倍。
2. HBVDNA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HBVDNA是HBV病毒基因组的核酸,是HBV病毒复制和感染的重要标志。
一般情况下,在HBV感染的早期,HBVDNA水平较高,而在肝炎复制和治疗过程中,HBVDNA水平会下降。
研究发现,乙肝患者中,HBVDNA水平高的患者患上肝癌的几率更大。
在HBV相关的肝癌中,患者体内存在高水平的HBVDNA,其肿瘤恶性程度也会显著增加。
3. 不同基因型的HBV病毒在致癌功效上的区别研究发现,不同基因型的HBV病毒在致癌功效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中基因型C感染者所患的肝癌高于基因型B感染者,而基因型A、D、E的感染者发生肝癌的几率较低。
这表明HBV病毒与致癌能力具有一定的基因型特异性。
综上所述,HBVDNA是HBV病毒感染的重要标志物,在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中,其水平高低与发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存在密切的联系。
在预防和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过程中,应加强对HBV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尤其是对高HBVDNA患者应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以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肝细胞癌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血清甲胎蛋白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自本院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肝肝细胞癌患者128例。
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甲胎蛋白检测并分析。
结果128例肝癌患者合并HBV感染98例,占76.56%,酒精性19例占14.84%;其他原因11例占8.5%。
98例原发性肝癌HBsAg(+)AFP升高81例占82.65%。
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诱因以HBV感染为主。
肝细胞癌患者AFP升高与HBV感染关系密切。
临床上为降低肝细胞癌发生,应加强对HBV感染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关键词】肝细胞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甲胎蛋白;临床关系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HCC)是原发性癌的主要形式,也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大量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癌存在着因果关系[1]。
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升高是肝细胞肝癌的特征之一。
为了探讨肝细胞癌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血清甲胎蛋白之间的关系,笔者对128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甲胎蛋白检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选自本院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肝肝细胞癌患者128例。
男25例,女2例,年龄39~76岁,平均56.14岁。
按《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中有关诊断标准确定[2]
1.2 方法乙肝标志物检测方法,ELISA,试剂上海科华。
HBV-DNA:方法,PCR实时荧光定量。
试剂厦门安普利生物技术公司。
甲胎蛋白AFP检测方法:仪器,罗氏2010型电化学发光。
试剂:罗氏原装进口。
1.3 观察内容原发性肝肝细胞癌患者的病因、血清乙肝标志物检测类型;原发性肝癌HBeAg表达与AFP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相对数中率的指标及χ2 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因、血清乙肝标志物检测128例肝癌患者合并HBV感染98例,占76.56%。
HBsAg阳性98例,e抗原阴性90例(94.1%),e 抗原阳性仅8例(5.9%);酒精性19例占14.84%;其他原因11例8.5%。
2.2 98例原发性肝癌HBsAg表达与AFP关系见表1。
3 讨论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新认肝细胞癌病例大约为437000,在常见的癌症中排名第五占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第一,常见病因有黄曲霉菌,酒精性、病毒性肝炎等,其中最常见为病毒性肝炎,尤为乙型病毒(HBV)感染与肝癌的关系密切,本组128例肝癌患者中,其中合并HBV感染染98例(76.56%)稍高于葛向华[2]报道(74.1%),说明原发性肝细胞癌诱因以HBV感染为主。
最近研究表明,利用培养细胞的HBVx基因进行传染实验证实,持续向转基因鼠导入前s-s抗原基因或x基因可导致多发性肝癌[3]。
研究表明在HBsAg转基因鼠中,肝癌的发生是在一个长期的细胞慢性损伤之后,这些损伤是由聚集在内质网中并达到毒性水平的HBsAg蛋白所致。
细胞炎症和坏死导致广泛的DNA损伤和代偿性细胞增生,诱导静止的G0期肝细胞激活,并进入G1期,开始分裂增殖,这一步被称为肝癌发生的“第一步”,所有这些诱发有丝分裂和突变的因素共同作用,强烈刺激了染色体和基因的随机性改变,从而导致肝细胞的恶性转化[4]。
在肝癌发生过程中,发现P53的变异和含P53染色体特定区域的缺损等变化,使早期肝癌没有检出P53变异,最近报告指出,x蛋白直接与P53结合,阻碍其功能,对癌变产生影响[5]。
国内许多资料显示,肝细胞癌患者AFP升高与HBV感染关系密切[6,7]乙肝病毒复制状态的血清HBeAg导致AFP水平升高的确切机理不明乙肝病毒复制造成的肝细胞损伤,随之发生的肝细胞再生和修复,促进了AFP合成增加,是造成HBsAg(+)和HBsAg(-)患者血清水平显著差异的重要原因。
通过本组病例资料分析,原发性肝细胞癌诱因以HBV感染为主。
肝细胞癌患者AFP升高与HBV感染关系密切。
临床上为降低肝细胞癌发生,应加强对HBV感染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1]Beasley R.P,et al.Epideniolog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In:V yas G.N.eds.Viral He patitis and liber Disease.Grune and Stratton Orland,2004:209.
[2]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与中国抗癌协会合编.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北京医科大学与中国协合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328.
[3]葛向华.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临床肝胆病杂志,2000,16(3):187-188.
[4]辛永宁,宣世英.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研究进展.临床肝胆病杂志,2006,22(1):64-65.
[5]Becker SA,Zhou YZ.Frequent loss of Chromo some 8p in HBV(+)n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from China.Cancer Res,1996,56(21):5092.
[6]朱瑞龙,陈士葆,张兴荣.HBV感染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值的影响.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4(6):277-779.
[7]Songsivilai S,Dharakul T,Senawong S.Hepatitis B and hepatitis C asso2ci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evaluation of alpha-fetop rotein as a di-agnostic n Pac J Allergy Immunol,2005,13(2):16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