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八年级科学上册-1.3《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26.50 KB
- 文档页数:3
浮力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感受浮力的存在,确认水及其它的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确认空气也有浮力。
2.能用称重法测量浮力。
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实验方法,体验浮力的存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揭示隐藏在其中的科学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包括确认水及其它的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称重法测浮力等内容,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过力的相关知识,对于重力、拉力等“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浮力”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但是,学生已有的经验不能解释为什么物体在水里会上浮,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而这正是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上浮、下沉和悬浮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利用称重法测量浮力大小难点: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四、教学过程引入:水能载舟、水能覆舟思考:中东地区的死海,人为什么能悠然自得地躺在水面上看报呢?课题:1.3 水的浮力1、液体的浮力。
师:船只为什么有时能浮在水面上,有时却会沉入大海呢?有些人游泳会淹死,而有些人却可以在死海上看书呢?温顾知新:1.静止在手上的木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2. 这两个力有什么关系?问题:现将木块放在水中,静止时:1.木块受哪几个力的作用?2. 这两个力有什么关系?【实验】将物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先用手托一下物块,使测力计的读数变小。
(物块受到手对它向上的托力);将物块浸没在水下,测力计的读数也变小。
(水对物块有一个向上托的力)【实验】P11:手按矿泉水瓶,感受矿泉水瓶对手的作用力,得出结论: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思考:在水中要下沉的物体(石块,铁块等)是否也受到浮力呢?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问:如何用弹簧秤测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1.先测重力G2.物体放入液体中看测力计示数F3. 相减求浮力:F浮=G - F(适用条件:物体在水中会下沉)问题:气体会产生浮力吗?有什么事实(实例)可以说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呢?“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
八年级科学上册 13《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3课《水的浮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浮力计算及浮力的应用。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物质的浮沉与密度》的第2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学会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浮力计算。
难点:浮力计算、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算题板、物体浮沉实验器材。
2.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直尺、浮力计算题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物体浮沉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4. 例题讲解:讲解浮力计算方法,通过例题使学生掌握计算步骤。
5. 随堂练习:布置浮力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拓展:介绍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2. 阿基米德原理3. 物体浮沉条件4. 浮力计算方法5. 浮力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浮力的概念。
(2)简述阿基米德原理。
(3)计算题:一物体体积为200cm³,放入水中,求物体受到的浮力。
2. 答案:(1)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3)物体受到的浮力为2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掌握较好,但在浮力计算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热气球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以及浮力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浮力的概念,了解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学会运用浮力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难点:浮力的计算,以及浮力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算模型,实验器材(如物体、液体、测量工具等)。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浮力演示器展示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
2. 知识讲解:(1)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3)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上浮、悬浮、下沉。
3. 例题讲解:运用浮力知识解答实际问题,如物体浮在液体表面的原因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如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等。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计算物体的密度。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2. 阿基米德原理3.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4. 浮力的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为什么铁块在水中会下沉,而在盐水中会上浮。
(2)计算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已知物体的体积和水的密度。
2. 答案:(1)铁块在水中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而在盐水中上浮是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铁的密度。
(2)浮力=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密度×重力加速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掌握情况,对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效果进行反思。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水浮力精品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中深入探讨水浮力。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中关于浮力原理介绍,包括基米德原理、浮力计算以及物体沉浮条件等。
我们还将通过实验和例题,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基米德原理,能运用浮力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物体沉浮条件,解影响浮力大小因素。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浮力计算公式运用,物体沉浮条件判断。
教学重点:基米德原理理解,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物体(如石头、木块等)、弹簧测力计、量筒、浮力计算公式卡片等。
2. 学具:学习笔记、教材、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浮力实验(如木块浮在水面上),引发学生对浮力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a. 讲解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浮力来源。
b. 探讨影响浮力大小因素,引导学生得出浮力计算公式。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浮力计算公式运用,解答学生疑问。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浮力计算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5. 实验操作:a. 分组进行浮力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浮力存在。
b.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物体沉浮条件。
六、板书设计1. 基米德原理2. 浮力计算公式:F浮= ρ液gV排3. 物体沉浮条件4. 例题及解答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
b. 判断一个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并说明原因。
2. 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例题,让学生掌握浮力相关知识。
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仪器,确保实验结果准确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思考浮力在生活中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水的浮力》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科学教材八年级(上)第一章第3节。
在生活中的水这一章里,前四节已经学习了谁的散布与分类、水的组成、密度、压强,本节学习的是水的另一个特性——水的浮力。
与弹力、重力、摩擦力等一样,浮力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对力有了初步的熟悉;另一方面,生活中与浮力有关的知识并非少见。
关于浮力的概念,学生较容易明白得,只是在生活中的一些不正确的观点阻碍了学生对浮力的熟悉,如:“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等错误的观点,在教学中,都会有相应的探讨活动,纠正学生这些错误的熟悉,系统的学习水的浮力。
二、学情分析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学生关于浮力有必然的感性熟悉,能够举出一些物体受到浮力现象的例子。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会进行有效教学,幸免“零起点”。
对浮力概念的熟悉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为此,设计了一系列探讨活动来建构浮力的概念,层层递进,慢慢完善对浮力的熟悉。
探讨解决平常不曾留意却与自己生活比较切近的问题,让他们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和探讨欲望,并培育他们多留意身旁事物。
整个教学进程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讨、试探,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实现课程目标,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活动形式。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术①明白漂浮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②明白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方向老是竖直向上的;③明白物体在空气中也会受到空气给它的浮力;④培育学生的实验操作技术、观看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进程与方式切躯体验知识的形成进程:提出问题→猜想(依照已经储蓄的知识体会)→搜集、分析证据→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以生活中常见现象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身旁科学的关注,激发学生的爱好;②养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题:1.3水的浮力教学目标:1、确认水及其他的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确认空气也有浮力。
2、能通过实验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3、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4、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并会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1、物理知识得出的公式比较多,一多学生就感觉摸不到头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公式代表的字母含义要一直强调,先中文再字母的方式。
在得出阿基米德定理的时候,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渗透。
2、对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漂浮,悬浮,下沉等字的规范表达要强调。
实验比较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思考非常重要,如实验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
3、密度计的原理应该让学生自己摸索出来,这样对前面的知识也是种巩固。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浮力的存在和测量1、液体的浮力。
船能浮在水面上,但有时候确会沉入大海呢?有些人游泳会淹死,而有些人确可以在死海上看书呢?(除了游泳的技巧)答:有浮力的作用,死海的浮力更大。
【实验】P19,水的浮力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得出:※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p20,图1-43,先用手托一下悬挂在空气中的物块,使测力计的读数变小。
(物块受到手对它向上的托力);将物块浸没在水下,测力计的读数也变小。
(水对物块有一个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得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
F浮=F-F ‘。
(条件:物体在水中会下沉)推广: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
2、气体的浮力。
气体对进入其内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有什么事实可以说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呢?(热气球、烟上升等等)【实验】P21图1-44,问学生该怎么做才能证实气体浮力的存在。
(现在状态下,打气针还没有完全插入篮球的气孔,排球不会漏气)把打气针插入,气会从排球跑到气球里面,可以得出什么?(杠杆左边的质量不变,但由于排球里的气体压强大,传到了气球里面,这样排开大气的体积增加了,浮力也增加了,所以杠杆失去了平衡。
202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13《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水的浮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学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浮力的计算方法,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浮沉子,弹簧测力计,物体(如石块、木块等)。
2. 学具:每组一个浮力演示器,一个弹簧测力计,不同材质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如小船在水中漂浮)引入浮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浮力的定义,引导学生学习阿基米德原理。
3. 实践探究:a.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浮力。
b. 引导学生发现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即阿基米德原理。
4. 例题讲解: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物体的浮沉条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解答有关浮力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知识应用:介绍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2. 阿基米德原理3. 浮力的计算方法4. 物体的浮沉条件5. 浮力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一个物体的浮力。
b. 解释为什么有些物体在水中浮起来,而有些物体沉下去。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情况,以及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a. 研究浮力在船舶设计中的应用。
b. 探讨浮力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如水上运动器材、水下等。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3 水的浮力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13章,主题为“水的浮力”。
具体内容包括:1. 浮力概念及其产生原因;2. 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3. 浮力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的关系;4. 浮沉条件的判断;5. 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浮力的概念,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2. 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3. 能够运用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浮力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的关系,浮沉条件的判断;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器、物体浮沉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学具:物体浮沉实验包、直尺、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应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产生的原因;2. 教学新课:(1)讲解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2)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掌握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3)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浮力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的关系;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浮力应用题,让学生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物体浮沉判断题,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2. 阿基米德原理;3. 浮力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的关系;4. 浮沉条件;5. 浮力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已知物体的体积和密度;答案: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体积乘以水的密度。
2. 作业题目:判断一个物体在海水中的浮沉状态,已知物体的密度和体积;答案:比较物体密度与海水密度,根据浮沉条件判断物体浮沉状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例题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浮力的相关知识。
八年级科学上册 13《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3课《水的浮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以及浮力计算。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物质与力量》第三节《浮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
难点:浮力的计算及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装置、浮沉子、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剪刀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浮力实验器材,包括浮沉子、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为什么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2. 实践探索:(1)学生分组进行浮力实验,观察物体浮沉现象。
3. 知识讲解:(1)讲解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
(2)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
(3)讲解物体浮沉条件,分析实验结果。
4.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2. 阿基米德原理3. 物体浮沉条件4. 浮力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浮力是什么,为什么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一个物体受到的浮力。
(3)分析一个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知识掌握程度,实验操作是否规范,课堂氛围是否活跃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潜艇、热气球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