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天津卷历史学科试卷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分析及对策高三历史组侯丙锋2012年高考是我省高中课改以来的第二次高考,所以探究这两年高考的命题特色和2012年高考试题相对2011年高考试题的变化,将对我们今后的复习备考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各部分考点及其分值的分布1、中国古代史:39分(必修·选择题24分,选修·选考题15分)24题,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十三州刺史(必修1政治史)4分;25题,宋代市民文化(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26题,明清商品经济(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27题,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28题,明清政治体制(必修1政治史)4分;29题,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必修1政治史)4分;45题,王莽币制改革(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2、中国近现代史:58分(必修·选择和主观题28分,选修·选考题30分)①中国近代史部分(50分,必修20分,选修30分):30题,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31题,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41题,评析“冲击—反应”模式·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思想解放潮流”(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12分;46题,国民政府的组织问题(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48题,道光帝的禁烟政策(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②中国现代史部分(8分):32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33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
3、世界史部分:48分(必修·选择和主观题33分,选修·选考题15分)①世界古代史(4分):34题,古希腊、罗马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必修1政治史)4分。
②世界近现代史(44分,必修29分,选修15分):35题,世界贸易·经济重心的转移(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40题,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三次科技革命(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25分;47题,德国的赔款问题(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大纲版)一、选择题1.(3分)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考点】ZA:历史文化常识.【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主要的书写材料﹣﹣简牍。
【解答】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
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秦汉时期主要的书写材料的了解。
2.(3分)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考点】2M: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V4: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分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商业经济和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考查唐太宗对工商业的政策。
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联系知识及分析、比较的能力。
【解答】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不能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要维持社会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
A,C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应排除。
题干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故D项不正确。
故选:B。
【点评】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3.(3分)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2012年高考试题分析总结---------高三历史备课组一、试题的特点1、依托主干知识,重视基础性。
2012年全国卷试题依然严格遵循了“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的指导思想。
试题所涉及知识点都是课程主干知识,如唐朝政治、元曲、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历史人物(李鸿章)的评价、《南京条约》、十年国共对峙的国共关系、改革开放、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二战时期英苏关系、华约的成立等。
这些都属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为考生所熟知。
试题用主干知识搭建起了能力考查的平台,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试题注重引导考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答题时要求考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避免空发议论。
第37题第(1)、(2)、(3)问、第39题(1)(2)问都是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或“结合史实”作答,离开基础史实,考生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2、关注社会现实,体现时代性。
2012年的历史试题充分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适度关注时代主题与社会热点,做到了学科特点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
当前的社会热点之一就是分裂与统一的问题,台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所以,第39题以秦汉时期对岭南地区的统治政策变化,由承认半独立状态,到册封,到统一;由和平解决到武力解决,都给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作用。
又如37题近代工业革命对中西方的不同影响,反映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该如何抓住机遇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再如17题,近代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危害,而今年正好是《南京条约》签订170周年纪念。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试题考查的都是在中国以及世界历史发展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
试题巧妙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契合,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社会功能,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3、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试题所选用的历史材料,大多是在教科书见不到的;试题设问的角度,很多是历史教科书从未涉及过的。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分析及启示作者:张江红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2年第11期[摘要]2012年历史试题稳中有变,坚持能力立意;渗透多元史观,凸显学科素养;体现课改方向,重视探究学习。
启示我们高考备考要从高一抓起,复习过程中强调主干知识,强化训练的试题要对接高考,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训练,时常关注学术动态和模拟试题新动向。
[关键词]新课标;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试题分析一、历史试题之分析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沿袭了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基本风格,强调考查主干知识,注重历史学科能力和历史素养,其主要特点如下:1.试题稳中有变,坚持能力立意历史试题在结构形式、试题内容、难易程度等方面基本保持稳定,但稳中有变,稳中求新,坚持能力立意。
在结构形式上,与去年一样,历史试题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必修85分,包括12个选择题共48分,两道材料题,其中40题25分,41题评述题12分;选修仍为四选一,15分。
选择题仍以政治经济史内容为主,但今年的呈现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去年的求答词有很多类型,比如“原因是什么”“影响是什么”“表明了什么”,而今年的求答词多以“该材料反映”“这一论述反映了”“表明当时”等类似词语出现,也就是材料表明型选择题,从而增加了试题难度。
在试题内容上,注重对书本主干知识的考查,比如重农抑商政策、宋明理学、中国近代化、工业革命等都是历史课程的核心知识点。
在难易度方面,笔者认为所给材料比较常见,但阅读量比去年更少,难易度下降,考生相对去年会做得更快。
其中,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并全面解读信息的能力,其目的毫无疑问是要回归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
2.渗透多元史观,突显学科素养综观各地高考,笔者认为,新课标全国卷的历史试题在关注史学理念、学科素养方面走在课改的前沿。
试题贯穿着唯物史观,但更多的是渗透了当前盛行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新史学研究理念。
2012年高考历史学科考查形势分析(新课标全国卷)2012.5.24 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出版的《2012年文科综合科(历史)考试大纲的说明》以及《高考文科(历史)试题分析》(课程标准实验·2012年版),相信2012年高考历史学科的命题难度将会与2011年保持一致(0.50—0.55之间)。
命题形式依然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切入新视角,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要求考生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试卷结构包括Ⅰ、Ⅱ两卷。
其中Ⅰ卷12道选择题(24—35题)。
Ⅱ卷必考题2道:40题(25分)、41题(12分);选考题4道(45—48题,考生任选一题,均为15分)。
顺序排列基本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排列。
根据对2007、2008、2009、2010、2011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新课标全国卷)的考查研究以及结合2011—2012年的历史现实热点问题,并按照2012年高考对历史学科的考查要求:考查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对2012年的高考历史考查形势进行如下分析:一、选择题:(12×4分=48分)24.考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1)考点盘点:2007年:“古代避讳制度”。
2008年:“干支纪年法”。
2009年:“甲骨文…有年‟—庄稼收获”、宗法制影响(嫡长子继承制)。
2010年:“西周分封制影响”。
2011年:“西周历史影响—分封制、宗法制”。
(2)考点预测:2012年应注意中国古代官职、历法、礼仪、饮食、兵制、祭祀、区域等与历史学科密切相关的文化常识或宗法观念以及礼乐制。
★礼乐制高考迄今尚未考查。
25.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考点盘点:2007年:秦汉时期丞相的职责、北宋“二府三司制”、明清内阁与军机处比较。
2008年:唐朝“门阀政治”、北宋监察“通判”。
2009年:明朝六部职能—掌管行政。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数 学(文史类)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Ⅰ卷1至2页,第Ⅱ卷3至5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注意事项:1.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
2. 本卷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参考公式:﹒如果事件A,B 胡斥,那么P(AUB)=P(A)+P(B). ﹒棱柱的体积公式V=Sh.其中S 表示棱柱的底面面积,h 表示棱柱的高。
﹒圆锥的体积公式V=13Sh 其中S 表示圆锥的底面面积, H 表示圆锥的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i 是虚数单位,复数534i i+-=(A )1-i (B )-1+I (C )1+I (D )-1-i【解析】复数i ii i i i i i +=+=+-++=-+1171717)4)(4()4)(35(435,选C. 【答案】C(2) 设变量x,y 满足约束条件⎪⎩⎪⎨⎧≤-≥+-≥-+01042022x y x y x ,则目标函数z=3x-2y 的最小值为(A )-5 (B )-4 (C )-2 (D )3【解析】做出不等式对应的可行域如图,由y x z 23-=得223z x y -=,由图象可知当直线223z x y -=经过点)2,0(C 时,直线223zx y -=的截距最大,而此时y x z 23-=最小为423-=-=y x z ,选B. 【答案】B(3) 阅读右边的程序框图,运行相应的程序,则输出S 的值为(A )8 (B )18 (C )26 (D )80【解析】第一次循环2,2330==-=n S ,第二次循环3,83322==-+=n S ,第三次循环4,2633823==-+=n S ,第四次循环满足条件输出26=S ,选C. 【答案】C(4) 已知a=21.2,b=()12-0.2,c=2log 52,则a ,b ,c 的大小关系为(A )c<b<a (B )c<a<b C )b<a<c (D )b<c<a【解析】因为122.02.022)21(<==-b ,所以ab <<1,14log 2log 2log 25255<===c ,所以a b c <<,选A.【答案】A(5) 设x ∈R ,则“x>12”是“2x 2+x-1>0”的(A )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 充分必要条件(D )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不等式0122>-+x x 的解集为21>x 或1-<x ,所以“21>x ”是“0122>-+x x ”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选A.【答案】A(6) 下列函数中,既是偶函数,又在区间(1,2)内是增函数的为(A ) y=cos2x ,x ∈R(B ) y=log 2|x|,x ∈R 且x ≠0(C ) y=2xxe e --,x ∈R(D ) y=x3+1,x ∈R【解析】函数x y 2log =为偶函数,且当0>x 时,函数x x y 22log log ==为增函数,所以在)2,1(上也为增函数,选B. 【答案】B(7) 将函数f(x)=sin x ω(其中ω>0)的图像向右平移4π个单位长度,所得图像经过点(34π,0),则ω的最小值是(A )13(B )1 C )53(D )2【解析】函数向右平移4π得到函数)4sin()4(sin )4()(ωπωπωπ-=-=-=x x x f x g ,因为此时函数过点)0,43(π,所以0)443(s i n =-ππω,即,2)443(πωπππωk ==-所以Z k k ∈=,2ω,所以ω的最小值为2,选D.【答案】D(8) 在△ABC 中,∠ A=90°,AB=1,设点P ,Q 满足AP =AB λ,AQ =(1-λ)AC ,λ∈R 。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天津卷)历史解析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
”“刺桐”是指A.泉州B.广州C.扬州D.庆元【解析】本题考点是元朝对外交往。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知识运用和理解能力。
注意关键信息:马可·波罗。
可知道考查的是元朝对外交往。
再依据所学知识知道:福建泉州港古代被称为刺桐城、温陵,是我国对外贸易重要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
故选A。
【答案】A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理解能力。
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故A B两项正确;“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故选C项。
【答案】C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解析】本题的考点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
考查学生阅读历史史料,解读历史史料的能力。
自古以来,中国人大都认为“天圆地方”,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是“天朝上国”。
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迷梦,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摒弃“天朝”观念,学习西方。
本题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劝导中4.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解析】本题考点是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2012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考点】分封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和理解。
结合分封制的概况(分封形势图)可知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
故选C项2.(2012年海南卷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考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
A 项说法错误;B、D项可体现,但与题意不符。
3.(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考点】秦末农民战争【答案】D【解析】本题实际是重现秦朝的暴政与封建社会弊端的理解。
秦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排除①②;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出现刑罚严酷,而土地兼并现象是封建社会无法根除的,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D项正确。
4.(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2)“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考点】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迁移与材料解读能力。
从2012年高考天津卷第13题看高三复习教学作者:许军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年第09期2012年天津高考历史第13题是以天津地方史为呈现形式、注重多方面学科能力考查的一道试题,题目如下:阅读材料,参看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金朝开始,随着北京成为都城,地处海河与南、北运河交汇处的三岔河口一带的天津,很快发展成为北京调运漕粮等生活物资的中转枢纽和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
“舟车攸会,聚落始繁。
”材料二:开埠前的天津是一个封建性城市。
开埠通商后,天津很快发展为我国最早建立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的城市之一;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和港口城市、北方最大的金融中心。
材料三: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后,建立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建立市政工程局,修建公共厕所、垃圾站。
打击银钱投机,建立官银号、银元局,鼓励开办近代工商企业。
1903年,政府开始部署建设以大经路为轴心的新城区,仅20年,新城区就成为天津新的政治、文化和工业中心。
——摘编自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图中A、B、C三区开始形成的时间和原因。
(6分)用一例近代史实说明天津是“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
(2分)(2)分别举例说明材料二中天津的“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
依据材料二,分析开埠通商对天津发展的意义。
(5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的背景。
(2分)依据材料三,归纳20世纪初期天津发生的主要变化。
(4分)这道题材料主题明确,问题设置也紧扣材料和课程主干知识,命题符合课标及考纲要求,也适应并体现了课程改革理念,但考生却大呼不适应,认为不好把握。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它对今后的高三历史教学又有怎样的启示呢?本文试浅析如下:一、试题特点抛开本题以天津地方史的形式呈现不论,单就命题反映的理念来看,其特点主要表现如下:(一)通史与专题结合,突出历史学科特色历史具有“历时性”,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有时空坐标的,这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及评价应强调和表现的。
2012年高考天津卷历史学科试卷分析(转)
本试卷从试卷结构、知识点分布、给分点的设计、阅读量、答案要求等方面与往年没有大的变化。
选择题共11道题,每题4分,共44分。
主观题3道,共56分。
中国古代史涉及的知识点有:元代的对外贸易、清代的军机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西汉董仲舒的思想特征和影响、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与原因、金代的漕运,共计29分。
中国近现代史涉及的知识点有:戊戌变法时期国人天朝观念的转变问题、新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问题、中美关系问题、澳门回归与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的完成、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开埠通商及天津的近代化问题,共计33分。
世界古代史涉及的知识点是罗马法问题,共计4分。
世界近现代史涉及的知识点有: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大西洋宪章、经济全球化及全球性的文化渗透问题、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垄断组织的出现、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经济与政治以及对外关系的发展特点(或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的出现,新老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共计34分。
2012年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是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
分数布局合理,学科思维能力考察有效到位。
试卷阅读量近2300字,答案设计近600字,阅读量适中。
今年历史试卷的特点:
简洁明快,设问有效。
近几年来,由于高考考察的重点从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变,在试题的呈现方式上,出现了“无材料不成题”的现象,容易导致试卷冗长,设问指向不明确。
天津近几年历史试题从总体上看,基本保持了简洁明快的特点,今年更加明显并成熟。
从设问上看也更加科学有效。
试卷的这一特点很重要,直接关系到试卷的有效性和预设功能的达成。
同时也体现着命题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既考察了考生学科的思维能力和必要的学科素养,又不拐弯抹角难为考生,试题文字语言的学科性、科学性、指向性、有效性明显。
天津地方史的特色明显。
近几年来历史试卷几乎都涉及天津地方史的内容。
今年的试题不论从试题立意、命题角度、材料选取、设问和答案的设计,都表明是一道非常不错的试题。
特别是《1936年天津城区示意图》的选用,试题内容和图能够有机结合,体现了命题人的独到视角和匠心。
试卷的分值布局较合理。
2009年,中古史16分。
中国近现代史42分。
世界古代史4分。
世界近现代史38分。
2010年,中古史20分。
中国近现代史36分,世界古代史4分。
世界近现代史40分。
2011年,中古史28分。
中国近现代史37分,世界古代史3分。
世界近现代史32分。
2012年,中古史29分。
中国近现代史33分,世界古代史4分。
世界近现代史34分。
4、高考试题重点考察考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功能进一步明确。
2012年历史试卷,就整体来看,从有效信息的提取到背景知识的联系;从原因背景的分析到进程结果的概括;从特点性质的总结到意义影响的阐述;从材料的甄选到相关结论的得出;从史实的概括性描述到其内在规律的挖掘和把握,2012年试题几乎都进行了有意和有效设计,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各项能力和学科素养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和体现。